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形象再现
1.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多达四百人的人物中,塑造得最饱满、最鲜活、最生动、最具生活气息的,当属被贾母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红学前辈王昆仑(2003)在评论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足见王熙凤对广大读者的魔力与魅力。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完全得益于其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她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窥见她独特的性格,而阅读时就能感觉她正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因此能否同样在《红楼梦》英译本中,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那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到原作的神韵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分析和评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文是否“忠实”和“传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崔妍,2004)。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8), 堪称经典之作。本文拟援引数例,具体分析杨译本处理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原则和方法及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效果,以供借鉴。
2.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及其形象的再现
2.1 理论基础
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分析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的原则。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国内翻译界有着重要影响,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正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语义,只在原文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交际翻译注重读者反应,忠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为此,译者可对原文进行修正。在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交际翻译使译者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充分发挥译语优势,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Newmark,1982)
但与此同时,纽马克认为这二者是不能绝对区分开来的,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2.2 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翻译及其形象再现
著名红学专家吕启祥(2004)在《百家讲坛》之《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一讲中,曾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向我们解读了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即机心、辣手、刚口。本文也试着从这三方面结合《红楼梦》原著(1978),略引数处能反映王熙凤独特个性的语言,并对杨译本相关翻译作出简要评论。
2.2.1 机心。人们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心机极深细”,是指她心计之多,机变之速。我们首先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对此窥见一斑。贾府犹如一个小社会,各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作为荣国府当家奶奶的王熙凤却能应对自如。她常常就像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猜测对方的心理,从而变风测向。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大观园组织诗社,探春众姊妹来找凤姐,想请她作监社御史,请看凤姐如何应答:
例1.凤姐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然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拘我,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第四十五回)
杨译: “Don’t try to fool me.” Hsi-feng laughed. “ I can guess what you’re after. It’s obviously not a supervisor you want but amint-master to supply you with cash. You must take it in turns to play host in this club of yours, and because your monthly allowance aren’t enough you’ve thought up this scheme to rope me in so that you can milk me. Isn’t that the idea?”
从凤姐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聪明和乖巧。她不识字,不会作诗,因此当探春说想请她作监社御史时,她立刻猜到了她们的真正来意是想向她要钱,只是不明说而已。难怪李纨说“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第四十五回)。杨译十分忠实于原文,对“别哄我”,“进钱的铜商”,“轮流作东道”几处的翻译都做到了语义对等,属于“语义翻译”。而将“拘我”译为rope me in,“好和我要钱”译为milk me,则显示了译者对译入语娴熟的掌握和高超的翻译技巧。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ropein是一个俚语,意为persuade(to take part in an activity), 而milk是一个比喻说法,意为extract (money, information, etc) dishonestly from a person, 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了,能更好地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不能不说是译者的一个创造,而凤姐聪明机智的形象也就凸现出来了。
2.2.2 辣手。贾珍曾说她“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第十三回)。王熙凤的这种杀伐决断,即辣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她有治家的非凡才能,这一点在《红楼梦》“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不怕得罪人,面对困难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敢作敢为。一上任,她便宣布:
例2.“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第十四回)
杨译: “Since I’ve been put in charge here I dare say I shall make myself unpopular. I’m not as easy-going as your own mistress who lets you do as you please; so don’t tell me how things used to be managed here, but just do as I say. The least disobedience will be dealt with publicly, no matter how much face the offender may have.”
这一段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几乎无可挑剔,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而且将凤姐果敢和严厉的口吻展现无余,读之同样给人以巨大的威慑力。一个威重令行、果敢决断的王熙凤便在译文中复活了。
另一方面,王熙凤的辣手则更多地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为了一己之私,她往往不计后果,不惜逼死人命,甚至杀人灭口。《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即“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当净虚老尼求凤姐强逼退婚,起初她并不想理睬,但还是经不住老尼的一番激将,说道:
例3.“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第十五回)
杨译:“You know me. I’ve never believed all that talk about Hell and retribution. I do what I please and am always as good as my word. Let them bring me three thousand taels and I’ll see to this for them.”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很好地表现了王熙凤,为所欲为,毫无顾忌的性格特点。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句式结构和意义均与原文吻合,也出色地再现了这一形象。
2.2.3 刚口。借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说书女艺人的话:“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我们用“刚口”来形容王熙凤的出色的语言才能,也就是“言谈极爽利”的风采。在贾府中,凤姐深得贾母的喜爱,这与她口齿伶俐,说话风趣,善于讨贾母欢心是分不开的。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在大观园游玩,谈到她小时候贪玩不小心跌了一跤,头上留下了一块窝,王熙凤听了,说了一段非常风趣的话:
例4.“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地碰出那个窝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第三十八回)
杨译:“Obviously our Old Ancestress was destined from birth to good luck and a long life: that’s why the gods dented her head-to hold her good luck! The God of Longevity originally had a dent in his head too, but it was so stuffed with good fortune it swelled up instead into a bump.”
