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会计相关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相关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相关论文

第1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目标在企业的会计文化重构中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当利润作为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唯一指标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行为具有短期行为倾向,管理层会片面追求利润的增加来达到个人收益最大化。另外,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自己目标时往往只看见了利润,而忽略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在执行过程中只对所产生利润多少做为企业是否在发展的一个指标,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是否在推动社会发展甚至是否在危害社会发展并没有相应的考核。利润最大化会引发企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进行过度进行盈余管理等等。特别是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条件下,这种短期化行为尤为突出。

在该目标下构建的企业会计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缺陷。企业利润最大化使得企业只关注当前利润,导致企业具有短期化行为倾向。在企业内部,当利润与质量、服务、诚信、创新等发生矛盾时,企业往往选择利润而放弃其他:在企业外部,企业不仅无心对社会作出贡献,而且不惜浪费社会资源、破坏公共环境、以次充好,以确保企业利润的实现。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即便是提出社会责任的口号,也仅仅是一种乔装行为。这是极端的利益至上观。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往往会变成一种贪婪的本性,导致会计行为的极端私利主义。当利润的无限追求变成企业贪婪的本性的时候,企业的贪婪就会逾越法律、道德、审美的界限。不论是在经营目标上,还是具体的会计核算行为上均会表现出极端的私利主义。

会计职能侧重于管理是时展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使会计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的服务对象,会计处理业务与以往有所不同,会计不仅要处理与物资资源有关的业务,而且还要处理与非物资资源有关的业务,会计的职能在实践中发生了变化,会计职能越发侧重于管理,这是时展赋予的使命。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的所有权属于股权资本所有者即全体股东。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会计管理的目标是利用知识创造财富。此外,现代企业还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入会计管理目标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债权人、客户、供应商、潜在的投资者、战略伙伴等等,满足这些集团的利益需要,也是企业会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强化企业和获得高效益。因此,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目标必然走向多元化,必然要实现会计管理的创新。

第2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影响因素未来发展

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尤其是对财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

三、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理论界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经济院校不仅要把管理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要在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力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共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的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计研究》,2006年02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飞,徐健儿,张丽萍。《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年10期。

[5]王建胜,朝来东。《知识经济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北方经济报》,2007年8月2日23版

第3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自2007年以来,商誉一直是相?P职能或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重点监管内容之一。我国会计标准中对商誉的规定也曾有所变化,抽象、晦涩更是广大实务工作者对商誉较为普遍的职业印象。本文结合中国证监会近年来的《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对与商誉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加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商誉概念及其归属类别演变的简要回顾与剖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是从纯理论研究的视野对商誉的概念及其归属作出研究,而是基于我国财政部门的相关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就我国以往会计标准中对商誉的相关规定作出梳理,并构成研究基础。

笔者注意到,在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的概念描述中没有出现商誉二字,只是在涉及无形资产分类的描述中言及“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其他项目,不能作为无形资产”[ 1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2001年及其以前年度商誉均被归属于无形资产类别,但在这一阶段的会计标准中并未触及商誉的确认与计量,而是仅仅对商誉的资产类别属性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在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曾明确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概念,并进一步将“股权投资差额”划分为“借方差”和“贷方差”,且要求在投资有效期内对“借方差”和“贷方差”进行摊销,摊销结果被分别记入“投资收益”的借方和贷方。由于“贷方差”的摊销具有调增当期盈利水平的“功效”,有些上市公司就通过“操控”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环节的“贷方差”来获取一劳永逸的“疗效”。为了遏制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贷方差”的摊销来操纵利润,我国也曾一度只准许确认“借方差”,不准许确认“贷方差”,并由“资本公积”来取代“贷方差”。笔者注意到,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原则性规定,实务中曾分别以“借方差”或“贷方差”来加以描述,尽管《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没有出现商誉二字,但实务中人们似乎习惯于将“借方差”和“贷方差”分别称为“正商誉”和“负商誉”。

在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只有发生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行为时才有可能确认商誉。通过研判《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不难发现,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又被进一步区分为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两个层面。所谓个别报表层面的商誉,是针对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情形而言的。由于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方式下,被购买方的法人资格被废除了,在会计核算中要求将被合并方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口径纳入到购买方的账户中来加以确认与计量,当购买方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大于并入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在购买方日常账务处理及其个别报表层面就必须确认、计量并披露商誉。所谓合并报表层面的商誉,是针对控股合并情形而言的。由于在非同一控制的控股合并方式下,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购买方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来进行初始计量的,即便购买方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大于其应享有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数,仍无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金额,而是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环节,将母公司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金额大于其应享有的该非同一控制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数的差额确认为商誉。由此可见,在非同一控制的控股合并方式下,商誉只有在通过合并报表编制的抵销分录环节才会出现,并最终列示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的定义描述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定义中不再涉及“不可辨认”,尽管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一条中出现了“企业自创商誉”的提法,但还是明确指出“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2 ]。

