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八生物下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生物下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八生物下知识点

第1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我们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生物学也不例外。一门知识或是技能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生物学习八个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学习的八个方法1.学会“看”

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我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那么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2.学会“听”

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一类问题(或习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同学喜欢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3.学会“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其实,学习生物知识最关键的是学会其中的学科思想和答题方法,学会思维。因而,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4.学会“练”

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能相对不多,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得进行一定的训练。同学们要在练习中融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学们万万不要陷入“题海”,掌握好训练的“度”。

5.学会“研”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探索能力一定会增强,也为有志于对生物学科作深入研究的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6.学会“言”

教育的理念讲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要老依靠于老师的讲。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思考,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好吗?那种表达更为准确?不妨将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害怕会出错,即使出错了或有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定会帮你把问题纠正过来;还会帮你找到出错的原因,何乐而不为呢?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7.学会“忆”

忆即复习工作,即一堂课下来或一个章节下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地复习整理过程。此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你成绩的好坏。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

8.学会“纠”

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高考复习,测试总少不了,那么当老师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后,我们怎么办?有一些同学在看完自己的分数后就是等待,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其实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试卷中许多问题自己是完全能解决的,不少题目之所以出错,完全是因为自己在审题、提炼或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的。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思维;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高一学生怎么学好生物不能简单理解

有的同学认为生物接近于文科,只要期末背几天了就能得高分,这是初学生物的人经常犯的错误。从高考趋势来看,近年来生物的出题重点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察,复习知识的时候应该要学会应用,尤其是要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回归课本最重要

经过对一部分的同学做试卷分析,发现很多的人觉得生物的题出得很难,但实际上他们错的题更多的是最基础的内容,长时间没有回顾学过的内容,很多人已经忘了一些很基础的知识,有谁还能准确地说出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还有谁能记得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或者伴性遗传病与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区别?如果不能的话,孩子们,回归课本吧!先将基础知识梳理清楚再说!

分模块复习

生物知识考查更多的是知识点间的联系,比如说代谢模块中光合呼吸的综合题,遗传模块中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等,在复习过程中多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中间纽带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有机物的含量变化,那么该如何利用这三个量进行计算光合与呼吸的速率呢?

如果影响光合和呼吸速率的因素(比如光照强度)发生变化,那么光合和呼吸的速率又有什么变化呢?什么时候相等,什么时候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什么时候呼吸速率又大于光合速率,又有哪个时刻只有呼吸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考试重难点。尤其是实验模块,一定要将这学期学过的那几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注意事项等好好理解。

多想几个为什么生物的考察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理解透彻基础知识外,还要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比如说为什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水分、温度等,它们是怎么影响光合作用的。

学生物要错题整理和归类解决

1.基本生物知识点的归纳。

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

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2.生物习题归纳。

就是把做过的生物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

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3.生物特殊知识点的归纳。

把基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还有把习题归纳中常错的、易错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识点也一起抄下来,这样就组成了特殊知识点归纳。

第2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 专题复习 复习效率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高三第二轮复习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复习方法正确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高考始终是依纲据本的,认为高三生物学第二轮复习采用专题复习的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巩固基础,稳步提高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纲)和教材。虽然,试题素材不一定来源于教材,但考察的知识范围不会超出课程标准、考纲和教材。考察学科主干知识,尽量覆盖较多的生物学科内容仍是出题的方向。因此,复习时应该依照课程标准、考纲和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灵活把握,特别应注意二轮复习不是“炒旧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能力。所以,专题复习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例如,把与蛋白质有关的知识:(1)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功能;(2)核糖体、内质网等有关的细胞器;(3)含有蛋白质的结构(细胞膜、染色体);(4)生长激素、胰岛素、载体蛋白类物质的功能;(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6)蛋白质的消化等等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复习专题,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有利于在解题时迅速提取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提高思考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

