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蹈实训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许多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5]。
2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构建
2.1课程目标的制订
相关研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制订既要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幼教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6]。五年一贯制的培养目标是“博专结合、理论适用、技能熟练、实践见长”[7]。可见,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2.2课程内容的确定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现有水平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而调整和制定,要避免设置过于繁难而实用价值不高的内容,要使学生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2.2.1在理论课程方面,开设一些最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动态的科目诸如《当代幼儿教育新理念》、《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与动态》、《幼儿教育法规政策》,这类课程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晦涩,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可以通过讲座或报告的形式来进行。2.2.2最能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则要开足,并要给予足够的课时。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下面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这是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基础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点。第二部分是幼儿健康教法、幼儿语言教法、幼儿社会教法、幼儿科学教法、幼儿艺术教法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文学、幼儿游戏、幼儿英语以及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艺术素养培养课程等。这一类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属于教法系列。一般安排在专业基础课诸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教育见习两周之后进行,语言教法和音乐教法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科学教法、社会教法、健康教法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学习,各开一学期,每周2学时,17周共34学时。总的来看,五大领域教法课程开设时间相对集中、课时偏少,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教师所讲的五大领域的教法知识,也很难从专业理论知识上升为专业教育能力,直接导致他们实习期间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因此,五大领域教法课程教学时间要适当延长,以让学生不仅掌握五大领域教法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具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技能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八会”: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用。主要包括教师口语、儿童故事、书法、儿童简笔画、乐理视唱、儿童歌曲创编、电子琴、钢琴、舞蹈、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唱、说、跳、画、做、演等艺术表达能力。这类课程在课时上要切实保证,在教学上要注重实效。专科学生尤其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他们以后就是一线幼儿教师,最重要的首先要能够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因此要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要在课程体系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以使他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对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性特色训练”。2.2.3课外活动。包括有计划的专业汇报展示如手工展、儿童画展、实习展,专业汇报演出如舞蹈期末考试、毕业汇报演;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寝室间的专业擂台赛等;也可在课后的能力课上让学生练习和巩固“两字”、儿童画、儿童故事等。2.2.4开设实习和面试指导课程。尚无实践经验的准幼儿教师在独自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或经验丰富的幼儿园领导、招聘人员难免会感到紧张。因此,我们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园长、教师或面试专家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可以丰富准幼儿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2.3课程实施的改革
我们知道,对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技能教育课程非常重要,而技能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实践性特色训练”的方式予以落实。这个“实践性训练”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性训练。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基本功训练。这项训练应该涵盖音乐、舞蹈、绘画、说话等几大方面。并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这是基础的基础,此类训练必须带有强制性。第二,模拟训练。这类训练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由任教老师进行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加。包括课前5分钟小表演、教学小竞赛、教学试讲等;也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训练,这样使学生有机会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力,借此分析和评价自己在新课导入、课程结构、语言表达、身体姿势、结束总结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和进步。第三,重新制订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方案。首先,要明确见习和实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去了就行”的应付状态,必须严格按照具体要求来要求和考核,以提高见习实习的效果。其次,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次数以及每次的时间,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活动的流程和内容以及五大领域教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要领,帮助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具体做法可以是:将教育见习的总周数增加到六周,分别安排在第二、四、六学期进行,使学生通过见习逐渐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流程及组织要领、工作特点等。同时,调整教育实习的安排,一是在第五学期增加一次为期两周的小实习,这次实习只要求学生上一堂课,组织一次幼儿活动,它属于尝试性的,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这两周的实习,找一找做幼儿老师的感觉,体会一下幼儿园、社会、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二是第七学期的实习至少6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流程,并且基本上能够独立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比如场地、设施、教育基地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心理,发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育婴实训室、蒙氏实训室、感统训练室、琴房、奥尔夫音乐教室、舞蹈室、美工技能训练室、语音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幼儿园、各种培训机构等。同时,要克服普通专科学历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建设一支双师型与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也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以使学生从理论上升为实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生动等优点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现场示范、音像示范等方式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也可以采取感知、反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2.4课程评价的改进
【关键词】舞蹈教学 能力培养
一、音乐感受能力
