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研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存在的问题
1.论文撰写不够规范,缺乏起码的科研训练
论文的撰写是否规范,不仅反映研究质量,还可以反映出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从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到正文的标题、内容、参考文献等都应严格要求,规范书写。从上报的论文来看,很多论文结构混乱;题目与内容似是而非;引用的字、句没有标明出处,有的甚至多处成段引用;图表制作粗糙;参考文献书写随意;绝大多数作者甚至不知道摘要是什么,更不知如何去表述……从中不难看出,很多教师缺乏起码的科研训练。
2.绝大多数选题缺乏新意,低层次的重复研究过多
论文的选题十分关键,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上报的论文中,根本不是论文题目的不在少数;有的论文题目过大;有些题目表述不准确,是很明显的病句;不少论文属于教学心得、经验总结或工作总结;多篇论文题目极其相似,缺乏新意;有的论文如快乐体育、素质教育都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有的研究如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应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等已是常识性的共识,根本无需再作研究。
3.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设计粗糙、漏洞多
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单一,除极个别运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外,大多数论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就文献研究法而言,信息占有量很小,且过于陈旧,有的论文参考的文献都是2000年以前的,有的甚至是1985年前后的文献。另外,普遍缺乏最新的权威文献,从而使研究的层次大打折扣。从调查研究来看,问卷的设计可信性低,效度令人质疑,调查的样本不尽合理;实验研究的研究程序、实验对象、指标的选取、条件控制、实验获得的数据等存在明显的漏洞,结论缺乏依据且逻辑性差。数理统计法仅仅停留在一般性描述上,有的完全“拿来主义”,“借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再作一简单的“比较”。
4.真问题的“草根”研究少,泛泛而谈的空“理论”居多
作为一般的基层体育工作者,研究应紧扣教育教学实践。上报的论文作者基本上都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直接面对体育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研究素材,研究应当充满张力与活力。但评审过程中发现,真问题的“草根”研究并不多见,反而泛泛而谈的空“理论”居多,其中,很多所谓的“研究”是“蜻蜓点水”。
5.研究者的学习意识不强,对研究现状缺乏基本认识
论文是一面镜子,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研究者的职业态度。课改已走过了十个年头,高中课改2004年秋学期至今,也七年有余,但很多论文题目、内容阐述的仍是“新课程”以及课改初期的问题或现象;很多研究或实践早有定论,无需再走弯路,但上报的论文中,很多篇幅还在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老路”……这不能不说明研究者的学习意识不强,对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以及当前学校体育的基本走向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认识。因此,更谈不上紧紧围绕学校体育的热点、难点及空白点进行深入研究。
6.学风浮躁与不端,侥幸心理普遍存在
我们希望看到的研究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与提炼的、视角独特的闪光点,以及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健康、良性发展的有效干预措施。评审时,也在向这方面倾斜,只要是“真情实感”也都给予了较好奖次,但学风浮躁与不端、心存侥幸者还比较普遍,大段落、数段抄袭别人成果,更甚至全文下载,没有注明任何引文的现象比较多。正如一评委所言:“我们不是在进行论文评审,而是在查找是否抄袭。”
二、应对策略分析
1.充分发挥高层次论文的示范效应
充分发挥高层次论文的示范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层教师提升论文质量。在去年年底我市中小学体育年会上,特别邀请荣获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大会二等奖以上的作者作了大会交流,使很多基层教师大开眼界、深受启发,从而对科研论文的撰写有了更加直接的感性认识,这对他们将来的论文写作必将大有裨益。
2.注重学习自研能力的培养
学习自研能力是教师切实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有效举措。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习研究《课标》、教材、教参、人体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还应当不断学习自研教育教学理论,从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紧跟课程改革与时代的步伐。笔者建议广大基层教师主要阅读以下五类书籍:第一类是教育经典类,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加德纳的《多元智论》。第二类是教育科研方法类,如杰克·R.弗林克尔与诺曼·瓦伦著的《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陈小蓉编著的《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这些书籍对科研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第三类是期刊类,可分为四小类,其一是教育类核心期刊,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这类期刊能够拓展我们的宏观视野;其二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此类期刊的学术性较高,篇幅较长,对教师的深层研究很有帮助;其三是对中小学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这两本杂志对基层体育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其四是《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这类期刊容量大、分类齐全,收录时间长,是研究的重要文献。第四类是人文类,它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文字功底,而且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并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
3.举办不同层面的科研论文培训
从目前的各级各类培训来看,其中绝大多数突出了体育教师教学方面的培训,而对基层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明显不够。因此,作为体育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针对不同层面基层教师的特点,聘请教科研专家定期举办培训班,切实提高广大基层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层次。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科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绩效工资改革后,科研成果已直接纳入到考核工资当中,由于基层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与其他文化学科教师存有一定差距,如能在培训力度上不断强化,将对他们的切身经济利益有一定帮助。
4.发挥课题拉动的效能
提升研究能力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过程的反思、改进,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也就是把教学当课题来研究。研究之初,基层教师可以选择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应用性课题,或主动参与其他教师的课题,从而逐步积累研究的经验,再循序渐进地过渡到独立承担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使研究更具深度。
5.充分借助学位提升这一平台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入180例患儿,其均是在2012年4月1日~2014年4月1日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断,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协议书。在180例患儿中,共有98例男性患儿,82例女性患儿。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1岁至1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1.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90例患儿,对这两组的患儿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
患儿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根据医生的嘱咐对患儿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如打针、换药等。观察组患儿中除了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还要利用肢体语言,主要表现在医护人员在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时,要注重面部表情,面带微笑,对其充满关切之情;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与其沟通,做出善意的举动,注意患儿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安慰工作;要定期为患儿进行检查,在打针或是换药的时候,可以抚摸患儿的额头、脸庞,以消除其心中的畏惧,利用一些肢体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3疗效判断标准
