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育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教育需求影响方法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消除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其学习准备之间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差距。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需求有何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2.1职业学校对电类专业学生知识学习的要求
2.1.1在知识结构方面:①掌握相当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②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③掌握一定水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④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工程制图基础知识。⑤掌握一定的电子工程所需要的电路、测量、通信等基础知识。⑥掌握一定水平的、本专业所需的英语知识。⑦掌握初部的企业管理知识。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开设课程统计表
必
修
课 电 工 基 础
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
集成电路应用原理
电子测量技术
传感技术及应用
电子产品结构工艺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机 械 制 图
计算机应用基础
网 页 制 作
通 信 原 理
EDA(portel)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电机拖动基础
电 器 与 维 修
选
修
课 围 棋
礼 仪
移动通信技术
电 子 小 制 作
2.2职业学校对电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
2.2.1在通用能力方面:①具有使用办公设备处理公文和信函、起草有关文件、信件的能力。②具有进行有关业务联系、事务处理的能力。③具有安排会议、会谈、并做记录的能力。④具有沟通、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⑤具有收集、整理有关信息的能力。⑥具有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⑦具有使用英语阅读本专业资料及进行简单语言交流的能力。
2.2.2在基础能力方面:①具有一定无线电焊接、装配、调试能力。②具有一般的钳工操作能力。③具有本专业所需的绘图和识图能力。④具有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和电子仪器的能力。⑤具有使用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处理文字、数据、图形等信息资料的能力。⑥具有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维护、管理的能力。
2.2.3在专业能力方面:①具有使用电子仪器、仪表和电子设备的能力。②具有阅读整机电路原理图和电子装配图的能力。③具有一般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调试及检验能力。④具有一般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常见故障的维修能力。⑤具有编制电子整机装配工艺的能力。⑥具有应用微型计算机进行电路辅助设计的能力。
2.3要求学生能够考取的技术技能证书:①维修电工及低压电工证。②现代化办公设备维修证书。③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证书。④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证书、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证书。即汉字录入技能证书考试和办公软件(Office、WPS)技能证书考试。⑤计算机维修证书。⑥手机维修证书。⑦家用电器维修证书。⑧无线电调试工。
3 解决方法
根据上述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3.1根据专业情况,在学生入学前进行简单的学前教育(针对本专业知识、就业前景),让学生不至于盲目的学习和毕业分配时不知所措,使他们能在这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正视自己的能力,从而正确面对就业前景。
3.2对于专业知识要让学生有一个从笼统认识到清晰明确的转变。在专业基础课上让学生更多的是学习基本原理知识,对专业知识有一个笼统地认识;在专业课上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实际应用,而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分析和原理解析上,要让学生多动手,且尽可能的与社会实践相挂钩,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和观摩,让学生从感观上来认识自己的专业,使他们对专业知识有更具体的理解,提高他们细致的分析能力,从而爱上本专业。
3.3现在的学生多数都喜欢上计算机课(可以上机操作),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对专业课的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学生早已厌倦了照本宣科式的原理讲解)。我们现在开设了EDA仿真电路课程(可以上机操作画电路图),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但这种方法现在只是应用于画电路图及仿真,如果可以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与EDA仿真电路课程相结合,让老师们边讲课边用电脑画图,并得出最终的结论(仿真结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学习电专业知识,这样即满足了学生的上机的愿望,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一举两得!
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职业学校开展教育的很重要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定期的分析学生的需求,分析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使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根长,陈玉芳,居民高等教育机会需求对高等学校学费水平的影响——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
作者/李慧文
与其说我和小泰的打赌是灵机一动,不如说是我“早有预谋”。
新接了一个班,小泰是学生当中最特别的一个:在一群小学生当中,他“魁梧”的身材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如果不告诉你小泰只是一名六年级学生,说不定你会以为他即将面临中考。上课时,他喜欢右手托着下巴,看似在专心听讲,但仔细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已经“神游天外”了。再看看他进班时的成绩,嗬——“有惊无险”地达到及格线。
初次和小泰接触,我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钉子”。开学后的第二个星期一,语文课上,见他又在“开小差”,我有意叫他回答问题,喊了两次他的姓名,他却纹丝不动。我走到他身边,稍稍俯下身来询问:“你在于什么?有没有听到我叫你?”他粗声粗气地冒出一句:“你管我——”他这样的反应让我感到意外,不过我马上拿出准备好的对策:“好小子,挺牛啊!你敢不敢跟我打一个赌?我赌你期末语文成绩能考到八十分以上!”他有些疑惑地看着我,不明白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伸出右掌:“如果我输了,那你想干什么我都不会管你;如果你输了,什么都要听我的。来,愿赌服输!”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伸出了手;他不知道,从和我击掌这一刻起,他已经落入我的“圈套”之中。
借着我们之间有“赌约”,我给小泰换了同桌。因为第一周我已经对全班同学作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特地安排成绩优秀的“热心肠”志鹏做小泰的同桌。我叮嘱志鹏:“你要尽快和小泰交上朋友,一旦他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你要主动地帮他解决;如果他上课不听讲或者课后不好好完成作业,你要巧妙地提醒他。”
有了志鹏这样一位“卧底”,我的胜算多了三成。不过仅仅三成还不够!据我观察,小泰特别喜欢打篮球。一到大课间活动时,他就变得生龙活虎。来到篮球场上,他就变成了“小皇帝”,一会儿给同伴一记妙传,一会儿来一个标准的“三步上篮”,一会儿神奇地投进三分球。我本来是一名乒乓球爱好者,这学期转变方向,也“迷”上了篮球,和一帮半大小子一起在场上奔跑、争抢。在我的“刻意经营”之下,过了两个多星期,我和小泰就成了“球友”。他开始向我微笑,有时进球后还会和我击掌!
