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发展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着力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决定城市地位的关键因素。按照各级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龙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抓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条主线,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全力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效位居苏南前列。
着力做强实体经济。江阴强,强在实体经济,强在工业经济。支持大企业集团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国资合作、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形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企业集团和本土跨国公司。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进行装备更新、新品开发、信息化改造,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是一个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全市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引导企业沉下心来专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绿色化生产制造。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作用,牢牢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企业强促进产业强,以产业强支撑经济强,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无论是当前稳增长还是长期增后劲,项目都是主抓手、主动力。进一步创新项目招引模式,转变招商思路,探索构建全球化招商新体制,努力实现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打包引进”,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抢抓“一带一路”掀起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带来的新机遇,着力招引一批与现有产业相匹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招商选资从依靠优惠政策向营造更优的综合环境转变,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及早落地开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动力加快转换的新形势,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和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使创新这个推动发展的主引擎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动力。
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全面提升江阴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区政策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各镇街、园区的科技创新,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全市域合理流动、优化配置、高效组合,形成全市域协同创新效应,全面提升江阴的区域创新能力。
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的后劲所在。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主动对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要求,分区域、分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创意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努力打造更多名牌产品。更大力度招引高层次人才,积极培育契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金融资本支撑体系。“江阴板块”是江阴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全市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上市股票、2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通过增发配股等途径,加快企业新上项目、兼并重组、股权投资进程,努力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加大后备企业上市力度,引导成熟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或债权融资。积极创新资本业务模式和产品,引导信贷类、小贷类产品等进入平台交易,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积极推行“互联网+金融”,大力培育互联网众筹平台、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实体经济。
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着力增强持续发展新动能
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江阴过去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尤其要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快经济、城市、人才等各领域的国际化步伐,全面激发转型提升新动能、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到位”,继续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项目,加强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资本市场、债务重组等途径,最大限度盘活存量生产资源,释放新的生产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实现镇街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江阴外贸依存度高,稳增长必须稳外贸。以综合保税区获批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建设,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导企业融入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扩大江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本土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提升江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扩大沿江港口优势。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充分发挥江阴城市滨江、口岸优良、腹地宽广、两岸联动开发等优势,加快提升沿江开放园区品质能级。大力整合岸线资源,有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港口服务功能,提高长江岸线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巩固区域性江海枢纽港地位。切实增强沿江产业、港口码头的辐射集散功能,重点发展车船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仓储、中央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港口发展带动城市开发开放。
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着力展现美丽宜居新面貌
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区域综合实力的象征、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紧紧围绕“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目标,科学统筹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相得益彰的和谐景象。
提升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城市重点片区开发,完善路网体系,优化景观风貌,打造高品质商业综合体,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围绕“对内畅通、对外联通”的目标,全力推进城际铁路、快速道路、高等级航道等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通体系。加快建设垃圾发电厂、备用水源地、污水主管网等公用事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公交、供水、供气、水利等城乡基础配套。控制主城区开发节奏,完善拆迁征收政策,探索多元化灵活安置,打通安置房、保障房和商品房转换通道,有效降低商品房库存率。
深化综合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强化镇村、社区管理职责,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各个系统的运行效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老小区、城中村等改造治理,健全城区停车、户外广告、建筑垃圾等管理机制,依法处置私搭乱建违规违章行为,着力打造精细有序的市容环境。深化物业属地管理机制,推行物业标准化服务,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数字城管等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率。
推进城乡一体。以推进“六个一体化”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城乡融合,积极构建更合理的镇村体系、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通过项目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和美丽村庄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科学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及重点村、特色村集中,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新改善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江阴经济体量大、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绿色发展尤为迫切,必须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治理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强源头管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实现环境质量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大力推进化工、电力、印染等高能耗行业节能降耗,严控燃煤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扎实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从源头防治、过程控制中减少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高效利用资源,深入开展建筑、照明等领域节能工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集约发展水平。
加强环境治理。坚决落实国家、省市“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刚性要求,继续推进热电企业整合,加大重点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淘汰、机动车尾气及扬尘防治力度,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大力实施全市污水厂网一体化整合,加快城区控源截污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黑臭河道、畜禽养殖污染等综合整治,确保区域水质大幅改善。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污泥等规范处置和综合利用,着力提升全市垃圾处置能力。
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保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山体复绿、湿地保护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着力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化红线刚性执行和严格管控,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着力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坚持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做到生活水平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提高满意度。
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坚持把促进富民增收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创新富民增收机制,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举措,帮扶更多群众自主创业,不断提高群众经营性收入。高度关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推进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扎实开展经济薄弱村精准扶贫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治理;合作交流
一、进行前瞻性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在您担任校长期间,学校实施了哪些重要举措?
阿尔温德・古普塔:我自2014年7月1日开始担任UBC的校长。之前很多任校长的杰出表现为我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你们已经采访过前任校长斯蒂芬・图普,在斯蒂芬之前担任校长的是玛莎・派珀,她是第一位提出UBC应该关注中国的校长。我曾经组织过一个与中国合作的项目,因此,我已经有了一些中国的朋友,这次访问也结识了更多的新朋友。
当今世界,大学都在飞速发展,大学的管理者必须考虑通过与外界建立合作关系,来提升教学质量。就我校而言,我们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一种是与校外机构合作,如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另外一种是进行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当学生们步入社会后,他们会发现社会中的相互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要尽快培养他们的国际化意识,使他们具备国际沟通的能力,这是我感兴趣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曾仅仅是年轻人学习知识的场所,但如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甚至退休的老年人都有到大学学习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使大学能够接纳更多层面的人。
第三个方面,我校是一所注重研究的大学,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哪些是自己的优势领域,并优先对其进行科研投资。同时,我们花了许多时间进行前瞻性的思考――研究什么知识是未来最重要的,从而提早做准备。
第四个方面,我们也在探索学生学习的新方式,以及如何建立新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目前UBC的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学校将如何应对?
阿尔温德・古普塔:关于大学面临的挑战,许多人会想到管理方面的困难,如缺少足够的运作经费。这当然是一个挑战,但我认为世界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来说是更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习惯提出质疑。这种知识型社会对于大学的发展而言无疑是有利的,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受到质疑。
我对于大学在知识型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感兴趣。我们很难处理社会中不同的挑战,因为当今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包括私人机构、公司培训等,那么大学在新的社会现实下应当如何自处,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很多质疑,我想在中国或是在北美都存在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我认为大学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通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出更全面发展和更具国际视野的个体。我们应该提前考虑未来需要做哪些事情,而我对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教育融合起来非常感兴趣,如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起来,使其更加广阔,因为我们面临着一种趋势――社会将越来越集中,个体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了解更多不同种类的事物,这样才可能作出更多的贡献。
二、坚持学校发展特色,
联合构建全球大学网络
《世界教育信息》:UBC一直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中位列前茅,您如何看待大学排名?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大学才是世界一流大学?
