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金融危机来说,全球经济结构将在整合中向信息化发展。处在信息化产业核心部分的计算机、无形资产、咨询业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开发在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将由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化,信息业蓬勃兴起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信息含量和知识含量逐步提高,物质资源的地位下降,信息、知识和人才资源将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知识和人才资源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高,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跳跃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将会继续增大,它们将更加依赖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入和信息化推动,西方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也将进一步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由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可能性增大。
金融危机继续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金融危机发生的一般原因是资本全球化运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矛盾的尖锐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同发达国家一样有生产过剩、金融过度膨胀的问题,还有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矛盾。商品价值、金融资产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实现这三重矛盾相互交织和日益发展是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前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对称依赖或中心主导与外围从属的经济体系,则是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由中心向外围扩散,中心对资本的垄断和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加强时,发展中国家内部生产过剩、金融过剩和与外部联系中的国际价值实现问题正不断深化发展。由于历史造成的经济脆弱,在国内要求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发展中国家极易陷入依赖外部推动、三重矛盾日益发展的状况。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西方资本流入和出口发展而快速增长,又因对外收支状况恶化和西方资本回流而爆发金融危机以至金融危机反复发作的原因。
21世纪初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各国之间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前述世界经济运动的模式已经表明,世界经济运动的状况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否根本上在于中心与外围依存关系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两部分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状况。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也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实力为基础的博弈。货币金融垄断是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是竞争优势;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总是支配着另一方和整个经济运动的方向,这就是世界运动的法则,也就是决定世界金融危机走势的基本规则。
世界经济中经济实力反映为科学发展、生产力水平、经济规模、金融市场规模和其货币是否充当国际货币。科技发达、经济和金融规模大、货币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经济金融到文化都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客观规律决定着世界经济和金融运动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前景。未来世界金融危机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世界体系中各地区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
世界金融危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很难改变。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经济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将处于严重不对称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1975-1995年,除东亚少数所谓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相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处于连续下降状态。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予东亚经济严重打击,从而使中经济全面受挫。目前,发达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3/4,最不发达国家则增加到49个。从历史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经济格局不变、依存状况总体上不变而作部分调整时,几乎所有受危机打击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外部拉动。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债务(见表1),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出口创汇又因技术革命发展滞后和西方国家的限制十分艰难,当西方资本流入时,可能导致新的生产和金融失控,而不会产生较多国际收益。这势必成为新危机的隐患。
表1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负担率
年
份 债务额(亿美元) 债务出口率(%)
1980 1990 1998 1980 1990 1998
所有发展中国家 6095 14728 24651 85.3 155.8 146.2
东亚及太平洋 941 2861 6978 93.1 113.4 107.4
欧洲及中亚 755 2210 4354 44.8 96.9 126.7
拉美及加勒比 2573 4754 7358 201.9 256.1 202.5
中东及北非 838 1830 2058 41.4 119.1 137.4
南亚 380 1299 1645 160.5 317.5 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 609 1774 2258 66.4 209.8 232.1
再次,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国际资本和国际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与金融竞争总会对世界金融贸易和资本运动产生难以预料的扰动和冲击。在世界经济不对称结构和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不仅不会缓和或抵御这种冲击,反而可能严重化。如果实行金融和资本自由化,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这种危险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分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传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危机发生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实物经济严重过剩的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推动西方经济长驱直入金融资本主义,也促使一些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金融危机的主导因素。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后的崩溃。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机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膨胀和交易为特征的经济,信用发展是虚拟资本膨胀、虚拟经济兴起的推动力量。虚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生产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要求融资形式的多样化、融资范围拓宽、融资成本降低和融资的便利。虚拟经济发展表明一国金融活动和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积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虚拟经济或金融经济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印经贸合作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金融危机使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加剧了两国发展模式之争等影响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经济互补性,加强相互投资合作等对策。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和企业投资长期持怀疑态度,并频繁采取投资审查和反倾销等措施。相关资料显示,印度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 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 2009(4).
[2]齐玮. 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J]. 北方经贸, 2009(7).
