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

第1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市场经济时代,劳动力作为资源禀赋,必须要进入市场进行检验,才最终能够被市场认可。因此,未来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沐浴,而须要从承担社会分工的角度,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精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实践性复合人才。管理类学科主要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管理类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具体专业背景不同,但都是通过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以掌握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提高生产力的。目前高校学科设置中,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其下辖15个二级学科。从学科设置情况来看,未来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担任管理工作岗位。从管理类专业的性质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理论传授为主,使学生掌握管理类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许多学生对管理类实践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以致在就业之初就出现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管理类专业背景学生的工作经验与能力也是制约校企有效对接,高校人才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就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这是一个组织的内部核心部门,其对于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理论知识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刚刚初出茅庐的大学新人是很难进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岗位,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的茫然与困惑。

二、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实践教育不仅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环节,也是验证学生理论掌握情况及其实现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也应看到,当今的教育不再是以往那种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发展个体,教育主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主体,它具备与汽车、旅游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具备的产业发展特征,其中教育产业链的形成,要求学校从价值链的整体考虑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安排和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诉求更要求高等学校与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协同发展,谋求实现最大目标。在高等学校教育产业链的发展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而在三者之间,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等诸多方面也都关注并影响着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因此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及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设置和改革。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年的《牛津词典》,其本意是指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a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后来利益相关者逐渐开始被经济学者运用于企业与战略管理等相关领域。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安索夫是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此后弗里曼等管理学家相继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发扬,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被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被归结为利益相关者。当然利益相关者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领域,伴随其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关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国内外研究日益丰满,诸多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学家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认为学校成长的关键是必要的内外部合作,高校须转变以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建立“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校教育推动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产生更多的用人需求。

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利益相关者构成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联系与协调,围绕学生与学校组织存在的教师、家庭、企业、公共部门、传媒、社区等个人与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尤其是高校的实践教育中更离不开与组织内外相关者的联系与沟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从3个属性方面利用多维分析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层次分析,按照其合法性、权利性和紧急性由高到低进行赋值评分,分值最高的利益相关者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也是最权威、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属性特征;其次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也称重要相关者;最后是潜在利益相关者也称边缘相关者。按照此分法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中,其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相关者,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企业(用人单位);预期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行业组织、政府部门;潜在相关者,包括高等学校、社会、媒体等。

四、结论

第2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一、直视中职德育窘境,呼唤家庭教育参与

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家长不想管。加之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有本身的教育劣势,社会认同度不高,无形中加深了家校两者间的隔阂。要真正转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光靠学校教育,无异于“一条腿”走路,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发现,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大多家庭教育有问题,而且这些家庭往往分为两极:一是经济困难家庭、三无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二是经济基础好,或是有特殊背景的家庭。相对而言,这部分学生的家长也是最难沟通、交流的。另外,通过家访等方式,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共性,就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闻不问,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想管,认为孩子没出息,升学无望,进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只要孩子不出事,混张毕业证就行了;二是没时间管,忙碌于生活,忙碌于赚钱,至于孩子读什么专业,班主任是谁,似乎也不太清楚;三是不会管,也管不了,孩子大了,任其发展,一切都交给老师了。平时相安无事还好,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就要跳出来指责学校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责于家庭,归责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如果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这一块,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孤掌难鸣!

二、诊析家庭教育问题,加大家教指导力度

学生有种种品德问题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出了问题,就要解决,而不是互相推诿、指责。关键是我们要考虑:家校能不能各自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有没有保持同一步调,劲往一处使呢?就目前来看,家庭教育很难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

“教先从家始。”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能就“一笔勾销”。家长是孩子的首位老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不过,虽然大多数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了,但步子不够稳健。

不可否认,没有家长是不爱孩子的,也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成人成才。而且,不少家长是恨铁不成钢,感慨现在的孩子不争气,是越来越难管教了。但我们也要想想:家长爱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呢?根据目前实际,职业学校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有:家长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对孩子信心不足,没有成功感;对自己要求不够,没有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对教育艺术学习不够,不懂教育方法。家庭教育问题,折射到孩子身上,就表现为孩子对家长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不放在眼里,甚至与家长对着干。

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也要指导家长;家庭不但要养人,还得育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不管家庭教育问题如何多,也不管家长如何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校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都需要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这是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三、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助力学校德育管理

1.要明其目,晓其志,提高家长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目前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因此,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共同的教育和要求、有共同的愿景和培养目标非常重要。

