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鲁迅的散文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鲁迅的散文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鲁迅的散文集

第1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2、《英国文学史》著于1985年,代表作品;

3、《雅舍小品》(散文集)著于1949年,代表作品;

4、《文学的纪律》(评论集)著于1927年;

5、《文学的纪律》(评论集)著于1928年;

6、《偏见集》(评论集)著于1934年;

7、《约翰孙》(评论)著于1934年;

8、《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于1927年;

9、《北平年景》(怀乡散文)著于50年代;

10、《实秋自选集》著于1954年;

11、《谈徐志摩》(散文)著于1958年;

12、《梁实秋选集》著于1961年;

13、《清华八年》(散文)著于重光著于1962年;

14、《秋室杂文》著于1964年;

15、《文学因缘》(散文)著于1964年;

16、《谈闻一多》(散文)著于1967年;

17、《秋室杂忆》(散文)著于1969年;

18、《略谈中西文化》著于1970年;

19、《实秋杂文》著于1970年;

20、《关于鲁迅》著于1970年;

21、《实秋文存》著于1971年;

22、《西雅图杂记》(散文)著于1972年;

23、《雅舍小品续集》著于1973年;

24、《看云集》(散文)著于1974年;

25、《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著于1927年;

26、《梁实秋自选集》著于1975年;

27、《梁实秋论文学》著于1978年;

28、《梁实秋札记》著于1978年;

2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著于1988年;

30、《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著于1980年;

31、《雅舍小品》(3、4集)著于1982一1986年;

32、《雅舍杂文》著于1983年;

33、《雅舍谈吃》(散文集)著于1986年;

第2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1、前几天老师推荐我们买了一套名著,其中有一本鲁迅先生所写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对着这个题目想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仿佛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添加了一种风韵,而那似有似无的清香则更加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2、虽然我还很小,只有十几岁,可总喜欢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对现实中的一切,我往往采取一种漠然置之的态度,没有对理想的渴望,没笔记情的迸发……只有当我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时,我的全部热情才会真正苏醒,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天空,房顶,或随便什么地方,长久地踱着步。我的灵魂深处会突然爆发出一阵奇异的颤抖,血,涌上了我的脸,快乐,童年的快乐,那样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晕眩之中,我仿佛又变成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宽阔的训练场上挥拍打球;夏天,在游泳池上泼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场上“欢快起舞”……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难忘怀的事情,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小时侯,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错别字而举手,不到老师“投降”决不罢休:如今,即使老师写了一黑板的错别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决不会有其他动作。

3、在读朝花夕拾之前,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追忆以往的好友。然而,童年已离我们越来越远,留下的只是些鲜活的印象,倒不如仔细品读一下《朝花夕拾》,和鲁迅先生一起向往自由,回忆童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话说鲁迅原名周树人,很多人会念错,念成“周村人。”

话说鲁迅之前到日本留学,本来是想成为一名医生的,想要在学有所成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人治病的。可当他看到中国人在日本的樱花树下拍照,丧失本性的时候,他做出了决定,他决定不学医了,而是选择学文。因为他认为:中国人最该治的不是身体上的病痛,而是他们的思想,是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开始写文章。

话说鲁迅不仅是一名文学家,还是一名革命家,一生用笔作武器,用文章讽刺丑陋的社会风气以及人的丑态。

话说现在的学生,每个学期肯定都要学习几篇关于鲁迅写的文章,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一名伟大的文学革命家,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第4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独自闲行》是作者傅光明继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的散文集《书生本色》之后的第三本散文结集,可分如下几辑:一是由对明清几大文学名著“水浒”“三国”“西游”“红楼”“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的解读,来抒写对文人小说与文人命运的感性解读,视野开阔,颇有新见;二是对鲁迅、老舍、季羡林、周汝昌等现代作家及学者的学术理解,亦常立一家之言;三是亦散亦杂的情感抒怀,尤其“岁末感言”系列,独有韵致;四是对由“百家讲坛”而引起的大众文化现象的反思。

经典掠影:

《周易》神亦不神,它全部的关键、核心都在一个“易”字上,英语世界把“易”译为“Changes”,意为这就是一部关于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的书。什么变化?简言之,就是阴阳变易。乾坤调和,才有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所以,“和”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最重要的核心之一。故宫里皇上主政的大殿叫“太和殿”,“太和”即取自《周易》。人的内在肌理也有阴阳,这便是传统中医的学问,人自身的阴阳调和,身体自然就是健康的。家与国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深度解读:

《独自闲行》是本W者散文,它更见才情,更活泼,更有趣味。它又比很多学者散文更多作家本人的个性,习性,脾性。比如,“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它只是沉沉地睡着了,有着几乎听不到脉搏的跳动和轻微的喘息声。掠美陈平原先生的话,它需要触摸,才能进入。”又如,“我清晰而深刻地记得《艺术的故事》第九章《战斗的基督教》起首那句简单而深邃到漂亮的话――‘日期是不可或缺的挂钩,历史事件的花锦就挂在这个挂钩上。’当历史过去以后,宿命地想,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日期里,似乎就是早已注定、不可更改的。”像这样有见地而不失漂亮的话,在《独自闲行》中还有很多。

