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金融危机来说,全球经济结构将在整合中向信息化发展。处在信息化产业核心部分的计算机、无形资产、咨询业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开发在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将由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化,信息业蓬勃兴起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信息含量和知识含量逐步提高,物质资源的地位下降,信息、知识和人才资源将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知识和人才资源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高,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跳跃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将会继续增大,它们将更加依赖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入和信息化推动,西方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也将进一步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由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可能性增大。
金融危机继续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金融危机发生的一般原因是资本全球化运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矛盾的尖锐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同发达国家一样有生产过剩、金融过度膨胀的问题,还有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矛盾。商品价值、金融资产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实现这三重矛盾相互交织和日益发展是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前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对称依赖或中心主导与外围从属的经济体系,则是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由中心向外围扩散,中心对资本的垄断和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加强时,发展中国家内部生产过剩、金融过剩和与外部联系中的国际价值实现问题正不断深化发展。由于历史造成的经济脆弱,在国内要求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发展中国家极易陷入依赖外部推动、三重矛盾日益发展的状况。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西方资本流入和出口发展而快速增长,又因对外收支状况恶化和西方资本回流而爆发金融危机以至金融危机反复发作的原因。
21世纪初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各国之间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前述世界经济运动的模式已经表明,世界经济运动的状况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否根本上在于中心与外围依存关系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两部分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状况。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也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实力为基础的博弈。货币金融垄断是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是竞争优势;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总是支配着另一方和整个经济运动的方向,这就是世界运动的法则,也就是决定世界金融危机走势的基本规则。
世界经济中经济实力反映为科学发展、生产力水平、经济规模、金融市场规模和其货币是否充当国际货币。科技发达、经济和金融规模大、货币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经济金融到文化都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客观规律决定着世界经济和金融运动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前景。未来世界金融危机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世界体系中各地区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
世界金融危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很难改变。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经济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将处于严重不对称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1975-1995年,除东亚少数所谓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相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处于连续下降状态。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予东亚经济严重打击,从而使中经济全面受挫。目前,发达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3/4,最不发达国家则增加到49个。从历史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经济格局不变、依存状况总体上不变而作部分调整时,几乎所有受危机打击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外部拉动。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债务(见表1),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出口创汇又因技术革命发展滞后和西方国家的限制十分艰难,当西方资本流入时,可能导致新的生产和金融失控,而不会产生较多国际收益。这势必成为新危机的隐患。
表1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负担率
年
份 债务额(亿美元) 债务出口率(%)
1980 1990 1998 1980 1990 1998
所有发展中国家 6095 14728 24651 85.3 155.8 146.2
东亚及太平洋 941 2861 6978 93.1 113.4 107.4
欧洲及中亚 755 2210 4354 44.8 96.9 126.7
拉美及加勒比 2573 4754 7358 201.9 256.1 202.5
中东及北非 838 1830 2058 41.4 119.1 137.4
南亚 380 1299 1645 160.5 317.5 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 609 1774 2258 66.4 209.8 232.1
再次,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国际资本和国际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与金融竞争总会对世界金融贸易和资本运动产生难以预料的扰动和冲击。在世界经济不对称结构和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不仅不会缓和或抵御这种冲击,反而可能严重化。如果实行金融和资本自由化,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这种危险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分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传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危机发生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实物经济严重过剩的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推动西方经济长驱直入金融资本主义,也促使一些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金融危机的主导因素。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后的崩溃。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机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膨胀和交易为特征的经济,信用发展是虚拟资本膨胀、虚拟经济兴起的推动力量。虚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生产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要求融资形式的多样化、融资范围拓宽、融资成本降低和融资的便利。虚拟经济发展表明一国金融活动和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积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虚拟经济或金融经济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印经贸合作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金融危机使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加剧了两国发展模式之争等影响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经济互补性,加强相互投资合作等对策。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和企业投资长期持怀疑态度,并频繁采取投资审查和反倾销等措施。相关资料显示,印度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 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 2009(4).
