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万圣节的真正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万圣节的由来第一种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万圣节的由来第二种
方法法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万圣节的由来第三种
一、对比汉语,提示内涵
文化的不同表现为语言表达也会有所不同,受各自社会风貌、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借助对比的方式来活化英语教学,能使得学生在深入把握相关内涵意义的基础上获得更为深刻的印象。将英语表达和汉语运用予以对比,能使得学生在不断梳理知识体系和语言表达内容的前提下获得更为丰富的感知体验,形成更为敏锐的语感。
对比汉语,能使英语教学更有现实意义。如,一些在词汇意义上的表达差异更是值得研究,像,中国对“红色”是情有独钟,多与“喜悦、高兴”的事情连在一起,像“办红事”“红火”等,多表示讨彩头、吉庆的意识。不过,在英美国家则有着天壤之别,多用red表示“气愤”“罪行”,如see red(发怒),red-handed(正在犯罪的)等。通过对比汉语,学生对“Why do the people greet the others with a kiss?”等会有更为深刻的感知,能能通过相应的阅读引导知晓在地中海国家,人们以相互吻面的方式来引起对方的好感,表示自己的喜欢之情;明白“法国人深吻冠全球”和其是深吻的发源地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对比,使得学生对文化与时展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为准确理解。
运用对比汉语来揭示文化的内在意义,能使得学生在触类旁通和全面对比的过程中掌握文化的不同,便于他们从深层次挖掘其原因。通过找出异同的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深入对比,帮助他们在综合分析各种文化元素中梳理和总结归纳,能使得文化教学更有导向性和趣味性,更能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知,提高学生跨文化探究意识。
二、联系背景,注重语境
英语作为交际语言,其情境性、文化性和语义性都不可忽视,都应该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积淀深厚知识和文化底蕴。从文化背景中探寻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内容,使得学生不仅知其然,更使他们在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发现有趣的知识要点,促进知识技能生成发展。联系背景,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单一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在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的过程中掌握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情境知识,有利于他们在不断梳理知识体系中开阔视野。
联系背景的过程就是学生整体理解感知不断深入和丰富的过程。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5“Let’s celebrate!”的“ReadingHalloween”教学中,不妨围绕“The culture and celebrations Halloween”表达主题,要求学生从万圣节的由来、庆祝方式、社会价值意义等角度深入剖析,帮助学生从中寻找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学习背景。学生通过查阅互联网、报纸杂志等方式,就万圣节的相关知识予以全面了解。通过联系背景,能使得学生对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为“All Hallows'Eve”的缩写)有了更多的整体认知。让学生在了解每年的10月31日,西方很多国家为庆祝类似于中国清明的节日而举行的一种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万圣是祈福的基础上,主动与中方相关节日进行对比。再结合万圣节前夕的节日习俗,像制作南瓜灯、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等,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还可从故事传说方面找到其中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由此产生主动探学的激情。教师还可搜集万圣节的背景资料和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丰富整体理解感知。
联系文化背景,主动帮助学生梳理相应的文化素材和内容,能使得他们在知晓运用范围和情境中主动深入运用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相应的背景中挖掘值得关注的文化元素和丰富内容,更能使得学生从文化的整体运用上获得更多的思维灵感,帮助他们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收集相应的素材。引导学生从相关的语境中把握文化的运用,鼓励他们在深入语境中获得正确运用规则和方法。
三、挖掘信息,拓宽视野
文化是人们建立在劳动和生活基础上一种信息沟通和交流,具有一定祈盼、祝愿的意思。挖掘其中信息,能使得学生在不断丰富认知视野的过程中形成深厚的文化认知素养。挖掘信息,能使得学生在不断深入了解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挖掘其中的信息,能使得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探知的良好习惯。
挖掘信息,能使得学生能主动融入学习探知中深化理解感悟。如,在七年上册的Unit6“Food and lifestyle”的“Welcome to the unit”教学引导中,根据“All kinds of food”表达主题,可引导学生在“餐饮文化”上挖掘更为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中西方用餐文明礼仪宣传片,让学生从西方运用刀叉、餐桌文化习俗等进行比较,可建议模拟宣传片中的相关情景进行交流。透过这些文化剖析相应的运用情境氛围,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运用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语言信息知识。有的学生借助怎样吃西餐的相关主题,从礼服选择、刀叉使用、红酒品尝等方面来梳理整理相应的知识要点,帮助他们在深入理解感知过程中积淀丰富知识。建议学生根据挖掘的相关信息,就“How to introduce the culture of having food?”等进行书面表达,让他们在主动整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学习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文化背后的相关事例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其中有效信息点,能使得学生在深入挖掘中获得丰富语言文化知识。透过文化信息,引导学生整理拓展相应的内容,能使得他们在不断优化认知体系和生成丰富知识中深度拓展。
四、辨别语法,深化思维
中国式英语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学生对英语语法运用掌握不够牢固,往往下意识借助汉语表达来拓展运用,产生一定的错误运用思维方法。这些语法错误运用,不仅能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紊乱,更不利于他们在自觉探索中形成深厚语言文化素养。
英语的语法体系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如,由文化差异来分析语法运用,学生能从相应的英语词汇运用中发现,少数词汇在运用上不大符合表达习惯,在语法运用上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自觉调整。像,请到休息室去喝杯咖啡。Please go to the restroom to have a cup of coffee.不能将restroom翻译为“休息室”,因为在西方,restroom常被人们称之为“洗手间、方便的地方”。根据这些语法运用规则,引导学生从表达习惯的逻辑思维中摘录相应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在有所发现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更为全面感知体验。