在对患儿进行接受度调查的时候,可以利用4级标准来评分。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可将护理效果的评判标准分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抵触和部分抵触。完全接受:患儿十分愿意接受医护人员的诊断和鼓励,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按时打针吃药;部分接受:患儿基本能听取医护人员的嘱咐,可接受部分的护理和治疗,较为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但对某些护理内容具有抵触情绪。不过在护理人员的心理安慰和鼓励下最终仍能接受;完全抵触: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反映强大,十分反感,对其具有害怕之情,完全无法接受和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部分抵触:患儿难以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其内心十分不愿接受治疗,具有抵触情绪,但又被强迫的必须接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述数据,利2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X分析计数数据。若P<0.05则视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所选入的180例患儿进行分组比较,可得出:观察组中的患儿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总接受率为94.45%,而对照组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总接受率则为71.11%。据此,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听从医生嘱咐的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3讨论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由学校领导或教务部门组织督导员进行。它往往采用同其他学科课程相同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同时,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学管理方为中心,以定性的方法进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视度不够,因此评价难免有所偏颇,不能真正体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科学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管理方进行,更要依靠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河南理工大学2004、2005级在校学生。
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体育教学评价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第二,问卷调查法。针对本课题中有关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效度,信度和权重的科学性,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第三,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原理方法对指标信息、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第四,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方法对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二、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因此,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现状,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自觉地朝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标准不断前进。
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将着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忽视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或者说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从观念上就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才能真正满足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
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实施科学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往高校一般依靠工作量制度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管理,仅仅强调教师教学上作量的多少,忽视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实行体育课堂教学质价,可以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给教师一个客观评价,这对完善教学管理,健全教师业务档案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1.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吝。根据体育课堂教学
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要涉及以下内容:(1)教学内容。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紧扣大纲,信息是否丰富,重点是否突出,这些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都有重大影响。(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强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妥当,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注意启发和引导,是否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言是否简明生动,是否注意因材施教,是否重视能力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学方法的考查点。在教学手段方面,则要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掌握与运用。(3)教学态度。教学态度也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态度可以从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重视以德育人,是否关爱尊重学生,仪表是否端庄大方,精神风貌是否良好,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4)教学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要以教学效果来反映。因此,教学效果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掌握,师生互动是否满意等指标来衡量。
2.评价指标与等级。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学
生评教、同行专家评教、学校领导和督导组评教以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与规范情况评价四个方面组成。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应实行量化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具体计算公式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学生评教×0.4+领导或督导组评教×0.3+同行专家评教×0.2+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情况×0.1。(I)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评价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学生应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4个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同行对教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因而他们对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教材处理是否妥当,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所以,同行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由于同行对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具有一定的相同教学活动,它的评价重点应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体评价项目为:第一,教学日标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第二,教材选择合理,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善于利用和开发教材。第,场地、器材布局合理,利用率高,安全措施到位第四,教学组织过程分配合理,层次清晰,调控得当第五,教学组织多样化,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第六,教育主体明确,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学生积极参与:第七,教学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全面提高,又照顾到薄弱群体的学习与需要:第八,教学目标的实现度。第九,学生参与程度与表现:第十,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第十一,心理与生理负荷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第十二,教师的语言及示范动作具有感染力。第十三,教师的教态、仪表、举止自然大方。第十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第十五,驾驭控制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程度。第十六,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教学特色显著。每个评价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差五个等级。(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领导(或督导组)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领导或体育界退休的老教师专门组成督导组,代表学校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依然处于监控者的地位。在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过程中,他们应注重对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具体评价项目为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例证恰当、难点突出、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等10个方面,每个评价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4)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与规范情况评价。任课教师应按时间要求及时提供以下教学资料:教案、教学日历、教师工作记录手册、课程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学生的成绩单、课程考试分析报告等。
