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治理范文

河道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治理

第1篇:河道治理范文

关键词拉古河;河道治理;必要性;方案;建议

拉古河是浑河左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抚顺市拉古乡西山城子(河源高程273.18m),流经拉古镇、李石镇,于抚顺市李石镇夹河心汇入浑河。拉古河口上游距离浑河干流的抚顺水文站20.5km,下游距离浑河干流的沈阳水文站36.5 km。拉古河河道全长35.21km,流域面积为187.77km2。流域形状近似为长条形,东西向最大宽度约12km,南北最大长度约27km。流域东邻古城河,西邻浑河支流小沙河,南邻太子河支流北沙河。

1拉古河河道现状

拉古河位于丘陵向平原区过渡的中间地带,比降较陡,河道平均比降为2.3‰,从上游到下游比降渐缓,拉古闸以上河道两岸是丘陵,河床平均比降3.6‰,中段靠山屯到拉古闸河床平均比降2.3‰,靠山屯以下进入平原区河床平均比降只有1.1‰。拉古河河道河身弯曲,平均河宽65m,河道断面是接近矩形的单一河槽。拉古河河床主要由中细砂组成,上游粒径粗并夹少量山水冲下来的砾石,下游床沙粒径较细,砂砾较少,青台桥下为细砂。拉古河岸滩岩层土质是砂或砂砾,松散易冲刷,洪水中塌岸和堤脚的淘刷比较严重,右岸刘山河口、拉古镇和工业园区等河段都是重点险工位置。由于拉古河河槽岸边、筑堤土质抗冲能力差,河岸和堤防的稳定将是保证该河防洪安全的重要因素。拉古河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和经济损失。2005年“8.13”洪水期间,田屯桥下游受灾,经济损失约6亿元。李石开发区在1995年、1996年因洪水造成工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未包括沿岸国有大中型企业损失),房屋倒塌820间,冲毁耕地逾40hm2。2005年“8.13”洪水造成开发区经济损失达2.39亿元,房屋倒塌22间,耕地绝收面积达304 hm2。望花区的国有企业在“8.13”洪水期间均被淹,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拉古河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防洪标准低,河道防洪压力很大,大部分河段的防洪标准较低。拉古河口向上至青台桥段现状低标准堤防3.6km。二是拉古河沈阳段岸滩不稳定,塌岸较严重,威胁岸边村庄及耕地。三是拉古河河道险工较多,部分坍岸险工发展很快,亟需治理。四是护岸标准较低、基础深不够或质量较差,除2005年汛后所建的拉古乡护岸完好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治理的必要性

拉古河保护面积共有200.1km2,保护范围内人口3.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人,非农业人口6 200人。保护范围内共有耕地面积1 453.33hm2,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约22亿元。拉古河流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保护区内厂矿、耕地众多,拉古河的防洪安全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下游的李石开发区尤为重要。拉古河现状防洪标准较低,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抚顺市城市发展的要求。为了与相关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促进和保障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1-5],对拉古河进行规划治理非常必要。

4河道治理方案

4.1规划规模

拉古河全长35.21km,该次规划治理范围从拉古河口向上至浅沟水库溢洪道处,规划长31.39km。青台桥以下属于开发区,铁路桥以下范围内已成规模,集中了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学校、居民、企业等,本次规划确定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铁路桥以上按规划是沿南北向发展的纵轴,对于现在已有抚顺国化厂、有机化等诸多中小型化工企业的右岸,虽然目前规模尚不大,但在沈抚同城化的大环境下,开发区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本次规划确定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而左岸现状除少数工厂外,大多是农田,其防洪标准暂定为50年一遇,将来亦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其防洪标准。青台桥以上到拉古闸河段是抚顺县拉古乡和沈阳东陵区的王滨乡所在地,拉古乡除少数的几个村离河较远外,其他村子都靠河边较近。该段在河的右岸有拉古乡政府和拉古工业园,本次规划采用50年一遇。左岸是拉古乡和沈阳东陵区的农村,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拉古闸向上至浅沟水库段,河道进入山区,地势较高,沿岸(右岸)只有大甸子、杜家堡、小前街、陡山沟、浅沟子等村屯,防洪标准定为10年一遇。