同时,高三生物学第二轮复习的专题复习应选择强化学科内与学科间知识的联系综合应用,可确定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多的知识点作为复习专题,如蛋白质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及有关计算专题等。(1) 自然界的氮如何进入植物体内形成植物蛋白,包括生物固氮、细菌硝化、植物根吸收氮等方式。(2)植物蛋白质转变为动物蛋白质的过程(联系蛋白质的摄取、消化、吸收、合成、转化及基因对蛋白质合成的调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排出等)。另外,要将生物学同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联系,如用物理的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食物链能量转递效率与物理能量守恒定律的联系,研究酸雨成因及验证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要用化学的澄清石灰水方法等,均可作为复习专题。总之,专题复习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涵,善于寻找教材的相关知识点。

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从能力要求上看,侧重于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在二轮专题的复习中,除了构建知识网络外,还要进行习题训练,在习题训练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复习时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科学地解释自然界的生物学现象,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发光树能做路灯吗?科学家是怎样从牛和山羊等动物乳腺生物反应中得到了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长激素和α-抗胰蛋白酶等重要医药产品?这就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的基因工程技术的有关知识来作答。又如,日光温室在严冬季节封闭时间长、通风少,易使温室内CO2 严重缺乏,导致蔬菜减产。为此,温室内可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CO2 发生器) 或生物学方法来提高温室CO2 浓度。教师就这一专题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师生共同筛选出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施农家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养殖家畜、家禽等动物呼吸生产CO2 等。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复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解题能力,以便提高学习效率。不管什么样的复习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记忆。有些知识还可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应用遗传图谱编成识别遗传病种类的口诀:“有中生无”(夫妇双方均有病,能生出无病的孩子) 为显性,“无中生有”(夫妇双方均无病,但生出有病的孩子) 为隐性。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可记为“甲携来一本亮色书”。学生在解题时普遍对图形题、图表题感到棘手,解题技巧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分析、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如氧气浓度与细胞中ATP 生成量的关系,运动时间与体内乳酸积累量的关系,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干重与时间的关系,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等,都是利用数学坐标的原理描述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将横、纵坐标表示的变量搞清楚,再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确定两个变量的生物学关系。再如,各种微生物培养基配制图表等图表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推理,找出其个性和共性,基本掌握了图形题、图表题的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重视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但是,语言和思维之间又是有距离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想得到而说不出”。例如,曾经的某一高考题中,“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不少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不能确定。显然,要说明推断过程,就只要把自己的思维判断过程写出来就可以了, 而很多考生写不出,更不能做到“简要说明”。因此,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是为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回答,一定要加强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训练。广东生物高考主观题作答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这方面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三生物学第二轮复习可以将整个生物学课程设置为几个大的专题,每个大专题还可以再划分若干小专题。专题复习是将生物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做到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专题习题解答训练,提升实战能力。整个专题复习阶段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先明确每一个专题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对每一个考点进行回顾自检,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建构专题知识结构网络,明确重点、难点,疏通知识障碍,清理知识死角,强化理解与运用。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独立完成上述复习工作,但又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作好引导,加强个别辅导,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点拨解决,注重专题总结和疑难问题讲评。

参考文献:

[1]郭志祥. 高考冲刺阶段的战术调整及复习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5,(21).

第3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生物 重要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97

学习初中生物是为了全面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以及和我们一样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大小小的生物它们的生态体系。面对教学改革新形势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生物概念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将概念图运用到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是对生物教学的一次创新与改革。对此,基于概念图着重研究初中生物的重要概念教学。

一、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是教师负责讲课,学生则负责听讲,记笔记,做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感兴趣就听一下课,不感兴趣就不听,甚至在玩。这样进行生物概念教学,长此以往,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只会每况愈下。对此,教师应基于概念图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1.更新教学理念

要想让学生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乐学、善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自学,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学;要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方向地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前,学生能够做好学习准备,对要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能自我选择、自我强化;在学习中,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节,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在学习后,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评价。