一个小小的窝儿,王熙凤竟然也能说出如此兴趣盎然的一段话来,而且是张口就来,却又能完全对时对景,说得十分圆满,十分喜庆。她紧紧抓住贾母希望享福长寿的心理,引用老寿星的例子,投其所好,而又没有特意讨好奉承的痕迹。杨译属典型的语义翻译,非常忠实于原文,而用英文大写强调了“老祖宗”和“寿星老儿”,则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注意,体现了凤姐赞叹老太太福寿双全的语气,又属于“交际翻译”,读来同样趣味无穷,一个伶俐活泼,千方百计要讨老祖宗的欢心和宠爱的凤姐便跃然纸上了。
王熙凤不识字,不会吟诗作对,她的话没有书卷气,但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她的话中,随处可见大量的俗语、俚语、歇后语、拟人、谐音、对偶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口语中的精华,充分显示了她的智慧和亲和。仅举两例:
例5.“姨妈瞧瞧,那个里头不知顽了我多少去了。这一吊钱顽不了半个时辰,那里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办去了。”(第四十七回)
杨译: “Look here, aunt,” she said. “Goodness knows how much of my money has been swallowed up by that. It’s less than an hour since we began, and already the money in that chest has beckoned to this string of cash. As soon as this string’s gone in too we shan’t have to play any more, and our Old Ancestress will have got over her temper. Then she’ll send me off to attend to my duties again.”
这一回中,王熙凤输了钱故意不给,薛姨妈笑她小气,她回说了这一番打趣的话。句中箱子里的钱向桌上的钱招手这一拟人形象,多么生动啊,读之让人忍俊不禁。杨译采用直译,重现了这一拟人手法,同样收到了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效果,较好地再现了凤姐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例6.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第四十五回)
杨译: “I’m no hand at versifying,” Hi-feng answered. “All I can do is come and join in the eating.”
上例中,凤姐使用了谐音,很好地表现了她的风趣幽默。杨译对于谐音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凤姐将“诗”谐音为“湿”,并与“干”对比,带有一丝自嘲的口吻,起到了很好的打趣的效果。也许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发音方面的差别,此处谐音不可译。为了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译者采用了“交际翻译”,直接译出了语用意义。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却也失去了原文俏皮、谐谑的风格,这也许就是翻译的遗憾吧。
3.结语
王熙凤是曹雪芹用浓墨重彩所刻画的人物。她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丰满,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主要得益于她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语言是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外在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便可了解人物个性。同样,通过翻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便可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移植到译作中去(王治江,2004)。以上我们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同时,结合杨译本中对应的王熙凤的对话的翻译,采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予以适当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译主要以“语义翻译”为主,无论从句式结构,还是句子意义,都力求忠实于原文,这与杨氏“翻译作品可以多一些异国情调”的主张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原文过于含蓄或不可译时,杨译也采用了大写强调和直接译出语用意义等方法,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这又属于“交际翻译”。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根据译者的意图会有所侧重,两者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为重现原文信息和人物形象而采取的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才能在西方读者中复活,达到“骂凤姐,想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效果,而杨译本也才能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 崔妍.论《红楼梦》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及其在英译本中的体现[A].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UK: Pucamon, 1982.
[5] 吕启祥主讲.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Z].CCTV10《百家讲坛》,2004年12月14日.