4.2治理方案

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4.3工程布置

一是堤防工程。在铁路桥以下和铁路桥到田屯桥之间堤线按现有堤防布置;铁路桥至田屯桥是民间所修的民堤,堤距窄断面瘦小、堤线不直,在堤线布置中将考虑部分利用,左岸新堤线基本上顺现有小堤顺直以尽量利用原有土方,右岸则完全舍弃原有堤防按规划堤距要求重新布置;田屯桥以上是无堤段,根据河道形态按规划的堤距布置新堤线。在拉古闸下的河道上共有5处较大弯道,左岸有青台桥下、柳条沟上游2处;右岸有刘山河口、拉古工业园前、拉古镇前3处,是全河冲刷塌岸严重的河段。对这5个险工河段,凸岸堤线将不随河弯而基本按原来的走向布置,凹岸堤线则随弯道走向平顺放开至弯顶,然后堤线沿河岸边直到过弯顶后离开河岸。二是护岸工程。铁路桥以下开发区两岸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在河口以上现有堤段上都建有混凝土板的护岸工程,在没有护岸工程的河段,本次全部布置河道护岸工程。铁路桥以上右岸位于规划中的沈抚工业走廊的黄金地带,目前沿岸是村镇、土地、人口的集中地,将来是诸多工业集中的区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因此该河段将全部布置护岸工程,以保证河槽的稳定和岸上的防洪安全。左岸的堤防段除规划中已布置的2段险工处堤岸结合工程外,其他堤段不再布置护岸工程。三是穿堤建筑物。规划治理有灌区渡槽、浅沟子水库渡槽2处,管线9处,排水口42处。四是跨河建筑物。有7座桥的梁底高程不够,其中,田屯桥和靠山屯桥问题较为严重,这是由于这2座桥建设时间较早,过流断面窄,标准也不够,在拉古河防洪标准提高后,这些问题更加明显,建议桥梁的权属部门对这2座桥进行改建。而其他几座桥虽然梁底高程不符合要求,但桥梁阻水并不严重。

5 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6参考文献

[1] 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 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 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第2篇:河道治理范文

关键词:河道;防洪治理;规划;治导线;堤坝

Abstract: the river flood control plan implementation,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area of the flood control and waterlogging cure ability,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lso will improve the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a significant flood control benefit, environment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So to do a good job of river flood control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river flood control planning, and then briefl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iver flood control plan, finally in detail from five aspects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river flood control plan, and expound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channel; Flood control management; Planning; The estuary; dam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河道防洪治理规划的重要性

发达的经济需要防洪安全保障,经济越发达,洪灾损失越大。洪水灾害严重影响着河流沿岸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随着城镇扩大,用水矛盾加剧。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土地日趋紧张,与河争地的现象日渐突出,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工厂、住宅不断向河道发展,挤占河道,致使河道日渐萎缩,水流紊乱、洪水宣泄不畅,从而加大了洪灾损失。所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河道治理这一矛盾,需要认真搞好河道防洪规划,确保河道畅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河道防洪治理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道防洪治理规划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随意改变河道控制节点,致使水流紊乱。

2、任意缩窄河道,严重影响泄洪。

3、挑水丁坝的角度和长度不合理,改变流向,危及对岸和上下游,以邻为壑,一些地方为多增加一点耕地,堤修在主河槽边,结果是当年修堤,当年冲垮,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4、在管理上河道主管部门因无科学合理的规划,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便缺乏依据,常常为边界河段水事纠纷的调解而忙碌,堤防建设设防标准的确定随意性很大。

河道防洪治理规划中的要点

(一)合理统筹规划

若想实现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对需治理的河道特点、水文条件等进行分析,并以此确定方案。

首先,在河道流域范围内退牧、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有效拦截推移质及地面径流。

其次,采取上堵下排的方法加强堤岸整治,“上堵”即在上游修建堤坝,“下排”则要求清除泥沙阻碍,确保河道畅通。

最后,应认识到改造规划河道的同时不能忽略自然环境,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注重对天然河道的保护。河道的拓宽虽然可加大泄洪量,减少上游的防洪压力,但是也会给下游带来抗洪压力。

因此,在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或者拓宽处理时,必须认真研究决定,综合结算水文水利数据,分析下泄流量及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制定多种方案,充分论证、优化选择,以实现防洪治理的最佳效果。

(二)河道的平面布置规划

城市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甚至影响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因此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

1、点

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

2、线

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

3、面

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实测二千分之一以内的地形图进行布置,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

4、体

体就是要达到治理河道的整体效果,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布置,互不干扰,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中与治理后的效果一致。

(三)确定河道防洪治理标准

防洪标准的制定需根据堤防保护的对象来确定,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等因素,加强比较、论证与分析。在防洪标准的确定上,应注重远近期结合,考虑到综合利用水库带来的河道防洪能力提高,以及水土保持等问题,确定可操作性强、合理的防洪标准。

(四)治导线的确定

防洪规划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治导线是否合理。“治导线”与日常所谓的“堤防线”不同。河流的“堤防线”是保证洪水行洪时不漫溢外流的防线,而河流的“治导线”是代表经过整治后,堤内河床的中水河道流路能够最后在平面上具有稳定的位置,以明确重点固堤、护堤安全的工程布置。一条好的治导线,在于其规划要素的正确与否,即在于确定好河道上控制节点,确定好弯道及过渡段,计算分析确定合理的稳定河宽和整治河宽。

1、河流控制节点

在河道上对主流动力轴线起控制作用的河岸点,通常称作节点。在丘陵和平原,河床一般蜿蜒曲折,一些河床很不稳定,主流线摆动较大,治理导线必须放在稳固的河岸。分析确定河道节点,就应该达到确保河岸稳固的目的,应先考虑利用天然节点,无天然节点又确需要节点的地方应增设丁坝。