阿尔温德・古普塔: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看待排名。首先,我们承认它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会去看排名。但是,尝试用短期的行动来提高排名是对排名意义的误解。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的愿景,这一点非常重要,基于此,应努力使自身实力变得更强大。对我们来说,这体现于做研究,注重学生的成果和课程设置,以及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方面。
就长期来说,排名告诉你大学是否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就短期而言,排名告诉你今年可以做些什么,明年可以做些什么,未来可以做些什么。有很多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排名产生上下浮动,而从学校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排名应该作为一个指示器,如果研究工作没有更强的表现,那么就真的应该考虑是否需要做些改变。因此,排名有利于检测学校各方有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而它本身并不应该是一种策略,不能为了提高排名而刻意做某些改变,应该为某个正确的原因作出努力,从而使排名自然而然地提高。
目前,许多国家为了有更高的排名而加大对大学的投资。政府要求大学提高排名,大学只能服从。于是,大学缩小课程规模,增加博士生数量,增加研究项目,有些大学甚至为了排名而更改标准,他们不关心课堂而去关注错误的事情。然而,这些短期行动都很难执行下去,只有坚持学校自身发展特色,才能保证大学的愿景不偏离轨道。大学应注重学生的成长,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进行有影响力的研究来激励社区的发展,而这是无法通过提升排名办到的。UBC将社区变成一个整体,这一点远比提高排名重要。如果不去联合社区,学校走错了方向,就会在排名上有所下降。排名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指示器,告诉我们学校的管理策略是否得当。
《世界教育信息》:现在,中国的很多校长在探索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分享给他们?
阿尔温德・古普塔:不得不说,我觉得世界上的许多人都非常惊讶于中国大学取得的进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对于国际合作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处理合作关系并不容易,而且像中国这样愿意把学生送出国接受教育,学成后再努力吸引他们回国发展也不是一件易事。大学要实现真正的开放,不仅仅需要投入资金,更要有意识地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大学最终会是全球社会的一部分。作为全球大学网络的一部分,UBC是一所公立大学,它的存在也使得加拿大更加全球化。我们以全球视野来衡量自己,也从全球的合作伙伴中取长补短。
我对中国近15~20年的发展印象深刻。中国政府表示,大学应该作为全球的一部分,应该以国际标准要求自己,必须去推动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和项目,将合作者的长处引入中国,提升自己。中国大学近20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许多大学的国际声誉和研究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我认为这得益于中国大学保持开放性、注重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化校园的理念。在这次访问中,我们每去一个地方都和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会面,去当地的大学参观,每次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如何吸引更多的加拿大留学生到中国。其实,我们在自己的国家也经常问,如何让更多学生到中国留学。如今,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将加拿大学生送到中国,因为我们相信未来将是见证亚洲发展的时刻,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去亚洲,从而提升他们对亚洲环境的了解,以及应对亚洲环境的能力,无论他们在北美洲还是在欧洲,他们都需要明白世界将会被亚洲的发展所影响。对于UBC来说,我们希望吸引最好的学生,希望UBC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希望他们从其他大学学到更多,并希望有机会在中国推广UBC的理念。
全球大学网络的建立的确是一个好现象。合作可以有很多方式,一是中国学生去加拿大;二是加拿大学生来中国;三是联合培养项目,即学生在UBC学习两年,在中国大学学习两年,获得两所大学的学位。因此,这对两国来说都是一种激励,两种系统可以一起服务于学生。我们启动了机械工程项目、艺术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项目。除此之外,还有暑期短期项目和联合研究项目。对于教授来说,他们可以在中国大学和UBC同时设立自己的实验室。我们非常乐于看到教授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这对世界顶尖大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希望和世界上其他最好的大学合作。这是一贯的做法,即不断去和其他大学建立联系。如今,中国大学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意愿,就像今天我们所说的,这里真的有很多机会,我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有合作的可能。尽管开始是困难的,中国曾经输送留学生到国外,吸引教授来中国,但是现在中国变得愈发自信了,拥有更加平等的伙伴关系。
三、重视国际平台建设,
探索合作交流新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UBC与世界上很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国也有很多合作伙伴。请问,此次中国之行是否在合作交流方面又有新的收获?是否有一些中国高校的经验是您想要带回国去分享的?在与中国高校合作方面,未来会优先推进哪些重点工作?
阿尔温德・古普塔:我想,如果我们要与世界名校建立合作,然后把我们的学生送过去,并不是件难事。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如我之前所说,我们需要送UBC的学生来中国学习。通过这次来访,我们就得到了更多关于中国的见闻,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大学非常有建立合作关系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要和那些真正有诚意与我们合作的大学建立伙伴关系,把我们的学生送到能为其创建有意义的项目的大学里。而且,我们不能只是从大学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当我们和政府官员讨论时,他们表示非常高兴UBC能够和除北京之外的中国其他城市的大学建立合作。事实上,中国太大了,人口是加拿大的14倍,因此,中国的大学也很多,当很多大学发出邀请时,我们是否选择与他们合作主要是通过与大学交流,看看他们是否能创建有意义的项目。例如,当我们到重庆时,和当地政府官员讨论将重庆的大学作为整体,而不是与个别的大学开展合作项目,并和政府签订协议。UBC的学生可以到重庆任何一所大学交流,重庆的大学的学生也都可以到UBC交流。之后,我们分别到每一所大学时,他们都非常热情地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各个项目,还主动提出可以共同开展新的更适合UBC学生的项目。其实,UBC的学生有许多机会,可以去许多地方,我们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大学都有合作,但如果我告诉他们重庆的大学将专门为他们定制课程项目,我们的教授和他们的教授一起工作,把两所学校的教学大纲进行结合,学生就会更容易被说服来重庆的大学留学。
这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将政府和大学结合起来,为科研和教学开拓一条新的通道。我们可以想象每年30~40名UBC学生来到重庆,参加“2+2项目”、暑期项目,学习知识和文化,得到原汁原味的体验。我认为,这一思路将会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潜在合作者。这是从此次访问中要带回去的经验。
《世界教育信息》:UBC是国际性的大学协会Universitas 21(U21)的创建成员之一,请问,这样一个机构对大学发展有何影响和意义?