紧扣英语表达的语法运用,多从相应的运用范围和实际效果中筛选有价值信息,更能使得学生在主动灵活运用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表达,帮助他们从相应的理解运用中找出有效知识。
关键词: 中学生 英语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只有了解了文化情景背景的深刻内涵,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语言材料的真正意义。所以外语教学的实质是借助语言表达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和文化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大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加强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因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
不同的语言包含不同的文化,了解该国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所涵盖的文化,这才能达到得体地运用语言,表达要表达的内容。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出于考试的需要,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多学生掌握了较多的语言知识,却常常产生文化上的误解。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造成失败,甚至闹出笑话。因此英语教师既要注重语言知识的能力培养,又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介绍,并让学生正确地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加强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一)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渗透文化意识。
教师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了解文化。让学生置身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中,让他们听到、看到、感受到英语文化,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电视、电影等音响设备营造听觉及视觉氛围,利用黑板报、英语报纸等营造视觉氛围,利用英语标识、广告等营造环境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渗透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
(二)通过对中西文化比较,加强文化意识渗透。
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中西方文化比较,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等。比如在日常交谈中,英美国家女士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她们总是回答:“It is a secret.”英美的国家的人还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工资待遇等,他们认为那是个人的私事。见面也不像中国人那样打招呼,问:“你吃饭了吗?”而是讨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天气话题。这反映了中外的生活习惯。再比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的一日三餐的食品和英美人的一日三餐也不同。中国人早餐:porridge,dumpling,eggs,noodles;午餐:rice,meat,vegetables;晚餐:pork,rice,porridge,fish。西方人早餐:toast or milk,bread;午餐:sandwich,hotdog,chip,tomatoes,pie;晚餐:steak,peas,stow,bread。这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再比如在打电话方面,西方人不用“Who are you?”和“I am...”,而是问别人用“Is that ...?”说自己用“This is...”。因此只有了解一些中外文化的差异,才能表达得体、到位,否则会引起尴尬的场面,甚至会闹出一些笑话。例如有一个年轻人去美国不久,在一个餐馆打工,给一对美国夫妇上菜, 美国夫妇问他为什么上这么快,他说他尊敬老人,结果这对美国夫妇很不高兴。在中国说人“老”意味着有经验、有资历;而在美国,人们不喜欢“老”,他们认为“老”就是没有用,特别是女士更不喜欢人们说自己老,“老”就是不年轻、不漂亮。所以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三)通过介绍背景知识、组织活动,加强文化意识渗透。
在牛津教材中涉及一些节日,如“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并进行扩充。比如在学习圣诞节时,在复活节人们有吃彩蛋的习俗;等老师可以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由来,以及英美人是如何度过圣诞节的。在学习万圣节时,也可以介绍万圣节的由来,以及孩子们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敲门要糖果。
教师可针对背景知识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活动。孩子们善于表演,喜欢参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表演。比如,在学到万圣节时,让学生装成各种各样的鬼怪,戴上面具,在班与班之间挨个敲门要糖果,让他们练习对小主人说:“Trick or treat?”小主人们可以把准备好的糖果点心等送给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异国文化的浓郁氛围,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在学习圣诞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Slight Nights”,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宁静和祥和,教师扮成圣诞老人,偷偷地把礼物送到住校生的袜子里,让学生感受圣诞节的快乐,真正体验西方的文化。
(四)通过不断总结,加强文化意识渗透。
文化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的。新教材涉及许多西方文化。比如一些建筑古迹,如美国自由女神像,英国的大本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等。 学生对这些都比较感兴趣,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平时要让学生注意收集这些图片,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的艺术、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教师要有计划、系统地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把文化知识的教育和英语教材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语文学作品及英文报刊,扩大他们的文化知识,了解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总之,文化意识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地、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不断地感悟,学生才能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底蕴,切实提高文化素养,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2003.