为此,学校针对高一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且正处于青春期等特点,及时与家长、学生沟通交流,促进师生间的了解,加强家校合作。同时开展“三认”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讲座、参观、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学校、责任、专业”的认识,让学生“认同自己的学校、认清自己的责任、认识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通过家访、家校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参观等方式,让家长“认同学校、认清责任、认识专业”,让家长真正认识职业教育。另外,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以及参观校企合作单位,让家长、学生认识到就读职业学校能掌握一门技术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就业的美好前景,不但端正了家长的认识,也树立了家长培养子女的信心。

2.要解其疑,去其惑,加强家教指导

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作好家长的指导师,去除家长的疑惑与心病。

2005年起,中山市教育局就启动了“走进家庭,同育新人”的活动仪式,要求各校要主动走进家庭,走进家长、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家教的作用。如我校在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同时,就一直开展“百师访千家”普访活动。学校一学期至少组织三次集体普访;各班要有计划地在两年内家访全班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家访的对象,不一定是问题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每次家访,都要确定好专题,比如迎接考试,安全教育,假期生活安排,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等等。特别是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对学生的专业认识、责任意识、就业实习、交朋结友、安全教育等方面,与家长一起探讨交流,寻求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3.要助其行,挖其力,促成家校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性、言谈举止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如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如果不能发挥家长的优势和潜能,学校教育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在学校教育“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将家长“请进来”,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和特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如学校不少班主任就邀请家长一起开展主题班会,讨论班级文化建设,一起设计班歌、班规、班口号等;本学年重点开展的“培养五种习惯”活动,不但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还注意向家庭渗透;开展礼仪教育,不但评选教师礼仪标兵、学生礼仪标兵,还评选优秀家长。邀请家长一起策划文艺节、体育节、科技节等重大活动;邀请优秀家长来校讲座;给村府、社区、家长寄喜报;给家长的建议书,等等。

第3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将带教老师的带教经历和感受归纳提取出4个主题:中专护生很难进行角色转变、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工作责任心不强、文化基础差并且缺乏主动学习能力。

1.1不能很快的进行角色转变

护生仍然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甚至觉得临床工作与自己无关,这是带教老师的普遍看法。带教老师A:“学生入科两周了,基本的工作程序已经熟悉,可是每天我忙碌的停不下来的时候学生还是站在那里,我不是想让学生帮多少活,我只是希望她有一个角色转变的意识”。带教老师E:“有的患儿几乎与护生同龄,护生经常忘记自己的身份而与患儿像同伴一样无所顾忌的交谈打闹,导致患儿情绪激动,不利于疾病康复”。带教老师F:“有一次学生对我说非常不喜欢患儿称呼自己为阿姨,认为自己没有那么老,很反感这样的称呼,甚至影响自己上班的心情”。

1.2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人际沟通能力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护理活动的基础。

①缺乏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能力。带教老师认为中专护生年龄尚小,无法换位思考和体会患儿家长的心情是导致护患沟通效果欠佳的直接原因。带教老师B:“护生看见孩子哭闹而家长急的满头是汗时还要去给患儿做护理,遭到家长的反感和拒绝,从而也失去很多动手锻炼的机会”;带教老师A:“儿科病房难免会遇到一些挑剔的家长,护生不会婉转的跟家长解释,经常与家长发生争吵,进而引起医患纠纷,影响了科室的病人家属满意度”;带教老师D:“对于无陪病房的小患儿,她们因想家或疼痛等原因哭闹不止时,护生表现出态度冷淡、言语生硬,没有耐心也缺乏方法去安抚患儿,有时甚至歧视患儿”(耸肩摊手,表情无奈)。由此可见,护生缺乏良好的沟通意识和能力,严重影响实习质量。

②缺乏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带教老师C:“有时医嘱有问题,我让护生去找开具医嘱的医生核实,他们通常就直截了当的对医生说您的医嘱开错了,使医生很反感,影响医护关系”;带教老师E:“我通知学生出科考试时间,结果学生生气的说老师您改个考试时间吧,那天我休息,无法来院参加考试。我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护生很生气的摔门走出教室,她是我见过的脾气最大的学生”(很气愤的表情,语调很高)。

1.3工作责任心不强

很多护生报考护校并非出于对护理事业的热爱,而是躲避就业和求学的压力,因而缺乏护士执业必备的责任心。带教老师B:“我了解到她们不是很喜欢护理工作,她们报考护理专业是因为目前护士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其次就是可以免去高考时的拼搏”;带教老师C:“学生在给病人肌肉注射时,三查七对不严格时有发生,她们没有意识到医护人员工作的重要性,上夜班打盹,无菌意识差,竟然大把抓无菌棉球,遭到批评后竟不以为然”。