也许小泰自己没有察觉,他在一天一天地发生变化,虽然这变化微不足道:他上课时不再托着下巴,作业本上字迹工整了许多。一天,我批改小泰的“循环日记”时,眼前突然一亮,发现他日记中的两句话很有意思。好!机不可失,我立马把他推上了我们班当天的“循环日记妙句榜”。谁说像小泰这样的孩子不在乎自己取得的荣誉?听说自己上榜了,小泰表面上无动于衷,可内心早已按捺不住。他假装向凯亮借书,“无意间”从“循环日记榜”前经过,“无意间”抬头看到了自己的大名,嘴角一下子咧开了。
我留意地观察他的变化,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钢笔字字形端正,笔画刚劲有力,比开学时进步了不少。这又是小泰的一大“特长”,不加以利用岂不可惜?正好班级要布置学生作品展板,我请几位“写字小能手”每人完成一幅钢笔字作品,也给了小泰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小泰用发亮的眼神告诉我,他很愿意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展板布置好了,学生们看到了小泰漂亮的写字作品,都对他刮目相看。第二天,我在他的“循环日记”里看到这样的话:“到今天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好学生。加油!小泰,不要骄傲哦!”读着小泰的心声,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孩子,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通过电话,我及时地把小泰的这些变化告诉他妈妈,他妈妈自然非常开心。放学时,我跟小泰开玩笑:“你信不信今天我向你妈妈告状了?”他吓了一跳,立即变得不安起来。第二天早上,他跑到我身边说:“老师,你骗我!我问过我妈了,你没有告状。”我明知故问:“你妈都对你说什么了?”他却红着脸说:“不告诉你!”嘿!这家伙,还害羞了!
半个学期后,小泰主动加我为QQ好友。聊天时,他有时会向我请教难题,有时会和我说班上的事儿,有时甚至会谈谈他的心里话。一次,他突然来了一句:“老师,我认输!”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么认输啊?”他回答:“就是开学时我们打的那个赌,我认输!愿赌服输,以后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我故意说道:“还要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才知道谁输淮赢啊!”这小子挺有自信,很干脆地说:“到时候,我的语文成绩肯定会超过八十分,这个赌我输定了。”虽然这个“赌约”提前结束了,但是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对他说:“我没有什么要求,因为我们已经是朋友了,”
后来,小泰妈妈打电话给我:“现在,我家小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语文老师跟我是哥们,我就愿意听他的话’。”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都是“哥们儿”了,那他还不好好表现表现?否则,怎么对得起我这“哥们儿”呢?
[关键词]大学校长 角色定位 学术权威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32-02
如果把大学比作一艘船,那么大学校长就是这艘船的掌舵人,船在惊涛骇浪中能够平稳前行,是因为有掌舵手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那么一所大学要想在时间的长河里盎然前行,大学校长就必须发挥其掌舵手的作用,那么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带着大学这座神圣的船只起航呢?
一、学者眼中的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
当代最著名的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尔说过“人们期望大学校长成为学生的朋友,教职员工的同事,校友的可靠伙伴,站在校友们一边的明智稳健的管理者,能干的公众演说家,同基金会和邻邦机构打交道的精明的谈判人,同州议会交往的政治家,工业、劳动及农业界的朋友,同捐款人进行交涉的富有辩才的外交家,教育的优胜者,各专门行业的支持者,新闻发言人,地道的学者,州和国家的仆人……”[1]。从克拉克・克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他眼中的校长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全才,在他的述说中“教育的优胜者”“各专门行业的支持者”“地道的学者”这三个词是对于大学校长学术身份的认可,同时我又觉得这三个词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究竟在学术上达到怎样的成就才能匹配上这三个词,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同时,在克拉克・克尔的描述中,我们也很难分析出作为一个全才的校长,究竟哪一种素质是占据着主导地位。
程诗敏在《大学校长角色定位研究综述》中将当今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学者+教育家+管理者;第二种,教育家+管理家;第三种,形象代表+智者+执行者+战略家;第四种:多重角色。[2]鉴于我研究的视角是于大学校长而言,学术权威是否是刚需,基于此,我把相关文献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强调大学校长的学术权威的,第二类是并不苛求大学校长必须具有学术权威的。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说,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选择不同素养的校长,典型的代表人物是王洪才和陈运超,王洪才在《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中提出,“就办学层次而言, 研究型大学宜选择学者型或大师型校长进行管理,教学科研型的大学宜选择管理型的校长,而教学型大学则适宜选择协调型的校长,对于职业类型和私人大学而言,采取经营型风格的大学校长进行经营管理为宜”[3]。对于这种观点我把它归为第二类,因为学术权威也不是校长胜任的必要条件。
就第一大类而言,坚持主张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学者,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这是由大学的性质决定的,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圣地,学校的教师都是各个专门领域的专家,而作为校长必定要作为他们的楷模,因此校长无可厚非也应该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专家[4];(2)这是由外界的职业期待造成的,大学校长作为学校的形象代表人,必须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分量,而在学校这个场所内,学问无疑是大家公认的标准,所以校长应该是学术权威也就毋庸置疑了。
就第二类而言,坚持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个懂教育的管理者、执行者、协调者……,他们的出发点大都是说现在大学的职能的拓展,除了传统的教学、科研,现在还有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大学已经走出了最初的象牙塔,由原来的社会边缘走向社的中心,越来越与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大学代言人的校长,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样化,处理的事物也是越来越繁杂,与此相适应的,需要的素质也越来越综合,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某几个领域的专家是不足以胜任这项工作的。