舞蹈是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让学生通过掌握音乐的情绪波动,配合舞蹈动作,把主题表现出来的过程是必要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创作是从音乐中去寻找舞蹈的“意象”,即随着音乐的乐句和节奏展开人体动作的画面。不同的意境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在塑造艺术形象上大多数舞蹈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将这种意境相对完整地展现出来。传统的舞蹈教学课,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启发,往往注重教给学生知识和技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的感受力体现了人对音乐整体把握的能力,舞蹈者对音乐要有一定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舞蹈教学离不开音乐的伴奏,学生首先要有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无论它是欢快的、热情奔放的、悲伤的,教师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对舞蹈音乐进行反复的倾听、欣赏,伴随着旋律、节奏的进展,教师引导他们分别说出寂静和奔放、温馨舒适和浮躁不安等情绪,理解情绪的两极性了解随着音乐旋律及节奏的变化,人的肢体又是如何表现的。例如:在讲解新疆舞的艺术特色时,可先放一段维吾尔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演奏的乐器有哪些,旋律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些维吾尔族的歌曲或音乐的作品名等等。教学中教师要讲解、要从舞蹈的内涵上感悟音乐、要表达舞蹈的艺术内蕴,如《掀起你的盖头来》,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期待的情绪,初步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然后再创作动作,加上表演,充分表达维吾尔族青年热情及对爱情的向往。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基本功,更要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身体协调性等;音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艺术,只有理解了音乐、感受音乐的内涵,才有可能准确把握音乐的具体形象。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善于想象才能善于创造,在舞蹈学习中,无穷的想象比知识、技能本身更为重要。本人在舞蹈教学实训中发现,良好的音乐舞蹈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对舞蹈激基训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把一些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舞蹈训练中,可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国魏晋时期的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音乐就像空气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音响”, 在舞蹈基训基编排中,根据舞蹈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出具体的人物形象,产生相应的人物情感,同时通过模仿一些事物的行为,在运用自己舞蹈的表情、姿态、动作去表达其情感。比如我校排练的舞蹈《红色英雄》,以充满激情的红色乐章为主旋律,寄寓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将勇士们振奋、勇猛的精神力量充分地表现出来。排练前,帮助学生分析舞蹈的主题,了解该舞蹈的背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鼓励学生搜集与该舞蹈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在对舞蹈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然后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如此不仅对舞蹈内涵的充分的理解,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力。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舞蹈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利用自己的舞蹈知识和对舞蹈独特的感受、体验来创造和编排出新的舞蹈。舞蹈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大自然、生活中去寻找舞蹈的素材和灵感,尽量让学生从舞蹈课堂中解放出来。比如:在编排一段傣族的孔雀舞《碧波孔雀》,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孔雀的习性,对孔雀动作、形态、叫声、交流等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孔雀舞进行创作。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等现代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孔雀的习性;也可以鼓励学生到动物园观看孔雀,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中获得创作灵感,进行舞蹈编排。舞蹈源自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把所见、所听、所感融入自己的舞蹈创造及编排中去。只有这样舞蹈教室才能真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
四、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认识到,舞蹈审美能力的培养比技能的训练更重要,它是在提高人们的美感,提高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舞蹈者自身美的休养。在训练中根据一段音乐所蕴含的美感和意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完成舞蹈的动作组合,如以“晃手”“摇臂”为主的组合动作,在训练中可充让学生想象“微风中起伏的小船在碧波中荡漾”“美丽的彩云在碧蓝的天空中飘逸” ,展现出舞者身心相融的优美舞蹈,由此激发舞蹈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技能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新形势,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语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符合市场需求的英语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英语知识技型人才发展宏观战略
我系英语知识技能型人才发展宏观战略:将“一本两证,一创两岗” 确立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一知两技,一德两能”确立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将“一实两课,一赛一讲”确立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两证,一创两岗”, 一本即通过专升本或自学考试获得本科证书,两证即英语四六级和普通话等级证书,一创是毕业开始一次性创业的能力;两岗即英语教师岗位和幼儿园教师岗位。“一知两技,一德两能”,一知指基本知识。两技是专业基本技能和小学幼儿教学技能。一德是职业道德与操守、敬业精神和意志品质,两能是班级管理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一实两课、一赛一讲”, 一实是一年实习,两课就是两年在学校课堂学习。一赛是各种专业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一讲是请专家进行讲座。
二、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及手段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弱,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具体特点,外语系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对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创新。
(一)课程设置。第一,按照实践比例对课程进行分类。专业课程分为三类,A类为理论课,实践比例30%,如综合英语;B类为理论实践课,实践比例30%-50%,如语法;C类为实践课,实践比例大于50%,如口语。第二,根据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调整课时。外语系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英语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三个方向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向有丰富经验的骨干院校学习,对课时进行了合理调整。如将英美文学的课时缩减为一个学期。同时,增加了一个学期的口语课。第三,教材的使用上要更符合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理论基础知识要适度,校本教材的编写也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根据人才培养的宏观战略和课程设置,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大纲的设计突出几个特点:一,具有针对性。即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针对外语系的具体情况。二,具有先进性。即紧跟地区经济以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紧跟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紧跟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情况。三,具有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使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开设教学做一体课程。我系首先从学前教育专业入手,开设了0-3岁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等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一,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鼓励广大教师制作微课;待时机成熟时,制作慕课,最大限度分享教学资源。第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小组讨论、大组汇报、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来。第三,以赛代练、以考代练。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英语或职业类竞赛,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能力。在我院一年一度的“学在职院、赢在职场”职业技能大赛中,外语系学生展示的小学英语教学片断、幼儿舞蹈快乐花园、童话剧灰姑娘等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以考代练”,我系教师根据专业不同,设置基本功考核模块,如学前双语专业的幼儿儿歌考核模块,就很能区分出学生的能力差别。“以赛代练、以考代练”扩展了教学途径、丰富了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育人,成果共享。我系与多家公办、私立早教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涉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实习和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我系还将重点建设英语游戏活动情景室、小学英语教学模拟情景学习室、英语数码电子琴实训室、小学英语美术实训室、语音教学软件平台、情景剧排演厅及远程教学观摩平台,成为实训教学、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为一体,具有示范作用的英语教学实训基地。