2.创新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概念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生物复杂难懂的概念知识及零散的知识点以图表形式,很好地综合起来,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学习,对知识关键点一目了然,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八章中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概念图这一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学习中的重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如通过概念图让学生轻松了解到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经过概念图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让学生知道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与其他废物。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章节里相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思考相关的概念关系,然后将所关联的概念关系用概念图展现出来。

如图1绘制出概念图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以对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概念图,可先理解各个知识点中的关键点,再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内涵,然后再把它们对比串联起来,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这样学习,不仅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且能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键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了培养和训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生物时,有很多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概念,我们只知道去记去背熟,这样只会记了就忘,掌握不了知识。而概念图教学法可以把这些概念转换成概念图,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生物概念体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概念图教学法。

二、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展现分析

概念图教学法是利用概念图将某些知识元素以直观的图解方式进行描述的一种进行教学法,它能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记笔记、构建知识结构、复习巩固知识等。生物的重要概念是对概念本质的深刻认识,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中,当教师讲课速度有些快,学生笔记跟不上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先简略地记个大概,课后再绘制概念图来整理课上没听懂或是遗漏的概念与知识点,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消化。对于教师而言,可用概念图把每一个章节的概念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在课堂上,教

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完善概念图,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概念图分析符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论是重点还是难点,都主要集中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上。例如,在初中生物中,我们所学到的“光合作用”包含的重要概念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存储能量的有机物,然后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个重要概念不仅说明了光合作用的主体是绿色植物(即只有绿色植物才有光合作用),还指出了光合作用的核心――光照,以及需要光合作用的载体。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很好地展现出了重要概念,其中详细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三、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传递优化

对于初中生而言,生物课不仅需要对生态系统不断探究,还需要注重过程到结果的转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把重要概念存在的信息优化传递,还要帮助学生对重要概念进行分类整理和理解运用,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人体生殖系统》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两性生殖细胞、受精过程这些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进行转化迁移,让学生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两种,各自结构与具体的功能不同,因此受精过程会产生新的生命个体,这一过程包含了胚胎的发育和受精转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如图3)展示其转化过程,让学生立体、全面、系统地理清男、女性的受精过程。

四、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框架构建完善

1.构建知识框架

随着教学不断地改革,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得到应用,当我们学习概念图后会发现可以把概念图作为知识框架来把握知识点,知识框架的组织及构建可使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明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概念进行学习、加深记忆并建立重要概念。例如,初

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零散的知识点以及生物概念、原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

通过概念图组织框架,让不同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体系。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构建生物知识体系,可以“植物体”为例,让学生绘制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把“植物器官、植物细胞以及植物组织”等与人体结构具有差异性的知识点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通过概念图就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其中包括生物个体以及器官组织、系统”等。

从结构上看,构建知识框架能让学生更加注重学科内容及细节和整体,且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与接受。

2.完善知识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善知识框架,我们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知识加以简化,并找出主题建立主题概念框架,然后结合主题概念图逐步深入,这样组织结构就可以实现完善知识框架的目的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框架来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共同讨论问题,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观点,从而细致全面地把握重要概念。如教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如图5所示的概念图完善知识框架,通过概念图和知识框架的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完善知识框架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并培养学生快速又准确的解决问题能力。

第4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对教师所讲解的研究方法以及思考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理性思维的尊重和向往的精神,会更加理解科学的内涵,进而形成有助于今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最根本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待他人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态度。在人生价值上也会有不同看法。核心素养是国家制定课程的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参考。同时它也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总体来说,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微课是一种时间比较短,内容也比较少的课程。在当今这个时间如此宝贵的时代,微课成为一种方向和潮流。使用微课可以使用很少的课堂的时间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特点都使得微课成为教学的一种发展的方向。微课对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显著的效果,在课程的不同阶段使用微课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其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知,并且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理性的思考。