这是我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对于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分为两派,一种是强调大学校长必须是学术权威,另一种是强调大学校长的多元身份。
二、作为学术权威的大学校长的困境
(一)校长自身精力有限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校长作为出类拔萃之人,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作为一个有限的生命体,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个专职的校长,一个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一定是潜心研究的人,这就像鱼与熊掌一样,二者不可兼得。著名的浙大校长竺可桢的研究方向是地理学和气象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然而在做了十年的校长之后,却发出了这样的喟叹:“十年校长,已成落伍之气象学家矣”。竺可桢尚且如此,又有谁还能坦然地说,能在这两种身份中自由地游走。所以说,一个称职的校长应该是心无旁骛的、全身心投入的。在刘道玉的文章《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将大学校长分为学者化的职业校长、革命化的职业校长、双肩挑的学者型校长。[5]他这里所说的双肩挑学者型校长就是我说的具有学术权威的校长,刘道玉是这样评价这一类校长的:“缺乏艰难复杂的实际工作锻炼,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管理能力、工作方法和群众工作经验缺乏;身兼数职不可避免地顾此失彼;由于只是某个专业的专家,看问题难免受到专业局限性的影响;某些校长甚至可能会利用职权,营造自己的学术山头,在招收研究生、申请科研经费、研究成果评奖等方面,与其他教授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5]。由此可以,由于受自己精力的局限性,一个人不可能一方面既是卓越的校长,另一方面又在学术上持续开花结果。
(二)强调学术权威也会导致校长选拔标准的不公正
校长选拔的标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学者,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不再赘述。在中国学术界,每一个专业的分量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是有等级层次之分的,总的来说,理工类比文史哲类的社会认可度要高得多,既然选择大学校长需要依靠学术权威这一个标准,是不是也就意味着,那些当选的校长更多的是拥有那些拥有专业认可度比较高的专业背景的人,而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变相的专业歧视呢?我想应该是的。在刘道玉说大学校长的遴选要坚持,“一是遴选的眼界要开阔;二要不拘一格,打破门第观念和论资排辈的思想框框;三是正确地解决好校长双肩挑的问题”[5]。在我看来,因为选拔校长看中学术权威,那么真正做到刘道玉所说的这几条基本是不可能的。在学科最初诞生的时候,人们就给予了它论资排辈,传统优势专业日新月异,新兴的专业无人问津,每个专业本身的根基就不一样,那么学习这些专业的人也有三六九等,因为社会认可度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小众专业的杰出人才不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至于校长之职,于这些小众专业中的精英而言,肯定是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的发展决定了校长素质的多元
最初的大学是一种行会性质的组织,就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就是所谓的教学能手,作为教师代表的校长,更多的也是一个学术形象,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功能,这就是克拉克・克尔所说的“多元巨型大学”。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与社会的交往也越来越密集,作为一个现代优秀的大学校长,在内应该是一个执行者,执行国家对于大学发展的规划和要求;应该是一个领导者,能够有独立的办学方针和准则,带领学校乘风破浪;应该是一个协调者,协调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师的矛盾,让师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在外应该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能够在各种场合介绍自己的学校的理念发展目标,能够跟其他学校的校长交流切磋;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些素质中哪一种最重要?这个问题很复杂,应该依据学校的类型、学校的发展阶段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术权威这个素质在校长应该拥有的所有素质中将不再拥有统治地位。
三、走出学术权威的怪圈
大学校长的选拔必须要有一个标准,而且必须会有一个学术的标准,我觉得对这个标准我们应该持一种正确的态度,客观看待学术素质的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
(一)坚持学术权威的刚性需求原则
大学是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校长是维护这座象牙塔的忠实守护者,只有一个懂得学术价值的人才会真心为学术奋斗,所以大学校长必须是一个珍惜学术成果、捍卫学术尊严的人,但是多大程度的学术成就才能胜任校长之职,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校长选拔过程中,学术权威只是一个门槛,这个门槛究竟设计成多高,需要我们商榷,正如武功最高的不一定能当将军,文采最好的不一定是宰相,对于学术权威的刚性需求,值得我们用正确的眼光正确地去看待。
(二)坚持学术权威的弹性需求原则
学术权威是对一个人学术素养的肯定,但是学术权威却不等同于管理能力,而且这两者之间从来就没有必然的联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把学术权威这一个标准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应该依据学校的具体类型、学校的具体发展阶段、学校的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校长,不应该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标准。对于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术型的校长可能更具说服力,对于教学型大学和专业性大学,可能更需要实践人才;当学校处于发展的初期,可能更调校长的筹资能力和个人号召力(是否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当学校处于成熟期,可能更强调校长的运营能力、创新能力,即能否在安逸中求突破,当学校处于衰退期,考验校长更多的应该是处变不惊的能力、乘风破浪的智慧。所以,大学校长的遴选标准要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9.