[2]齐玮. 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J]. 北方经贸, 2009(7).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脉冲响应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3-0074-03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华尔街新一轮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当日道琼斯指数(Dow&Jones)、标准普尔(S&P 500)、纳斯达克(Nasdaq)收盘比前一个交易日分别下跌4.4%,4.7%,3.6%。此后美股一路下行,投资者对市场的迷茫和恐慌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截至10月10日,美国三大股指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纳斯达克分别比危机前一个交易日下跌21%、28.1%、27.1%。并且道琼斯指数在10月6日至10月10日这一周还创下了道指历史上最大周跌幅。此次美国股市短期内大幅下挫是继1929年经济大萧条,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1997年8月15日亚洲金融危机后最为严重的一次。
道琼斯工业指数变化率(%)
美国股市下挫令美国陷入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熊市之一,也使得这场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此次金融危机不断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流动性的危机更导致冰岛银行体系的崩溃和整个冰岛国家陷入破产边缘。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就越快。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首先通过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
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Masson分析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时认为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通常有三种: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和净传染效应。所谓“季风效应”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也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共同危机”(Common Shocks)(Rudiger,Yung,Stijn 2000)。在这种共同危机的作用下,Corsetti, Pesenti, and Roubini(1998),Radelet and Sachs(1998)分别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美国利率政策的变化是导致拉丁美洲大规模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样的,此次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了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二)溢出效应(Spillovers)
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融溢出,另一种是贸易溢出。由于一国与他国经济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因此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两个重要途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国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入都会大幅减少。比如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泰国方面就备受金融和贸易的双重打击。泰国货币受到重挫后,与其有着贸易往来的各国也就相继卷入这场危机中。Geriach和Smets (1994)研究了金融危机贸易联系途径的传导机制,他们证明如果一国的贸易伙伴或者竞争对手货币贬值,则投资者预期改变,一国的货币也要发生相应的货币贬值,否则本国经济将遭受投机性攻击。Glick和Rose(1998)用实证研究表明贸易溢出是解释危机传导的重要途径。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国内需求急剧下降,与美国贸易较多的国家出口大幅度减少,使得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比如,玩具巨头合俊集团的破产,在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的双重作用下金融危机加快了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速度。
(三)净传染效应(Pure Contagion)
所谓净传染传导是指金融危机是由宏观基本面数据不能解释的原因所引起的。其主要涉及的是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和多重均衡理论(multiple equilibriums)。在这一框架下,一国陷入危机后会引致另一国经济走向“坏的均衡”,然而这种新均衡的特征却是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下降,资本外流和坏账增加。Diamond 和 Dybvig’s (1983)建模对银行挤兑事件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存款人是持有还是提取存款取决于其他存款人所采取的行动。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时,这种均衡只有一种坏的结果,存款人由于恐慌心理而发生银行挤兑。此次当金融危机使得冰岛银行体系陷入全面崩溃时,其主要存款人所在国英国立即查封了该国在英国的资产,以此避免冰岛金融危机通过净传染效应使得英国金融业受到冲击。
(四)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投资者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其他国家也会发生类似的危机。Calvo 和 Mendoza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高额费用是导致羊群效应的原因。Agenor 和 Aizenman(1998)证明了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是没有能力负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费用的。因此小投资者更愿意根据其他投资者的决策来作出自己相应的决策。小投资者往往跟随大的投资者作出决策。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大投资人减持或卖出资产或投资组合时,小投资人会跟进减持和卖出,这就导致所谓的羊群效应。
二、华尔街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探讨――道德,诚信,监管缺失
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态度有两种经济学观点。一种是加强金融监管,第二种是放松金融监管。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持第二种观点。1929年的大萧条后到20世纪80年代将近5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加强监管“Regulation”为主。在这50年里美国建立了一整套对银行的监管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上是以放松监管“Deregulation”为主。在这期间美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断涌出,然而却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
8年前Ghosh就撰文指出了华尔街的这一弊端,D.N.Ghosh(2000)指出华尔街的繁华不是在有秩序地设计下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不断追求利润的创新中发展和壮大的。Fred Hirsch 在他的“Limits to Growth”一书中指出华尔街“自我利益的实现为整个充满竞争的市场提供了动力,然而道德、诚实和自我约束也是这个系统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强大的华尔街繁华下,没有人去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不幸的是这一次金融危机光顾了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
数据的选取:我们选取了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的法国CAC 40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德国DAX指数,道琼斯指数和上海上证综合指数。以周平均指数计量,共145个观察值。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股票指数作为分析的对象。我们用股票市场指数来判断一国经济和另一国经济的关联程度,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两国股指变化有因果关系说明两国经济关联程度较大,反之,说明两国经济关联程度较小。
(一)单位根检验平稳性
由Granger 因果关系的定义知,所检验的时间序列必须保证严格平稳的前提,否则容易出现“伪回归”,所以在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之前先对单位根进行检验。这里采用的是LLC的ADF单位根检验。
yit=?琢yit-1+■?茁ijyit-j+x′it?啄+?着it
假设检验: H0??琢=0,H1??琢
H0假设存在单位根。如果接受原假设H0,而拒绝H1,说明序列yt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否则说明序列yt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Null Hypothesis: Unit root (common unit root process)
Date: 10/20/08 Time: 15:54
Sample: 1 145
Series: DOWJONES, CAC40, DAX, FTSE100, SSE
Exogenous variables: Individual effects
Automatic selection of maximum lags
Automatic selection of lags based on SIC: 0
Newey-West bandwidth selection using Bartlett kernel
Total (balanced) observations: 720
Cross-sections included: 5
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H0说明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是1.645。
(二)Granger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yt=?琢0+?琢1yt-1+...?琢iyt-i+?茁1xt-1+...+?茁ix-i+?着t
xt=?琢0+?琢1xt-1+...?琢ixt-i+?茁1yt-1+...+?茁iy-i+?滋t
使用联合假设:
?茁1=?茁2=...=?茁i=0
虚拟假设H0?X不是引起Y的葛兰杰原因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10/20/08 Time: 15?48
Sample: 1 145
Lags: 4
从上面的Granger 因果检验可以看出在10组数据中,涉及上海上证综合指数的4组数据中全部为单向因果关系,没有双向因果关系,而剩余的6组不含上证综指的数据中有2组数据具有双向因果关系,2组数据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与美国和欧盟关联性较弱。
(三)脉冲响应分析