承上所述,不难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在我国的会计标准中,商誉在其资产类别归属上几经变化。简言之:2001年及其以前年度,商誉归属于无形资产范畴;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尽管没有言及股权投资差额和商誉之间的任何关联性,但实务界似乎将两者之间等同了起来;在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商誉只有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才有可能存在,商誉源自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二、关于对被购买方无形资产的确认给商誉确认带来联动影响的剖析

上已述及,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只有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有可能形成并确认商誉。就购买方而言,无论是其个别报表层面(指的是发生吸收或新设合并时)还是合并报表层面(指的是发生控股合并时),商誉均源于购买方所支付的合并对价大于所获取的被购买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合并中购买方所获取的资产既包括被购买方原账面已确认的无形资产,也包括被购买方原账面没有确认的无形资产(即站在被购买方角度其被合并前不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但站在购买方合并后的角度符合了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例如被购买方内部研发形成的非专利技术、内部产生的品牌等。如果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没有足额确认被购买方的无形资产,自然就低估了购买方合并过程中所获取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数额,进而高估商誉的入账数额,从而影响购买日后购买方的经营业绩。

证监会的《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中指出:“部分上市公司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确认了大额商誉,商誉占合并对价的比例高达80%甚至90%以上,而大额商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上市公司未充分识别和确认被购买方拥有的无形资产。此类未充分识别和确认无形资产的情况在轻资产行业的合并中较为常见。”

虽然无形资产和商誉均属于资产类要素的范畴,但二者之间在后续计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简言之,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需要按期摊销,但商誉不需要摊销。虽然,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但从技术层面而言商誉减值的计提过程要远比无形资产复杂得多,这也给上市公司操控利润带来了“机会和可能”。

从实务中来观察,“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在证监会对外公开的《上市公司年报监管报告》中作为存在的问题被每每提及,例如《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公司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确认了较大金额的商誉。但相当部分公司未对商誉计提减值,也未披露是否经过减值测试。”《2014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中也指出:“年报分析发现,有些上市公司对商誉减值信息仅笼统披露经测试后未发生商誉减值,没有披露减值测试的过程、参数等信息,甚至某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显示商誉已经发生重大减值,但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没有披露任何商誉减值测试及计提减值准备的信息。”

笔者认为,自2007年以来,在商誉减值测试、减值准备计提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商誉相关会计处理技术层面的复杂性是重要成因之一,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也助推了上市公司通过规避被购买方无形资产的确认来操控利润的行为。

三、关于或有合并对价后续变动与商誉后续计量之间关联影响的剖析

近年来,上市公司在并购交易中的对赌安排越来越多,对赌协议的业绩补偿条款也日益多样化,最终要么由购买方通过支付额外现金或发行额外证券等方式追加合并对价,要么由出售方通过返回股权或现金等方式进行补偿[ 2 ]。

通过梳理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不难得出如下基本判断:第一,如果购买日估计的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且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或有对价按照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入合并成本,这是稳健原则的要求使然;第二,由于将或有对价计入合并对价,该或有对价自然有可能影响到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第三,或有对价通常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其变动应计入相应会计期间的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

对于上述梳理出的相关规定,实务中应该澄清和处理好如下具体问题:

第一,或有对价的调整是否对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产生连带影响?

或有对价的调整是基于购买日后的实际情况作出的,而商誉的初始计量是基于购买日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和形成的,两者基于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企业不应对已经确认的商誉金额作出调整。证监会的《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指出:“实务中,部分上市公司将此类或有对价的变动相应调整了商誉,其会计处理并不符合准则的规定。”笔者认为,虽然或有对价的后续变动从经济效果上存在影响已经确认商誉的可能性,或有对价和商誉均涉及后续计量问题,但两者应按各自的技术规范分别进行处理。如果将或有对价的后续变动结果直接调整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技术层面上仅局限于在资产负债表内部来寻求借贷方的平衡,自然会影响到相关损益数据的真实性,甚至存在操纵利润的空间或可能性。

第二,如何对或有对价进行后续计量?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或有对价,通常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尽管其公允价值计量可能缺乏可验证性的参考依据,使计量结果呈现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简单地将合同约定需返还或需要再额外支付的金额认定为公允价值的做法,其实质上等于没有按照公允价值对或有对价进行后续计量,这既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也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规则。

第三,如何对被购买方实际业绩的大幅下滑进行会计处理?

