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广告媒介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告媒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告媒介论文

第1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其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早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广播已经逐步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很多电子传媒工作者当时预言:媒介在不远的将来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革命。广告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设计在新媒介的影响下,已经从传统的平面设计、静态化设计逐步转向交互性设计、综合性设计以及更高层次的动态化设计,其中包含的设计技术已经能够通过相关的尖端表现技术逐步呈现出来,同时这种技术发展有着较大的可持续性。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信息基本功能逐步升级到个性化以及相关情感方面的功能,逐步将人们引入一个崭新的广告信息体验的新时代。在新媒介的影响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逐步转向个人到个人、个人到多人、多人到个人以及多人到多人的复杂化信息传播形式。新媒介的影响在现阶段广告设计中包含的信息已经逐步实现了同步传播,这对于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心理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强了广告信息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媒介的影响下,现阶段的广告设计已经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数字化的道路,将信息内部转变为电脑可识别的1和0,有利于实现广告信息的大范围的传播甚至全球化传播,同时也增强了现阶段广告的可执行性。此外,新媒介技术实现了声图文一体化、视听一体化等综合表现方式,文字、图形、声音等都可以在电子空间内以一个个数字字节流进行传播,大大增强了现阶段广告的诱惑力和影响力。

二、新媒介环境中广告设计的特点

1.互动性互动性在媒体传播和沟通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发挥了其独有的特点。互动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网络途径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做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后通过满足人们对图像外形、视觉冲击性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达到媒介互动的最佳体现。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大众汽车在公交站或者地铁站等人群较多的地方,采用了高科技媒介技术进行新产品的。人们只要在数字屏幕前停留1~2分钟,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头像置身在汽车的主驾驶位置,体验到驾驶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以让消费者与汽车的设计互动,充分调动消费者对大众汽车的兴趣。这种互动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地推向受众,而是给予受众更多的自主选择,使受众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媒体信息,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规模传播。

2.高技术性和高信息化当下的广告设计表现形式因为高技术和信息化的出现而具有多样化、多角度的发展趋势,显然它们都是在社会发展条件下形成的产物,带给人们很多全新的视觉感受。如,目前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广告设计都是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的,这样可以克服设计师手绘图片带来的缺陷及单一性。除此之外,广告图形和图片在打印之前都要借助计算机中有关的图形软件进行设计,然后将其输出。通过计算机这种功能强大的辅助工具,使得广告形式拥有千种风情、万种风采。计算机能完成特别精确、复杂的个性化图形,使得其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三、结语

第2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关键词】植入式广告 营销策略 广告研究

植入式广告(隐性广告),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视觉符号,甚至是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或电子游戏等各种媒介内容中,通过场景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的①。近几年,国内植入式广告发展迅速。按照植入的媒介,植入式广告大体分为六种类型:影视植入式、电视节目植入式、电子游戏植入式、网络社区植入式、图书植入式。其中,影视植入式与电子游戏植入式,是目前广告主较青睐的方式。本文主要以影视为例来讨论目前研究趋势。

一、国内植入式广告的研究

笔者分别以“植入式广告”“内置式广告”“嵌入式广告”等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如图一。

可看出,国内学术界对植入式广告的关注总体呈上升趋势。较早关注植入式广告的文章是:《隐性广告――广告人的新把戏》(谈伟峰等,2003)和《无所不在的植入式广告》(莫梅峰,2003)。分别从营销手段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对植入式广告进行剖析,指出植入式广告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硕博学位论文是学科前沿、系统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尚未发现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但2006年至今,以植入式广告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如图二。

最早以植入式广告为研究主体的学位论文是《植入式广告研究》(刘檑,2005),系统梳理了相关概念并确定了植入式广告的范围,归纳了植入式广告的类型和特点并探讨了运作过程及操作技巧。

二、植入式广告的研究领域

尽管国内植入式广告研究侧重点不同、分析角度不一,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可行性研究:对植入式广告兴起原因、国内发展现状、植入形式、优劣势、存在的问题讨论,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的平衡是热点;二是植入式广告的营销策略研究:结合营销学理论对植入式广告在各种媒体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利用传播学、心理学等知识指导植入式广告的设计应用,主要侧重于方法运用的指导和技巧的总结;三是植入式广告效果的研究:主要以影视剧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阐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各种因素,并试图建立较理想的效果评估体系。

(一)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研究

植入式广告作为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天然结合体,意味着它本身具有冲突性,主要体现在“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上。面对植入式广告的现状、发展及其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国内学者们对其可行性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主要分为反对方、支持方和中立方三大阵营。