四、结论与建议
1.以评促改,重在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绝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等级,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在指导上下功夫。校系两级专家评估组,不仅要对各单位课程教学质量监督、指导,还要耐心帮助教师对授课情况进行分析,从备课、内容、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提改进的意见。
由表2知:2001-2009年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24.2%、17.4%、13.6%、6.9%、2.7%、7.1%、6.6%、7.5%,9年总增长率为122.9%,略高于全国各专业100%招生总增长率,经历快速增长-小幅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数在这9年间增长了2.82倍,人数突破23万。培养规模的扩大,刺激了人们对体育专业教育的投资建设,拓展了社会资金向教育事业注入,推进了教育的产业化。在加快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另外,培养规模的扩大还可以加速培养专业人才规模,提高全民族素质,调整劳动力知识结构水平,致使国家“科教兴国”大计落于实处。但培养规模扩张的同时也要关注扩招所带来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布局的宏观失控及学科专业总体规划的缺乏,而导致人才质量不能保障,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总之,体育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规模的扩张,应考虑从完善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市场供求等因素适度控制。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目录内5个专业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每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可以充分反映出5个专业的布局结构,以及各专业的发展态势。体育教育专业:由表2知,2001-2009年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19.8%、12.8%、11.6%、4.9%、1.3%、6.0%、5.0%、6.8%,9年总增长率为90.6%,略低于全国各专业及体育本科专业招生增长率。在校学生数在这9年间增长了2.29倍(略低于全国体育专业2.82倍的增幅),人数突破12万。9年招生人数呈现快速增长-下降-平稳增长的态势。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科中最基础、最早设置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周期,与市场人才的需求契合较好,基本形成良性的稳步扩大的人才培养流程。另外,体育教育专业仍是体育专业中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基于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相对饱和,适当压缩其培养规模,适度增加新兴专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运动训练专业:2001-2009年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见表2)分别为34.7%、21.9%、9.0%、2.3%、-0.2%、-1.2%、9.3%、4.6%,9年总增长率为106.48%,略高于全国各专业招生及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增长率,呈现为快速增长-负增长-慢增长的态势,说明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规模在快速增长之后进入了稳定期。9年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91倍,略高于全国体育专业2.82倍的增幅。社会体育专业:由表2知:2001-2009年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35.7%、25.9%、58.8%、18.5%、17.5%、5.8%、8.5%、16.9%,9年总增长率为455.0%,远远高于全国各专业及体育个专业招生增长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9年在校生人数增长了7.68倍,可见其势头迅猛。一方面,由于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社会体育服务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成为社会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热点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点突增推动了此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另一方面,新增专业在理论上都是符合人才市场对热点专业的社会需求,受市场的拉动作用使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同步增长。另外,也与此专业门槛较低,国家鼓励申报,高校容易获批此专业有关,表1中后3年的专业布局数据也说明这一问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1-2009年高等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23.6%、23.3%、24.4%、13.1%、-17.0%、5.0%、1.9%、13.3%,9年总增长率为40.1%(见表2),远低于全国各专业招生增长率,是所有体育专业招生增幅最小的专业。呈现一个“上升-下降-上升”上下波动的态势:2003年到2004年快速增长,2005年到2006年快速下降,2009年呈现适量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招生增长率波动较大,可能与此专业的入学门槛比较高、专业性较强、就业领域相对局限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由表2知:2001-2009年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历年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24.7%、17.8%、-0.07%、-2.9%、1.1%、10.8%、4.2%、2.5%,9年总增长率为52.3%,远低于全国各专业招生增长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呈增长-小幅下降-小幅增长的态势,整体增长平稳。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在快速增长之后进入了稳定期,规模的稳步增长可能与此专业的招生来源的区域性、专业性、就业局限性相关。
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许多综合性大学,以前本来没有体育专业,现在也开设了体育专业,造成体育专业毕业生人口基数过大,就业困难。体育专业整体就业现状:由表3知,全国普通本科各专业就业率近几年稳中有升,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2.00%,全国体育专业本科初次就业率为64.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根据2010年《出国与就业》杂志就业动态栏目报道:本科中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年终就业率)为88.6%;理工类院校毕业生为88.5%;体育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74.7%。一般而言,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以初次就业为准。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初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70%以上属于正常。根据此标准,全国体育专业本科就业率为基本正常状态。根据辽宁省省教育厅、省发改委2009年公布的各省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辽宁省的年终平均就业率接近95%,而2008年底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哈尔滨省教育部门于2009年6月公开的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仅为44.59%,不到60%,处于就业困难状态。陕西省10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2009年的初次就业率只有20.5%(82人),处于就业危机状态。经过两年时间2009届体育大学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2.6%(76人),2010届则为88.2%(90人),这说明大学生找工作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摆正心态。江苏省2007-2009年体育类初次就业率由65%提升到71.46%,达到正常水平。由此可见,我国体育专业整体就业现状存在明显的地域、校别、时间差异。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曾剑斌报道:2007-2009年华东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6.82%、70.16%、60.75%(表3),平均为69.24%,就业形势属于基本正常,略高于全国体育专业就业率。但近三届的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低,处在70%以下。预计2010届华东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将更低,毕业生将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赵报道[8]:2007-2009年江苏省体育教育就业率较为稳定,2009年达到73.07%,高于体育专业总就业率,就业形势乐观。由表4知,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对口率较高,从事教育工作仍是其就业的大后方。但也存在逐年降低的趋势,到企业工作的比例呈逐步增大趋势。