意大利全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日子属于节日。有的是宗教节日,有的是民间传统节日,有的是国家纪念日。每年从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四月,是我们家的“派对季”万圣节(我们基本以美式风格为主,因为意大利的万圣节比较沉重,有些类似于我们中国的清明节),圣诞节(包括节礼日BOXING DAY),新年前夕,一月是主显节和两儿的生日派对,二月是意大利的狂欢节,四月还有复活节……
孩子们在每个派对中,感受着节日的快乐,了解宗教节日的来历,国家的民俗历史,更重要的是在每个派对中孩子们能充分感受到家庭文化和家庭的温馨和凝聚力,我几乎每天都在为把我们的家变得更有魅力而不断地努力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爱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充满爱的家庭更为重要,让孩子们在这个充满爱的家里学会去爱别人,也更爱这个家。
所以孩子们从出生、洗礼、每长大一岁,我们都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派对,因为这每一个派对就防佛是或长路上的小脚印,一步一步走过来,串成精彩的人生。因为每一个生日派对,会把孩子成长的纹理变得清晰,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痕迹。
我们家两儿相差3岁,因为都在一月出生,所以我们会选同一天为两儿庆生。每一年我们部准备两个生日蛋糕,让他们俩感受到自己是派对的主角。大儿今年10岁了,也就是说至少我和我先生为孩子们准备过10个生日派对了。每一次派对,我们都精心准备,从宴请名单、宴客地点、菜品、生日蛋糕、生日贺卡,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用影像用心去记录孩子们的成长。
总候搞点新意出来
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生日派对,是我一直的梦想。到了2012年,说真的,关于给孩子们的生日派对,我已经挖空心思,黔驴技穷了,总想搞点新意出来。
说实话只是吃吃喝喝,切个蛋糕,唱首生日歌已经完全不能让孩子们兴奋了。今年的派对我还是坚持不找专业的组织者操办,因为我觉得只有我更了解我的孩子们,他们需要什么,什么才能打动他们,这些只有我最清楚。所以我凡事亲力亲为,绞尽脑汁,乐此不疲,这样才在派对中渗透着浓浓的爱,而不是给予孩子一份十足有面子的大礼包。我的孩子们从来不缺少生日礼物,但是他们更珍惜的是被重视、被爱的感受。
孩子们紧张辛苦的一学期的学习结束了,因为骄人的考试成绩让我这个妈咪欣喜若狂,于是在我心底有个蓄谋已久的主意,是时候拿出来了,那就是一“变身派对”!
儿子们因为生活在欧洲的时间比较长,特别钟意于意大利的狂欢节CARNEVALE,在中国的家里,他们有时也会找出那些服装,全副武装,上演狂欢节的一幕。所以今次,我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他们心里真正意义上的狂欢派对,也是对他们努力学习最好的褒奖。而且今年不同于往年,孩子们部长大了,要他们从头到尾参与派对的每一个细节的设计,这样对孩子们来说会更有意义。其实给孩子们做庆生派对,最重大的意义也就是能让孩子记忆一生,温暖着孩子今后漫长的旅途,影响孩子们一辈子的生活态度。
邀请名单由孩子制定
我们开始着手准备。因为我们的派对主题是“变身”,所以至少要提前一个月就敲定宴客名单,发出邀请函,以便被邀请的客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行头”。
“变身”是派对的难点,当然也是亮点。所有被我们邀请的宾客,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要盛装出席,不管你平日里是谁,今晚你都要放得开。儿子们兴奋不已地说,今次最开心的就是能看到爸爸妈妈们和我们一起“搞怪”,好期待哦!