1、反对方。影视作为一种美学文化载体,承载着提高审美意识,完善审美教育,提供审美娱乐的文化责任。植入式广告虽然以与影片情节、人物相结合的形式出现,但为引起受众足够注意,它需要在片中有足够的出镜时间,甚至需要影视情节造势配合。这些要求与影视自身艺术标准相冲突。目前植入式广告存在过于直白,插入不当,与故事情节融合度不高,广告与影视主次定位颠倒等现象,破坏了影片的艺术性,损害了观众的利益,广告效果也大打折扣甚至是有损品牌形象。另外,有学者对植入式广告的伦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1937年颁布的《国际商会广告行为准则》提出“任何广告不管形式或是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清晰易辨的;当一则广告在含有新闻或文章的媒介上时,它应该轻而易举的被认作广告”。显然,植入式广告的隐形特征恰与广告的基本伦理性相违背。②

2、支持方。在传统广告发展面临瓶颈,新媒体环境与技术呼唤新广告形式的大背景下,具有隐蔽性、强制接收性、低成本高回报等特点的植入式广告将为我国广告业及影视业带来新机遇③,广告与媒体合作是双赢的。经济方面,广告的植入拓宽了影视业资金来源,而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视制作质量。植入式广告以道具植入、对白植入、场景植入等形式,对植入的产品或品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频率曝光,将品牌形象甚至是产品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受众,相对于传统广告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形式。艺术方面,植入式广告以道具、场景等形式与故事情节进行巧妙结合,真实还原现实生活场景,增加影视作品真实性生活化气息,带给受众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3、中立方。中立者们既肯定植入式广告具有顺应市场需要的特点,也注意到它自身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不可调和的矛盾。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是一对此消彼长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因此,只有正确的定位影视与广告的主次关系并恰切把握两者平衡度,才能相得益彰实现双赢。

(二)植入式广告的营销策略研究

最小破坏影视艺术性,最大发挥植入式广告商业价值,是广告界与媒体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优化运作策略。虽然,不同广告植入形式不尽相同,但仍存在需要共同遵循的策略。

1、植入形式:匹配和谐。影视风格、题材、主题内容与品牌定位是否相符;影视目标受众人群与植入产品的目标客户是否相符;不能为了植入而植入,应综合考虑产品的特点、目标受众特点及媒体特点是否相匹配。当广告品牌的价值理念与影视内容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达到和谐一致时,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才能达到最佳平衡;影视目标受众与产品目标客户达到一定程度的契合时,才能最大程度影响目标客户达到广告目的。

2、植入度量:适量有度。广告植入的数量与程度,是影响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植入式广告的本质决定它需要尽可能多的重复出现,表达自己的品牌理念及产品功能,达到让受众留下印象的广告目的。然而,这样做势必会伤害主体影视的艺术性,影响收视率,间接有损广告的商业性。故应适当控制植入广告的数量和深度,保证影视第一,广告第二的合理定位次序,尽量不破坏影视原本内容及完整性。

3、植入手段:多元整合。在产品品牌与影视内容相匹配,数量适当的前提下,植入手段尽可能多元、创新、整合,以实现最佳广告效果。

(三)植入式广告的营销效果研究

最佳营销效果,是广告的终极目标,也是众学者研究热点之一。18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篇以植入式广告效果为研究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营销学等知识分析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提出科学的植入策略及模式。综合研究发现,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影视内容、产品品牌、受众、及受众所处的环境、产品或品牌植入的过程五个关键因素。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深入

与植入式广告发展速度和复杂程度相比,目前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大大落后。大部分文献是对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现象评论及感性的经验总结等宽泛的描述性研究,缺乏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设计和科学论证过程的文献资料。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定量实证研究(林升梁2006;CTR媒介智讯2007;Tsai,Liang,&Liu2007)将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引用到国内,并取得了一定的探索性成果。但国内广告产业结构模式、受众对广告信息接收方式和接受心理与国外都有较大差异,并且国内外消费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国内对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必须注重本土化的发展状况,规范使用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唯有如此得出的理论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促进国内植入式广告健康快速发展。

(二)产业体系不完善

与巨大市场需求相比,国内相应的价值评估和效果测量体系还不完善,信息支持平台还较为缺乏⑤。并且对行业运作和发展起保障作用的行业知识学习系统及法律法规等交易保障系统几乎是空白。一个产业的运作水平取决于产业链的各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必须相互扶持,才能保证整个产业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植入式广告是在传统广告发展遇到瓶颈,传播环境日益复杂,新媒体时代呼唤新广告形式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以其自身非对抗性、强制接受性、隐性传播性等特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给营销业与影视业带来新机遇。虽然,目前对于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争议,但它是顺应时展的,随着学者们后续研究的深入和自身机制的完善,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①陈丹阳,《论植入式广告在影视中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②周培勤,《对影视植入广告的伦理和法律思考》[J].《电影艺术》,2008(2):61

③李佩兰:《植入式广告为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新的机遇》[D].重庆:重庆大学,2009:40

④祖婕:《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传播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53

