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道德范文

就业道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道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道德

第1篇:就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道德;道德培养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一些应用型的技术型人才,我们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让他们能在未来的几年里迅速地发展成为国家所需要的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而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育者对其教育具有一定的偏向,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好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技术应用的基础就可以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基础在于教会学生去做人,而不是仅仅满足技能的培养。我们应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综合性的人才。

一、初探中职道德教育,重视学生道德培养

在政府的教育报告工作中指出,我们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标任务。而我国对于教育建设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大,我国大部分的教育硬性条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水平。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及职业素质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还是有一个较大的差距的。其中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一些学生较为好高骛远,不思进取,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不愿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想要一出校门就从事管理的岗位。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们没能较好地给自己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对自身有一个错误的了解,更有甚者从毕业开始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便开始放弃,直接歇业在家,过起了啃老的生活,而且还一味地不思进取,虚度光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白白地错过了很多较好的就业机会,自己所学的技能也没有得到一个较好的巩固和实践练习,甚至最后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全放弃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中职教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首要的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并在离开学校后能够脚踏实地,目光也放得长远一些,为自身更好地发展及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道德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经常以对学生的说教和理论的思想灌输来实现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但从结果来看,其成效往往是非常低下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应当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正确地处理他们的情感、能力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的目标,在一个较好的目标前提下,学生就能有一个更好的动力去支撑,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面可以就此围绕着展开相关内容,让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前景更加地清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能有一个更好的规划,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这也必将使他们化解困难和心中疑虑的最好的良药,让他们明白,只要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一定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取得一个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其次我们可以采用课堂实践来模拟工作内容,以某个中心或是岗位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围绕这一中心,对其展开探究。让学生在表演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让不同的学生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体验,让他们对于岗位要求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在面对职场的时候也会表现的更加有经验,在此过程中,也间接地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差距,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另外,在我们的周围有一些学生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到这一点,让其才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由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类似于辩论赛和新闻会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各种证书考试和技能大赛等等,在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三、注意教学问题,深化教育改革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校长说过,有能力,但思想道德差的是危险品,没能力有思想道德的是次品,只有同时具备两者的才是优等品。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其根本就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就业。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秉持着正面教育的原则,以自身为榜样用真理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并能够结合当今国内和国际上聚焦的问题,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做一个妥善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工作理念。我们的主要作用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辨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结:

中职教学的思想教育课程也是围绕着就业为导向的,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抓住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有一个较好的评估,积极发扬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其不断地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能够更快地适应相关企业的要求,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实施可行的教学方法,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逄洪金.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6(02).

第2篇:就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5

1 前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可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种因素和存在问题,如何在高职院校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2 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1 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标准化的专业知识、职业声誉和从业者的行为准则等内容。其中标准化的专业知识则构成了职业技能,职业声誉与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就体现为职业道德要求。因此,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内在的就包括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在范围上,它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它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适用性。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它不因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在方向上发生移易,但将随着本职业的技术进步而在内容上不断深化。

2.2 大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是大学生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三者有机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素质体系。在职业教育中,技能与技术是一个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别的概念。技术是一种外在人的客观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技术是一种已经将人的才能、智慧内化为客观的知识,但这种客观知识也是人的精神观念的直接体现,劳动本身是技术应用的过程,是技能的具体化。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创业的根本,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创业的前提。

2.3 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的含义就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技能、能力的集合,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就业能力不单单是指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保持工作、变动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毕业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

2.4 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是指创业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来创造一个新企业,包括新公司的成立、组织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的过程。创业能力就是创业主体所拥有的有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

从大学生寻求职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可以归类于就业之中,但从创业的内涵来看,创业有别于就业。“创业”中的“创”字有开创、创新、创造之意。就业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职业选择的概念。创业可以从属于就业,但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就业的概念,它是一个较就业具有更深层次的职业选择概念。

2.5 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创业就业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1)职业道德是基础是保障。国发[2005] 35号文件《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决定》和《规划纲要》都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出职业道德为首位,反映出德育是基础是保障的思想。首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这一切都是学生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任何职业技能都必须建立于职业道德之上,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技能是不合格的。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促进职业技能的提高。社会的进步,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最后,职业道德是就业创业者的立业之本,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与创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2)职业技能职、职业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职业技能不能与职业道德完全割裂开来,职业技能的运用影响着职业道德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提高必然会对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产生影响甚至改变。职业技能达不到要求,不可能真正做到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往往也是从过硬的职业技能中,体验到高尚职业道德的情操。可见,我们在加强职业技能建设的同时,应将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加强职业技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与提高,促进职业道德的建设。

(3)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技能不过硬,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的竞争力,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技能会行不正、走不直,而缺乏职业技能的职业道德,只能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实质性问题。高职学生具有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可较好的适应就业创业需要,帮助就业创业者在任何工作环境中调整自我、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及人际关系,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客观要求。

