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国内科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科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科技论文

第1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课程设计应该提前准备,紧跟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应的内容。把课程设计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停课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从而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了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中,使两个教学环节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图方案草图设计阶段

通常的情况下,课程上完了绪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也就是前四章的内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图已上完,学生对房屋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布置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务书,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设计之前可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先进行草图构思,解决建筑功能分区与环境协调、平面构成、平立剖相互关系等问题,可要求学生做出若干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尺寸及构造。平面设计是关键,先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维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完后,上交进行第一次修改。

1.2构造设计阶段

民用建筑的组成分为六大部分,即墙体、基础、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在课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分一章讲解,每讲完一章指导学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图上作出相应部分的细部修改,课程上完后整个修改过程就进行完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体。同时利用了课后时间,节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本章节中作一个楼梯的大作业,包括平面图及剖面图的设计,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周阶段

在设计周阶段,指导老师要拿出详细的指导任务书,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规定的完整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图的完整内容,容易漏掉一些细节,并且对图纸的内容往往表达不全,不完整,并且对已学过的制图规范记得不清,画图顺序颠倒,因此画图前要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便作出质量较高、幅面较为整洁的设计图纸。对于设计指导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2.1图纸一律用手工绘制

2.2合理的图面布置

要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包括图样、图名、尺寸、文字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线型分明、表达清晰、投影关系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2.3绘图顺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详图;先用硬铅笔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线型的线条相继绘出,先画水平线(从上到下),后画铅直线或斜线(从左到右);先画图,后注写尺寸和说明。一律采用工程字体书写,以增强图面效果。

2.4重视尺寸及名称的标注

①外部尺寸、内部尺寸、纵、横定位轴线编号及门窗编号、标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标高情况、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楼梯的位置、楼梯间的尺寸、起步方向、楼梯段宽度、平台宽度、栏杆位置、踏步级数、楼梯走向等内容;②注意线型的粗、中粗、细线的应用区别;③在底层平面图中,通常将建筑剖面图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号表达出来;④建筑平面图的下方标注图名及比例,底层平面图应附有指北针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应表示出各种设备的位置、尺寸、规格、型号等,它与专业设备施工网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详细构造做法用详图索引符号表示。

3注意问题

第2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 学报;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核心期刊

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5000种科技期刊中,高等院校所办的期刊已经达到1347种,其中绝大多数为学报;在我国1124种医学期刊中,学报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尽管学报的数量不少,但从期刊的综合评价体系来看,其中高质量者寥寥无几;而获得过“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尽管我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依旧无法回避今日严峻的现实. 要使学报能够健康地发展,我认为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首先,明确刊物的定位. 美国《新闻周刊》总裁的办刊名言为:办好期刊的秘诀,就是定位,定位,还是定位. 作为一本大学的学报,为本校的科研和教学服务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仅如此,由于在国内学报中的排头兵地位,也应该拿出一定的版面报道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与读者和作者的沟通,及时向读者介绍办刊的理念,通过强化服务意识而获得优秀稿件. 为此,应在办刊中实践我们的最高追求:不仅要将期刊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使期刊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1].

其次,恪守质量高于形式的办刊准则. 近年来,各级期刊的主办机构因为期刊评比和在短期内提升本单位学术影响力排名的需要,迫使一些期刊通过大幅度增加页码和一味缩短刊期而不切实际地“大干快上”. 尽管他们发表的论文数增加了,论文刊出的周期也有一定程度的缩短,但所刊登论文的总体质量下降. 这种得不偿失的趋势不仅给国内科技期刊界带来压力,也波及到本刊. 为此,应该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坚信办刊绝非朝夕之功,秉承“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办刊方针[2],这种务实的精神可供本刊借鉴.