三、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英语人才提供有力保障。第一,严审专业带头人资格。我系专业带头人分别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第二,加快从师范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型,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我系先后有八名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教育机构、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学习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工作经验和管理办法,逐渐摸索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培养“双师”素质,成功实现了转型。第三,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
四、总结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系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使学生符合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素养较高等要求,保证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平,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一、新时期培养旅游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是指能遵循一定的潜在文化氛围做事,在职场上每个人都能用相同的语言沟通,用相同的行为与道德准则来办事。这是一种态度,更强调自我约束,更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文明礼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职业养成教育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
很多中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心理,自认为学习成绩不好,自制力差,厌学心理严重。同时,受传统观念中天子骄子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感与失落感,对待学习非常消极。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也是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对中职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茶艺作为旅游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主要体现了儒家和的理念,而茶艺表演的过程则充分体现出中和之美,也是和、静、怡、真的思想境界的体现[1]。通过茶艺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更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淡定闲逸的优雅气质,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茶艺学习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手段,中职生在沏茶、赏茶、品茶、饮茶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感悟,使自己的自我修养与内在品质得到新的提升。因此,要将茶艺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让中职生在茶艺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
二、茶艺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院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强,素质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茶艺专业也不例外。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从大型茶产业公司、知名茶艺馆等相关单位邀请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优化师资力量,力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同时,积极鼓励茶艺教师考取茶艺师职业资格证,并有计划地安排部分茶艺教师到茶叶公司、茶厂、茶艺馆等单位接受锻炼,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更新其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使茶艺教学更符合企业要求与人才培养要求。
(二)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中职教育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作为茶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他们对茶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中国茶艺精髓有更深刻的领悟。比如,在开展乌龙茶茶艺表演项目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他们根据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利用相关资源完成茶艺表演,并上台汇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歌舞、乐器、绘画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茶艺表演中。这将有效避免学生对教师的机械模仿,也能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领悟到我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茶艺的神韵。
(三)丰富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茶艺是传统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了泡茶、品茶、识茶、服务、营销等知识。当前,不少中职学校将茶艺作为旅游专业、烹饪专业的选修课。加上硬件配套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学习茶艺表演,提升茶艺技能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有所获。根据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下列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示范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或者观看茶艺视频资料,让学生熟悉茶艺表演的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同时,指导学生多次模仿练习,打好基础。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即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茶艺教学的重要手段。由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如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接待型茶艺、展销型茶艺等内容,再由每个学习小组自主完成任务。各学习小组可根据任务要求,选定一个主题,并提出具体的方案,以讨论的方式确定最终方案[2]。随后,做好分工安排,进行实训练习。最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
3.项目导向法
这是最能激发学生茶艺潜能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如下,为学生指定某一茶类、某一活动,要求其编排茶艺项目,并完成策划活动方案。比如,可让学生为周末茶吧、校园品茶日、茶艺技术培训等活动编制茶艺项目,并做好相关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茶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满足项目要求的新节目。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茶艺技能均会得到明显提升。
(四)建设茶艺社团,培养浓厚的校园茶艺氛围
中职院校在不断改进校本茶艺培训课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茶艺社团、茶文化研究社团等,营造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3]。社团内部可分设茶文化研究小组,负责组织与茶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学习茶文化与各种茶艺技能。比如,绿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茶艺舞蹈方法与技巧等。还可建设茶艺表演队,学校要经常组织校内茶艺活动,为茶艺表演队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此外,每年组织一次“校园茶文化节”与“校园奉茶会”,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校内要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如模拟茶馆、模拟茶文化馆、模拟茶专卖店等,开展模拟实训。其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选择茶产品企业、茶文化单位作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4]。最后,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相关单位实习,并完成实习报告。通过上述“三级跳”的实训模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P键词】高职艺术生;实训倦怠;影响因素
