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话考试范文

普通话考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话考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话考试

第1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目前接受社会各行业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日期已定为2018年3月11日(周日),1月15日起开始报名,额满为止。市语测中心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束25个工作日之后发放证书(具体见“领证通知”)。

测试方式:计算机辅助测试。

报名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15—11:30,下午12:45—15:30,节假日不对外服务。

报名地点:延安西路900号(靠近江苏路)。

测试地点: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延安西路900号)。

报名咨询:62558388

第2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就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就是需要用到普通话考试的等级证书,就没有说你的普通话等级,要是没有过二级的话,你是不能去报普通话报教师资格证的。

而且如果要报语文老师的教师资格证的话,就必须要过二级甲等。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在说普通话的时候都会带有一点地方的口音,这包括我也是一样,那种地方的口音,就好像是你对于家乡的思念一样,跟随在你身边。

可是不管怎样,为了以后的发展,为了以后相关工作,我们必须要正视起来,必须要对普通话这一款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它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

嘴巴和前几天的时候我在看那些求职节目的非你莫属,我感觉很多时候他们在说话,因为表达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哦,那种思维的表现形式,如果表达能力这一方面有所欠缺的话,那可能就会很十分。

第3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1、 中小学教师;

2、 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和高等院校文科教师;

3、 师范院校毕业生(高等师范里,首先是文科类毕业生);

4、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以及外语、旅游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

5、 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6、 从事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和影视配音的专业人员;

第4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2、一级乙等(测试得分:92分-96.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偶然有字音、字调失误。

3、二级甲等(测试得分:87分-91.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有时出现失误。词语、语法极少有误。

4、二级乙等(测试得分:80分-86.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母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

5、三级(一般水平的普通话)三级甲等(测试得分:70分-79.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语、语法有失误。

第5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没有普通话证也是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普通话证是在教师资格证笔试和教师资格证面试都通过以后,申请认证教师资格证的时候才用到的。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 考务管理 信度

我国自1994年开始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普通话的水平的有效手段,受到了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关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更先进普通话测试手段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诞生了,并且迅速地运用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中去。这一变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人工测试方式。这就代表着普通话测试发展方向、更科学的测试方式要能够生存,得到更多的认可,并更好地发展下去,测试的信度是根本。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是任何一种测量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所谓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信度决定着普通话测试的生存和发展。要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首先就应该对影响信度的因素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提高信度的途径,以便进一步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它们存在于语言测试的每个环节中,包括试题的难易程度、测试的组织实施环节、测试的评分,等等。本文主要探讨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条件下,在测试的组织实施环节上,从加强考务管理的层面上入手,提高普通话测试的信度。

一、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发生的变化

200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机试)。计算机辅助测试时,前三项的评分由计算机完成,第四项命题说话的评分仍由测试员完成,但测试员不是现场完成评测,而是由省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心分配到多个测试员,由测试员通过网络背靠背评分,最后得分取测试员的平均分。这种测试形式、评分方式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这种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方法,与以往的人工测试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话测试员对考生的影响弱化。

人工测试工作主要由2—3个测试员掌控着测试的局面,考生的外貌、衣着、举手投足,甚至语音面貌、音质等都会给测试员打分产生影响,测试员的评分可能会出现偏颇。再有测试员本身的素质、业务水平、工作强度、人情等外力因素,都会对测试员评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带来影响。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不需要出现在考场,不会对考生和评测产生直接影响。但人工测试中测试员原本能够发挥具有控场、提醒和监督考生、避免作弊的作用,在机器测试中都无法存在。

2.测试环境改变。

人工测试的环境是一间测试室,2—3个测试员、一个计时员,面对这样的阵势,多数考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就会频频出错,甚至还会说不出话来,严重影响测试成绩。

而机器测试的环境——测试室,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空间,测试室里一台电脑、一把椅子,考生独自面对计算机,紧张情绪会得到大大缓解,利于发挥。但失去监督,过于放松的测试环境,让一部分考生觉得有机可乘,有些人就会想方设法作弊,或者在测试时过于放任自己,容易出现替考、说话题带资料进入测试室,在说话的过程中肆无忌惮,出现说脏话、无效语料、重复、背稿等现象。

