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学基础范文

地质学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学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学基础

第1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教”与“学”;教学模式;地质学基础;多元化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由于其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近年来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如何利用资源、教具及教学方法等 ,实质上是“教”的模式。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新媒体及互联网等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学,从学习者角度建立的“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这是目前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为此,笔者在多年的地质学课程教学中,探索出了以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的模式,开创了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期为相似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课程特征及问题的提出

“地质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为非地质专业后续的煤矿地质、工程地质、石油地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地矿类高等院校的采矿工程、测量工程、建井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均开设此课,课程涉及的专业广、学生数量多。 “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包括了各个分支学科的全部内容: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制图等。“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多,是集理论科学性、生产实践性、研究应用性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由于非地质专业学生缺乏地质学基础知识,而课程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又十分繁杂,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学习好是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根据课程的理论性、直观性和实践性特征,笔者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多年教学总结出了以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

2实践性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1理论教学的专题化

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基本的教学内容、理论不做重大调整,但改变传统的照搬教科书章节的讲授模式,将章节组织成与现场应用相结合的几个专题,紧紧围绕专题来讲述每一个章节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基本规律和方法,例如矿物、岩石章节的安排就可以围绕后续“煤矿地质”课程的煤层顶板、底板专题来阐述,这样把单纯的矿物、岩石的特点与煤层顶底板对煤矿开采影响联系起来,形成与应用链接的理论教学。

2.2实践教学的多元化

2.2.1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在坚持传统实践教学(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试验)同时,开发出了与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竞赛相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实践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在辅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的同时,使学生在野外调查、取样测试、室内分析、资料整理和报告论文撰写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科研题目,申请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直接完成项目申请、项目开展、中期检查以及项目结项验收等环节,使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成果还可以参加校级、省级等大学生科研竞赛等,形成了课程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科研竞赛的良性循环,这种多元化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2.2.2因地制宜的实践教学

进行实践教学时常常遇见的问题是实践教学场地及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践教学资源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实施,在解决此问题时我们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如考虑我校龙湾校区周边地质现象丰富,处于海滨和首山附近,海滨现代沉积现象、沉积岩、首山岩石、节理、断层擦痕等等地质现象异常丰富,是优良的天然地质学教学课堂,我们灵活运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进行以野外实践教学为特色的煤矿地质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问题。

2.2.3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学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在应用的同时更促进理论的学习,当在应用中遇到问题时回到书本上寻找理论知识,如此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构成良性循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校园内景观石、教室的地板砖、窗台、甚至是马路都有许多岩石,很多学生家长及亲朋好友收藏了岩石、矿物的装饰品等,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对这些岩石、矿物进行观察、鉴定,也鼓励学生在家乡、野外将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拍照,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共同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考核过程的能力化

考核是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考核形式也应该相应进行配套改革,本研究在考核方面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索:

其一,学生自拟题目,教师不限定题材,进行课程设计,并用PPT多媒体报告形式,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成果,其过程是学生进行课题的立项、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报告内容可以是采集相关岩石标本、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及与本课程相关的所有知识,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野外观察到的地|现象,自己描述、鉴别,并提出辨别依据,将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的照片、标本等拿到课堂上,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加深对岩石及地质现象的认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其二,教学过程中将部分考试题目明确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或过程中把考核能力的题目发给学生,当然所给的题目不是某个具体概念、具体方法、具体公式等可以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索,明确目标。

3 教学效果及建议

上述“教”与“学”模式是在2009级~2014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单招、测量单招、安全单招、土木工程单招等专业的 “地质学基础”课程多年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教师“教”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生“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的旁观者为积极学习者,甚至成了知识的创造者,其体现了参与式学习,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是一种新的形式,产生了好的教学效果。工科院校专业课程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地质学基础”课程相似,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可以借鉴和推广。

3.1教学效果

其一,有效解决“基本概念多、内容繁杂”的课程授课难度大的问题。传统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多概念的描述及多媒体图片讲解多遍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有说服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实践性为核心的“教”与“学”模式正是体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哲学道理,如有的同学在期末问卷调查中说“看似深奥的地质概念,到了野外就一目了然,甚至不用老师讲解我们就懂了”。