关键词:红楼梦 服饰色彩 传统 现代
服装的三大要素是:色彩,款式和面料。在服装色彩居于首位,色彩是服装的第一要素,对服装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服饰色彩学中我们知道色彩可以反映着装者的社会地位与职业特点,也可以反映着装者的心理和喜好,在小说《红楼梦》中服装的色彩为读者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为读者更好的了解书中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为读者展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不但让我们读者过目难忘,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现技巧。对于书中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多姿多彩的着装描写,尤其是人物的衣服色彩的描写交代十分精彩,服装的色彩搭配合理而美妙,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要比小说丰富得多,它可以运用画面、声音、音乐、插曲来综合表现人物的背景,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感受。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中都有自己的长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也正是利用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小说《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之处。
一、电视剧《红楼梦》的服饰色彩搭配
色彩是破碎光。太阳光与地球相撞,四分五裂。因而使整个地球形成了美丽的色彩。光是色的源头,色是广的映照。曹雪芹深谙此道:“至于敷彩之要,光居其首。明则显,暗则晦。有形必影深作画者岂可略而弃之耶?每见前人作画,是不知有光始能显像,无光何以现形者。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光,远近浓淡,莫不因光而辨其殊异也。”唯物主义美学认为:文艺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连贾母都懂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服饰色彩描写上,常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是“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这种编织方面的色彩搭配,在莺儿口中娓娓道来,使人不禁为作者的配合美学经验所倾倒: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可倒还雅致。”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
打一条汗巾,引出一段色彩的论述。同样有色彩描述的还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逛大观园这一段:贾母因见潇湘馆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于是,“拿银红的替她糊窗子。” – 这才对了路。
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额妆”。“额妆”是指额或鬓的修饰。古代女子喜欢在额间或鬓间作一些装饰,配合上与服装相搭配的颜色,以达到美化的目的。叶锦添是这样解释为何启用额妆的:“我比较喜欢孙温的画,非常《红楼梦》,也带有戏曲味。我拉了昆曲中最美的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
二、传统服饰色彩的特点
罗宪敏在“《红楼梦》的景物美”一文中写道 :“由统计数字来看,《红楼梦》中出现的服饰色彩令人叹为观止。黄色类计有葱黄,金黄,鹅黄,柳黄以及近似为桔黄的蜜合色;绿色类有葱绿,水绿,柳绿,豆绿,翡翠,松花绿和秋香色;红色类最多,计有杏红,银红,桃红,杏子红,水红,海棠红,石榴红,碧玉红,茜红,绛红,分红,玫瑰红,大红再加上似为酒红的血点般大红等十多种。”
由此,从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点古人配色的技巧了吧?那就是,华丽可以,但要求艳而不妖。素净也行,但最好透点淡雅。夺目刺眼的高纯度颜色要避免过多运用,雅致娇嫩的中间色则是主流。
传统服装配色的特点往往不招现代人喜欢,红配绿,绿配蓝,看了俗气。古人的配色讲究的是“参差的对照”,譬如,宝蓝配苹果绿,松花配大红,葱绿配桃红,只是我们已经忘了从前知道的。这话不假。中国的古色,以中性色居多。高纯度色彩,原色是很少在生活中用到的。
三、现代服饰色彩借用传统配色的技巧
第一是多用中性色,少用鲜艳色彩。一些过于现代的颜色如粉黄,淡绿,浅紫颜色浮躁,根本压不住环境,亦会破坏古典感,可以用同色系比较古典的色彩如藤黄,碧绿,藕合等色代替。
第二是衣和裙以一色作为主色调,再配合辅助色。古典服装,不论衣裙都尽量避免以白色为主色。一来避讳,白色在古代通常只在葬服。通常以霜白,牙色等带有乳色的白色代替。一般情况下衣缘的颜色尽量要素,太艳丽会夺了衣服主色的光彩,造成视觉的不平衡。
第三是面料的选择上通常会用棉麻等料子,看上去古朴而干净,又与历史的文化气息相关。而丝缎质感华丽精美,所以一定要避免使用大红大蓝大绿,粉红粉蓝粉绿等,最好的选择是素雅沉静,纯度又低的颜色如石青,豆绿,松花,缃黄,茶红等。所以,雪纺和化纤丝绸都是很难配上好颜色的面料,化纤面料看上去抵挡。雪纺衣料很多看着也很淡雅,可是跟棉麻,丝缎放在一起立马就给比下去了。
第四是补充个最基本的了,一套服装的颜色要注意少色性,就是主色不要超过四个,当然辅色搭配超过四种也可以。
总之,通过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观看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传统与现代服饰色彩的撞击点。也可以在现代服装中发现一些古为今用的亮点。服饰色彩的搭配与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十分重要,我们学习服饰色彩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红楼梦》这部经典的小说,有如浩瀚的大海一般,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塑造了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对人物衣着的的描写交代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个丰腴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曹雪芹笔下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衣着色彩搭配方面的分析,让读者了解曹雪芹在服饰色彩搭配中的精妙之处,以及通过服装的色彩在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等方面的成功之处来启发我们如何学习色彩。
参考文献:
[1]何卫国.从“额妆”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写意化的美学追求[J].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五期
[2]曹雪芹,高鹗编著.《红楼梦》
王国维与鲁迅都经历过清末民初的国家转型期,也都曾东渡日本留学深造,相似的时代、教育环境却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文学批评观。下面,笔者就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清之人情小说”一文及各篇杂论为例,从三方面来具体分析王国维与鲁迅对《红楼梦》评论的不同。
