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价值链理论范文

价值链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价值链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价值链理论

第1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构建理论;必要性;理论框架

Andfromaccountantanglesandsoonessence,accountantgoal,accountantsupposition,functionofaccountingandaccountantobjectelaboratedvaluechainaccountantelementarytheoryframeeachprincipalaspect.

keyword:Valuechain;Accountant;Constructiontheory;Necessity;Theoryframe

1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前提

价值链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迈克尔•波特,1985)”的内部过程和作业。他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约翰•妙恩克(JohnShank)和菲•哥芬达拉加(V.Govindarajan)描述的价值链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的范围更广一些:任何公司的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作业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的全过程。公司的内部价值链通过采购作业与供应商价值链发生联系;同时又通过销售及售后服务作业与客户价值链发生联系,直到最终用户,由此形成了价值链整体。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具体而言,价值链管理是通过对价值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以满足顾客需求,并提高价值链中成员效率和效益。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价值链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构建支持价值链管理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对价值链进行日常营运和绩效评价。

价值链既然成为管理新视角,也就必然导致其在会计领域的渗透。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从理论探讨到实务探索,许多会计学人加入了价值链会计的讨论。本文也是在这一背景下,除了探讨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前提,还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地提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

2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2.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1)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2)价值链联盟企业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3)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由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已有的实践表明,价值链倡导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价值链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旺盛的需求:第一,在价值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入前的评估、加入过程的整合和加入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他们既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数据源,又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2.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诟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阎达五,2004)”

2.3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所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价值链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的部分或整体,变成了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价值链虚拟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把握会计主体变得十分困难。

(2)关于会计期间假设。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经营成果,人为地将企业经营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价值链会计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会计模式,实时报告成为现实,信息使用者则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最新的会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再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3)关于持续经营假定。在价值链中,会计主体存在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以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定将不再适用。在传统财务会计中,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应适用清算会计;在价值链虚拟企业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造新的财务会计方法值得研究。

3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3.1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首先应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向其所服务的对象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增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这些价值信息是基于价值链收集、加工和报告的。与财务会计信息不同的是,这种价值信息从服务对象看,主要服务于管理当局,一般不对外提供;从信息的内容看,主要是反映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信息;从信息范围来看,超过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价值信息。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价值链会计通过对价值链绩效管理、作业成本控制、资本预算等实现对企业价值活动的控制。显然这些控制活动就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又是一种管理活动。

3.2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綦好东杨志强,2004)”

3.3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1)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①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②实时动态:虽然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是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2)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StrategicCollaboration):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CollaborativePlanning):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因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4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价值链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价值链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既相联系又有突破。其内容分别是: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假设、与清算假设并存的继续经营假设、实时处理与会计分期相结合,以及价值计量假设。

(1)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问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2)会计分期和实时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终止前,应定期向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但在价值链管理下,会计分期实际意义受到挑战。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使每笔交易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受到质疑。因此,价值链会计在满足传统会计分期反映基础上,还应该更灵活处理分期会计处理事项,诸如重视项目有效经营周期报告、重视实时报告,以弥补传统会计分期核算的弊端。

(3)持续经营假设和清算假设并存。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价值链管理中,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大了经营风险,网络的扩张使企业虚拟性加强,这些都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分析评价价值链会计信息时,可能更多地需取得特定期间假设下的财务报告。因此,价值链会计既要提供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信息,又要提供清算假设甚至其他特定期间假设下的会计信息。

(4)价值计量。在价值链管理中,给货币计量提出了强化与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价值链联盟体的货币环境复杂化,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在价值链中,知识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有必要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而这些非传统资本都难以用现有的货币计量模式进行衡量。在价值链会计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将被大量应用。在基本财务信息之外,以非货币形式计量的非财务信息也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多种计量形式同时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3.5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它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对象的表述是“企业资金及资金运动”。价值链会计对象应该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实际上资金运动与价值链都是对企业价值运动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述。但是一旦从价值链角度考察资金和资金运动,它就有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价值增值,二是强调价值链一体化。企业价值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将成为顾客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价值链内部的各种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最终取决于顾客价值链。因此,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赖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联系、有赖于企业在整个价值系统中相互联系、有赖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的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1985.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2]于玉林、李端生.2001.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4月