确定节点的原则:确保河势稳定,水流顺畅;保证凹岸不被继续冲刷和后退,在凹岸上下游及顶点附近设置挑水丁坝,作护岸据点,以达到控制主流,稳定河势,固定险工位置的目的。

2、整治河宽的确定

(1)确定稳定河宽

稳定河宽是指在造床流量作用下天然河道的水面宽。造床流量可用计算法或平滩水位法确定。计算中最简便常用的是钱宁先生在《河床演变学》中介绍的取重现期为1.5年的洪水流量。模范河段宽度可作为整治河宽的参考数据,模范河段是指在河床形态方面,河岸略呈弯曲,横断面上深槽较长,浅滩较短,水深沿程变化较少,过渡段的沙埂方向与水流接近垂直,枯水时没有分叉等现象的河段。

对河道洪水的防御,通常的方法是修筑堤防工程。根据所保护的对象按照规范确定防洪设计标准和设计洪水流量,进行堤距与堤高工程方案比较,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选择出合理的堤距。

(2)弯道及过渡段

在河道上不宜设置连续弯道,两弯道间应有过渡段。弯曲河段曲率半径不能太大太小,弯陡流急,不易控制河势;曲率半径大,控制作用小,筑堤长度增大。整治线以复合圆弧曲线较好。治导线上两反向河弯间的过度一般取河宽的1~3倍。

再则,在冲积型平原弯曲河道上,为了淤滩造地,常将弯道人工裁直,河床裁弯取直后因河床比降增大,流速增加,上游水位下降,河槽刷深,将影响附近建筑物的基础稳定。

(五)堤防堤型的确定

堤型应按照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原则确定。山区、丘陵地区河流砂卵石较多,可考虑与河流疏浚结合采用碾压砂卵石堤防,迎水面、背水面堤顶用浆砌石(漂石)护坡防渗,降低造价,节省投资。平原河流可修筑碾压土坝,用土工防渗材料防渗,混凝土护坡。土地稀少且兼开发旅游的城区段,土地极为珍贵,可采用浆砌石重力坝或混凝土重力坝作为防洪墙。同时堤型及材料取用,需要进行多方案技术比较分析。

(六)顶冲段堤防堤基埋置深度

首先,顶冲段在设计标准洪水时可能的最大冲刷深度,可用河工模型动床试验确定;也可用数学模型计算冲刷深度;还可用有关资料上介绍的冲刷坑深计算公式计算确定。在确定冲刷段时,要考虑顶冲段上提下挫变化(枯水时顶冲点上提,中大水时顶冲点下挫)。顶冲段堤基埋置深度,不应低于可能最大冲刷深度1.0~2.0m。

四、河道防洪治理规划工程的管理要点

(一)堤坝及其配套工程

严格做好河道确权范围内堤身、穿堤、跨堤建筑物的管理,建立工程观测制度,做好水位、堤身沉降、位移、浸润线、堤身表面观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建立一支堤坝养护维修队伍,及时对堤坝进行养护、检修,保证堤坝完整。

(二)节制闸、挡潮闸

1、控制运用

节制闸、挡潮闸控制运用遵照“局部服从全局,全局照顾局部,兴利服从防洪,统筹兼顾”的原则进行,综合利用水资源,与上下游和相邻有关工程密切配合运用。根据工程蓄水情况和农田灌溉需要,适时调节上游水位和下泄流量,防止对沿河土地造成次生盐渍化。冬春季节控制迁宜于农业灌溉的闸上水位,汛期开闸行洪。当流域内发生涝灾和洪水时,应及时排涝和泄洪。

2、闸门控制运用

(1)闸门启闭严格按照启闭程序、操作规程进行,同时启闭时,应同时分级均匀启闭;不同时启闭时,应由中间孔向两边依次对称开启,由两边依次向中间对称关闭。

(2)过闸流量必须与下游水位相适应,使水跃发生在消力池内。

(3)关闭或减小过闸流量时,应避免下游河道水位降落过快。

(4)避免闸门停留在发生振动的位置上运用。

3、检查观侧

(1)监视水情和水流形态、工程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掌握水情、工程变化规律,为正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对水闸检查应做到经常性、定期性,当遇到特大洪水、强烈地震和发生重大工程事故,还应对水闸进行特别检查,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3)验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科研成果,为发展水利科学技术提供资料。

(三)经营管理

在充分管理好工程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水资源及沿河国有土地,依法收取水费,搞好堤防绿化,以水养水,以堤养堤,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提高工程效益。

结语

综上,河道的有效防洪治理规划可提高区域防洪标准,确保区域防洪安全,消除洪水隐患,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将成为河流建设的主体,通过制定建没目标及效果评价指标,将多方面知识、经验加以综合、贯通,在实际施工中使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陈肃利.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几点认识[J].人民长江,2003.7.