⑤毛璐敏,《电视植入式广告效果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56

第3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制作流程;职业素养

在信息时代,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平台的发展,平面广告设计的内涵、方法发生了变化,对广告设计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艺术设计类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到固有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艺轻技”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性内容占比较小;在课程教学方面,讲授艺术表现的知识较多,缺乏对学生相关设计技能的考查。平面广告设计具有综合性,教师要结合时展的特点,注重团队协作,贴近行业发展实际,让学生接触外部的世界,了解行业需求。由此可见,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结合平面广告设计的制作流程,优化课程结构与衔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常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便于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方法雷同、教学手法单一、课程衔接不够流畅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课程设置分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缺乏有效的关联,学生难以通过模仿、练习、实践、创新创作出理想的设计作品。这样平面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便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强调以图形图像软件教学为主的操作训练,将软件操作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对设计软件功能、特效的应用,而忽视对设计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意识的提炼与传达;二是将广告设计等同于艺术创作,过于强调个人的艺术体验与风格,与实际的平面广告制作脱节。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将平面广告知识、软件设计技能以及艺术设计的创意、热情融入其中,从而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竞争力。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在课程结构方面面临目标与学时两大难题。

1.课程目标中的问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教学目标具有广泛性,如学习艺术设计知识、掌握平面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些知识和技能要体现在具体的广告设计实践中(如广告标志的制作、广告创意主题的确立、广告设计方案的完善等)。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广告筹划、广告设计、广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容易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让学生无所适从。

2.学时上的问题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相应的学时安排,笔者所在学校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有60个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然而,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这些课时往往难以完成对学生设计知识、技能的培养,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存在盲目性,一些学生“学而不会,会而不精”。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分立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分开,这样虽然有助于优化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衔接顺序,但学生往往被动地学习,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因此,教师需要从优化课程教学入手,创新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重新整合知识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知觉指的是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笔者借鉴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剖析学生对学科知识、能力、知觉的预期,结合平面广告设计制作过程,联系实际,构建新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增强信心,获得成就感。

二、平面广告设计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

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协同完成的,团队成员从自身的专业素养结构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制作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广告作品。广告设计公司设有策划部、客户部、创意部、媒介部、综合部等部门,各部门依照部门规程,分担各自的职责,共同服务客户。一则完整的广告设计作品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由客户部人员参与业务调查和跟进,搜集广告需求,开展行业资料调研和分析,得出广告设计需求。其次,策划部依据行业发展资料,结合相关设计要求,制订方案,由媒介部完成媒介完善和优化。然后,创意部根据媒介方案,结合行业用户需求,组织文案并选择艺术审美视角,以确立作品的创意方向。最后,创意部将设计方案提交给客户部,组织各部门参与探讨,修正、改进方案,形成最终的提案。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广告设计过程大致由调研、策划、创意、原稿设计、正稿制作、校对、输出等流程组成,每个环节都是整个广告设计流程中的重要节点。设计公司同样遵循上述工作流程,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也应该参照上述流程。教师要基于用户、行业、社会发展的实际,找到优化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思路,突出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意表现。如,教师可在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融入各类设计大赛,围绕参赛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意和艺术表现,分解具体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分工参与实践,体验整个广告设计过程,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交流、学习和分享,了解平面广告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协同制作与共同参与中,既突出了个人的专业优势,又促进了团队协作,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和服务意识。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平面广告设计的具体制作流程,打破固有的课程章节、课时结构安排,从具体的平面广告设计任务和作品制作流程着手,将平面设计课程划分为几大模块,再结合具体的模块任务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将平面广告设计制作流程分解为创意和设计表现两大模块,每个模块再进行内容细化,并将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具体的、可行的平面广告设计制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平面广告设计兴趣,培养其平面广告设计职业素养。

三、以平面广告设计制作流程优化课程衔接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课时较少,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师要解决课时与课程之间的矛盾,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衔接,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1.分组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具有多岗位协同、融合的特点,基于具体广告设计任务的分工要求,笔者通过小组分工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让学生自愿加入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5名学生,结合具体课程分解小组任务,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参与作品设计,共同讨论、协商。团队分组实现了对具有共同兴趣学生的整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其适应未来行业分工和设计需求打下了基础。小组划分之后,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小组的学习方向已经确定,但小组成员需要从个人的学习目标出发,细化课程模块内容。如,将个人的兴趣、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统合,并确立为个人的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个性。

2.以案例细化课堂任务

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案例能将课堂教学与真实的设计任务关联起来,教师可借此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细化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平面广告设计方法和技能。如,教师可细化与分解平面广告设计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案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又如,教师可通过海报广告设计案例、企业宣传册设计案例、报纸广告设计案例、宣传画册广告设计案例等,针对不同的设计工作岗位和任务构建序列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后小组协作学习

课后小组协作学习是弥补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实训任务,知识点较多,教师应该强调课后小组协作学习。如,教师可借鉴包豪斯的设计教学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创意文案、完善作品,通过“群体工学”方式增进交流与分享。

4.作品展示与评价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作品展示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阶段性总结。无论是创意教学,还是具体的动手操作,教师都要进行学生阶段性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从组内交流延伸至班级的组间互动,研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中获得经验。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阶段性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程教学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柳国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4(22).

[2]徐崇.“两段式”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艺术科技,2016(12).

[3]沈慧.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美与时代(上),2016(10).