第三,正确认识期刊的评价指标. 由于国内同道缺乏对期刊评价指标的认真了解和深入研究,加上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错误理解,许多科研单位的主管部门要求本部门的科研论文均要发表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期刊中,这种导向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相对高水平科研成果投向国外的高影响因子刊物,从而使得我国的绝大多数优秀科研成果不能为中国的同行首先获悉,也使得国内的科技期刊在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方面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有义务告知本刊的读者:使用文献计量方法评价科研成果时,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处理好SCI与国内主要科技期刊检索系统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进一步繁荣我国的医学学术交流. 转贴于

第四,要澄清有关期刊分级的错误观念. 据我所知,在我国的科技期刊管理条例中,期刊的主管部门从来就没有对期刊进行过质量上的分级. 我国新闻出版总署曾明确指出,从期刊的主管部门分,有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 这种划分是根据行政管理机构来确定的,与期刊的质量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我们知道,将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与期刊和论文的学术质量直接相连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就每一种期刊而言,高水平的期刊也有发表低水平论文的可能. 至于像“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所获得的行业认同度,并非是通过各级主管部门对期刊进行分级而获得的.

第五,正确认识“核心期刊”. 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1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此启动了我国“核心期刊”的使用. 迄今为止,我国至少已有4家图书情报机构宣布了自定的所谓“核心期刊”. 从公布的内容看,各家之间的名单存在很大的差别. 核心期刊起源于经济的考虑,而非学术的考虑;核心期刊的筛选立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与学术期刊本身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无关;它的筛选只对该课题的研究者有意义,且对图书馆的馆藏有价值,而对期刊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创新并无实质性作用[3]. 我们认为,刊物既没有级别,也不存在核心. 期刊的质量历来取决于期刊稿源的质量. 期刊办得好坏,作者最有发言权,如果认为某刊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具有权威性,那么,他们就会选择该刊去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对第四军医大学学报而言,成就喜人,但前进路上的困难不容乐观;亮点频繁,但攀登途中的难点乃至盲点也如影随形. 作为中国医学学报的排头兵,应清醒地认识到重任在肩,应力戒浮躁,要耐得住寂寞,守住道行. 新年伊始,在此恭祝本刊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游苏宁.“双效”“双爱”期刊:办刊人的最高追求[J]. 编辑学报,2005,17:79-80.

第3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论文抄袭率31%”是否真实?国内期刊的总编为何要在国外期刊上撰文“自爆家丑”?有人说作者“有哗众取宠,取悦国际舆论之嫌”;也有人认为,作者勇气可嘉,敢于直面中国学术界的现实困境。面对国内同行的种种猜测与质疑,文章作者张月红昨天终于打破沉默,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采访。

因为被“深深刺痛”,所以要“自揭家短”

在国内学术圈,论文抄袭本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不过,此前谁都拿不出具体数据指出涉嫌抄袭的论文究竟是多少。这笔“糊涂账”,最近被一种名叫“CrossCheck”的反剽窃软件“算”了出来,答案是“31%”。这种软件由国际出版链接协会牵头研发,全球6家国际出版集团共同参与实验。

当然这仅仅是一项个案分析。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期刊项目的资助下,《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包括A、B、C三辑)于2008年10月申请成为中国第一家CrossCheck的会员,开始把它作为学术审稿的“第三只眼睛”。两年来,编辑部利用CrossCheck对国内外2233份投稿论文,在国际审稿和即将发表前,先后进行两次检查,结果发现约有31%的论文存在不合理引用和抄袭的情况。

许多人不明白,张月红为何要“自揭家短”。因为,以抄袭、剽窃、造假为代表的学术不端行为已屡屡触痛全球科学共同体的敏感神经,作为期刊总编,她理应更能体会被戳到痛处的滋味。然而,张月红说,这恰恰是她致信《自然》的初衷。

近一年来,《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多次以社论或评论形式讨论中国科研的学术不端问题。在今年4月举行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上,一批美国科学院院士专门召开半天会议,讨论中国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问题。这些信息深深刺痛了张月红:“你知道吗,国际期刊在评审中国科学家论文时,或多或少都戴着有色眼镜。写这封信是想告诉国际同行,中国学术界正在与地球村的同行们一起努力,致力于学术诚信,预防和抵制学术不端。”

为此,在她写给《自然》的信中,特别提及了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学术文献不端检测系统”,“自2008年以来,大多数中国中文学术期刊已广泛使用该系统,来查对和遏止学术抄袭现象。”

据了解,《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于2000年,2003年起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A、B、C三辑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被收入SCI(科学引文索引)。在其目前的稿源构成中,浙江大学、国内科研单位和国际稿源的比例约为2∶2∶1。