**F检验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分别为1.99,表示具有双向因果关系。*表示具有单向因果关系。
结论:由以上分析可见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股指变化更具有因果关系的特征,而中国股指变化与上述四国因果关系较弱,说明中国经济与其他几国经济的关联程度较低。从脉冲分析图可以看出危机发生后,中国受到美国市场的冲击最小而其他几国市场受到冲击后脉冲图下滑趋势明显。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关联程度高的国家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冲击的程度越大;相反,经济关联程度低的国家受危机冲击的程度要小。
参考文献:
[1] Kodres, L., M. Pritsker. A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of Financial Contagion. mimeo,IMF and Federal Reserve Board[J],1998.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考验,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和深刻思考工学结合的组织工作,调整好工学结合组织的相关对策,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关键词:金融危机;背景;工学结合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职业学校已经明显感到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开始体味就业“寒冬”的丝丝凉意,长期紧密联系的企业对学生就业的意向已经明显淡薄,对工学结合开展的热情也明显降温。在这个经济寒冬中,如何有序调整和落实好相关对策,积极组织和开展好工学结合,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工学结合的涵义
工学结合是要求实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广义的“工学结合”是泛指 “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结合。特定的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是指在职业教育的活动中有机结合工作过程的活动。
二、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大力促进工学结合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已经从宏观层面对工学结合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也在考虑如何制定、贯彻和落实详细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细则。
(二)学校发展要求开展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质提供了理想场所:学生直接参与生产与设计,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缩短了入厂适应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工学结合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的求学开辟了康庄大道:职业学校实行“2+1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按照用人单位意愿,安排学生到意向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有效地缓解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工学结合也为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带学生到合作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丰富实践性教育教学内容,减少空洞的说教。
(三)企业利益热切呼唤工学结合
1.工学结合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经费投入。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而很多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相对不足,工学结合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主动承担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同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
2.工学结合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问题。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工学结合对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具有战略意义。工学结合培养众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要盈利就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之比。从长期和社会整体上考虑,工学结合缩短员工的成熟期,节省员工培养的时间和资金,使企业快速获得人才,实现效益。
3.工学结合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现代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就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工学结合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一方面,学校进行招生宣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扩大企业影响的过程。相关工学结合班的学生自入学之日起,身上就打上了相关企业的印记。他们本身就是企业的广告宣传力量。另一方面,学校在这些学生中组织有创意,有感染力的活动,像征文、演讲、辩论会等等来传播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金融危机对工学结合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虽然金融风波似乎已渐行渐远,但风波所留下的一片“狼藉”对后续的工学结合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企业订单减少,生产线萎缩,如何缩身过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生存,以渡过眼前的难关,成为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努力取得政府的支持,积极开展工学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结合的问题,没有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实现实质性运作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的情况看,解决工学结合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和完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政策,或投入相应的经费,推动双方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考虑到既要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也要有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并严格执行。
(二)瞄准企业的闲置生产设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金融危机迫使一些企业减产,生产线的停止,造成大量生产设备的闲置。此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利用企业在生产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时间、利用企业在谋求生存的关键时刻、利用企业在等待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间隙,支付给企业一定的电费和设备使用费,积极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安排学生在空闲的机器设备上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难得的机遇。
(三)聘请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加强组织工学结合
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知名企业的破产、跨国外企大量裁员、国内出口企业纷纷歇业、相关配套企业停线减产……造成企业一些具有丰富生产和管理经验的师傅富余,工作量不满,这对企业的生产来说是坏消息,而对于工学结合的开展却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若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使得企业这些资源为工学结合所用,聘请工作量不足却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来组织工学结合,那么工学结合的效果肯定是明显的。世界上校企合作成功的模式证明,将学生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培训,深入加工车间,顶上操作岗位,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好的指导师傅,才能给学生以更多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怀学,潘会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2] 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
[3] 陈彦许,王秀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讨[J] .信息技术教育.2006.8
关键词:金融危机;河北省;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69-04
2008年下半年,几乎全球所有的经济体都受到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也不例外。具体来看,本次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冲击我国实体经济:第一,外贸途径。由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总需求下降,加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应抬头,导致我国出口额迅速下降,出口企业由于产能过剩不得不被迫转型或倒闭,直接冲击了我国与出口型企业及其相关的实体经济。第二,投资途径。由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投资减少甚至抽逃,使部分对外资依赖较强的企业遭遇资金压力,加剧了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第三,汇率途径。受金融危机影响,各主要经济体为减缓本国经济下滑的趋势,竞相采取贬值货币刺激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大国间经济刺激政策博弈的焦点之一。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迫于其国内压力,采取各种手段要求人民币升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加大,总体上,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实体经济、外资依赖比较强的地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大。因此,首先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地区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其后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其负面影响逐渐向全国各地区扩散。
一、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经济的影响