3.测试设备。

人工测试的设备中的录音机、秒表等测试设备,跟机试的计算机比较起来,的确是简陋了很多,录音效果、时间记录等都没有测试软件记录得清楚准确无误。人工测试中较为头疼的说话题计时,计算机会精确自动计时,测试结束会给出缺时、用时的准确记录,便于测试员评分。但机试的计算机、网络等的使用,使测试对电力、网络、机器状况等条件也产生了过分的依赖。

4.考生之间的交流。

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试卷一般是提前输入测试系统,每个测试室在没有重新设置测试试题之前,测试的试卷是相同的。一部分的考生发现这一规律后,已测试完毕的考生与侯测考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尤其是说话题,交流过后,说话题是哪几个题目,考生就会有所准备,有失测试的公正。而人工测试的说话题是考生在总共50个题目中抽取,差异性会比较大,考生无法事先做好准备。

二、加强考务管理,采取措施,提高测试的信度

以上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的改变,有利因素固然有,但不利因素也有很多,这就需要在测试实施的过程当中尽量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强考务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测试的信度。针对机试的特点,避免不利因素影响,是考务管理的重点。通过不断地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在测试的过程中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测试的规范、可信。

1.加强建设,夯实基础。

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设计、多做调研,才能使测试站的场地、装修、设备采购安装等符合实际需求,才能够为测试提供物质基础和优良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考场的良好的通风、隔音设施设备、适宜的温度、湿度、柔和明亮的光线、高品质的计算机等有利的考试的环境和条件,会保证测试信度的基础。为确保测试的公平公正,测试室安装了测试监控系统,考务人员在服务器上即可清楚地观察各测试室的考生画面,监控测试状况,并实时上传到上级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部门,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独处封闭的测试室,最容易发生作弊的现象,规范了考务工作,更是保障测试信度的坚实基础。

2.加强管理,保证信度。

测试站管理人员加大了对普通话测试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章立制,管理到位,加强工作人员教育,强化过程监督,确保普通话测试过程透明,杜绝任何营私舞弊行为,严密监督,提高信度,测试后进行语音抽样复审,保证测试质量。一旦发现普通话测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严重不符或有作弊行为,严肃处理。

3.考务人员坚守职责。

普通话测试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公正、公平,而考务人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定考务人员守则,明确考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和要求,责任到人,要求测试的考务人员务必严格遵守“认真负责、公正廉洁、团结协作”的测试工作纪律,意识到测试的公平公正是生存之本,自觉维护测试的质量和权威。

4.测试过程规范实施。

考务人员对测试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测试过程的规范操作。测试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按规定操作,时刻注意保证测试的质量。

(1)考前准备。编排测试顺序,测试时间通知等准备工作,做到准确细致。其次还有测试设备的保障,比如电力保证,网络保证,测试机器的调试,测试软件的调试,都应提前准备,以确保考试的顺利开展。

(2)考中监督。考生入场、候测、注意事项讲解、核查证件、试卷抽取、准备测试、进入测试室参加测试、离开考场,每一个环节,考务人员都丝毫不能松懈,确保测试过程的有序,测试结果的公正。

(3)考后整理数据、证书发放等,测试数据的上传、整理、证书办理、发放证书等,准确及时地办理发放证书,也是影响测试信度重要因素。

5.注重细节,确保质量。

考务管理工作是一件细致入微的工作,稍有疏忽,可能就会给测试的信度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细节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生命”。

(1)认真核对证件。考生进场前,考务人员要耐心细致地核查相关证件,以及与本人是否相符,证件不齐全或不符者一律不允许参加测试,从源头上避免了代考等现象。

(2)准考证号码现场核发。现场核发准考证号码,避免了准考证遗失现象,也避免了使用别人的准考证替考的现象。

(3)及时更新试卷。每个测试室的试卷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是同一套试题,考生考试完毕一般会进行交流,每个测试室的考题,尤其是说话题,后面的考生就会有所准备,造成测试的不公正。针对这一现象,测试室每半天就更换一套新的试卷,考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但避免了因考生之间的交流,而造成对先测试的考生的不公平,提高了测试的信度。

(4)临时决定考场号。考生现场抽取考场号,进入对应的测试室参加测试。也就是说,考生,包括考务人员在考前并不知道考生在几号测试室参加测试,有效阻止了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作弊现象。

(5)考生签名。考生在考务人员的监督下,在签到簿上签下姓名和考场号,考务管理人员核对考生签名和输入计算机的考生姓名是否一致(考务管理系统的监考机上可以看到每个测试室考生输入的姓名),杜绝代考行为。测试站将签名簿留存,以备查考。