二、微课在课程的不同阶段投放的作用

1.课前投放微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在上课之前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的小学生都没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如果在课前使用微课,来为学生播放短视频,通过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启发和引导,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这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知识点的突破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课前预习的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以内化突破。不仅如此,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知识点梳理清楚,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规整好,在准备微课的过程中,应该把课程的重点进行重点讲解,并且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对视频进行投放。教师可以选择在本次课结束之后,在这个时间投放下节课的预习视频,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一些。教师也可以选在上课之前进行投放,这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不会对视频的内容有遗忘,而且可以把看视频中产生的困惑在本次课直接解决掉。

2.课中执行微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储备知识

教师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准备好的微课进行投放,这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或者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准备这类的微课视频的时候,一定要做的详细和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掌握,从而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只看文字版的概念,太过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短视频,来让学生对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他们不仅不会觉得无聊,反而会觉得十分有趣。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生物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教师使用短时间的微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成效,还可以帮助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3.课后微课设计,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后进行微课的投放,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温故知新,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的时候,会有新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是一种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多地理解生物知识,帮助他们探索身边事物所蕴含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第5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纷纷反映该科目学习内容多,各章知识联系性不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些现象除了跟科目知识点涵盖广,抽象理论概念多的学科特点有关外,以下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学生学习过普通化学且部分学生修过有机化学,整体说来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多,知识储备不够,学习重视度也不高;

(2)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由于课程知识点杂多,如果仅仅是重点讲述部分知识内容,容易破坏科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课堂上基本原理知识阐述过多,和现实案例及实际环节关联较少,讲解容易枯燥无味。针对上述几个反映普遍的问题,我们和学生充分交流后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补充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改善加强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以及在相关章节添加生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方面

2.1补充化学相关基础知识在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环境化学科目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修读过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培养计划对化学科目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同时环境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给授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听明白,理解清楚,在某些章节我们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做法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2006年高教出版社发行,戴树桂教授编著的环境化学。其中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我们相应补充了键的解离能和共轭、诱导作用以及空间位阻与键稳定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理解相应自由基的稳定性。谈到自由基的活性时,我们把有机化学中讲过的烷烃卤代自由基反应与之关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学过的内容,这样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在讲到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时,我们及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机化学科目中对芳烃芳香性的介绍,其电子结构特点以及和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理解多环芳烃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应章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科目进行对照学习,相互印证,既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2总体把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计划中分配给环境化学48学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八章内容,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正式开讲前,先给学生大致剖析了一下该科目的主要脉络,便于学生了解科目的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化学的诞生以及环境当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和迁移转化。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谈及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后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等内容。第五章涉及污染物历经上述三个圈层后进入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六章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第七章重点介绍受污染环境的几种具体修复技术。而最后一章则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通过分析,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开始初步建立一个关联体系。随着教师授课工作的开展,学生可以把相应知识点置于关联体系中,最后形成该科目的完整知识体系。另外针对科目课时较少而内容丰富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简单的和常识性内容仅做概述,和其他科目有交叉的章节如第二、三和五章,我们侧重讲述和化学相关的内容,其他部分以课堂提问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督促学生针对相应的交叉科目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自主进行对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时利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我们设置“每课一个小结,每章一个总结”,便于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学到的知识点。

2.3补充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环境化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阐述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引入环境中的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材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际环境问题中有关污染物存在,化学特性及控制原理的能力。通过介绍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可爆炸的西瓜以及一系列生活中有毒的食品(毒馒头,毒油条,瘦肉精,辣椒中的苏丹红,毒木耳等等),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充斥室内外环境,以及最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人们高度重视的PM2.5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章节,介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以及洛杉矶和伦敦烟雾事件,使学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另外我们也选择在适当的章节中插入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到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时,介绍完有机氯农药后,穿插了瑞士化学家米勒和滴滴涕以及德国科学家哈伯和毒气的故事。这些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淋淋的事件,深深震撼了在座学生。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阅相关事件进行讨论,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供参考。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小故事的穿插,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另外我们会在课余时间或答疑时间和学生充分沟通,鼓励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学习情况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