1.4文化基础差并且缺乏主动学习能力

中专护生理论基础差,往往缺乏求知探索的主动性。对于不懂的问题不愿主动去问老师,也不善于自己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去解决。带教老师A:“有次出科理论考试时,有学生竟然问我不会写的字可否用拼音替代,这让我哭笑不得”(无奈的表情);带教老师F:"在临床静脉输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时,学生竟然把滴速调的很慢,对课本学过的知识一点印象都没有";带教老师E:“当天我给学生布置了复习内容,第二天考察时,学生把交待的复习任务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以宿舍没有教科书为由不复习,影响了我的带教计划,我很无奈”。

2讨论

儿童医院收治的病人为新生儿至18岁的青少年病人,与成人护理有很大差别,年龄越小,差别就越显著。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是儿科疾病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导致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在儿科病房中除基础护理和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因此小儿的疾病治疗、护理、预防、沟通方式等有其独特之处,这对儿科的护理人员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中专护生年龄约18岁~20岁,几乎与年长的患儿同龄,且多为独生子女,多数具有任性、自私、娇气、依赖性强、不能吃苦耐劳的特点,面对病人时,“被照顾者”的角色向“照顾者”角色转变发生障碍,很难适应角色,缺乏爱心,成为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护生沟通受到自身能力、学校教育以及病人特殊性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交流能力欠佳,缺乏沟通技巧。分析原因可能是中专护生社会阅历短,沟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所致;同时也受角色适应不良的影响,使其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缺乏主动性。近年来虽然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人际沟通课程,但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更没有对学生进行专科的交谈技巧训练,使该课程流于形式。而在儿科病房中,由于病人本身的特殊性,在理解能力和成熟度方面欠缺,恐惧和陌生的环境使病人与护理人员难以接近,增加了与其沟通难度。中专院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生虽然还要经历2年~4年的专业教育学习,但知识基础总体依然薄弱,这些学生理论基础差、学习主动差,临床带教老师培养其成为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人才任重而道远。这与我国对大中专学生培养定位为技能型人才为主有关,同时也受到教育年限和课程设置的限制,在学校教育中以实践操作为主,培养人文理念的课程匮乏,导致学生步入临床时,表现出责任心不强、缺乏使命感、没有奉献精神等。临床实习是护生基本技能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带教老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给予正向引导,传递正能量,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等方面不断进步,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

3小结

第4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一、台湾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1.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升学渠道畅通

台湾的教育事业相当发达。虽然台湾人口不到2300万,面积仅有3.6万平方千米,却拥有包括职业学院在内的160余所大学,每年招生近11万,在校学生总数70万左右。由于大学多,容量大,生源少,岛内适龄青年几乎都有大学或职业学院可上,入学考试的录取率高达89%,如果加上推荐入学和特长入学的人数,录取率就更高。

台湾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其体系涵盖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等。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台湾与内地同宗同族,血脉相连,“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同样构成其发展职业教育的观念障碍。因此台湾的职业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特色,以升学为导向,成为台湾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台湾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既吸纳现代西方职业教育先进的理念,又借助东方儒家文化崇尚读书、追求学历的传统,成功地建立起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层次完善的现代职教体系。

2.实践教学手段先进,设备齐全

台湾职业学校重视实践教学,舍得硬件投资,教学实验、实习设备都非常精良,学校配套实习工位充足,能满足教学需要。注重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手段现代化,并实现网络化。在协志高中,我们参观了电子、资讯、汽车、美容、幼保、资料处理、餐饮管理等学科的实验室及实训场所,深感该校把职业技术实践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看成是生命线,在实训设备的投入上舍得花大本钱。

台湾的职业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协志高中参观时,看到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各种废品创作的各种校园景观。例如用旧汽车配件制作的“老牛拉破车”、用旧瓶子制作的“城市高楼”,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台湾的职业学校也很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职业学校优先聘用具有实务经验及持有乙级以上技术证照者担任专业实习科目教师,对于没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则送到企业进行培养。另外,台湾每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参加世界性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评奖,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台湾还把学生取得各项技能比赛证书的多少作为评估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各职业学校都很重视参加各项技能比赛。

3.职业证照制度严格,推广顺利

台湾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对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加薪、升迁都有帮助。《职业训练法》规定,在加薪和录用技术人才时,丙、乙、甲三级证照分别等同于中等职业学校、专科、技术学院毕业等级。在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台湾各职业学校及学生个人都非常重视职业证照,在毕业时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还要取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证照。

4.建教合作普遍开展,效果良好

建教合作是指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从事职业与技术训练工作。其目的在于培养企业界所需技术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建教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准备,学生在学校接受必需之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训练岗位接受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在学制上实行“三三制学习法”即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三个月到企业实训,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课堂和实训的轮换,学生不放寒暑假。企业不但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实训场所,还为一大批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出路,他们半年实践,半年学习,学生实践期每月至少可得工资16000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4000元),这样既可以为他们赚取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又能获取大量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5.养成教育深入人心,成果显著