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高等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体育专业,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试办,1998年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后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全国已有223所高等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其中教育部等部委直属院校12所,体育专业性院校14所,涵盖了体育、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各类型高校。十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已初具规模,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持,但亦暴露出一些问题。由表3,表4知:江苏10高校及三峡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呈降低趋势,平均为61.90%,均值低于全国体育专业就业率。另外,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较低,只有15%左右的学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近一半的人到企业从事与体育专业无关的工作。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以来的统计报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连续三年排在倒数后10位,分别是2009年第3位(40%),2010年第7位(46%),2011年第3位(34%)。此结果与我们统计的结果近似。并且,社会体育专业半年内离职率平均在35%左右,毕业生月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结果与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与招生的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统计表明(见表3),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率近3年处于基本正常水平,其就业比例明显高于江苏10所高校平均就业率(三年中有两年处于就业困难水平)。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尽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率均值低于体育教育专业但有转好迹象呈现上升趋势,以江苏省10高校为例,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率2009与2008年相比提升24%。由表4知,运动训练专业就业去向比较分散,只有近13%的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次选择企业或升学,近一半的学生从事其他工作。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由表3知,在全国四所体育学院高校中,北京体育大学的就业率最高,原因可能是:北京体育大学是体育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生源质量远远高于其他院校;另外,北京体育大学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科研水平、学科建设、教训一体等优势明显。因此,北京体育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呈现这样的局面正是以上综合实力的体现。但其他三所院校初次就业率也均在85%以上,远高于江苏省10所院校47.55%的就业率,同时也高于全国各专业及体育专业就业率。反映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毕业生就业率存在明显差别。但同时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差距正在缩小。由表4知,北京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第1位是学校体育教师,其次是公安部门,第3位是企业。说明,公安系统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择业行当,值得其他高校借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率现状与分析:由表3知:江苏省10所高校三年的平均就业率为56.30%,最低一年为38.89%,处于各专业较低水平。但在李博文所调查的15所院校中,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的年终就业率相差较大,较好的学校就业率能达到90%以上,而一般院校则只能达到70%~80%。从表4的就业去向统计看,1/3的学生继续考研深造,近一半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仅有20%人从事教育工作。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控制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作用激发配置有效开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体育课兴趣
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应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和积极练习。论文百事通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这样不仅发展了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难的规律。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应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教难的技术。同时,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为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各种练习手段,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情况,灵活运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平等的朋友。比较而言,学生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多用激励的语言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而某些有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3)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再次,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教”。体育的竞技性特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
2、爱护、尊重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中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中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课后要冷静反思。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3、参与到学生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并提倡技术好的学生都和技术差的学生共同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学生,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而动作好的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的技术必须要提高。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成人研究维度
一些学者研究成人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套用普教研究的观点、体系、方法甚至结论,教育学中的分支学科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成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就有了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和成人教学论等。似乎只要教育学中有的分支学科,成人教育学都应该有,只不过需要在前面加上“成人”二字。用教育学的理论、概念或方法取代成人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研究主体性失落,使成人教育研究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非成人教育研究,“一些研究看起来充满了成人字眼,但却对成人缺乏深刻的理解,没有深入了解成人的身心规律、学习特征、内在发展需要,未能注重成人教育独特性的研究。”追本溯源,这种研究范式的缺失归咎于研究活动严重缺乏“成人”意识,更是远离了充满生机的“成人世界”。脱开“成人”与“成人世界”而空谈“教育”,往往失却了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以及进行深入演绎的逻辑空间。
特色是成人教育学这门学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成人教育学得以独立的法宝。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一门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否,不仅决定于外界有无客观需要,而且还取决于其内部有无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由此可以推论,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独特的研究边界。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中国普教思想、理论的“跑马场”。