【Keywords】art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ired of skills trai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72-02
1引言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等各方面因素,高职生的厌学情绪较为普遍,往往实际能力与社会要求能力有较大差距。在诸多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大量研究和干预后,高职生的厌学现象稍有回暖。然而,对于艺术类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由于大学入学之前必须经过艺术类专业高考(艺考),所以在高中时候就已经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甚至已经接触所学艺术专业多年,例如,声乐、舞蹈、美术等,本身就比较喜欢所学专业,所以学习倦怠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类高职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的另一表现,亦可以称之为厌学的亚型――技能实训倦怠。
技能实训倦怠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在课堂进行理论讲解,实训技能演示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但只要交由学生自己完成某项实训任务,教师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考核,学生就表现出厌倦、低关注、逃避技能实训等一系列厌学表现。
2 艺术类高职生技能实训倦怠原因
2.1 学生原因
2.1.1 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高职学生的主体是“三校生”以及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后一批录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习基础比较差,自制力也比较弱,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由于就业的压力, 学习的务实心理,只拣自己认为将来用得到的学习,而不知道学习需要靠苦练才能巩固。由于高职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影响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不良的学习氛围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导致了高职学生倦怠情绪的产生。另外,学习方法不当、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 记忆策略等方面的欠缺,学习习惯不良,使得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目标难以达到,学习信心由此发生动摇, 心理压力也因此而产生。
2.1.2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且不稳定
由于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为主,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实训,忽略基础技能,学习追求实用,眼高手低,而导致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另一部分学生,抱着“远大抱负”第一次实训就要作出一鸣惊人的作品,而被教师指导之后,发现自己离目标还很远,干脆放弃提升,对于下一次技能实训不再有任何的想法和激情;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需要进行实训,只要做“形而上”高雅的艺术欣赏者和审美者就可以了。
2.1.3 高职部分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心理亚健康已经成为当代高职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接近定型阶段,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造成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他们一受到鼓舞就大为振奋,一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情绪反应延长,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容易使自我意识处于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丧失改变自我地位的信心。
2.2 教师原因
2.2.1 技能型教师缺乏
例如,编导专业是一个操作性较高的艺术类专业,毕业学生应当具备电视电台一线编剧、导演、后期剪辑等一系列的实操能力,所以对于授课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要求就非常高。但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招聘要求,应聘教师最低学历一般为研究生,所以所招教师大多数都擅长理论研究而非实际操作,在媒体一线的工作人员往往都是本科学历而不能入校任教,从而导致“所招非所要”的尴尬局面。
2.2.2 教师职业倦怠
首先,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学习动机不高等方面原因让教师觉得自己为了学生更多地付出不会得到应有的反应,更不用说回报;其次,任教时间长的教师对于年年岁岁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学生毫无激情;然后,由于艺术类作品的最后荣誉是归功于学生本身而非教师,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教师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所以很大程度上教师并不想一味地用自己的艺术创作而挂学生的名头,很大程度上这样做只是出于帮助学生毕业,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是教师的教授和给予根本达不到毕业的条件。
2.2.3 教师对学生的偏见
能够进入高级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一般而言都是专业技术和自身学习的佼佼者,很多人在做学生的时候就对成绩差、学习差的同学抱有偏见,而出于找工作的目的不得不来职业技术学院教书,但尽管如此,多年来形成的偏见和对职业技术类学生的刻板印象,让他们认为,学生的实训能力不教师能够教出来的,自然而然,对于学生实训的指导也犹如蜻蜓点水。
2.3 学校原因
2.3.1 设备滞后和缺乏
艺术类专业的变化非常迅猛,无论是艺术创意还是艺术技术,每年甚至几个月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没有跟上艺术类行业风格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而言对于学生就是没有意义的教育。比如,某艺术类高职院校编导专业,后期剪辑课程所使用的软件为9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Adobe Premiere,可是现在电视媒体所使用的多为Final cut、大洋、Edius等高新软件,这让学生的学习与进入岗位的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使学生的实训意义损失,大大的减少了学生的实训热情。
2.3.2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高素养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扩招、升格为重点的快速发展时期,一批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升格为本科院校。而且这些学校多建在地级城市,由专科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并以城市命名,商洛学院正是在这种大潮中诞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地处陕西省商洛市,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商洛学院,也是商洛市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中文系是商洛学院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教学单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商洛学院首批升本的专业。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从升本伊始就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2007年年初,在教育部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大背景下,中文系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率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在2009年获批为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核心与纽带是人才培养模式,整个实验区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来带动、架构实验区的建设,而且整个专业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要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互配合、集成一体,从而达到提升育人质量的目的。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洛学院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就尤为重要。商洛学院中文系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
思想指导实践,理念决定成败。没有正确理念的教育是徒劳的,而理念歪曲的教育则是危险的。所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树立科学的理念。
1.树立“人才为本,特色取胜”的教育理念。
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才规律、人才市场规律,着眼于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和创业的潜能培养,提出“人才为本,特色取胜”的工作理念。这一理念包含着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人本思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品牌意识。教学工作皆以“人才培养”为旨归;要求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成为优秀人才,凭借良好素养熏陶学生素养,依靠优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特色是一种具有独创意义的质性和标识。特色是实现突破、取得成功的法宝,因而我们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其特色。