[4]万本龙.中国民俗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张婧.中国传统水墨形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6]王如.现代平面设计元素剖析.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吕佳.女性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影响力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4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媒介批评的理论建设不仅体现在批评的理论研究上,而且体现在批评学学科的构建上;不仅体现于批评的理论性、学术性、学理性日益强化上,而且体现在批评与理论一体化,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的发展倾向上;从各学者的论文研究上看出,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我国媒介批评现状

    从2002年起,《新闻记者》开设“媒介批评”专栏,接着,《新闻界》《今传媒》(原为《报刊之友)))也开设了“媒介批评”专栏,而使媒介批评专栏出现在了新闻专业期刊上。不仅如此,网络也是媒介批评的舞台,是最活跃的媒介批评阵地。整体来说,媒介批评类文章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并有上升的空间。从这些专栏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媒介专栏议题主要分为主要议题、次要议题、涉及议题,其中主要议题包括业务探索、虚假新闻、职业道德、低俗化、价值观与舆论导向、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次要议题包括广告、媒体炒作、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媒介权力、新闻来源,涉及议题包括有偿新闻、消费主义、媒介与文化、媒介公信力、媒介技术、隐性采访、有偿采访等。

    我国现阶段“媒介批评”专栏的作者主要有三类:传媒研究或教育者、传媒从业者和社会公众,还有少数文章杂志未标明身份。其中,传媒研究、教育者在“媒介批评”专栏作者群中占据了绝大多数。

    随着媒介批评的持续升温,专门的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媒介批评按照传播的门类走向专业分工,也就是有针对性的、相当内行地进行批评,如电视批评、网络批评、报刊批评等。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报刊是媒介批评的主要阵地。

    我国媒介批评特征明显。其一,媒介批评开始平凡化,但在专业化方面还不足;其二,媒介批评贴近实际,但在深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深:媒介批评使媒介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提升受众对媒介公信力,体现新闻职业专业精神。

    对于媒介批评机制而言,我国现有的媒介批评机制包括党政有关部门的组织监督机制、法律监督机制、传播媒介的自我调适机制、受众监督机制、学术舆论监督机制以及包括新闻传播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价值评价在内的媒介批评机制,但这些机制尚未完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闻评价活动顺利进行和新闻评价理论的构建。这些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批评机构和体制不能对媒介活动批评中迅速应对;媒介批评主体的不明确并有却为现象;媒介批评的职业化、定期化程度不够。

(四)要建立全面适用的评价方式

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评定内容要全面,评定方法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定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学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建立过程化评价,根据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和个体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此外还要对田径知识、田径技能和学习情感形成过程进行评价。考核评价方面应包括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学生田径知识水平的提高。通过多次评价能够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幅度以及不足,这样既不会使学生因看不到进步而灰心丧气,又可以使学生活动处于积极的认知状态,能够防止机械练习。田径课程的考核形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使田径考核更加科学全面合理,从而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兴趣。

第5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大众传播制造出了拟态环境,它的主要的内涵是仿真的,而我们知道广告也是一种大众传播的方式,所以广告传播也是具有拟态环境制造的功能,本文就是来研究广告传播的拟态环境制造的作用机制。并就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正确认知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对拟态环境的阐述

拟态环境是由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来源于柏拉图“洞穴理论”,“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的囚徒,他们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前面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问什么也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此前一直是被影像所欺骗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拟态环境的生成以及它于现实环境的关系。拟态环境来源于现实环境,但是拟态环境又不同于现实的环境,与现实环境又存在着差距。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媒介环境,就是一个由大众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现实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并不是真正的客观的环境。

实际上,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三种不同的现实:第一种现实是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太大,太复杂。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文本情景。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媒介呈现,一是受众解读。由于受众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使的受众在解读媒介现实时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二、广告传播的拟态形态的表现

我们知道,按照我们国家现行的广告法的规定,广告必须具有真实性,真实就是广告的生命。而所谓的真实,就是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的面目,即不假。广告传播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广告传播过程中所宣传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商品或服务的有关特征,不能欺骗或令受众产生误会。《广告法》规定:“广告应该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从根本上说,真实性是广告赖以生存的基础。假如广告所传播的信息失去真实性的话,广告就不能客观反映商品或服务的性质与功能,它在引导市场和刺激消费方面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广告的社会效益就会出现负值,广告就会陷入诚信危机,进而影响广告的生存。

广告传播中的真实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主观上来看的话,广告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全面的,信息一般是不能全面反映商品的实际的面貌,广告主展现给受众的是正面的形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也就是宣传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进而提高自己的品牌效应,提高自己的价值内涵,比如现在的方便面的广告,广告一般是夸大了作料的丰富性,排骨面的广告就夸大了排骨的成分,在广告的宣传是和实际不对等的,当我们吃排骨面的时候发现排骨不见了,可能是几片小的肉末,甚至肉末都不见。

信息的不对称具有客观必然性,因为消费者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商品的一切,也没有必要去把握商品的销售和生产的环节。所以,广告主和受众在信息的占有上出现了不平衡性,实际上影响了广告的真实性。