谁应该被邀请呢,这是给孩子们成功派对的重点,名单里是孩子们真正喜欢邀请的人,而不是家长把自己喜欢的朋友邀请来吃吃喝喝,谈天说地,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
我们在电脑上制作邀请函,是电子版的,这样会更方便发给每一位朋友,同时在邀请函里注明派对现场的温度,以便妈妈们给孩子们按实际情况搭配服装。
这一次,因为我们是变身派对,所以特地选了比较隐私的空间一朋友的一个酒窖,整个空间都可以给我们“放肆”,再好不过了。
接下来就是出菜品和酒水单,吩咐酒窖那边简单用气球和荧光棒布置一下,OK!派对其实用不着奢华的布置,让孩子们和宾客感动的是每一个用心设计的细节。希望我们的派对是成功的,宾主尽欢,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愉悦。
一定要“变身”才可以来哦
男孩子的心底永远有英雄主义情结,两儿兴奋不已的为派对准备自己的变身行头,可是绞尽脑汁都没什么新意。在之前的狂欢节和万圣节中,儿子们几乎把所有英雄人物演绎遍了,神奇四侠、蜘蛛侠、绿巨人……最终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心中的英雄”。
我和老公的服装有难度了,原本想我们家要是扮成神奇四侠会很抢眼,可是因为身材限制,太难找到合适我们四个人的尺码的服装。扮成史莱克和他的公主,要在老公脸上涂上绿色的颜料,可是“男主人公”拒绝为艺术做出如此大的牺牲。我也理解了,毕竟老公是搞技术的,离艺术人生还有距离。因为我和老公想搭情侣造型,这就更难了。吸血鬼有情侣版的。下子就被小儿给否决了,说这造型太万圣节了,跟生日派对不对味儿。太动漫的人物,又觉得男主人太萌,不够分量。苍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我和我先生也找到“最佳配置”。
我老妈是我们家最省力气且最具明星气质的人物,根本没费吹灰之力,―下搞定,而且气场了得,艳惊四座。
生日派对前,不断接到朋友的电话,询问并且确认成人也要“变身出席”的可信性有多高?我斩钉截铁地在电话里告诉他们,一定要,并且出门前要检查,不够惊艳不要出门哦!
接了几通电话,开始了解到,在中国,成人也化妆变身是件比较具有挑战的事情呢!尤其朋友里面有政府官员的,对他们来说是件难事哦!
于是我编辑短信,群发给宴客名单内的所有朋友:
亲爱的朋友,不要质疑我们的派对不过是大家穿得漂漂亮亮的肤浅聚会,我们的派对是种自我表达,它们是跨越每日生活局限的种方式。您的盛装出席是对派对最好的献礼,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对派对最大的尊重。等待您的惊艳现身,希望您的出现给派对带来阵阵的欢呼声。您不会因为化妆变身而像个“小丑”尴尬地站在人群中,您至少可以施b,我们家五个人都穿得很夸张,很万圣,我七十岁的辣妈也是“盛装出席”哦!
以欢呼和尖叫预热
一月二十九日,大年初七。酒窖门前空前的热闹,停满了宾客们的坐骑。路人无法想象,在闹市中,我们还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来参加派对的俊男靓女,千奇百怪,墙壁上的投影仪不停播放着两儿从出生一直到现在的成长MV,每一年的生日派对最珍贵、难忘的瞬间都在回放着。
孩子们在属于他们的专属区疯狂地嬉闹着,男孩们兴奋不已,他们俯冲着砸向地面的气球,不停地传来气球爆裂声和女孩子尖叫声。一会儿孩子们又高举荧光棒,高唱只有他们自己能听懂的歌;略显安静的,是孩子们拆开一盒
乐高玩具的时候,他们席地而坐,认真地拼装起来。
酒窖里不断地传出欢呼声和尖叫声,那是因为每一位神秘宾客的到来,为派对带来的惊喜。在正式开始用餐前,所有的人各忙各的,有的在找自己喜欢的“大人物”合影留念,有的是见到久未谋面的老友畅谈起来,也有的在化妆间里更换服装,调整假发,补妆,久久不肯出来见人。最赚人眼泪的是哈瑞一家,全家人在两张贺卡上那么认真地留下了最珍贵和真挚的祝福。我想等孩子们长大,没有什么比拿起贺卡细细体味着这些祝福来得更给力了。
蛋糕・香槟・愿景
派对终于在我和我先生举杯致谢词,继而宾客的一阵欢呼声中正式开始了。
我们是以西式自助的形式用餐的,这样食物多样化,宾客们也不会显得拘束,能者多劳,皆大欢喜。房间里充满着谈笑声,餐盘和餐具,酒杯与酒杯的碰撞声。
贪玩的孩子们很快就离开餐桌,等到有人提议开始开香槟和切蛋糕了。孩子们听到“蛋糕”,好像有无限的魔力,根本不用召唤,都回到餐桌前乖乖地坐下,等待那兴奋的时刻。
今年我和孩子们一起去订购的生日蛋糕,是一款威风帅气的悍马车。大儿自己选的耀眼活泼的橘黄包,小儿的御用颜色,一定要蓝色的。最用心的细节是悍马车的车牌号套用了我们家的牌子。A29G17,大儿和小儿的意大利名ALESSANDRO(亚历山大)和GIANFILIPPO(姜,菲利普)开头字母分别是A和G,生日分别是29和17。儿子们执意要自己用打火机点燃蜡烛,我是那么的担心,但还是放手让他们那样做了,我想如若儿子的手指被灼伤了,也很快会好的,有时候,孩子们不经历伤痛,谁能替他们成长呢?