[2]程诗敏.大学校长角色定位研究综述[J].校长治校,2008
(03).
[3]王洪才.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J].江苏高教,2005(03).
[4]胡秀英.浅谈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
一、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势在必行
1.国家教育政策对小学教师提出了全科型要求
在近几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抓好贫困地区的教育。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都需要完善教师全科型培养模式。2011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也都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全科型特质。
2.全科型培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能力、真挚的专业情感、多方面的才艺,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全科型培养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师配置方面极不平衡。农村及偏远山区受到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教育基础薄弱,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年龄偏大,许多地区的教师一个人承担多门课程甚至是全部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培养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全科教师成了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4.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呼唤全科型小学教师
小学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且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综合的、整体的。只有自身具有全面的素质,熟悉多门学科、具有整合多门课程能力的全科型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观察、全方位引导和训练,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艺术素养是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用形象来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的内在知识水平与外在表现相协调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业务能力、品德、文化知识这些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这就对现代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的正是艺术素养。艺术素养在教师综合素养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具有艺术素养的教师,能够产生更好的教育亲和力,能够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各种教育意愿,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
三、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综观当前本科层次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像首都师范大学那样按照学科分方向培养的,也有像上海师范大学那样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还有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本文探讨的是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教育。
1.艺术类必修课程较少,课时不足
通过对近二十所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课程较少,课名多为《音乐》《美术》,或《音乐欣赏》《钢琴教程》《美术基础》等,有的院校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只涉及相关讲座或选修课。课时多为一学期,每周2-3节,有的甚至只有16-24课时。教材选用百花齐放,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2.艺术类课外活动较多,但活动中的专业指导较少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不少是和艺术相关的活动,如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校园歌手比赛、朗诵艺术展示会、书画比赛等,可谓“歌舞琴棋书画”,百花齐放。也有不少和艺术相关的学生社团,涉及器乐、舞蹈、书画、合唱、摄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可谓百家争鸣。但无论是艺术活动还是艺术社团,艺术教师参与的专业指导较少,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表现、艺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有限。
3.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不具普遍性,更多学生是旁观者
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能参与表演和活动的学生只是“艺术精英”,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只能充当观众,这对于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不能起到根本性推动作用。
四、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了满足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需求,笔者认为,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艺术教育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艺术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进行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由于高考压力,中学阶段对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艺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一定要加强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确保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必修课的课时到位、教材到位、教师到位、训练到位,注重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学生艺术理解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富有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如钢琴的秘密、古筝、世界名曲欣赏、书法、摄影、板报设计、广告创意欣赏、陶艺、茶艺、影视赏析、美学基础、教师礼仪等多种课程,建立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艺术通识教育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不断提高艺术素养。
2.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目前,不少师范院校的艺术师资多用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而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多由公共艺术教师承担。教师与院系的联系较少,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该在小学教育专业配备艺术专业教师,一方面进行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对学生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进行指导。院系也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艺术教师在学生美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文化艺术活动建设
文化艺术活动是大学校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及院系应鼓励和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组织,使大学生拥有发展艺术兴趣和特长的稳定基地。在社团训练和活动熏陶中,不断提升艺术感知、理解、欣赏、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叙事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在美国首次提出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自此,叙事正式从心理学家族中显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麦克・怀特夫妇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叙事是指通过倾听、探讨来访者的故事,理解故事的起源,然后通过重构新故事来重塑来访者的生命经验。叙事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外化技术将问题与人分开,让来访者能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重新燃起面对问题的勇气、力量和能力,从而减少问题对人的困扰,提高人们应对问题的能力。
一、叙事技术概述
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Y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问题故事,然后通过教师的询问,澄清问题故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问题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说故事不仅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还可以让学生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人生目标与意义。
在咨询实践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叙事往往由学生自己主观建构。那么教师需关注两类故事的相互作用:一类是学生个人经验故事,一类是人类文化中的故事。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其主流文化,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个体叙事及问题是其主观意向的表达和被其主观文化认可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发现被忽略的隐藏在叙事背后有意义的故事,以引导学生达到新故事重建的目的。
当人们处于叙事中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工具或技术,而是叙述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叙述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内容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二、叙事案例及分析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
1.辅导过程
小鑫是会计专业高一学生,有些懒惰,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小鑫:老师,我对学习没有兴趣。
辅导老师:没兴趣?说来听听。
小鑫: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辅导老师: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小鑫:在高三时不去实习,而是进高考班。(注:职业高中高三时学生会分流,一部分去企业顶岗实习,一部分继续留校学习,参加高考。)
辅导老师:那你进高考班的目的是什么呢?