“被润色”的标题,夺人眼球又戳人心窝

张月红的“责任感”,看来并没有得到国内大多数同行的理解。在“科学网”上,就此事件已经发表的20多篇学者博客和几百条网友评论中,对她的短文表示不满,抑或担心“受牵连”的情绪略占上风。一些学者和期刊主编认为,文中披露的“31%抄袭率”有误导舆论之嫌,无法代表国内科技期刊的整体现状;更多人则揣测,“自爆家丑”的做法别有用心,“就像老谋子的电影,把中国人描述得越寒碜,越能在国际上获大奖。”

最让国内学者感觉“很受伤”的,是这封来信的标题,既夺人眼球,又戳人心窝。但是,这个具有轰动效应的标题并非张月红的本意。

在她向本报提供的她的短文校样上,记者看到,原标题为“创新软件帮助中国应对抄袭”。“是《自然》编辑在杂志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把标题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张月红曾在第一时间致信《自然》申诉,希望将标题改回来,结果被告知“杂志已经印刷,来不及了”。

刺眼的“31%”使本不起眼的《自然》“通信”栏目的“影响因子”飙升,也令张月红压力倍增。记者发现,浙江大学至今未在其网站上刊登《自然》杂志的这则“读者来信”。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9月7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在演讲意提到了张月红的短文,以此印证浙江大学处理学术不端的勇气与决心。不过当时,校长的PPT里显示的仍是校样,在原标题的引导下,读者尚能心平气和地读下去。

此刻,张月红已能冷静地看待这个“被润色”了的标题。她希望坏好事,“如果这种‘歪打正着’能唤醒大家的自省,对我倒也是件值得一‘冤’的事情。”

国内学者常常误读“剽窃”的定义

此起彼伏的争论声中,充斥着大量对技术细节的探讨。比如,反剽窃软件的检测是否靠谱,不合理引用算不算抄袭,等等。张月红发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国内学者对于“剽窃”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容易在无意间“触雷”。

比如“自我抄袭”。“国内学者认为,既然是自己的文章就可随意摘抄,不打引号也没关系。但按照西方学界的认识,大段摘录之前已发表文章的内容,就说明新的论文原创性不足,就是抄袭。”张月红说,许多作者并未意识到自己错了,被退了稿,仍觉得对方没道理。为此,她常常要花费大量精力与作者沟通、解释,希望他们理解并遵守国际规则。

目前,“中国制造”的论文约占全球研究出版物总量的8%,预计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论文产出国。然而,中国科技论文的单篇引用率仅排名全球第42位,78%的论文为零引用。

不可否认,中国论文量多而影响力偏低的尴尬,与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在,敢于正视问题的学者不止张月红一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许小可在其博文中指出:“不管这封信的题目是否有问题、31%的数据是否合理,它确实能促使我们开始重视国内期刊存在的问题。在中国,敢于讲自己期刊存在什么问题的人不是太多,也不是太少,而是比钻石都稀缺。”

两天前,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萨佩给张月红写来一个很长的邮件。他认为,目前的争议对于中国科学的长远发展是一件好事,呼吁中国科研管理者重视科研原创力,关注学术腐败问题。末了,萨佩颇为语重心长地写道:“9年前,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曾预测,21世纪对于全球科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很可能来自中国;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剽窃和所谓的‘捷径’可能会延迟中国科学走向成功的时间,因为国际上已经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

第4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构建;开放获取;资源共享与传播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开放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和教育科研知识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机构知识资产和支持知识开放共享的重要职责。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月1日,在国际著名开放存取名录Open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注册的机构知识库已达2 684个。除台湾地区外,中国只有36个机构进行了注册,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中科院系统的研究院等。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不仅可改善学术交流环境、促进人类知识广泛传播外,对科研人员的成果积累、提高学术水平都有帮助。因此,结合机构知识库的研究成果及国内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构建科研机构的机构知识库框架模型,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可为科技资源共享与传播及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1-2]。

1研究现状与背景

欧美等国家的机构知识库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很多国家及其机构都有开放获取期刊和各种级别的机构知识库供科研人员免费获取和利用。据统计,已建立了机构知识库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等国家。从OpenDOAR可看出,国内仅有香港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建立了机构知识库。虽然机构知识库在中国国内的科研机构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动,但整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3-4]。