2.从客观方面来看,由于版面的有限性,广告就不可能把企业和商品的全部的事实材料包含进来,这样的话,广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突出产品的或商品的一个重点信息,力求简洁明了便于记忆,这样也就不可能做到与客观对象的一一对应。

3.从传播的效果来看,广告真实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一般的情况下,广告表现的是一种虚拟的真实,不是真正的真实,广告在塑造商品品牌形象时通常强调商品的意义和抽象的价值。比如万宝路香烟,即使不抽,就是拿在手里也显示男子汉的气概,等等。尽管这些商品本来没有这些特征,后来由广告传播添加上的,但在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是一种感觉真实。

在这里,广告的真实与否的标准发生了改变,预计的真实、虚拟的真实、心理体验的真实代替了事实的真实、实在的真实、客观的真实。因此,可以说广告传播赋予了真实性一个全新的意义。

三、广告传播的拟态环境原理的评述

大众传播媒介给我们提供的拟态环境是具有力所不能及的无奈之举的话,那么广告传播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就具有刻意为之的痕迹,是一种被美化了_的现实生活。

广告来制造的拟态环境一般有以下的三种方式

1.广告传播往往采用各种媒介策略,来造成强大的舆论导向,进而形成消费上的舆论导向。广告用尽一切的手段来造成拟态环境,并且精心地维护这种拟态环境。人们并不是因为广告本身的原因才去购买某种商品,而是因为他们把这一商品与某种特殊的形象联系起来了。

2.广告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媒介手段,努力构建商品意象的拟态环境。“广告的花样尽管不同,目的则并无二致,就是把足以代表货物的意念和公众早已公认为有趣的事物的其它意念,例如两性之爱、色相之美……经由感情之路,打开欲望之门。”不同的符号蕴含不同的意义,符号消费的不同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说,正是对拟态环境的成功运用成就了广告的经典。

第6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媒体;广告创意特征;ROI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074-02

一、环境媒体广告的概念界定

环境媒体广告(Ambient Advertising)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对其概念尚未有统一的明确界定。现有研究主要从环境媒体(Ambient Media)的概念出发进行阐释,总体经历了由“广告媒介观”向“创意融合观”发展的过程。“广告媒介观”指将环境媒体视为一种承载广告信息的特殊媒介。例如马克・奥斯汀和吉姆・艾吉森的描述:“适合于传播广告信息的,任何你可以借用来传递品牌联系的东西[1]”和设计师肯・伯坦肖的概括“非常规的、原创性的媒体”[2]。“创意融合观”指将环境媒体的应用与广告创意相融合,使之成为广告创意过程的一部分。例如时报金犊奖在参赛办法中对于环境媒体应用的解释:“环境媒体应用,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中利用媒体的特于广告目的”[3]。因此,根据环境媒体概念的文献分析,论文将环境媒体广告的概念概括为:“环境媒体广告指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通过创造性的运用媒介特性、与环境元素和受众互动创设传播环境,使广告创意与传播环境相融合,向受众传播品牌信息的一种广告创新形式。”

二、基于“ROI”原则的环境媒体广告创意特点探究

“ROI”是伯恩巴克提出的优秀广告创意的标准,即相关性(Relevance),原创性(Originality)和震撼性(Impact)。相关性指的是创意要与产品和目标对象有内在的联系;原创性指创意是特定的而不是抄袭的;震撼性指创意要有冲击力和吸引力[4]。

(一)相关性

1.与产品信息相互融合。广告创意与广告主题及内容相关联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这是环境媒体广告与传统广告创意的共同点,但环境媒体广告的传播并非只是简单的在特殊的媒介上广告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将媒介与所承载的广告信息相关联。环境媒体广告在媒介选择和媒介应用的过程中涉及对载体或其周边环境的再创造,使传播载体与产品理念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广告信息,参与到环境媒体广告创意和传播流程中,这充分体现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在环境媒体广告传播过程中,媒介与信息相互融合,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所使用的传播载体的性质和它所创设的传播环境,因此相比而言,环境媒体广告与产品信息的相关性更容易凸显。例如,Rimmel快干指甲油的广告,JWT广告公司把广告牌直接设计成指甲油倾倒过程中立刻干燥的模型,使产品信息与传播媒介巧妙的融合,突出产品的特性,给人们形成一种很强质感的联动效果。

2.与受众体验相关联。在环境媒体广告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传播情境创设的关键元素。因此,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环境媒体广告传播更强调受众的参与和体验。受众体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感官体验,即通过诉诸消费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为消费者创造感官体验。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环境媒体广告可以利用接触环境同时刺激受众的多种感官,创造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例如,卡玫尔香氛沐浴露在表达其产品独特香味的诉求点上找到了绝妙的路径,创意团队利用北京地铁国贸站相对封闭的空间和巨大的人流量等特点,将站内墙壁上贴满带有香味的花瓣状墙贴,同时,在隐蔽的位置安装散发沐浴露香味的吹风机,此外,安排一部分人在地铁口周围免费发放带有产品香味的卡片,形成全方位感官刺激。第二点是互动体验,这种参与不同于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对产品的直接试用,而是通过创设某种情景,通过参与体验获得广告传播的信息。例如Tyskie啤酒的广告(如图1所示),在餐厅、酒吧、商店等地的门把手贴上Tyskie啤酒杯贴纸,当消费者握住门把手开门时就好像拿起了Tyskie啤酒一样,其充分利用了环境媒体的特性,创造了与受众互动的环境,让受众在媒介接触过程中获得与产品相关的互动体验。