小鑫:考大学啊。
辅导老师:读大学可以给你带来的是?
小鑫:我也不知道,就是我妈妈想要我读。
辅导老师:噢,那你妈妈对你的期望是什么呀,可不可以多说一些啊?
小鑫情绪有些波动:我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我从小生病,为了给我治病,妈妈带我去了很多地方求医,妈妈对我的期望其实也不高,只是希望我健健康康的,能够开心一些,和正常人一样就好。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我想好好报答妈妈,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进高考班,考上一所大学,让妈妈不再替心。
辅导老师:嗯,想要让妈妈开心,我觉得你也是可以的,那你觉得妈妈给了你哪些支持啊?
小鑫:妈妈总是在细心地照顾我,在我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也会鼓励我。
辅导老师:如果你考上大学你觉得妈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说来听听。
小鑫:如果我考上大学,妈妈会很高兴。她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虽然有病,但是也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和工作,我不是妈妈的负担,我是妈妈的骄傲。我还可以在毕业之后挣钱给妈妈买礼物,妈妈在收到我的礼物之后,也会很开心。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能够做很多的事情,比如上班做会计,我妈妈也是会计,我和妈妈还可就会计上的一些事情进行讨论……
2.案例分析
小鑫的叙事咨询,主要涉及的是学习方面的内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当小鑫说出“学习没有兴趣”时,辅导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与小鑫面谈,而是进行关于学习目标的追问。在小鑫谈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因为妈妈时,辅导老师没有问“你觉自己是什么想的?”而是顺着问题去问“妈妈对你的期待是什么?”这有利于学生从重视他人对于自己的期望来考虑问题。通过过老师的追问,小鑫进行了一定分析和探索。尤其当小鑫将未来的故事说出来时,其实她自己已经找到了学习的目标。也就是说,小鑫学习“没有兴趣”并不是真正的没有兴趣,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她觉察到。当与妈妈的事件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这种故事的描述有如打开另外一个空间,即将小鑫经验里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二)在人际关系中理解自我
1.辅导过程
小鑫因为有皮肤病,身上有不少皮屑,皮肤白一块,红一块,没事的时候喜欢拨下手臂、腿上的皮屑。在宿舍里,有两个女生特别爱干净,虽然知道小鑫的病不会传染,但还是向小鑫表达了不满,有时候会表现出挑衅的态度。小鑫对此感到很委屈。
辅导老师:看来这个皮肤病还是给你带来的不少困扰啊。
小鑫:嗯。
辅导老师:能不能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它对你的影响会少一些呢?
小鑫:平时我不吃刺激性的、油炸的食物会好一些,我生活有规律的时候,不熬夜也会好一些。
辅导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事情,老师有糖尿病,我这个病还看不见症状,每天验血才知道血糖是不是高了。
小鑫:老师,我感觉皮肤病还是好过糖尿病,我不用扎针验血。老师,你也要注意啊。
辅导老师:小鑫,听你这么说,我感觉你是一个会体贴他人的好姑娘,在宿舍里,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啊?
小鑫:老师,其实我也不对,有事没事就到处抠身上,我也知道同学们看到皮屑会有想法,但是觉得他们太过分了,这个病也不是我想要的啊。她越说,我就抠得越夸张。
辅导老师:如果我好好理解我们的病症,好好地照顾它,就控制下自己少抠一点,让它情况好一些,同时也理解一下宿舍的同学,不要因为她们的讽刺就心怀不善,可以吗?
小鑫:嗯。
2.案例分析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将小鑫的病症看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这是将小鑫与病症分开,让小鑫可以看到病症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小鑫可以控制病症的能力,让小鑫具备更多的面对病症的勇气和自信。老师的自我暴露,是为了让小鑫学会换位思考,同时也引导小鑫思考宿舍里的故事,强化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善意。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带着故事进行咨询,这些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于自我能力的一些界定与预设,还包括他们内心的困惑和问题等。叙事的意义在于让当事人有自我反思和重构故事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探索经验故事中获取更多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Del Corso, MC Rehfuss. The role of narrative i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1, 79(02): 334-339.