扬《台州日报》经济报道所做的贡献,因此本文主要以它为例。
一、唱响“树信心”主旋律,发挥党报引导舆论的主力军作用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广大人民群众都关注经济形势,新闻媒介特别是党报发挥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其中经济报道成为更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
总理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媒体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键看经济报道能否树立读者的信心。
信心来自历史观、全局观,党报要帮读者提高认识。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大的外部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成为中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同时,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些事实和论述是让人临危不惧的好材料,都要好好宣传。地方党报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系统阐述当地的希望所在。《台州日报》在转载《人民日报》相关文章、新华社相关电讯的同时,组织撰写、发表“坚定信心渡难关”系列评论员文章,多角度、多层次阐述台州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优势、实力、有效举措和成果,让读者受到鼓舞;择机发表《危机就是商机》《金融危机怕什么》等原创时评,辩证看问题,分析得很到位,从而给人以信心。
信心还来自当地不断产生的新优势、新举措和新成果,相关内容要给予充分报道。台州新的增长点在沿海产业带、沿江发展轴,这是在新的起点上建立的、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台州日报》即在头版开辟“沿海产业带系列报道”和“沿江发展轴系列报道”专栏 ,发表《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等系列报道,以翔实的数据、可以预期的前景,让读者心中有底。《台州日报》还在头版开辟“坚定信心渡难关”系列报道专栏,发表《着着妙棋解困局》《亩产千万元的“奥秘”》等文章,报道有关部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和成果。其他如《温岭:民资“凤还巢”打造总部经济》等报道,也让读者眼前一亮。第二版还开辟了“县市精彩之笔”专栏,发表《为企业“弯道超车”开路》《开发式扶贫助低收入农户脱贫》等经济报道,成为各地借鉴样本。今年5月,台州核电站成型,《台州日报》及时发表《核电的优势在哪里?》系列报道。此外,沿海电气化铁路开通,让台州经济进入“铁路时代”;台州―台湾海上直航开通,让台州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迈出实质性一步,《台州日报》都给予充分报道,让读者真真切切看到希望的曙光。
信心还来自“人”的坚强与智慧。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只有从“人”的角度审视经济活动,经济报道才能进入问题内核。当前经济新闻就特别着力于表现经济变革背景下企业家的作为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彰显人文关怀的主旨。《台州日报》在经济报道中也不是每天“形势” 、“数据” 、“措施” ,而注重“见人”。头版除了“对话70后企业家”专栏,让思想新锐、引领的企业家直接出来说话外,还开辟“金融危机下的人才故事”专栏,报道各类扎根企业的人才,如何与企业风雨同舟,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转化为克难发展的动力。曾在改革开放中叱咤风云的老企业家能否在抵御金融危机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具有风向标意义,是一群特殊的人。比如曾被誉为“国宝”的企业家邱继宝,他的企业飞跃集团是台州在金融危机下率先遭遇滑铁卢的大企业,企业前途和他个人态度成为群众关注焦点,《台州日报》适时让他“露脸”并跟踪报道企业改制进展,很快平息了谣言和社会恐慌心理。其他版面的不少转产、创业故事,也可钦可佩,如《三门县一建筑老板回乡当“牛倌”,投资5000万元,打造国内最大肉牛养殖基地》等报道就成为鼓舞人心的又一股力量。
二、辩证看问题,增强经济报道的权威性,保持和提升党报的公信力
在金融危机之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各种专家各执己见,各类学说互相矛盾,让读者如雾里看花、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理应成为激浊扬清的主力军、实事求是的代言人。
《台州日报》在给读者树信心的同时,就不回避当地的困难和问题。头版开辟的“第一关注”专栏,要求在第一时间发表第一重要的新闻,包括“利空消息”。但把握有技巧,一是尺度,不渲染;二是讲透,不遮遮掩掩。如《如何看待-17.1%――台州前四个月外贸出口形势透析》等报道,直面现实、直面困难,给读者最真实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受到普遍好评。
如果说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只是各地的普遍现象,大家可以共进退,读者都有思想准备,那么台州民营经济“低、小、散”,无法抗风浪,在金融危机面前举步维艰,则是台州的特有现象,特有劣势,许多干部一说到这方面就底气不足,就打退堂鼓。当地党报又该如何揭开这560万人民心头的“伤疤”?在金融危机之下,揭示当地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报道,稍有不慎就会被读者“放大”。但“伤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不敢面对它。对地方党报来说,关键是与当地党委政府合拍。台州新一届市委领导审时度势,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新契机,金融危机可对民营经济形成“倒逼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做出“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台州日报》积极跟进,开展“解放思想,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大讨论活动,发表了《 民营经济产业要从“独子”向“多子”转变》等文章,从解放思想角度剖析民营企业自身和环境的种种弊端,并提出对策,与读者一起思考;同时在头版开辟“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经济新闻大奖赛”专栏,以典型引路,同样催人前进。
三、深入浅出,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指导性
金融危机之下全方位对危机进行分析报道,对经济新闻进行深度追踪报道,不仅可以体现党报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可以从金融危机呈现给社会的表面现象中剥离出真正的实质,增强可读性和指导性。
但深度报道不是“深奥报道”。以往,党报的经济新闻很容易产生“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言论尤其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党报的视角过于宏观,动辄探究体制机制,言必经济规律如何如何,高高在上令人难以亲近。如今不少优秀的经济言论,虽然也是在观察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运行,探索经济规律,却找准了更有现实针对性的切入口,以小见大、寓理于事,用通俗的语言把经济现象讲深讲透,既揭示了事件的本质,又有一定的诠释深度和理论高度,可读性大大增强。
深度报道不仅包括经济评论,还包括适合读者需求的“解读” 、“调查” 、“观点”等“浅出性”报道。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是这一次,光靠吃苦耐劳也许不足以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由此说,当前民营企业亟须发扬“新四千精神” :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台州日报》即在头版开辟“新‘四千精神’引领突围――对话70后企业家”专栏,发表《把总部留在中国,把工厂建在世界》等系列文章,用台州一批70后企业家的所想所思,诠释“新四千精神” 。这样的文章,既是对逆势发展的先行者的总结和肯定,也是给更多正在危机中艰难爬坡的当地企业提供启示。
《台州日报》头版另一个专栏“暖春之旅―台州制造业深度调查”,先后发表了《“台州造”汽车:逆流迅跑为哪般?》《台州造船业:是抛锚还是远航?》等文章,详细报道了台州轿车、摩托车、缝纫机以及塑料业、造船业、模具业、制鞋业等制造行业的困难、对策和出路,深入浅出,满足了相关人士的阅读欲望。
“台州大讲堂”邀请的经济界名人也是《台州日报》报道重点。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把脉台州民营经济,就有《解放思想才能成功突围》的分析性报道,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很受读者喜爱。
四、服务也是“三贴近” ,努力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
“三贴近”是老话题,也是党报多年的追求之一。在金融危机之下的经济报道强调“三贴近”,不光是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更为了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可学、有用。
据报道,截至2009年5月25日,中央政府投资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及卫生、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农田水利等农村民生工程四大类重点项目投资预算2348亿元。数据是抽象的、枯燥的,但这些项目的“落地”必将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各地党报的报道应该是具体的、鲜活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浓厚的百姓情怀,为基层群众服务,成为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的模范。《台州日报》以“经济短波”的形式,将各地在 “养老保险”、“医疗统筹”、“民房规划”、“种粮补贴” 以及“家电下乡”等方面做得实的新闻及时报道出来,传递政府实实在在的民生理念。