在标的企业的实际业绩与承诺业绩相比存在较大落差的情况下,依据协议出售方通常应向购买方返还部分之前所收取的对价,对或有对价的后续计量结果通常会形成收益。但此类现象的发生也意味着企业合并形成的相关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可能已经远低于原来的预期,进而也就意味着该等资产已经存在减值迹象,企业应对相关资产甚至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否则就会出现高估资产和利润的现象。笔者认为,标的企业实际业绩的大幅下滑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双面,一方面表明对或有对价的变动带来了有利影响,另一方面对合并而成的资产也造成了不利影响,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王婆卖瓜或掩耳盗铃。

四、?P于商誉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之间逻辑循环关系的剖析

在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情况下,计税时不认可商誉的价值,即从税法角度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商誉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那么对于此情况下所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否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呢?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相关规定,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理由在于:第一,如果确认了该部分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则意味着企业合并中所获取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在下降,这样就会反过来增加商誉的账面价值,而商誉账面价值的增加又会形成新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使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之间的确认出现无休止的循环;第二,如果确认了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应增加的商誉也应立即计提减值准备,因为与原确认商誉时所依据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较,确认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增加值后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发生了下降,这样会使此轮商誉增加值的确认变得毫无意义;第三,企业合并成本超过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数额被确认为商誉,如果确认了该情形下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则会进一步增加商誉的账面价值,对于购买日这一固定时点的商誉确认同样出现了无休止的循环[ 3 ]。

证监会的《2015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披露:“个别上市公司在处置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时,将合并该子公司时产生的商誉归属的资产组均留在了母公司,因此相应的商誉也保留在母公司个别和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但该公司对保留的商誉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负债,却未披露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依据。”该报告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该公司的相关交易中,在处置子公司股权前后,上述商誉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规定,对于合并商誉的后续处理,无论在母公司个别报表还是集团合并报表上均不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笔者对证监会披露的上述信息作如下点评: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而言,由于合并原子公司时所形成的商誉包含在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内,在转让子公司股权时,该商誉的数额应伴随“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全部或按比例结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投资收益。该公司将合并该子公司产生的商誉连同其归属的资产组均留在了母公司,且不说实务中将该行为真正落地在手续上会有何等的复杂和耗时,就该行为在会计处理上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即将商誉留在母公司自然冲减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转让股权收取对价既定的情况下,会增加此项股权转让的投资收益。此外,严格来讲,购买日形成的商誉通常源于对被购买方整体的研判,转让该子公司股权时将购买日的商誉强行与子公司某一资产组关联起来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商誉是基于合并财务报表层面而言的,转让子公司股权时将原合并财务报表层面的商誉强行纳入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来处理的做法更值得商榷。

五、关于被购买方合并财务报表中原有商誉与购买日应确认商誉相互关系的剖析

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之前,如果被收购方历史上曾发生过企业合并并确认了商誉,那么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当期应该如何处理被购买方原来已确认的商誉呢?

从并购实务层面而言,在被购买方本身属于集团性企业的情况下,购买方并非仅仅依据其对被收购企业集团母公司的个别报表来对被购买方进行估值,而是依据对被购买企业集团的整体情况来估值的,即便购买方在对被购买方进行估值时考虑到了被购买方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商誉并支付了合并对价,购买方也需要将其发生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形成的商誉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之中。

从与企业合并相关的会计准则技术层面而言,被购买方财务报表中的商誉属于不可辨认的资产,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购买方不能将其作为一项单独资产予以确认,否则就改变了商誉不可辨认的属性。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时,购买方应按照剔除被购买方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商誉后的净资产数额,来计算并确认其合并报表层面的商誉。换言之,购买方在计算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时,不应将被购买方原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作为单项资产从合并成本中扣除,而应将被购买方原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并入购买方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形成的商誉中一并处理。

证监会的《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披露:“部分上市公司将被收购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原有商誉确认为一项单独的商誉,独立于购买被收购企业形成的商誉进行单独的列报和计量。与该会计处理对应,这些单独确认的商誉被分摊至被收购企业历史上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年报分析发现有上市公司在合并当期即对单独确认出来的被收购企业原有商誉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该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上述会计处理不符合准则关于商誉计算及减值的规定,并会干扰上市公司在减值测试时的正确判断,从而对合并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损益造成影响。”