文明、规范、诚信、守纪的社会风气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结果。在参观考察的十天里,我们看到整个台湾卫生状况非常好,到处干干净净。路上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通秩序井然,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看不到被破坏的植被。无论谁去郊游,都会将废物分类打包带回,这种环境意识从小渗透,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自觉的行为。

学校认为学生的德行优劣,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的,而是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礼仪和能力,培养学生文明诚信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同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时间、表现作为德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明确规定德行考核不合格不予毕业,所以,学生的养成教育效果比较好。这一点从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过程中得到了印证。此外,台湾的职业学校还认为,学历和技能教育仅仅是教育目标一部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努力追求幸福人生的人”。

6.教师综合素质好,待遇高

在台湾,教师是大家比较羡慕的一个职业。台湾师资队伍的特点是素质好、待遇优、地位高。台湾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较高,大学毕业第一年月薪在3~4万元新台币(相当于7500元~10000元人民币),一般国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月薪在4~8万元新台币(相当于1~2万元人民币)。校长的月薪12~16万元新台币(相当于3~4万元人民币),台湾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教职工在正常情况下每年都增加一级工资,表现好、有成绩还可以享受奖励。教师在社会上非常受尊重,每年9月28日是教师节,有关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对学校的校长、教师、职工进行表彰和奖励。教师来源多样,不仅有师范的毕业生,还有其他非师范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这部分人要进教师队伍必须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经过考核和考察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后,便可终身任教,校方不能随便解聘。教师退休时可以一次性享受退休金,也可以按月享受退休金。

二、台湾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

内地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内地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初等职业学校教育现在还是一个空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差一点被淡化和弱化,现在刚刚被重视起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也是起步不久。从中职到高职的道路又很不畅通,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本应作为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顺畅地对口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这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如同“断头教育”,也使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成为“无身教育”。内地的职业教育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借鉴台湾的经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是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2.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一个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它的价值观和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反映了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态度。台湾职业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并充分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素质,尽力为每个人创造按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来发展自己,使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就业程度的教育,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趋势,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按需设教。

3.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待遇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除要求从事这一职业必备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外,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成为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职业学校教师上岗前要完成教育理论的学习,要有学生个案分析、教材处理、授课情况的考核。建立职校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制度和定期更新知识的制度,职业类学校教育要能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职校的教师要能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服务。

教师待遇是影响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从政府政策到社会氛围都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从物质待遇到社会地位都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价值,让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神圣的职业”。

第5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一)心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介于16一19岁之间,这是生理、心理变化剧烈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塑造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极为复杂、微妙、动荡,很多家长对此都束手无策,觉得这一阶段的孩子象变了个人似的,难以捉摸。因此,心理教育工作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把握这一阶段的特殊性至关重要。

2、心理教育的对象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从一贯的普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的巨变,不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比普通高中学生复杂,可以这么说,他们已经或即将为将来扮演的社会角色作出了选择,这是他们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和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这些问题都巫待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予以解决。

3、心理教育的对象层次差异较大。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登记注册入学制度的改革,其生源素质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既有钟情于职业教育、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的优等生,也有中考各门课都不及格、甚至思想行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的后进生。如此悬殊的差异,给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大一统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同样是心理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4、心理教育对象的专业差异明显。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是专业教育,专业不同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同。有些学生就读的不仅是自己喜爱的专业,而且是社会热门专业,就业前景看好,他们学习起来充满自信,这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个性、对生活的态度、择业心理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有些学生进中等职业学校原本就是出于无奈,选择的又是自己不感兴趣、工种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就业形势又不太乐观的专业,这可能对他们产生的是消极的心理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专业因素的影响,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需求。

(二)心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也即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教育、个性心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专业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这些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而特殊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就业休戚相关,既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也体现了其特色性。

(三)心理教育教学的渗透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他们既要学习普通文化课,还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大量的实训实习,而教学时间有限,过多地独立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难免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时间上也很难保证。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渗透式心理教育应该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即把心理教育内容、过程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实习等环节开展教育,这不仅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且寓心理教育于专业学习之中,让心理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结合他们在学习、实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