河北经济对外资和外贸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不仅远低于江、浙、粤等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初期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一方面,早期遭受严重冲击的沿海外向型企业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从而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并且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寻求低廉的要素成本来为其遭受重压的外向型出口产能减压;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期冲击伴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变化、要素价格的升高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传递到河北。这对综合竞争力不强的河北企业来说构成巨大压力。一方面,直接受到了同类型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的挤压,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区面临沿海外向型企业过剩产能在同质化政策下向中部寻找出路的压力。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的冲击可以概括为:“近忧较小,远虑堪忧”八个字。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对河北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由于河北经济发展对外依赖程度还不够高,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的直接冲击还不十分明显,间接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出口困难。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总需求下降导致河北省的出口额下降,但由于河北实体经济总体对外依存度较低,所以,在这一阶段出口贸易下滑对河北实体经济总体影响相对较小,实体经济依然表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据石家庄海关统计:2009年进出口总值完成29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9%,其中出口总值156.9亿美元,下降34.6%,降幅分别比上年收窄0.6和1.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完成出口28.5亿美元,下降15.4%,降幅比上年收窄6.3个百分点。出口贸易所受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但受到的冲击幅度远小于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实体经济。
2. 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引资困难。长期以来,河北省的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而近期全省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资金短缺更为严重。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国内外流动性骤减,在危机的初期国外投资出现减少甚至抽逃,国内各地区的跨区投资也出现大幅度萎缩,这给河北省的对内对外引资工作带来了困难。2009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9%,增幅居全国首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9%,拉动经济增速5.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为9.6%)。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河北省的引资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要把这些数据放到河北省各地积极推进“三年大变样”以及承接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其引资工作仍不容乐观,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总体上来看,外资以及国内跨区投资不足加剧了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3.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总需求不振导致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下滑,大大降低了河北省实体经济中支柱产业的盈利能力。同时,由于国家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导致国内粗钢和建筑用钢需求极度萎缩,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以粗钢为主要产品的河北钢铁产业压力颇大。
(二)延伸阶段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纷纷出台各种经济刺激政策,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手段,如我国沿海部分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内地,由此也给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压力。
1.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大面积倒闭影响了沿海资本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环渤海区域的转移,而且还同河北省竞争国内投资,给河北省吸引国内资金参与省内建设的构想形成一定的障碍,影响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2. 部分有实力的外向型企业,在外部需求日益趋紧的形势下把目光瞄准国内市场,实施战略转型。由于这些企业积累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成熟的生产技术和高水准的管理水平,使得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能力,这些企业的转型直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给河北省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以浙江省为例,2009年,在净出口同比下降22.1%的情况下,浙江经济保持了8.8%的增长速度,这与企业迅速调整了市场结构是分不开的。
(三)复苏前的黑暗阶段(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阶段)
金融危机到底会对世界金融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到底会对世界经济体系造成什么样的冲击?世界经济到底会在何时见底,到底会在何时走上复苏之路?这一系列问题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预见的是――复苏前的黑暗阶段、碳关税条件下的贸易保护、“两反一保”的调查升级以及竞相的货币贬值就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在危机末期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在这一阶段,欧美发达国家把保护的重点放到加强其国内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上,以维持其技术优势产业的全球垄断地位。在这一阶段,中国庞大的实体经济的过剩产能所受到的挤压超出人们的预期,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各区域经济间的竞争也会因此而加剧。据美国劳工部称,美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10%的高位。同一阶段公布的欧元区失业率也达到10%。以往经济危机的历史表明,欧美失业率居高不下往往会造成其政府纵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在这一阶段,全球以增加社会责任为借口的各种各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逐渐蔓延,为危机中的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在国际贸易保护行动中“首当其冲”受害在所难免,2009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发起“两反一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
从河北省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河北经济在延伸阶段和复苏前的“黑暗”阶段受到较大的冲击。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09―2010年生产总值增速全年为10%左右,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7%左右。这印证了我们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在初期对河北省经济冲击相对较小的判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河北省经济受直接冲击较小的背后既有经济外向性较低的因素,也有国家大力投资基础建设对河北省钢铁等产业拉动较大的因素。如果全球金融危机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被扼制,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蔓延,将导致河北省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河北省所固有的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较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劣势将逐渐显现,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将受到不利影响。
二、河北省应采取的对策
应该看到,当前国家所采取的维持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都是围绕在短期内维持经济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发展而制定的,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短期政策。这些短期政策措施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河北省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落后了其他沿海地区,但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调整、缩小差距的机遇,我们必须在国家刺激经济计划的大框架下,结合河北省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经济发展计划,从而使河北经济在下一个经济扩张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河北省应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在初期对河北实体经济直接冲击较小的宝贵时机,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河北省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渡过金融危机冲击的后期阶段以及实现实体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具体来看,河北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发掘新的投资来源