[2]Hazel Reid, Linden West. “Telling tales”: Using narrative in career guid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 2011, 78(02):174-183.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组织有效 分组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能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有几大要素:积极互赖,明确个人任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小组自评,混合编组等。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过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体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
(一)积极互赖。积极互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互赖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入手:首先,建立积极互赖的学习目标。在这种合作性目标中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组内无竞争压力,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其次,强调积极互赖,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合作。最后,做到学习资源共享。
(二)小组长牵头,明确个人任务。个人任务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参与情况。为了让所有成员参加活动,小组长必须进行有效的分工,明确组内成员的个人任务。
(三)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小组成员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小组共同的任务才能顺利地完成。
(四)小组自评。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表述出来,在不同小组之间交流,为以后小组活动提供参考,还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五)混合编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混合编组时要考虑几个因素:学生成绩均匀搭配;学生能力高低搭配;性别搭配等。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
(一)选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确立合作的学习目标
笔者提出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来学习与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顺利地完成了分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知识重难点,教师在选择好有效合作切入点后,不进行详细的讲解,细致的分析,然后放手大胆让学生合作探索、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多、越复杂,更使他们感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讨论创作主题的时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组长要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是合作的前提
当小组确定了合作目标以后,为了完成目标,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的作用,组长要进行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恰当分工,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每个人完成的具体任务都是总任务的一个方面。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刚开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分工,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能使枪的用枪,会耍刀的耍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讨论确定了学习要点之后,这时,每组都进行了详细分工。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分工是合作学习发展的必然,分工协作又是保证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表述和倾听,培养交往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能胸有成竹、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见解中有益的东西,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讲话。在合作交往中一边要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工作,一边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其他成员达成共识来完成任务。
(四)学会互助和支持是,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之处就在于互助和支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大家及时提意见和商量解决办法。实践证明:来自同伴的互助和支持比老师的提示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和支持的作用。“同荣辱,共患难”,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攻克知识难点不仅凝聚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智慧,而且体现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评价出的小组成绩可以作为评价小组成员的依据
教师在评价小组学习效果的时候,得出的成绩应该是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并且不分高低,都应该是一样的,这样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在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教师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而增强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合作愉快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获益,进而从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学习的意愿。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运用、实践小学数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学会学习而不是复制。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体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重任。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6,(02).
[2]刘云.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5.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教育展望》.2005,(0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03-02
一、有利于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育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运用CAI,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而且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测量线段的长度,先将尺放大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闪亮、移动的方法介绍测量方法,再显示正确与错误的一些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测量。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克服了使用中的难点,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有利于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倡导者,起主导作用,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被动和受教育的客体的地位。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对于教师,由于微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功能,把教师从课堂的识教中部分的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练习而言,单一的依靠小黑板、卷子、书本等传统的呆板的练习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表现出厌倦。数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培养,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这时交互式的多媒体练习课件就能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发挥其作用,它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在练题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在玩中学的有趣的事。
三、恰当的使用多媒体
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多媒体并不是越多越好,也要有选择、恰到好处地加以利用。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有了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的优化上就能够得到有力助手。图、文、声、像等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网上丰富的教学课件可以用来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将大大改进。对于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改进教学策略。无论信息技术如何进步,它都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助手”而非“主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应用总是需要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理念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应新课改要求,主动革新信息技术应用理念,积极借鉴优秀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经验,推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之,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应用手段,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耦合。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要想方设法创造充满乐趣的教学情境,在新课改背景下着力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学习氛围的特征
