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XX年4月23日,我有幸作为小学英语高级研修班的一员全程参加了XX年网络远程研修资源的开发工作。
本次研修的主题是 “语言知识教学的语境设计问题”。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此前我在创设语境时,存在着抛开文本的情境而去创设一个新的情境进行、过多地站在老师“如何教”的立场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等问题,创设的语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在为期近半个月的研修过程中,担任讲课教师的我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语境创设是否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选择的教材是鲁科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册unit 5 lesson 2 it’s on the first floor.教材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其中jenny和lucy都是加拿大人,jenny一直在中国上学,lucy从加拿大来中国拜访jenny。课文所呈现的正是lucy来参观jenny学校、 jenny向其介绍学校功能室位置的一幕 。
在解决语境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一问题上,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学校作为主情境贯穿整堂课教学。在新知呈现环节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热身环节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幻灯片出示了自己学校的图片,复习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充分的铺垫;在呈现新知环节,又呈现了自制的jenny学校的模型来创设语境,模型的使用联系了学生对楼层的认知,学生很快就明白了first、second、third这三个单词的含义。在新知训练环节,我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语境,包括声音、文字、图像等,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在听音回答问题上,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进行操练,首先是教师带大家来做,然后学生在小组内操练,第三次放手让学生自己问答,通过声音、文字、卡片和模型,由整体到部分到个体,让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些语境的创设都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新知运用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学生全部参与到设计活动中,在此环节中我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有动手的,有动口的,有在旁边倾听的,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到理想学校的设计中来,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在语境创设是否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这一问题上,在新知呈现环节,我注重了联系自己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语境,比如在热身环节通过课件出示自己学校功能室的图片,在新知呈现环节利用学校模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任务主线等,因为模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教具,它能够直观地让学生明白语境的意义,模型上呈现学校功能室的图片也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因此,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并学会music room、art room这些新单词了。
在新知操练环节,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向听课老师介绍自己的学校即利用幻灯片出示学校平面图,并为学生搭建了语言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核心句型进行表达,为语言的真实运用做好铺垫。
在新知运用环节,我通过语言、文字、教具模型、图画等多种语境因素,引导学生自主创设语境,动手设计自己理想的学校,通过师生问答,小组活动,小组展示,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语言的操练,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完成了开课时教师提出的介绍自己学校给新教师的任务,实现了语境从文本中来,到实际中去。
袁贵仁部长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能够应对环境变化的关键能力:即劳动者在遇到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中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规格的技能型人才,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研究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可以真正抓住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质。
2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所以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有一致性也有着层次上的差异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在制定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进行制定,没有对培养目标层次和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进行深入探讨,造成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兼顾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从而无法实现中高职协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我国尚未统一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行制定各自的课程标准,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而且由于教材建设的落后,一部分中职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只能选择高教或者大专的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毕业生升入对口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的专业课程和中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这不仅造成了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
3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要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相关的、一定的基础能力之上的。如果没有经过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试图达到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不可能的。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入学水平既有高中文化的基础要求,很多专业还有一点职业能力的要求。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基础,才能保证其培养质量。
中职和高职教育是同一属性的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为避免其培养目标重复和错位,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界定层次,明确定位。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理清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各层次的培养目标,然后将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涉及的综合职业能力细化分类,建立层次化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础。如图1所示,将应用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涉及的职业能力细化分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基于职业岗位和职业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针对从事任何职业、行业都需要具备的普遍适应性能力,如写作、信息收集、外语交流等基础能力;“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含具体工作的处理能力;“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是职业能力核心模块,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及能力,着眼点在于特定的专业方向,目的是加强岗位针对性。“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模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或岗位变更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合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可以使之迅速适应岗位或职业的变迁,顺利进行职业活动,提升自我空间。
4 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基础,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从职业岗位、职业任务、职业能力三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分析,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化模块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课程内容衔接上,中高职双方专业骨干教师要根据中高职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统一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更要延伸和深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连续性、逻辑性,形成一个有序的有机整体。
中高职的课程目标应各有侧重。中职阶段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应该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着重点在于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应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和跨专业学习的需求,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英语 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
一、引言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形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针对教学课程进行任务分解来制定一序列的课程教学任务,通过细节化教学任务,引入真实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丰富教学细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一)教学理念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学校的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英语课程的目标,大部分是以英语考级、考学位证、专升本为目标,没有考虑到今后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可以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英语老师没有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方法
虽然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有关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硬性规定,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要以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为根本目标,凸显英语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明显。