除了工作报道 ,还应关注弱势群体,努力为普通民众服务。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但与农民休戚相关,《台州日报》的“经济周刊”就把触角伸向农村,发表《生猪养殖业今年还有没有戏?》《农民专业合作社盼“雨露”》《点燃种粮激情》等报道,为农民指引方向。其他如《烂橘摆上书记办公会议说明什么?》《农民工职业培训缘何遭遇冷场?》等时评、述评,也积极为农民说话。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考验,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和深刻思考工学结合的组织工作,调整好工学结合组织的相关对策,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关键词:金融危机;背景;工学结合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职业学校已经明显感到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开始体味就业“寒冬”的丝丝凉意,长期紧密联系的企业对学生就业的意向已经明显淡薄,对工学结合开展的热情也明显降温。在这个经济寒冬中,如何有序调整和落实好相关对策,积极组织和开展好工学结合,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工学结合的涵义
工学结合是要求实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广义的“工学结合”是泛指 “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结合。特定的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是指在职业教育的活动中有机结合工作过程的活动。
二、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大力促进工学结合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已经从宏观层面对工学结合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也在考虑如何制定、贯彻和落实详细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细则。
(二)学校发展要求开展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质提供了理想场所:学生直接参与生产与设计,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缩短了入厂适应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工学结合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的求学开辟了康庄大道:职业学校实行“2+1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按照用人单位意愿,安排学生到意向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有效地缓解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工学结合也为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带学生到合作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丰富实践性教育教学内容,减少空洞的说教。
(三)企业利益热切呼唤工学结合
1.工学结合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经费投入。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而很多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相对不足,工学结合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主动承担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同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
2.工学结合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问题。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工学结合对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具有战略意义。工学结合培养众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要盈利就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之比。从长期和社会整体上考虑,工学结合缩短员工的成熟期,节省员工培养的时间和资金,使企业快速获得人才,实现效益。
3.工学结合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现代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就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工学结合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一方面,学校进行招生宣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扩大企业影响的过程。相关工学结合班的学生自入学之日起,身上就打上了相关企业的印记。他们本身就是企业的广告宣传力量。另一方面,学校在这些学生中组织有创意,有感染力的活动,像征文、演讲、辩论会等等来传播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金融危机对工学结合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虽然金融风波似乎已渐行渐远,但风波所留下的一片“狼藉”对后续的工学结合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企业订单减少,生产线萎缩,如何缩身过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生存,以渡过眼前的难关,成为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努力取得政府的支持,积极开展工学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结合的问题,没有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实现实质性运作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的情况看,解决工学结合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和完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政策,或投入相应的经费,推动双方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考虑到既要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也要有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并严格执行。
(二)瞄准企业的闲置生产设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金融危机迫使一些企业减产,生产线的停止,造成大量生产设备的闲置。此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利用企业在生产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时间、利用企业在谋求生存的关键时刻、利用企业在等待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间隙,支付给企业一定的电费和设备使用费,积极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安排学生在空闲的机器设备上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难得的机遇。
(三)聘请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加强组织工学结合
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知名企业的破产、跨国外企大量裁员、国内出口企业纷纷歇业、相关配套企业停线减产……造成企业一些具有丰富生产和管理经验的师傅富余,工作量不满,这对企业的生产来说是坏消息,而对于工学结合的开展却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若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使得企业这些资源为工学结合所用,聘请工作量不足却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来组织工学结合,那么工学结合的效果肯定是明显的。世界上校企合作成功的模式证明,将学生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培训,深入加工车间,顶上操作岗位,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好的指导师傅,才能给学生以更多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怀学,潘会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2] 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
