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语文课件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件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课件内容

第1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38―01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本着因材施教,用教材,不唯教材的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同时,教师还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坚持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放眼课堂和教材之外。

一、加强学科间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联系性”的特点,形成一个联系性的开放体系。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应结合其他学习内容,有机渗透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称象》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感悟和理解;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演一演,评出最佳演员;教学《草原》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社会课中的《蒙古大草原》去学习,以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民情。教学《咏梅》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来作画,再指导朗读。这样,学生自然会读得入情入境,进行图文对照,很容易就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内容,将它与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二、 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大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如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乡周边的环境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家乡区域的特点,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如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传说故事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读读的故事,看看有关的影视作品,唱唱赞颂的歌曲。教学《狱中联欢》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看《红岩》电影来扩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采集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教材

教师应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春游活动、“艺术节”活动、班队活动、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发出来,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认为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与大家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说话的兴趣浓厚,而且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等多种信息材料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西游记》是人人喜欢看的电视剧,在学生观看后,教师不仅可组织学生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以此来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还可引导学生对剧中空白的情节进行想象说话,让学生转述节目的主要内容。此外,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演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提高认识水平,锻炼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说话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

第2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从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质出发,结合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构建了以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板块课程内容,以及以听说内容、阅读内容、写作内容为主要内容的能力板块课程内容。文章力图通过对两大板块内容的构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程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基础,也包括培养人格、道德水平等人文素质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只有基础扎实,专业学习才有保证,才能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社会岗位需求,因此我们应当注重这些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言,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处于自主状态,灵活性很大,造成某些院校的语文课程内容随意性、任意性问题严重。不分青红皂白,不论东西南北,什么都往课程内容里塞的现象十分普遍;只开展阅读教学或只开展写作教学,课程内容片面的现象十分普遍;课程内容照缺乏创新性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从言语性出发科学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

一、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被引入语文教学领域。李海林在其《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转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这是语文课程言语本质观的前奏。在可见文献中,最早提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他认为语文教学课程的关键词已不是语言、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等,而是一批新生的术语概念,如言语生命、言语潜能、言语动机等。“言语”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也是语文课程的目的指向。[2]重庆师范大学的薛晓螺在论述语文课程目标时,全文也明确地使用了“言语”概念。[3]还有研究者直接提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和“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的本体”等观点。[4]从上述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诸多观点来看,语文课程早已迎来了其言语性的时代。

那么《大学语文》应当构建哪些以言语性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呢?叶圣陶认为:“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5]这段话中的“语”和“文”,都指的是“言语”。王荣生教授则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一是构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达到语文课标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需教与学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的“语文知识”。[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当包括精神与能力两大方面。从精神方面来看,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及社会意识的培养;而从能力方面来看,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则应当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重,不可偏废。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

(一)《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精神板块的构建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精神板块的构建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的培养,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除了关注大学生“专业成才”外,更关注其“精神成人”。一方面,课程内容在选择上首先要注意入选的言语作品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的个性、修养、情感、信仰等皆含其中,内容本身蕴含着德、智、美“三育”,而学生在“雕琢”言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作者的影响和熏陶,触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因此只要通过言意的转换,就能让学生增知、获能、染情、悟理,达到“人文关怀”“言语立人”的目的,使学生的道德品性和人文精神在“悄无声息”的美文学习之中,在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中潜移默化,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可以将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内容的选择不必细致,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泥于虚伪形式的俗套,这样反能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让学生自主地借助言语作品来品味、咀嚼社会。这样的品味与咀嚼,帮助学生铸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恢复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责任心。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应该是谦谦君子,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而且他们的思想情感能依靠他们富有感染力、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使自己的事业和愿望更加顺利地取得进展和实现。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社会适应能力,语文课程不能帮助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是失败的教育。

(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能力板块的构建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四者不可偏废。李维鼎教授就认为听读说写之间有三个维度的交叉,这四种能力尽管都各有特点,但它们是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因此只有通过四种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准确地把握各自的特性,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1.听说内容

听说能力从其构成来看,有两方面的内容。听的能力,主要包括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感知情感态度的能力,听出言外之意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根据对方的话语了解事物、事理的能力,等等。说的能力,主要包括选用恰当的口语交际样式的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针对语境得体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把事物、事理转化成口语的能力,等等。

以提高高职学生听说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不拘一格,只要是学生喜欢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都可以选入,包括单人的内心独白、两人的谈话、接打电话、指路问路、听说新闻、听说故事、听报告、听演讲、参与讨论、争论、辩论、模拟职场等多方面内容。说话水平来自积累,口语表达能力来自实训,因此在听说能力的课程内容中必定要包含训练,可以是一人说一人听,一人说多人听,两人互说,多人交谈,等等。高职《大学语文》的听说内容的选择还应当与校内的社团活动相结合,选择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贴近的听说内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