1.1再创造性
荷兰当代数学家、当代数学教育工作者弗雷登塔尔主张数学本身来自于日常生活,而且是系统性和组织化的普通知识,因此学生们应该从创造数学过程中掌握数学。弗赖登塔尔主张:“学生-再创新”是掌握数学唯一有效的办法,即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对自身的数学实际加以数学化掌握数学。”此处的“数学化”分为侧向的数学化和纵面上的数学化,而称为侧向的数学化,又叫做水平数学化,是实际到数学问题之间的过渡,同时也是把生活世界带入符号世界;所谓纵向数学化,又叫做垂直数学化,指在计算机数学范围内,对已符号化的实际问题做一些抽象化处理过程,是对符号世界的继续抽象化。比如:知道聪聪有五种花,明显地有三种花,问:聪聪和明显地一共有几朵花?按照题意给出算式:5+3=?的步骤为横向数学化,问用何种方式计算并且证明5+3=?的步骤为纵向数学化。
1.2衔接性:数学教育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使用数学的环境桥梁
一个算法,假如某个人无法解其是如何实现和怎么才能行得通,那就是毫无价值的。弗赖登塔尔在《数学再探》一书中有“舰长的岁数”问题的例子:调查小组向97名1-2年龄段(7-9岁)的儿童提问:“在一只船里有二十六只绵羊和十只山羊,舰长多少岁?”竟然有七十六个学生凭借这些数据“成功”地测算出舰长的岁数。这种典型的例子表明学校教师所面临的一种现实问题,在课程上学到的加法、减法等任意数之间都能够直接进行运算,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符号之间都有一定的含义,不一定都能够进行运算。创设数学学习氛围,通过设计与学校生活相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搭建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和新认识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为数学问题赋予生命含义,从而减轻学生的理解困难,让学生不但理解符号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理解算法的含义,从而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到处理实际过程中。
1.3问题性:数学学习氛围是以创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为前提
课堂构建的数学学习氛围以“问题”贯穿始终的,而这里的问题并不单指老师实际创造的问题情景,也包含学生在参加数学课堂活动时所出现的疑问、需要处理的问题等。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老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数学兴趣实际创造的数学问题情景,将整个数学文化作为精神核心暗含在数学课堂;然后,学生可以从这个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数学,探究数学,并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自己的数学。而数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问题处理的策略,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校学生通过对老师所设计的题目进行再创新,探究小学数学基本规律,并积累提问处理的策略,最终学生会数学地思维,并处理好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数学提问。
1.4聚集性:数学学习环境,是显性和隐含要素相互聚集的结果产物
数学教育的学习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学生和周围数学文化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互动与交叉联系,是指数学文化渗入于课堂教学中后所产生的文化条件。校园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数学学习环境也分为二个主要方面,既包含课本中存在的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叙事等显性数学生文内涵(物力环境保护),也包含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渲染的现代数学教育文化精神氛围(文化精神环境保护)。所以,数学教育在学习环境中既包含显性要素又包含隐性要素,并具有高度聚合的特征。显性要素即课本或其他材料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以及历史故事等内容;隐性要素即老师在数学课堂上渲染的数学学习氛围,内容包括渗透学生数学思维,培育学生数学品格、鉴赏数学美等。而构建数学教师的人文环境就属于通过数学课程渗透数学文化的一个方法,它把数学文化的软环境和硬性要求相结合,让数学文化作为教育精神核心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尽管在课堂教学上不见数学文化的具体实例,却能够体验到数学氛围。
2构建数学学习氛围的必要性
数学教师文化自然环境是现代数学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后形成的校园环境,学习氛围分为硬条件与软条件。数学学习环境中,既包含在教科书或者课堂上所呈现的蕴含的数学史、数理思想等显性的数学文化内涵,又包含老师在上课中所呈现的数学学习氛围等人文气息(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隐含数学教育人文内涵。但目前,学者们主要是根据在课堂上构成数学学习环境的硬环境探究的较多,忽略数学学习环境的隐性要素。首先,在对课堂教学上如何营造数学课堂学习气氛方面,探究的内容重叠性很大,因此第一线的数学研究老师大都运用数学资料等手段创造提问情景培育学生的情感、心态,从而营建轻轻松松愉悦地课堂教学文化气氛。如:陈辉在《如何营造富有人文氛围数学课堂》论文中介绍用数学家的故事营造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家的科研精神,从而启发学生学习气氛,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做”数学的研究内容较少,也没有对数学学习环境中隐性要求的具体发现,其中对于怎样营建数学学习环境也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因此不利于在课堂教学进行。其次,在数理学习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中,目前学者大多针对营造数理学习环境的优点、意义作阐述,但关于怎样营造数理学习环境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学者只是罗列一些特定的包含数学史的教学案例,或是一些理论建议,缺乏可操作性的策略。最后,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心性性格还处在最初形成期,习惯也还不能定型,在这种时期认真学习的氛围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课堂的认真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投入程度和认真程度,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决定性因素。数学上课对于许多小学生而言是枯燥无味的,且非常容易形成厌恶心态,所以老师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在课堂上,以努力营造最佳学习气氛。就怎样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以全面升华小学数学教育课堂进行讨论。小学数学是思维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环环相扣,所以要求学生高度聚集的注意力,并紧跟教师步伐。要想解决学生精力无法聚集的问题,就一定要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力,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接触老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效果,最后起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效果。
3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习氛围的有效对策
3.1在课堂中进行高效双向的沟通
如果在一堂课上一直是由教师单向地灌输,上课效率和学习气氛都不是很好,再加上数学课程着重在认知而不是强行记忆,这样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具有独立性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抛出问题,让大家探讨,同时设定一些奖项引导学生踊跃地解答问题,从而活泼学生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对于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就可以进行必要的思想引导之后,再由学生们分组讨论,最后由每小组代表总结自己的处理措施,然后分别派一个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出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并对积极讨论问题的学生加以表彰,这就可以提高大部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
3.2利用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数学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相当枯燥且根本无法承受的,因此对于缓解小学生的畏难情绪,老师就需要进行课堂创新,将抽象化的理念系统化,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探讨怎样才可以比较轻松地解与接受。例如,当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加减法问题时,老师拿一些苹果对小学生加以诱导,然后对小学生发出质问,二加四相当于几,然后当小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就邀请一位小学生上讲台数苹果,终于获得6个苹果以后,老师请小学生依此类推,然后再奖励积极地解答疑问并且给答案正确的学生一个小红花,当小红花累计达到规定数量后小学生即可向教师换取小礼物。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思维高度集中的课堂气氛。
3.3创新性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
随着时代的改变、经济的发达、技术的提高,现代学校教育的设备也越来越现代化。而老师们也必须紧随时代的脚步,运用多媒体技术,革新传统教学方法,逐步改变过去枯燥的“板书+粉笔”教学方法。将数学概念形象化,也可以将一些动画技术使用在教育过程中。例如当教师追赶问题时,要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片,并将乌龟和兔子的速度和兔子在休息的时候从动画片中说出来,让学生们思考乌龟在兔子静止的状况下追上需要多长时间,兔子们如若正常运动又要多久,才能抵达终点。动画相比于单一黑板的粉笔字来说,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情去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选择、而兴趣老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好的教师,当小学生提出兴趣爱好后,学起来也就更有效率、更容易,最关键的是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之后,小学生更愿意积极进行学习,也就在无形中营造喜爱数学的班级气氛。