[3] 陈彦许,王秀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讨[J] .信息技术教育.2006.8
关键词:金融危机;河北省;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69-04
2008年下半年,几乎全球所有的经济体都受到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也不例外。具体来看,本次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冲击我国实体经济:第一,外贸途径。由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总需求下降,加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应抬头,导致我国出口额迅速下降,出口企业由于产能过剩不得不被迫转型或倒闭,直接冲击了我国与出口型企业及其相关的实体经济。第二,投资途径。由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投资减少甚至抽逃,使部分对外资依赖较强的企业遭遇资金压力,加剧了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第三,汇率途径。受金融危机影响,各主要经济体为减缓本国经济下滑的趋势,竞相采取贬值货币刺激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大国间经济刺激政策博弈的焦点之一。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迫于其国内压力,采取各种手段要求人民币升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加大,总体上,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实体经济、外资依赖比较强的地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大。因此,首先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地区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其后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其负面影响逐渐向全国各地区扩散。
一、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经济的影响
河北经济对外资和外贸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不仅远低于江、浙、粤等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初期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一方面,早期遭受严重冲击的沿海外向型企业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从而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并且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寻求低廉的要素成本来为其遭受重压的外向型出口产能减压;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期冲击伴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变化、要素价格的升高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传递到河北。这对综合竞争力不强的河北企业来说构成巨大压力。一方面,直接受到了同类型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的挤压,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区面临沿海外向型企业过剩产能在同质化政策下向中部寻找出路的压力。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的冲击可以概括为:“近忧较小,远虑堪忧”八个字。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对河北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由于河北经济发展对外依赖程度还不够高,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的直接冲击还不十分明显,间接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出口困难。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总需求下降导致河北省的出口额下降,但由于河北实体经济总体对外依存度较低,所以,在这一阶段出口贸易下滑对河北实体经济总体影响相对较小,实体经济依然表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据石家庄海关统计:2009年进出口总值完成29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9%,其中出口总值156.9亿美元,下降34.6%,降幅分别比上年收窄0.6和1.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完成出口28.5亿美元,下降15.4%,降幅比上年收窄6.3个百分点。出口贸易所受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但受到的冲击幅度远小于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实体经济。
2. 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引资困难。长期以来,河北省的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而近期全省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资金短缺更为严重。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国内外流动性骤减,在危机的初期国外投资出现减少甚至抽逃,国内各地区的跨区投资也出现大幅度萎缩,这给河北省的对内对外引资工作带来了困难。2009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9%,增幅居全国首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9%,拉动经济增速5.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为9.6%)。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河北省的引资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要把这些数据放到河北省各地积极推进“三年大变样”以及承接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其引资工作仍不容乐观,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总体上来看,外资以及国内跨区投资不足加剧了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3.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总需求不振导致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下滑,大大降低了河北省实体经济中支柱产业的盈利能力。同时,由于国家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导致国内粗钢和建筑用钢需求极度萎缩,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以粗钢为主要产品的河北钢铁产业压力颇大。
(二)延伸阶段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纷纷出台各种经济刺激政策,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手段,如我国沿海部分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内地,由此也给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压力。
1.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大面积倒闭影响了沿海资本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环渤海区域的转移,而且还同河北省竞争国内投资,给河北省吸引国内资金参与省内建设的构想形成一定的障碍,影响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2. 部分有实力的外向型企业,在外部需求日益趋紧的形势下把目光瞄准国内市场,实施战略转型。由于这些企业积累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成熟的生产技术和高水准的管理水平,使得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能力,这些企业的转型直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给河北省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以浙江省为例,2009年,在净出口同比下降22.1%的情况下,浙江经济保持了8.8%的增长速度,这与企业迅速调整了市场结构是分不开的。
(三)复苏前的黑暗阶段(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阶段)