第3篇:河道治理范文

关键字:城市河道 生态化治理 设计方法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river is in line with the flood control safety requirements protect engineering. As engineering, safety is always first bits.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does not require us to pursue a form, form a fixed pattern, is not entirely exclude hard works, but requires us to proceed from reality,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river trai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safety, and strive to form a river. The simple, natural, smooth,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water transfer living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about how the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various require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River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design were introduced.

Keywords: design method of city ecological river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1.1 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1.2 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1.3 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建设生态型河道的问题分析

2.1 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①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②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③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2.2 管理中的问题

①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②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③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④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 投入问题

①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②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③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3.加强生态型河道设计的对策研究

3.1 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地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了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从工程角度,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消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的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也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有利的。

3.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3.3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3.4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植物根茎的生长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生长后构成的景观层要分明。水际边缘地带要选择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比如沙柳,芦苇等。格尔木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植被生命力脆弱,使用本地的抗寒抗旱植物,能使这些植物适应本地气候,达到生态之和的目的

4.总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

第4篇:河道治理范文

关键词:小流域;设计洪水;河道治理

河道设计洪水是河道治理工程的枢纽设计因素之一。在工程设计中,常因缺乏水文资料而无法对工程设计洪水做出准确的推求,需借助邻近流域资料采用水文比拟或者经验公式法推求,不同的推求方法得到的设计成果差异较大[1]。中小流域就更难收集到水文资料。缺乏资料的河道治理洪水设计主要采用邻近水文站水文比拟法、地区综合经验公式法、推理公式法以及洪水调查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推求。

1河道治理洪水计算方法

1.1水文比拟法

当治理河段所在流域内有较长的实测洪水资料的水文站时,用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方法采用频率分析计算水文站设计洪水,再以水文站设计洪水为依据,用水文比拟法推求设计断面洪水。采用面积比拟法时主要受到相似流域水文资料齐全性和控制面积之差两个要素的影响,同时也很难精准界定流域相似度,因此,水文比拟法在流域控制面积相差不大的中型流域且水文资料齐全的参证流域实用性才较高[2]。

1.2地区综合经验法

治理河段流域内无水文站点,所处地区有实测和调查的暴雨洪水资料,找出洪峰流量与流域特征、降雨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地区综合经验对洪水参数分析,然后推求各个设计断面的洪水。地区综合经验法受区域特性、下垫面影响较大,通用性差。

1.3推理公式法

当治理河段流域内无水文站点或水文站的资料短缺,一般采用查《云南省暴雨洪水查算使用手册》法查产流参数汇流参数,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首先对暴雨资料进行频率分析,得出设计暴雨。依据设计暴雨采用单位线法和水科院法[3]推求设计洪水。尤以水科院法运用较广,但推理运用查手册的参数无法体现海拔的差异性,同时设计结果对其汇流参数m值的选取敏感性较强。

1.4洪水调查综合法

洪水调查综合法是调查治理河段或附近河段常遇洪水洪痕或近年较大洪水洪痕估算相应的洪峰流量,从而综合分析估算各控制断面的设计洪水。

2云南省中小河流治理特点

云南省中小河流河道治理洪水设计有其特殊性及缺陷:一方面,中小河流流域内常无水文站或雨量站,无法收集到实测洪水及暴雨资料,属于无资料地区;另一方面,设计流域与参证水文站面积相差太大,水文站控制面积一般较大,而设计流域面积较小,无法采用水文比拟法计算防洪断面设计洪水;同时,中小河流治理河段的防洪标准较小(多为10年一遇或20年一遇),设计成果敏感性强。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大,对地区及资料的依赖性较强,尤其在参数及系数的选取上。应结合河道安全泄量的复核结果分析洪水成果与设计调查的符合性。

3典型实例

富源县古木河治理工程分为两段:集镇段及古木段。集镇段,从集镇停车场处到山背后落水洞处,总治理长度3.5km;古木段,从河头起到古木村段,治理长度6.86km。古木河为黄泥河支流,发源于富村镇居黑村,流经河头起、大凹子、蚂蝗田、古木,在岔河口汇入小黄泥河,河长19.7km,集水面积207.2km2。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4]及《防洪标准》(GB50201-2014)[5]确定的设计洪水标准,需提供工程断面十年一遇的设计洪水及施工洪水。此次采用洪水调查综合法及水文比拟法分析设计断面洪水。

3.1洪水调查综合法计算

根据常遇洪水洪痕调查,集镇段(CKZ0+574.6m)河段常淹水渍痕迹高程在1940.2m~1940.3m之间。实测横断面水面较平缓,比降为6‰。糙率参照《水力学》[6]粗糙系数n值表中“天然河道糙率”综合确定。桥涵河道糙率主槽在0.035-0.050之间,本次取用0.040,按《水力学》中曼宁公式及谢齐公式计算常淹水渍对应流量为9.37m3/s。古木段(CKZ5+726.1m)常淹水渍痕迹高程为1309.6m~1309.7m,高1.2m,河道平均宽度12.8m。实测横断面水面比降为12‰,同理计算出的常淹水渍对应流量为42.4m3/s。将两个断面常遇洪水分析的流量值作为P=50%洪峰流量。