笔者认同证监会的监管结论,为便于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上述会计处理的不当之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作出进一步剖析:站在购买方的角度,在对其自身合并财务报表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首先需要将各购买日确认的商誉分别与该各被购买方关联起来,然后结合每一个被购买方个别报表或合并报表(指的是被购买方自身为集团性企业)的具体情况来测试并确认商誉的减值。上述将“单独确认的商誉被分摊至被收购企业历史上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商誉减值测试”的做法,实质上是混淆了会计主体的边界。换言之,购买方自身商誉的减值测试和确认不能下移至被购买方层面进行。从博弈角度而言,上述不当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有人为将商誉减值的测试无谓复杂化并存在借助信息不对称中的优势地位来规避被审计和被监管的嫌疑和可能。

六、关于企业合并中职工薪酬与商誉确认边界的剖析

近年来,上市公司纷纷并购由自然人创建并担任核心管理人员的优秀民营企业,出于企业平稳过渡尤其是持续发展的考量,被收购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数继续在原企业任职。在收购协议的条款安排中,这些自然人股东通常承诺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在企业任职,并承诺如果提前离职则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与此同时,双方约定未来服务期满并达到既定业绩条件时,上市公司支付给这些自然人股东约定的款项。

尽管从并购业务层面而言,上述具有对赌或共?A预期属性的合同安排并非难以理解,但在适用准则以及会计处理层面,却需要认真比对和斟酌。

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应结合相关安排的性质、目的来确定所支付款项的会计处理。一般说来,收购方应考虑支付给这些个人的款项是针对其股东身份,还是针对其高级管理人员身份。如果属于前者,所支付的款项应视为企业合并中的或有对价,并作为合并成本来处理;如果属于后者,所支付的款项就属于上市公司为获取这些自然人未来期间提供的服务而支付的对价,因此就应该作为职工薪酬来处理。

从操作层面而言,如果所支付的款项以相关人员未来期间的任职为条件,那么相关款项就很有可能属于职工薪酬而不是合并成本。再具体一点来讲:如果所支付的款项适用于被收购企业原来的所有股东,而不是仅仅对在企业任职的原股东的特殊安排,那么这种款项支付就属于企业合并中的合并成本,按或有对价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所支付的款项并不适用于不在企业任职的被收购企业的原有股东,而是对在企业任职的原股东的特殊安排,那么这种款项支付就属于职工薪酬,按职工薪酬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所支付的款项适用于同等职级的其他高管,而不是对在企业任职的原股东的特殊安排,那么这种款项的支付就属于职工薪酬;如果所支付的款项不适用于在企业任同等职级的其他高管,而是对原企业股东的特殊安排,那么所支付的款项就属于合并成本。

证监会的《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披露:“部分上市公司未能合理区分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日后的职工薪酬,将应在未来期间确认为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性质的款项作为合并成本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在高估合并商誉的同时,低估了合并当期及未来期间的成本费用。”

笔者认为,只要对在企业继续任职的原股东所作出的各项支付安排进行横向比对,就不难确定适用准则的归属。简言之,如果不是有别于不在企业继续任职的原股东的特殊安排,所支付的款项就属于企业合并成本;如果不是有别于在企业任同等职级的其他高管人员的特殊安排,所支付的款项就属于职工薪酬。

七、关于境外并购形成商誉的会计处理剖析

近年来,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境外并购现象逐渐增多,如果子公司所采用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购买方的记账本位币,从技术层面而言,自然就会涉及境外并购所形成商誉的外币折算问题。境外并购所形成的商誉应作为境外经营的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即以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计价,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当期汇率进行折算。如果对购买境外经营形成商誉的初始确认金额不再考虑其外币折算问题,就会影响到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项目的余额及外币折算差额项目的余额,进而影响到基于合并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数值的可靠性。

八、关于共同经营追溯调整中商誉内涵的剖析

共同经营是2014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以下简称40号准则)首度界定的会计概念,40号准则对共同经营的判定标准及确认与计量原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要求在首次执行日对共同经营进行追溯调整。但仔细研读40号准则第二十二条的具体内容,笔者发现其中所描述的商誉一词易引发歧义[ 4 ],在此一并加以具体剖析。

(一)40号准则对共同经营追溯调整的具体要求

40号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首次采用本准则的企业应当根据本准则的规定对其合营安排进行重新评估,确定其分类。

40号准则第二十二条(以下简称第22条规定)规定:合营企业重新分类为共同经营的,合营方应当在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终止确认以前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合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同时根据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使用的相关信息确认本企业在共同经营中的利益份额所产生的各项资产(包括商誉)和负债,所确认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存在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确认的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净额与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合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的账面金额之间存在差额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是如果前者大于后者的,其差额应当首先调减与该投资相关的商誉,仍有余额的,再调增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二是如果前者小于后者的,其差额应当冲减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