三、任务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英语作为现代国内、国际社会沟通交流的主流语言,也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贯彻实施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有必要对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理念、方法进行改革。构建“任务型“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可以有效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贯彻实施。通过对高职英语课程引入”任务型“教学方式,有下述中意意义:(1)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2)优化高职英语老师的教学观念(3)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高职英语课程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实用型要求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同国际社会的接轨越来愈紧密,英语作为主流的国际交流语言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熟练掌握英语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而高等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对英语教学提出了高要求,主要实施“学以致用、实用为主“的教学方针政策。那么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贯彻实施”实用为主“的教学理念。针对高职英语课程引入任务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原则。考虑到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针涉外业务需要英语沟通交流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据此来制定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比如可以适当增加对英语阅读写和听说交际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高职英语任务型课改的大方向。
(二)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特性是任务型教学的基础
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批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实用型高级人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系统的、综合的英语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翻译的能力,主要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涉外业务沟通交流的需要,主要是以听、说的形式来表达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融入到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中去,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按照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来贯彻实施任务教学,可以按照这四个环节来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每一个教学任务中,启发并引导学生参与“任务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符合任务型教学的需要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一般的水平,对于他们来说高中阶段的英语基础短时期内无法适应高职英语课程学习的需要,普遍缺乏自信。那么,通过引入任务型的教学理念,可以把英语课程进行任务分解,以此来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然后进行课程实践,按任务分块学习。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明确了教学任务和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另一个方面,通过任务分解的方式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通过引入真实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可以活跃课程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通过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改善当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而且适应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迎合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需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可以有效提高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单敏.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融入[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关键词:生态学;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引言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了教育生态学的教育理念,主要从适应性、主体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宏观角度,为了更好的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应当从生态学角度进行有效的课程体系设置,从微观角度,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设计与研究,进行教学模式的生态化构建,以此稳定教学结构,促进教学发展进入兼容、良性的发展轨道。本文以徐州工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针对该学院生源多元化特点和课程运行现状,,提出构建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进行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课程生态化探索。
二、英语课程生态化综述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学”的概念被引进教育研究始于美国学者Lawrence Gremin。以高职英语课程为例,学生学习英语不仅包括课堂教学,应还包括英语课外活动和英语校园文化等。英语课程设置应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整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前、课堂、课后应是一个协调、灵活、兼容的过程,这也正是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本质要求。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和发展,同时也兼顾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要求。
三、基于微课的生态化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
1.现状分析
尽管我院近年来一直在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模式僵化,教材与学生需求脱节, 教师过于重视语言点讲授而忽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忽视学生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没有有效利用现有多媒体及互联网资源、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综上所述,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并没有得到激发,传统外语教学互动模式的缺乏使英语教学失去了活力和可延续性。学生生活离不开电脑和网络,他们也越加追求线上灵活的学习方式。外语作为重要的基础公共课程,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增强自我学习创新能力,扩大英语知识面,使学生能适应毕业后社会交流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微课教学资源,搭建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深化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学校构建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新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探索高职英语生态化课程,给本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基于微课的生态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我院在过去两年间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组织教师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为基础录制了配套微课资源库,在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受学生和老师的认可。 根据微课短小精悍、 信息量大且可移动学习的特点,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使用。学院新建网络语言实验室,引进英语教学网络教学系统,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为基于微课的生态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奠定基础。
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语言实训室平台中心为依托,把英语教学的课前、上课、作业、自学、评估、考试等相关环节逐步转移到为网络平台上,以微课资源库为基础、生态化教学为理念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实施模式设计如下:
课前预习:在现有教材和微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教师按照课程进度,把相关教学资源用微课形式上传共享,由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反复观看,理解、领悟,并根据微课配套任务完成课前预习工作,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课堂不再只是老师和板书,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启发学生叙述自己的课前工作,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发互评。课堂上学生可以无限延伸课堂空间,将自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经互评后选出优秀总结制作成课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去,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课堂用心听讲、积极参与互动。学生不再只与老师有交流,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资源都有了良性互动,从英语课程的角度看,达到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等要素的和谐统一,从教学功能的角度看,达到教学的语言功能、知识功能、文化交际功能和人本功能的和谐统一,从教学的目标看,以自我体验的教学为基准,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课后自主学习:学生课后在语言室主动完成课后复习,作业互评以及下节课预习的相关工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微课为基础的多元生态化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科评价:构建过程性考核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废除期末书面的考核方式,将学生成绩分为出勤及课堂表现、网络化作业、学习计划完成情况、阶段性网络测验、课外英语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完成情况6个部分,全方位、细分化的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总结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生态学理念引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是具有显著意义的。它不仅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综合英语学习英语的能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丰富的微课资源库,促进高职英语课程加快实现生态化,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兼容、动态、良性和平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张丽霞.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顾世民.虚拟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M].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集成框架探索外语电化教学,2011.