3.4突破陈旧观念,与学生同龄式相处
教师也应放下心中的包袱,以友善的姿势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生活中与学生融为一体,即要是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好学生的良友,化解学生对教师的厌恶心态。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往往学习效果更高、学习成绩好,所以,做好师生交流尤为重要。而课堂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由能动地接受教学,所以,将课堂中心转到学生头上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不管哪个科目的课程,都必须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单纯地灌输。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落实在学生头上,所以教师就该确定学生群体主人翁的地位,使学生知道自己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而不太过分依靠教师,因为教师只是学生的好同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本领。所以,教师在课堂过程中不要采取生硬灌输的教学方法,而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学生出现困难时候及时辅助解决问题,当学生学习方法有误时及时加以更正。当学生课堂辩论陷入僵局时,可以利用小玩笑加以对气氛的调节,从而进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于生硬灌输、古板严厉的教学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3.5创新课堂导入,铺垫学习氛围
课堂导入是课程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开展方法,优秀的引导内容即能起到激趣的效果,又能活泼课堂教学气氛,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具有读书氛围,进而改善课堂教学。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导入并不十分重视,因此导入方式也非常枯燥、平淡,没有吸引力,学生因此也没有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一上课就直接进入主题,拿起课本开始讲课,直接忽略课堂导入,这极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要营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导入是关键。在设计并导入教学内容时,老师要立足课本,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充分调动孩子的教学主观积极作用。因此,当老师讲授“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这部分时候,老师就可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完成课程导入。而对小学生来说,孩子是特别愿意讲故事的,老师可以这么作为一个教学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您讲一些小故事,你们愿意听吗?这时学生们听到可以听故事,自然非常高兴,所有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给学生讲自己准备好的“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小故事。故事说完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指出问题:同志们,小猴子和妈妈在水果店一共买几个水果呢?小猴子和妈妈一共吃掉几个桃子和香蕉,还剩多少呢?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和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探索,为后面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铺垫,同时也能够使课堂更具学习氛围。
3.6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室也是学生练习的主战场,在良好的学习环境气氛中,学生才能形成对掌握知识点的积极意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观积极作用,通过深刻思维掌握学到的知识点。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情况设计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下积极探索抽象的数学知识点,从而体会到数学读书的乐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读书氛围中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使用能力。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真实地变成教学的主人,因为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积极思维、自主探究,才能够更有效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老师们能够通过创造不同的课堂情景来营造不同的学习气氛,让小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
4结论
【关键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训练
顺向思维是按照问题的发展脉络去认识事物,理清问题在时间上的联系,比较问题在前后阶段上的变化,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逆向思维则与此相反,从事件的反面观察思考,着往往会出新意。
一、顺向训练使思维通畅,逆向训练使思维灵活
低段小学生的思维一般是顺向思维,他们对一些顺向叙述的问题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教材的例题及练习都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特征,多采用顺向思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互通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
二、逆运算训练――打通运算“隧道”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方法都是相对的,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也就是可以相互转化。低段主要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等等。在教学中加强正逆运算的转化训练,不仅仅可以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为了解整个知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逆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被减数=减数+差”这种抽象的概念。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敏性,准确理解各种运算的实质。在学年级上“倍的初步认识”后,一个孩子拿着书本上的练习非常得意地跑到我面前,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倍’其实很简单的。题目中出现‘几倍’时,只要用乘法就可以了,肯定是对的。”多聪明的小孩子!多善于观察的小脑袋!可惜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习惯,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碰很大的钉子。学生会搞混“倍”的意义,会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了“倍”的认识后,学生很容易根据一份数求出总份数,也就出现了像孩子们的“重大发现”一样。事实上,他们对倍的认识并不全面,应该说整个模型只搭了一半。而作为老师就应该试着在练习训练中去拓展另半个模型,打通运算结构的“隧道”,让学生能根据已知一个数的总份数和倍数关系,求出一份数。从而初步感知倍的意义,体会数学之间的贯通。
三、逆联想训练――向反方向运动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在论述心理过程的可逆时指出:“在一种逆向思路中,思想并不总是必须沿着完全相同的思路进行,而只是向相反方向运动。”这里指的“向相反方向运动”是逆联想能力。
由学生从眼前的已知条件联想到与之相反或相对立的别样条件,诱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便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由正及反的逆联想思维,那么日后学生在顺向解题感到困难时,就会自觉地调整思维方向――向着反方向作试探、猜测,从而进入新的数学意境。
四、逆思考训练――促进逆向思考意识
1.加强举反例训练
用命题形式给出一个数学问题,要判断它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的条件,但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就可以否定这个命题,这样的例子就是通常意义下的反例。学生举反例不仅对加深记忆,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
整个环节通过实际的操作,有意识地举例出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2.加强倒推法训练
倒推法是一种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即从题目所叙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问题解决。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也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
3.用分析法训练
分析法就是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追溯充分条件,直到推导出已知条件的一种逆向思维方式。
从给出的信息中去分析出新的条件,运用逆向推理逐步完成整个过程。从而克服了顺向思维所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刻板与僵化,激活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逆向思维的训练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当然顺向思维的训练更不能削弱。由于我现在是低年级的教师,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综合练、全面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得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初步形成创新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郑俊选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鸿羽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