一、人物形象来源:集体还是个人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直接阐明了对贾宝玉真实身份的界定:“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可,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这种创新式的观点将红学的研究从传统的索隐、探秘等拘泥的泥潭中拉出,他认为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并非小说实质性问题,“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这种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阐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创举具有进步意义。鲁迅则认为《红楼梦》中的兴荣衰败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世间的人情冷暖,由此推断出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的人生传记。“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而世人忽略此言,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他坚信贾宝玉的经历就是曹雪芹人生的真实写照。鲁迅否定了王国维的观点:“而世间信者特少,王国维(《静庵文集》)且诘难此类,以为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也……”笔者认为,王、鲁二人之所以拥有相悖的观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同。王国维借鉴西方的美学观点,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复杂化的,作者所构思出的人物并非只是个人的形象,而是时代、社会的缩影。把小说主人公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并全方位分析人类的共性与人生的状态,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恰当的。鲁迅对于此问题的见解则稍显不足,他认为《红楼梦》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情真意切,而“真”、“切”的原因正是源于作者的亲身体验,他把贾宝玉身上所有的特质都归于作者曹雪芹一人,而忽略了小说的包容性与虚构性,这种微观思维方式略显狭隘。在这一问题上,王国维的观点更值得借鉴。
二、主题思想:消极避世还是积极进取
纵观《〈红楼梦〉评论》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王国维的思想是悲观避世的。他认可叔本华的观念,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望。王国维把世间所有的疾苦都归为欲望作祟。“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对待生活的苦痛,他认为“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他强调“出世”的力量,由此认为《红楼梦》中唯惜春、紫鹃与宝玉三人达到了真正解脱的境界。在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清朝末期,这种思想是消极且妥协的,同时也为他日后自尽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而鲁迅则以清醒的民族意识在《红楼梦》中嗅出了反封建、反阶级的气味。他见解独到,从一个毫不起眼的仆人焦大身上看出了反封建的倪端,从而论断出“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个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同时,他把焦大所受的马粪灌嘴的委屈与屈原所受之委屈相提并论:“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将身份卑贱的仆人与受人敬仰的历史伟人并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其平等、反阶级的先进思想。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鲁迅先进的思想觉悟更具有启迪民智与指引方向的意义。
三、艺术价值:世界的还是民族的
首先就从小说中的两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开始。对于这两个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学界像著名学者邹|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最重要是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
红楼梦中光彩照人的形象很多,众女子的形象也是各有特色。作者在塑造他们的形象上也往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细微出下功夫,使即使很接近的形象也能做到和而不同,各有千秋。
论聪明伶俐,有才干来说,宝钗探春有些相同她两人皆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但宝钗聪明不外露,探春就敢说也敢做,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书中所写探春“才自精明”,主要不是指诗才文才,而是管理能力,这在她和李纨、宝钗三驾马车治理大观园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这种精明的奇“才”,一方面固然显示出探春的不凡见识与才干,另一方面它也正是其高远之“志”的生动体现。探春指出有些开支“重重叠叠”,“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五十六回),决心革除积弊。但两人比起狠心且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女曹操” 王熙凤来,她们不过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且被封建礼教所害的青春少女罢了。
同是寄人篱下,黛玉孤标傲世,目无下尘,且常感于身世处境自怜自伤,湘云却是“素喜谈论”,而且“心直口快”,颇有魏晋风度。
都是心高气傲,黛玉是清高但又很热情,妙玉是清洁高雅,怪谲孤僻,素不理会她不欣赏的人。
一、含蓄的语言美
文学名著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语言美,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同样需要从品析语言开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语言上就有其独特特征,拥有大量近似白话的语言,但尽管如此这些语言仍然和现代汉语意思有很大差别。这篇名著的人物对白突出显示了古典小说名著在语言上的缜密和个性,对人物形象以及环境的描写都十分含蓄,具有含蓄的语言美,从而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这篇文章是《红楼梦》当中的经典片段,其中在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中就体现出了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用夸张的语言对林黛玉进行夸赞,而对于林黛玉的美她用了“标致”一词。这个词语虽然简单,但是却涵盖了多方面的意思。就整体而言,这一词语除了说林黛玉外形美之外也体现出人物的气质之美,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它来形容林黛玉不仅恰到好处,也符合该人物的实际身份。另外王熙凤的话比较夸张,使得这一词语拥有感叹的语气,符合王熙凤说话风格和性格特征,从侧面体现出林黛玉真的是美若天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深刻体味语言的力量。
二、独特的人物美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不同的人物有其特征和个性,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就能深刻地体会到独特的人物美。就《红楼梦》而言,这部名著当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而且每个人物都是美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人物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美,最具特色的是作者为大家呈现了病态美,这也是这部名著中十分独特的地方,更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特殊的人物美。这部名著当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总是病怏怏且非常瘦弱,但是正是这一种病态美吸引了大量读者,从而让林黛玉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林黛玉进贾府》当中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突出了文学名著独特的人物美,也使得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更具审美内涵。首先,林黛玉身世很苦,在经历了自幼丧母的打击之后,父亲也离他而去,使得她只能选择寄人篱下。林黛玉得到了老祖母的喜爱和关怀,但是林黛玉骨子里非常自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愁眉不展。其次,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并不顺利,在薛宝钗介入两人感情之后,让林黛玉变得更加苦闷和惴惴不安,也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林黛玉呈现出的是一个病美人形象,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心,使得人物对形象美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实现阅读能力的升华。