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学而言,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只有真正摆脱依附、从属于研究儿童养护、陶冶、训练、管理的(普通)教育学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现实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为对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象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适应以至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面对社会和专家对成人教育学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我们只有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的“元”研究,才有可能争取到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将成人学生与一般未成年学生作了比较,提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学习目的明确、凭借经验能够主动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学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学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成人教育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只有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才能捕捉到成人生存境遇中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困境,去思考教育可能提供的支持。“成人教育涉及多种学科,成人教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汲取、借鉴其它学科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过分依赖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各种理论都有其特殊适应的对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设,不当的移植可能会误用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和适切性。”
二、弱势群体的研究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全体受教的权利并没有很好的落实,教育不均衡明显。如关注城镇教育多、农村教育少,关注从业者多、无业人员少,关注定居人口多、流动人员少,关注有偿教育多、义务教育少等。表现在我国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受限;实行考试选拔录取,开放力度受限;重视脱产、轻视业余;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还是难有享受成人教育服务,拉大了我国贫富悬殊、地区差距,公民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得不到普遍而平等的尊重与保护。这种集中社会有限资源,培育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大多数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换取少数成人的成功来实施的。
2002年“弱势群体”一词首次见诸官方文件,随后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人群。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并非由于主观方面的低下或缺陷而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权利和权力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方面不具有优势的人们便成了这一群体的新成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农民群体、城市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是自发流动人口)及失业下岗工人群体。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认识当前弱势群体的现状。截止到2003年中国老年人口统计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2001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为680万,下岗人员为500多万,总计为1200万人左右,到2002年底上升到1400万人左右。另外,截止2002年11月,全国有19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弱势群体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只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式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关注农民工教育、下岗职工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社区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的重点课题。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
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每个人并非要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每个人却应受到比较适合自己的教育。给下岗职工以教育关怀,让其接受新技术培训,接受广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业的机会。对城市农民工实施教育关怀,在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系列教育培训,是使农民工改变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会群体的重要措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细的要求,成人教育也应反映他们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点。
三、中国化研究维度
现代成人教育于西方,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不仅开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实践,而且产生了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创立了比较系统的成人教育理论,搭建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框架。如1816年托马斯·波尔(T.Pole)出版《成人学校的起源及发展》;1851年哈德逊(J.W.Hudson)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麦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组织与技术》;1926年林德曼(E.Linderman)出版《成人教育的意义》;1928年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成人的学习》;1959年基德(J.R.Kidd)出版《成人如何学习》;1959年布伦纳(E.Brunner)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总览》;1964年由以北美专家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正在形成的大学研究领域的概况》;1970年诺尔斯(M.Knowles)出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1970年保罗·郎格朗(P.Lengrand)出版《终身教育导论》;1970年弗莱雷(P.Freire)出版《被压迫者教育学》;1988年霍拉(H.S.Bholal)出版《国际成人教育论》。而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历史短暂和理论研究薄弱。所以,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凭国外资料“想象”,运用抽象思维,或“移植”、“嫁接”、“拼盘”,引经据典术语满篇的“科研成果”,对深层次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层面的差异缺乏理性认识,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部分研究结果难有适合国情。
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此,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审思,从中汲取养分,方可保证研究的持续与深化。中国成人教育研究学习、借鉴、参照欧美诸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不能将这种学习、借鉴蜕变为“以外为准”、“以西为准”来引进或加工,不能变成欧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套用或翻版。中国的成人教育有自己的国情,有自身的实际,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原封不动”地一味借鉴会失去成人教育的民族特性。历史地来看,中国的教育学,在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先是学德国的赫尔巴特,后是学美国的杜威,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内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如果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也走这样的道路,那么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将永无形成之日。由于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国的背景下开展的,受本国的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所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不能盲目地机械照搬,要考虑到国外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内在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结合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情况和我国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创新”与“原创”是理论研究的灵魂,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不是“引进式”思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创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和成人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之源,吸纳数千年文化传统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鉴西方成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有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又是当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国,积有一百多年、具有现代性内涵的、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要从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入手,从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国具体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对本土成人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成人教育理论,进而拓展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四、体系化研究维度