目前来看,河北省能够发掘的新投资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把吸引外资的重心从美、欧、日等地区向外扩展,把单纯吸引发展资金向吸引先进技术转移。比如,可以考虑到资金充裕的中东、拉美等产油国进行定向招商,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河北省的石油化工产业,充分利用河北要素价格较低的有利条件,吸引产油国的资金和原油资源到河北省发展石油重化工业;到具有技术优势的欧美发达国家,吸引拥有先进、专有加工技术的中小企业与河北省的低价格要素结合,打造定向产业园区,提高河北省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第二,扩大对内开放力度,吸引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从实体经济退出的大型产业资本到河北省投资,充分展示低要素价格对大型产业资本的影响力。
(二)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升级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亟待升级的地步。在其主要支柱产业中,钢铁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为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粗钢产能超过了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重点发展的产业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过剩。具体来看,实现产业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坚决淘汰、转移落后产能;第二,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现有产业;第三,发展一批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虽然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等社会问题会给河北省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带来极大的压力,必须克服当前困难,充分抓住欧美很多大企业由于金融危机不得不放松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及新技术的出口限制这一有利时机,结合河北省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融合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为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增强省内企业的竞争力,积极抢占经济复苏后的国际市场
河北省这次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省企业的竞争力强。金融危机终将过去,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一定会恢复。由于很多外向型企业元气大伤,对外向性不强的河北省企业而言,这将是一次难得的重新洗牌的机会,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我们就会成为危机过后最早获益的地区。对河北省而言,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谋划未来河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要适应人民币货币环境变化所释放出的引导信号,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降低单位出口产品中的资源、能源与廉价劳动力的占比,减少出口品对廉价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财政手段鼓励河北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产业技术增加值,引导、鼓励、企业主动增加河北省新兴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的进口,使用全球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实现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从贸易方式上看,由于服务贸易对环境与资源的消耗极低,而且贸易条件较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要优越,尤其是高端服务贸易出口环境相对宽松,应该成为河北省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力。
(课题组成员:孙东升、董葆茗、孟萍莉、樊亚宾;
执笔人:孙东升、樊亚宾、孟萍莉)
参考文献:
[1]刘重.国际金融危机对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分析[EB/OL].省略/news/txt//content_17758897.htm,2009-05-11.
[2]张志英,邵惠芳.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02-103.
[3]张艳.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2):30-31.
一、以扩内需保增长为主线,全力保发展。财政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财政更是政府职能得以履行、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将保发展建立在“三个基础”上。一是建立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按照上级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方向领域,认真研究并用好、用活上级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扩大投资。二是建立在大力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白溪关、红石林、九龙、岩头寨等工业小区建设,培植电解锰业、磷矿精深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工矿企业。继续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扶持烟叶生产;充分整合支农项目资金,支持茶叶、柑桔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发展茶产品、林产品和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旅游景区公路、游道、景观以及“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在大力扶持企业生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融资能力。采取扩大失业保险使用范围、支持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帮助企业开工生产,达产达标。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以加快农村发展为基础,全力保稳定。“三农”工作是基层工作,也是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一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财政补贴标准,完善“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规范补贴发放管理,加大对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贴不折不扣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农网改造、村道硬化、农村能源、病险水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积极支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增加保险品种,提高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继续支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做好“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工作。四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重点扶持1至2家有带动能力、有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增强村级组织的活力,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保民生。主要是围绕五个“进一步”,着力保民生。一是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积极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推行租赁补贴办法。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和干部解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进一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支持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加强计划免疫和重大疾病防治。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群众体育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机制;总需求;宏观调控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机制
(一)需求影响机制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缩水,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实际上,华尔街的这场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据《纽约时报》、美联社等媒体报导,全美各地的各行业不同程度面临消费紧缩问题:汽车销售商2008年9月份不得不面对15年来最糟糕的销售纪录;美国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班9月份航程减少11.7%。美国人借贷消费模式将面临挑战,内需紧缩直接导致美国进口能力下降,而中国正是依靠美国负债支撑着出口制造业,使得中国过剩的产能得以消化。因此,通过需求影响机制的作用,中国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受到挑战。
(二)汇率影响机制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出台,将通过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的流动性,导致美元对外汇率贬值。美元贬值能使美国经济纠正贸易失衡,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美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却造成能源和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加剧全球通货膨胀。就中国而言,尽管近期因全球经济放缓,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日益呈悲观态度而使国际原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由于价格管制,中国一些可贸易品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所以在物价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信贷影响机制
美国的金融危机现在已带来全球信用危机,目前全球金融市场表现为资产价格下降、流动性短缺、信贷萎缩。流动性压力、资产负债表压力和信用关注使银行不愿提供期限融资。据高盛估计,仅住房抵押贷款损失就可能在2012年前达到6360亿美元,甚至损失还将由次贷蔓延到优质房贷,从而将会引发银行体系的普遍惜贷。许多其他企业也都发现,它们在短期商业票据市场上的借款成本出现了上升。如果消费者和企业支出进一步疲弱不振,贷款增幅可能还会继续放缓。