三、丰富的文化美
中国文学名著是文化的结晶,所以文学名著无不透露出文化之美,这对于在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能够通过阅读教学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部名著当中描写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无不叫人啧啧称奇,也能让人在认真阅读后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美。文学名著中将内容丰富的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语言文字当中就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开展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林黛玉进贾府》虽然仅仅是《红楼梦》的片段节选,但是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审美意蕴。例如,林黛玉初次进入京城并进入贾府就深刻感受到了贾府的繁华和建筑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贾府有大量的规矩,哪怕只是简单的漱口和喝水都要按照规范,于是细心敏感的林黛玉为了避免出错都会认真观察和学习周围姐妹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化之美。贾府中的老祖宗、夫人、小姐、丫环等的穿着打扮和小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地位,这正是服饰美的体现。
关键词:宝玉挨打;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分析综述
一、教学理念
1.课本中选用的《宝玉挨打》主要是为了学生养成评析和研究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思想内容,应该重点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挨打之后的背景。赏析作品中写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剧情安排的层次等等。
2.教师要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革新,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改变传统教教材的方式。这是一场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本身,不应该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或者基本材料,并非唯一的教学依据。教师要通过教材承载的内容举一反三、类比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宝玉挨打》时应该采用研究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辅导和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探索的意义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学生通过主动地研究学习,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自身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布置课前作业,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以及故事情节。扩展阅读范围,阅读更多的《红楼梦》章节。
2.通过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了解曹家的相关家庭背景,并试着画出曹家的家族人物图谱。
3.参考曹家的家族谱系,画出《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
三、教学设计
1.问题教学、探究学习
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章的核心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怎么收场的等等,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精讲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1)设计教学板书
教学中板书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中的板书应该以核心事件为中心,通过核心事件向四周辐射,并且留出一些关键的内容,由学生完善。这种板书形式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效果体现。
(2)教学设计
第一步,引导学生精读文章,带着问题去阅读,着手解决课堂上设计的问题;第二步,学生寻找文章信息,完善板书中空缺的内容;第三步,选定主要的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形象;第四步,集体讨论,教师总结完善。
四、教学综述
《宝玉挨打》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了细读法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并且采用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为中心。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对重点人物的分析和研究人物之间的思想,把握文章的脉络。文章的故事情节是建立在贾宝玉和贾政这对父子思想的对立和冲突之上的,在对立和矛盾之外还包含了包括贾母、王夫人等一干人对贾宝玉的爱,其中有溺爱,也有贾政这样的对儿子未来期望的爱。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每个人对小说、对贾宝玉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需要去包容这些不同的见解。因为以自主探究和创造性的教学为目的就需要这种多元化的领悟。这正是《宝玉挨打》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设计要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红楼梦》;《天龙八部》;贾宝玉;段誉;读者接受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22—02
《天龙八部》中的段誉总是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宝玉,两人都是极富极贵的继承人,却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逃离,做勇敢反叛的出逃者;两人都是极多情又极痴情的多情公子,爱美好的事物,怜爱美丽的女子。然而,虽然二者相同点颇多,却面临不同的读者接受结果,段誉的形象在大众中有更高的呼应度。那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仔细探讨。
一、传播媒介的影响
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与消费时代,传播媒介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传播学研究者麦克卢汉的说法,“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由此可见,对现代化的传媒形式的充分利用是文学作品乃至所有信息传播的基础。