在我国,成人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建国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意识十分淡薄,而且还常与普通教育研究混杂在一起,很少单独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部分研究人员的选题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研究活动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不在学问和学术,而在个人的评职晋级,缺乏深沉理智的学术研究精神,“跟风”研究、“政策研究”浓厚,导致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长期难以深化。大多数专业研究者来自相对封闭的普教系统,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学术视野不能完全适应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着诸如“专门知识基础的薄弱、科学方法的欠缺、理性思维的僵滞和大多停留在实践运作体会感性归整的层面”的现象,只能是“出体会、出经验、出观点”,科研水准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一些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联手攻关,联合自强,在大范围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少。
学科体系建设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学科群的形成是成人教育学成熟的标志。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不只要求“出经验、出观点、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论、出学说、出体系”。作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成人教育系统研究的真正肇始却是最近20多年来的事情。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学科框架结构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出版了超过500种成人教育研究专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举主编的《成人教育概论》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成人教育专著;叶忠海主编的《成人教育学通论》、《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国外成人教育概论》、《大学后继续教育论》等“成人教育理论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学科的理论体系;王北生主编《成人教育概论》、《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管理概论》、《河南成人教育史》是一套具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前瞻预测的著作;黄尧等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制度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法规建设研究》和《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等“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是一部贯通古今中外、颇有分量的丛书。现有的专业研究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年长专家和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行”来的,他们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他们是“半路出家”者,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半路出家”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成人教育研究水平是今后的一个努力解决的问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强调通过不间断的专门培训、自主学习和长时期的专业化实践,使科研人员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要加强交流沟通,发挥整体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对一些较大的课题采取联合攻关。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序列、多维度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其中,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史、比较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和职工教育学,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有较强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学科。要对这些学科展开相对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成人教育学科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并在“自为”的发展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五、跨学科研究维度
论文摘要:根据中师、高中与专科体育大纲的精神,因地制宜对小教五年制大专班公共体育课大纲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根据本省的地理特点,时理论与术科进行动态排列,目的在于统一全省五年制大专班的体育课程标准。
全国最后一次中师体育大纲研究会是1993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时至今日已近十年。而中师结构逐步走向消亡,随之产生的是小教五年制大专班。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理论性文件滞后,大部分的学校还在沿用中师高等专科、高中或随意确立教学大纲。为此本文根据有关体育大纲的精神对小教五年制大专班体育课的必修与选修的教学内容、课时比例、内容比重、理论与术科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设计。
一、体育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
设计中必修课有50学时的理论课,而必选课中有匆学时的理论课,也就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80学时的理论课。在对全省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得不到保证,如课时的问题、教师问题、学校的随意性和5天的工作日等问题,使必修课的50节理论课得不到保障,而本来就安排较满的课表就更无法排上选修课了。另外50节选修课分布在5个学年中,每学期只有5节课时,无法安排到课表上。大家都知道必选课实际上就是必修课的内容,为了强化意识,本文制表一,其中将必选课和必修课统筹安排,这样“必修”的理论课就增加到80学时。必修课的内容就由340课时增加370课时,必修课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理论课的内容是各部分运动技术原理、体育知识、场地器材、裁判法等。必选内容对象是部分有志在未来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
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师的教学。因为班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般都由一名教师担任,此种排法就更加合理,可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随机调换。根据全国部分省城的气候变化规律,哈市全年连续有5天以上雨、雪日,平均每年是4.9次(教学时间内)05日以上降雨会使一般学校的场地3—4天不能正常使用。而体育馆内上课弊端较多,特别是面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学者,条件反差较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师的教学。因为班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般都由一名教师担任,此种排法就更加合理,可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随机调换。根据全国部分省城的气候变化规律,哈市全年连续有5天以上雨、雪日,平均每年是4.9次(教学时间内)05日以上降雨会使一般学校的场地3—4天不能正常使用。而体育馆内上课弊端较多,特别是面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学者,条件反差较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乡土教材的选定
必修课的30%是乡土体育活动,黑龙江省的乡土教学内容不外乎是冰雪运动。滑雪、溜冰需要场地与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开展这两项运动。但据调查全省五年制大专学校有条件的不多,很难将冰、雪运动作为乡土教学内容。哈市11月份气温降到摄氏一5度以下,此时如果进行田径、体操的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在此温度下,学生如果不跑动,肌肉的产热量只占全身产生热量的5%左右,这些热量满足不了体表蒸发的热量。为此学生必须积极的跑动,使肌肉的产热量达到50%以上。而足球运动既有竞争性又有运动量,场地简单、器材少,一般学校都具备开展足球运动的条件。特别是小学生比较喜欢足球运动。但是有些个别人对足球教学总有一些偏见,认为一个球两自由,好象上足球课,教学就不正规。所以有的教师宁可上自习(天冷时)或学生枯燥的跑几圈也不要这个“自由”。实际上是一个球两不“自由”,学生不停地奔跑,稍有缓慢球就跑到对方的脚下或破门而人。教者必须认真裁判指挥或亲自参战等,对教师的技术、战术水平要求都较高,一节课下来,各有收获。特别是学生体能、战术、智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代替的。本人认为在没有条件开展冰雪课运动的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特别是进行一些超规则的比赛,如:不设守门员、大足球门、可以用手拍击球等方式更加新颖和有创意。
三、选修课的确定