其二,培养了学生技能和实践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忙于“动手记”课堂笔记,学到的是书本上知识,而在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技能的当代教育背景下,以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根据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对校园内景观石和丰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去鉴别岩石、矿物,切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技能,学习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不唯书、只唯实”的创新精神。

其三, 有效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单向的教师讲解往往不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自己喜欢的课题或专题,通过多种实践方式与形式,主动地去寻找地质现象,观察、鉴别,教师是在其中扮演了“导演”与学习“引领者”的角色,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更完美的多媒体报告,如有的学生侧重于岩石鉴别,有的学生对形形的矿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野外的宏大的地质构造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感兴趣,等等,他们就挑选题目进行查找文献、野外观察、同学间相互讨论及选择教师帮助等,最大限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有的学生反馈说:“老师,我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无论走到哪里,见到岩石我就想鉴定这是什么岩石。”

3.2建议

其一,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是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顺利进行的保障。很多学生收集到的野外地质现象、岩石矿物的鉴定等,要求教师能够正确的鉴别出来,课堂上可能出现新的观点与认识,需要教师及时地正确的解答与指导,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水平,多参与科研课题,与生产现场对接,增强现场生产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掌控局势。

其二,课程要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实验室条件毕竟有限,这需要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周边环境等开发适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如有的课程可以与当地厂矿结合,建立实习参观基地,教师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器材等等,以扩展学生实践场合与机会。

参考文献:

[1]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4):35-37.

[2]吴华,程嗣怡,叶广强.搞好专业课教学应遵循的理念及实施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2).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4]江龙.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现代大学教育[J].2007,(5):102-105.

第2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石油工程;课外分组调研;野外地质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现状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团队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偏于勘探,石油工程特色不足。目前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内容中,半数以上的学时用来较为详细地讲解石油地质的“生、储、盖、圈、运、保”等全部内容。但生油层、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部分的内容,与后期的油气钻井和开发过程关系不大。2.实习与实践偏少。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只在大一学习完普通地质学之后有个地质实习,该实习不能满足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改变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机会,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意义。3.考评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学校“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期末笔试成绩占80%—90%,比例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通过几天的考前突击也能得高分。

二、“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

结合“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课程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特点,积极思考和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建议。1.兼顾石油工程行业特点,充实教学内容。(1)精选学科基本知识。要对准确认识油藏模型至关重要的圈闭、构造、储层、沉积相、非均质性等内容有所加强,在现有常规内容基础上,增加圈闭类型及其油气藏类型、圈闭特征参数及其与油气藏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构造类型和构造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储层类型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决策的影响等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油藏模型的至关重要的油藏模型建立过程内容应该有所加强,重点介绍油藏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和流体模型等内容;增加沉积微相和储层属性的井间预测算法;油藏模型在钻井实时监测、开发过程中流体动态分析等方面的应用。(2)以问题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知识点以问题研究过程的形式来呈现,以问题研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可以设计与相关专业课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使学生能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油气开发历史进程和现状,选择三类问题对目前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第一类为油气开发已经解决的实际案例;第二类为根据课程内容自行设计的反映油气开发科学原理的问题;第三类为油气生产尚未解决的实际研究课题。2.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形式。(1)研究式讲授油气田开发基础中的难点。油气田开发基础课程中涉及很多名词和概念,文字性内容更多一些,单纯讲授这些概念,会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有必要针对石油工程的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石油工程专业对于油气田开发基础的需求角度出发,从他们已经了解的或者即将学习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引出油气田开发基础讲授的知识点,实现该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对于难以理解的油气开发地质基础理论内容可以以讲授为主,以保证教学效率。但不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从问题发现开始,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得出要讲授的科学原理,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体验问题研究的过程。主要方式包括以问题引导出科学原理的问题研究式讲授[2-3]、案例分析式讲授[4]、实际学科前沿热点课题分析式讲授[5]。(2)课堂讨论+课外分组研究。在讲授中可以穿插课堂讨论。可以围绕关键油气开发知识点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学生可自由发言讨论或分组讨论。包括课堂实际案例讨论、问题讨论、实际前沿热点课题讨论等[2-5]。对于关键知识点和综合应用性、拓展性知识,组织课外分组研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研究能力。形式包括文献调研、油田或野外实践考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等。研究的问题包括已经解决的反应科学原理的问题、实际案例或者尚未解决的实际课题等。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学生三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仅通过“普通地质学”和“普通地质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对油气地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充分发挥昌平周边地区山脉比较丰富的特点,激发同学们在平时的郊游过程中发现圈闭、构造和岩石类型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更容易地接收和理解一些圈闭、构造和沉积相等方面的名词。在授课期间适当安排1—2次野外实习,让学生在野外亲自观察典型的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和圈闭形态实例,力求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所讲授的内容。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将阶段测验、分组问题研讨、分组课外作业、课外自学等活动的成绩计入期末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超过60%。期末考试中采取论文撰写、论文讲解、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方法。