2012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14家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工作组(China IR Implementation Group),其宗旨是推动我国开放获取的发展,使我国开放获取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July,2014Vol34No7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科研机构的机构知识库构建研究July,2014Vol34No72科研机构的机构知识库构建方案

国内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及科研产出的主要源泉,因此,其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可实现科研机构开展的知识产出的获取、组织、保存、传播及评价等。推动学术交流、科技进步及机构知识库在我国的发展进程[5-6]。

从图1可以看出,机构知识库的基本框架可以分为3层:数据库层、逻辑事物层及应用层。其中,数据库层主要包括需要公开的信息资源的数据库,有:科研项目库、科研成果库、学科建设库、科研机构出版刊物库及其专家等。逻辑事物层是指对数据库层进行信息抽取,获得应用层所需要的数据与信息,便于。如所内专家介绍信息、学科介绍信息、项目介绍信息、科研成果检索和浏览信息及所内出版刊物展示信息等。

应用层为对以上信息进行,主要功能有统计、可视化、检索、浏览等功能。

21机构知识库应用实例

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作为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组的重要成员,自2005年体制改革以来,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扩大,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日益建全,所内科研成果数量激增,科研产出类型多样化。但由于缺少对外知识共享平台,科研成果呈现分散乃至隐性状态,科研产出的长期可用性和有效性不明确,不利于机构内外的知识获取和共享,影响了其在业内学术影响力的扩张和科研知名度的提升。该所机构知识库构建的目标和意义在于:通过实现所内分散的科研产出的集中揭示、组织和统一管理,促进科研产出的共享和利用,促进所内、外的学术和科研交流;通过科研数字资产的长期保存,提高科研资产的管理和应用水平,确保资源的长期、持续可用;通过科研产出的开放获取和开放服务,使中信所的机构知识库被Google等多个学术搜索进行索引,扩大和提升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知名度等。

211资源构成

机构知识库是科研机构科研产出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仓储与系统,主要开放的内容有:

(1)正式出版的科研产出和科研机构内部科研管理所认可的各种成果形式,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图书章节、会议论文、标准、专利、 软件著作、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2)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产出,如专家报告、授课资料等;

(3)科研机构内部科研人员承担的各种项目:国家级项目、所内项目(如学科建设项目、重点任务项目、预研项目等)、横向项目及其他项目,主要公开信息包括:项目基本信息、科研产出、研究报告及科技奖励等;

(4)科研机构内部的专家信息:包括专家个人基本信息、研究领域、专家成果、照片;

(5)学科介绍:科研机构内部学科基本信息、学科带头人及成员;

(6)已获奖项:科研机构或机构内部人员获得的奖项展示,并附证书等获奖材料;

(7)其他:如科研机构内部所创办的期刊等可以对外部科研人员进行共享的信息等。

第5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541X

国内刊号:42-1315/R

邮发代号:38-11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6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肝病研究所坚持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各型肝病为主攻方向,对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的发病机理、诊断技术、治疗方法、新药开发进行研究,研制出治疗肝病的8种系列药物,应用于临床,有较好的疗效。“慢肝宁”2000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并已转化为工业生产。

肝病研究所培养出硕士研究生4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5名,已形成高级医、护、技人员合理梯队,承担起重点科研工作。曾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研究。近年来,共完成科研课题近二十项,撰写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获国家、市、局级科技成果十余项。

天津市肝病研究所以“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为广大肝病患者奉献一片爱心。2000年、2001年连续被评为《市级模范集体》和《精神文明单位》。

张巍 男 汉族

1944年11月出生

河北保定人

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6年)

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1999年晋升为主任医师,现任肝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天津市微量元素学会理事,1970~1987年从事内科工作,1987年至今从事肝病基础及临床研究。

多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潜心研究,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掌握各型肝病相关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对各型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丰富的经验。并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型肝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晚期肝病的各种合并症及重型肝病的诊治有一定的经验。