[4]于富生、张敏.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J].会计研究,2005.11

[5]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和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6]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J].会计研究,2004.2

[7]阎达五、尹美群.价值链会计——基于价值链管理理念的会计思想[J].财会时报,2003.03.26

[8]阎达五.开展会计理论创新研究——关于构建价值链会计的一些思考[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3.5

[9]李百兴.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会通讯.2004.8

第2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价值链会计是会计学的新领域。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构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要在突破传统会计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

1 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1.1 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首先,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有新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1.2 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垢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2 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2.1 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2.2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2.3 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2.3.1 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间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2.3.2 持续经营假设和清算假设并存。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价值链管理中,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大了经营风险,网络的扩张使企业虚拟性加强,这些都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分析评价价值链会计信息时,可能更多地需取得特定期间假设下的财务报告。因此,价值链会计既要提供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信息,又要提供清算假设甚至其他特定期间假设下的会计信息。

2.3.3 会计分期和实时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终止前,应定期向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但在价值链管理下,会计分期实际意义受到挑战。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使每笔交易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受到质疑。因此,价值链会计在满足传统会计分期反映基础上,还应该更灵活处理分期会计处理事项,诸如重视项目有效经营周期报告、重视实时报告,以弥补传统会计分期核算的弊端。

3 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3.1 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第一,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第二,实时动态。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3.2 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

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由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3 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它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对象的表述是“企业资金及资金运动”。价值链会计对象应该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实际上资金运动与价值链都是对企业价值运动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述。但是一旦从价值链角度考察资金和资金运动,它就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价值增值,二是强调价值链一体化。企业价值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将成为顾客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价值链内部的各种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最终取决于顾客价值链。

第3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传统会计方法

价值链概念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首先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作业,并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本文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提出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首先,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有新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其次,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新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又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第一,在价值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人前的评估、加人过程的整合和加人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另外,价值链联盟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将提出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垢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3、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第4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一、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 Porter)于1985年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个企业都进行着设计、生产、营销、供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作业最终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此后。在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行业价值链的概念。通常一个房地产行业价值链是由土地决策、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市场推广(销售)以及物业管理和其他服务等各个环节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已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而演化成一个个独立的企业群。

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直接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通常都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内外可利用的资源,使企业自身和与之合作的各种专业机构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完成价值的创造过程。

二、房地产业目前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于2002年后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住宅产品开始多样化,大型综合小区开始出现。但进入2006年,随着国家政策环境改变,管理和调控力度加强,准入门槛提高以及土地供应重心向郊区转移,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外地企业的进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经营中开始出现了问题,一些在繁荣时隐藏的问题开始出现,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价值链涉及行业价值链所有部分。生产体系为“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

典型的模式是拿地――建房――销售――物业一条龙滚动开发的模式,做全能开发商。大型房地产商是大而全,拥有自己的建筑施工企业、销售公司、装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实施纵向一体化,通吃全部产业链,业务不外包,“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小房地产商是中而全、小而全,也如法炮制。各个企业都想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全面开花,专业化的、有多营特色的房地产商少之又少。

这种生产体系对于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来说是有其可行性的。由于资金实力雄厚、人员配备齐全、相对素质较好,可以满足产业不同片断的要求,在优化管理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优势,实现企业集团的优势最大化。但是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从人员配备上和资金上不可能实现对整个价值链的优化管理。而目前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居多。这种“小而全”的生产体系在遇到激烈的竞争环境时,其弊端就会暴露出来,对于企业赢利造成影响。