[3]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M].中国电化教育,2008.
作者简介:王 冉,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 英语 课程改革
21世纪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我国要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支撑。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
随着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企业对技能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英语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一项必备技能。现行的技工院校英语课程对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致使学生的英语技能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英语教育必须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技工院校英语课程的价值定位
技工院校英语课程应根据技工院校自身特点,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导向,以与专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职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为学生提升职业竞争能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技工院校英语课程创新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就是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体现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
1.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构建合理的技工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技工院校英语课程体系是针对各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应打破语言知识学习的线性流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对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技工院校英语课改的三大“课程”中。
(1)基础课程设置。基础英语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材的选择应体现综合性,内容应富有时代性,聚焦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定位现代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视野文化知识的熏陶,通过大量阅读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并增加其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采用语篇分析及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语段意旨及明晰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同时加强模仿写作训练,增强学生对汉英文化差异的语言感知能力。
(2)后续课程设置。后续课程包括提高课程和行业(专业)英语课程。提高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言技能,采取必修、选修有机结合的方式,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训练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并为行业英语教学做好铺垫。
(3)听说课程设置。听说能力一直是“中式”英语教学的“软肋”,也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重阅读、轻听说”的结果。技工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尤其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利用语言实验室丰富的音视频媒体资源,开设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听说课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听说训练和实践的机会,确保其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
2.以应用为核心,改革技工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岗位英语应用技能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贴近专业设置,突出专业应用,精心整合教材,不断开发校本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三个“指向”。
(1)指向专业学习者。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岗位定位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需求也不相同。同时,学习者在“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技能上所达到的不同高度和层次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定位。为此,教师应进行岗位需求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来组织和编写教学内容。
(2)指向工作场景。教学内容应选用真实语料,真实语料应来自真实的工作场景,所选内容应与目标语场合直接关联,应把鲜活的职业内容素材引入英语教材和课堂,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职场语言。
教材的前沿性体现为教材内容的“新”和“活”,教师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及时引入行业新词、最新典型案例等,使教材贴近行业前沿。同时,教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资讯的能力,学生收集资讯的过程既是学习真实语料的过程,也是拓展知识、扩大视野、追踪高新技术、提高专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
3.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变革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判断英语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准则,据此应变革课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促成课程理念的三个“转向”。
(1)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根据专业内容和实践技能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探求问题,自主寻求答案,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2)教学方法从单一转向综合。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chalk—talk教学模式,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多途径刺激学生视听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在组织手段上,改变单一的“满堂灌”的学科教材讲授模式,将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按照项目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从“书本上学习”转向“工作中学习”,从“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视野下的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突出训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职业能力。课程实施的途径由书本转向工作,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工学结合”成为锤炼语言能力的新途径。还要在职业中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充分实现英语课程作为工具课程、人文课程、素质课程的职业价值。
高技能人才培养视野下的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是关键。英语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知识的筛选者,其学科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对行业知识的通晓程度都极大地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这个群体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开创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何志燕.新形势下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09(19).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
一、研究现状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及意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并积极探索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在分层教学、课程设置、考核方案等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公共外语改革还是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上课中重语法、重知识、重课本、重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擅长考试、不会交际、综合能力较差。公共外语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B级、三四级考试,而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视角,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人文素养。而通识教育的理念正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出具备高尚审美情操、正确价值判断的综合素质人才。这样才与英语教学的要求相符合。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公共外语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对其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能力的"完人",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英语课程的改革并不应该是孤立的,我们应该汲取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建设新的英语课程体系,提出改革公共外语课程的有效措施,推进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21 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具备单一的英语知识体系的大学生已经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对公共外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能更好的实现公共外语教学的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通识教育理念里面所说到的"完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的关于通识教育和英语课程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相对零散,且缺乏系统性。