第3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角度出发,进一步阐释其在经济学方面的价值,为低碳经济方法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低碳经济;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个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工业革命使得小农经济被取代,经济发展从手工劳动转化为依托技术和能源的大工厂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换,资源匮乏等。直到21世纪,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理念“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理念不再一味关注经济的发展,而是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产物,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产生于21世纪,由于产生时间较晚,理论尚不完善,目前理论界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但是根据其来源和发展方式来看,目前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依托于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而言。低碳经济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入变革,更是整个社会发展观的变革,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都纳入到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持现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追求未来更长时间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2.1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即使如此,它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某种更加科学的手段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依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支撑,研究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下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这些目标的共同实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完善。

2.2相关学科的继承和融合

低碳经济要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传统经济学与资源学、气候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相融合,研究这些学科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生态学与经济学相融合产生生态经济学。这一理念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生态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发展不能违背自然系统,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一理念与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资源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形成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上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和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需求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因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配置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资源经济学通过研究生产方式,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报酬。一方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资源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充足,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经济也强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经济学的理念有着高度一致性,因此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之一。气候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气候经济学。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石油、煤炭等对大气有着极大危害的能源为主要动力,这些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突出的全球性气候问题。气候环境学着重研究气候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优化的策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低碳经济也强调通过新科技提高污染性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开发清洁能源。所以低碳经济和气候经济学必然相互借鉴,相互完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社会学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既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更要适应自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低碳经济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诉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之一。

3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3.1低碳经济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低碳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发展到当今时代的一个全新的产物。将资源和环境结合,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式,将传统经济学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加强了各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使得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经济学的外延得以不断伸展,增强了经济学的时代性。

3.2低碳经济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在传统的经济合作中,经济发达的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以资金和技术换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这一国际合作方式极其不平等,并且具有可选择性。而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发达国家无法通过转移的方式将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必然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问题上任何国家都是平等的。因此,低碳经济要求的国际经济合作是普遍性的、平等的,有利于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协调国际关系。

3.3低碳经济对消费观的引导

从目前来看,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消费为动力。这种发展方式固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但是增加不必要的物质消费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以及碳排放的增加,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作为生产者要改变这一生产方式,作为消费者也要改变这一消费观和消费方式,更加强调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消费方式从物质层面的需求转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3.4低碳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这些产业的发展以煤炭、石油等为主要能源,就会造成碳排放过量,环境污染加剧。以资源的大量投入为基础的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低碳经济的提出使得环保产业、新能源成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必然产物。

4结语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必然产物。传统以资源换发展、以环境换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是在将传统经济学与资源、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融合了多门类、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突破了原有的经济学理论,创造性的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分支,使得传统经济学内涵更加丰富。对低碳经济的诉求也要求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要求世界各国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要求生产者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对整个社会有着长远的影响。但是当前因为理论和经济科技条件都不够成熟,低碳经济的实际推广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但这一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进一步完善条件,这一理念必然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带动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婉晴.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商业时代,2016(05).

第4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3岁。其中有明确高血压史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立体定向组(31例)与开颅组(29例)。立体定向组年龄(60.4±8.4)岁,出血量为(42.6±6.3)ml,GCS评分(8.2±2.6)分;开颅组年龄(60.2±8.6)岁,出血量为(43.2±6.73)ml,GCS评分(7.9±2.3)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入选标准所有病例确诊基底节脑出血,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且CT提示高血压性脑出血;年龄<70岁;幕上血肿量>30ml;GCS≥6分;无手术禁忌证;无脑疝;无其他疾病导致脑出血。