3结论

第6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链接

在教学中,依照章节的次序,让学生学习、归纳生物学基本事实,让生物学原理与概念有机结合,从中探寻知识的规律组成,发现当前生物应用技术与生物科学理论的建构模式,掌握生物学发展动向,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强化理解能力,稳固而扎实地获取知识。将高中生物知识的各个环节通过一定教学方法来完成链接,让系统化、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形成于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对知识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统一的能力。

1.创建知识链接

1.1形成章节内的知识链。知识链是指将生物学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及运动过程等用文字箭号的形式串联起来,用来表现生命结构的特征及生命运动的特点,或人们利用生物学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归纳方式简单明了,脉络清晰,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如在学习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技术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尝试形成以下有关的知识链,例如基因工程部分,基因获取目的、基因构建的表达方式与载体、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基因鉴定及检测,最后进入转基因部分;动物细胞核移植的知识链接创建,从动物体细胞过渡到MⅡ卵母细胞,分析细胞重组与胚胎、细胞代孕、动物的克隆技术等;胚胎移植部分,早期胚胎代孕母体子代;胚胎分割:早期胚胎二、四、八等份胚胎代孕母体子代;胚胎干细胞分离和培养:早期胚胎胚胎干细胞组织器官某器官缺陷的个体。用知识链形式归纳,可以将复杂的操作过程简约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1.2寻找知识联系的“节点”。要建立起不同知识链之间的联系,关键是寻找知识链之间的联系的“节点”。所谓节点,就是指联系两条或几条知识链之间的关键概念、过程或原理,通过节点,可以梳理几条知识链之间的关系,就像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方便地从一条知识链到达另一条知识链。上述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中的几条知识链之间如何进行链接?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如下问题来寻找链接的“节点”:⑴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转基因哺乳动物常用的受体细胞是什么?受体细胞怎样对目的基因进行操作才能够发育形成转基因动物?⑵应用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最终完成动物克隆时,完成重组的早期胚胎培养场所是怎样的形式?继续的发育场所是什么?⑶胚胎分割在什么时期进行操作的?分割后的早期胚胎如何处理才能得到遗传性状完全相同哺乳动物?⑷提取胚胎干细胞一般在什么时期?它有什么意义?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培育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受体细胞或重组细胞都是在体外培养成早期胚胎,然后再移植到代孕母体内发育的。而胚胎分割和胚胎干细胞其实都是在早期胚胎水平上的操作的。这样就可以将“早期胚胎”作为一个节点,把几条知识链联系起来,达到链接的目的。

1.3链接不同的知识链。知识链接就是将不同的知识联系起来,这种链接可以是章节内的,也可以是跨章节的。通过寻找知识联系的节点,建立起不同知识链的沟通。有时几条知识链之间的节点并不特别明显,这就需要分析,仔细研究它们的关系,找出最关键的联系节点。找到“早期胚胎”这样一个关键的节点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链接:⑴进行胚胎移植的早期胚胎可能有哪些来源?⑵早期胚胎有几种去向?就可以从早期胚胎的来源和去向这两个方面来联系: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可以通过正常的体内受精作用或体外受精收集到,也可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获得的改造后细胞在体外培养而成。早期胚胎移植到母体内,由代孕的母体生出子代个体,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和核移植培养的早期胚胎,只有通过胚胎移植过程,才能发育成所期望的哺乳动物。胚胎分割和胚胎干细胞分离和培养都是在移植前对早期胚胎的处理,以获得更多的遗传性状相同的子代,或定向分化成组织器官,后者用以对有缺陷的动物进行器官移植。如下图所示。

2.知识链接的几种类型

2.1直链式链接。几条知识链通过关键的节点链接后,仍然为直链的链接方式。直链式链接结构简单,知识梳理清晰,特别适宜进行一章或一节内的知识联系,在一章或一节的复结中常使用。例如植物和动物的内在相关能量转变过程为光能、电能以及ATP等物质的活跃,化学能在ATP等物质中的活跃,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以及大部分有机物含有的稳定化学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动植物的呼吸作用);ATP中的活跃化学能机械能、光能、电能、化学能(动植物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通过链接完成生物体之间能量转变的过程,例如光能、电能以及ATP等物质内含有的活跃化学能;大部分有机物内含有的稳定化学能、活跃于ATP物质中的化学能、机械能、光能、电能以及化学能等。