2.“面向基层,实践育人”的战略选择。
商洛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理位置偏僻的商洛山区,在我省高校整体布局中,主要的服务面向陕南及周边省区的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学院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去向是服务基层的经济文化建设。学院“立足商洛,面向陕西,服务基层,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是符合学院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办学实际的。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都有其特殊性,与条件优越单位的工作差异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工作特性的差异,决定了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做出“面向基层,实践育人”的战略选择。
3.“注重素养,凸显应用”的错位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在毕业生分配上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现状越来越严峻,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就业优势越来越模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一味地向传统的特别是强势的普通本科院校看齐,而应该着眼于基层工作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上,立足于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人才、与本校其他专业人才的差异性上,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拥有错位优势。这种错位优势就是“注重素养,凸显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
4.“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的培养思路。
为确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注重素养,凸显应用”的错位优势,我们提出“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的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思路。作为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中,“素养”包括政治素质、品格修养、科学知识、基础文明等要素,“技能”包括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创业本领等方面,“特色”是人文素养、技能专长、个性魅力的综合体现。“素养”、“技能”、“特色”三位一体,层级上升,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素养是基础,培养技能是关键,形成特色是目的。与过去笼统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相比,这种素质要求和培养思路,更加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规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更有利于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依据学院性质和功能,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没有可比性和竞争力,我们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不能照搬或移植他们的模式和做法。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绝不能脱离学院的性质、定位和功能。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紧密围绕学院的自身特性、服务面向和社会功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学院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去向是服务基层经济文化建设。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都有其特殊性,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由知识传授型人才向知识应用型人才转变。因此,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这样的定位:“立足商洛,面向陕西,服务基层,培养自强自立、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特色鲜明的,能从事基础语文教育与研究,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本专业人才的多维要求,具有良好素养、实践能力,富于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2.瞄准社会发展和需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大基层单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增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基层单位最需要、最欢迎的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正是因为在“留得住”和“用得上”两方面的错位,形成基层单位人才紧缺而大量学生却就业无门的尴尬和矛盾。能否“留得住”是素养问题,能否“用得上”是能力问题。这一发现,为新建本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突破点和着力点。基于此,我们围绕“高素养”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由五个培养流程、五大培养机制和五项保障体系组成。
人才培养流程:课堂教学―文体活动―技能训练―素养实训―见习实习―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各流程对应的功能分别是:课堂教学―教书育人;文体活动―素质拓展;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素养实训―人文素养强化;见习实习―综合素质提升;优秀人才―顺利毕业就业。
人才培养机制:知识传授机制―个性发展机制―能力训练机制―文明养成机制―市场接轨机制。各机制包含的主要内容分别如下:
知识传授机制:课程体系构建
个性发展机制:三大系列活动:素养系列、技能系列、特色系列;
能力训练机制:十项技能训练:普通话、三笔字、演唱、舞蹈、公关、宣传、求职等;
文明养成机制:现代礼仪实训、办公室业务实训、会务工作实训、面试技巧实训等;
市场接轨机制:工作见习、寻找差距、全面提升、贴近市场;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包括管理服务、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学生社团组织体系,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等等。
与传统的育人模式相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化了实践育人环节,突出了“高素养”和“应用型”的人才特色,追求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基层工作现实要求的理想对接。
3.围绕人才素养和能力,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强化实践环节。新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三大平台构成,集中实践教学平台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在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基础上,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实践育人”,新方案的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实践”、“实用”和“实训”。落实在培养方案中,表现为丰富实用性强的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强调专业技能训练、人文素养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和文学创作等。在总课时不断压缩的前提下,我们保证了实践教学课时,使专业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分别占74.62%和25.38%。
为了强化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有序;成立了“商洛学院中文系技能训练中心”,下设十个部:普通话与演讲部、写作与文秘部、舞蹈与表演部、演唱与音乐部、新闻与宣传部、交际与公关部、书法与美术部、话剧与曲艺部、体育与健美部、求职与就业部。每个部集中强化训练一种技能,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的需要自由选择。建成了“中文系人文素养实训中心”,下设五个实训室,在任课老师和专业人员指导示范下开展实训,第一实训室主要承担现代礼仪实训,包括服饰礼仪、接待礼仪、餐饮礼仪、公关礼仪、服务礼仪、行政礼仪等礼仪实训等;第二实训室主要承担演唱、舞蹈、演讲、表演、口才等个人才艺实训;第三实训室主要承担会务工作和求职面试模拟等实用技能实训;第四实训室主要承担办公室业务、现代化办公设备及日常接待工作等办公技能实训;第五实训室主要承担大学生形体、气质等素养实训。上述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随着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进一步建设,还将进一步建设新的实训室,开展新的实训项目。
4.追求育人质量和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其一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为稳健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最新学术信息引进课堂。在整合传统课程的同时,开设了《贾平凹研究》、《商洛文化概览》、《申论及行政能力测试》等全新课程,同时定期开展中文系学术信息窗活动,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传递学术信息和经验,营造科研氛围和环境,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储备永续发展的能量。