1.2治疗方法

1.2.1立体定向组

局部麻醉下安装美国INTEGRA/mayfieldA-2000型立体定向框架,头颅CT定位,确定手术靶点,穿刺点为血肿最大层面,定位完成后根据靶点安装导向装置,从患侧额部置入血肿排空针,避开脑重要功能区,穿刺证实位于靶点后,退出导丝,并用注射器碎缓慢吸抽出血肿1/3~1/2后,于血肿腔中留置内径3mm引流管后固定,术后观察4~6h引流管有无活动性出血及患者病情,术后第2天复查CT,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万U,1~2次/d,夹管2~4h后打开,至血肿基本消失拔除引流管,留置时间一般≤7d。

1.2.2开颅组

根据CT以血肿为中心取大皮瓣,骨瓣大小视血肿的大小而定,剪开硬脑膜到达血肿腔后清除血肿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留置血肿腔引流管,结合术后引流情况,术后1~3d内拔除。

1.3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死亡率、再出血率、出院6月生存质量,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为标准:Ⅰ级为完全恢复社会和家庭日常生活能力;Ⅱ级为独立日常生活并能恢复部分社会生活;Ⅲ级为日常生活稍需别人帮助,可拄拐行走;Ⅳ级为保留意识卧床不起,日常生活需人帮助;Ⅴ级为植物性生存;Ⅵ级为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立体定向组死亡5例,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肺部感染2例,急性肾衰竭2例,病死率为16.1%;开颅组死亡6例,死亡原因肺部感染1例,急性肾衰竭1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再出血2例,病死率为2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患者6月ADL评分,立体定向组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7例,良好率61.29%;开颅组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4例,良好率37.93%,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死亡率高达40%~60%,后者常规开颅手术死亡率也降至20%~30%,但危重患者开颅手术风险大,随着微创神经外科的发展,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放宽,适合任何年龄,能迅速解除脑受压,并改善意识障碍和偏瘫[3]。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根本措施在于促进血肿尽早吸收,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以及由此造成的颅内高压、脑疝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控制脑水肿,最大限度地减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生存质量。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发病后6~24h进行。对于高血压脑出血6h内血肿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再出血。在脑出血6~24h内手术,血液凝血活性开始下降,纤溶亢进,血肿较易抽吸可以引流充分;加上血肿已趋于稳定,出血加重或再出血概率减少。自1978年来,有学者报告用CT引导下立体定向清除颅内血肿后,立体定向技术被临床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术式要点在于将导管置于血肿中央,导管有多个侧孔,可以缓慢且均匀地去除血肿,对再出血率低,且对血肿周围脑组织无损伤。69%的高血压脑出血位于基底核附近[4],大部分患者以轻中型为临床表现。由于出血部位深,传统开颅手术不可避免会损伤正常脑组织,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对手术患者的心肺肾等手术创伤增加,使术后并发症增加,而微创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研究体会到立体定向治疗特点如下:①局部麻醉手术,术前CT定位准确,创伤小,手术效果明显,手术致死率、致残率低,对基地节高血压脑出血,且手术指征逐步放宽,取得较理想疗效,目前已广泛应用;②对血肿量在30~50ml,症状轻-中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为首选治疗方法;③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术中血肿暴露不够理想,易出血,血肿清除相对缓慢,解除高颅压效果不佳等,对于进展期脑疝发生可能的患者还是开颅手术为佳。术中选择血肿体积最大的CT扫描层面作为靶点定位片,选择血肿的中心作为靶点极为重要,穿刺部位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血肿部位,术中使用排空器清除血肿时候,速度的控制极为重要,避免吸引力过大或速度过快,以免失血过多、过快,造成周围组织损伤和再出血。术后引流管的观察极为重要,通过观察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及时复查CT,可动态的观察术后血肿、再出血等情况。