(四)心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比普通高中学生复杂,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更频繁、直接。除了家庭、学校两大生活、学习场所外,他们有大部分时间将在实验实训基地、实习工厂企业度过,可以说他们已经开始接触和进入职业世界和现实社会,这些环境因素相对于校园来说更加复杂和不可控,不同的思想潮流、各种社会现象、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品德的养成,在学生的心理产生碰撞、冲突。同时,这些因素也给心理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挑战与难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有许多因素是力所不能及的,也是回避不了的,现实往往与我们展示给学生的理想状态有很大差距,心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预示着心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五)心理教育力量的多元性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领域的扩大,心理教育教学的渗透性,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力量极为分散,既有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也有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还有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工厂里的师傅、同事等。一方面这些教育力量由于所处的环境、考虑问题的角度等不同,会产生许多不和谐,教育不一致,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素质、专业水平等原因,有些教育力量对学生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有些工厂里的师傅本身有一些如赌博等不良品行,潜移默化中会给实习的学生以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整合心理教育力量,消除消极力量的影响,发挥心理教育合力作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一大特点和难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对策

针对上述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必须加强研究,创新思路,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心理教育模式。

(一)以人为本把握特殊性,心理教育必须体现个性化

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才是人性的、有效的、科学的。心理教育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塑造的伟大工程,而这必须建立在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自我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才能培育出健康和谐的、如恩格斯所说的“心理”这朵“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因为这样的心灵之花才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把握特殊性,首先要承认特殊性。俗话说,人心如面,各有不同,教育者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的工作是极具挑战性的,我们的教育活动指向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种种丰富的思想,是一颗颗活跃的心灵,是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可以说没有通用的教材,没有所谓充分的备课,没有设计好的现成的教育内容,要以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理念指导教育实践,要抛弃大一统的传统教育观念,不能指望用统一的模式“克隆”出符合教育者要求的统一的人才。我们的心理教育应该灵活而有章法,变化而有规律,特殊而有成效。其次,要了解特殊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指南,每个学生在其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不同,他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能力也不同,要使心理教育个性化真正落到实处,教育工作者要花费大量心血了解每个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量身定做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

(二)突出重点分段实施,心理教育必须关注学生需求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心理教育内容十分庞杂,要处理好心理教育内容,处理好心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就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发展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阶段性非常明显,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在各个个体身上是千差万别的,但同时又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而言,学习内容主要是普通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很多学生是中考失利者,对文化课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情绪,而对专业学习又有些不适应,既好奇又畏惧,青春期心理活动明显,对新集体充满了渴望,这一阶段心理教育的重点主要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心理辅导、集体归属感的培育等。而毕业班的学生处于实习和择业阶段,面临更多的是就业问题、踏上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择业观的树立、如何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换言之,我们的心理教育既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样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觉得与自己没有关系,也不能只讲个别,忽视大多数人的需要、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全面把握心理教育内容,针对不同的阶段突出重点教育,让心理教育想学生所想,给学生所需,是心理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教育策略。

(三)倡导心理合作教育,追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创造和谐的社会,那么只有具有和谐人格的社会公民才能组成和谐的社会,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塑造和谐的人。为此我们在心理教育领域倡导和谐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不仅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也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力量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涉及的人员较多,而且分布也较广,既有学校的专业和兼业教师,还有社会、企业的工作人员,也许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也许教育者之间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还会有激烈的冲突,这些在生活中都是正常的。然而,虽然我们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但对辨别能力还有欠缺的中等职校学生而言,如果所有的老师各唱各的调,导致太多的不和谐,容易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心理上的失衡。在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谈吐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不管教师个人具有怎样鲜明的个性,教师之间必须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自身素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实施情境式教学,让心理教育走进学生心灵

长期以来,心理教育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用条条框框的原则、抽象的理论试图说服教育学生,以至心理教育被学生看作是政治思想课而把它排斥在心门之外。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很多品质的形成是在感受、熏陶中获得的。英国哲学家波拉尼提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并且指出默会知识是不能言传的,是镶嵌于实践活动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性的。人类心理品质的很大成分也属于“默会知识”,有许多类似于“默会知识”的东西在感染影响着学生,例如教师的人格、态度等,同时内化成学生的“默会知识”,塑造着学生的心灵。情境式教学正是要抛弃传统抽象、呆板的说教,创造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情境,在情境中体会他要做什么(目标)、怎么做(方式)、做的结果,感受教师所要传达的内容,形成共鸣,达成心理教育的目标。在中等职业学校创造情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结合教育内容,人为地创造有一定氛围和情境性的环境或活动,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活动,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某护理专业为了培养学生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心,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就让学生互相扮演护士和病人,扮演病人的学生会上用于检查胃病的导管,学生体会到了病人的痛苦,感受到护士不同的态度对“病人”心理和身体的影响,理解了病人的心理感受。二是利用学生学习、实习的真实情境,因地取材,发掘其中的教育因素,这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擅于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情境式教学主要依赖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第6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关键词 高师院校 顶岗实习 实践模式