爸爸把香槟摇来摇去,儿子们是最喜欢听开香槟酒的声音,那么喜庆,充满了爱和热情的声音。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策略
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小学英语是一门以语言为主的学科。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英语来自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英语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英语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为此,教师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助于他们认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呢?
一、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将英语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小学英语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英语的学习生活化,将英语的学习与生活接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例形象地运用英语,从而提高初等教育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实践中应用,来加强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英语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知识服务生活。英语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服务生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吃到苹果、香蕉、橘子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吃水果的时候联想到所学的水果单词“apple,banana”等。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做运动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运动的时候联想所学到的运动单词“run,jump”等。通过大量的英语实践,学生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再如,在教生字母前,可以拍摄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缩写词:如停车标志P,肯德基KFC,麦当劳McDonald’s,洗手间WC。搜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牛奶包装上的milk等,这些生活中的英语更能让学生在学习字母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切实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二、积极搜集日常生活中的英语
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寻找到英语的身影,教师可在英语课堂中对日常生活中的英语进行总结和概括,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留意英语的存在。让生活再现英语,这样也能让孩子更关注英语学习,真正发挥英语作为语言的交流功能,让英语教学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例如,在停车场看到大写字母“P”,表示的意思是英文单词“Parking”。又如,学生们爱吃的肯德基,其缩写是“KFC”,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全拼是“Kentucky Fried Chicken”。教师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语融入到英语课堂中,结合实际讲述,让英语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在英语的情境中,进而再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式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导致学生很难在既定环境中将已学的英语技能和知识很好地应用起来,容易使英语教学出现“哑巴式”教学的窘局。为打破这种不利局面,提高学习兴趣,英语老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营造浓厚的氛围,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积极融入到情境之中,学到实用性英语,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holiday”时,可选择西方国家的某个节日开始教学,如在Halloween(万圣节)时带领学生做pumpkin lamp(南瓜灯)、装扮自己,给学生发candy,再讲述万圣节的由来以及万圣节的相关风俗习惯,结合多媒体展示,师生一起感受节日气氛,闹谢竦孟嘤Φ闹识。
四、以生活化的课外拓展带动教学生活化
开展生活化教学时,除课堂教学需建立生活化模式外,课外拓展方面也要生活化,以课外拓展的生活化带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将课内外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建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或者布置课外作业时,从实际出发,注重内容和设计的生活性、可行性,并且家里创新性理念,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最终达到学以致用之效果。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用英语交流, 使英语真正走进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都能真正爱上英语。
1.在课外活动中营造特殊的生活情境,让小学生都能在其中自由探讨交流。例如,在学习“I like dogs”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一些动物头像的卡片,再标示相应的英语单词,将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欲望激发出来;
2.在课下,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举办“英语学生成果”交流会,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鼓励他们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英语知识。比如说歌谣和谚语等,以此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所以,英语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以人为本,以此来促进学生更主动、全面发展。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英语是一门以语言为主的学科,语言又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现象,语言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生活中掌握的语言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言,英语教学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用生活理念建立英语学课堂,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英语学科为生活而用。
参考文献:
[1]袁建琼.试论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9):99-102.