3.2水文比拟法计算

河边站是本次流域水文设计的主要依据站。由1959~2009年实测加1932年、1935年两年的历史洪水,组成不连续系列进行频率计算。频率曲线采用P-Ⅲ型,统计参数用矩法初估,经验频率适线。河边站频率计算成果见下表,频率曲线见图1。以河边站为参证站,采用河边站加入历史洪水成果,按面积比指数0.67次方及最大一日降水修正,计算各断面设计洪水成果。

3.3统计参数及成果

依据上述河边水文站的频率分析成果,此次设计河道,考虑到有落水洞、暗河等对古木河流域年际变化影响较大,依据古木河流域特性,古木河与河边水文站所在的流域相比,年际变化较大。综合考虑,此次治理河段参数支流集镇段Cv取0.55,古木河干流段Cv取0.5。两种方法计算出各设计断面的设计洪水成果列于表2。

3.4成果分析及结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推求,均应进行洪水成果的合理性分析。从计算成果看,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洪水调查综合法在河道治理实际工程运用中较为广泛。其采用的是经实地调查的一种估算方法,调查治理段常遇洪水痕迹,依据该痕迹高程,结合实际测量的治理断面,运用水力学公式估算出相应的洪峰流量,同时推算其他防洪控制断面的设计洪水。此次洪水痕迹较明显,能找到洪痕的断面也较多,选用了2个断面,同时运用其他洪痕断面进行了复核,发现洪水调查法设计成果较为准确。另外,调查时为11月,为枯季,记录了洪痕断面处现状时的水深,流速,量算了河道断面,依据此次设计的枯期洪水成果与现状调查的枯期流量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相差较小。水文比拟法设计中,加入了最大一日降水修正,但所依据的水文站与流域面积相差10.9倍,设计标准下的成果实用性弱。故此次设计选用洪水调查综合法分析成果作为最终成果。同时,从上述结果也可看出,水文比拟法运用于工程时,参证站与设计流域控制面积相差越大,设计成果参照性越差。各设计断面成果将为古木河河道治理工程中治导线划分及堤防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修照,陈章友,刘石桥.尾矿库工程洪水计算方法探讨[J].工程建设,2011,(2).

[2]梁海宏,黄一帆,李文辉.缺乏资料的小型流域洪水计算方法分析.陕西水利,2018,7(4):196-198.

[3]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64-27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252-201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50201-2014防洪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第5篇:河道治理范文

【关键词】中常洪水河槽;必要性;可行性;结论

【Abstract】The idea of "embankment bunching water and attacking sand with water" is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controlling the Yellow River proposed by our predecessors, which was limited to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This idea has not been fully applied.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built Xiaolangdi, Sanmenxia and a number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s "embankment beam water, water attack sand" to create an objective objective.

【Key words】Medium flood channel;Necessity;Feasibility;Conclusion

1. 问题的提出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两堤之间的距离最小5公里,最大20公里,是历史形成的。目前,黄河中上游,已修建了小浪底、三门峡、刘家峡等大中型水库,故黄河游荡性河段的行水过程与原来已大不相同。固定输送中常洪水的河槽无论是对行洪输沙还是对减少漫滩损失,都十分必要。因此,结合游荡性河道的整治,提出了在两堤之间修建一道新堤的设想,以便形成一条固定的中常洪水通道。

2. 游荡性河道的基本情况

游荡性河道上起孟津,下至高村,长28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213‰,水流宽浅散乱,河床沙质,河道曲折系数为1.16~1.07。桃花峪到东坝头长136Km为明清时的河道,东坝头以下为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形成的河道。左岸涵闸14座、流量841秒立米,右岸涵闸7座、流量972.4秒立米。左岸险工10处、229段坝,右岸险工16处、643段坝。

3.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方案

中常洪水河槽即在两堤之间距左堤3200~3600米修一道新堤,并在新堤左右岸修建护岸工程。在小浪底下游适当位置修建导流堤,使下泄水在10000秒立米以内时,走北河,当发生大于10000秒立米洪水时,两河均行洪。

4.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必要性

4.1 目前已修建的控Чこ涛薹解决漫滩问题。

黄河下游滩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居住着上百万人。滩区现在的状况是即不能放开发展经济,又不能很好地发挥行洪滞洪淤沙的作用。第一次调水调沙泄流2600秒立米即有部分堤段漫滩,并造成了一定损失。今后调水调沙是经常的,河槽水位表现较高,光靠修建控导工程无法解决中常洪水漫滩问题,加修新堤是解决漫滩问题的最好方法。