2.阅读内容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针对特定的目的从繁复的材料中准确、快速地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判断文句是否准确、严密的能力,把书面信息转化成对实体事物进行具体操作等的能力,进而获取和提高自身感悟能力和理解、判断、归纳、演绎能力。

以提高高职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既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训练、古今文章的阅读训练、文化科学著作的阅读训练,又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阅读目标的确定、古今文章思想的理解把握、文学作品鉴赏品评、文化科学著作的认知研究,还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字词句辨析、品味,篇章的感悟把握、比较鉴别、评论鉴赏,等等。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来选择有针对性的言语作品。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大学语文》还应当包括读屏、计算机阅读能力及从中搜集、筛选、处理所需信息等课程内容。

3.写作内容

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正确选择交际性文种的能力,准确、严密、简括地表达意思的能力,将多种表达形式进行组合能力,把实体事物、抽象事理、操作方法、工艺流程等转化为文字的能力。

以提高高职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尽量选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就业、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内容,应主要侧重于科技论文、调查报告和公文写作这些应用文体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写作内容的设置应该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写作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课程内容不能支离破碎,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凭兴趣进行教学,而应从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工作等给学生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角度考虑,设置出适应于《大学语文》课程需要的、自成体系的、能相对全面的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内容。其次,写作内容一定要有实用性。应用文体的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不论写何种应用文体,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应用写作的文种要选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经常用的、必须会的文种作为教学内容,切不可让学生接受全部文种,为完成应用写作的学习任务而写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大学论坛,2003,(5).

[2]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3]薛晓螺.语文课程目标概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

[4]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世纪之交话语文之三[J].湖南教育,1999,(9).

第3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关键词:文件检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3-01

0 引言

《文件检验》课是警察类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刑事技术类课程。现代社会,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在刑事技术领域发挥着愈来愈加重要的作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在文件检验领域内的应用也在不断加深,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文件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重新审视《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文件检验》课教师的责任,本文以自己的一些体会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的思考。

1 文件检验课程内容的重新审视

1.1 从职业教育层次的角度看文件检验课的内容安排 《文件检验》课属于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体系庞杂,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了笔迹检验、印刷文件检验、印章印文检验、文件制成时间检验以及特殊的污损、变造文件检验等等。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习层次,另一个方面要根据当前文件检验实践,教给学生实践一线应用最多的东西。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多属于大专层次,作为职业教育,在贯彻“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针和理念下,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要求学生学习的东西以够用为原则,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切合实践一线的需求,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一致,而非理论体系的完整与深入。

1.2 从实践部门的实际状况看文件检验课的内容安排 笔者曾到作为实践部门的西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西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案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属于文件检验,而文件检验中最多的仍然是笔迹检验,笔迹检验案件占据了文件检验案件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笔迹检验案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签名笔迹检验,其次,引起纠纷比较多的还有印章印文的鉴定,占据了文书检验案件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实践部门的司法鉴定中心的案件,绝大多数是文件检验的案件,而文件检验最多的仍是笔迹检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手写的字迹应该是越来越少了的?究其原因,虽然计算机已普遍应用,打印机也很普及,在实践中的确绝大多数的文件是以印刷文件的形式保存了,但事实上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完成,特别是记载意思表示的法律文件,仍以签名盖章为其真实性证明,手书签名和盖章仍然是其真实性的昭示。特别是对于民间借贷的经济交往中,借条和收据仍然以手写为主要形式,重要文件的签署仍需手书签名。

针对这种现实,《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中最集中的笔迹检验上。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坚持笔迹检验和印章印文检验两大块,特别是针对于笔迹检验,要增加签名笔迹检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印章印文的检验也要合乎时宜,与实践相衔接。

2 文件检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决定于实践部门的需要,而《文件检验》课教学方法则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新的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图像处理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升级为文件检验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文件检验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跟随文件检验手段的现代化而不断改进。文件检验教学中应更多的应用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计算机及其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文件检验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料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通过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教学,演示实践中文件检验的实际过程。具体来说在课堂上通过扫描仪将相关案例材料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连接投影仪,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现实中真实的案例,以前需要教师在黑板上手工描绘的案例,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同时对于笔迹特征的讲解,通过投影仪而使学生观察的更清晰。可以说计算机在文件检验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文件检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实训教学,同样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而变得方便和高效。只需要将案例相关材料输入计算机,学生通过熟悉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而掌握文件检验的方法。这一点上可以说实践和教学时无缝连接,因为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就是实践部门正在采用的技术,学生的“学”与“作”是一起的,学习的东西就是工作中要应用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只是将检验的原理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图像,体会原理,通过实践操作应用原理,这就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是同一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