其二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培训让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推广研讨式、对话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确保学生主体性。改革考核形式、内容和方法,强调学生平时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在考核知识的同时考查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三是构建完备有效的保障体系。学院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学院领导坚持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文系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大问题。根据本科教学需要,及时调整了基层教学组织,选派精兵强将担任教研室主任,同时成立了中文系教学督导专家组、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委员会等专门机构,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完备的组织保障。
制订了《中文系本科教学规范》、《中文系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答辩规定》、《中文系规范教师管理培养优良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的意见》、《中文系加强学生管理 建设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文系党建工作细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确保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规范有序。
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优先上讲台。尤其是具有教学经验或者在学院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的高水平教师首先安排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通过招聘引进、外出培训、自学提高和结对帮带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一线教师敬畏讲台、站稳讲台、超越讲台。与此同时,聘请了省内外著名作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授,建设了一支优秀的兼职教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
三、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思考
1.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为明显成效,实践育人特色日趋明显。我们以教学为主,以“中文系学生素养实训”为辅,把素养训练纳入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素质培养,为参加训练的学生建立档案,颁发素养训练合格证书,提倡并激励学生从事文学创作,评选奖励“魅力学生”。专业建设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素质,有力促进了学生就业。目前已有多位同学发表个人专著,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也屡见报端,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近年来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形势仍然可喜,每年该专业的报考率及报到率均名列前茅,在每年的转专业中转入中文系的学生也占据较高比率,很多学生纷纷要求加入“中文系学生素养实训中心”锻炼提高。专业建设的成效扩大了专业吸引力和影响力,赢得了学院及社会的认可和较为充足的生源。
2.存在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个人素质的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要使学前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而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今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专业舞蹈教学不够重视,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及自身学习优势认识不足,致使舞蹈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培养能胜任学前教育领域工作的特色人才,适应社会对学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一、舞蹈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舞蹈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教师奠定坚实的舞蹈理论及专业实践基础,发展其舞蹈专长,使之具备舞蹈示范、表演、教学和创编能力,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舞蹈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是经过提炼和加工,以人体的造型和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既是现代人文化生活和自娱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陶冶心灵,健美形体,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舞蹈能力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中充分运用舞蹈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实施美育教育,同时,具备良好的舞蹈能力也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及家长的沟通。幼儿是人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强烈的模仿欲和可塑性,学龄前孩子学习舞蹈能使他们的生理、心理得到有效的发展,智力、思维能力和身体技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是此时期最好的启蒙者,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各学前教育机构迫切需要具有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专业素质和熟练的唱、跳、画等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学前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要得到有效的升华,必须重视自身心理素质和舞蹈专业技能的发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优势
1.自觉意识和求知欲强
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目标明确,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以前家长和老师压着学,而是自己主动地学习;学习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求知欲强,渴望学到更多的新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对于舞蹈而言,大部分学前教育学生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的学生虽有一定的舞蹈基础,但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但他们都对舞蹈怀着美好的憧憬,求知欲和自觉性就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2.能吃苦,善思考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舞蹈学习者而言,舞蹈的训练过程是辛苦而残酷的,没有强烈的自控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无法真正领悟到舞蹈的真谛。高职学生大多处于成年时期,他们的抑制情绪明显要高于少年时期甚至儿童,因此,在舞蹈教学训练中,他们大多能够忍耐疼痛,即使再累再辛苦,只有有兴趣,他们也能坚持下来。并且高职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强,爱动脑、爱提问,善于抓住一些理论性的问题进行思考,这些都有利于他们的舞蹈学习。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自身条件的约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前没有经过面试筛选,也未接受过专业系统训练,学生在舞蹈上的悟性较低、舞蹈感觉不够、舞蹈的模仿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舞蹈,基础差,底子薄,这些约束影响了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肢体语言是舞蹈学习者表现艺术的主要手段,良好的身体基本条件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前提。从专业舞蹈训练的角度来看,在幼儿期开始学习舞蹈,可塑性更强,而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基本处于成年阶段,骨骼大多成型,对于一些较有难度的动作,如柔韧性、软开度要求较高的舞蹈训练,他们完成较困难,从而使许多学生对舞蹈训练课产生了恐惧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蒙混过关、草草了事,甚至出现个别逃课的现象,这些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使舞蹈训练课的质量不理想。
2.缺乏规范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依据,为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保障,一本符合实际的教材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舞蹈课程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目前缺乏规范的、针对性强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教师自编自导的模式进行教学,部分教师不注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与专业舞蹈训练的区别,照搬舞蹈专业院校的教材,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进度、压缩课程内容,导致教学系统性差,科学性不强,不利于学前专业学生舞蹈的发展和特长培养。