特别是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深入。本研究力图实现通识教育理念与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对接,借鉴需求理论的相关知识,对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需求分析,从而提出课程设置改进措施和建议,构建新的英语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本研究针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如何实现通识教育理念与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对接,如何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视角,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研究内容、方案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部分学生(含统招生、自主招生、3+2等各类生源)就现行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与认识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目前英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从通识教育视角构建新的英语课程体系和提出改革对策奠定基础。问卷主要从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重要性的看法、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喜爱程度、对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英语选修课程、英语社团及讲座等角度对英语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研。
2.通识教育视角下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从学生需求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对通识教育视角下公共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是通过问卷的形式来实现的;对社会的需求分析,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英语型人才,通过查阅各大招聘网站和对浙江省各类型的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 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来进行分析。
3.构建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时代化、个性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原则,从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两个层面,从课程目标、课时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英语教材、评估手段七个维度构建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加强英语隐形课程建设及网络课程建设等。
(二)研究方案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从通识教育的视角设计问卷,通过对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对英语课程设置需求的调研及分析,细化并融合态度、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等因素,实现通识教育理念与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构建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2.研究的具体设计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本课题采用随机抽样问卷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进行综合、深入地处理资料。
(1)调查地点
选择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所在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调查研究的区域。
(2)样本选取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部分学生。研究对象包含各类生源(统招生、自主招生、3+2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本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 435 份。
(3)资料收集
本课题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下述几个方面:
现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关于英语通识教育的研究文献。
问卷调查资料,由课题组成员依据预先设计的抽样方案挑选被试者,采取当场填答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
个案访问资料,在随机抽查的人员中,选取部分个案进行深入访谈。
(4)资料分析
课题组将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除了运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外,还要对个案访问的资料进行深入地定性分析,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三、成效与思考
本研究针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公共英语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归纳分析。此外,对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从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两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所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初步建设了《原声电影欣赏》、《英语口语》、《英美文化风情鉴赏》、《世界人文地理》等通识课程,初步实现了通识教育理念与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有效对接。通过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设置,设计递进式的课程内容。解决现行英语课程"单一化"和"功利化"的现状,发挥通识教育理念对循序渐进教学的牵引作用;构建了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理念与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新体系凸显了高职通识英语课程特色,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2.陈2.邹晓玲.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0(3).
3.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职业能力 公共英语 课程体系 效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研究》(编号:XJK12YYB006)。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应“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能反映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工作岗位对英语的具体要求。为反映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新要求,适应我校国际化学院发展的形势和即将升本的需要,我校已从2012年9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初步实施了自下而上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首次在我院12级学生中试用,到现在为止,运行一年有余。本研究依托实验数据和问卷调查,重点探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效果。
二、相关研究
(一)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中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应用技能类课程、专业英语类课程开设得很少;在教学内容上,则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为主,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应试倾向严重,而且不同专业也通常使用统一的教材,不能体现出专业差异所决定的各种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可见,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英语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新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开发势在必行。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度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文件指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开发的重要依据。
1.理论基础――需求分析理论
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如今,随着理论框架的完善,需求分析也逐步应用于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为外语教学课程设计、教育政策制定、教材评估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束定芳、华维芳(2009)将需求分析分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大类: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与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由此可见,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调查之上。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体现职业能力。
2.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开发