4.2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能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实现黄河泥沙“多来、多排、少淤”的目标。

在孟津至高村河段靠左堤修建新堤后,能通过10000秒立米的洪水。据专家测算,黄河下游的高含沙水流,能够输送淤积到高村以上河段的粒径为0.05~0.1毫米粗泥沙入海。形成高含沙水流远距离输送的必要条件是水流流速应大于按水沙条件确定的不淤流速和与之相应的临界坡降。只要小浪底下泄5000~6000秒立米的洪水即能满足这一条件,从而形成高含沙水流输沙。这样不但能改造高村以上河道为窄深河槽,还能保证山东河段冲刷。达到黄河泥沙“多来、多排、少淤”的目的。

4.3 有利于滩区群众的生产安全。

游荡性河段黄河水流的不稳定性,给沿黄群众带来很多不便,庄稼不能稳产,家园不能固定。新修堤防后,不但家园能搬到利于生产的安全堤段,也使耕地的防御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免除了滩区群众的后顾之忧,必将促进沿黄群众的经济发展。

5.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5.1 新修堤防标准。

设有村台的堤段顶宽120米,其它堤段顶宽12米,堤防高程、护岸工程均按2020年10000秒立米设防,临背河边坡1:3,设土工布、并用0.5米厚红土包边。

5.2 投资估算。

土方工程投资:

高6.5M×(51+12)÷2×283000M×15元/M3=8.69亿元

土工布投资:

20.55M×283000M×2×10元/M2=1.16亿元

护岸工程投资:

(229坝+643坝)×20万元/坝=1.74亿元

右岸7座涵闸配套工程费:

972.4秒立米×10万元=0.97亿元

搬迁100万人上堤费:

100万人×1000万元/万人=10亿元

购地赔偿:

51M×283000M÷666.66×7800元/亩=1.69亿元

进出水导流堤:1.5亿元

上述合计投资25.75亿元人民币(静态值)

5.3 从投资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从以上计算可知,总投资为25.75亿元人民币。修建小浪底水库花费约200亿元,长江上修建三峡工程花费约1800亿元。相比之下,该工程投资额较小,我们认为该工程是与干流小浪底调水调沙的配套工程,是确保下游河床不抬高,治理游荡性河段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旦实施,不仅能确保下游河道的长治久安,还能带动治黄经济的突飞发展,造福于下游人民。

5.4 从工程施工的难易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在两堤之间增加一道新堤,主要工程有机淤土方工程、筑堤土方工程、涵闸工程、整险工程、土工布工程及房屋建筑工程。这些工程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都能够顺利施工,实施起来没有难度。

5.5 从工程的效益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工程实施后将使滩地漫滩的机遇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即平均淹没一次和十次损失的差别。如按2000平方公里耕地计算,则是损失15亿元和150亿元的差别。

工程的实施,将使下游河道实现“多来、多排、少淤”的目的,下淤河道、特别是山东河道实现不淤或少淤的目的,防洪效益巨大。

6. 结论

6.1 黄河的治理已由传统治黄转向现代治黄,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已完全具备。

第6篇:河道治理范文

关键词:河道污染;治理;必要性;可行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河流河道是一个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健康和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城市工业经济的兴起,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河道的污染日趋严重。因而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已成为一个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2.1 维持河道天然功能的必要

河道是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水的一种形式,有着自洁、自净的功能。依靠它,人类和多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城市河道的过度污染,使它的天然功能出现萎缩甚至局部消亡。

2.2 保护区域环境的必要

由于河道的污染,对周围环境也引起一些影响。具体表现为:(1)人居环境受影响;(2)土壤环境受影响;(3)生物多样性环境受影响。

2.3 减少经济损失的必要

城市河道污染必然带来经济上的问题:(1)水质的污染直接导致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再分配性问题,为取得洁净的可用水而采用取水口搬迁、水质净化等措施,必然要建立在巨额的费用支出上。(2)污染的河道将直接造成灌区内经济作物量减质低,水生生物经济遭受打击的后果。(3)被污染的河道,时间拖得越久,管理和治理费用将越大,城市经济的收入将损失越大。(4)城市河道的污染对城市形象将产生很大影响,间接引起旅游、交通等产业的经济损失。(5)河道因污染而断流甚至消失,潜在的生态代价会抵消相当一部分经济收入。

3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3.1 河道污染成因能够聚焦

(1)大量主要污染源进入河体

点面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进入河道是形成污染的主要原因,表现在:(1)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前,工业废污的排放量,使河道的污染负荷超过水体承受能力,最终影响水体自净功能,致使水质恶化的状况长时间不能根本改善。(2)城市化进程下,新城镇、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用水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排污举措未有效跟进、生活习惯未充分转变等原因,沿河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进而污染水体。(3)雨水对大气进行冲刷,汇聚地面上各类分散的污染物,形成地表径流,具有不易监控,难以预测等特点,形成较大污染源进入河道。