一、建立顶岗实习实践模式的意义

2007年7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顶岗实习一学期。我国各个高等师范院校已经普遍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大力充实了贫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力量,同时也对高师院校积极开展新时期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各高等师范院校在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顶岗实习学校大多是偏远的农村中小学,环境特殊,师资严重缺乏,因此很多实习生跨专业实习极为严重,加上信息的沟通、交流不畅通,严重影响了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和指导老师对于顶岗实习的指导效果。顶岗实习是师范院校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工作。本文笔者通过亲自实践并参与顶岗实习工作,探索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顶岗实习的实践模式。

二、顶岗实习实践模式的四个阶段

(一)预顶岗期

1.受援实习学校积极配合高师院校提供相关信息

(1)受援学校发展概况(规模、在校学生数量、学生生源、教师数量及业务综合水平)。(2)受援班级学生的详细情况(学习基础、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家庭状况、性格发展,做好留守儿童和离异子女,以及孤儿、残疾儿童等的信息登记)。(3)随附当地生活风俗习惯,以便实习学生到了当地,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便尽快适应当地环境和生活。

2.高师院校做好如下事情:

(1)进行顶岗实习学校的登记和实习学校所需教师数量、科目的统计。(2)提醒学生顶岗前期注意事项:生活、工作、安全、纪律、社交方面。安排好实习学生的食宿、上车时间及地点、需带的物品。(3)加强顶岗实习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二)顶岗初期

高师院校要做好实习前期培训工作,使实习生顺利融入工作环境,迅速转变角色。一般一个学校只分1—2名学生,且专业不一,学生难免会产生孤独情绪。顶岗实习前期,对于顶岗实习学生心理素质,两级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就得起好关心和引导作用,多对顶岗实习生们交流与谈心,帮助他们排忧解愁。

1.实现角色转换

除了受援学校教育局和当地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以外,高师院校还须在顶岗前期,加强教学方法培训和心理咨询。因为很多学生还未完全掌握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就马上从学生转变成老师,独立地担当起一个班的教学工作;所以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还有一个过渡期,教学及管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组织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2.帮助顶岗实习生实现社交、生活的过渡

为顶岗实习学生搭建一个积极交流的平台,对于性格内向的实习生,指导老师得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及时引导他们尽快地融入当地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顶岗中期

1.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认真进行事务管理

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可以在相关信息技术平台上实时地教育教学信息和其它事务安排,帮助顶岗实习生们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指导顶岗实习生的业务水平

(1) 由于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跨地区指导不方便,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交流和学习,解决顶岗实习生跨学科教学问题。(2)督促顶岗实习生记录教学过程(教学、班主任管理、教研、社会实践、家访等)。一方面,可以寻求大家的帮助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算是初为人师的一段难忘经历。(3)提供交流平台:帮助顶岗实习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分享教学心得体会,以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四)顶岗后期

1.做好实结和实习所在班级的学生情况现状分析,为以后的带班老师留下可行性参考依据。

2.顶岗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受援学校和班主任做好事务接洽工作。

3.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做好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和评优工作。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原则:将顶岗实习生们的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与实习受援学校的评价相结合,最后进行综合评定。

三、对于顶岗实习的今后展望

顶岗实习是当今社会构建有中国特色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成功探索,是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训模式改革与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为一体的新探索,是高师院校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统一、联合起来的一种新尝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师范院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实习学校要认真贯彻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落实,配合完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积极研究与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玉梅.我国高师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实施效果现状调查研究.2008.6

第7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一)结构不够健全,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培训学习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通常是跟随着招生就业,内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健全,教育工作不能如期的开展,只是就业的信息是远远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方向去就业。学校在指导方面,要设立不同的班级,分开指导,让学生更好的去就业。

(二)师资力量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师资力量的缺乏来自于学校给予的奖励以及薪水的多少,很多专业的老师本身是不远加入就业指导的工作,这就让老师的资源无法渗透都学生中去,同时学校缺少专门的机构,在知识上也存在着缺陷。

(三)学校不够重视,理论研究薄弱

活动开展的顺利和学校的投入成正比,一些学校由于每年都面对着就业指导的问题,在教育上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传统的观念是注重学科不注重就业,这让很多学生不能在就业方面有全方位的认识,在就业中没有方向。

(四)教育对象片面,教育内容狭窄

目前高职高专开设的课程仅仅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范围相对比较狭隘,不能促进教育的事业发展。