《红楼梦》的传播媒介主要有小说文本、传统的戏曲、现代影视等,《天龙八部》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小说文本、现代影视、游戏等。小说文本的阅读是两本小说共同的读者接受方式,此处不作具体比较。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戏曲的接受范围十分有限,因此《红楼梦》作为戏曲艺术的传播自然也是受众很少的。至于现代影视这一共同媒介,两部小说的利用率是不同的。因为小说本身的特性不同,《红楼梦》与《天龙八部》的拍摄难度和读者接受难度也是不同的。《红楼梦》的影视拍摄难度很大,虽然有相应的影视作品,但接受者的反响并不是特别大。《天龙八部》是通俗小说,是消费性文学,小说的情节本身就很适合影视剧的拍摄,再加上作者创作与现代人思维方式的一致性,影视剧的拍摄和接受就简单得多。另外,网游《天龙八部》也增加就其受众范围。
对传播媒介的利用率不同,作品的接受程度便不同,作为两部作品中两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贾宝玉与段誉也因作品的接受效果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大众更多接受《天龙八部》,段誉也就有更多影响力。
二、作品特征与读者接受
从接受论角度来看,读者决定作品的价值,因而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在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看来,“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上的和社会学方面可确定的读者,每一位作家依赖于他的读者的社会背景、见解和思想,文学的成就以一本表达读者群所期待的东西的书、一本呈献给具有自己想象的读者群的书为前提。”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品特征影响着读者群的形成。
《红楼梦》是古典主义小说,其语言与现代白话有很多的不同点,今人接受上有一些困难;《红楼梦》中有很多的文化因素,诗歌戏曲等各穿插其中,普通读者并不能完全理解;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红楼梦是以写贾府来表现整个封建社会的溃烂,充满着象征手法,要理解这些,需要有很高的古代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这一点便决定了《红楼梦》缺少更多普泛的读者。《天龙八部》是通俗小说中最具有古典意味的小说。作者将大量传统文化因子融入其中,在满足了读者对武侠的期望的同时,使武侠小说有了历史文化的意蕴,因而既能满足精英分子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能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天龙八部》是现代人所写,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表达习惯皆为现代人思维方式,因而几乎所有人都能读懂,自然会有更多的读者,读者接受的不同,决定了贾宝玉和段誉的影响区域之广狭和影响力度之大小。
三、作者寄托与读者接受
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和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来看,两个人物形象的意义便有很大不同,读者接受也就有不同的结果。
作为文中唯一的男主角,贾宝玉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他既是这部悲剧小说中宝黛爱情悲剧中的直接承受者,也是宝玉与宝钗婚姻悲剧的直接承担着;他既是小说中女子代表的青春、美、爱被毁灭的女儿的悲剧的直接见证者,也是唯一一个对这种悲剧有清醒意识并为之悲痛不已的人;他是贾府家族悲剧的促进者和受害者,也是社会悲剧的承担者和象征者。贾宝玉是曹雪芹为了表现自己现实看法而创造的典型形象,承担着太多的象征意义。在当今这个解构崇高、规避责任、淡化意义的时代,需要读者思索更多的文学并不为读者喜爱。
《天龙八部》中人物众多,整部书中有三个男主角,乔峰是阳刚之气十足的大英雄大豪杰,承担了大多数读者对英雄的期待;虚竹是由自律的“僧”到有欲念的“人”,承担了作者对人性追求;段誉是儒生也是侠士,他既承担着作者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满足了读者对“真人”的追求(即下文的“世俗性”)。因此,段誉既没有承担作者太多目的而是读者觉得苦和累,也以其形象的“真”来吸引读者。
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消费文化主导的文化产业影响着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意义阐释。“消费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追求和提倡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和全面解放;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工业、商业利润等的操纵、控制、诱导,由于大众的文化水准的参差不齐等复杂的原因,又导致了对于奢侈性、时尚性、炫耀性,无节制的物质、精神享受、消遣等过度追求。”消遣性的消费习惯决定了读者更愿意接受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段誉,而不是让人呕心沥血的宝玉。
四、形象本身的特点
当然,读者更能接受段誉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人物形象本身的特征。
(一)世俗性贾宝玉是神瑛使者的凡体,始终是一种神仙姿态。他凡事超凡脱俗,安然做他的富贵闲人,他的生活过程中都是太平富贵,缺少俗人的烟火气。他没有普通人的经历,一直以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身份存在。
段誉不同,他只是一个逃离的王子,一个凡夫俗子。他经历了各种惊险故事,在冒险过程中的反应也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在小说中段誉一出场的一段话:“你师傅叫我跟你比剑,我一来不会,而来怕输了,三来怕痛,四来怕死,因此是不比的,说了不比,就是不比”将他的个性展露无疑。他最擅长逃跑,“凌波微步”是作者给他的礼物。他怕死,遇险受困时会着急甚至会流泪;他痴情,不惜为人痴线千里追梦中人。他不是乔峰一样的铁骨汉子,却是敢爱敢恨,有情有义的真男儿。
一个是神仙般的宝玉,一个是邻家男孩般的段誉,一个可望而不可即,一个真实可触,结果可想而知。
(二)生存态度
贾宝玉是悲剧人物,从一开始出场便有着无法改变的悲剧色彩。他对生命总是存在着悲观的想法,孤独感与悲悯心一直伴随着贾宝玉的一生,看到生命的虚无、美的毁灭的宝玉总也逃不过伤感。
段誉不同,他比宝玉更有幽默感,总能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乐观的对待所遇困难,即使被讽刺,为人耻笑,他也没有丧失信心和乐观本性,即使性命不保也能保持乐观心态,以开心的姿态过完剩下的生活。一个是整日忧心忡忡,一个是整日开开心心,读者当然更喜爱笑着的段誉。
与二人性格相匹配的是二人的结局,宝玉自始至终是悲剧的承担者,身边美丽女子的毁灭,与黛玉爱情的悲剧,与宝钗婚姻的悲剧,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悲剧……总之是读者无法承受的悲剧结果。段誉的人生是喜剧的人生,机缘巧合中好运总是垂青于他,无数次死里逃生,与乔峰、虚竹结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爱情……中国人是喜欢看喜剧不喜看悲剧的,段誉的喜剧结尾,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综上所叙,《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时代长篇小说最高成就,经过200多年的时间淘洗,这部作品依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高超的艺术魅力散发着独特光辉。然而,随着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下,读者对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熟悉程度远不如通俗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传统小说已经在现代小说的冲击下地位有所下降,这个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曹顺庆.现代西方批评理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1.