[关键词]儿童 外语教学 文化输入 交际能力
近十年来,交际法教学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较之语法教学法,它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强调语用能力的培养。成人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训练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交际型人才。但是,在儿童外语教学中它却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幼儿园乃至小学外语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文化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掌握准确的发音、丰富的词汇和正确的语法知识)相比,后者更重要;二是认为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难道因为儿童需要加强语言知识训练,就可以忽视或取消文化知识教学吗?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的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该民族的文化;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可见,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反之,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其文化。因此,儿童外语教学既要教授语言知识,也要传授文化知识。
二、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
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认识到语言是一种交际性工具,培养交际能力才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交际能力”就是使学习者在交流中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语。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更应传授语用知识,把学习和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交际能力。较之语言知识的传授,交际能力的培养可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但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比较文化差异,不断给学生刺激,就会逐渐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儿童的外语教学虽然内容简单,但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因此同样不能缺少文化知识的传播。
转贴于
三、儿童外语教学中存在着漏洞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英语外教应邀到同事家做客,同事的女儿正在读小学四年级,英语不错,她很有礼貌地招待客人说:“Please sit down, granny.”外教有些不悦,纠正说“Not granny. Aunt.”而女孩说“你比我妈妈的年龄大,当然应该叫‘granny’”,弄得外教无言以对。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她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要“尊老爱幼”。而西方人却怕老,视之为“无能”“无用”而将被社会抛弃。这个故事反映了小学外语教学中的漏洞。如果经常告诉孩子们一些日常的文化差异,相信不会弄出这样尴尬的事。正如沃尔夫森(M. 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无礼的。”这里的“说话规则”就是文化因素。
四、文化因素在儿童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
从广义上讲,文化因素的输入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它与语言形式的难易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Excuse me. /Sorry./Pardon./Thank you.等形式上极其简单的表达,要想真正地在实际交际中恰当运用,也是不容易的。就拿“Thank you”来说,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的不同,使用差距很大。西方人受宗教哲学的影响,以“个人本位”和“平等”为价值取向,他们认为只要别人为自己做了事,就应该表示感谢,哪怕是上下级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而中国社会受儒家“上尊下卑”、“以下敬上”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如果上级对下级说“Thank you”,下级会感到受宠若惊。家庭成员之间若表达感谢,会疏远彼此之间的感情。可见,文化差异必然会给交际带来障碍甚至误解。
尽管儿童的语言知识输入比较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知识输入无从进行,相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开展许多与文化习俗有关的活动。比如,到圣诞节给孩子们讲圣诞老人(Santa Claus)的由来,和他们一起去找有关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Finland)的冰天雪地的资料,研究麋鹿(Reindeers)是怎样拉雪橇(Sleigh)的,一起装饰圣诞树(Christmas tree),教孩子们一些圣诞佳音歌曲(Christmas Carols)。让家长积极配合,在孩子们准备好的长统袜里悄悄放进礼物,并准备一些圣诞节食物如柺杖糖(Candy cane)和姜饼人(Gingerbread man)等。到了万圣节,告诉孩子们万圣节的由来和习俗,并用南瓜、稻草人、巫婆、骷髅头等装饰学校和教室,开展挖南瓜(Jack-o-lantern)、要糖果(trick or treat)、进鬼屋(haunted house)、化妆舞会遊行(costume parade)等活动。还有复活节(Easter)和愚人节(April Fool’s Day),都能开展很多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孩子们不但可以学到另一种语言,而且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感受中西文化差异,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Jean Stilwell Peccei. Child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Routledge, 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教学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我们正处在一个是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现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人们得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中职英语教材以话题为核心,结构和功能为主线,三位一体。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探究式的教学原则
1.1 教师引导与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拔、检查与督促,从而对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提高探究技能不能脱离科学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然而学生进行观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都必须围绕某一科学内容进行,应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知识。
1.3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原则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激励性评价为主、管理性评价为辅;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由实践到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努力形成有助于中职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2 探究活动过程的实施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是关键,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学生对预设的几个问题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回答做简单的归纳,从而生成要探究的问题。其次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对探究的问题所涉及的有关具体语境和交际产生的背景、问题的性质和范围作必要的说明和明确的界定。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搜寻有关的资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再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模式是: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主要由学生独立探究完成活动过程,教师须提供必要的器材及介绍所用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与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3 中职英语课堂中探究式教学尝试的案例
探究的课题:研究中西方各自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
探究设置的环境: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研讨会,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我将范围限定为8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感恩节,万圣节,愚人节。
学生探究的顺序:学生先成小组,然后在前一节课上就选好自己的节日。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信息,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了解中西方文化。
点拔:首先,在课后的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要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其次,每个小组都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并且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出。
小组介绍Halloween的展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个用FLASH动画展现的几个闪着鬼火的南瓜灯笼。然后一个大大的“Halloween”徐徐进入屏幕。该小组发言人开始了对万圣节的源起故事和重要习俗作英文介绍,并强调南瓜灯笼的制作的重要性(内容略)。然后,发言人向大家陈述南瓜灯笼的制作过程(每一步都配有相应的图片,让人一目了然。)我随即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对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点评:首先,对节日的探究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其次,学生们从几个中美传统节日中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语言学习中职习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对于文化的敏感性;再次,使学生认识基本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英语的信心。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1)有些同学过分依赖所准备的文字材料,完全照着材料从头到尾地读。有些同学显然对材料没有完全消化吸收,遇到生词竟然无法正确发音。(2)做展示的同学和台下同学缺乏互动。(3)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任务仍然存在着矛盾。在有限的两节课80 min内八个组要介绍八个节日,时间上显得捉襟见肘。
4 感想与体会
从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随着探究式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它对中职英语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下面是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探究式教学的优点:①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惊奇、困惑、不满足、不完善,然后紧张地思考、设想、提方案,寻找理由和答案等。②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等,这些活动有助于长期记忆和信息的复现,有助于把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应用,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分享与合作。由于导学―探究活动是在师生平等协作、相互补充的活动中实现,因此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
他人。
(2)探究式教学的不足之处:①它是一条“不经济”的学习道路,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②它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些不适应,无从下手,对以后的学习道路没有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炳升.以科学探究为核心[M].南京师大出版社.