(五)教育没有特色,因材施教不够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要面向各方面,目前高职高专的教育知识按照陈旧的方式进行,没有本质的创新,不能体现其教育的特殊,对学生都是一样的规划,毫无特色。

2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的基本内容

为了及时的解决教育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积极的开创新的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学校虚心的学习其他学校优良的教育系统,通过实际情况,在教育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进步,更加的贴近社会的需求,其教育的基本模式如下: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知识在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时,首先要选对材料,对课本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对就业有的放矢,其次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填补,涉及各个方面,让学生全面学习,最后要让课堂生动活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有利于课程的开展,也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来学校进行讲解,同时了解并分析毕业生的家庭情况,听取家长、学生的意见。

(二)开展实践锻炼活动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课堂的教学,只局限在课堂的讲解是不够的,还要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进行锻炼,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素质。

(三)把就业教育融入学生教学见习

实习过程之中在引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就业教育,更好的融入社会。带领下是去不同的单位进行考察,了解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给学生相应的安排创业实习的机会,培养其良好的素质和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教育新模式的配套措施

(一)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育的核心

教材要根据课程的需要,联系生活和实际,覆盖丰富的信息,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同时要加强对教学的填充,不断的完善教材的内容,让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壮大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要扩大师资队伍,就要对老师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筛选,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还要不断的引进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扩大教师的人数,还有不断的提高老师的素质。

(三)加强校内外合作

在开展教育的工作,不断要提高本校的教育模式,还要借鉴和学校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达到合作共赢,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达到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教育,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更加乐观,开展心理教育咨询,培养学生的素质,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五)加强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

不断要加强教育,还要合理的利用学校的资源,穿件就业的实习地点,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就业,更好的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不断的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4结束语

第8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校企合作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必要性

毕业实习对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学生,比对普通高等教育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显得更有意义,主要体现在:

1、毕业实习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会计实操能力;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会计理论,并胜任将来的工作。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工厂,学生比喻成产品,没有经过毕业实习这最后一道环节加工的学生终究只是半成品。

2、毕业实习有助于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钟占较大比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毕业实习正好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对行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3、毕业实习有助于学生整体适应性的提高。

通过毕业实习,学生的诚信品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其次,学生在实习期间积累的工作经验,可大大提高其即将面临就业的竞争力。再者,实习单位本身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开创学生高水平的企业实践、高质量的就业局面。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

通过选取200个样本,这些样本均符合高职高专和会计专业两个特点,并经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

1、学生在规定时间进行毕业实习的比例偏低;

高职高专的学生基本上是在第五学期期末开始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大概是12月底,可真正在12月底就能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仅有30%,其他都陆续在次年的二月份或三月份才找到实习单位,这使得学生根本就不能圆满完成毕业实习的任务,有的学生甚至到次年6月份都没有找到实习单位。

2、从事会计岗位实习的学生比例偏低。

30%的学生从事与会计岗位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即使剩下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会计岗位相关,但日常所做的事情大多拘泥于文件的传递、复印等简单的非专业工作,很少同学能够接触到会计专业账务的处理与核算等专业性工作。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针对上面所述现状,并经分析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毕业实习单位不能满足需要;

(1)实习单位数量上不能满足要求;实习单位数量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很多学生到实习期结束才能找到实习单位,有部分同学甚至到最后都不能实现实习。

(2)实习单位在质量上也不能满足要求。许多学校至今尚未建立健全比较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许多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一事左推右挡或讨价还价不愿意接纳,更不愿意成为高校长期进行毕业实习的基地;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就是勉强接待学生毕业实习,不允许学生亲自进行实际操作,个别企业和单位甚至对学生毕业实习不管不问 。

2、学校和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受我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文化的影响,学校注重强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对学生是否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要,缺乏必要的具体考评要求和标准;而学生方面因为临近毕业忙于找工作,无心参与实习,大多学生把毕业实习当成“寻工求职”的途径。

3、会计岗位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会计资料有严格的责任性,单位在面对实习学生时,由于担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加上会计资料保密性的需要,往往只安排一些无关专业的杂事,例如复印、翻阅材料等,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通过毕业实习,专业知识得不到根本的提升。

四、完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对策

既然原因归结于实习基地、学校、学生这三方,那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要三管齐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实习:

1、加大实习基地开发力度,建立更多校企合作单位;

就业指导中心和指导老师要积极深入市场,开发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基地;甚至还有必要专门开设校企合作办,专门致力于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开发。

2、积极维护现有校企合作单位;

为了校企合作能够积极督促学生,也为了学生能在校企合作单位获得长足的进步,学校必须要维护好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使其更加稳定。学校也可以考虑依据校企合作单位岗位的特点,适当改革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的建设,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样“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将会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也将会更加稳定。