3 文件检验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第4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说就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组合的必要性,以此引起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视,进而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配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重大影响,而当前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是各高职院校的薄弱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课程组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阐述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因基础会计教材的编写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基础上编写的,与后期的《会计电算化》内容脱节,没有把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对会计内容的影响考虑进去,与住处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另外,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赞成新会计科目和要求,不能在教材 中体现,导致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突破。当前高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以教科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参与,虽然多年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长期的思维定势 ,冲破不了禁锢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能以课程为依据,要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学生也只能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要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应付考试,脱离了真正的职业教育轨道。更重要的是很多传票的填制、传输入过程无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对于没有会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纯理论的讲授无法给学生带来立体感,更难产生兴趣 

(三)缺乏真实的经典案例。例案教学法是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互动,自己动手,主动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目前众多基础会计教材中,都缺乏经典的案例。 

事实上,基础会计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以后的专业素质,因此,对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已势在必行。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 

 

1、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质 

基础会计课程组合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基础会计课程有关内容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课程的互动性双向组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组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基础会计课程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在课程研制视野里,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育活动方式,设计出信息化的新课程方案,组织和引导学生,以信息化新课程方案为根据,开展信息化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学习,让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化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成果,以确认和推进基础会计课程的立体教学模式。 

 

2、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施 

首先是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连贯性,却将会计工作过程割裂开,所以各高校应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编写教材,其内容更应注重高职学生教学特点,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为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还应准备一系列完整的实训资料,通过这些实验教材的使用,提高了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加大手工及电算化的力度,优化基础会计教学内容。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方便而灵活地调用或制作出适应各种情境的有效课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网络式教学,建立学习单元库、题库和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学习单元库是把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按照一定技术进行设计的适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程序集,包括微教学单元、学习游戏、程序等。题库包括例题库和试题库。 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是将网络上可调用的远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库。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学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在教授、学习和教学中利用一台个人电脑作为终端机通过网络进行检索、下载与重组,也可以将本地课程材料以html格式上传到web服务器上,供师生们下载使用,在增加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使课程资源处于时时更新的状态。我国教育部现在正大力建设一些学习网站,并准备把网址向全社会公布,这些网站就是典型的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了视觉的冲击,满足了学生的动手欲望,例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手、眼、脑的有机结合。 

 

三、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施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大多都在根据教育部十六号文的规定,努力的探索并实施教学改革,而在基础会计教学上,大多数院校都开始注重基础会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基础会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基础会计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组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组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组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 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基础》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已成为当前基础会计教学的新趋势,组合后的基础会计为会计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为后面的会计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手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中可能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浅谈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陈芳《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年07期 

第5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一、多预设,改变程式僵化

使用课件教学的老师总会有这样的困扰: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课件完成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改动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课堂只能按照既定程式逐步演示了。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但是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程式是固定的,教师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也是一直以来,很多人指出课件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程式僵化互动性差,从而否认课件教学。但根据笔者这几年来用课件上课的体会,认为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在课件设计制作时,多预设,把课上所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周全,可以改变课件教学中的程式僵化问题。笔者在教《长亭送别》赏析曲词这一课时,先前制作的课件是按照课本中曲子的顺序重点赏析几支曲子。在一个班教学时,由于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有的同学喜欢这支曲子,有的同学喜欢那支曲子,使得课件不能配合学生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压制,课堂效果很不理想。下课后,笔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修改了这一课时的课件,增加一张写有课文中所有曲子的幻灯片,然后超链接到对应的曲子赏析幻灯片,这样学生无论赏析其中的哪一支曲子,课件都能应付自如。在另一个班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反应积极,思维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程式僵化的方法需要制作者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制作时将这些可能的情况考虑进去,辅助以一些超链接、隐藏等等技巧,就能使课堂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变化,从而改变课件程式僵化、互动性差、无法适应课堂的情况。

二、巧设境,重视情境相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使用课件教学能更多更好地同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因此在语文课件制作中,特别需要注意课件与文章的内涵一致。包括选择的课件的背景图片、背景音乐、整体风格等等这些情境的设置都要与文章的内涵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根据这篇文章的和平主题将背景图案设置为蓝天中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文章的主旨。再如将《黄花岗烈士事略》背景设置为傲雪的梅花,和所纪念的烈士的精神一致;唐诗《长安晚秋》的背景选择的是登楼远眺、愁云密布的图景;在设计《雨霖铃》时,课件片头,导入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曲,上课的铃声一响,课堂上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歌声,学生进入课文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中,上课的状态也就非常的自然了。课件制作中选择与文章内涵一致的情境,能对语文教学内容起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仅能再现课文的内容,更能再现人类艺术的美。