图1

(二)原创性

与传统广告更多强调内容创意相比,环境媒体广告创意不仅注重广告内容创意,而且注重广告媒介创新。环境媒体广告的媒介创新包含三个层面:发掘出新的载体形式传达品牌或产品信息;创造性的应用传统媒体进行创意,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使受众耳目一新;在具体某类媒体上的作品表现创新,比如为广告载体加入环境中人们熟悉的元素,使这些元素与广告创意相融合,为其提供新颖的展示平台。

1.寻找新载体。寻找新的广告载体对于广告创意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广告传播发展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非是传播的具体内容,而是广告传播载体的性质及其开拓的可能性,发现新的广告载体,就拓宽了广告的创意空间,为广告信息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德国柏林机场大巴上,广告商利用车内扶手为IWC手表创作的“试戴”广告,美国庄臣公司旗下的威猛先生洗涤剂巧妙利用斑马线为广告载体的创意广告等,把生活中经常接触却被忽视的事物创造成新的广告载体,取得理想的目标到达率。

2.创造性应用传统媒介。营销学者普遍认为,环境媒体广告在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与传统广告载体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环境媒体广告创意中,创造性的使用传统载体,寻找广告内容与载体之间新的契合点,也是环境媒体广告创意的重要方式。例如,Group Plus公司在迪拜为悍马“Hummer Special Operation”主题广告创作的户外墙体广告和英国Volvo XC70户外广告,都是对传统户外广告媒体的创新性利用,巧妙的使传统广告媒体与广告信息相结合发挥了户外广告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强的特点,直观的把产品信息传达给受众。

3.环境联动创新。环境媒体广告突破传统广告文本或图像信息传达的单一模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光线、温度、湿度等环境元素融入广告创意,使这些元素与广告信息和载体巧妙的连接,使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实体化,最大限度的展示创意,突出创新价值,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如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为Max Factor的睫毛膏创作的会“流泪”的广告牌(如图2所示),创造性的融合了天气变化的元素,天气干燥时,广告牌上的模特因为睫毛膏的装饰呈现出美感,但天气潮湿时,广告牌上的模特则会被雨水冲刷的睫毛膏弄的一脸脏乱,温馨提醒路过的女性,要当心雨天或流泪时妆花掉的尴尬,并借此宣传Max Factor睫毛膏的防水性能。

图1

图3

(三)震撼性

环境媒体广告创意不仅是信息内容和传播媒介之间的静态结合,还融入了广告的动态呈现,为受众营造真实生动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成受众对广告信息及品牌的深刻记忆。例如,TIANYI吸尘器的广告(如图3所示),融合周边环境元素,以夸张的表现方式营造动态效果,恰到好处的突出产品的特点。又如LG高清电视创作的环境媒体广告,把面试办公室的窗户改造成3D高清电视屏幕,以此为“窗口”,呈现流星坠落、城市爆炸的世界末日来临的场景,智利LG电子公司的求职者被这个恶作剧吓到,他们的反应成为了LG高清电视的广告。在这一则广告中,LG高清电视呈现的世界末日来临的逼真画面,动态效果出众,可以给广告受众带来很强的视觉震撼和感官冲击,对于产品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 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环境媒体广告凸显了一定的创意价值和传播价值。与传统广告的劝服式传播不同,环境媒体广告更加注重受众媒介接触和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通过载体创新和环境联动制造惊喜,吸引受众注意,促进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形成受众的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此外,环境媒体能够凭借巧妙的设计、强烈的感官冲击和丰富的体验效果引发话题性广告传播。令人拍案叫绝的广告创意促使大众自愿参与到品牌的传播过程当中,受众因接触环境广告创意而惊喜的同时产生主动分享信息的欲望,进而借助便捷的网络平台使环境媒体的广告信息得到裂变式传播,甚至能够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快速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创造传播价值,实现广告信息的二次传播。

然而,环境媒体广告的传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投放空间的局限性,环境媒体对信息的干扰,环境媒体与信息的契合程度,传播效果的测量难度大等。因此,并非所有的环境媒体广告创意都收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今天,环境媒体广告更多的还是作为传统媒体广告的补充,其地域性或者空间的局限性的特点决定了环境媒体仍然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扩大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奥斯汀,吉姆・艾吉森.还有人看广告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瑞士)肯・伯坦肖著.侯新鹏译.广告设计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第7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告;公信力;传播效果