3、教师教学脱离实际,学生舞蹈职业能力不强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具备较强的舞蹈示范、表演、教学和创编能力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让他们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巧妙运用舞蹈教学手段,对学前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重视不够,教学目标不太明确,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有的只是单纯停留在了解舞蹈基础知识和一些简单的肢体练习上,有的则完全照搬专业舞蹈的训练内容,严重偏离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安排的校外实践课程少,形式单一,只有在见习和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才能简单了解所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不能充分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去,舞蹈方面的很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这就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背离了原有的宗旨,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对策
1.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动机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在每个时期所表现的情感都存在不同,他们的接受能力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舞蹈是他们心理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学习舞蹈能够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塑造美好的心灵。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充分认识舞蹈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和激发舞蹈学习的动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热爱幼儿,掌握必备的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及幼儿舞蹈教学、创编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幼儿各阶段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这样,在以后实施舞蹈艺术教育时才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去开展工作。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还可通过改变教学手段和丰富教学方法来进行,这种方式能保持教学的趣味性,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间接方法。教师应当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如经常更换教学音乐、观摩表演、组织比赛、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等,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以满足学生追求乐趣和展示自我才能等多方面的需要,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内部动机。
2.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舞蹈学习对学生的协调性、音乐节奏感、身体的表现力及协作能力要求很高,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舞蹈的强大支持力,它对学生的舞蹈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是学生自身的成功经验,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切忌挖苦和讥讽;还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学生的成功操作,使学生有信心能完成类似的任务,这种间接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学生尊敬的师长,如果对学生持有坚定的信心,时常对学生进行言语鼓励,这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3.合理安排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在舞蹈教学内容上的安排要深入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吸取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不照搬硬套,充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编制适合本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教材及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安排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教学的第一步是通过形体训练,改善身体基本条件,掌握肢体语言的基本技巧,为良好的舞蹈示范、表现打下基础。其次,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及创编理论、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全面锻炼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为幼儿舞蹈的示范、教学、创编做好充足的准备。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课时短、任务重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抓住重点,例如:在学习各民族民间舞之前,先让学生对该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开始训练,首先从简单的手位和脚位开始练习,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体态动律,再选取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组合及优秀剧目让他们进行实践,这样既能巩固舞蹈基础知识,也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审美水平,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在舞蹈教学各环节实践活动中采用优、差组合,互帮共进。
4.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必修内容,而且也是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入手,多方面进行思考,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他们寻求更多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会跳、会教、会演、会编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开放式互动教学,运用立体化理论教学、模块化教学与自主延伸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师在体验模仿、协作性练习、小组展示、观摩互评、总结归纳、完善延伸等教学实践环节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参与探究,进行交互式学习,集“学、问、思、辨、行”为一体,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环境。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还可多联系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分次分批安排学前教育学生到幼儿园、艺术团体等机构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及各种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给学生实战演练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加深他们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让他们编排一些幼儿舞蹈、深入幼儿教学一线进行教学、参加舞台表演等,通过这些实践锻炼可以帮助学前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舞蹈表现力、“教、创、演、编”等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舞蹈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舞蹈艺术素质,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达到适应社会、胜任学前舞蹈教育工作的需要。要使高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应从实用性出发,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入探讨高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特点,在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改革,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感悟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切实改善舞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舞蹈教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定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考核策略;实习教研