金融危机到底会对世界金融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到底会对世界经济体系造成什么样的冲击?世界经济到底会在何时见底,到底会在何时走上复苏之路?这一系列问题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预见的是――复苏前的黑暗阶段、碳关税条件下的贸易保护、“两反一保”的调查升级以及竞相的货币贬值就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在危机末期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在这一阶段,欧美发达国家把保护的重点放到加强其国内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上,以维持其技术优势产业的全球垄断地位。在这一阶段,中国庞大的实体经济的过剩产能所受到的挤压超出人们的预期,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各区域经济间的竞争也会因此而加剧。据美国劳工部称,美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10%的高位。同一阶段公布的欧元区失业率也达到10%。以往经济危机的历史表明,欧美失业率居高不下往往会造成其政府纵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在这一阶段,全球以增加社会责任为借口的各种各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逐渐蔓延,为危机中的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在国际贸易保护行动中“首当其冲”受害在所难免,2009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发起“两反一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
从河北省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河北经济在延伸阶段和复苏前的“黑暗”阶段受到较大的冲击。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09―2010年生产总值增速全年为10%左右,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7%左右。这印证了我们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在初期对河北省经济冲击相对较小的判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河北省经济受直接冲击较小的背后既有经济外向性较低的因素,也有国家大力投资基础建设对河北省钢铁等产业拉动较大的因素。如果全球金融危机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被扼制,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蔓延,将导致河北省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河北省所固有的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较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劣势将逐渐显现,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将受到不利影响。
二、河北省应采取的对策
应该看到,当前国家所采取的维持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都是围绕在短期内维持经济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发展而制定的,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短期政策。这些短期政策措施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河北省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落后了其他沿海地区,但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调整、缩小差距的机遇,我们必须在国家刺激经济计划的大框架下,结合河北省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经济发展计划,从而使河北经济在下一个经济扩张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河北省应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在初期对河北实体经济直接冲击较小的宝贵时机,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河北省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渡过金融危机冲击的后期阶段以及实现实体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具体来看,河北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发掘新的投资来源
目前来看,河北省能够发掘的新投资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把吸引外资的重心从美、欧、日等地区向外扩展,把单纯吸引发展资金向吸引先进技术转移。比如,可以考虑到资金充裕的中东、拉美等产油国进行定向招商,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河北省的石油化工产业,充分利用河北要素价格较低的有利条件,吸引产油国的资金和原油资源到河北省发展石油重化工业;到具有技术优势的欧美发达国家,吸引拥有先进、专有加工技术的中小企业与河北省的低价格要素结合,打造定向产业园区,提高河北省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第二,扩大对内开放力度,吸引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从实体经济退出的大型产业资本到河北省投资,充分展示低要素价格对大型产业资本的影响力。
(二)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升级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亟待升级的地步。在其主要支柱产业中,钢铁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为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粗钢产能超过了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重点发展的产业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过剩。具体来看,实现产业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坚决淘汰、转移落后产能;第二,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现有产业;第三,发展一批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虽然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等社会问题会给河北省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带来极大的压力,必须克服当前困难,充分抓住欧美很多大企业由于金融危机不得不放松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及新技术的出口限制这一有利时机,结合河北省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融合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为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增强省内企业的竞争力,积极抢占经济复苏后的国际市场
河北省这次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省企业的竞争力强。金融危机终将过去,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一定会恢复。由于很多外向型企业元气大伤,对外向性不强的河北省企业而言,这将是一次难得的重新洗牌的机会,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我们就会成为危机过后最早获益的地区。对河北省而言,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谋划未来河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要适应人民币货币环境变化所释放出的引导信号,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降低单位出口产品中的资源、能源与廉价劳动力的占比,减少出口品对廉价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财政手段鼓励河北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产业技术增加值,引导、鼓励、企业主动增加河北省新兴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的进口,使用全球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实现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从贸易方式上看,由于服务贸易对环境与资源的消耗极低,而且贸易条件较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要优越,尤其是高端服务贸易出口环境相对宽松,应该成为河北省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力。
(课题组成员:孙东升、董葆茗、孟萍莉、樊亚宾;
执笔人:孙东升、樊亚宾、孟萍莉)
参考文献:
[1]刘重.国际金融危机对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分析[EB/OL].省略/news/txt//content_17758897.htm,2009-05-11.
[2]张志英,邵惠芳.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02-103.
[3]张艳.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2):30-31.