(2)多种其他污染源加剧河道污染状况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1)农业生产和禽畜业养殖带来的污染。部分相对落后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不规范的养殖操作,使低利用率的一些化肥、农药和禽畜排泄物进入水体,氮、磷等含量增高,河道富营养化,水质类别降低。(2)一些新增污染源的影响。例如以度假区、休闲别墅、农家乐等形式进行的土地开发,一方面容易破坏区域内河道本身形态,改变周边河道途径,削弱河道与河网功能,另一方面,偏重开发经营、疏于综合管理容易使产生的各类垃圾、污水、后续污染物等进入河道,成为新的污染源。(3)积久形成的内污染源的长期作用。河底长时间累积沉淀物形成底泥,发生各种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同时产生新的生成物,都将对水体功能和水质产生影响及破坏。

(3)河网特点对水体污染的影响

表现在:(1)干流与支流间的交叉影响。支流水质明显劣于干流,许多支流水体污染严重,淤塞难通,由这些支流输入河道的污染负荷相当庞大,几乎可以说,干流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支流造成的。 (2)相连一体的上游水源条件的影响。上游受到污染的水将无法被有效利用到引清中来,下游的污染河道也就无法依靠它进行恢复。(3)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感潮现象使污水体长周期随潮流波动,并过长时间在河道中停留、徘徊,甚至无法顺利排出,不利于减轻河道污染度,极易造成反复污染。

(4)河道建设与开发带来的影响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1)河道建设与开发的盲点影响。基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及城区改造中的难点所在,致使无法顺畅沟通的水系尚存,这就影响河道排污,降低污染河道的治理效果。(2)部分河道工程带来的副作用。例如单一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水工材料对河岸施行硬化工程,人为割裂了水与岸的生物联系,土壤和植被进入不了原先的生态循环系统,使河道的自净功能、土壤和植被辅助河道排污的功能都被削弱。(3)兼具通航功能的河道产生的影响。河道一般兼具有通航功能,每天来往的船只可以千计,船民日常生活尽在其上,生活垃圾、废油、散落装载物等,大量进入河道,成为污染物。一些运载化学物品、转运垃圾废物的专用船只,一旦造成污染,危害尤大。

3.2 河道治污技术渐趋丰富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认知的发展,河道治污技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综合。河道治污技术的日益丰富,为我们开阔了一方天地。

(1)常规物理技术

主要是指结合水利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运用水力研究、水文分析、工程测量等学理,采取河道改造、水道疏通、引清冲淤、水力造流、底泥疏浚、除藻增氧、曝气充氧等各类技术手段来增加水流自净功能,治理河道污染的技术。这一类技术常见的有:开挖新河道结合疏通已有水道,用以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提高水交换能力;实施引清调水和筑坝造流等,充分利用水头差等原理,控制水体量,引导污水团走向,削减河道污染负荷;使用机械、仪器等进行除藻、曝气,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消除水体溶解氧衰竭现象,促进受污河道的恢复。

(2)传统化学技术

这类技术是指利用各类化学制剂,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逐步消除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达到治理受污河道的目的。其方法主要是使用凝聚剂和絮凝剂等来除藻、去毒、灭菌、净水,恢复和增强河道自净作用。

(3)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得益于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它能够被充分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去,这就使得生物技术在河道治污领域大放异彩。这一类技术的应用有:采用投加高效降解菌、营养物或生物制剂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采用能较好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局限的微生物菌群治理技术;采用能促进有机物于水体中乳化、溶解并加速微生物生化反应的复合酶污水净化技术;采用将生物促生剂注入河道底泥、调节菌群比例而修复河道水体的生物促生技术。

(4)环境生态技术

这项综合性河道治污技术是在高度结合了环境生态学、新材料学、生物学、工程学、水利学等多项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下产生的,多途径、多方位利用了生物的自然代谢功能、水生系统与陆域系统的环境互补作用、污染物和有毒物无害化降解模式等手段和技术,修复污染河道,恢复水流的洁净。

4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策略

笔者认为,“预防为主,生态为要,全面介入,因地制宜”应该成为对城市河道污染问题进行反思与施救策略的关键所在。

第7篇:河道治理范文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岸 综合治理 美观 人水和谐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生态城市一词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畅谈话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成为了当今我国大多数城市追求的目标。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城市治理的重点。然而在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等功能而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忽略了护岸设计的美观性以及人们对于生态护岸的主观情感。为此,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生态护岸,重视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本文针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个人看法。

2.河道生态护岸的含义

河道生态护岸是指将原有河道进行治理,使恢复后的河道不仅具有防洪、排涝、储蓄水源等作用,而且整体提高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提高河道的美观性,促进人水和谐。[1]

3.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3.1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

传统的河道护岸过分重视护岸的防洪、排涝功能,将护岸的治理重心放在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与水资源调度能力上,不仅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美观性,而且忽视了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长此以往,传统的河道护岸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们与自然水之间设立了一个高大的屏障,让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2]同时,传统河道护岸所使用的材料中往往使用过多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不仅会影响水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周围的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传统河道护岸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河道生态护岸,加强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