选修课项目共计146学时,设计中将不同的实践课安排在2-3年,集中在几个学期内完成,这样从知识的连贯性到教学管理都比较科学。:
设计中选修课的内容有四大项,其中民族体育一般可以确定为一个小选修。排球动作难度大,学生不易选修,如)L童在学习下手垫球时,习惯用单臂葬球,触球位置不对,方向不准,经常将球垫“跑”,学生捡邪次就不耐烦了;上手传球动作难度大,因手指无力,无法将球“弹”出。学生对足球较有兴趣,但乡土教材已占了一定的比例。体操项目除对儿童身体的发育及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外,还能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空间判断、时间概念能力等“弱”素质,但必修课中已有一定的比例,多数学生不愿选这个项目,最好利用课外活动去提高他们对体操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田径、篮球。另外田径项目多、内容复杂、技术难度大,特别是跳高和跨栏,用几学时难以掌握。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是篮球,小学开展比较普及。一般都有简单的篮球场和篮球架。农村、企业、机关都要搞不同级别的篮球比赛,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值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战术水平。
选这两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利于学校对选修课的安排、教学和评估,学校的检查,对教师来说跨度小,能集中精力通过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与技术能力。
各学校如能根据本校的传统,确定一、二项校级的选修课内容,并使之坚持下去,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特别是提高全省小教五年制体育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制定出理论知识考核标准。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问题化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院校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奠定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学科教师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有课程的实施来看,授课教师常常忽视师范生的特征和本学科特点,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们的学多还处于被动识记的不良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学科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培养出的人才(教师)探究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新手教师面临教学工作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
二、问题的分析
造成“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教学低效的原因很多。
首先,授课教师缺乏教学激情和革新的动力。在高校科研水平是硬实力,教学水平是软实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衡量高校教师水平往往是看其科研成果,具体教学水平如何常常被忽视。在这样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下,教师们常常是重科研,轻教学,重视学术研究,轻视教学改革,教学中缺乏激情和改革的积极性,教师把讲课当做例行差事,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在淡化,甚至于给予学生的教育都是“去问题化教育”。教师教学的惯式惰性思维控制其教学行为,指望这样的老师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适应当前基础教育需要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师人才就更没有可能,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忆笔记,考后丢笔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不良状态,问题意识被淡化,教学效果被弱化,致使本门课程教学进入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困境。
其次,忽视对师范生元认知的唤醒。“教育不仅仅只是一件传递的事业,更重要的还有创造的使命”,学生的继承和创造必须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师范生对如何教学、怎样做教师、怎样处理师生关系等本课程内容已经具备了一些感性认识,具有一定量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已经以缄默知识的形式镶嵌到师范生的头脑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教师界定的内容,而是结合以往的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如果授课教师在授课没有充分考虑到师范生这些元认知的存在,导致其对师范生顺利学习、接纳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新理念、新方法产生很大的前摄抑制作用。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当前,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茶。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作为培育中小学师资的生力军,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新课改的精神,以示范作用帮助未来的教师们真正理解“参与”、“合作”、“体验”、“探究”、“自主”等教育理念的实质。很多课任教师在教学中无视理论的讲授与理论本身的矛盾,讲课照本宣科,一味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致使出现其教学不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无用又尴尬”怪像。单调的教学方法加上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只能记住一些浅显表层知识或简单的理论框架,无法领会理论的实质内容。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中,知识并没有与教育实践相联系,也没有嵌入到师范生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
三、问题的解决
我国教育哲学家黄济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最科学的方法,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和能力,并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去影响学生,……单有教师的教,还不能构成教学活动,还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和积极的学。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无法实现这一转化的工作,学生的主观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对于教学效果极为重要。”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问题的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于教师教育实施者来说,华东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在其《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问题化教学(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这一概念,告知我们如何从教师“教”的角度,展开问题化的教学。他指出:“所谓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文献,而“问题化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实施的文献尚未发现,又通过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流,大家认为问题教学提法很早,但是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运用到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于是针对“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试图从改变课程实施方式的角度,将“问题化教学”模式引进到教师教育的主干课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通过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不断的抛出问题维持和促进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问题的设计既要紧扣课程目标又要拨动学生的心弦,不能唤醒学生元认知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教学中就很难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往往又会重新陷入教师自问自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效问题设计的关键是:学生是带着先验性知识进入课堂的,如果要使教学问题设计有效就必须弄清楚它。如果课堂教学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这样教学就不能唤醒学习主体的需求内驱力,他们就很难掌握所传授的新概念和新信息,或者他们会为考试的目的而学,但不会运用于其他场合。这意味着如果教师要确保真正的学习发生,就必须理解学生在思考什么,如何将教学与他们的元认知相联系。因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背景和与众不同的经验,他们具有不同的前概念和知识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选择的科学性是决定研究科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方法不科学,再好的结论也值得怀疑。本研究属于将“问题化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具体课程的实验研究,所以我们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行动研究法是行动者用行动来研究如何行动,是行动者自己研究自己的行动,研究者就是行动者,行动者就是研究者。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研究行动,研究做,包括为什么行动、怎样行动、想达到什么效果等,整个研究的过程就是行动的过程,行动即研究。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行动。