(二)对第22条规定中商誉内涵的具体透析

承上所述,在我国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商誉只能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才会形成,而在控股合并方式下被购买方显然属于购买方的子公司。第22条规定是针对合营企业重新分类为共同经营而作出的衔接规范,绝不可能也不应出现将子公司重新分类为共同经营的情形。由此不难判定,第22条规定中所谓的“与该投资相关的商誉”中的投资并非意指长期股权投资,其中的商誉也并非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的商誉。有鉴于此,对第22条规定中的商誉一词有必要也必须作出“其他考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应用指南的【例38】(以下简称例38)对共同经营的追溯调整进行了详细说明。从例38的描述中不难判断:首次执行日A公司对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明细科目的余额分别为:成本1 000万元(其中300万元为原投资行为发生时所形成的商誉)、损益调整18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100万元。A公司追溯调整时所确认的商誉可视同为原购买甲公司50%净资产时所形成的商誉。由于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720万元)小于追溯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净额(820万元),其实质上意味着原投资行为所形成的300万元的商誉中有100万元已经发生了减值,首次执行日所追溯确认的商誉最终为200万元。

鉴于以上描述与剖析,有理由得出如下判断或结论:第22条规定中的商誉并非与首次执行日前所确认的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相关联,而是与重新计量原始合营安排(共同经营)行为相关联。在重新计量原始合营安排(共同经营)行为时,该合营方所支付的合营安排对价大于入账的净资产的金额被确认为该合营方个别报表层面的商誉。在首次执行日的追溯调整时,再结合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合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的账面金额”与确认的“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净额”的差额,对该合营方个别报表层面的商誉予以重新计量。如果首次执行日“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合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的账面金额”小于所确认的“各项资产和?债的净额”的金额超过了原始合营安排(同共经营)行为所确认的商誉金额,则意味着原投资行为所形成的商誉已全部发生减值,首次执行日就不应追溯确认商誉了。

第4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一、网络会计的理论

关于网络会计的理论部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会计的对象,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不能用货币表现的信息,信息包含了客户的信息和供应商的信息,经过对所有信息的汇总,将这些提供给经营者,在考虑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最终做出相应的决策。(2)网络会计的职能,包括核算、预测、控制与分析,传统的会计是将所有负责的工作流程全部用人工的方式完成,而网络会计将这些用计算机自动完成,财务会计以核算为主,加上经济的分析,实时控制所有信息,是整个会计系统成为了最全面的核算与管理为一体的系统。(3)网络会计的假设,网络会计的主体可以是实体企业,也可以是虚拟企业,在面对市场上的变化时,相比较于传统会计只适用于实体企业,而网络会计的假设不仅可以适用于实体企业,还能适应虚拟企业,拥有不同资源的企业们建立联盟,共同承担费用与责任,从而既能开拓自己的市场,又能对付同行业的竞争者。

二、网络会计的实务

(一)网络会计实务充满科技化

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发展,网络会计实务也开始被科技化所影响,不仅出现了网络会计培训公司等新经济组织,同时利用电子商务,运用新结算体系进行网上交易,与传统会计实务相比,这些网络会计实务无时无刻充斥着科技感。为了让网络会计实务更好的适应网络发展,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对收入与费用的界定,网络会计可以选择采用现金收付制来应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2)对于会计组织,应该对整个会计组织的机构和岗位进行重新设置,包括自动采集数据内容,自动处理所有相关事项,会计组织的核心地位已经动摇,建议强化企业计算机中心的网络管理和会计信息结算系统管理。(3)对无形的资产和人力的资产,应该改革过去传统成本的计价方式,对企业声誉、商标、形象等采用现行市场核算方式。(4)着手于所需要数据的储存与求取,在输入管理方面需要加强,不仅要快捷便利,还要保证时效性,输入者的身份需要被授权,无论是身份认证还是人脸识别或是指纹操作都是在对所有数据进行保护,防治有不法分子恶意侵入系统进行盗取或者篡改。

针对信息安全问题,某公司在建立身份认证中心对所有访问的客户都要进行多重身份认证,包括口令认证、人脸识别或者指纹录入的方式,都是保证企业的网络在对外界开放时提高安全性,增加了企业财政信息的抗干扰能力,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以上方式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参考[1]。