首先是教学设计。我对教材把控不准,尤其是对词汇课的认识不足。平时上课,总是把词汇课当第一课时,认为把单词讲好了再学课文会很简单。其实是我的认知有问题。英语强调情境教学,强调词不离句。所以人教版在课程编排中把对话课放在第一课时。通过对话课设计的情境,再学词汇,扩充更多的词汇,让学生能够用主句型进行口语会话交际。而我的认知却很浅,没有理解课本编者的意图,还是把词汇课当成了第一课时。以至于我在导入环节,想通过第二单元学过的活动类单词引入到第四单元能力类动词。其实如果细细分析,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首先,第二单元是活动类单词,第四单元是能力类单词,在词类上意义就不一样,这样把它引入就显得牵强,而且显得不直接,导入啰嗦。
在单词呈现环节,还是沿用了老套的我演你猜,虽然有趣味性,但却缺乏创新性。在呈现单词图片中,应该先用课本上的人物进行问答:Zhang Peng ,Zhang Peng ,what can you do ? 再问同学们What can you do ?会更好。在顺序上,我正好弄反了。
在教学中我缺少教学机智。在试课中,我原本设计有讲play +the +乐器,但是试讲中感觉效果不好,又删掉了。但是在讲课中,学生在回答时却有play the football这个错误,我却不能机智地把这个知识点再给学生说明以下。在以后地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随机应变。
在最后拓展环节,我设计万圣节导演选拔演员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调查以下这些演员会干什么。在最后学生调查完以后,我应该再让学生把调查表写出来,做成节目单的效果,比绘制单词卡更有效果。
关键词:中年段;小学英语;语境;自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69-2
随着课改的实施,语境的创设收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特级教师沈峰在一次长三角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说过:情境创设和所教学的语言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师生双方对这一情景应该具有相同的认识,同时这一情境具有一个内涵,不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境很重要,创设有效的语境就更为重要了。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其智慧在于找到撬开学生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支点,让每一个孩子的灵性都闪耀迷人的光芒。因中年段小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有限,教师无法完全用英语来创设“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但我们可将语境的创设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来建立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激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唤醒学生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中有效语境的创设
1.创设真实性“生活”语境,增进语义理解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如果用生活化的语境来进行教学,将会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使用价值,从而坚定学好英语的信念。中年段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思维的主导地位。对于抽象的知识则较难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现有的场景、实物以及直观的教具等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语言。在这个多媒体普及的教学时代,大家青睐于运用幻灯片来创设语境,毋庸置疑,多媒体以其独特魅力提供了众多在教室中无法营造的语言交际场景。但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在牛津英语新教材3B Unit 8 Happy New Year!中出现了指示代词this,that,于是不少老师会在幻灯片中把近处的事物制作成大尺寸的,远处的事物制作成小尺寸的。可部分学生看着幻灯片中大大小小的图片,却不明白教师的用意所在。为了让学生领会this和that的指代用法,我采取了如下的做法:学生的桌上放着自己的课本和文具,我随意拿起了一个铅笔盒,问学生“Whats this?”并引导他们回答“Its a pencilbox.”再把铅笔盒放在讲台上,走到远处,问学生“Whats that?”。通过“Its a pencilbox.”的再次回答,学生很轻松地区分出了this和that的不同之处。
2.创设探究性“问题”语境,点燃思维火花
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中年段的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好奇心强。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诱发学生的这种认知需要,从而推动学生去自主地探索和发现。在牛津英语新教材4B Unit 1Cartoon time的文本中,Bobby和Sam在甜点店门外互相表达了对蛋糕的喜爱。最后Sam告诉Bobby自己有一个蛋糕,在Bobby期待的眼神中,Sam却拿出了一张蛋糕的图片。教材中的Bobby头顶呈现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到这里我并没有让Cartoon time的教学戛然而止,而是问学生“What will Bobby say?”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举手说出了“Oh, my god!” “No, I dont like it.” “No, no, no!”等答案。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的意识,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点燃了思维火花,较好地习得了语言。
3.创设趣味性“活动”语境,开启乐学之门