第7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交互式电子期刊首先是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即完整地呈现纸质版期刊,包括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封底等各项。由于采用数字出版,不存在传统出版的印刷成本问题,电子期刊就能轻松地将彩色图片呈现给读者,从而避免纸版黑白印刷带来的曲线层次不清、扫描照片边界模糊等问题。电子期刊绕过了印刷环节,出版周期大为缩短,制作成本大幅下降,并能够节约纸张、保护树木,在倡导环保低碳的今天是极受欢迎的,避免了纸质期刊的滞销和资源浪费问题。此外,电子期刊无需纸版的发行流通过程,无需仓储空间,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期刊的流通成本。读者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意地浏览和购买电子期刊,十分方便,有利于期刊在国内外流通,提高国际影响力。电子期刊虽然以整本书的形式发行,但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可搜索到整本期刊,也可通过定位关键内容直接搜索到单篇文章,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选择全书阅读,也可以选择单篇浏览。

2提供在线辅助信息

交互式电子期刊除了呈现论文本身,还能提供丰富的在线辅助信息。在线辅助信息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比如对外文的即时翻译,通过点击文章中的任意单词或者选择语句段落,即可实时地将文字翻译成不同的目标语言;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更形象的表达,三维动画实验流程图、实验设备实物照片、分子结构立体图、动态数据等均可链接于正文中合适的位置;建议可阅读的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过程、计算程序、框架图、结构图、详细注释、统计表等[3]。对于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能直接弹出引用的原文片段以及链接到提供全文的网址,方便读者核实信息、加深理解。在线辅助信息对于提高学术论文的完美档次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子期刊提供在线辅助信息,一方面给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更广泛的信息,为科研创造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把编辑的工作成果更加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和作者,提高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3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模式

第8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 学术不端 行为 社会根源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总编张月红曾在《自然》上发表文章称,“中国某期刊检测出31%的投稿中有抄袭现象”,并由此在国内外引起热议。之前,她也曾在国内某学术刊物上提到“中国学术论文单篇引用率在50个国家中排名第42,我们的科研经费年年递增,论文产出世界第二,但是目前中国科研跟随远远大于创新”。2010年1月,医学界权威杂志《柳叶刀》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科学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称井冈山大学大规模造假事件令人失望,呼吁中国采取行动打击学术造假。2010年9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联名在《科学》上撰文,质疑目前国内科研基金分配存在体制和文化缺陷。“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及其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已成为国内公开的秘密。

其实,为了规范学术研究,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我国陆陆续续制定了许多法规,比如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2004)和《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2005)、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7)、中科院的《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2007)等等,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学术不端行为为什么仍然屡禁不止?这是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的。

一、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是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潜在原因

首先,现行教育体制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僵化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天马行空般自由思考的能力。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接受的常常是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循规蹈矩地死记硬背,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传统文化中尊重师长的观点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方式,学生不善于质疑或反驳老师的观点,与此同时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国内名校考来的高才生在一次开卷考试的时候,大部分的答案引用了老师的内容,因为他觉得老师的话都很经典。结果,老师要把学生开除。有个中国去的访问学者知道后对美国老师说,“为什么学生不抄别人而抄你的呢?”因为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把老师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是受鼓励的。

其次,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育行政化弊端迫使各高校盲目追求综合化、规模化,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助推器。近年来,在争相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氛围中,专科院校提出“升本”,本科院校争取硕士点、博士点,单一的文科院校或理科院校向综合型院校发展,而实现目标的部分条件包括在SCI、EI、南大版、北大版等核心与非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多少论文、有多少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得多少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这些被当作衡量学校师资水平、办学质量以及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些标准直接关系到各高校的排名,继而影响着高校的招生、就业、项目、资金等重大问题。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各个高校之间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日益趋同,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方式日益趋同,忽视了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的差异。部分科研能力不足的教师不是出于学术兴趣,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差事,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学术研究日益功利化、短期化是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重要推手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变革不断涌现的关键时期,人们把功利实惠的市场规则推广到方方面面,渗透至学术领域,功利浮躁的不良学术风气逐渐蔓延,在学术研究上也走向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机会主义道路,日益功利化和短期化。

1986年,我国人事部门开始进行职称制度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国务院批准设置了21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到目前为止,国家共建立了29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等很多机构都需要进行职称评定,评定的条件都跟在不同级别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挂钩,而职称又同工资、津贴挂钩。全国范围内逐渐出现了 “全民学术”的热潮,随着教育系统扩招,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能否取得与挂钩,“全民学术”的热潮愈演愈烈。这种职称评定、证书获取,考核机制的周期性,必然导致学术研究的短期化。很难想象花了二十余年才完成《资本论》的马克思,在现行中国的环境下能否特立独行。