(二)拓展网络会计的核算内容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各行各业开始组建了供应链,联合既有优势的企业和部门,相互支持相互扶持去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与采购和消费有关时则通过网路供应商与销售商进行交流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起广泛的企业结构模式。因此,网络会计的核算内容得到了拓展,信息大多数是财务的信息,这些信息能有准确的反应企业创新的能力、市场占有率和其服务能力,以此显示出这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何。另一方面,所有信息资源的功效也是网络会计的一个特色,它不同于单机系统,只能在自己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操作,无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但是网络会计不仅有自己的服务器,其他终端也可以共享资源,所有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资料利用效率提高了,也方便了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完善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下,知识作为无形资产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涉及到市场中品牌、营销渠道或者商誉等,都是一种无形资产,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传统的会计工作是核算知识成本,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无法采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资本,这些只能运用网络会计进行表达,方便经营者与决策者全面客观的去了解这些信息。做出最准确的评估。对此,我国正在加快网络会计的人才培养,网络会计是一种集管理与知识结构结合的多元化人才,企业单位提供培训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统一的考试得到资格证书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才可以上岗,这些人才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他们不仅懂得计算机相关知识,还能灵活运用网络服务会计,对网络技术和概念有着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知识储备量丰富,应变能力强,各个企业目前正缺少这样的复合型人才[2]。

第5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及其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简称,指那些影响企业决策或被企业决策影响的机构或组织(Jones,Wicks,1999)。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定义会计政策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取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故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依照财政部制定和的会计准则,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能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总称。科奈尔和夏皮罗(1981年)指出公司的政策依赖于利益相关者而存在。会计政策选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经济利益集团博弈均衡的结果。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讲,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属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来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

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行为规范,但会计政策的选择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企业管理层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是公认性原则。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在公认会计准则给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在于规范会计信息,确保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第二是适应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应当与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三是谨慎性原则。运用谨慎性的会计政策选择,要求企业使用较稳健、合理、正确的方式,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求在会计计量中全面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后,企业管理层慎重地选择会计政策,以做出有科学根据的判断或估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四是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运用成本效益原则对某项政策进行评价选择时,需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注意各有关部门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问题,不能偏向于某一主体或某一部分主体。因此,成本效益原则还富含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五是重要性原则。如果会计政策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的经济决策,则该会计政策就具有重要性。重要的会计政策既不能省略遗漏,也不能作错误的表达。另外,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提供收益大于成本的会计信息;反之,就会提供成本大于收益的会计信息。

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一)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来实现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其中薪酬是最大的一部分,管理当局会通过分红计划和平滑收益来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如果收益低于需要支付红利的最低水平,则管理者存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动机,即尽可能提前确认“收益损失”,以增加未来的期望利润和分红;如果管理者的分红计划包括了认股权证,那么管理者当局则选择能平滑收益的会计方法,以保持其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管理者的变动也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管理者的动机是自己利益最大化,所以管理者只会关心自己任期的现金流量,不同的管理者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

(二)股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股权结构影响着企业治理的方式和效率,同样也影响着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人,是企业剩余经济利益的索取者,任何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及执行情况都会对股东的利益产生影响。所以股东需要监督企业各项契约的执行及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股东参与会计政策选择,作为委托人的股东由于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为了维护其产权权利,确保投入资本的安全,在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资本保全的会计政策。但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也会为了其他一些特殊目的对会计政策选择施加影响,如为了操纵股票的市场价格,以便在股票交易中谋取私利,即股东的会计政策选择偏好和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政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治活动就是一种为财富转移而进行的竞争,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企业的特殊权利,使政府具有向企业寻租的能力政府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诉求也带有强制性的色彩。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为企业及其投资人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利益;同时政府为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也依据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强制征税(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分享企业利益。政府总是期望从企业能较多较快地获得收入。这必然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相关主体的可分配利益,也会减少企业的可支配收益。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上,政府往往偏于激进,因为这有利于增加税前会计利润,进而增加政府收入。但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向政府少缴税,整体上会趋向于保守或谨慎。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管理当局为避免引起政府机构的注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保护企业的利益。这种对抗性集中体现在税务会计的计量方法选择上,且政府往往处于优势,如对税前可扣除项目的调整,可扣除比例的调整。

(四)债权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条件下将资金以信贷的方式投入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非常关心债权的安全性。现实中大的呆账、坏账,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以及股东和管理者合谋通过操纵会计政策选择来侵害债权人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债权人在投资时时往往会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以详细了解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和企业获利能力,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另外,债权人身份的特殊性,债权人只能通过与负债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条款对其施加“软约束”,以维护自己投资安全的条款,以限制企业在经营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量等方面做出对债权人不利的选择。对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而言,违反限制性条款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而且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债权人衡量是否违约的唯一评判依据,这样债权人通过限制性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和影响了股东和管理者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如果公司违背所签订的债务契约条款,债权人就会通过合约规定对其进行惩罚。这将使企业管理当局选择可减少违约性的会计政策。一般而言,对于有债务合约的企业,管理当局更有可能选择增加企业收益的会计政策和一些能提高财务比率的会计政策。