测试的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否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对于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建设、注重管理,严密组织,精心安排测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不盲目追求进度,不走捷径,确保测试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没有质量作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就会变成走过场,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普通话教学,乃至整个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功亏一篑。

三、结论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生存的关键,测试站应确保其严肃性和科学性,积极推动其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将普通话测试、教学、培训工作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普通话的普及,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2]李雪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主观因素影响与对策研究.岱宗学刊,2007.9

第7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我和文研办副主任汪德进二人受县汪氏文化研究会指派,于六月十六日参加了武汉首届《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研讨会。回到固始后,即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听取汇报,进行讨论,制定了我们县“续修”工作方案。现就编修《中华汪氏通宗世谱》提出如下建议,供总编委参考。

一,搞好宣传。编修《中华汪氏通宗世谱》是全国和海内外汪氏族人的大事,是大课题,大工程。不是少数人或者一个班子,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要靠汪氏族人共同努力,要调动汪姓宗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各尽其能,才能完成编修重任。可采取“公开信”等多种宣传形式,拿出一定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我汪氏族人都明白编修《中华汪氏通宗世谱》,是千载难逢机遇,深入了解此次编修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达到家家知道,人人参与,变“我帮你寻根问祖”为“我要寻根问祖”。激发、调动全体族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建立机构。各省、市、县都要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武汉《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委员会为纲,省市县专门机构是目。纲举目张,上呼下应,才能形成合力。我们的做法是:专设一个文史研究部,分工一名副会长专抓。乡镇分会专设文研组,配备懂族史,有文化功底,且参加过支系族谱编修的人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同时配齐了办公用具,己经开始工作了。

三,新编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必须是全中华〔含海内外〕汪氏族谱。清汪玑主编的《汪氏通宗世谱》仅仅是四十四世祖汪世华的四个儿子建、俊、爽、达等的宗谱,其余几子后裔,谱中没有记载。汪世华的弟弟世英、世荣的后裔也没有记载,更没有一世祖姬汪所有后裔的世系。所以清汪玑主编的《汪氏通宗世谱》只能算是一个支系的宗谱。家有谱而明世系。这次编修,就应编修一部从一世祖姬汪开始,包括所有世系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达此目标,必然要调动中华汪氏宗族所有支派、支系的宗谱。对己有宗谱要重新核对。对无家谱的宗亲,要按自愿原则,理清支系,认宗收族,定辈正名,达到户户入宗谱,人人有世系。为了减轻总编委的工作量,加快编修进度,我们认为,一是对于各支系、各支派世系图清楚,且续修时间不满十年的,可以将现有宗谱连同谱牒费,一并上交武汉总编委审核合编;二是对续修超过十五年的且有续修必要的,应尽快续修后上呈。总之,如果每个县都能形成一个通宗谱,《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编修工程也就指日可待了。

四,印刷发行。在各地支派、支系完成各自宗谱的续编和扩编,通过核对世系图准确无误,交足谱费后,必须由武汉总编委统一审核,统一编好卷、册,统一设计装帧标准式样,统一印刷发行。也可以由各县市按统一标准,安排各支系自行印刷。各地自印的,也应交足谱费,发谱前先上呈三部交总编委存档。

第8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对于法庭辩论究竟能否简化?虽然有观点认为可以简化,即公诉人可以省略对事实的综合以及对犯罪构成的法律适用的论证,直接提出对被告人应认定的罪名及量刑意见,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可仅限于量刑。但我认为法庭辩论不能简化,因为辩护权是被告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法庭不能明示或暗示被告人放弃限制辩护权,不能限制辩论的时间。通过审判实践,法庭辩论一则不仅要证实被告人有罪,而且要通过公诉词和辩护词教育被告人悔罪、改恶从新,对旁听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二则既然被告人作有罪供述,其辩论所花的时间自然要比被告人否认起诉书指控的要简短,这也是庭审中自然形成的效果,故也就不存在简化不简化问题了。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要使普通程序简化审顺利推进,实现改革的最佳效果,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互动机制。笔者认为,当前至少需要采取以下四项配套举措。