阿尔温德・古普塔:通过U21就可以建立学校间的流动,而不必再分别单独签署合作协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相同的机制将学生送到任何一所U21学校。U21为实现学生的便捷流动作出贡献,如暑期学校项目,邀请每个合作大学的学生参加。如果每所学校都和另一所学校签署协议的话,就需要签署420份,这是非常庞大的工程。但以这种方式,每所学校只需要签一份协议,就能方便学生、教师到他校进行学习和研究。U21创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各所大学都可以在上面交流经验。例如,我们考虑如何共同探讨环境问题,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试想一群加拿大的留学生坐在中国大学里和中国大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能一起做得更好,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在这次访问中,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共同的平台,不仅是为在中国交流的UBC的学生而搭建,更是为加拿大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建立平台。当我们回到加拿大时,我们要探索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建立这样的交流平台。另一件事就是促进中国一些地区和哥伦比亚省的师生流动,或者是推动中国和加拿大更多地创建合作项目。让我们多尝试一些事,一起整合知识,创建最好的项目。大学有责任为年轻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他们真正从中获益。
四、利用新技术,尝试不同教育方式
《世界教育信息》:众所周知,UBC的医学院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请您谈一谈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阿尔温德・古普塔:我们有实力雄厚的医学院,而且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唯一的一所医学院。由于我们的医学院是省内唯一的医学院,它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医生的责任。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一个大省,包括加拿大西南部的温哥华岛。因此,和其他医学院的结构不同,我们开创了一种新的医学教育形式。虽然我们只有一个医学项目,但在温哥华、维多利亚、温哥华岛、基隆拿4个城市都会为学生提供培训,学生毕业后可能就会留在当地做医生,从而满足整个省对医生的需求。我们通过利用特定的技术做到同时培训4个城市的学生,因此,无论他们在哪里,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这是一种全新的培训形式,目前北美尚未有类似的项目。我们和许多人谈论如何同我们一起运作这个项目。在此次中国之行中,许多大学也问我这是怎么做到的,因为医学项目通常需要一幢大楼,需要医院,他们非常好奇怎样使培训同时覆盖到全省不同城市的学生。因此,未来有机会我们会和中国的医学院校进行合作,协商一些分散式的医学项目。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把医学生送到中国交流和实习非常感兴趣。我认为,学生可以在中国的医院中学到很多,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能够接触到的临床病例也会比加拿大多,能够提供关于疾病治疗的数据也会更多,这些都会使学生获益。我们也协商了博士生项目,学生可以在本国读硕士,然后参加联合培养的博士项目。这是我们在UBC大力推进的事情,我们热切希望能和中国的大学合作推进这些工作,这是我们的医学项目中与众不同的部分。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慕课和在线学习迅速发展。对此,UBC有什么应对策略,将如何建设学校未来的网络课程?
阿尔温德・古普塔:UBC是目前最大的慕课(MOOC)平台edX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我们非常想知道如何在高等教育中运用科学技术。5年来,在开发慕课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了解到慕课在一些类型的课程开发和推广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也了解到年轻人虽然不排斥在线学习,但其实他们更喜欢课堂教学,因为年轻人更喜欢在校园里,这样他们可以和同龄人相处。不过,也有一些慕课效果很好。例如,慕课可以发挥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作用,然后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学生不用阅读教材,而是在线观看讲座视频,然后去教室上课,教授会提出一些问题,看他们是不是真的了解了所学的内容,再帮助他们深化理解。这种模式非常好,许多学生学到了更多东西,理解也更深入。此外,我们认为慕课可以为那些因工作而无法走进校园的人提供学习机会。
对于计算机科学,我一直强调很难去预测什么样的技术会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我们不能断言一种技术是否会延续到未来,但我认为尝试是非常重要的,在高等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尝试。我们应当关注哪项技术能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结果。我们不应变得保守,而应担心大学里还需要什么新技术。首先,大学的存在已有千年的历史,我认为最好的大学始终在尝试,尝试一切可能帮助学生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应真正去尝试不同的技术。七八年前,UBC就发起了一个关于“移动技术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项目,我们很早就试图去了解使用技术的好处,并且尝试在课堂中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就如同慕课。UBC会说:“让我们尝试一下,让我们成为第一所尝试这些不同类型事物的大学。”我们分散的医学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努力为偏远地区缺少医生这一难题寻找解决办法,这是对于不同教育方式的尝试。对此,我非常自豪。
五、聆听师生心声,提升内部治理水平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都知道,校长既要有对教育的前瞻性眼光,又要在自己的领域有一定建树,从而让学者、教授心悦诚服。请问,您如何平衡学校管理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大学校长面临的最困难的工作又是什么?