(五)企业员工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员工向企业投入自己的人力资本和劳动,为企业运行提供必要的劳动要素,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因而有权从企业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以及人身上的保证。由于员工参与到企业治理之中能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员工必须作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员工的报酬契约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与业绩相联系的多样化的分配形式,因此员工和管理者在获取经济利益方面越来越趋向于一致性,员工的经济利益和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密切。一般来说,当所有者为实现资本保全而采取保守的会计政策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时,必然会遭到员工的抵制,从而使会计政策选择受到相应制约。但总的来说,企业员工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只是处在一种弱势影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宋在科,王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8(6).

[3]晋自立.基于政治程度与经济后果的会计政策选择[J].事业会计,2007(4).

[4]李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研究[J].会计师,2010(7).

作者简介:

第6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注意:若以下内容与学校对论文的写作要求不一致,请以学校要求为准。

一、关于论文选题的要求

(1)必须在本专业范围内选题,不能选与本专业无关的题目。

会计学专业选题的大致范围包括(可参考所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仅供参考):

①会计方向

②财务和财务管理方向

③资产评估研究方向

④审计与会计制度设计方向

⑤电算化会计研究方向

⑥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方向

(2)理论性不能太强,应选择能联系实际的主题来写(如不能写“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研究”;如果选题符合要求但无法或不易联系实际来写,也应重新选题;对不易获得实例或数据的选题也应重新确定题目)。

(3)选题不能太大,主题必须明确(如“论企业财务管理”就没有一个明确主题,太大太空)。

(4)只能有一个主题(如“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就包含两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5)题目必须清楚完整地表达论文主题(如“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可以作为论文的写作主题,但作为论文题目则不合适,合适的题目例如“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

注意:如果原所选论文题目不符合要求或无法完成,请尽快重新选题并发送至我的邮箱(xinyg@126.com)。

二、论文选题与写作步骤

第一步,查阅文献资料,找出当前与本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现状。 第二步,根据资料收集的难易程度及本人的专业爱好确定一个论文写作的初步方向(即主题,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以及大致所需的参考资料(初步确定,可根据写作进度随时修改补充)。

第三步,收集资料。

(1)应根据确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收集所需资料;

(2)资料可来源于网上、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公开的企业信息(如上市公司年报,统计年鉴等)、各种专业数据库,也可以自行购买与论文主题相关的专业书籍。

(3)注意收集的资料应尽可能全面,应涉及到论文主题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使后续的论文写作有足够的参考资料;

(4)应收集最近年份的文献资料,不要收集过于老旧的资料(经典文献

资料除外);

(5)应收集与论题相关的参考文献12篇以上,含两篇或以上英文文献。 第四步,分析整理资料(将所收集资料归类,并以此作为确定论文提纲的依据)。

这一步很重要,应在分析整理所收集资料的同时,对资料进行分类,这个分类也可以作为论文写作的初步框架(即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请重视!

第五步,列提纲。根据所收集资料及其分类确定论文写作提纲,相当于目录但比目录更详细,应在前一步分析整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

第六步,修改提纲,完善论文结构。

应按基本逻辑关系修改论文结构:理论概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步属于理性分析的过程,应在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对论文提纲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七步,应用资料(将所收集资料的相关内容应用到至论文相关部分)。 第八步,修改完善论文并重新收集所欠缺资料(修改所应用资料并加入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完善论文结构)。

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尚有应补充的文献资料,则应及时重新收集。资料的重新收集工作应根据需要贯穿于论文写作的全过程。

对于实证论文写作,则应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如提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收集和选择数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

第九步,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注意:不能长篇引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应对所引用资料进行必要修改加工,并加入自己的观点,对直接引用未经删改的文献资料应注明出处。

三、正文的逻辑关系

引言之后的正文章节安排应注意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逻辑关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文部分必须遵循这样的写作思路。

论文各章节内部也应注意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不能混乱。

正文应包含以下内容:

⑴相关理论介绍。

⑵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具体撰写论文时,应在符合一般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再根据本人论文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补充和调整。

四、关于正文写作

在正文论述中应根据论点加入相关实例、数据或案例,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不可仅有单纯的文字论述(实例或案例应恰当融入论述当中,不要将案例作为单