(二)赢利模式主要为利用所得土地的低价格和融资的低成本获得利润

这种以“地――钱”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赢利模式有两个关键环节,即拿地和融资。获得廉价土地资源和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就意味着项目的成功。这需要同时具有和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的亲密关系和搞定权势人物的能力。其后果是房地产公司老板90%的时间用于在政府和银行之间周旋协调,而且是白天公关,晚上应酬,只有大约10%的时间用来考虑如何搞房地产开发,形成了“以老板为驱动力”的机会型发展模式。目前我区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是这种以老板为驱动力的机会型发展模式。公司老板大权小权一手独揽。事无巨细统一号令。房地产公司大多没有经营战略,没有品牌,不依靠制度、赢利模式和战略体系获得持续增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少有房地产企业具有低生产成本、高服务品质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大同小异,大多依靠广告炒作夸大产品的差异化。

(三)营销方式以概念炒作为主

成熟的营销方式应该是首先确定项目的潜在客户群。针对潜在客户群的消费特征、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来定位项目,配置对应的销售团队,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和营销途径来实现销售回笼资金,即所谓面向客户的全程策划营销。目前我区的营销方式通常是前期策划创意,然后是广告轰炸和一连串的事件营销,利用概念的差异化来渲染和夸张产品的差异化,而实际上产品差异不大。

(四)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见效慢,抗投资风险能力低

由于房地产企业全程参与房地产项目开发产业链,从筹备、拿地、建设到销售,时间跨度短则三四年,长则七八年,投资回收期长投资见效慢。通常项目开发筹备和建设期财务长期亏损,现金流净流出而且逐步加大,项目销售期现金流净流入,业绩开始扭亏而且逐步加大,项目开发的投资收益集中在项目后期套现。一旦销售期出现政策或宏观环境的恶化,轻则项目亏损。重则公司破产。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于我区房地产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产业价值链理论,本文给出基于行业产业链的优化重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即围绕开发商核心形成包括土地开发商、金融机构、设计总承包商和建筑总承包商等上游企业以及包括销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下游企业及全程策划为纽带的这个企业价值链。

在按照优化后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实施价值链管理时,作为链条核心的开发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开发商的主导地位

在图2所示的价值链模式下,开发商将发挥主导作用,以“价值链核心驱动者”的身份代表价值链中若干企业来面对客户,这必然要求开发商有很高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开发商而言,其工作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是项目决策与提供资金。对实力雄厚、自身具备较强的全程策划能力的开发商而言,可以由公司内部实施:对相对较弱的开发商而言,可以外聘专业公司由其提供“全过程策划服务”,但应在项目定位市场划分等关键问题上有自己明确的认识。

(二)要有效整合企业的外部资源

对于房地产开商来讲,外部价值链是由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商、企业的顾客等共同组成,并且各个节点环环相扣。外部价值链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不仅保证了房地产开发整个业务流程的合理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及效率,这对房地产企业实施有效的价值链管理至关重要。在对外部资源整合别要明确对设计总承包商和总承包建筑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定位。

1.设计总承包商(全过程策划服务外包时含策划公司)通常开发商与设计商的合作模式是由设计总承包商或策划公司与开发商共同主导,与不同类别的设计商共同协作、即由设计总承包商来与规划设计商、施工图设计商、园林绿化设计商、室内设计商进

行具体沟通。这种模式下要求设计总承包商有较高的设计与沟通协调的能力,否则会造成设计信息的流失,影响整体的设计效果。所以,选择素质较高的设计总承包商可以避免开发商与设计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同时降低了对开发商设计能力的要求,使其更有效地对整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全程控制,

2.总承包建筑企业在多数项目建设工作中,开发商占主导地位,一方面与各专业分项承包商相合作,整合这些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建筑市场的信息。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特别是材料和设备采购费,这部分费用的有效控制对项目整体开发成本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总承包建筑企业这个特殊角色的出现使得开发商更加有效地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监控。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总承包建筑商一方面与各专业分项承包商(包括勘探、桩基、防水、保温、门窗、园林、室内装修等公司)相合作,整合这些资源:另一方面与开发商进行沟通协调。这样,开发商的合作对象也只有一个,从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用于项目整体控制等更为重要的方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合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构建企业内部虚拟价值链