学前教育是为幼儿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应该具有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即娴熟、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能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驾驭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从社会发展对幼教师资的新要求出发,考虑个体素质的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完善,坚持“德育为先、再学精技能”的培养原则,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舞蹈、声乐、琴法、手工、绘画、口语、操和口令”七大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岗位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知识要求
了解婴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安全常识;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了解婴幼儿的教育基础知识;了解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情感要求
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明确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的原则,重视保教工作。
(三)能力要求
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教育工作目标、计划(班务工作计划,保教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并组织实施;能够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以及保教计划完成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的设计;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完成本班的早操编排和幼儿园活动准备;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能够组织和参与园内的教研活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和游戏活动;能够做好幼儿园的安全卫生工作,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合理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策略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往往是教师多项技能的运用,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新的儿童观、教育观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技能。面对的教育对象是2~6岁的婴幼儿,他们在智力、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差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行动的独立能力、思维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较弱。
另外,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历了分学科教学、单元式主题教学、五大领域综合教学,从教育的内容来看,无论是以计算、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六门学科的教学,还是以幼儿活动为线索综合主题的单元式主题教学,以及综合了学科知识和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五大领域综合教学,都离不开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系统化的专业技能训练,才能胜任幼儿园保教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与幼儿园的无缝对接。
(一)结合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训练内容要求,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一日活动流程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在园内的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也就是从幼儿进入幼儿园到离开幼儿园所产生的一切活动,整个流程是:入园活动(晨检、晨接幼儿自主活动)、早操、早餐、区角活动、课前准备、教学活动、间餐、户外活动、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
2.劳动技能和配班技巧:指卫生的打扫、幼儿床铺的整理、保育登记、消毒、家长工作等消杀和疾病防控、护理和生活技能以及配班和应急处理。
3.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指教师指导幼儿所必须具备的唱、弹、跳、画、做、说、操、写、观察、环创、PPT制作等能力。
(二)技能要求和考核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专门机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将之培养成为职业人和社会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应以幼儿园的岗位要求标准为依据,以培养突出的专业技能为主线,所以,要求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做到“四讲、四艺、四做”。
1.“四讲”:讲故事、讲课、说课、念儿歌
要求学生在就业前达到脱稿讲故事(创编或改编均可)30个、儿歌(手指游戏、童谣、绕口令)30首,表情和语速都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形象地表现出来。
2.“四艺”:弹、唱、画、跳四项技能
要求学生在就业前达到脱谱弹唱幼儿歌曲、律动40首;简笔画要求在10分钟之内完成90种以上的动植物等画法;能运用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即兴创编幼儿舞蹈;能创编不同年龄段班的早操。
3.“四做”:幼儿园环境创设、故事绘本制作、手工制作、PPT课件制作
要求学生能完成主题环境创设方案,根据方案完成环创;根据故事完成绘本制作,再根据绘本讲故事;根据不同的材质完成20件手工;根据幼儿园的教材内容完成课件制作10件。
中职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差的共性,只有训练没有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无法达到幼儿园岗位标准,因此,要将考核作为手段,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1)单科的每个知识点的过关考核,记入平时成绩。
(2)全能性的考核,将专业技能考核作为进入幼儿园见(实)习的资格审核考试,达标者取得见(实)习资格并颁发“技能优胜”证书。
(3)每月开展不同类别的技能大赛。
(4)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的比赛和各级技能展示活动。
(5)参加毕业生就业技能展示会和“双选会”。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能练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专业能力,缔造专业品格之目标。
三、建立稳定的见(实)习、教研园所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始终应围绕幼儿园的用人需求和标准。稳定的见(实)习园所将承担着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培养专业教师和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优质学前教育追求和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育师资、辅助人员和早教市场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一)采集幼儿园实况,增加实践性教学
让学生观看专业课教师从幼儿园采集的幼儿园环境、环创等图片以及幼儿园教师教学视频等,让学生分析、总结并从中获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园教材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初步体验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各个环节是如何开展的。
(二)采用“请进来”的办法
按本专业的课程需求,把幼儿园一线优秀的教师请进来给学生上课,如:保育类、语言类等课程。在教学中积极征求并听取她们的意见,以便达到学与用的最佳效果。
(三)采用“走出去”的办法
进园进班观摩、见(实)习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以及劳动技巧和配班技能等保教活动。可采取分学期递进式的见习手段来弥补学生在校内实训的不足。如: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进园了解、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和环创等。第二学期,安排2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园到班见习保育工作和参加教育局、片区组织的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第三学期,安排4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园到班见习保育工作,体验组织幼儿教学的过程和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第四学期,安排8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园到班见习保教工作、参与听课、上课、评课以及参与幼儿园庆“六一”活动的整个准备过程。第五、六学期,到幼儿园实习保教工作。
(四)建立第三方参与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1.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将学生见(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幼儿园带班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由学校提供考核表);
2.本专业的任课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对学生见(实)习的单位、带班教师进行实地回访。
通过以上方式,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以及该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适用程度,适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教育内容以及实训等等。
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体系,引领专业技能培养方向,达到培养出“会唱、会跳、会说、会写、会画、会用”的幼儿园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