阿尔温德・古普塔:担任校长期间,我确实很难挤出时间去做研究。我有两个博士生,要和他们一起做研究。于我而言,从30年前,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因为当人们从事了高级管理工作以后,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工作。我们鼓励系主任和院长继续在研究上有所作为,但是对于副校长就比较困难了,虽然他们还有较小的研究项目。我们确实应该思考如何重新规划大学中的职能分工。UBC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学校,有6万多名学生、约1.4万名教职员工、8000名左右的兼职员工。我们应该保证学者有时间从事研究工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担任校长时,我已经不太可能从事学术研究了,院长和系主任也有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务,连一些教授也感到管理方面的压力挤占了研究的时间。我们必须重视这件事,大学中最精英的人经常被要求做其他事情,而他们本应把精力用在研究和教学上。因此,我们要严肃思考如何让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核心工作。
对我来说,担任校长时面临的最困难的工作其实也是最棒的工作,就是去关注和倾听。从某些方面来说,我认为这是大学最应该做好的工作,看见大学中发生的一切,遇见很多美好的人,了解他们如何思考,关注什么问题,正在研究什么。在日常工作中,我会去学校的每个部门,和教授坐在一起,聊一聊他们所关心的事情。每天回家,我发现这一天中我最享受和教授以及学生讨论他们的研究的时光。不管他们说的是什么,是开心的事还是烦恼的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足够在意才会告诉我他们的想法。在社会中,他们的想法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可能没有被认可,但我应该给予他们鼓励。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决定,但没关系,我们不需要统一,他们有权利不同意,我们可以交流这些异议。我喜欢人们谈论自己的观点,他们想要影响学校的发展,想让校长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并且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这让我充满能量。
此次中国之行也是一样,我们有许多事情可做,这本身就让人很兴奋,有这么多中国大学想要与UBC合作,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开展许多合作关系,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当教授们有新的想法,尝试寻找资源,我们为他们提供帮助,这就是最好的事。因此,我经常让人们表达出不同意见,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我做这项工作是因为我们真的关心教授和学生,关心教学和研究,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这让我们很快乐。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担任校长时,您通过什么方式与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
阿尔温德・古普塔:在这方面,我们做了许多事情。首先,我有“办公时间”(Office Hour),早上七点半,每个学生都可以来和我面谈。我们还会一起吃早餐。我和教职员工、学生坐在一起,讨论很多问题。比如,如何推动学校发展,如何发挥我们的长处等。我认为,这非常奏效。另外,我们设立了一个圆桌,邀请同学共同讨论。我们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因为他们非常了解大学,能告诉我们真正的问题所在。例如,学生告诉我有时候校区间交通不便,因此我们考虑如何方便学生往来于两个校区。教授们和管理者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因为他们不用换校区。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事实上只有学生能告诉我们问题所在,因为只有他们真正生活在校园里。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学校,对他们来说,他们永远是这所学校的校友,学校的声誉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真心希望UBC变得更好,他们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还有待改进。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总是令我动容,即使我们也经常无法达成一致,但他们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关心这所学校。因此,我们尝试通过许多机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无论何时,当我收到他们的邮件,都会及时回复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在听他们的想法;有时候并不容易,我也会遇到不懂的问题,那么我会先请教别人,但我想让大家知道,每个学生都很重要。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您对中国学生有什么样的印象?
阿尔温德・古普塔:我校有3500名中国学生。首先,我们录取的中国学生都极其优秀。我最喜欢的博士生之一就毕业于北京大学。其次,我们认识到中国人学习非常勤奋。在中国,他们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进入最好的大学,因此,当他们来到UBC,他们也很用功。最后,中国学生给我们留下非常友善、有礼貌的印象,但有时候我们会鼓励他们多提出质疑。有一些大一的国际学生感觉自己语言水平不够高,我们为他们提供专门的语言课程,他们彼此之间都要用英语交流。此外,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做些努力让他们能够融入温哥华当地的文化,从而让他们感到更自在。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希望做兼职工作,或结识更多社区中的人,因此,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帮助他们增加在校外社区的工作机会,这样他们也能认识更多加拿大朋友。
一、刷新科技发展理念
这些年来公司之所以发展较快,得益于科技发展理念的输入和不断加大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我们知道,要实现企业发展的飞跃,首先必须突破自身思维封固的束缚。在电子行业飞速发展巨大惯性的带动下,电阻器产品及行业必将受之影响而产生新的发展需求和机遇,应用行业会愈来愈广泛,需求量愈来愈多,对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愈来愈高,供货周期愈来愈短。如果我们仍然采用几百号人和一些简易设备、工具,依靠手工制作的方式,是无论如何不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所以,我们把发展的思维定位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影响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具体来说,我们把引入科技发展理念、创造科技发展条件、营造科技发展氛围,与一系列适合于科技发展需求的举措相结合,把引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线绕电阻器生产、制造、试验设备和技术;开发国家新兴支柱产业和新能源利用行业中的中高端产品;自主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以及通过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而带来的政策支持,作为实现科技促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大力吸收适用人才
我们注重科技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先后引进了研究生、硕士生学历人员11名,本科学历人员69名,大专学历人员99名。其中:获得高级职称人员2名,中级职称人员29名。
三、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加大投入,加快了产品开发的速度。2008年以来,我们累计自主开发了各类新产品675个,其中不同款式的车用空调调速电阻器产品215个,工业用产品420个,轨道交通方面产品40个。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也注重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先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51项。其中:已获得授权的发明、实用应用、软著作权共有22项,已受理的有29项。
四、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2010年我们还在松江区科委的支持下,申报、成立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并获得了资格审定。技术中心对内来说,是相对独立的集技术开发、技术研究、技术应用和技术引进专业性很强的部门,对推动企业开展科技领先和科技创新工作,引导企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走向技术发展型企业产生巨大的作用。创建过程中,在搭建研发中心组织机构,配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相关的研发和试验设备,确定项目课题方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研发课题方面,重点展开了电阻产品表面涂覆有机涂料无害化的研发、推广和使用,有机涂料粉尘的高回收及利用,芯片产品蚀刻清洗液的酸性中和及再循环利用和在不同形状的多规格小型电阻器产品上激光打印适用等项目。
五、引进新型技术设备
[关键词]人文关怀 核心价值 图书馆
[分类号]G250
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向社会公众宣示了中国图书馆人对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同,确立了图书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图书馆人开始重建现代图书馆理念。其中,《宣言》第三条提出:“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可以说“人文关怀”理念的确立,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理念的新发展。
1 人文关怀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其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身价值和人格独立,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尽其所能地满足人合理的需求。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递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肩负着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的重任。图书馆是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存储图书,服务于人,所以图书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书,应坚持“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书为本位”。E.G.霍利指出:“我们的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人”。1972年修订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已庄严昭示:“为达成其宗旨,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开放,使小区内的所有成员,不论其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社会地位或教育程度的差异,皆能免费且平等的利用它”。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的这句话进一步修订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五定律,这五条定律被图书馆人奉为圭臬:第一,“书是为了用的”,阐明了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收藏、保存图书,而是使图书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二,“每个读者有其书”,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所有人都享有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第三,“每本书有其读者”,为每本书找到它的读者,强调要提高图书馆向读者揭示馆藏的能力,并认为开架借阅是使更多的图书得到利用的最好服务方式;第四,“节省读者的时间”,要求图书馆在各个工作环节都要考虑方便读者;第五,“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强调的是图书馆是不断前进、发展壮大的,这就需要正确的管理思想、高效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使图书馆不断发展壮大。图书馆五定律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近代图书馆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全社会的人实行人文关怀。人只有获得信息和知识才能成长,才能维持生活。任何人都拥有接触任何形式的记录(资料)的权利,保障居民获取知识的权利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坚持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是图书馆事业的核心理念,也是图书馆坚守人文精神的实际体现。