(四)竞争影响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达尼・罗得里克认为:“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变得越发不友善的时候,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大可能收拾残局,并且提供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相似的产品,即不同加工深度的消费品上进行竞争,因此在政治上,扩大南南贸易要比扩大南北贸易看上去还要困难。”于是,当发达国家的消费乏力,贸易壁垒抬升,新兴国家之间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对欧洲货币也出现升值,这令中国更难同越南等低生产成本的国家展开竞争。过去一年里,由于需求下滑、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已有数千家中国工厂被迫关闭或是迁往其他地区。
(五)政策影响机制
在危机给金融领域造成沉重打击并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之时,美政府采取措施积极救市,美联储也声明降低基准利率。受其影响,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全球各央行史无前例联合大降息。截至2008年11月27号,中国央行已连续4次降息。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世界日益感受到中国影响的同时,“全球因素”也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变量。
(六)投资影响机制
林毅夫提到,发展中国家前期的经济增长与投资有关,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未完成项目因缺钱可能变成“半拉子工程”,已完成项目可能变成过剩产能。发展中国家还可能产生“危机的第二轮效应”。对于中国而言,从利用外资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过多变相进入中国,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随之也会向中国转嫁,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因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动荡,这将加大中国资金调节的难度,影响利用外资的质量。从对外投资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会产生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有利的是,危机有助于中国企业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扩大在美投资,加快实现产业国际化布局。不利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信贷紧缩、外国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以及中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叠加,将危及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海外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经营风险将加大。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总需求4个因素的影响分析
本次金融危机是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遭遇的第1次系统性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美国占据着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此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将超过发生在东亚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特别对中国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此次金融危机通过影响机制对中国产生了以下的负面影响:首先,金融危机对中国直接冲击较小,就总体而言,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衍生品交易的管制仍然较严,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较小,所以,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直接损失比较有限。但由于中国与美国经济的互补性较强,与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多重影响不可低估。本文简要分析金融危机对总需求中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4大因素的影响。
(一)消费者信心下降
全球许多国家消费者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中国也不例外。股市暴跌和房地产价格下降使消费者在购物之前三思而行。就耐用品消费而言,据麦格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Macquarie Securities Ltd。)估计,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屋交易量近几个月来下滑了40-60%。消费者的日常用品开支也在放缓,在华运营着2200多家肯德基店的Yum Brands Inc.公布,截至2008年8月31日,同店销售额增长了5%,较2007年同期11%的增速明显放缓。
(二)投资压力加大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来,损失主要来自对外金融投资,主要是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此外还包括中国已经参股和计划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因这场危机股价下跌的损失。就国内而言,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加剧了原本的钢铁、原材料的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投资领域状况的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8年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7.2%,增速低于2008年1-9月的27.6%和2007年1-10月的26.9%。当然,政府日前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投资的举措,近期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或会出现反弹。
(三)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压力增大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商品的外部需求带来了压力,我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内容涉及农业补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以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政策计划来拉动内需,这使得中国连续两个月出现了财政赤字。“不可能三角形”法则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之中,只能取其二。对中国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能放弃的。然而金融危机却严峻挑战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国际上看,由于美国推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助长流动性过剩,中国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所以中国应适当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增长的局面,同时把汇率稳定也要作为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又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刺激,所以,货币政策在方向和力度方面存在两难抉择的压力。
(四)出口面临冲击
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出口增势正在迅速减弱,中国东部沿海也出现了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并因此造成一些工人失业。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的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目前,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本次金融风险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
(一)金融监管和创新须进一步完善
这次危机表明,不受约束的金融市场的危害是巨大,市场需要规则,并且需要有人负责监管。美国已在加强监管和干预方面积极行动。由此可见,面对市场失灵,政府运行行政资源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中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干预和求助,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同时,中国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正确认识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推进作用。通过分析本次危机的传导过程,无限制的金融创新则把超万亿元的美元引导进了由最穷的和最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构成的次级信贷市场,并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扩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所以我们应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中国金融业应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认识和防范房贷市场风险,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须正确处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把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将挪出的空间进行业态转移,使本土成为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金融创新的衍生产品大量涌现,但这些衍生金融产品不是出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而是发自金融机构甚至个人逐利之动机。这场爆发的危机表明,金融的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将产生严重后果。
(三)把握好国际金融与外贸业务的范围和节奏
在外部经济方面,我们应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Huang and Gu基于OLS分析指出,汇率机制转变可以改变通胀的持久性,汇率的变动将对国内价格波动产生深远和长期影响。所以,央行需高度关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对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稳定的风险需定期评估,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可通过与贸易伙伴的以人民币结算和各国央行间货币互换的方式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虽然国际市场的疲软和欧美消费减少,但是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仍然较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外贸粗放型发展方式,坚持优化进出口结构,调整贸易政策,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
参考文献:
1、丁刚.华尔街给我们什么警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9-24.