1、进一步征得检察院实质意义上的配合,促进控方起诉书及证据材料的改革。起诉书是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罪的载体。为了使被告人正确了解公诉机关对自己的指控是否符合本人所实施的行为,应当改进现有起诉书的模式。不能概括写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及适用法律,而应详细写明所指控的犯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手段、犯罪结果等基本要素和适用法律的有关条款。另外,起诉书应附有证据目录,对引用的每一个证据都应扼要说明所证实的内容。这样有利于被告人在开庭前取消侥幸心理,认罪服法;使法院及早掌握被告人对哪些部分认罪,对哪些部分不认罪及不认罪的理由,从而使控辩双方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提高庭审效率。

2、完善庭前证据展示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机关向法院移交的是主要证据,故辩护人从法院看到指控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只是构成犯罪的主要证据,对其中一些细节或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并不了解,而公诉机关在庭前也不了解辩护人所收集的有关证据。尽管公诉机关也有职责收集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但由于控辩双方的职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收集的证据会产生差异。再者,实行普通程序简化审,被告人要放弃某些诉讼权利,如果没有精通法律的律师参与,被告人的某些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实行庭前证据展示制度对于确定能否适用简化审具有重要作用。从被告方来讲,在了解控方掌握的证据之后,就有可能放弃一些侥幸心理,自觉认罪服法;对控方来说,可以根据辩方的证据,改正某些不适当,甚至是错误的指控。现在法院普遍实行立、审、执行分立,庭前证据展示应由送达法官主持,由其根据控辩双方对是否认罪及主要事实的意见,决定证据展示的程序。在证据展示中,控辩双方的权利、义务应是对等的,故展示的程度也应相等,双方不能设下“埋伏”,以便在庭上搞“突然袭击”。通过证据展示,控辩双方对案件的具体情况均有了详细了解,控方也就可以根据被告方的认罪情况决定是否向法院提出实行普通程序简化审。

3、要简化裁判文书。简便审所简化的内容也应当在裁判文书中得到体现。在简易程序判决书向标准化、制式化方向发展的同时,简便审的判决书也应当朝这个方向发展,即简化经审理查明的事实及相关证据内容,统一质证,综合评判。在坚持大的原则的前提下,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普通程序裁判文书的格式有所突破和改善,以充分发挥普通程序简便审的优势。审判实践中被告人部分认罪的情况占有很大比例,此类案件判决书的制作,更应如此。

第9篇:普通话考试范文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学校要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设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

上虞市崧厦中学为浙江省教育厅确定的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目前已形成了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且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开发的各类选修课程达到60多门,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学习的需要。本期“前沿”,我们约请上虞市崧厦中学教师撰文,介绍他们在高中选修课建设中的探索与思考。

三十余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领域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领域,也正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变革的内外需求。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社会需要人才缺失的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与某些领域和行业人力资源严重缺失的怪现象,出现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 “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办学个性模糊现象,再加上学业压力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等诸多因素,教育改革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成为了一种保障生命个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应运而生,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成为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成果为深化课程改革带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但有识志士也清醒地看到,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带来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很大转变,但是离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教育改革发展本身的需求尚有许多差距,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学校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生发展的选择性等衡量教育改革成效的价值因素仍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此,深化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作为浙江省一所农村普通艺术特色高中,我们积极贯彻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创条件”的指导思想,在理解顶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率先践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了许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现就我校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作行动研究后的回眸。

一、统一思想,守望理想,引导教师、学生及家长投入到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在普通高中,几乎所有的学生、教师、学校整天做着相同的事,应对高考和升学;大家上着一样的课,共同做着没完没了的试题,进行着无休止的考试,学生甚至成了考试的机器;凡是与高考升学相关的事,再无趣、再无益也必须做,凡是与高考升学无关的事,哪怕再想做、再有意义也必须舍弃。切实改变普通高中这种现状,是学生的呼唤,是教育人的呼唤,也是全社会的呼唤。深化课程改革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幸福和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和家长是看到的,课程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和家长也是理解的,但要全面推行选修课,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切实的难题,譬如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徘徊过渡阶段,高考选拔评价体系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校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教师。因此,教师很难有勇气去守望教育的理想,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家长也因为让子女进入理想大学的眼前需求而容忍应试教育的弊端。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所做的工作是:

一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中美高中选修课作比较研究,让广大教师在比较研究中领悟到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选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视角全面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引导教师撰写反思体会文章,逐步改变教师已形成的一些教育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形成与深化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新型教师文化。