在需求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各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及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的调查,根据各专业对英语的需求程度,将不同专业(群)对英语的需求分为“高”、“中”、“低”三级,并分别调研出各专业(群)对英语不同能力的需求。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需求,在已经总结出的各专业(群)对英语的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职场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三个阶段,分别为基于所有职业的泛商务英语、基于某一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行业英语,和基于完整学科体系的专业英语。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岗位需求为目标“的原则,以“职场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为框架,体现“实用性、多样化、模块化”特点。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下的12级学生(2656人),“学科型”的传统课程体系下的11级(2769人)。每届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无差别。鉴于研究的需要,选取的学生均为每个年级首次参加A级考试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2012年下学期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在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12级新生中全面推广和使用。11级学生因条件限制沿用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每届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参加省级A级考试,该考试由命题专家根据考试大纲和题库出题,满分为100分,保证了每次考试的难易度相同。A级考试每年六月份和十二月份各举行一次,我院的惯例是每届学生在大一的下学期进行A级考试。本研究收集的数据是他们的原始通过率,分别为13年6月和12年6月的A级考试成绩。分别对比两届学生的A级考试成绩,分析不同课程体系的效果。
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以12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覆盖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的4 大系、28个专业, 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 有效率91%。
四、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A级考试成绩的比较
从表1统计的数据看,除人文艺术系以外的三个系,12级学生A级的合格率和平均分均高于11级的学生。以经济贸易系为例,12级学生的合格率和平均分(66.20%>53.10%,61.39>54.87)远远高于11级。人文艺术系12级学生的A级合格率和平均分稍微低于11级(68.61%
除电子信息系外,其它三个系的12级学生A级平均分达到了合格分数(管理学院60.66分,经济贸易系61.39分,人文艺术系63.81分)。这对11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电子信息系12级学生A级平均分虽未达到60分,但是已有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实施不同的课程体系后,实验组12级学生与对照组11级学生在A级考试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考察新的课程体系的效果,我们特别关注了可比性较强的电子信息系的几个主要专业学生成绩的变化。
从表2不难看出各专业实验组12级的成绩都比对照组要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2级学生的成绩达到63.7分,合格率为81.03%。与对照组比起来,这是质的飞越。
由此进一步说明,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对学生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效果明显。
(二)学生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为了调查学生对现有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满意度,问卷设有教材、考核、教师水平、课程和教学效果等5个评价指标,采取5级评分方法,即将5个评价指标的评分设置为1-5分,最满意评为1分,最不满意评为5分。大于3分则说明没有得到学生认可,小于3分则说明超出学生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5个指标都满意,尤其是对教师水平的认可度为1.86,这说明教师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认可分不同课程提高不同英语能力,这比单一综合课程学习效果好。这表明不同专业开设不同与职业能力相关的课程有效果。
(三)分析
本研究表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一年以后, 实验组的教学获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表明新的课程体系比传统的课程体系有更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第一学期为适应各专业学生特点和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所有专业公共英语课程针对各专业进行“职场英语”学习,主要内容为泛商务英语。第二学期公共英语课程向各专业进行倾斜,教学内容明确分为两方面:一是强调国家英语A级考试,将A级英语培训融到课程教学;二是强调公共英语根据各专业性质不同向行业英语转化,各专业教师要根据其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的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开发出合适的基础专业英语模块。按各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将公共英语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类。对英语要求在一级的专业,在第二学期融入专业英语内容,进行“行业英语”学习,在第三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并根据相应专业对学生的具体英语能力要求开设至少一门的应用型专业英语课程,课时不允许少于32;对英语要求在二级的专业,在第二学期融入专业英语内容,进行“行业英语”学习,学期不要求继续开设专业英语;对英语要求在三级的专业,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仅要求融入“职场英语”内容。
五、结语
本项研究通过A级英语考试和调查问卷采集研究数据, 重点关注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效果。统计数据表明, 与实施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对照组相比, 课程改革实验组在A级测试中具有更好的表现,平均分和合格率有显著提高。这项研究结果展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着更大的优势。
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不止如此。英语听说课程和基础英语分开教学,对学生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实验组的学生获得良好语言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思辨技能,并在全国高职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全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全省高职学生口语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此外基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公共课部英语教师开发了三本英语听说教材,一本科技文阅读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及推广,作者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进步,为解决高职公共英语教育及未来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凌来芳. 基于职业需求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4-96.
[2]陈静. 按岗位群需求建立公共英语模块化教学体系[J]. 出国与就业,2012(3):101.
关键词 托业桥 考证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落后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味地依靠教材和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材单一,只是一般的听说读写的内容,缺乏专业性、实用性、职业性,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许多英语教师都在积极的摸索着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实验,我们肯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基础差,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教学模式落后,教材单一,教学内容偏难等等,要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很难,而本课题正是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引进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托业桥考证,着力研究英语教学和托业桥考证相融合,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材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TOEIC Bridge(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ridge) 托业桥考证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研发,专门为初、中级英语学习者设计的职业英语能力测试。它与GRE、托福等考试属于同一考试和测评机构。托业桥考证是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专家推荐的职业英语考试,考试题目是针对全球语言环境与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情境而设计的。它作为职业英语测评标准被众多企业所认可,许多企业以它作为员工聘用及内部升迁、外派、加薪的标准。
托业桥考证作为一种客观、公正、科学的语言测试,其重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日常交际能力,观察判断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它测试的内容正是我们英语教学所要发展的方向,即实用,职场的方向。所以把托业桥考证融入英语教学中,即托业桥考证与英语教学相融合,这样既可以优化英语教学,革新教学模式,也可以使学生学到实用英语,职场英语知识,突破哑巴英语,能用英语在日常生活和职场情景中进行交流和沟通。既体现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木要求》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精神,又能使学生获得“双证书”。本课题对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2.1 研究目标
通过对托业桥考证与英语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以教引考,以考促教推动英语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使学生获取托业桥、托业等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从事涉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研究内容