在传统的房地产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组织主要是以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为基础,组织内的部门划分非常细,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这样的组织形成只能适应相对比较稳定的竞争环境。但在当今市场需求突变和实施价值链管理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作为项目全程运作的资源整合者,需要通过其内部相关部门来获取外部价值链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外部资源集成。所以,房地产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适应这种横向一体化的趋势,它需要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使外部价值链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矩阵或网络型)在企业内部形成“虚拟价值链”的形式。这种结构不但使企业对内外资源进行有效地集成,而且使内外部集成的点对应起来,形成基于其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内部集成。

第5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关键词:物流成本;价值链;成本动因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SLGQD0603)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物流及物流成本理论的发展

物流活动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一直位于从属地位。1915年阿齐・萧首先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一词,标志着现代物流的萌芽。但这之后的几十年人们更多地从销售领域出发研究物流活动。直至1962年德鲁克提出了“黑大陆”学说,物流才作为独立的领域引发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研究。1985年美国物流协会采用Logistics一词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而该组织1998年对Logistics一词的解释则将物流和供应链联系到了一起。在这前后,物流理论和实践经历了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战略说的发展,现代物流范畴日渐扩展。

与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相对应,人们对物流成本一直比较关注。1956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所的一个个案报告对比了个案公司进行物流网络改造前后运输和仓储活动的成本构成和总量,提出了物流总成本观念。该观念所反映的就是效益背反的物流成本规律。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西泽修教授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黑大陆”学说,提出了“物流冰山”学说,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指出了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这也构成了物流“成本中心说”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了物流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价值;而这次价值发现与同时期西泽修教授提出的“第三利润源”即“利润中心说”相结合,表明了物流在增加效益价值方面的作用。该学说和之后的服务中心说、战略说虽然没有以物流成本为研究中心,但却将物流提升到战略和竞争的高度,而成本作为企业战略和竞争的主要着眼点和出发点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物流成本理论伴随着物流而发展。现代物流的基本特点就是基于系统化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一方面体现于其概念领域,强调从供应链层面进行一体化物流运作,而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概念;另一方面体现于其独特的价值体系。物流的价值最初就是体现在物流成本的降低上,而且物流服务性的本质和中间层次性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肯定会涉及不同的主体,要求从战略层面进行。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构建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

二、价值链理论与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

(一)价值链理论及其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综述。价值链的概念和思想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首先提出来的,描述了价值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可以导致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作业而形成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企业的活动也被分为主要活动及辅助活动两大类。约翰・沙恩克和菲・哥芬达拉加则在波特的基础上将价值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把企业仅看成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在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这个过程是指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价值网络的概念。价值网络强调企业在竞争压力下,彼此间的价值链关系也逐渐地演变成价值网络的关系,企业内部的行为主体间关系及业务联系也构成了内在的价值网络关系。

从目前的研究看,国内对价值链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目前的研究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种研究模式是价值链与ABC模式结合的研究,该研究模式仍然局限于物流作业要素分析的层面;第二种研究模式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和竞争层面上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该研究模式缺乏有效的物流成本动因分析,尤其是供应链层面的成本动因分析;第三,价值链指导下的物流成本管理评价的研究模式,该研究模式和国外基于优化的成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异曲同工,对物流成本的形成机理(以成本动因分析为主线)缺乏有效的分析。

(二)价值链能够满足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基于上述研究模式及其缺点,本文在应用价值链对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进行研究,首先阐明价值链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适用性。

1、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要求。物流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表现就是通过对供应商、企业、客户间的一体化的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成本,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而价值链正是波特在产业结构分析和基本竞争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的概念和思想。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产业结构分析本身就包括供应商、企业和客户分析,而以后的学者所提出的价值网络概念则主要涉及上述三个主体的一体化运作;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体系中,基本竞争战略就包括成本领先战略;而成本优势又作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是进行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归宿之一。