第5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无

        (i0001)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2年第25卷总目次 无

        数学

        (395)单圈图依谱矩的排序 聂智波

        (399)几类拉普拉斯整图 乔露

        (403)关于指数diophantine方程x^2+2^(2m)=y^n 苏娟丽

        (407)关于f.smarandache因子分拆问题 刘宝利

        (410)关于自然数因子中互素对的计算问题 李敏

        (413)r0-代数上的(λ,μ)直觉模糊滤子 姜曼 齐金刚 辛小龙

        (418)二重dirichlet级数所定义的整函数的型 程双青

        (421)时滞扩散和功能性反应捕食系统的全局稳定性 余士跃 郑唯唯 赵磊

        (425)具有holling ⅲ类功能反应捕食系统收获模型的持久性 肖琳 郑唯唯

        (429)粘性系数依赖于密度的一维可压等熵navier-stokes方程的全局弱解 周骁

        (436)带logistic源的抛物-椭圆趋化模型解的大时间行为 葛占洪 陈道会

        (442)一类捕食-食饵模型平衡态的分歧解 崔福永 李艳玲

        (448)n维量子系统中纯态的量子克隆机 刘利利 曹怀信 高洁一

        (456)关于两体量子态纠缠目击的一些注记 高洁一 曹怀信 刘利利

        (462)分数布朗运动下具有违约风险未定权益定价 李萍 薛红 李琛炜

        (467)随机右删失部分线性模型中小波估计的强相合性 王宇

        (476)变化抽样区间和样本容量的ewma标准差控制图 李振 尚云艳 郭鹏江 夏志明

        (480)离散系统半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曹艳 刘婷婷 吴保卫

        (485)regime—switching下带var限制的最优投资消费策略 耿国强 刘宣会

        (489)随机利率情形下的梯式期权定价模型 冯增辉 薛红 王晓东

        化学化工

        (494)sic纤维增强ti基复合材料界面反应化学动力学研究 朱艳 杨延清

        (498)钐-对苯二甲酸二元纳米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 朱文庆 王金平 苏飞飞

        应用研究

        (502)一种自适应的模拟细菌觅食算法 刘丽丽 高兴宝

        (507)基于完成难度系数的订单插单问题 赵小惠 邓妍妍 刘文慧

        (512)嵌织镀银纤维网格状况对抗电磁辐射的影响 张志清 朱红 王进美

第6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全面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积极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质量评估体系。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从吃透教材、探索教法入手,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以“教坛新秀评比”为契机,着力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抓好教研组建设,规范以学科教研组建设为主体的学校主题化系列教研活动。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办好新一期家长学校。

二、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扎实有效搞好课改工作,提高本校教研工作的实效。

1、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有效的开展课改研讨活动。各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的实际,组织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及时研究解决,为课改工作积累经验。

    2、开展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和谐性研究”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研究和实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法和学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教研组要根据本校的实际,确定相应的教研主题,拟定切实可行的系列活动方案,并按“系列化”计划开展活动。做到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强化研讨、反思、总结。区分教研组内的日常交流性听课与计划性系列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校本研修质量。

(二)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全体教师要按课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擅自改课或调课,。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化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各学科资源。

2、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教导处将深入课堂,加强对教师的随堂听课,并检查备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常规工作,及时进行反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好培优促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做好期末教学质量的抽测工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发挥教研、师训一体化模式的作用,组织好一次结合继续教育的主题性研训活动。

2、倡导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教师的教材意识。在学期初组织以整体疏理教材为主的集体备课活动。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处理加工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做好奉化市小学第九届教坛新秀的评比工作。在精心选拨参赛选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参赛选手的辅导和培训工作,争取赛出水平,取得成绩。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师徒结对,外出听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展现自己的舞台,并做好新上岗教师的学科培训和师徒结对的业务指导工作。

5、加强新班主任的培训,做好对年轻班主任的培养工作,开好期初、期中、期末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造就一支业务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四)通过竞赛与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重视学科竞赛活动。数学方面将继续开展1-3年级口算与4-6年级计算过关,语文方面将开展各年段诗歌朗诵比赛。

2、开展好美术、书法、科技等多个兴趣小组,并认真做好比赛前的培训,争取在奉化市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3、认真抓好假日活动的组织和培训工作,为学校培养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三、各月工作安排

九月

1、报名注册 

2、街道教导主任会议 

3、做好新生插班、编班工作

4、做好流生工作

5、填报各类创强数据 

6、假日活动开始 

7、期初班主任工作会议 

8、家长学校(一)

9、落实师徒结对工作

10、教坛新秀评比推荐、培训

11、系列化教研活动(一)

十月份

1、新教师听课

2、教学常规检查

3、家长学校(二)

4、系列化教研活动(二)