2 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自我意识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社会发展观已经从致力于物的发展、以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以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人获得自由为根本。《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1971―1980)》所提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所有人能够更好地生活”,便是社会要求人文关怀的体现。在这种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人自身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正因为如此,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产物。与社会发展同步,图书馆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从传统的以书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书籍――管理――社会服务模式的转变。回顾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在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的推动下,图书馆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演进。
2.1“藏”与“用”:从藏书楼到传统图书馆的演变
图书馆一词最早产生于拉丁语中,即Libraria,其意思是指“藏书的地方”。中国图书馆的渊源,也可以上溯到古代的藏书楼。但是藏书楼与今天的图书馆有着本质的区别,藏书楼重在“藏”,图书馆重在“用”;在管理理念上,藏书楼是封闭的,图书馆是开放的。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奠基人之一曾指出我国古代藏书楼与近代新型图书馆的区别:“古代图书馆不过是藏书的地方,管理员不过是守书的人。他们不叫书籍损失,就算尽了他们的职务。现在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只是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质”。我国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主人范钦去世后,范氏子孙订出天一阁藏书禁约:“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藏书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为保存人类文化知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社会的发展与人们阅读需求的不断提高,藏书楼无法满足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便应运而生。近代图书馆的特点是开放性,其基本理念是公共、开放、共享。1850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这部法案中表达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种由地方政府授权管理,地方税收支持,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历史表明,这种机构和制度真正摆脱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使社会公众获得了平等享有知识的机会。近代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方便读者进馆查找借阅馆内藏书,其馆址、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内部结构等与藏书楼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功能设置方面,图书馆除了拥有藏书楼原有的藏书功能外,还设有目录厅、外借书库、阅览室、流通台、图书采编加工场所、咨询参考室等设施。
2.2“文献借阅”与“信息开发”: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演变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正实现从“以物为本”的物质型文明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以生成信息和知识的本原――“人”为核心的信息文明的过渡。与此相应,随着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和信息技术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传统图书馆也开始向具有综合功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图书馆转变。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研究向纵深领域
发展,唤醒了人们更加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传统的图书馆以有限的馆藏资源为服务内容,以书刊借阅为主,坐等读者到馆的服务方式已很难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由于信息时代计算机管理的集成化、网络化,资源共享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等多媒体出版物的涌现,迫使图书馆必须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和传递,彻底打破传统的封闭结构,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从而改进自身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因此,作为传统的信息交流部门的图书馆,也开始了又一次更深层次的蜕变和超越。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图书馆的角色从信息收集者和保存者发展成为信息的产生者和处理者,从只提供被动借阅服务转变为主动承担信息采集、整理、检索、提供文献等服务,从实物的占有变成信息的开发与传递;其次,图书馆局域网的建设,为图书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与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而且,图书馆借助社会公共网络设施,还可以使读者在任何地方进入图书馆网络系统而享受到快捷和完善的图书馆服务,服务方式从本地面对面到异地的远程联机检索;再者,应用现代化技术,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图书馆。
总之,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无论是从藏书楼以藏为主到图书馆以用为主的转变,还是传统图书馆以文献借阅为主到现代图书馆以信息开发服务为主的转变,图书馆发展的路径总是从物到人、从书籍文献到读者,转变的目标指向是人,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内在驱动是对人的关怀和实现人的价值,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作为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永远也不会因为科技的进步、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改变,并作为一种核心推动力,推动着图书馆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3 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服务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图书馆工作以利用文献信息为手段,以服务读者为宗旨,以实施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在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和服务工作中,本着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应体现和遵守以下原则:
3.1尊重读者的原则
《图书馆服务宣言》中第一条提出:“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图书馆以公益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读者权利”是图书馆的首要权利,尊重读者是图书馆的首要原则。首先,图书馆人文关怀要关注全体读者。图书馆要树立读者第一的观念、公众至上的精神和读者平等的思想,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服务,坚持读者机会均等,面向所有的读者。只有让社会整体中的每个人都能经过图书馆的服务而获益,图书馆人文关怀才是全面的。其次,图书馆人文关怀要全面关注读者。人对知识信息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读者在图书馆中不仅仅是学习、接受知识技能、找到所需信息,同时还可以有休闲娱乐、精神升华、享受社会福利、取得尊重和关怀权利的需求。因此,在我们强调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通过服务怎样增进他们生活的智慧与精神的升华,怎样让他们享受文化福利不断改善、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利用图书馆的服务而得到全方位发展。再者,图书馆人文关怀要全过程关注读者。读者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都是一个过程,因此要关照和了解读者的借阅目的或课题研究计划,在整个信息服务过程中积极导航,帮助制定课题检索计划,尽可能提供全部资料,承担定题服务、跟踪服务,时时处处对读者渗透人文关怀。
3.2信息公平的原则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场所、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促进信息公平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图书馆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保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公平。要尊重弱势群体,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以无差别的服务使他们获得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平等地位,尽量满足他们在利用信息资源,获取知识方面的需求。因社会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不公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原则实现的重要障碍之一。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一个平等的信息资源公平配置格局,保证社会各阶层拥有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协调社会发展与人本价值实现的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公众知识权利保障体系,从知识和信息层面上维护全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3.3人性化服务的原则
由于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或群体,而人的思想和情感总是受文化支配的,因而图书馆服务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交流和沟通。图书馆的服务蕴涵着人性和文化,应对读者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投入应有的关注,尊重读者情感世界,尊重读者意愿,追求服务人性化,倡导尽善尽美的服务。要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在建筑环境上,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中心,不仅提供书刊资料的阅读空间,而且应该提供展览厅、演讲厅、学术活动室等各类文化设施,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举办各种展览和学术报告等。在馆舍环境上,现代图书馆精心设计和营造阅览室书架桌椅的排列、室内装饰等,努力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让读者在身心愉悦的同时获得了阅读的快乐和知识。在服务环境上,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行为、语言等对读者的阅读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修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人文环境。图书馆制订的馆规和制度应当建立在尊重读者和信任读者的基础上,处处以读者需要为出发点,积极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使每位读者都受到应有的信任和尊重。
3.4个性化服务的原则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理念 《机械加工新发展》 教学实践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知识渊博、专业技能扎实,而且具有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前两项主要任务,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但是,我国大学教学在“知识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一直受到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传授知识以教材为中心的影响。长期以来,这种影响牢牢地束缚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接受的存贮器;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转变注入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在教学中践行研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我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简介
1995年,我校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机械加工新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其出发点是向机械工程类的四年级本科生介绍近20年内机械加工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状况,让学生及时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弥补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程前沿内容的不足。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侨大学等十余所重点工科院校均开设了相似的课程。