一、以扩内需保增长为主线,全力保发展。财政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财政更是政府职能得以履行、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将保发展建立在“三个基础”上。一是建立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按照上级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方向领域,认真研究并用好、用活上级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扩大投资。二是建立在大力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白溪关、红石林、九龙、岩头寨等工业小区建设,培植电解锰业、磷矿精深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工矿企业。继续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扶持烟叶生产;充分整合支农项目资金,支持茶叶、柑桔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发展茶产品、林产品和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旅游景区公路、游道、景观以及“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在大力扶持企业生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融资能力。采取扩大失业保险使用范围、支持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帮助企业开工生产,达产达标。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以加快农村发展为基础,全力保稳定。“三农”工作是基层工作,也是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一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财政补贴标准,完善“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规范补贴发放管理,加大对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贴不折不扣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农网改造、村道硬化、农村能源、病险水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积极支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增加保险品种,提高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继续支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做好“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工作。四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重点扶持1至2家有带动能力、有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增强村级组织的活力,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保民生。主要是围绕五个“进一步”,着力保民生。一是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积极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推行租赁补贴办法。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和干部解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进一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支持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加强计划免疫和重大疾病防治。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群众体育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
【关键词】 就业市场能力
择业焦虑症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还有一百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样本显示,最理想职业中,二成八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之后是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学校这此较稳定的企事业单位;选择民营私企、自主创业的学生最少。约七成一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有五成六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主要反映在专业所学与实际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另外是对职场人际关系的害怕等。
1.就业结构中不合理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1.1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带动了对知识素质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并极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1.2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并且由于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与中部、东部及沿海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人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人才的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部分大城市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并且有的还占据着经济中心的重要位置,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但是一些地方性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或者“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1.3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缺乏适应职场变化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原因,他们更需要能一上岗就可以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而不是无法胜任却要求颇多的学生,因此目前需求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可是从学校走出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本。长期以来,在我国部分大学在整个四年的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因此,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可以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在初入职场选择时缺乏以下几种能力:(1) 从客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2) 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无法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4)意识不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2.在金融危机下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部分大学生择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焦虑、急躁心理。毕业前夕,多数毕业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的情绪。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担心能否如愿以偿,还有的害怕就业无门,有的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择业时焦虑心理的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的急躁情绪,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没有最终落实以前,不是恨时间过得太慢,就是怨用人单位迟迟不给回音,他们希望在供需见面会上当场就能决定下来,希望不费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时,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时就匆匆签约,签约以后又往往反悔;而未能如愿签约时,事后又每每后悔莫及。尤其是那些在毕业离校前尚未落实单位的就更为急躁和恐慌,他们没有目标地四处出击,东奔西跑,病急乱投医,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情绪处于一利,难以自制的急躁状态中,其结果是处处碰壁、得不偿失。
2.2 自卑、怯懦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耻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消极、依赖、怯懦等心理交织在一起。不少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竞争实力不够,因而在择业中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勇气。有些专科毕业生在一次双向选择中未被单位录用,情绪便一落千丈,悲观失望;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来自农村、不善言辞、成绩平平,的大学生,面对择业市场更是不能勇敢地推荐自己:有的在求职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以至于畏畏缩缩。这些学生渴望机遇,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局促不安,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因而在“自我推销”中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致错失良机。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不仅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而且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病态心理。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对自己的过低评价和消极暗示。反复的消极暗示可能
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他们择业的大敌。
2.3 依赖、盲从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他们虽然接受了三四年的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时,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的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过多地依赖他人。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盲从心理。在招聘现场我们常常看到,在热门招聘单位的摊位前人头攒动,以至于招聘单位接收求职材料应接不暇,这就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表现出来的盲从行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摆正位置,找准坐标,盲目从众只会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求职机会。