近年来各大媒体中频出不良广告,广告的真实性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华中科技大学舒咏平教授主持的课题数据显示,“虚假”和“低俗”是广告社会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现。调查显示,有高达41.7%的消费者选择“虚假”,其次21.3%的消费者认为是“低俗”。[1]若大多数消费者不信任广告,那么广告的存在价值何在?广告的公信力令人担忧。广告公信力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本文就广告公信力的基本概念展开初步探讨。

公信力的概念

公信力研究始于西方,公信力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研究辐射到很多方面,最先是政治学中的概念。公信力研究也是近十几年来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公信力研究既包括社会个体的信任,也包括大规模社会群体的信任;既包含短期的信赖行为,也包含一段时间内的信赖行为;既涵盖个别的信赖品质,也涵盖类别的信赖品质。信任判断是个体根据对象的可信任的信用情况而产生的。这样说来,信任、信赖从信任主体的层面说就是信任主体对信任客体可信度的品质的综合认知和判断,是一个心理互动结果,是一种主观行为,这种综合认知和判断是公众即社会成员的集体判断和评价。从信任客体的层面说是指信任客体具有履行承诺、被信任的品质,自身具有的特质,能被信任主体所信赖的属性。

“公信力”中的“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种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量和能力;特指体力。从主客体看,是相互作用的意思,从判断评价方看是对象的能力、能量,前者表明公信力是一种关系范畴的概念,后者表明具体内容,即是赢得信赖的能力。因此,公信力是在一段时间内特定对象赢得公众信赖的能力。

目前在大众传媒的相关研究中,“公信力”有比较多而详细的探讨。1999年黄晓芳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2]。王晶、张国良指出公信力研究主要分为“来源可信度”和“媒介可信度”两大研究领域,认为相对“公信力”而言,“可信度”更侧重与某个具体的指标或行为相关联,如“可行性研究的可信度”、“数据可信度”、“指标可信度”等,而公信力则为一个多向度的概念,较“可信度”涵盖范围更广,具有更丰富的内涵。[3]

喻国明认为在英语中,与大众媒介公信力相对应的词汇是credibility,指出美国传播学者对于credibility的理解经历了两个阶段:最早是属性说,即把大众媒介公信力视为是媒介本身的一种属性,其核心是媒介的“信用”问题,研究的中心落在媒介造成社会信任的种种特质上;二是关系说,公信力不仅仅是媒介的一种属性,更多的是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4]“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信任、信赖总是与特定对象的“信用”相关联的,是建立在主体对特定对象的信用认定的基础上的。信用是一种信守、履行承诺的品质。从“信用”到“信任”、“信赖”,是人们在对于特定对象履行承诺的社会性体验中累积产生的,表现为一种可信赖度的判断和评价。

广告公信力的内涵分析

第8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第9篇: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电视;媒介融合;电视广告;传播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开始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媒体力量。本文所讲的网络电视,是指利用应用软件通过普通PC作为终端的一种收看模式。广义的网络电视其实又称Inter active Personality TV,它是利用PC平台、TV(机顶盒)平台和手机平台(移动网络)这三种终端显示平台,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①从其出现开始,网络电视短短几年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电巨头上线网络电视台成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自央视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了中国网络电视台之后,国内多家广电巨头的网络电视台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相继上线。而非广电系的三大门户网站及百度,以及部分平面媒体也开始介入网络电视领域。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实现了电视按需观看、随看随停。这些新特点必将深度改变受众的收视期待,进而改变媒介的传播策略。本文试图在分析这种改变的基础上,来探讨电视广告在未来这种媒介融合过程中,可能的走向和趋势。

一、由被动收看到深度参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受众选择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电视出现并渐趋成熟以后,这些特点在观众收视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强和放大,并进而改变受众的收视期待。模拟电视时代固有的线性传播,决定了其传播单向性的特点。在收视过程中,受众被看做是被动的客体,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受众只能按照电视台的线性顺序收看节目,仅有的选择机会就是更换频道,决定播什么、什么时候播的权力在传播者手中;而对节目的内容和制作,受众更是没有发言权。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显然是不平等的。进入网络电视时代后,网络电视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和角色,观众由被动观看变为要求深度参与,对整个传播活动具有更多的主动权。观众地位的这种改变进一步表明了电视媒体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趋势。电视节目播出的主动权由电视台转移到观众的手里,使观众成为自己娱乐生活的主人,不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且可以参与节目的策划、制作等环节。它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电视台之间的节目传递更加快捷,不同的电视台组成一个虚拟的整体。虽然这种主动目前仍受制于受众个人的技术运用能力,但它已经改变了受众对传播行为的预期。这种传播理念在电视广告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新兴的互动广告就是这种理念的一个体现。