为应付职称与考核所需,以求在短期内取得规模效应,学术研究被异化为“学术生产”,厚积薄发的研究过程被异化为立竿见影的生产过程,因此,违背学术研究复杂严谨、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而竭尽所能东拼西凑,不择手段获取项目,四处挂名编著学术垃圾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些刊物的办刊者也不再坚持学术标准和学术公正,不以学术质量和原创水平而以职位高低、关系亲疏、出价高低来决定论著或成果是否发表或出版,使得学术期刊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被冲刷得一干二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全民学术”的热潮并没真正带来学术研究的繁荣。医疗系统的一位老医生感叹:“现在能的医生越来越多,而真正能把病看好的医生却越来越少”,原因是 “许多学历很高,论文数量可观的博士不会看病,而那些诊疗经验丰富,深受患者喜爱的医生却因为论文数量不够而在晋升的路上屡屡受挫。”另据报道,“2009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已经突飞猛进到11.2万篇,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同时,中国大陆出版的科技期刊数量大约有5000种,也位居世界前列。与强大的论文生产能力和庞大的期刊数量不相称的是,中国在国际科技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期刊并不多。近年在乌利希期刊指南所收录的全球两万三千多份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中,美国的学术期刊占了 34%,中国的期刊大约只占到2%。”

学问不只是做出来的,也是教出来的。正如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所说,“许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尚缺乏正规的、系统的、严格的学术训练,尚不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不可或缺的概念系统、背景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学术的自我意识,尚未实现对‘学术’和‘学问’的认同”。由此可见,从事学术研究需要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可在学术功利化不断膨胀的今天,现实情况却是,硕士生、博士生与其导师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变成了“打工仔”与“老板”的关系,“老板”忙着跑项目,然后分包给“打工仔”,获取项目经费,真正用于学术指导的时间屈指可数,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了。

三、社会转型过程中学术环境恶化是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土壤

首先,不恰当的学术评价与考核机制加剧了学术环境的恶化。现行学术评价与考核机制下,学术研究发生异化,学术功利性取向占据主导地位,完全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乐趣,背离了学术研究的本来目标发展与创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说,“我参加国内科学项目的评审。无一不是这样:被评审的都知道评审专家。电话、短信到处飞,要求照顾。”“很多院士不是不想主持公道,但是架不住人情。”适当的考核压力有助于发挥学术主体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但超负荷的压力却可能会带来焦虑感、挫败感、职业倦怠,甚至学术不端行为。

其次,对学术不端行为熟视无睹使学术不端行为得到蔓延。兰德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灰色道德崇拜”。在道德上不追求善,只是追求一种恶的回避,害怕自己被烙上黑的污名,只追求道德的灰色区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给学生下发问卷,如果发现身边的老师或同学有学术不端行为,会怎么做。结果是,63.3%的学生选择“私下跟他讲讲”;28.8%的学生表示“不会向任何人提及”;只有7.38%的学生选择举报。当毕业论文仅被看作是一种不得不走的仪式,当指导者指而不导、评审者评而不审早已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当学术和生存变成了可交换的等式,可以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得到评所谓的“学术成果”,当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还会有几人能够独善其身呢?这将是对学术研究的致命伤害。

此外,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从主观上来看,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还不强,从客观上来说,维护学术诚信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论文、课题代做、教授抄袭、博导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 刘延玲:“一稿多投”的背后[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1).

[2] 孙正聿:学风委第二组讨论情况汇报[EB/OL].http:///webgate/CmdNews-Detail?newsId=7144,2007-11-14.