2.4 悲观、低就心理。供需失衡的矛盾、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情地打碎了大学生的幻想,特别是那些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现实面前更是显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变得悲观失望。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毕业生就业市场己转变为买方市场,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自己的人才招聘标准,而是片面地追求高学历,结果人才的高消费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困惑和怀疑。有些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为了安身立命,不得不降低就业门槛,低就职业。这种低就心理,一方面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务实、理性的态度,另一方面也给低学历的就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2005年3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工商局面向全市招考1 5名劳动合同制工人,引来849人报名参考,其中中专学历的仅有5名,大专学历的有473名,本科学历的有368名,还有3名研究生学历的应考者。研究生报考工人无疑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人才资源浪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毕业生求职低就的无奈心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保持一种稳定而从容、乐观而进取的良好择业心态。
3.国家所采取的鼓励大学生成长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3.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3.2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3.3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3.4 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4.金融危机形势下,重塑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4.1 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4.2 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关键词】金融危机 海外并购 好处 忠告
一、中国企业进行整合并购的优势
(一)国内资本供给度过了短缺期,具有一定外向投资能力。具体来说,我国已经度过了发展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阶段,国内资本供应能力强, 参与跨国并购有一定资本保障。
(二)国内企业并购浪潮开始涌动,为企业尝试跨国并购提供了演练与积累经验的机会。数据显示,从2001年第4季度到2003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仅涉及上市公司的国内企业并购就有1 854起,涉及企业资产1 580亿元人民币。近几年,中国企业国内并购呈现加速增长势头。这种势头虽然不能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并购规模同日而语,但毕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积累了实施并购以及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
(三)中国企业已经进行了跨国并购的有益尝试。近年来,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已经有一批企业参与了跨国并购,其中不乏成功者。如:中石油等三大石油集团,海尔、TCL 等混合型企业以及像万向这样的私营企业,都在跨国并购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二、中国企业进行整合并购的好处
并购作为现代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行业整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用好并购这柄利剑,将大大节省企业的时间成本,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实现企业迅速扩张的目的。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笔者认为企业并购能带来以下好处:
(一)目标企业选择余地大和得到所在国的大力支持。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许多企业纷纷停业、申请破产或裁员,为此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余地就很多。而且多数国家政府出于对本国就业的考虑,支持外国企业参与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尤其是对经营不善、面临破产企业的并购,政府会在很多方面给予支持。如TCL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就得到了德国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易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产品的国际化。当代跨国并购主流企业是大型跨国企业,带有强强联手的特征。而中国企业则不得不承认,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机会面前,如果我们明白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中的不足、明确自身在并购后目标企业能给自己带来想象中的真正收益、明白并购后的整合难度,我们就能集中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并购,可以进行相互间的资源共享,把原有的优势转变为强势,最终达成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形成,会使得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原材料采购统一平台的搭建、生产技术的持续改进等方面持续受益。并且,主体企业在壮大核心业务的同时,各个工厂仍可进行单一化生产,达到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最终实现产品的国际化要求。
(三)有利于达到优势互补,特别是在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理念和产业升级方面。不可否认,虽然并购的企业在技术上并非是最先进的,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它高于国内水平的综合成熟技术,更专注于产品价值链的完善,包括产品、技术、市场、专利、管理等方面,如果企业并购能够把双方的优势融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就可以共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可以推动企业本身的技术进步,从而通过技术外溢和扩散等途径,带动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另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管理人员,将构成未来中国企业的有生力量。
(四)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并购可以实现将几个公司之间的市场交易变为一个公司内部的交易,从而使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研发费用得到节约,这样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费用就会相应减少,产品竞争力必然会进一步提升,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也会随之提升。但同时要注意自己的现金安全,千万不要因跑马圈地而使自身陷入财务危机。
(五)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长远发展要关注细节,互相尊重。企业并购重组之前,尽职调查一定要做好,重点关注目标企业的法律、财务、经营和人力方面的风险,以期对目标企业的状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避免因事先估计不足而出现收购亏损情况的发生。另外,要互相尊重,特别要重视目标企业的感受,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因为文化的融合,将会带来情感的融合。相互接受度越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就越强。
三、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忠告
(一)企业自身要认清差异,便于缩小差距。由于产业结构、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只能在“二产”有所作为,难以加入国际并购主流产业,也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为此我们要量力而行,在并购前既要学习全球商业运作模式,增强跨国企业并购意识,又要调整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推进管理变革,积极寻求与跨国企业实行并购重组及合资合作模式,以求获取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制定目标要科学、合理、实际,以便于缩小差距。在对被收购企业内外部情况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制定出明晰的整合计划,并购后要有整合计划。因为并购后整合必须是系统的,通过严谨的计划来完成,而绝不可能随意的或通过收购方企业的意志便能完成。
(二)注重政府、金融机构及各部门的沟通、争取政策的支持。跨国并购,动辄涉及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没有金融信贷的支持是很难成功的。在目前状况下,企业在自身有融资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与政府、金融机构及各部门的沟通,争取政策的支持以及金融机构对境外项目和境外融资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抓住跨国并购的有利机会。
(三)并购要尽量选择本地的支柱产业。这里所说的支柱产业,不仅包括能源、化工、电子、钢铁等传统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更应当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它们代表未来国际生产分工的制高点,决定着未来世界财富的分配。尽可能的选择这些领域中的某一项,为实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国际化做准备。
(四)并购是一项战略管理,因此整体有效的管理和协调至关重要。由于整合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业务和员工,必须自上而下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下来强有力的推进和完成,特别注意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计划来完成。我们建议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项目中心领导来协调各业务和职能部门的整合工作,保证整合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同时企业应充分与公司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沟通,特别是被收购方人员,以求达到共识和得到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事实上中国企业进行跨国收购,也存在着本土化管理的问题,必须积极选拔和招募当地优秀人才来进行管理,而非依靠输出人才,尤其是中国本土具有这种跨国管理的人才本身就十分匮乏。
(五)并购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从并购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工作,其目的决非强制式地输出本企业的文化,而是根据企业新的战略目标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整合方案的有效实施来创立公司共同的一种新型企业文化,以求得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跨国并购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企业自己的事,其实它也是国家的大事,为此,我们的政府在全力支持企业跨国并购的同时,还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督,特别在资金流动问题上,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帮助企业进行宏观形势上的分析;选择找到一些有资金保障和社会效益好的投资项目。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既要保留一定的灵活度,还要实行稳健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尹家绪.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并购之道[N].学习时报,2008年12月8日第465期(10版).