互动广告“是包含了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相互行为的媒介,标明了广告客户,指定产品和服务,与创意相关的支付\免费的表现物和相关节目”。②在同一脉络中,互动广告不需要像传统广告那样被动接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控制是否要继续了解广告信息。所以,互动电视广告可以通过根据相互作用明确把握接收者的情况,以弥补传统电视广告不能充分把握收看目的的不足,考虑观众的需要并有更大的效果③。互动广告作为一种广告手段是符合人类的自然沟通行为的一种双向沟通理念。它区别于传统的广告方式。互动广告应用了先进的互动传播新技术,采用了更加合理的互动传播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无论在量上还是在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广告。同时提升了消费者接收或传播广告信息的便利性、低成本性和时效性。尤其是互动广告全新建构的传受双方主体间关系,无限释放了消费者的广告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创作广告、传播广告的欲望。由此,也形成了互动广告相对于传统广告的诸多优势。

二、由售卖商品到提供信息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表明人们使用电视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电视媒介能够满足人们环境监测的需求。人们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经济初见端倪。在直接经济时代,竞争将进入一个更激烈的阶段,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中间环节的消失,广告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作为商品的购买者,要做出购买决定就面临着多种购买的不确定性,而此时,受众尽量减少购买不确定的渠道就是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有效信息的广告。因此,广告能否向作为消费者的目标受众提供有效的信息,对于消费者能否做有效率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发展,造就了有不同信息需求的多种受众群体,形成了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换言之,即受众市场分众化已经产生。尽管传统电视针对这种多元化需求做了革新,进行了“分众化”、“小众化”的尝试,但却没有触及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网络电视利用网络传输技术,采用一对一和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才是真正的、全方位的互动。

由此可见,网络电视对受众收视期待的影响,可归结为一句话:从“看电视”到“用电视”。也就是说,电视从单纯的娱乐工具,变为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网络终端,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要求更高的参与度,更个性化的空间。这种改变自然也影响到了电视广告,使得传统电视广告所秉持的强制性插播、媒体轰炸等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电视广告的传播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营造更为融洽的传受关系,信任取代傲慢,热情取代硬卖。未来的电视将以网络电视为主流,未来的电视广告理念将更多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这势必将给电视广告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网络电视广告中,企业会采取平行、对话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广告制作直接针对目标消费者。将产品的特点、性能、功能、规格、技术指标和价格,包括售后服务和质量承诺等都尽量多地制作成链接,等待消费者查询或向消费者推荐相关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

为减少用户对广告信息的反感,缓解受众多重付费的压力,网络电视项目的收费方式可以有一些弹性的变化,比如观看广告可以抵扣收视费用。在网络电视中,用户可自动点播广告进行观看,而用户观看广告的次数以及时间,均可折算成收视费用由广告商家来进行支付,用户可以自动查询自己看广告所累计的时间,以及可以抵扣一定的收费费用。④

三、显形营销到隐形营销

传统广告一般都表现直白,受众一眼就能识别出这是广告,若是有收集信息意向的消费者会很关注这类信息,若是没有信息需求的受众会将这些信息看成是噪音而滋生排斥和厌烦心理。因此,在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广告,将会更注重隐性营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植入式营销。植入式营销(Product Placement Marketing),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各种内容之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网络电视的植入式营销强调广告与节目的融合,节目的个性及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可以直接投射到企业品牌身上,而且广告的收视率完全等同于节目的收视率,并更容易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可以降低甚至消除观众对广告的心理抵触。

曾经热播的网络剧《苏菲日记》,就是一个借助网络进行植入式营销的成功范例。拥有原版《苏菲日记》特许权的索尼影视制作了中国版《苏菲日记》,制片方将该剧推销给雅诗兰黛,用于后者旗下倩碧(Clinique)品牌的植入式营销。相较于以产品、品牌露出为主的传统植入方式,《苏》剧的一切全由观众说了算,一切为配合电视剧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在设置开始之前,就在开心网、人人网、KDS等SNS社区及诸多时尚网站设立了与《苏》剧有关的博客互动、人物设置建议、票选客串明星、剧情意见征集、音乐互动。这些互动措施使受众体验了当编剧和导演的,提升了对该剧的关注度。通过这种方式,新媒体的多元互动、品牌价值主张深入渗透到编剧精神中,让消费者参与品牌塑造。既在不自觉之中把品牌与观众距离拉近,又省了大量的营销成本,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在营销过程中“个人消费者”强大的控制力量。

结语

目前,虽然电视仍然是广告主在中国广告投放方式的首选之一,但是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在大众化生产消费时代出现的、面向广泛受众的传统电视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广告主的新需求。反之,整合了传统电视群体收视、影响面广泛与网络媒体互动的双重特征的数字电视,具有高度有效性和表现力,近乎完美地顺应了广告主对广告媒体的需求趋势。新技术给了大众更多选择媒体的弹性及参与传播活动的能力,这势必带来传统的广告意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更加平等的传受关系。

参考文献

①蒋华权等,《IPTV、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区别谈》,《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9(9)

②马美贞,《关于互动广告效果过程的研究:以信息控制和通讯为中心》,庆熙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③朴原达,《关于互动TV广告的效果过程的研究》,启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④黄辉,《中国互动电视广告经营的限制因素及解决思路》,《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