3.2河道生态护岸的优越性

3.2.1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蓄水能力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设,采用的是具有较强渗透能力的界面,它可以有效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循环交换。在丰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高,河道生态护岸可以将地面水渗透到地下水层,可以起到暂时缓解地面水位过高带来的危险的作用;在枯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低,河岸生态护岸可以将地下水反渗透到地上层面,可以暂时缓解地面水位紧缺的情况。总之,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水资源的调度能力,加强河道蓄水能力。

3.2.2有利于维护河道生态环境

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植被有利于调节空气中的水分,起到涵蓄水源的作用,有利于调节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其次,河道生态护岸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与河道周围的绿地、森林等有机统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

3.2.3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除了具有以上两点优越性之外,还具有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作用。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河道护岸的美观性,在防洪排涝、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突出河道的整体美感,让河道的护岸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愉悦人们身心。同时,生态护岸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人们可以通过台阶、水边亭台、河中小岛等近距离地与大自然接触,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4.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措施

4.1以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

河道护岸的治理首要目标是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护岸的生态植物不仅有利于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平衡,而且有利于防止河道水土流失,涵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对河道的生态护岸进行综合治理时,要以提高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在满足此前提的基础上,要尽量降低河道生态护岸的工程成本,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4.2促进河道生态护岸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注意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以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使用自然材料进行河道治理时,要注意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因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第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更加注重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护岸的生态植物要与周围的森林、绿地等协调,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统一。

4.3注重河道生态护岸的美观性

在进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刚性结构的构造,在进行河道护岸设计时要注重护岸的风格多样性,以形式多样的“软效果”提高河道生态护岸的视角效果,在发挥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人们的美感,在造福人类生活的同时,愉悦人们的身心,增加人们生活的乐趣。除此之外,具有较强美观性的河道生态护岸还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这不仅节约了河岸生态护岸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有效运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4设计亲水空间,促进人水协调

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要更加考虑人们的亲水情感,可以设立专门的亲水空间拉近人们与自然水的距离,例如在河道护岸治理时可以设计台阶、水中亭台、河中小岛等,供人们在水中赏景。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河道护岸的蓄水、调节水资源能力,更重要的在于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促进人水和谐,促进人类与自然的统一。[3]

5.结语

河道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护岸的美观性,给人们以视觉美感。河道生态护岸的亲水性设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有利于促进人水协调。

【参考文献】

[1]马玲,王凤雪,孙小丹.河道生态护岸型式的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7):2-3.

第8篇:河道治理范文

关键词:论述;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用

1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2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河道的生态状况,其次要考虑其上下游、左右岸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确保河道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生态因素。

2.2改善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河道现状。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既是出发点,也是综合治理的归宿。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3个方面,首先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其次是改善河道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再就是河岸生态景观面貌的改善。

2.3融合性原则

河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河道综合治理就是要让河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河道成为人们优美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河道水面,建立岸边绿化带,协调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4美化性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河流从下到上、从水底到河岸的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疏通河流、护坡防洪、巩固堤坝等河道内工程施工,都要围绕着美化原则来开展。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汛期排洪泄洪依然是摆在河道治理中的首要目的,确保河道排洪泄洪安全,这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3.2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紧密的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梯形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3.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第9篇:河道治理范文

摘要:本文对黄河下游滩地分布和“二级悬河”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水沙条件变化是形成“二级悬河”的主要原因,生产堤和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加速了“二级悬河”的发展,要立足于下游、着眼于全流域,从水沙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发展与黄河治理开发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探讨“二级悬河”的治理。在系统分析和总结“二级悬河”和下游河道治理各种设想和措施的基础上,指出今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方向是进行河道的改造。下游河道治理已进入宽河道与窄河道相结合、综合治理滩区,逐步向窄河道发展的时期,“二级悬河”的治理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具体设想是:通过下游河道的改造,滩区的综合治理,形成由现有宽河道、改造后窄河道和窄深主河槽三者相结合的输水输沙和滞洪淤沙系统。并提出了下游河道改造与“二级悬河”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指标,以及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黄河下游 二级悬河 成因 治理对策 河道改造 水沙资源 优化配置

黄河是一条非常特殊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黄河下游河道长期处于强烈的淤积抬升状态,河床平均每年抬高0.05~0.10m,现行河床一般高出堤外两岸地面4~6m,最大高出10m以上,形成所谓的“地上悬河”,我们称之为“一级悬河”。随着大量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大洪水漫滩的机遇愈来愈少,而中小洪水和枯水期淤积主要发生在主河槽和嫩滩上,远离主槽的滩地因水沙交换作用不强,淤积厚度较小,堤根附近淤积更少,致使河道平滩水位明显高于主槽两侧滩地,甚至主河槽平均高程高于两侧滩地,形成了“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如图1所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