2、林毅夫.林毅夫剖析国际金融危机:“福兮,祸之所伏”[EB/OL].中国经济网,2008-10-25.
3、杨万东.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理论视野,2008(11).
4、Reinhart,C.M.and S.K.Rogoff.Is the 2007 US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5).
【关键词】金融危机 海外并购 好处 忠告
一、中国企业进行整合并购的优势
(一)国内资本供给度过了短缺期,具有一定外向投资能力。具体来说,我国已经度过了发展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阶段,国内资本供应能力强, 参与跨国并购有一定资本保障。
(二)国内企业并购浪潮开始涌动,为企业尝试跨国并购提供了演练与积累经验的机会。数据显示,从2001年第4季度到2003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仅涉及上市公司的国内企业并购就有1 854起,涉及企业资产1 580亿元人民币。近几年,中国企业国内并购呈现加速增长势头。这种势头虽然不能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并购规模同日而语,但毕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积累了实施并购以及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
(三)中国企业已经进行了跨国并购的有益尝试。近年来,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已经有一批企业参与了跨国并购,其中不乏成功者。如:中石油等三大石油集团,海尔、TCL 等混合型企业以及像万向这样的私营企业,都在跨国并购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二、中国企业进行整合并购的好处
并购作为现代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行业整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用好并购这柄利剑,将大大节省企业的时间成本,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实现企业迅速扩张的目的。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笔者认为企业并购能带来以下好处:
(一)目标企业选择余地大和得到所在国的大力支持。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许多企业纷纷停业、申请破产或裁员,为此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余地就很多。而且多数国家政府出于对本国就业的考虑,支持外国企业参与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尤其是对经营不善、面临破产企业的并购,政府会在很多方面给予支持。如TCL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就得到了德国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易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产品的国际化。当代跨国并购主流企业是大型跨国企业,带有强强联手的特征。而中国企业则不得不承认,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机会面前,如果我们明白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中的不足、明确自身在并购后目标企业能给自己带来想象中的真正收益、明白并购后的整合难度,我们就能集中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并购,可以进行相互间的资源共享,把原有的优势转变为强势,最终达成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形成,会使得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原材料采购统一平台的搭建、生产技术的持续改进等方面持续受益。并且,主体企业在壮大核心业务的同时,各个工厂仍可进行单一化生产,达到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最终实现产品的国际化要求。
(三)有利于达到优势互补,特别是在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理念和产业升级方面。不可否认,虽然并购的企业在技术上并非是最先进的,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它高于国内水平的综合成熟技术,更专注于产品价值链的完善,包括产品、技术、市场、专利、管理等方面,如果企业并购能够把双方的优势融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就可以共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可以推动企业本身的技术进步,从而通过技术外溢和扩散等途径,带动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另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管理人员,将构成未来中国企业的有生力量。
(四)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并购可以实现将几个公司之间的市场交易变为一个公司内部的交易,从而使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研发费用得到节约,这样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费用就会相应减少,产品竞争力必然会进一步提升,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也会随之提升。但同时要注意自己的现金安全,千万不要因跑马圈地而使自身陷入财务危机。
(五)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长远发展要关注细节,互相尊重。企业并购重组之前,尽职调查一定要做好,重点关注目标企业的法律、财务、经营和人力方面的风险,以期对目标企业的状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避免因事先估计不足而出现收购亏损情况的发生。另外,要互相尊重,特别要重视目标企业的感受,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因为文化的融合,将会带来情感的融合。相互接受度越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就越强。
三、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忠告
(一)企业自身要认清差异,便于缩小差距。由于产业结构、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只能在“二产”有所作为,难以加入国际并购主流产业,也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为此我们要量力而行,在并购前既要学习全球商业运作模式,增强跨国企业并购意识,又要调整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推进管理变革,积极寻求与跨国企业实行并购重组及合资合作模式,以求获取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制定目标要科学、合理、实际,以便于缩小差距。在对被收购企业内外部情况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制定出明晰的整合计划,并购后要有整合计划。因为并购后整合必须是系统的,通过严谨的计划来完成,而绝不可能随意的或通过收购方企业的意志便能完成。
(二)注重政府、金融机构及各部门的沟通、争取政策的支持。跨国并购,动辄涉及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没有金融信贷的支持是很难成功的。在目前状况下,企业在自身有融资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与政府、金融机构及各部门的沟通,争取政策的支持以及金融机构对境外项目和境外融资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抓住跨国并购的有利机会。
(三)并购要尽量选择本地的支柱产业。这里所说的支柱产业,不仅包括能源、化工、电子、钢铁等传统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更应当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它们代表未来国际生产分工的制高点,决定着未来世界财富的分配。尽可能的选择这些领域中的某一项,为实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国际化做准备。
(四)并购是一项战略管理,因此整体有效的管理和协调至关重要。由于整合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业务和员工,必须自上而下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下来强有力的推进和完成,特别注意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计划来完成。我们建议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项目中心领导来协调各业务和职能部门的整合工作,保证整合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同时企业应充分与公司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沟通,特别是被收购方人员,以求达到共识和得到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事实上中国企业进行跨国收购,也存在着本土化管理的问题,必须积极选拔和招募当地优秀人才来进行管理,而非依靠输出人才,尤其是中国本土具有这种跨国管理的人才本身就十分匮乏。
(五)并购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从并购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工作,其目的决非强制式地输出本企业的文化,而是根据企业新的战略目标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整合方案的有效实施来创立公司共同的一种新型企业文化,以求得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跨国并购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企业自己的事,其实它也是国家的大事,为此,我们的政府在全力支持企业跨国并购的同时,还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督,特别在资金流动问题上,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帮助企业进行宏观形势上的分析;选择找到一些有资金保障和社会效益好的投资项目。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既要保留一定的灵活度,还要实行稳健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尹家绪.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并购之道[N].学习时报,2008年12月8日第465期(10版).