该课程在我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演变为目前的《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共24学时,教学内容是近10年来机械加工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旨在让学生了解当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概论、高效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等内容,是《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设计》等专业课程前沿方向的拓展与延伸,是最适合创建成研究型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门课程。
2.研究性学习理念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中的实践
2.1研究性学习理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兴起源于对传统的灌输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反思,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的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一门课程,有的将它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学习过程,还有的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等等,看法不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
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要求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教师以探究的方式组织知识。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通过课程把知识内容或教师的理解传输给学生,教学的目的只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优势地位上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则认为,学生从教师那里听来的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知识;注入式的教学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不应致力于直接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的投入活动,将自觉摄取与无意识的熏陶结合起来,以形成经验和掌握知识。强调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知识,强调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主动者,才能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体验,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着眼点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手点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2.2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教学方法实践
为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理念,与以往的教学相比,我改革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2.1教学目的
以往的学习,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所谓的“发现性学习”,都是以获得系统的本门学科知识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力图从根本上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不断迈向未知领域的学习活动。它的目的不仅是使得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综合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真实的或者特定设置的情景下,界定、发现问题,解释、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因此,我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依托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优势,围绕课程目标,将教学目的设置为:注重引入机械加工技术发展前沿性科研成果实例,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介绍中贯彻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2.2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对课堂教学规范日益强化,普遍要求授课必备教材、课件、教案、讲稿、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因而教学大纲、教材、教师教的内容、学生学的内容和考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大学教师逐渐强化了“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简单地理解为教材,错误地将其理解为知识的经典,是知识的全部,从而使教学实际上沦为教材内容的移植过程,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这种“教材为本”的教学内容观,致使教学内容封闭化,严重不能适应《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设立目的,无法将机械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术思路、科技成果及时地纳入教学过程。
其实,教材、课件、教案、讲稿、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这些只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本质内涵应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发展的智力、能力,灌输的思想、观点,培养的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因此,《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最初花费大量精力编写选购专门教材,改为向学生推荐一个参考资料目录,并每届更新,其主要为教师讲授时利用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电子材料和相关的科研新成果等。为了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脉络,将《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先进制造技术演变历程、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缓进给深切磨削技术、超精密与纳米加工技术、先进刀具制造技术、超精密与纳米加工技术、绿色加工技术等6个技术专题,教学中按照技术专题提出(why)―技术专题内涵(what)―技术专题研究进展(how)―技术专题发展趋势(future aspect)―面临的新问题(why)的脉络和线索,介绍技术发展的源动力、研究思路与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教学内容体系下,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便于以研究性学习理念贯穿教学内容,制定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潜能,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开放式的教学内容,解除了“以教材为本”教学模式的限制,不再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自己查找资料,对专题内容有取舍地进行充分钻研,务求自己发现,获得真知,真正地学会学习,使创新能力获得长足的提高。
2.2.3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在特定的教学目的指导下,为完成教学内容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一般采用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形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教学形式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进程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形式是注入式与启发式。
我国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在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广泛采用了注入式教学形式,以切合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存贮器。课堂上,教师只顾传授知识,学生只管接受知识,教师成了知识贩子,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袋子。其极端的形式表现就是,教师一人满堂灌,学生则呈现群体失语的局面。有人对此给出了形象的比喻:这种教学模式,上课是赶鸭子,讲课是填鸭子,考试则是烤鸭子。
因此,我们应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出发,根据“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教学情景以营造创新氛围,在教学形式上改教师主讲为师生互动,改学生听讲为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探讨,培育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为了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我校该课程采用以每位教师面对20至25名学生的小班化教学方式。我在授课中,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宽松环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通过课后的自我讨论,针对技术专题中的感兴趣的具体技术,确定组内的明确分工,分头查阅资料、参考书、网络搜索、企业调研等收集信息,结合课堂讲授,形成对具体技术发展脉络的认识,撰写包括专题技术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主要技术方法、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的研究报告,课堂抽出专门的时间由各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其他同学和任课教师进行提问互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小组协作方式开展,小组成员分工由学生自行决定,采用平等互助的原则,注重集体智慧的发挥。这就要求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互帮互学,全面有效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准确、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2.4课程考核
传统的考核评价是课程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以筛选作为终极目的,以考核、测定学习者掌握了多少知识为主要内容,把学习者作为被评价的课题,而使测验、考试这类评定手段变成了评价的主题。为达成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贯穿于《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目标,我采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将对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考核的内容包括:①参与课程的态度:主要通过课堂纪律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是否有适当的见解或建议,等等;②口头报告:通过课堂互动过程中的发言,小组汇报过程中的口头发言,等等;③研究报告的质量:关注的不是研究报告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在研究报告中所体现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信息。
课程考核评价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让学生体会自主研究学习过程比简单获取答案,培养能力比被动接受知识更重要的学习理念。注意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及时将平时的评价结果反馈学生,多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的角度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教育环境,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发挥潜质的大舞台。
3.结语
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中践行研究性学习理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涉及教学思想转变、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核改革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我采用的一些措施和手段是该门课程在研究性学习改革中迈出的一小步,但已受到课程班同学的好评,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创新意识有所激发,对考核过程和提交的课程报告的分析表明,完全达到了该门课程的培养要求,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相信,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深入和发展,必将为本门课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谢秉知.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国大学教学,2006,2:21-23.