三、重细节,杜绝热闹表面

第6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大大开拓了语文教学的道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非为现代高科技技术提供展示的舞台,况且高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在我们强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基本教学规律,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现代化技术只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媒介和手段,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切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要想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并不一定要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来实现。教师要将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合进现代教育技术里,让现代化技术成为必备条件而不是必需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应该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等多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力求达到最好的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样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可以成为进行应试教育的得力助手,也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强大武器,这关键在于教育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应该是教育思维观念的除旧布新。要倡导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智商并行教育观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和师生关系观,树立平等意识、开放意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教学过程就是方法、就是学习、就是知识的意识。

二、转换旧的师生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已是深入人心,但是贯彻落实的程度却不可一概而论。现代化教学,特别是现代网络化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重新的定位。在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时代潮流影响之下,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教师的权威性开始动摇,教师不再是拿着一本书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而是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语文学科的宏观把握,指导学生把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构建成系统知识的大厦,从而确定了新的指导者、协调者、辅助者和顾问的角色意识。此时教师不需要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的重担,教的功能已经不是教会、教的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材也不再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目的和内容,而仅仅是教的一部分素材。课堂也不是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和实现预定教育目标任务的场所,而是创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致力于唤醒学生的主动性空间。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教师权威性的丧失,更加要求教师“导”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教与学的概念趋于模糊。一个人在受教育的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当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则意味着学习者不再依赖于他人,而是依靠自己进行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都由于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而成为自主选择、自我评价的对象。

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师生之间的相互结合和依赖程度出现了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缺少了情感信息,人格影响和道德感染的教育,但又表现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和独立、自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是在共同需要前提下协作学习、有效交流。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得老师和学生在知识的广场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民主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是知识的垄断者、供给者,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和统一行动。在知识的探索中宽容错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鼓励张扬个性,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活力,判断思维大放光彩,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保障,独立自律的精神得以培养。

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设计应该高效合理

(一)简约高效

在多媒体语文课件设计时,要使课件交互功能增强,应该给学生留有积极参与的空间和途径及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要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控进度,以防传统课堂上的“满堂灌”转变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满堂灌”。多媒体语文课件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本的语文知识,所以课件不应该是课本的拷贝,而应该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充分发挥课本无法发挥的作用。在制作语文课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并非每一种课件都要包括图、文、声、像等所有媒体元素,能少则少,宜简不宜繁。操作界面应当力求简单、明了、美观,过分的花哨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在利用多媒体可见教学时,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者用其他教学媒体能让学生简单快速掌握的语文知识,大可不必以为的费时费力的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努力使课件成为共享资源

第7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能 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能力培养

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新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很多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设想。其优点大致可归纳为这些方面:一是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三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四是开辟立体多向深层的思维途径;五是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可见,把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媒体出奇制胜,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然而,“道源于一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至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直观展示与对语言文字感悟理解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注重形象可感。在语文课上,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带来的美的愉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这个图景是因人而异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往往会选取许多图形图像等素材。在选用时要注意的是语文课件中的图形图像的作用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理科学科中,通过课件中的图形图像把抽象的定理、微观或宏观的景物直观地演示或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图形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展示图形图像也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所以,老师用现成的图形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意到这样做的同时也以自己或别人的想象取代他人,忽视了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形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添加图形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也可以减小课件的容量,便于携带和运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或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又与课文理解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加以呈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和再现有关图景。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生动画面,并把它们画下来,再展示交流。这样,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二、处理好课件演示与师生情感交流的关系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感情的交流。若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交流就成了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时间比例上,要突出教师在“教”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教师成了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只关注屏幕、鼠标、键盘,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的热烈、融洽的情感交流气氛大大削减了,这种不协调的师生关系就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三、处理好课件与文本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为了创设情境或介绍相关知识,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或介绍说明对象,或介绍有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制作《神奇的极光》的多媒体课件时,为了使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可以收入大量的“极光”图片,但如果这样做,就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大量的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而且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课件制作和运用中最为常见,其原因就可能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关。所以语文教师在补充“边缘”知识时,要注意把握尺度,要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课文内容的关系,不能让补充的其他学科知识弱化了语文学科知识。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处理好课堂氛围和课堂容量得关系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现象的本质等等。这样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去比较发现。一节课下来,回头想一想,头脑里似乎仍然空空如也,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可课后学生脑子空空荡荡,收获不大。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多媒体教学也不过如此,而丧失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实际上问题就出在在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密度,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突出,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第8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效率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一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辅助工具,二是把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作为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直观激趣,引发求知,情 境渲染,激发探究,快速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主体与主导并重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网络资源环境下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把握。整个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前提下,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学会对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处理,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提高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能力。