2、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按系统化要求实现物流功能要素集成的要求。从形式上看,价值链将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两大类、若干个逻辑上前后相连的活动,并集成到一个框架内;从具体应用上看,价值链要求按照活动的经济性和分析价值链的目的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即要求消除无价值或价值量小的活动,强调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性;从成本动因上看,价值链在考虑活动内部联系、整合等动因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协调和最优化带来成本削减的机会。

3、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从供应链角度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要求。价值链要求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价值链的纵向联系的动因出发,分析供应商或销售渠道行为如何影响每种活动的成本,强调与供应商在服务、包装、订单处理以及与客户在包装、搬运、物流设施选择等方面的联系为具体分析对象。

三、价值链在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的分析框架。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要求从竞争和供应链层面,按照一体化物流的模式和全成本理念进行物流成本动因分析和物流成本控制,即指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和影响此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物流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控制,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按照这种要求,本文构建如图1、图2所示的分析框架。(图1、图2)

其中,图1用网状模型动态表示供应商、制造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其中,Bi(i=1,2,…,m)表示制造企业的物料供应商。需要说明的是,Bi可能也有自己的供应商,即对制造企业而言是供应商的供应商;Ci(i=1,2,…,n)表示制造企业。我们往往以任一家制造企业为对象研究物流成本管理;Di(i=1,2,…,k)表示分销商,代表了商、各级批发商、零售商。

在图1中,通过这种网络关系说明现实世界中产品的复杂供应关系。理论上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商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涵盖世界上所有厂家,只不过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强有弱,而且不断变化。这就反映了供应商之间以及供应商与制造企业、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讨价还价关系。同样,制造企业与分销商和客户也存在这种关系。而该图对这种关系的描述则反映了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中的各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

图2则对应图1构建了企业价值链、物流活动的相关环节及物流总成本的构成,表示了供应链上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需要注意的是,资金流始于用户,终止于供应商的供应商,也就是说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企业的最终价值实现是通过最终客户体现出来的。这也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从供应链整体研究物流成本的构成和分布情况,即形成供应链和现代物流意义下的“总成本”观念。

而对应企业价值链及其物流活动环节则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物流成本的费用构成。从2图可以看出,物流费用由各物流作业要素产生。其中,装卸搬运主要起到联结其他作业要素的作用。而物流作业要素和环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其他各物流成本费用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要求从总体上进行优化,克服效益背反现象。

(二)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了解成本的动因,实际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前提和根本。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应该从供应链层面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深层次影响企业成本,由企业战略决策决定的因素。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战略成本动因有如下特点:一是与企业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如公司规模、业务范围等;二是对成本高低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是决定企业成本竞争态势(优势或劣势)的根本因素;三是要从按照“供应商――制造企业――用户”的框架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三)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从图2看出,供应商物流成本、采购费用、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存放搬运费用、包装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配送费用及相关的物流信息费用等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物流成本。企业总物流成本就是整个物流作业链上产生的物流费用之和。因此,可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物流成本动因分配到物流作业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既提高了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又为整个价值链上各物流作业环节物流成本管理及整个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东生.基于FAHP评价的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1.

第6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一、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的作用

    首先,运用价值链会计理论分析成本管理,来找寻整体或统一化的方法,企业的整合就是指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自己的产品时兼并其为它提供原料的一方,或者是兼并对自己产品进行出售的一方,整合战略有向前整合和向后整合两方面。特别是当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况下,企业整合可以为它提供原材料或者是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其他投入物的企业,这样就能够节省开支,有利于企业与其他同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通过价值链的分析,企业就能够对自己企业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整合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