二是引导教师全面反思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对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危害性,充分认识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高考实践,使我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出现全面异化的严峻现实。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文化,这种“考试文化”既是对具有现代功利主义性格的市场文化的复制,又是对具有功利主义性格的科举文化的沿袭,它把校长、教师与学生机器般组织起来,并使之日益加速运转。反思让教师与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原来的教育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让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这种“唯见考试,不见教育”的“考试文化”对师生身心的严重摧残,从而提高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通过信息传播的立体网络积极宣传刘希平厅长在2011年全省设区市教育局长读书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解读浙教基〔2012〕81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让社会、学校、家庭充分了解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实施办法,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方向性。

上述三大举措较好地发挥了课程改革中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保障和理论准备。

二、全面构建课程实施的要素体系,形成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等课程要素管理的相关文件和制度,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有序并有效的推进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深化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次对长期实行的课程体系的颠覆性的革命,也是一次对统一育人模式的颠覆性的变革。这是一件难事,难于上青天,光凭勇气和牺牲精神远远不够。为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有序、有效地推进,我们把全面构建课程实施的要素体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中心工作,在课程结构、课程开设、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等方面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现将涉及课程要素的校本化做法作简要概述。

(一)课程结构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对课程与学分结构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校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作了适当的调整,调整内容主要涉及四大类选修课程的学分结构。具体做法是:音乐、美术特长生可以免修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增加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的学习,从而保障他们特长发展的投入时间;少数学优生可以根据学生与家长的申请减少兴趣特长选修课的学习,为学习学科拓展类课程提供时间保障。

(二)课程开设

加强选修课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校转变育人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立足点。学校制定了《上虞市崧厦中学学校选修课程建设方案》,截至目前已开发选修课程141门,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63门,职业技能类课程14门,兴趣特长类课程52门,社会实践类课程12门,集中安排每周周二、周三两个下午供学生选课走班。一年多的课程开设实践带来的启迪有:

一是特色化。特色化选修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我校开设了素描、速写、色彩、视唱练耳、乐理、舞蹈、越剧名家名段欣赏等艺术类专业课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二是开放性。课程开设的开放性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地点上体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如选修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较适宜安排在节假日与寒暑假进行,学习场所可以是社区、工厂、学校和家庭,这样可以减轻学校课程开设时资源、时间上的压力,适度降低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业任务;课程开设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教师安排的整合性,教师可以是校内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职工,也可以是外聘专家、各行各业行家里手;课程内容不必过分拘泥于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为重点。

三是精品化。保证课程量不是问题,质才是关键。在学生相对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背景下,课程开设质量是保障学生积极参与选修走班的主要因素,低质量的课程开设会抑制学生选课走班的兴趣,学生会变得被动和随意。我校十分注重课程开设的质量,遵循课程开设的时代性、人本化、特色化的要求。如机器人程序编写与制作课程,由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屡获全国、省市奖项的教师承担,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并在各级各类机器人比赛中的成绩处于全省前列。再如,我校开设了与乡镇经济相匹配的伞面设计、崧厦霉千张制作工艺课程,学生有兴趣,家长很支持,企业很欢迎,这样的课程既本土化又特色化,学校开设起来轻松,学生学习起来有劲,课程的二轮深度开发有潜力。我校的《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乌金纸制作技艺》实践基地被命名为上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经济奖励。

(三)课程开发

学校作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主体,承载着巨大的人力、智力、物力压力。课程开发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程,作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主要承担者的教师,从某种角度审视是不具备这样的资历的。因此在选修课全面推行的初级阶段,课程开发的要求应适度降低,在努力保证课程科学性、人文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必须兼顾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求全责备必将挫伤教师投身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团队要有行动研究的理念,侧重课程的二轮开发与完善,循序渐进。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发挥学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作为专业引领者的校长团队,首先应开发示范性的选修课程,通过建模形式供教师参考、学习,真正担当起“专业引领者”的作用,这是一种表率和示范。学校领导者更应重视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要制定一套开发、执行选修课的制度,开发选修课程的具体操作流程,即通过什么程序申请、审批和执行;要统筹兼顾课程开发的智力财力条件;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二是适度降低课程开发的准入条件,以选编和精品课程的二轮开发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手段,深度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区域资源优势,遵循儿童学走路的规律,通过教学反思、课程开发成功个案解剖等手段来不断修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

三是体现倚重教师兴趣特长和兼顾学生兴趣特长的原则。当前,我们的主客观条件离学生要什么给什么的因材施教原则尚有较大差距,这样的条件决定了课程开发不能好高骛远,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特长和水平,由教师提供尽可能营养全面的“菜谱”,让学生凭“谱”点“菜”。所谓兼顾学生的兴趣,指的是在课程开发的初期要广泛调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从而提高师生供求的“课程开发吻合度”。