玩是儿童的天性,中年段与高年段的学生相比,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可运用充满趣味的“活动”语境,把学生涣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孩子从枯燥和困倦中解放出来。以我校开展的中年段英文歌曲教学研讨《The family》为例。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歌曲中描述家庭成员的目标语言:kind and dear, standing near,see how tall, not so tall, sweet and small。我设计了Guick response的游戏:小组内一名学生持有可联想到各家庭成员物品的图片,如香烟(papa),口红(mama),奶瓶(baby),蝴蝶发卡(sister)等。其他学生持有家庭成员的头像。当持有物品图片的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展示给组员,那么手中持有该物品主人的同学必须要迅速跳起来并用歌曲中的歌词来介绍这名家庭成员。每三四名同学回答完毕,图片就要滚动一次。在小组内图片的轮回滚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张兴奋的情绪,这种状态下,学生会积极联系图片内容,积极用英语思考,以流畅的语言迅速说出句子,从而推开了乐学的大门。
4.创设开放性“交际”语境,体验语用价值
在中年段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交际语境有以下三类:师生对话语境、学生俩俩对话语境和小组对话语境。但无论创设哪一种的交际语境,都要注意其开放性。在听课中,常常发现不少教师在语言输出的拓展环节给学生一个对话模板,让学生用单词或短语往模板里套。长此以往,学生被训练成了复制对话的机器,当没有了所谓的模板,也印制不出话语。在新教材3B Unit 4 Wheres the bird? Story time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A mouse comes into our classroom, what will you do? How will you talk? The board writing can help you. You may also use your own words.黑板上呈现了本单元有关于方位问答的重点单词和句型,但我只提醒学生这些板书可以帮助他们,而并不是将他们禁锢在我的思维模式里,在开放性的语境中,学生大胆创编对话,积极参与表演,体验了语用价值。
5.创设国际性“文化”语境,提高学习热情
著名的语言教育家L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中年段的学生刚刚跨出英语学习的起跑线,因此,就要重视他们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国际性的“文化”语境,让学生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受到母语文化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了“How old are you?”的年龄询问方式之后,都充满热情地问我:How old are you?”而我却神秘地说:“Im sorry. Its a secret.”就此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年龄、收入 、体重等都是需要回避的隐私。
二、课外有效语境的创设
1.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促进自主思考
每次单词教授完毕后,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单词的含义和拼法。不少老师会布置学生抄写,这样枯燥的练习难以让中年段的学生在单词和其含义、拼法之间搭建桥梁。因此,我们不如让学生根据单词的意思,动手画一画,去制作一些单词卡片,这样把抽象的单词与形象的图片联系起来,记忆的过程变会容易多了。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把学到对话表演给家长、老师、同学们看,把学会的英文歌曲,英文小诗唱给父母听。学生在画画、说说、唱唱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想思考、愿思考、好思考的主动学习心理,从而使得课后作业产生最佳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升华学习情感
每年我校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英语活动。例如:11月1日是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庆祝活动从10月31日晚上开始,称为万圣节前夜(Halloween)。教师可事先让学生用自制的南瓜灯,鬼怪面具,蝙蝠等装饰教室。这样一进入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万圣节氛围。并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万圣节的知识,如传说,习俗,食物等。又如,我们英语组结合书香校园的建设,推荐中年段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绘本,让学生品味故事中的语言之美。同时,我们也组织了英语角,课本剧的表演和口语大赛等活动。在踊跃参加这些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觉从多渠道搜集、分析、综合了语言文化信息,享受到了快乐,提升了兴趣。
3.布置校园环境,拓宽学习视野
布置校园,营造英语氛围,可增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如可将门牌设置为双语,电脑室(Computer room),美术室(Art room),三年级2班(Class2 Grade3)等。同时各班的黑板报和宣传橱窗上也展示了英语谚语、小知识和部分同学的英语作品。这样,初触英语的中年段学生走入了校园,就像走入了英语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语言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提升语言素养。
中年段的英语“初始教学”是具有导向性的。创设有效的语境,拉近了中年段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在中年段的英语教学中创设出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语境,必须要多研读教育材料,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今后探索的路还很长很曲折,愿学生在有效的语境中更加尽心地学习英语,愿我们也在尽心的语境创设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顾丽娟.打造有生命的课堂[C].江苏省第二十一届教探航优秀论文集,江苏省教育厅,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