    其次,通过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分析,可以利用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当中随处可见的不必要的不增值作业[2],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的形成,企业在对产品的销售时,可以利用价值链的优越性,对消费者直接销售,省去供应商的中间环节,节省开支。例如在对成品水泥的销售中,一般水泥都是用纸袋包装然后卖给消费者,在纸袋包装的问题上就会存在严重的浪费行为,通过价值链的成本分析,企业就可以直接用罐装车直接将水泥送给消费者,免去了中间包装的环节。这样既大大节省了成本的费用,使双方都得到便利,又节约了国家的资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通过价值链的会计理论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内的不增值作业,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最后,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产业价值链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企业可以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了解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运转情况、所占市场份额的数量等,客观的评价自身企业在整个企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直面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自身,制定出更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

    二、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具体的运用和运行措施

    第一,企业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分析,可以增加企业各合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总成本的目的,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众所周知,企业价值链会计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加强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合作,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价值链之间的相互合作是建立在彼此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内部之间,各项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相互信任,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生产材料、成本分析、企业管理和产品销售的分析,通过对实施的企业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各合作伙伴就可以公平公正的对自身的价值链做出评价,得知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复杂程度,进而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

    第二,价值链会计理论的正确运用,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运行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运行决策[3]。价值链会计理论的运用,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的运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相互合作,还注重企业外部消费者或者客户的总体需求,对价值链中的成本因素、资源因素、作业因素进行分析,灵活高效的运用价值链会计理论为企业谋求经济利润,针对不同的客户所出的价格来提供相应材料的产品,一方面在保证消费者满意的情况下,另一方面还要为企业盈利,准确的成本管理分析,能够有利于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完善,正确的企业成本管理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第三,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的高效运用,还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建设,对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加强与完善有重要的作用。

第7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1、成本分类价值链下的成本管理从广义上来讲,其不仅仅指的是成本这一概念,在物流企业层面一般还指到企业战略发展与内部管理控制上,企业通过内部成本战略的分析、产品的定价以及运输过程成本等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物流行业来说,相对基层的快递人员,任务与工作效率是成本优势的重要体现;而中层管理在业务计划的执行上与管理上则属于成本优势的控制点,中层管理把物流运输这一层面控制好了,企业的上下连接才能更加通顺;而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说,企业经营环境与竞争力则属于重中之重。

2、成本计算一个物品要想实现物流的整个过程,一般需要包装、运输、存储以及配送等,而基于作业成本法对物流企业成本进行探讨时,就会发展物流下的作业链,其各环节所话成本之和是等于物流成本的。因此,在价值链下的管理角度出发,可以利用到作业成本法对物流企业的成本进行计算,这时物流成本就可以按照物流作业来分类,再按资源动因分配将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纳入各项物流作业中进行计算。该计算方法比较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物流成本计算的分配标准更符合客观情况,不仅使得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也使得物流成本管理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3、实现成本的全面控制物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物流成本的花费属于整个企业的最大份额,相对于其他花费来说,物流环节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当然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也要重视,因此在价值链下,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要实现全面的管理办法。而在企业成本管理上,主要的环节有成本计算、建立成本目标以及实现经营目标等。

二、价值链下的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程序

上面对物流企业价值链下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进行简述后,下面基于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实现日常管理的相关程序进行浅谈。

1、把握好企业内部价值链物流企业在成本的管理上,首要任务就是掌握产品价值链条的所在,只有熟悉自身价值链条的走向,才能进一步的做好成本管理对象的确认工作。从理论上来讲,物流企业对内部价值链条进行识别时,主要工作就是对价值链所拥有的组成情况、结构情况、职能分工情况以及价值流转情况进行把握。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基于价值链对内部财务成本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深入分析、把握自身价值的变化规律,然后从发展的环节上出发,对价值链的相关情况进行梳理与分类,从而实现企业价值链的识别工作。而具体到物流企业的身上,对价值链的构成成分进行确认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一是在成本上,其所占有的比重是否较大或者迅速增长;二是在成本价值的创造上,是否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或者拥有足够的潜力;三是在成本的驱动因素上,其发挥的作用是否鲜明,面临的竞争对手是否同样视为竞争对象。