十一月份

1、参加第九届教坛新秀评比

2、期中教学质量检查

3、期中班主任工作会议

4、各年段家长会

5、系列化教研活动(三)

十二月份

1、研训一体化活动(语数)

2、学科论文评比

3、系列化教研活动(四)

4、参加市迎元旦小学生书画现场赛

5、1-3年级口算过关,4-6年级计算过关

一月份

1、复习迎考

2、教学质量抽测

3、班主任工作会议(三)

第7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价值

引言

在低碳经济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低碳经济理念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而加深对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并且了解有关理论的经济学价值,则有助于坚定人们发展低碳经济的信念。因此,有必要对低碳经济的有关理论和经济学价值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经济学理论

从经济学研究历史上来看,政治经济学研究学者西蒙曾经指出,财富是使人们获得物质性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物质享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政府成立的目的不仅仅是进行财富的累积,更是为了使所有公民享受物质生活。这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众多综合性经济学理论中,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四大经济学体系,都需要利用生态学规律和理论进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运作的引导。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从三高一低转换为三低一高的运作模式,可以实现资源高投入及高效率向低投入和低效率的转变,并且实现高排放到低排放的转变。而这些新世纪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就是低碳经济的主导思想。

(二)能源学理论

世界上的能源数量显然是有限的,但是经济发展却会进行能源的不断消耗。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能源不足的问题。改变能源利用方式,从而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正是遵循这一能源学理论,低碳经济才取得了发展。通过对废弃物二次利用情况给予充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连续的动力,并且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学理论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以低碳为重点,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贯彻低碳环保理论。因为,经济的发展将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忽视环境因素进行经济的发展,将导致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并且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速,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所以,想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还要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环境学理论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解读

(一)使传统经济内容学得到了丰富

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碳货币、碳关税、碳交易和碳期货等概念得以出现。随着低碳经济理论发展与研究,这些概念也得到了不断丰富,从而成为了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就目前来看,国际贸易和金融学等经济学科都对低碳经济理论及概念进行了研究。而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较多,所以该类问题的处理十分复杂。通过对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经济学概念展开分析,则能够重新进行传统概念的界定,从而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因此,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经济学内容,从而推动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二)使经济学体系构建得到了完善

就现阶段而言,低碳经济及相关理论已经被纳入到了国际经济研究中,从而使有关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拓宽。从理论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为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所以国际经济学的发展能够使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延伸,并且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对国际经济学展开研究,最大的目标就是利用有关理论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过使国家的国际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则能够完成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建立。因此从国际经济学角度来看,其会被划分成多个部分。将低碳经济理论融入国际经济学研究,则能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协作得到加强,继而使其成为真正的国际经济学。

(三)使新型消费方式得到了推广

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使得低碳经济与“刺激消费”的不协调关系得到了妥善处理。从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居民将成为消费的主要全体,而这些人的消费方式已经开始转变,即逐步完成从生存消费到享受消费的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持续进行物质消费刺激,将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更加严重,并且将导致能源遭到过度消耗。而这样发展经济,将导致经济出现毁灭性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理论的出现,则使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再次转变,从而使人们由物质消费转变成精神消费,继而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四)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能源的不断减少,人们对环境问题也越发重视。而想要实现环境治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以使人类的发展受到了困扰。低碳经济理论的出现,则为丰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措施。利用界定产权的相关方法,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得到了大幅度缩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制的作用则十分有限。此外,在处理无法界定产权的温室气体排放治理问题时,也可以采取碳交易、碳关税和谈贸易等低碳经济相关办法,从而使环境问题得到进一步接近。因此,在对国家与国家的环境问题进行处理时,通常需要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

三、结论

总之,为加强环境保护,我国还应该坚持发展低碳经济,以便使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得到解决。为达成这一目标,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还要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便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发展途径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付皓.低碳经济的特性、本质及发展路径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2934

第8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一、运用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尝试运用创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地理教师如何运用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呢?