二、“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教师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学生注重计算机屏幕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在特定情境中的富有情感的交流就会成为“人―机”之间毫无情趣的交流,这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大忌。人机关系越密切,人际关系越弱化。有的学者对此提出忠告:“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器之间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把握好课件适合的切入点,防止课件成了“教案搬家”,教师成了“放映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多种资源各尽其用

语文是一门跨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Internet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固然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从来就不存在万能的或惟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也是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图书报刊、影视广播、报告会、辩论会、标牌广告等等。此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也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尤其是语文学科,教材内容很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情境的,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及名著等,这些是网络资源中所无法提供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环境,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以获得真实的感知,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报纸、杂志,以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课件制作便捷、适用

对现代的教与学来说,充足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语文课件的制作,首先必须为实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走出语文课件制作误区的关键。课件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取与课文相应的音像、图片资料等,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其次,要让更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自身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开发和研制 出更多的优秀课件资源,这样更能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三,课件制作技术含量不要太高,操作起来应方便、简捷,师生都能根据提示使用课件,随时可改。第四,在课件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不仅强调人机交互,而且要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强调人机交互,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协作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再优 秀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同一课件也很难被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教学的环境中。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做好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把大量的学习资料与信息收集、整理出来,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工作平台上,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自己随意地加以组合运用。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当的多媒体课件材料可以辅助创设情境,但这并不是惟一方式。教师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生活实例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参 考 文 献

第9篇:语文课件内容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学好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影响。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以及提高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诱导学生尤其是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高中生培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便日后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显得极其重要。而真正使语文教学的精神贯彻到每个学生当中,是学生能学为己用,需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下面我就这几年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实践教学研究中谈谈本人的几点感受。

一、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作为对学生在义务教育中影响最直接的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有着深刻而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有些年了,但一些教育这头脑中的旧的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尚未消除,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支配着他们的教学方式,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有很大的阻碍,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首先需改变传统、陈旧、落后的的教育观,学习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业务素质,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基于高中学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良好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提高。

二、学校教学模式

努力改变课堂教学上传统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做到与时俱进,彻底改变过去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建立起“把学生看成是认知主体和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启发式的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积极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使课堂活跃起来。

三、现代多媒体设备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早已步入信息时代,过去带这一本语文书就走向讲台进行讲课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的潮流,因此现代高中教学要善于利用现代新兴设备,电脑,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产品已经普及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善于利用它们可让所教学的内容能以动静结合、声色搭配的方式充分表现,在教学上带来内容上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对于学生们极具吸引性,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较为容易的获得所期待的结果,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建议同行们尽可能的采用PPT制作语文课件(尤其是公开课),课件本身紧密结合所教学文章的内容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出文章所体现出的场景,气氛和韵味,并可在适当的课件中以咱们广西本地的风景名胜作为背景图片,或添加合适的流行歌曲或MTV,力求做到形象生动,内容知识丰富的语文课件。这对教授一些较为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很有帮助,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小动画穿插在PPT制作的课件中,学生们看着形象生动的小动画,再加上听我结合课件上的内容对这篇课文的讲解,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廉颇和蔺相如的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在娱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很快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文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一下子提高了。

当天晚上在语文的自习课上,我趁热打铁,用多媒体摄影仪播放了以廉颇蔺相如为题材这段佳话的电影,并让学生看完后写了观后感,一向不怎么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们这回很乖,绝大多数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了,在评阅他们观后感后我就很欣慰的发现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们已经把握住了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具有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以及在犯错误面前应学习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这才是真正让学生们将自身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语文走向生活。而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所以只追求的目标啊。

四、实践

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切身感受,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一些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进行学习,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情感与心灵的洗礼,这对学生课堂上知识的学习效率亦有旁敲侧击的提高。也基本达到了新课标中对于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目标。

总之,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各科之基础,是引导学生(尤其是已经具有一定认识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高中生)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故从事语文教学的担子很重,因而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出一番骄人的成绩,须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 真正使学生能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把学生培养成一代国家的新人,这才达到语文教学,实施素质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蒋晋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A].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2001.

[2]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