(四)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选修课程修习计划;对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行过程管理和评价:严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选课走班;等等。其中,选课指导制度和选修课督导评价制度几乎没有经验可以直接借用,是管理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而全面选课走班是管理中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选课指导制度”的探索方面,我们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订选课指南,内容主要包括毕业标准、学期学分要求、选课程序、补考或重修说明、课程介绍等;确定选课的程序和课表(学习高中课程标准—参照学校课程方案制订自己的选课计划—准备好计划选修的课程清单—进行以班为单位的选课—形成每人一张学习课表)。二是成立学生选课中的教师指导团队,主要任务是向学生全面介绍学校的情况,解释选修课程指南的内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业进展情况,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智能兴趣和特长,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联系沟通,使学生从自身特长出发选出相对合理、相对理想的课程。

关于选修课的督导与评价,几乎没有经验可以直接借用。现有的评价制度基本上服务于传统的课程设置,而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给选修课的评价又带来了很大难度。然而,这是一件保障选修的动力、提高选修课开发实施质量的大事。当前我们尝试的为:一是把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成效与教师聘任、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加强教师对非高考选修科目的关注;二是通过教案、教材、施教记录等文本信息和学生学习调查、成果展示、个别访谈等综合信息,来督导与评价教师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和质量。

选课走班是真正体现“把更多的选课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理念的核心举措,其行为操作包含两项任务:组织选课和走班管理。组织选课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尝试—失败—调整—相对成功”的过程,我们依次执行了三套方案:一是把排定的课表的所有情况输入省教育厅提供的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该方法的优点是统计、调整便捷,但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最终选择了放弃;二是面向学生现场分年段选课,其优点是学生和课任教师面对面选课,使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中更好地了解课程相关信息,该方法最终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是组织者对学生选课管理较难;三是以班级为单位现场选课,其优点是组织难度相对较少,教师对学生的选课情况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最后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选课。选课的尝试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必须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才能有序进行,当前学校选课权还不完全具备交给学生的条件。关于走班管理,我们首先要做到:学生人手一张个性化课表,明确课程时间、地点,具体到座位、名称、教师;教师人手一张课表,明确时间、地点、学生人数与学生座位表。走班管理的难点一在于教学班比行政班管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班管理重点放在课堂管理上,管理任务主要由任课教师承担;难点二在于教师调课难,由于新课表存在多位教师同时上课的现状,一旦个别教师的请假就会出现相应教学班中学生无人管理的状况,我们采用的应急对策是整合全校管理力量,由教务处统一调度,课任教师提前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预案,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学分认定

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学生自主确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和安排学习进度、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学校打破整齐划一的育人模式,突破行政班及年级的局限,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的学分认定形式、基本程序、入档方式、组织机构等基本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意见》文件精神执行,只是在学分认定过程中对不同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方式,采用了相应的主要认定形式。如对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及课程考试或考查的结果。对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学分认定,侧重于学习成果和技能的展示。这里的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设计方案、制作产品等物化成果,也可以是经验、技能、修养等非物质成果,选修课的内容不同,它所指向的成果也就不同;所谓的“展示”则包括了报告会、讨论会、展览、答辩、演示、竞赛等多样形式。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兴趣水平、技能展示、特长等级和获奖情况。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心得体会和社会认同。总之,学分认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不能过于强调结果,不能过于标准化和机械化,重在参与的过程和学生的“变化”。

三、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深化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转变,有的是根本性的转变,如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教师的专业结构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师的学生观由面向全体学生向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转变。在这样一种深层变革中,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在职进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之相应,学校的管理必须把教师培训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之具有与深化课改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特别是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及学生综合评价等能力的提高。教师培训近几年来已成为我校管理的常规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培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即效率与培训成效的问题。通过对过往几年教师培训的反思,我们认为下列几种培训是行之有效的。

(一)自我反思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能力与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反思教学“亮点”“疑点”“误点”,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教师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典型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有助于帮助教师感性地把握教育的一些抽象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培养处于成长期教师十分耐用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具有形象、易接纳、易模仿的特点。

(三)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是为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以突出名师培养和专业引领为主要作用。这种培训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具有学术性强、研究范围小与研究深度大的特点,特别适合校内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培养。

(四)行动研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