(1)托业桥考证特点和要求的研究;(2)托业桥考证和英语课程教学关系的研究;(3)托业桥考证融入英语课程教学的研究;(4)教学实验与总结推广。
3 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对托业桥考试形式的了解和认可度和教师英语教学方面的现状;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合托业桥考证的教学效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2)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改革与托业桥考证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针对实践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和研究,以形成托业桥考证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理论和方法。(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与托业桥考证融合的英语教学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学效果,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 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
(1)主要的特色: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中,结合国际商务活动的流程,突出“听与读”训练,强调操练,强调速度。(2)主要的创新点:托业桥考证与英语课程教学的融合,尝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大幅提高其“双证书”获取率。(3)要解决的问题:整合、融合“托业”系列考证与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适当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5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收集有关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题计划;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2)研究阶段:通过调查、文献等研究方法,推进托业桥考证融合于英语教学中,实验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协作制定新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实验组每两周开一次阶段性总结会议,根据教学效果,总结得失;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会,及时总结与改进,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课堂改革保驾护航。(3)总结阶段:细化各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归类分析,整理材料,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完成课题。
6 课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
6.1 课题研究在理论上的价值
(1)对于探索和完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实现的途径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2)为专业英语(ESP)课程需求分析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提供理论基础。
6.2 课题研究在实践上的价值
(1)学生更易考取托业桥英语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增加就业筹码,拓宽了未来职业选择方向。(2)可进一步备考难度和级别更高的托业考试。(3)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实际应用能力。(4)更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5)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自信感。(6)为在更高年级学习专业英语(ESP)打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 郑金州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美]艾什莫尔.托业桥考试官方指南[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现状 改进办法
一、小学英语的教学要求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我国把开设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制定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从2001年开始,全国各县市小学开展英语课程。从2002年起,乡镇小学也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英语课程的起始开设时间一般是三年级。为保障英语的教学质量,规定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同时,国家鼓励加强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听、说以及初步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二、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由于国家对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大力支持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一些成绩面前,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1.部分小学对英语课程不重视。在小学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英语课程没有受到学校和教师应有的重视。一些学校认为小学英语课程没有数学、语文课程那么重要,在课时安排上并不重视,有些一周一节课,甚至还有占用英语课作为数学、语文课程。某些英语教师不重视英语课程教学,上课过程中只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无从得到提高。
2.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小学英语课程属于基础学习课程,只需要向学生讲授英语单词和课文的读法,不需要多样的英语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三年级“we love animals”的教学中,教师只采用讲授法教给学生认识“cat,dog,monkey,duck,,panda,,rabbit”这些动物的单词,没有形象的运用图片向学生讲授,也没有教给学生记忆这些有关动物单词的方法。这一现象就反映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教学方法的单一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激发、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英语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法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进而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
3.教学内容不平衡。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比较重视对学生读、写的培养和练习,忽视了英语中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深入进行。教学内容的不平衡导致以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敢张口说,不能熟练地进行英语对话。
三、改进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的分析
1.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的导入形式、创设情境,吸引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例如笔者在进行“shopping”的讲授过程中就进行了丰富教学方法的实践。在课程开始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My clothes”的歌曲,让学生一起跟着音频唱,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关于服装类的英语单词并且为本节课购物主题的开展做了铺垫。在教学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分角色三人一组,分别表演妈妈和售货员以及妈妈和John的两段对话,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能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听力训练方面,笔者用多媒体播放所学课文中的音频,试着让学生听出本节课中学过的单词。
2.提高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英语教师对于改进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英语专业能力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好的小学英语老师会将小学生带上正确的高效的学习道路。”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补充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端正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态度。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小学英语教学,按照课程标准给与小学英语课程充足的上课时间,同时要为英语教学提供多媒体技术和良好的硬件设施,以保障英语教学质量。在师资质量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自我提高的平台。英语教师应该正视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例如在“our school”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教授给学生英语单词和句子,还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以前学过的“work and play”的歌谣,让学生跟着说唱。另外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分组,播放课文中涉及到的单词,每组派出代表来竞猜单词,并试着写出来。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课下以对话的形式交流在学校中看到的、学到的东西。在教学中,笔者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平衡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初步的培养。
四、结语
小学英语教学为学生以后英语的深入学习和运用打下了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英语教学,清楚地认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清醒地看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按照小学英语的教学标准并结合实际状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改进英语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