第5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虽然我还年轻,只有十几岁,可总喜欢回忆儿时的往事。对现实中的一切,我往往采取一种漠然置之的态度,没有对理想的渴望,没有感情的迸发……只有当我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时,我的全部热情才会真正苏醒,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天空,房顶,或随便什么地方,长久地踱着步……我的灵魂深处会突然爆发出一阵奇异的颤抖,血,涌上了我的脸,快乐,童年的快乐,那样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晕眩之中,我仿佛又变成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宽阔的训练场上挥拍打球;盛夏,在游泳池上泼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场上“欢快起舞”……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难忘怀的事情,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

小时侯,我会因为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终于当了一次儿歌中的那位捡到一分钱的小朋友;而今,长大的我也会捡起路上的硬币,理由是———那上面有国徽。

小时侯,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错别字而举手,不到老师“投降”决不罢休:如今,即使老师写了一黑板的错别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决不会有其他动作。

第6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我读过一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无言的爱》,作者早在1994年就有了如是的觉醒,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我想,若以60岁来假定我生命的界限,我已走过了整整三分之二的人生历程,抑或是怕再没有什么可以建树、可以作为、可以或者可以炫耀的事情和机会了,就匆匆画了这句号。”这篇代后记的题目叫做《画个句号》,是作者40岁那年,在获得了“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和这本散文集即将付梓印刷之际撰写的,字里行间晾露着他对时间、对生命珍惜的紧迫感和自勉诉求,在把“荣誉成就”束之高阁、画了句号之后,就开始低调又务实地轻装上阵了。这个当时只有40岁的青年说:“今年春节,在阵阵爆竹声中,我突然觉得我老了,说这样话也是有根据的,我的可敬可爱的亲人大都过早地离我而去,应验了一句俗话:好人命不长。我不敢说我就是好人,但至少与生俱来叫做‘忧患意识’的东西注定要伴我此生,而谁又能说‘忧患’于生命不是个明显的妨害呢?”

作者在这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率先提出了“分配生命”的观点,接着又将以往的荣誉和成就“束之高阁”,然后才轻装上阵,才接着跨越人生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坎坷、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画出一个又一个句号……这是我根据作者的逻辑思维而推断的。

好一个“生命分配”――这分明是在常人所云“人生苦短”的叹息声中,一条动力十足、环环紧扣的完整又坚实的链条,一个向着理想、向着人生坐标呼啸驰骋在人生旅途上的战车,为我们勾勒出一条主动而不被动、进取而不颓废、努力而不抱怨、务实而不张扬的人生奋斗的主线。在本文结尾的时候,作者又说:“母亲若知道了我画句号的事,一准儿会说,年纪轻轻还有大任要降,还有重担要挑,干吗就悲观了?我说,先画个句号或是给世人瞧,心里权作是个分号,鲁迅先生在他的《随感录》里不也说,‘不能领得苦痛,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吗?’等着有了能再画句号的事情的时候,改写过来行吗?母亲或就乐了,或就同意了我。”

第7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既食、方便、快捷是快餐的优点,它方便了很多人。然而,当这种“速食品”进入文化以及文化市场,我笑不出。

当今各书店看似琳琅满目的背后呢?其实满目萧然。看看我们的书吧,就像一盒盒快餐,着实“快捷”、“方便”——一遍搞掂,绝无余味。

食用的快餐,目的是为了填饱肚子,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这是方便的;然而,上升至文化与文学这些精神层面就有害了。读书是为了丰富、学习、积累、感悟,最后沉淀,这些过程是有前提的。读一本书,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后续工作又如何开展呢?就像盖楼房,没有空地,没有原料,能盖么?我认为是不行的,即便有土,有原料,但尽是劣土、废料,又能盖出什么好楼呢?

快餐文化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文化市场混乱:出版商审稿不严,拜金主义横行。若不禁止,文化的背离现象则会日益加重,社会的主体文化进程必难以求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今日,欲在书店寻觅一本《沈从文散文集》,却被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各类“新文学”书籍包围着,不知这是怎么了。

快餐文化乱市场,新新文学令人忧!