[2]张尧洪,夏亚芬.公司理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2007下半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并逐渐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省份,2008年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而对外依存度高达160%,因此广东经济必然也受到不小的影响。2008年开始,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的增速都明显回落。2009年,广东实现生产总值39081.59亿元,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38亿元,增长9.9%,增速比上年回落8.9个百分点;而外贸的情况更糟糕,进出口总额为6111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不增反降,同比下降10.8%。从广东省的内部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结构不同,各个地级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也将有所不同。
一、指标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反映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文既选取静态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也选择动态的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并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共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它们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X1)、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X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4)、进出口总额(X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X7)、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X8)、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X9)、进出口总额增长率(X10)。本文对《广东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得到表1的相关数据。
二、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尝试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85%以上)的几个变量(主成分)的多元统计方法。它的优点是确定的权数是通过数据分析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而得到的,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重叠,因此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本文的数据标准化是指Z标准化),在计算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中,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较高,说明大多数指标间存在信息上的重叠,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来解决。由SPSS统计分析软件可以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相应的方差贡献率以及载荷矩阵。
由表2可看出,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4.882,由此得出的方差贡献率是48.82%,第二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2.55,方差贡献率是25.5%,第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1.115,方差贡献率是11.15%,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85.47%(大于85%),而且它们的特征值都大于1,用前面三个主成分已经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面三个主成分即可。
在前三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中(见表2),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且正相关,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可以将第一主成分称为“经济综合实力因子”。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且正相关,可以将第二主成分称为“经济发展趋势因子”。而第三主成分与进出口增长率密切相关,可称为“外贸变化因子”。从荷载矩阵中可以看出各个主成分的意义较为清晰,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说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综合评价广东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
由各指标在三个主成分中的载荷还不能直接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还需要把各指标在主成分中的载荷除以其相应主成分特征根的开根后才能得到主成分系数向量,于是主成分函数的表达式为:
F1=0.443ZX1+0.440ZX2+0.420ZX3+0.429ZX4+0.397ZX5-0.019ZX6-0.177ZX7-0.124ZX8-0.187ZX9-0.093ZX10
F2=0.098ZX1+0.082ZX2+0.133ZX3+0.093ZX4+0.046ZX5+0.555ZX6+0.455ZX7+0.483ZX8+0.362ZX9-0.275ZX10
F3=0.105ZX1+0.032ZX2+0.161ZX3+0.125ZX4-0.101ZX5+0.057ZX6-0.246ZX7+0.057ZX8+0.584ZX9+0.726ZX10
其中,ZXi为标准化后的数据。
最后,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在本文中,F=0.4882F1+0.2550F2+0.1115F3。
由此可以得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序(见表3)。
三、结论与建议
在表3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佛山,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将继续保持领先的势头,而综合得分排在最后三位的是河源、梅州和云浮,说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差,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明显并有拉大的趋势。
在第一个主成分“经济综合实力因子”中,得分最高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珠海,这些城市都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其中深圳和广州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经济实力最强,而揭阳、清远、汕尾、梅州、肇庆、阳江、韶关的分值最低,说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在第二个主成分“经济发展趋势因子”中,清远、揭阳、汕尾的分值排在前三,说明这些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但它们在第一个主成分中得分很低,属于经济较不发达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它们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另外,佛山、肇庆、广州、深圳的分值也较高,这些城市也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而河源、珠海、茂名、梅州、云浮的分值较低,说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珠海的经济基础较好,而河源、茂名、梅州、云浮本身经济并不发达,它们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在第三个主成分“外贸变化因子”中,梅州、佛山、湛江、茂名、揭阳、广州、清远的分值较高,说明这些城市的外贸等相关行业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少,而肇庆、汕尾、阳江、潮州、江门、汕头、深圳的得分很低,说明这些城市外贸等相关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事实上,这些城市大多是沿海城市。
在当前国际经济仍不乐观的形势下,广东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应该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各具优势与特色的区域新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辐射,同时,也应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东西两翼和山区要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共同发展。另外,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全省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和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