[2]闫嘉.文学理论基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17.
[3]金庸.金庸作品集21:天龙八部[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9.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2001.
【关键词】红楼梦;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学名著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学生对阅读的重视,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文件,对高中名著阅读作出的明确规定[1]。如何有效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名著阅读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以《导读》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名著阅读教学。
一、 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名著阅读属于课外活动,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阅读,自能通过学生的自觉来完成阅读任务,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使学生能够自觉阅读的最好办法。此时,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探索欲。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总计180多首,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还揭示人物性格[2]。可将诗词歌赋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中诗词歌赋讲解,让学生对人物命运及人物性格的产生好奇,从而去书中探寻答案。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整部小说诗词最多的章节,其中的十二钗判词讲述的是小说中十二位女子的命运。例如王熙凤的判词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3]。这些判词的寓意为何?为何作者会给这些女子下这样的判词?这些女子会有怎样的结局?
再说到诗词歌赋揭示人物性格,大观园里住的女子有许多称得上是才女,她们所作的诗词可以说是妙语佳偏,同时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可列出文中人物所作的诗词歌赋加以分析,让学生猜想哪篇作品是出自谁之笔,是怎样性格的人会写出这样的诗词。事实证明,在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部分,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定期进行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名著阅读的阅读只是基础,通过阅读对名著进行分析鉴赏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点所在。但是名著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一个人的分析鉴赏力毕竟有限,许多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时难以挖掘是很正常的。定期进行主题讨论是全面深刻的了解作品本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被研究了上百年后,其深刻的内涵至今仍在被后人挖掘,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选取许多主题进行讨论。例如关于王熙凤的形象分析。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王熙凤可谓是只笑面虎,精明能干,贪财弄权,狠辣无比。首先说精明能干,王熙凤口齿伶俐,善于讨王夫人与贾母的欢心,在处理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八面玲珑,是贾府实际上的管理者,在协力宁国府中更是将其精明能干充分体现出来。贪财弄权也是王熙凤的一个性格特点,她利用延迟发放府中月钱去放高利贷,在平日里收取各种贿赂,更是为了三千两银子生生将一对有情人逼死,在贾府被抄时,从她房间里边搜出许多借条与银两。而其狠辣的在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在府中滥用私刑处罚下人,巧施相思毒计将垂涎她美色的贾瑞害死,通过借刀杀人之计将尤二姐及其腹中胎儿生生逼死[4]。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将王熙凤的这一人物形象一一挖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体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意义。
三、 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
单一的阅读会使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达到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可围绕名著阅读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例如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名著人物评论交流,名著阅读笔记展评,开展不同观点的辩论塞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表现出众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影视作品欣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影视与文学密切相关,但从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范畴,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审美观念均存在差异[5]。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比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所在。《红楼梦》相关的影视作品较多,对原著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增删与改编,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增删与改编后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可分析比较不同影视对原著中经典场景的演绎。例如王熙凤的出场是原著中非常经典的桥段,可通过观看不同影视版本对这一桥段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解,品味文字的魅力。欣赏完影视作品后,还可组织学生写观后感或者影评。
一部名著不能简单的读过就过,阅读完毕后应对阅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通常是以写阅读心得体会与写作笔记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此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名著内容的重新回忆,分析总结小说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思想主题等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领悟。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写作方向。学生写作完成后可以进行交流,相互展示阅读成果,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付艳青.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0,03(01):72-75.
[2]昝庭根.感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0,07(08):103-104.