关键词:五大理念;新型;城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8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农村走向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城镇化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城市,而这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这种现象还不突出。“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推动中西部的城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规划的目标就要落实农村走向城市的转型升级,引领新疆的城镇化发展。由于“十三五”规划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新一轮产业调整正在进行。国内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连续高增长时代结束。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动力,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够强,许多科技还需要走引进来的路线,部分行业进入萧条时期,产能过剩,经济衰落,而经济的发展没有与环境协调一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环境的承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劳动力面临不足。五大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前或今后将会持续走这条道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落实五大理念思想,才能提高新疆地区的城镇化率,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进行了“十三五”规划,它的目标就是中西部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命题。“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治理和政治建设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五大理念会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展现出了新格局新面貌。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是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新疆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造就新市民、培育新城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屏障,加快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利用机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新疆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力保证了“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概念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全面阐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国家要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一个地区要想繁荣昌盛,创新是第一位。创新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地区的创新不仅是科技的创新,而且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创新。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破坏,资源紧张等问题都要靠这些创新来解决。苹果公司在手机产品这一模块为什么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原因就是它的科技产品一直在创新。创新是发展,对切合实际的修正完善,创新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就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还有经济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中的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新疆是个资源丰富的地区,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资源利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使其效用最大化。协调发展实施长江经济带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的过程。协调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三)绿色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绿色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问题,而且还是重要的基本的民生问题。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问题,不能是以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为代价,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环境污染程度的大小和经济发展之间不应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些城市的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使人口、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却浮现出来,使其民生不能得到保障。绿色发展是新阶段新发展的重要亮点,不仅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创造大量新的发展业态。
一、成都市新津县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和需求
新津县已依托梨花溪风景区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跻身四川省旅游强县行列,正着力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2012年―2014年,全县旅游收入年递增26%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6.8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21.3个百分点,农民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高于全省平均7.9个百分点。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3.3%和26.4%,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比重11%,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6大主要考核指标:①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②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③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④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⑤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⑥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新津目前还未建立起全域旅游相应的指标体系,但就当前数据来看,新津在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当地农民年纯收入来源于旅游收入的比重等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不过也应看到,相关数据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新津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未来大有可为。特别是提出了“山水卫星城、幸福新津渡”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也需要在全域旅游发展上做足文章,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从而真正构建起“大旅游、大宜居、大商贸”发展格局。
二、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
游客和群众普遍反映,新津虽有一些特色的景点,但相对零散,没有串珠成链、形成合力,仅有以黄辣丁为代表的河鲜美食以及以花舞人间、梨花溪为代表的观光旅游等少数亮点名声在外。同时,山水资源、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城市整体营销宣传欠缺、全社会共同参与氛围不浓等问题也导致资源整合度低,整体效益低下。
(二)产业协同发展不足,融合程度不深
工业方面,主要强调产业内部优化,同时工业集中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布局,旅游装备制造有待形成特色产业链,工业旅游也有待探索发展。农业方面,虽然一三产互动、农旅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区(市)县相比仍显优势不足。服务业方面,旅游业与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从一日游向多日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足够吸引力。
(三)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优,协调力度不强
文旅产业是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六大要素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需要以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就表面和实际运行效果看来,设立梨花溪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后,旅游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的模式、力度没有明显改变。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必然要求强化旅游发展的统筹力度和协调能力。
(四)旅游发展动力不足,项目支撑不够
项目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当前新津旅游产业发展大项目支撑仍显不足,现有项目也未能形成辐射全域的带动效应。同时,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除道路通达性较差外,停车、住宿、购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旅游形象和接待能力的提升。
(五)旅游发展特色不明,优质产品较少
虽然新津也有花舞人间、梨花溪、观音寺等著名景点,但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新津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这需要新津县旅游产品有更加明确的发展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开发优质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佳”。
(六)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除花舞人间等大型旅游景点以及少数知名餐饮酒店企业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团队以及较为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外,大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仍以家庭成员、亲属为主开展服务工作,旅游专业人才薄弱,职业培训也略显不足。
三、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一)坚持全域视野,统筹规划建设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完善现有旅游总体规划,树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研究,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渗透旅游元素,融入到“小组微生”、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规划中,统筹布局“行游住食购娱”等六要素,着力推进景城合一、城乡互动。在旅游规划引导下实现“多规合一”,使旅游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融合衔接,合理配置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大力度推进规划落实、项目落地。
(二)落实交通先行,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提升景区景点通达能力。充分对接二绕、高铁、成乐复线等主干交通网络,加强专线公交、自驾导引设施等建设,形成更加便捷畅通的对外旅游交通体系。整合现有县乡村道路资源,打断一批“断头路”,合理安排组织旅游公交线路,加快打造旅游环线。二是提升景区景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标识导览服务,完善景区景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尝试多媒体展现,设置多语种标识牌,增加景区无障碍设施,推进公共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推动梨花溪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景区景点配套服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创新创业,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推动农家乐改水改厕,提供除餐饮以外的儿童游乐、运动健身等特色旅游活动,增强吸引力。特别是积极探索“引进旅游管理公司、引导群众参与”的形式,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体验等业态,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点旅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食品安全、服务质量、道路交通、价格等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环境。
(三)突出特色亮点,加强资源整合
基于全县主要景点都是以花、田、水、林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现状,结合“美丽成都建设”工作部署,强化旅游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加快梨花溪转型升级。树立“大花舞人间”理念,整合梨花溪片区各景区景点,实施“增花添彩”,发展特色花卉种植和观光旅游,形成四季都有花卉观赏的整体效应。同时,引导现有旅游景点景区加强联动,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套票,带动人气聚集,拉动消费提升。二是增强项目带动效应。进一步支持花舞人间做大做响品牌,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斑竹林景区完善和提升,争创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引进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强重大旅游项目促建,进一步聚集人气。三是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做好宝墩遗址、观音寺等国家级文物的保护利用,深挖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形成图书和影视作品,释放品牌效应,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突出历史文化、河鲜美食以及梨花等主题,策划、包装和开发具有一定体系的成套系列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
(四)加强营销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精准营销。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主体电视、报刊媒体的宣传合作,借势借力开展旅游营销,提升省级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刺激游客度假意愿。二是打造精品会节。以传统梨花节、龙舟赛、国际名校联盟挑战赛为重头戏,进一步提升品牌会节的影响力。依托山水条件,串联景区景点,做好活动策划,将山地马拉松、城市定向赛等活动办成传统赛事。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通过开展“微电影”、网络小小说、优秀博客等征集活动,增加线上关注度。积极对接电影、电视剧、真人秀等到新津拍摄,进一步提高新津知晓度。
(五)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