2.2放射式链接。若干条知识链之间不形成紧密的联系,每条知识链只表现生命活动的某一方面,几条知识链由一个关键的节点链接后,形成放射式链接结构,就可以说明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这种形式特别适宜建立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在总复习课中经常使用。如血糖的调节过程,体温调节过程,水和无机盐调节过程,PH调节过程,免疫调节等几条知识链,可以通过“内环境稳态”这一节点联系起来,因为这些调节过程都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方面,只有多种调节过程维持正常,才能表现内环境的稳定。如下图所示。

2.3网络式链接。不同的知识链,由关键的节点链接,各条知识链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止在一个知识点处有关联,于是就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式结构,这种链接适宜跨模块或跨章复习时的归纳总结。如上述基因工程、动物细胞的核移植、胚胎工程之间的知识联系就是这种链接。

2.4体验式链接。体验式链接亦可称为体验式教学,它强调利用课堂体验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以兴趣培养为前提,巩固生物知识的链接基础。体验式链接的内涵在于,教师充分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生物学相关知识,理解生物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利用体验式教学来为知识链接注入活力,创造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体验式链接能够有效利用到学生原有的生物知识结构,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将知识结构横向拓宽,为链接下一部分的知识打下基础。另外,体验式链接能够为学生带来一些反思,快速找到当前生物知识尚且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学生的引导,端正学习态度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创造一些可以利用到生物知识经验的教学场景,进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整体性与关联性,让知识链接得以事半功倍。

第7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只要提问,学生的思想便会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场面,这要比教师平淡无奇的单一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所学知识,组织答题语言,或者与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要做到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把握好提问的节点和时机。比如,在讲到重点或难点知识时进行提问,从而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切忌提问得过于频繁或者过于简单,这样不仅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还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提问水平,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内容的难度,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明确他们是否有能力回答出来。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以激励学生积极动脑,有效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二、利用灵活准确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有着很多的专业术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运用准确的术语进行授课,这样学生才会对这门学科予以重视,才会觉得生物是一门非常专业的知识,其中包含了很多自己未知的知识点,需要认真听讲才能有所领悟。另外,很多专业术语非常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有些吃力,这时教师可以进行灵活的转化,将过于晦涩的词语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话讲出来,或者编一些有趣的绕口令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同时,实验又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课兴趣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条件开展所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和讨论各类疑难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四、通过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第8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一)首先要学会记忆。许多人认为物理科是理性科目不用记忆或背诵,完全靠推导和理解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物理科的基础知识许多是需要记忆,比如,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的一些规律或物理结论以及书本以外的拓展规律。对于以上这些知识既要独立推导出来,又要通过记忆能区分开不同知识点,另外近几年的模拟考试还是高考在物理概念、规律上每年都会出现一至两个知识点,特别是课本中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出现的频率较大,平时的学习不能忽视这一方面。

(二)掌握物理模型。物理学科在每一部分模块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物理模型,掌握好这些模型,非常有助于同学们学习物理,每一个物理模型都有其适用条件,解题步骤、解题规则和方法等,比如“匀变速直线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模型”“追击相遇模型”“圆周运动模型”“卫星运动模型”“求功方法”“功能关系”“类平抛模型”“欧姆定律模型”“电场磁场模型”“左右手定则”“楞次定律模型”“电磁感应模型”“振动与波模型”“动量碰撞模型”等这些模型中包括了绝大部分的高频知识点,平时学习要把这些模型与习题对号入座灵活运用,做到有的放矢,熟能生巧。

(三)综合运用。前面说了物理科需要记忆,需要掌握物理模型,同时还得需要将各种知识综合运用,各种题都是很多部分知识点的组合和升华。组合的知识点越多,这样的题分析和求解越困难,每套高考题中的压轴题难在哪?一方面知识新颖外,文字量大,更主要的就是知识点多,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扎实掌握好各章重难点知识,通过平时多练题,熟练掌握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为高三高考冲刺做准备。