(1)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教师通过创新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2)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讨论、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进行评比。这种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情感,锻炼其创新能力十分有效。比赛的内容和形式很广泛,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和创意,提问、答问比创新,思维比敏捷等等。如笔者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然后,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列举自己所代表的这个区的发展优势,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拓展创新的空间。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地概括了西方的教学思想,他们提倡的教学是“活动课模式”,重视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借鉴于此,笔者在实验研究中,加大了学生动手和课外活动的比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地形模型,气象观测和星空观察,地理测定等。

二、运用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1)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增强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2)结合学校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室里贴的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三、用知识竞赛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是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1)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

(2)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他们课堂上听讲格外认真,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竞赛式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竞赛本身,还在于学生成功的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往往在课前就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去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9篇:地质学基础范文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2260)

摘要: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09月~2013年08月经显微外科治疗的10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CT提示血肿量减少90%以上91例,减少60%~90% 8例,再出血者5例。术后2w内清醒30例,嗜睡28例,昏睡26例,浅昏迷8例,中度、重度昏迷6例,死亡6例。术后6月按GOS(Glasgow Outcome Scale)预后评分,轻残54例,中度残疾27例,重度残疾10例,死亡13例。结论 高血压基底区脑出血显微手术治疗对脑组织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显微外科手术

我科从2010年09月~2013年08月采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治疗的10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48例,女56例,年龄31~84岁,平均57.3岁;发病至手术3~74h,平均8.2h;术前意识状况,嗜睡22例,昏睡34例,浅昏迷29例,昏迷15例,深昏迷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18例患者术前单侧瞳孔散大,4例深昏迷患者术前双侧瞳孔散大;72例既往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其中6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有酒精性肝硬化。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证实基底节区血肿,血肿量25~85ml,平均47.5ml。

1.2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头偏向健侧30°~70°不等,使术中血肿的长轴与视线一致,增大血肿的暴露,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切口可综合患者年龄、术前意识,血肿位置选择额颞弧形、颞部马蹄形或斜行直线切口。骨窗或游离骨瓣入颅。"+"形切开硬膜或硬膜瓣翻向蝶骨棘或中颅窝底,置入显微镜,所有硬膜下的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依据血肿在基底节偏前或后、上或下选择经侧裂-岛叶、颞上回或颞中回-岛叶入路清除血肿。避开皮质血管作一长约1~1.5cm皮质切口,电凝岛叶表面血管达血肿腔。术中严格避开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重视对静脉的保护。术闭在麻醉师的配合下升高血压至140/80mmHg左右确认无出血后根据术前状况及清除血肿后的脑压决定是否保留骨瓣。血肿腔或硬膜下置入引流管,依据患者硬膜下置入颅内压(ICP)监测传感器,常规关颅。估计短时间难以清醒者可经皮气管切开,便于呼吸道护理。

1.3术后处理 密切监测血压、ICP,严格控制血压于140/80mmHg左右防止再出血,并根据ICP监测值应用脱水剂,术后1~3d常规复查颅脑CT,48h内拔除引流管,5d左右拔除颅内压监测传感器。预防感染、心、脑、肾等并发症。

2结果

术后复查颅脑CT提示血肿量减少90%以上91例,减少60%~90%8例,再出血者5例,5例再出血者均二次手术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其中2例发生同侧颞枕叶脑梗死扩大骨瓣减压。术后2w内清醒44例,嗜睡28例,昏睡26例,浅昏迷8例,中度、重度昏迷6例,死亡6例。死亡原因:1例再出血家属不愿手术,1例清醒患者既往有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2例患者发生高热、电解质紊乱等下丘脑损伤表现,2例肺部感染。术后6月按GOS预后评分,轻残54例,中度残疾27例,重度残疾10例,死亡13例。

3讨论

基底节区毗邻丘脑、内囊等重要神经结构,HCH常常好发此处,出血本身要破坏此处重要的神经纤维造成"三偏征"。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的占位效应,挽救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区的重要神经纤维,使其功能能逆转。手术不能挽救出血损伤的神经纤维,相反手术还可能会损伤血肿周边的重要神经纤维,术后加重神经功能缺失。故引入显微镜尽可能减小手术损伤,获取最大的治疗效果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探讨基底节区血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3.1手术指征的选择 对于血肿量小于20ml意识清楚的患者,或血肿量虽大,但入院时深昏迷一般状况极差的患者均无手术指征。对于血肿量20~30ml处于嗜睡或昏睡的患者有作者认为可保守治疗,作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加之脑水肿还会加重,意识障碍还会加深,特别对于中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肺部基础疾患,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易并发肺部感染,故可考虑积极手术,促进早期清醒,避免并发症。本组术前嗜睡22例患者,术后3d内均恢复清醒,术后7~10d伤口拆线出院。术前昏睡的26例患者术后1w内恢复清醒16例。对于出血量大于30ml处于浅昏迷的患者,最适于显微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本组29例浅昏迷患者,术后短时间内患者意识好转3d内拔除气管插管,能自行排痰17例。及时清除血肿,能缩短患者意识障碍的时间,有效的避免肺部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另需说明手术指征不能仅仅依靠血肿量决定,要结合患者年龄,术前意识状况综合决定。对年轻不存在脑萎缩的患者基底节区30ml血可能造成脑疝,而对老年患者由于脑萎缩严重颅内代偿空间大即使40ml血可能仅仅嗜睡。