一是积极发展旅游新兴业态。首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新津葡萄、柑橘、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市级杜鹃花()、梨花等赏花基地打造,以成新蒲示范带以及农业公园等为依托,推动农旅融合、一三产互动。其次,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以三大支柱产业开展工业旅游,引导企业开辟相应项目,围绕公众关注的食品生产、科技创新、轨道交通等主题,打造工业旅游线路。第三,依托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等资源,开展通用航空及低空旅游项目,积极争取和办好国际航空展会,着力打造航空小镇。二是积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结合新津产业特点,依托泰隆游乐、新筑、鲁晨等企业,推动游乐设施装备制造业、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旅游装备产业化发展,打造旅游装备新材料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依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推进产学研一体以及校地合作,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人才就地就业创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加强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推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酒店、餐馆及其他旅游服务商通过OTA(在线旅行社)拓宽消费市场,提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服务,优化游客消费体验,提高游客消费额度。五是积极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结合318汽车营地建设,在斑竹林景区发展自驾车营地,拓展自驾旅游集散功能。打响“骑闯天路”口号,对接专业自行车、摩托车骑游团队,在大件路、成新蒲沿线为骑友提供必要的餐饮、车辆维修等服务以及交流平台,打造骑游川藏318最美景观大道大本营。大力引进国内各大旅游中介机构在县内设立分支机构,同步配套建设旅游用品、户外用品市场。
(六)推动全民共建,实现利益共享
面对我国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
一、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改革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持久动力,要积极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制度、科技创新。
推进理念创新。将农业发展目标从过去的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减少农产品库存;将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主要通过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供给,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转变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供给,着力补足短板,减少和避免过度供应。农业产业的价值增值由依靠单纯的农业发展,向依靠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转变,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虽然以种养为主狭义的农业生产本身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较小,但以农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链,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推进制度创新。一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经营权流转。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的承包地。因此,应推动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将土地流转给有能力有意愿经营的主体。通过土地确权,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降低经营者用地成本。二是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动农地租赁、农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形式,使农民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和合作社的分红,从而既保护农民的已有利益,又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流转不能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和比例,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推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土地流转加快的背景下,完善补贴方式,使财政补贴真正让种粮的农民和经营者受益。推进粮食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变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促进粮食价格和产量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
推进科技创新。突出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驱动和引领作用。突破一些具有共性的关键性技术难关,为中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使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着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坚持经济合理、技术适用、利于推广的原则,发展现代种业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农产品储运和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等适用技术。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有效节约成本。
二、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供需高水平均衡
当前,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仍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低,约占劳动力总数30%的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只占GDP的9%;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只占2%的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占GDP的2%。二是不少农产品价格遭遇“天花板”,国内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并且农业生产经营成本还在上升。三是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四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深,虽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但付出了很高的自然环境代价,从而使这种产能难以持续。因此,要推动协调发展,通过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补齐农业短板。
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针对农产品供需错位,数量有余,质量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粮食、棉花等产品过剩,特色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高、中端产品供给,使农产品供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求。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食品安全贯穿“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利用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
实施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树立大粮食、大食物观念,提高粮食产能,注重食物安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确保口粮安全前提下,引导“粮改经”“粮改饲”,支持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果蔬、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共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目标,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由于化肥、农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所受到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对农业绿色发展构成了双重约束。此外,农业绿色发展还面临农业生产主体目标与国家目标不一致以及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不规范等问题。为此,要将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
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减少污染,节约保护资源,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一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全面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技术,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减少面源污染;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二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动水权分配、水价形成、节水激励改革。三是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减轻粮食库存仓储压力。利用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以利于耕地休养生息、保持地力和减轻过大的粮食库存压力,缓解粮食供求矛盾。四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和安全等级认证体系,解决生态有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二维码、检测室等手段,倒逼产品提质。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利益导向,调整与农业污染和食品质量问题相关的投入品与产出品所形成的利益关系。
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要通过生态风险评估机制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生产链条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防控;通过建立严格的生态安全准入制度,对农业生产主体及农业经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供给侧改革空间
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发展已经深度融入了国际市场。要以开放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强对全球农业开发潜力、环境与风险的分析,在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舞台上,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搞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顶层设计,建立有关农业“走出去”完备的信息服务平台,借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国际产能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外较丰厚的土地资源,弥补国内土地资源的不足和降低用地成本。在确保国内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和市场来保障粮食供给,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库存。
充分利用我国农业技术、经验、设备等优势,参与国际农业开发。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实体到国外进行农业直接投资、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积极参与到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农业合作水平。为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立农业对外合作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在境外的前期考察、风险评估等活动。鼓励各类企业、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
加快农业“引进来”。加大农业引智引技力度,引进现代农业建设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境外农林牧渔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装备及良种繁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等关键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与专利。充分利用世界优秀人才和现代科技成果,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弥补农业短板。
五、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人民生活得到了普遍改善,各地区、各群体的收入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远低于城镇居民。必须坚持共享发展,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
我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发展创新要注意两个重点:
一是注重报纸在发行市场上的份额。对于媒体而言,所在的发行区域“经济盘子”的大小,是不可比的,但媒体占据市场份额是可比的。在报业竞争过程中,报纸的市场份额是竞争实力的体现,因此,要更注重报纸在发行市场上的份额。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应该遵循现有发展规律,努力扩大党报在群众中的传阅量,牢牢依靠“”这一性质,通过党报党订等渠道,扩大发行量,促进地方党报发展。
二是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地方党报尽管是机关报,但在版面、内容上也是可以调整的。近日,人民日报在内容上进行变革,可读性更强了,人民日报可以改,地方党报也应该主动变革,以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民生为目标,办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以广州日报为例,广州日报对报纸版面进行革新后,可读性大为增强,并顺利实现转型,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党的机关报。这也说明地方党报可以办得让群众欢迎。地方党报在一版侧重报道当地领导干部活动等重点内容,但在二版以后,可以多刊发关注群众、关注民生的新闻,这样才能受到群众欢迎。
媒介融合是必然的,必须树立全新理念发展新媒体,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从当今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现在很多人已养成习惯,每天浏览网页成为必然。当今一代的中小学生,伴随着网络成长,他们的阅读习惯完全是从网络上养成的。近日,北京一机构进行调查,该地区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38岁。这让做平面媒体的人觉得有些悲哀,因为,办报纸的“二次销售”事实上是在卖广告,而18岁至38岁是所有读者中最具购买力的,但这群最具购买力的读者却有离我们远去的趋势。
在广西日报社,我负责分管南国早报、健报等多份报纸和广西新闻网的工作,现在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广西新闻网。因为我觉得做平面媒体的人,危机感现在越来越强烈。新形势下,广西日报社正举全社之力做大做强新媒体,发展广西新闻网、广西网视,就是希望通过网络将报纸所流失的读者,从网络上重新找回来。
对于地方党报而言,通过多年的发展,已摸索出自身发展的规律。以河池日报为例,在这一方面有目共睹,非常不错。1984年开始,我在广西日报河池记者站工作,我切身体会到河池日报这20多年发展非常快,版面在扩充,在革新,已经摸索出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党报,应该遵循现有的发展规律,走现有的路子。所谓“现有的路子”,是指既然是党报,是机关报,那么就应该牢牢地抓住“”这一性质,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扩大发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