独一章)。

五、关于标题规范

⑴标题含义应清晰完整,不应太省略;

⑵论文总标题应反映论文主题;

⑶各章节标题应高度概括所属章节的内容,即标题应与内容一致; ⑷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15;

⑸标题中不能出现标点符号。

第7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会计学教育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政府与非盈利会计,预算会计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还要学习形势与政策,思想理论与概述等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在大二学年开设了会计英语课程。在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校开设了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形成合理识框架。同时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企业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完成读书笔记,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生创新基金等活动,以多元化途径有机结合方式实现培养目标。

二、分析说明大学会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侧重理论学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学生专业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将来到企业单位中工作能够胜任会计职位,高校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学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而且对会计理论的研究重于对实务的研究,加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差很大,学生对编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预算没有完全弄懂,对于学过的知识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二)实验作业存在抄袭,实验报告烂于收尾

实验课程大部分在每学期的后半部分开设,实验报告上交时间在期末,学生忙于期末复习对于实验报告匆忙草率做完,报告烂于收尾,对于实验原理没有理解到位,实验步骤也不清楚,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没有弄懂。

(三)教学目标过低,学生学习只为期末考试及格

部分课教师平时教学目标相对较低,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只涉及到期末考试的范围,为降低挂科率,考前给学生勾重点,泄漏试题。教学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没有为学生拓展知识,会计教育大众化,教育水平一般。学生没有完全摆脱小学和中学阶段树立起的应试心理,过分关注分数与名次,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缺课逃课,考前背重点,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树立了不良学风。

(四)校外实践机会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结构单一,课程体系陈旧;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等方面,企业招聘一般都有工作年限和经验要求,由于在校大学生经验不足,资质尚浅,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保密性要求等原因,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大部分人是靠熟人介绍进入相关单位实习,学生缺乏实习实践的机会,毕业工作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会计人才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五) 会计教育中各科内容有重叠之处,忽视彼此间的联系

这里包括授课内容和授课先后次序问题。例如,《统计学》与《管理会计》,应该先学习统计学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学习统计学,而有的高校忽视了顺序,导致部分管理会计内容无法学习。《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复利,年金的计算上有重叠之处。《经济法》内容包含了《税收理论与实务》中的知识,内容冗杂,教材编写不合理。

(六)毕业论文质量低,重复率高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在大四下学期,由于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准备出国,用于写论文的时间较少,加上所读专著,期刊不多,专业知识学的不深,没有东西可写。写出的论文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形成,重复率过高,水平一般。

三、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诚信教育

就会计的历史而言,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真实、客观、透明、公允等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会计人员诚信的要求会更高。学校只有加强诚信教育,才能纠正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和考试作弊的行为。

(二)改进考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树立良好学风

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不应只关注于出勤率和挂科率。学校可以采用出勤率,挂科率,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科创竞赛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对于学生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取得与本课程相关的市级以上竞赛奖金的,可降低对本课程挂科率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挂科率压力,也有利于鼓励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素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出“应试怪圈”,树立良好的学气。此外会计教学深度应达到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可选用注册会计师教材,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高端会计人才为目标,对于学生毕业一次通过注册会计专业阶段考试的,给予学生和专业教师一定的奖励,授予教师荣誉称号。

(三)推进案例教学,增加实习机会

邀请实务界认识讲学,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加强与外界公司,事务所的联系与合作,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熟悉企业财务与会计业务的各个方面,认识到会计理论与企业记账存在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1,毕业论文来源:

2,毕业论文类型:

二,毕业论文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

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超级秘书网

三,毕业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毕业论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毕业论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文的难点在于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四,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第9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

众所周知,会计系列课程是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包括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辅助课程,本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思路,在分析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脱节的背景下,注重提高独立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在实践环节改革和探索的经验,提出相关办法。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会计系毕业论文致谢,欢迎阅读!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感谢老师在百忙中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所给予的无私关怀、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在会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无论是选题,构架的设计,还是论文观点的表述,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予我很大的启发。老师的认真负责和严格要求的治学态度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老师以自己宽广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指出了论文写作中的许多问题,使我受益匪浅。老师教育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我困惑时给予我指导,生活上对我倍加关心,老师平易近人的态度使我倍感亲人般的温暖。

在长春工大学习的过程中,我很庆幸自己遇到这么多关心我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恩师对我的教导是我最大的收获。

最后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给予我无私帮助的朋友们,感谢在论文写作阶段对我关怀无微不至的父母。你们的关怀和支持,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