2、对价值链下成本管理进行细分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价值链进行全面的掌握后,就要把成本管理的目标进行细化,然后具体到整个价值链的相关环节上。在具体的操作上,其主要步骤有:对分配目标进行确认、对分配对象进行划分、制定分配标准以及对成本管理的指标进行分配等。

3、判断价值链上的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在价值链中,具有提高价值叠加现象与资源急剧消耗的负作用,属于物流成本控制点的关键突破口。因此,物流企业在对成本进行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把每一个价值链条上的成本动因进行判断与解读。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不同生产环节中的成本动因进行细分化与具体化,从而降低不利动因的存在,发挥出有利动因对成本管理的推动作用。

4、分析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对于任何物流企业来讲,其都属于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基于价值链下的成本管理工作时,企业所要求把握的价值链就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对周围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与掌握,然后慢慢扩散到整个物流行业上也就非常的重要。物流企业也只有利用到这种横向价值链的把握与分析工作,才能发现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与突破口,然后根据自身情况罗列出优势与不足,在不断优化自身成本管理方案的同时,对市场进行攻占与突破。特别是在市场上较为弱势的企业来说,这一环节的工作显得异常的重要。

5、确定成本管理的战略目标对上述环节进行构建工作后,物流企业就要进一步的对成本管理进行展开工作。在这一阶段上,物流企业一定要抓好成本管理长期战略目标的规划工作,从而真正的发挥出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提高。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上,物流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技术与财力情况,对商品运输过程、业务招揽过程以及技术改造过程进行规划,进而不断的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的洗牌上,抓住发展前景的优势,不断的做强做大。

三、结论

第8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一、选题背景

(一)在我国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生产什么以及如何生产都由国家指定,产品在生产出来以后,企业也无需进行相应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只需按国家计划价格进行销售,由产至销企业的权利非常小,实质上企业充其量是一个大型的生产工具。而且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物质生活不够丰富,整个市场几乎是卖方市场,所以作为生产商的企业在市场上是有完全的优势的,彼此之间无需参与激烈的顾客争夺,因而相互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竞争。

(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西方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我国,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进入我国各个企业,由于需求的极度旺盛,企业多进行大规模生产,产品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激烈起来,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在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产品成本的高低,这就要求企业加强成本管理,通过成本费用的降低以获取更大利润,进而加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给了顾客更为广阔的信息渠道来源。网络销售省去了传统销售方法中的很多程序,使销售变得更为直观与直接。对企业产品有兴趣的顾客,可以利用小小的鼠标在不同企业的不同产品之间进行质与价的比较,传统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网络面前变得不那么重要,顾客对产品的认知程度加深,其可选择的范围也逐步加大,这就使得企业必须作出适当的价格下降,否则就很难再重新赢得顾客。因为顾客在因特网上很容易就会发现细小的价格差异并会充分利用这种价差去选择其他企业的产品,使企业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

二、选题意义

进入21世纪后,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目前,我国正处于“买方市场”的形成过程,虽然这种“买方市场”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生产过剩,但也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同业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同业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激烈。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同行对国内企业的挑战也越来越明显和直接。我国企业应积极面对这种挑战,最大限度的运用各种“武器”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三、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成本管理体制的缺陷和管理水平的低下,我国企业持续保持较高的成本水平,存在着大量的浪费,成本管理的现状可以用六个字集中概括:成本高、成本乱。

(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成本管理的目的多局限与降低成本本身,而缺少成本管理为企业竞争服务的意识,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材料、人工等方面的节约,我们经常说开源节流,“节流”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成本降低方式,但是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开源”,即寻求更广泛的成本降低渠道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较为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试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比较陈旧,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

(三)价值管理和使用价值管理的结合较差。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财务部门多以独立的职能部门存在,不参与企业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也不会主动涉及到财务领域,这就导致了生产部门与财务管理的脱节,使得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价值链分析等得不到有效使用,因此在产品价值转移和产品增值过程中存在很多无用环节,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四、文献综述