3.2手术体会 作者对于不同位置的血肿倾向于不同的手术入路。对尾状核头部的血肿以及壳核及外侧份的血肿作者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6],本组20例。显微镜下额侧解剖侧裂池,防止损伤额侧皮质引流静脉致术后淤血性脑水肿,侧裂池解剖范围无需过大10~15mm即可,既可释放脑脊液减压又能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根据血肿的位置(靠上或靠下)于MCA M1段"U"形分叉偏前或偏后电凝岛叶表面血管,切开岛叶达血肿。对于血肿大部分位于基底节区后侧份的血肿可考虑经颞上回或颞中回后侧份切一长约1cm的皮质切口经岛叶达血肿,本组26例。本组6例血肿呈长条形贯穿基底节区前后,作者联合经侧裂-岛叶和颞上回、颞中回-岛叶入路清除血肿。对于年龄较大、术前未形成脑疝、血肿长径较短的患者,作者采取颞部斜行直切口颅骨钻孔扩大成窗经侧裂或颞上回或颞中回后份岛叶入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其具有入路快,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7]。本组有27例患者采用此方式,全部患者年龄大于60岁,术前均未形成脑疝,术后CT提示血肿清除满意(图1)。

图1 手术前后CT对比

选择何种入路的原则是看哪种入路距血肿最近,术中对脑组织牵拉最小,最易直视下清除血肿,该入路对脑组织损伤最小。手术操作的关键是严格在血肿腔内操作,术中调整头偏向角度,确保血肿长径与视线一直,直视下清除血肿,切忌为了暴露血肿,过度牵拉脑组织造成新的损伤出血。达血肿腔后换用小吸引器弱吸力轻柔吸引,或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使之松动,便于吸引。达血肿周边时可能有条索状血管组织与之粘连,如无出血可用棉片隔开,表面贴敷止血速即纱,对活动性出血用吸引器找准出血点,电凝止血,同时生理盐水冷却,防热灼伤,切忌对未出血的血管组织烧灼,要重视对血肿腔内静脉的保护,以免误伤正常血管导致血肿腔壁周边正常脑组织术后缺血。术中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文献报告,每一次电凝可造成烧灼周围3mm的脑组织损伤,致使一部分正常脑组织因止血造成损伤加重术后的功能障碍,切忌对血肿腔壁的整个创面烧灼,确保止血牢靠。手术最佳的治疗效果是麻醉清醒后患者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不重于术前。由于血肿常常位于内囊后肢、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附近,作者认为对于基底节区偏后、偏内的血肿忌盲目追求完全清除血肿,宁留薄层血肿覆盖血肿腔壁防止新的损伤[8]。对视线不能达的血肿,可充分转动显微镜的角度,或权衡残留血肿量,必要时联合其他入路清除血肿,忌盲目拖拽血肿或用脑压板过度牵拉脑组织产生新的出血,只要清除血肿的绝大部分充分减压即可。手术后期减浅麻醉,升高血压致140/90mmHg左右,冲洗创腔,观察冲洗液是否澄清,对血肿破入脑室者可创腔置引流管。中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一旦彻底清除血肿,脑压下降常常满意,本组12例术前单侧小脑幕切迹疝形成,骨瓣开颅开颅清除血肿后,脑压下降也满意,术闭保留骨瓣,对于术前意识深,脑疝形成,或血肿清除后脑压下降不满意者,建议减张缝合硬膜,弃去骨瓣。

总之,显微外科清除基底节区血肿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止血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极大的提高了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