第9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 开放存取 学术期刊 传播效果 影响力 实证研究

分类号 G250.73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体系中的重要传播媒介,为记录、传播、累积人类已有的知识、信息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学术期刊危机”的出现,学术期刊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基于传统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由于其自身出版流程及运作成本上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基于开放存取(Open Access,缩写为OA)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术期刊危机”,给学术交流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遴选

依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中对开放存取的界定,开放存取期刊是指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免费获取,并允许用户进行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检索、链接全文、用于编制索引、作为软件数据使用,或用于任何其他法律允许的,而没有任何经费、法律或技术方面障碍的,经过同行专家评阅的高质量全文电子期刊。

依此标准,笔者以CNKI所收录的1094种医学期刊为范围,从中遴选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

2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现状

依据上述标准及范围,笔者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3月,以百度和Coogle两大搜索引擎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名为检索词,对CNKI所收录1094种医学期刊逐一进行搜索调查。经两轮逐一访问,笔者确定国内医学领域共有开放存取期刊85种,占国内医学领域期刊总数的8%(注:至第二次检索未更新的期刊不计算在内)。

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上网形式有两种:①单刊上网,有37种,占总数的44%;②集刊上网,有48种,占总数的56%。其中,45种均依托中华首席医学网进行开放存取出版,约占总数的53%。

北京、上海、山东、重庆四省市的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共44种,约占总数的52%,如图1所示:

在85种期刊中,有73种(占总数的86%)追溯年代在2000年以后。追溯年代较长的为:《遗传学报》(1974年)、《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80年)、《临床儿科杂志》(1983年)、《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89年)。

开放期数总体偏少。截至2008年3月,85种期刊中开放期数在50期以下的有63种,开放期数在100期以上的仅10种。开放期数在前5位的分别为:《遗传学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Acta PhamlacologicaSinica》、《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在85种期刊中,49种(占总数的58%)提供HT―ML格式全文,25种(占总数的29%)提供PDF格式全文,10种同时提供PDF和HTML格式全文,另有1种提供DOC格式全文。

图2为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分布。学科1-5分别为内科,外科、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及特种医学,医科大学学报与院刊,其他学科。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播效果即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评价开放存取期刊的传播效果,即评价用户对其认识、接受及利用情况。在传播学中,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依据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传播效果可依次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此即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借鉴中国科学院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网站评价的相关理论,获得评价的二级指标;将二级指标划归相应一级指标,即构建了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为消除指标间的效果叠加,笔者采用了德尔菲专家法明确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归属。因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情报学、传播学、心理学三个学科,为此,笔者分别邀请了情报学、心理学、传播学三个学科共17位研究生作为调查组成员。

经三轮调查,在对调查组意见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作了修改。其中,为使调查组成员充分了解相关研究背景,第一、第二轮调查采用访谈形式,与17位调查组成员深入探讨了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三轮问卷调查。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2 指标阐释

一级指标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

认知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直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而产生认知层面上的传播效果。这里特指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程度”,通过网站被链接情况、国际著者论文比两个指标及相关调查数据来说明。

态度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进而产生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传播效果。即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度、赞同度。这里以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基金项目论文比为评价指标。

行为效果指用户在对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了解、认可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学术行为,包括对OA期刊所刊载文章的引用情况,在OA期刊上发表或将情况。这里以的机构数、被引频次、期刊他引率、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用户在经了解、认可之后,对开放存取期刊行为上的赞同度。

4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定量分析

依据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2005版、2006版、2007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并利用百度、Google两大搜索引擎以及AltaVista获得的检索结果,获取关于85种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传播效果评价的指标数据。藉此对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依次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讨论。

4.1 认知效果

国内对开放存取出版较为了解的学科为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其领域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非常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4.6%、15%。

我国用户对国内外运行较成功的开放存取资源系统,如开放存取期刊名录(DOA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奇迹文库等,了解其中1个及1个以上的占53%。

上述数据表明,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调查组的调查结果相符。但调查组还发现,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国际知名度较低,表现为国际著者数量较少。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如下:

4.1.1 网站被链接情况Altaista检索功能强,检索

途径较多,且检索结果较为稳定,因此,笔者以Alta-Vista为采集开放存取期刊网站链接量数据的工具。

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例子,检索命令为:link:http://省略/1009-3079/index.jsp

结果表明,期刊网站首页链接量在100以上的有25种,占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总数的29%。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总链接量平均值为488。

4.1.2 国际著者论文比

国内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国际著者论文比例较低。85种期刊中,国际著者论文比为0的有38种,占总数的45%;在0至0.1之间的共有37种,占总数的44%;大于等于0.1的共有7种,占总数的8%。表2为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国际著者论文比情况,其中因有3种无法获得国际著者论文比数据,故表2中未将其统计在内:

4.2 态度效果

目前,国内医学领域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接受程度超过50%;20.08%的用户在选择自己成果出版模式时选择开放存取期刊;如用户单位将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同等看待,则有12.6%的用户优先选择开放存取期刊,有55.12%的用户认为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均可。

因此,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在态度上已有很大程度的认可,调查组对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及基金项目论文比情况的统计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点。

4.2.1 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统计表明,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中,34种为中文核心期刊(被2004年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或被列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占总数的40%;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SCI、CA、《哥白尼索引》(Ic)、《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Elsevier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收录的有18种,占总数的21.2%。

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各刊国际化程度不一,且总体国际影响力较低。同时被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的仅有6种,占总数的7%;而未被任何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则占总数的78.8%。

4.2.2 基金项目论文比基金项目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为显著相关,基金项目论文比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因此,基金项目论文比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期刊的影响力及用户对期刊的认可程度。

在85种期刊中,基金项目论文比较高的期刊依次为《遗传学报》(0.93)、《生理学报》(0.84)、《AetaPharmacologica Sinica》(0.79)。其中,大于等于0.5的共12种,占总数的14%。表3说明了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基金项目论文比分布情况。

4.3 行为效果

用户在对开放存取期刊了解、认可的基础上,表现出的行为效果,就是引用开放存取期刊的论文及将论文刊发于此。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如下:

4.3.1 机构数该数据与期刊出版频次、期刊载文量存在很大关系,与期刊影响因子相关性较小。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期刊的影响力及用户对期刊行为上的接受程度。

发文机构数最大的三种期刊及发文机构数依次为:《实用医技杂志》(1 228个)、《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1 014个)、《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970个)。其中发文机构数在100个以上的期刊为43种,占总数的51%。85种期刊平均发文机构数为169个。

4.3.2 被引频次 从所刊论文传播的角度看,论文所载成果对他人的影响,即论文的传播效果,可以从被引频次来反映;同时,被引频次也反映了用户对某刊物学术行为上的认可度,体现了开放存取期刊传播的行为效果。

被引频次较高的几种期刊及被引频次依次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6 950次)、《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4 551次)、《中国针灸》杂志网络普及版(3 234次)、《中国矫形外科杂志》(3 065次)、《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 053次)。85种期刊平均被引频次为927次。

4.3.3 期刊他引率期刊他引率最高的为《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和《中国处方药》,他引率均为1。他引率达到0.9及以上的共49种,占开放存取期刊总数的58%。他引率平均值为0.88。

4.3.4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大于1的有7种,占总数的8%。图3为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分布:

85种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54 41,且其影响因子在子学科中的排名均靠前,如表4所示:

5 数据分析

调查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均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具体效果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5.1 认知效果及成因

由于开放存取期刊自身的先天优势,用户可通过网络即时、免费访问获取其所载论文,这极大方便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学术期刊危机”的存在,开放存取出版得到了国内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及政府相关机构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这又推进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相关文献调查结果及调查组调查掌握的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现状及其网站被链接数据,均证明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语言障碍及国内期刊自身条件的限制,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国际影响力较低,表现为国际著者数普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5.2 态度效果及成因

首先,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实施严格的同行评议,论文质量较高,其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比例也较高;其次,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多由传统期刊演变而来,在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方式的同时,仍延用传统出版模式,这在我国目前的成果认定体系下显得尤合时宜。这些促使用户对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的赞同度较好。开放存取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及其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其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比例已达21.2%。

但由于现有成果认定标准的局限,采用单一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刊物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相关部门以及科研评价机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消除成果评价体制等人为因素对开放存取期刊发展造成的障碍,以使其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术成果传播。

5.3 行为效果及成因

期刊机构数、被引频次、他引率、影响因子均表明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行为上的认可度。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对传统期刊的继承性,使用户更倾向于在其上;开放存取期刊获取的便利性,加速了期刊及论文的有效传播;同时,开放存取期刊论文时效性及质量较高,这些都提高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行为效果。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其学术影响力明显优于未采用开放存取出版的期刊。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2006年影响因子排在前10名的期刊,其在相应子学科中均名列前茅。说明这些刊物用户利用率较高,取得了较好的学术传播效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