第8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鲁迅童年的事情。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被皇帝点中的翰林,全家都以此为荣。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后来他的爷爷犯了罪,被抓到了京城,判了个死刑。从此,周家败落了,鲁迅父亲的病也就因此越来越严重。鲁迅从此“家、三味书屋、当铺”来回跑。在这期中,鲁迅也曾想过从此不读书,因为他想到了他的爷爷、子凌公公(鲁迅的长辈,考了一辈子,结果连秀才都没考上,最后变疯了)、父亲、三味书屋的寿先生都读了一辈子的书,结果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但是,鲁迅的父亲就希望他们三兄弟能读好书,将来好给周家增光。结果真的给他盼到了,鲁迅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成了中国的主将。

了解了鲁迅的童年,我觉得看《朝花夕拾》也就比原来更易懂了,因为我已经初步了解了鲁迅——这位伟人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再加上一头一尾的小引和后记,一共有十二篇。刚开始看这本书是一页一页、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接着看,但后来我发现有几篇文章太深奥了,我根本看不懂,所以只好跳过去不看。可是有些文章,就好比《狗猫鼠》吧,我虽然可以从文中看出鲁迅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但是我却看不到更深层的意思——《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第9篇:鲁迅的散文集范文

一、正在上升的阅读空间

中国曾经是一个爱好阅读的国度,因而拥有迄今世界图书史上最完整的历史经典传承。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当代城市居民注入了功利化的精神元素,但是,随着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和城市社区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以读书为主题的大众文化生活又产生了新的活力。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2007年的图书阅读率是48.8%,虽然比1999年的60.9%还有明显上升空间,但已经止跌回升,并略高于最低谷―――2005年的48.7%。2008年是中国的体育之年,出版界收获了以奥林匹克为主题的上半年,但下半年以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到雇员收入、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等多个社会性层面,出版业也面临极大的挑战。

然而,大众的阅读兴趣却继续在扩张,读者们开始拥有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甚至出现了电子图书受宠这样的新迹象。而率先推出被读者称之为“口袋里的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的,是近年来一直在挑战阅读危机的上海图书馆。目前上图提供的出借电子书约24万册,体验者可以享受上图的手持式阅读器外借服务,也可在家中直接从上图网站下载电子图书至阅读器,每次可借阅2本电子书,7天后电子书自动消失。

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文化现象,意味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初步融合。然而,无论是阅读率上升的趋势,还是移动阅读模式的崭新问世,读者们依然需要选择,并且十分需要晚报阅读版这样的传统媒介加以引导。值得指出的是,《新闻晚报》以城市白领以及中等收入家庭为主要受众,而以服务业为职业首选的白领从业人员作为城市新兴的一个阶层,其文化趣味具有不稳定性、其阅读时空零散而琐碎,尤其需要引导。调查发现,白领以及中等收入家庭往往生活在快节奏状态,喜欢通过检索、百度来迅速进入消费或具体生活境界。文化生活也是如此,他们对于阅读指南类等读书工具的倚重,如同对就餐、采购等网上消费指南的信任。对此,《新闻晚报・阅读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二、文学导读的品位追求

每周二刊行的《新闻晚报・阅读版》由专题书评、好书看台(新书简介)、上海书城排行榜(文艺类)等内容组成,每期可推介15本左右的优秀图书。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专题书评是该版的主打产品,以介绍知名作家新作和推出文坛新秀为宗旨,反映了当代文学在新时代的前进记录和当代社会的文化趣味。由于专题书评的稳定性,一些有名望的资深作家也向《新闻晚报・阅读版》积极供稿,直接介绍文坛最新的生命力。如2009年2月17日,该版就刊登了著名作家王晓玉的文章《以新锐的视角阐述传统的故事》,推荐了青年作家于东田的长篇小说《桐子树下》。这部以三个女知青命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如果没有积极的推介,难免会让读者产生老生常谈的感觉。但是,王晓玉这样热情地介绍―――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竟然将30年的恩恩怨怨,用短短的一场婚礼的时间和空间组合起来,没有一定的戏剧创作概念,或称“非小说概念”,那是很难做得到,或是做得好的。于东田做成了,也做好了,显示出了她的大胆、新锐,还有发展的潜力。这样的推介力度,既让年轻的作家感到了鼎力支持的温暖,也让读者们有了更加专业的参照。

除了文学古典传统象征的长篇小说,“阅读版”也十分关注现代文学的代表形式―――散文集。散文,作为自由表达内心情感和生活感悟的文学载体,其生命力相当旺盛,保持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美感。然而,书架上的散文集,如同大海边的贝壳,是需要有人赏识的。于是,《新闻晚报・阅读版》就成了当代散文的拾贝者。如2009年1月20日,该版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单子蔷的山水散文―――《中国景色》,题为《中国的山水有多美》。文章介绍说,单子蔷先生眼中的山峡,不仅是地理的,还是文化的,更带着他个人的激情。而激情的美学升华抵达的是诗的境界,果然他笔下的湿地渗透着诗意。文章还说,当看到单子蔷对青藏高原的沉迷,以及对高原之美的理解,就会让人期待一个答案―――他如何回答中国最美的景色在哪里?显然,用这样的文字来介绍一本散文集,本身也需要有散文式的功底;而这样的文章多了,副刊的品位也就上去了。

三、书评的社会责任担当

书评是否能体现社会责任,答案是肯定的,这是鲁迅时代的上海就已经具备的文化传统。《新闻晚报・阅读版》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排行榜就是其中的一个特色。排行榜每期都列出上周排名前10位图书的作者、出版社和定价,目前已成为上海图书市场和读者品位的一个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