[3]赵慧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普通高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索[J].语文学刊,2009,02(12):66-67.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曹雪芹非常熟悉他周围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又很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他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李妈妈的可厌,赵姨娘的无识,夏金桂的凶泼,晴雯的尖刻,贾政的道学,贾环的下贱,贾赦的尴尬,薛蟠的任性,迎春的懦弱,妙玉的孤高,袭人佞巧----但是作者又并非让读者鄙视这些人,以这些人为戒。他写湘云的天真,贾母的慈爱,宝钗的贞静,黛玉的多情,熙凤的才干,探春的敏慧,李纨的贤淑,贾兰的好学,也并非让读者赞扬这些人,以这些人为模范 。他平心静气,以客观的态度给了每个人物一种性格。因此让我深深被她们吸引,为她们欢乐、为她们悲伤而不能自拔。
1.《红楼梦》作品的整体风格。
红学家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的风格。把《红楼梦》和我国几部着名的长篇小说加以比较,《水浒》是愤慨当时政治腐败,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儒林外史》中“牢骚则或过之”。他认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
红学家李辰冬认为《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根本特点,是作家所持的无褒无贬的严格的客观态度。关于《红楼梦》的风格,李辰冬认为它是属于“诗的金刚杵”而不是“美的风格”,而不是美的风格。“美的风格”,修辞学家有法分析,人们可以模拟;诗的风格,不但无法模拟,修辞学家也无用武之地。换言之,就是一种为技巧的,一种为天才的”。我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没有一点润饰,没一点纤巧,并且也不用比拟,也不加辞藻,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用最直接的文字,表现事物最主要的性质。
2.《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特点。
李辰冬对《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充分个性化和《红楼梦》语言风格的特点作了高度评价:“将中国一切语体文的小说与《红楼梦》比较之下,就知道他的文字更较成功,其成功之由,因作者确实地向自然语言下功夫,且因善于移情关系,能体会每个人物应有的言谈与语调,所以贾母有贾母的话,熙凤有熙凤的话,黛玉有黛玉的话,宝钗有宝钗的话,刘姥姥有刘姥姥的话,总之,因性格与年岁的不同,言谈的腔调也同时而异。”
第八回宝玉与宝钗互识锁、玉之后,黛玉也来到梨香院。其中有两个细节完全是由人物的对话组成的,曹雪芹既没有写人物的眼神表情,也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感受,然而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都跃然纸上了。而且随着对话的进行,读者的思想感情也和人物一样在一张一弛地活动着。黛玉本来是去探望宝钗病情的,可是一见宝玉先她而来,就“半含酸”地来了那句顶门针:“我来的不巧了”。这就逼出了宝钗的发问:“这话怎么说?黛玉接着把弓拉得更紧了,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虽然只说了句“我更不解这意”,言下之意却是“你必须把话说清楚”。黛玉“间错开了来”的话显然是在强词夺理,但却将拉满的弓又松弛下来。至于对雪雁说的那一席话,显然是在借槌敲鼓,当事者的宝玉、宝钗都听懂了,但一个不敢反诘,一个无法反诘。读者为她的“情”所动,因而也就原谅了她的“无理”。“有情”与“无理”都体现语言之中,然而形象的美却突破语言的外壳,由流动着的画面来显示的。
“曹雪芹风格之所以伟大就在这里;仅仅几句话,不但表现了他的人物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人物的“‘形’‘声’‘色’”。他的文字从日常语言中来的;然而比日常语言还要流畅,还要自然。
3.《红楼梦》人物性格塑造。
现代作家张天翼说过,小说的实际描写表现出:“这一双男女之所以特别相爱,仿佛有缘分似的,这缘分不在外物,而在他们自身。这是由他们各人的性格,兴趣,见解,生活态度等决定的。”
宝钗:深通世故,“能够博得上上下下各种种人的嘉奖和赞美”的人物。她是个“极实际的人”“能够面面圆通,处处得利”。但是这个“最正派不过的小姐”的思想言行跟贾宝玉却“有点格格不入”。而林黛玉则从来不对贾宝玉讲究那些“仕途红济”之类的话,也不懂行什么世故之类的东西,她看重的是真正的爱情,在观园里只有她是唯一能够了解、同情贾宝玉的人。宝哥哥认为红尘生活是可爱的,不可爱的是那安排红法尘生活的力量。四十四回凤姐泼醋,先下手打了平儿,接着贾琏也上来踢骂,夫妻都拿平儿煞性子。对这一薄命女儿横遭荼毒和蹂躏的命运,宝玉无比同情,亲自为平儿熨了衣裳,洗了手绢。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引起宝玉深切的同情,“平儿理妆”这件事使宝玉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发展,宝玉性格中的叛逆因素,显示着璀璨的光辉。
4.《红楼梦》同样以细节取胜。
杰出的作品,总是以细节描写取胜的。《红楼梦》在细节描写上,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丰厚的艺术遗产,滋补着我国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红楼梦》的情节就装在这些细节里,随着细节的不断流动而移步换形。它不仅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而且在动中显示着情节,和情节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