[2]张尧洪,夏亚芬.公司理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2007下半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并逐渐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省份,2008年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而对外依存度高达160%,因此广东经济必然也受到不小的影响。2008年开始,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的增速都明显回落。2009年,广东实现生产总值39081.59亿元,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38亿元,增长9.9%,增速比上年回落8.9个百分点;而外贸的情况更糟糕,进出口总额为6111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不增反降,同比下降10.8%。从广东省的内部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结构不同,各个地级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也将有所不同。
一、指标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反映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文既选取静态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也选择动态的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并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共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它们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X1)、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X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4)、进出口总额(X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X7)、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X8)、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X9)、进出口总额增长率(X10)。本文对《广东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得到表1的相关数据。
二、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尝试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85%以上)的几个变量(主成分)的多元统计方法。它的优点是确定的权数是通过数据分析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而得到的,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重叠,因此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本文的数据标准化是指Z标准化),在计算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中,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较高,说明大多数指标间存在信息上的重叠,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来解决。由SPSS统计分析软件可以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相应的方差贡献率以及载荷矩阵。
由表2可看出,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4.882,由此得出的方差贡献率是48.82%,第二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2.55,方差贡献率是25.5%,第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1.115,方差贡献率是11.15%,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85.47%(大于85%),而且它们的特征值都大于1,用前面三个主成分已经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面三个主成分即可。
在前三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中(见表2),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且正相关,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可以将第一主成分称为“经济综合实力因子”。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且正相关,可以将第二主成分称为“经济发展趋势因子”。而第三主成分与进出口增长率密切相关,可称为“外贸变化因子”。从荷载矩阵中可以看出各个主成分的意义较为清晰,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说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综合评价广东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
由各指标在三个主成分中的载荷还不能直接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还需要把各指标在主成分中的载荷除以其相应主成分特征根的开根后才能得到主成分系数向量,于是主成分函数的表达式为:
F1=0.443ZX1+0.440ZX2+0.420ZX3+0.429ZX4+0.397ZX5-0.019ZX6-0.177ZX7-0.124ZX8-0.187ZX9-0.093ZX10
F2=0.098ZX1+0.082ZX2+0.133ZX3+0.093ZX4+0.046ZX5+0.555ZX6+0.455ZX7+0.483ZX8+0.362ZX9-0.275ZX10
F3=0.105ZX1+0.032ZX2+0.161ZX3+0.125ZX4-0.101ZX5+0.057ZX6-0.246ZX7+0.057ZX8+0.584ZX9+0.726ZX10
其中,ZXi为标准化后的数据。
最后,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在本文中,F=0.4882F1+0.2550F2+0.1115F3。
由此可以得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序(见表3)。
三、结论与建议
在表3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佛山,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将继续保持领先的势头,而综合得分排在最后三位的是河源、梅州和云浮,说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差,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明显并有拉大的趋势。
在第一个主成分“经济综合实力因子”中,得分最高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珠海,这些城市都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其中深圳和广州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经济实力最强,而揭阳、清远、汕尾、梅州、肇庆、阳江、韶关的分值最低,说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在第二个主成分“经济发展趋势因子”中,清远、揭阳、汕尾的分值排在前三,说明这些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但它们在第一个主成分中得分很低,属于经济较不发达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它们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另外,佛山、肇庆、广州、深圳的分值也较高,这些城市也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而河源、珠海、茂名、梅州、云浮的分值较低,说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珠海的经济基础较好,而河源、茂名、梅州、云浮本身经济并不发达,它们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在第三个主成分“外贸变化因子”中,梅州、佛山、湛江、茂名、揭阳、广州、清远的分值较高,说明这些城市的外贸等相关行业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少,而肇庆、汕尾、阳江、潮州、江门、汕头、深圳的得分很低,说明这些城市外贸等相关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事实上,这些城市大多是沿海城市。
在当前国际经济仍不乐观的形势下,广东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应该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各具优势与特色的区域新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辐射,同时,也应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东西两翼和山区要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共同发展。另外,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全省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和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