实施方案:
本研究首先在我校文学院三年级师范生中尝试运用,试验周期两轮。具体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法是:
第一轮实验,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文学院08级本科师范生中实施。
2010年寒假放假前,要求即将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08级本科生充分利用两个月的寒假,深入教学一线或者走访老师,搜集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学后将问题及对问题的思考一并带回来,算一次课程作业。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前四章内容采用问题集的方式抛出问题,学生分组领取问题,课下讨论,课堂上小组派代表登讲台交流。最后教师总结、精讲,把每个章节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放在班级QQ群里面继续讨论,和下一章节的问题一并交流。第五章内容先不讲,先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再根据具体问题,有选择的重点学习相关内容。比如,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可以参考书上的理论和例子,看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如何表述等。在后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章节的教学中,也采取让学生先做教学设计、搜集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经过课堂教学的讨论分析,再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把这所有的问题放在班级QQ群里面,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遗留问题提交课题组,共同研究。
第二轮实验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文学院09级本科、教科院09级本科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中实施。
我们在第一轮“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出新的改进计划,在搜集和设计教学问题是注重问题支架材料,设计时注意具体产生问题的情境,或者对问题进行铺陈渲染,而不是像第一轮教学时那样直接抛出问题。
第二轮教改实验中,我们还拓宽了问题搜集渠道。事先预设问题除了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精心设计的以外,课题组还留心搜集范生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教师、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学员、商丘师院教师教育QQ群)中提出的问题;在第二轮教改实验中,我们还特别关注由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和学生“做”中遇到的动态生成的问题。
第二轮教改实验中我们还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问题化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
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绪论和语文课程设计这两部分内容,单独运用“问题化教学”效果就不是特别好。我们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文献检索法等和问题化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仅是一味地抛出问题或于“无疑处生疑”,而是引入大量案例,“由例说理”,结合具体案例,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然后教师补充问题,学生再次讨论、解决问题。
再如,为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实验中,采用练习法和问题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按照行政班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在课下演练并做好记录,然后安排学生登台说自我介绍(每位必须登台亮相)、说导语设计(每组至少抽两名同学登台,重点关注胆怯的学生)、说课或微型讲课(每组至少抽壹名同学登台,重点关注胆怯的学生)三个层次的实践演练课。我们每次实践课,都是让学生先“做”,在“做”中发现问题,“做”后反思,继续发现问题。最后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是屡禁不止的。在第二轮实验中,我们还一改不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传统规定,而是因势利导,要求每位学生在上课时都保证手机畅通。随着教学问题的出现,鼓励学生手机网上搜索答案。学生在运用手机百度到的材料很多,答案不是唯一,而且大多和教材上的表述不一致甚至相距甚远,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训练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让课堂教学与时代同步。
四、研究成效
课题获批以后,我们分别对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本科、09级本科和教育科学学院09级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施了“问题化教学”改革试验。经过两年的行动研究,初步建立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问题集。“问题化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带着问题去探求解决问题,打破了课堂封闭沉闷的传统格局,打造了开放兼容,各抒己见,合作探究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积极性得到增强,密切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通过释疑生疑,生疑释疑的往返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思维潜能,提高了自己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如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研究属于“问题化教学”理论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应用研究。经过两年的教学实验,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反思实践中磨炼及享受成功;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以及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甚至可以终生受益。实践证明,“问题化教学”可以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五、问题与反思
要想更好地实施“问题化教学”需要处理好四对矛盾:
第一,长期以来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惰性与师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之间的矛盾。正如总理说的“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尽管大家都知道传统教学注入式模式不好,但是真是要改革这一模式对于师生来说,都有困难。首先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在课堂上懒于动脑,惰于参与。而“问题化教学”需要学生将“手、脑、口”都动起来。其次教师,改革从年轻教师着手较为容易,老教师熟悉了教学内容,传统授课,轻车熟路,只需要将授课内容照本宣科一遍,不劳神、不费力,易如反掌。实施“问题化教学”,自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耗费更多的精力。
第二,有效问题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兴趣的切合度之间的矛盾。教师在对问题设计时,往往欠缺深层次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大多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的一问一答上,不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的持久深入理解。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善假于物”。教师授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问题集,应该以教学问题集为引导,以学科问题教学问题为基础,以学生发现的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补充,做到教学问题集与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相结合。
第三,问题化教学和其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教学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于是教学具有美感,就需要不断变化。长期、大量地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活”用各种模式,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
第四,大量的课程内容和有限的授课时间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胡小勇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
[2]王天蓉等著.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3]皮连生主编.教与学的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4]美·Marylou Dantonio & Paul C. Beisenherz 著,宋玲 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5]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0。
[6]李海林著.语文教育科研十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7]陈铮著.语文新课程百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8]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9]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10]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11]余文森,林高明,陈世滨编著.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