(一)价值链的提出。“价值链”一词最初由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它指出:价值活动是企业从事的在经济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活动,它们是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础,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理论中,企业被看做是服务于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些作业形成一个有机的“作业链”。对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减少消耗,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

(二)价值链的内容。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三种,其中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延伸。(1)内部价值链是企业产品的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和转移。(2)纵向价值链将企业所生产产品的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者)以及最终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全部纳入到价值链中。(3)横向价值链是将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上的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种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链条上,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五、企业运用价值链理论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发觉企业自身可以改进的作业,消除不增值甚至减值的作业,从而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价值链分析,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寻找出作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例如厂商为了确保产品使用优质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因此常对购入的原材料进行检验,但此项作业只有在供应商绩效不佳时才会采用,如果企业选择高质量的原材料供应商,即可消除检验作业,因而降低成本。

第9篇:价值链理论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 建筑施工企业 成本管理 研究

一、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概述

最早的价值链的概念是在美国被提出的,它是指企业为客户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而发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在价值链上的每一项的价值活动都对于企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每一个价值活动都是增加企业效益的利益点。价值链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企业战略性分析的工具,它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有价值的活动,也可以整合成一个整体。价值链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存在性,它存在于任何一个经济活动之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也包括一些和外界相关的外部价值链,当然每一个价值链直接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相关性。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价值链才被应用于工程领域,尽管如此其在工程领域中推广和应用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后,也开始将企业的价值链理论应用在建筑施工企业。在众多的行业中,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与一般的生产经营企业在价值链上具有差异性,成本控制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结合是实现企业成本控制和战略管理的关键,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价值链理论,可以寻求一条新的降低生产成本的路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增值作业,对于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管理机制是常见的成本管理问题之一,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往往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成本、影响施工企业的实际的经济效益。如果从一个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成本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很多的施工企业由于缺乏正确的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使得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二)缺乏完善的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

责任权利的有机统一和结合是提高施工企业工作效率,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而为了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各部门责任不明确、分工混乱、效率低下、权力滥用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和管理层存在管理漏洞、思想错误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另外如果对于各部门或是人员的奖励不公等都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都是影响管理效果的潜在因素。

(三)成本管理缺乏长期性和战略性

1、重结果,轻监控成本管理战略

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应该兼顾过程监控和结果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而不是重视一方而轻另一方。就目前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只是一味的追求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否实现,而并没有充分考虑管理的过程和环节,并不能对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时的研究和处理,这只会对结果造成消极影响而并非积极促进作用。

2、重制定,轻执行

施工企业一般都比较重视对于成本管理战略方针的制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企业既定方针政策的要求,也是符合企业利益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战略有利于工程的成本控制,对于下一阶段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控制战略的作用而忽视了执行和可行性分析,也必将只是一纸空文,无所用处。

3、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合理

传统的项目成本管理只注重对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却没有将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考虑在内,并没有对不同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估,因此就直接导致工程的施工设计方案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另外受到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响,成本控制的方法也不尽合理,很多工程施工成本核算流于形式,而且报价经常忽略市场因素的影响,这种成本管理方法和模式并将被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所取代。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下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

(一)建筑施工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外部价值链主要是通过提高对于市场的整合掌控能力来提高企业的效益,施工企业的外部价值链是联系外界的桥梁,通过这个价值链可以将施工企业和供应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实现双方共赢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利益共享。当然建筑施工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或是创造出更多收益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让供应商和分包商让利,而是更注重通过战略上的合作或是协调,最终达成利益共享,可以通过协作减少中间环节稳定合作方式确定供应品种落实分销数量提高供应品质,从而实现利益共享的目的。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外部价值链下的成本管理首先应该认清当前的竞争形势和环境,充分的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使之相互结合、相互联系、优势互补,实时掌控市场信息,争取从长远着手,加强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以此来提高采购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双赢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