3、加强学校和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衡量学校教育工作的标准,不仅要看培养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看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看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在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毕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精髓;

学生则不能急功近利,眼睛不能仅仅瞄准工作,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毕业实习的磨练,学生将更能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当他们拿到“毕业实习”的满意答卷之时,工作也会向他们招手。

4、日常教学中,注重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加大实践环节教学的比例;二是在学生系统学习完专业知识时,进行系统校内模拟实习;三是要求实践环节和模拟实习的选材要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有代表性、合理性和典型性。

【参考文献】

第9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是当前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既是高职高专类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检验高职高专类学校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准。幼儿师范学校是高职高专的一种类型,由于幼儿师范学校特殊的培养对象——幼师生以及其产品“幼儿教师”在“生产”过程中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师范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点。

二、对“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思索

(1)“产、学、研”相结合的含义。一般情况下,“产、学、研”中“产”是指企业,“学”是指高等院校,“研”是指科研机构。而在高职高专类的学前教育体系中,“产学研”的结构则与高校不完全一致,幼儿师范学校中的“产”应该是幼儿园,“学”即学校本身,由于学前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对匮乏,“研”的角色也只能由学校本身充当。所以,幼儿师范学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幼儿师范学校的研究优势,探索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幼儿园人才需求及幼儿园发展的结合点,努力使学校所培养的幼师生符合幼儿园的需求特点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2)幼儿师范学校“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特点。①组织的严密性。在高校,“产、学、研”中的“产”是指企业,“学”是指高等院校,“研”是指科研机构,“产学研”的角色是由三方面完成的。而在幼儿师范学校中,“产”是幼儿园,“学”即学校本身,“研”的角色也只能由学校本身充当,有的学校实质上连幼儿园也是自己附属的,这样结合的组织结构相比高校无疑就更加严密了。②“产品”的滞后性。对于非师类高职高专来说,研究的对象无疑是各种产品,其产品面世后性能及社会效益应该很快就彰显出来。与这些学校不同的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产品”是幼师生。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对幼师生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和效果,需要幼师生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比较明显地展现出来,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滞后的。③过程的复杂性。幼儿师范学校的“产品”是幼师生,是活生生的人。在任何研究活动中,对人的研究是最为复杂的。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各组成因素如教师、学生、环境本身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相互的磨合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很多可控的、不可控的因素,这些都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④因素的可变性。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家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地方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幼儿园中孩子的特性、家长的素质及观念,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学校的办学环境、学校的学习氛围、学校的教学理念、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幼师生的学习特点、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幼师生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等等,都是存在于“产学研”办学模式中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对幼儿教师的培养。

三、幼儿师范学校“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实施探索

本人认为,要重视幼儿师范学校“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的模式,就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研究的前瞻性。针对当前幼儿师范研究机构和研究力量薄弱的现状,幼儿师范学校要成立专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机构或研究部门,专门针对“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研究,成员既要吸纳主管部门、幼儿园中的各级领导,更要有学校和幼儿园的一线骨干教师,要定期召开座谈会,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一方面,要站在幼儿园实际需要的前列,研究幼儿园的发展策略,对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幼儿园出谋划策,让幼儿园在发展中形成对学校研究策略的依赖,而幼儿园的发展是建立在学校指导上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在“产、学、研”相结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能够统揽学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在专业建设上,如教学改革、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进行把关,在实施上进行指导,在效果上进行检验,在运行上进行调整,使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够符合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真正满足幼儿园实际需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衔接。

(2)以人为本,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无论政策的制定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施,其载体都是人。因此,要加强对人的研究,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敢于研究,敢于实践,敢于尝试的精神,加强学校出台的各种政策的落实,加强对各种活动的反馈和调整。“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也离不开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园的领导和干部要正确引导,引导他们把自身利益与从事的活动相挂钩,让他们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等活动中尝到与幼儿师范学校合作的甜头,从而积极地投身到研究活动中。

(3)把幼教产业的发展与产品的开发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模式下的“产业”是指学校利用学校的条件创办幼儿园或幼教实体,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融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和实践活动为一体。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模式,不仅为培养学前教育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是一种理想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为此,学校应加大研究的力度和办学的力度,同时也应该广泛争取地方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植,把它变为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要注意到学校在幼教产品的开发上也有广阔的天地,学校中有大批的音、体、美、学前教育、心理方面专业的师资,他们在幼儿教具的开发,幼儿阅读资料的编写,幼儿教育活动的指导及其幼儿音像制品的制作等方面有比较强大的优势。因此,幼儿师范要依托学校,依托教师,甚至依托幼师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把幼教产品和产业做大,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