(四)养成分析物理过程好习惯。许多学生在学物理时不会分析物理过程,一看到过程复杂一点字数多的习题,就读不下去了,整个题都丢掉了;特别是高考理科综合科目,许多同学把物理科放在最后解答,先答生物,再答化学,遇到题干较长或者语句生疏的题,直接跳过。这除了物理本身难学外,与同学们平时没有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有关,平时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读题时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析最后纵观全题,形成完整过程,构思解题步骤。通过分析物理过程既能熟悉知识又能稳定情绪,调节心理,久而久之,使同学们养成遇事不慌,做事不乱,做任何事都会有条不紊,适应环境和社会能力较强。

(五)养成拓展和创新能力,平时的学习中每个题目不能简单作对了就完事。养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好习惯。这些需要老师平时的培养,改变条件,改变问法,这道题就变成了多道题,真正实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特别是对待选择题的A、B、C、D四个选项,每个选项对在哪?错在哪?都应清楚。这样一个选择题就变成多个题。这包括同一题目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平时还多关注一些生产、生活和网络上新兴事物:如新技术、新名词、新发明创造等养成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好习惯,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

(六)养成做题细致的好习惯。现在的试题文字量较大,特别是大的计算题更突出,每道题的文字可达到200-300字,容易出现马虎的毛病,读题时一定把关键的语句和数据读读懂读到位,可以拿笔做标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运算时心得细,过程要全,不要粗枝大叶,该写公式的地方写公式,该说明的地方要简单说明,该代数的地方要代数,这样可以提高得分率。

(七)养成多练题高效做题的好习惯。虽然现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不提倡搞题海战术,但我们的看清现在有近千万人参加高考,比什么,比的还是分数,大多数学生只有通过多练题高效做题,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见多识广。我们提倡的是学生即能跳进题海,在题海中选取适合自己的习题和新颖的习题,同时又能从题海中跳出来,不被题所约束,做到游刃有余。

第9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

一、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理论性较强,在新授课上,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和学生预备知识的多少等特点,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是引导者、启发者,都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大脑,让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不断获取成功的同时,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就是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例如,现行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八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的知识点较多,若采用讲述方法或者学生看书总结对比、举例的方法都会显得很枯燥,学生既难以记住又容易遗忘,于是我改变方法,提问:“本章的课题就是生物的新陈代谢,相信通过学习植物代谢、动物代谢的有关知识,你一定对什么是新陈代谢有所认识,那么什么是新陈代谢呢?希望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自己总结,给出新陈代谢的定义。”通过回忆、讨论、归纳、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他们争相回答问题,只需我稍加点拨,各个知识点就能迎刃而解。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的结论,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就好比是学生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这种引导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以及创新精神。

二、不要轻易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不论学生对生物多么感兴趣,生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数理化语外,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课下不看书,只是上课听听而已,因此对知识的巩固性较差,到阶段性复习或综合练习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拿到题(指难度不大的题)一看不会就对老师说:“请老师给我讲讲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这道题不难,你仔细看看书,再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正确答案并告诉我你是怎样做出来的。”这样做,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能帮学生树立信心,无形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当学生了解老师的做法后,再问问题时,就会这样说:“老师,您看,这道题我是这么理解的……对吗?”若对,教师就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种发现带来的喜悦,是在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若不对,教师就要先肯定学生的态度,然后给学生以解题思路的点拨,力争使学生自己弄清来龙去脉,把知识真正学到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掌握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即:学生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己去获取知识,同时找到运用知识的领域,从抽象真理再过渡到接触新的事实。当学生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以后,这就是他顿然领悟的时刻: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了。”

三、注重教法研究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只有掌握了科学方法,学生才能探求未知领域,形成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方法论的高度,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提出适当的要求,对学生加以引导,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行为,塑造学生的科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