3 推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职业道德是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灵魂,是学生“做人”的方向、标准和前进的动力;职业技能是学生“做事”的技术和能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能够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离开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没有了载体,必然空洞乏力;脱离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会失去服务社会经济的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以职业道德为先、以职业技能为重、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推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为先,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道德是高度岗位化和职业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简单说教就可以实现,必须在日积月累的职业实践中磨炼养成,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专业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道德课的实践教学中,可根据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实训、实习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劳动纪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职业操守、协作精神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实践活动中,深化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养成遵章守纪、诚信、敬业等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以职业技能为重,就是坚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实践中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高[2006] 16号文件)。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创业的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实验、实训、实习以及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中才能学到与真实工作环境相契合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通常是传授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训练相应的职业技能、技巧,教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并将职业技能教育与未来的职业工作相联系,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要把职业道德、就业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技能融入专业技能培养之中,把“做人”原则作为“做事”技能的重要方面加以传授。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这是培养职业技能的内在需求。

第3篇:就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作为我过高等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处于蓬勃的发展阶段。相关的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的毕业生将达770万,其中高职毕业生将超过350万,几乎占据了整个毕业人数的一半。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金融危机早已过去,但是其余波并未完全消散,全球的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如何通过职业道德来实现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当前学界热点问题,所以说,研究职业道德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职业道德和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整个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讨论职业道德之前,有必要对首先对道德做出必要的界定。道德是一种精神,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各不同的领域有着各种不同的道德,不同阶级的道德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马克思才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为,都各有各的道德。”[1]每一种职业关于道德的内涵也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职业道德和人们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的,它一般是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必须具备的品德、纪律和专业技能等内容的总称。需要注意的是,职业道德虽然和法律规定有一定相似性,但法律更多的是从客观的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而职业道德则带有强烈的自律倾向。就业竞争力是指人在就业时在同他人的比较中所体现出的竞争能力,正是因为就业竞争力的存在,才使得在现代化的劳动市场劳方和资方都在至少保证员工的竞争力不下降做出各种努力,这也是企业维持竞争力的方式之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能为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初次就业和漫长的事业生涯中提供着智力上的支持,从而保证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各方面的能力的提升和加强,将为高职学生在职场中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一)高职教育生源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上课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大批学子获得了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从我国高等教育招考的方式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最后一批被录取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学习态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我国目前技术应用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盲目扩张使得我国高职学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学高职生各项指标良莠不齐,这其中就包括道德素质。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更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以技术应用型为主,我国目前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这为高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对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高职教育是他们走进社会之前的最后的学习阶段,正是这一时期,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重要节点。

三、职业道德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内容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守信等内容。具体说来,第一,爱岗敬业是基本的工作准则,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中的基础要素,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没有工作的人将难以生存。与此同时,任何一个工作都不是凭空存在的,它的存在是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爱岗敬业不仅和个人相关,也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诚实守信不仅仅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尺,和爱岗敬业一样,它也是职业道德的内容,还是考察一个人工作的准则。随着现代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诚实守信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高职学生来说,高职的学习只有三年的时间,这对漫长的人生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虽然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超过了二十年,但是很多制度依然不完善,高职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诚信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如果他们在工作中,展现出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中重要特质,将有利于高职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团队协作的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的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弱小的,通过团结协作将展现出强大的能量。现在高职学生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也就是说,没有团队协作的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是缺乏有效竞争力的,要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高职学生必须是有“德”之人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某些方面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能否认高职学生也同样属于高素质的人才。专业技能直接体现在日常工作中,而道德素质则较为隐蔽,需要长期的时间才能显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无论是谁对人的考察总是“以德为先”。从这个维度上看,“德”是高职学生的根本所在。

四、职业道德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竟争力影响

(一)良好职业道德有利于弥补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不足

长期以来,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不论是在哪个领域内都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在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将高学历和是否是重点大学毕业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标准,这让本来就在求职路上就存在着诸多困难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的艰难,在整个就业群体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随着时代的进步,虽然用人单位依然将学历和毕业的院校作为人才招聘的参考标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标准的地位已经被弱化,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用人单位招聘标准得到调整后,这对广大的高职大学生来说是个良好的机遇。高职学生之所以在就业的道路上走的艰难更多的不是因为专业技能的影响,而是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的职业素养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说到底就业竞争力实际上一种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多情况下都体现在职业道德层面上,从某种程度上看,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由他们职业道德决定。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调节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时刻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其中,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对职业前景总是充满着期待,无时无刻不用职业道德规范着自己的职业行为。目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心理,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难以让心静下来,作为大学生的高职学生自然也有这样的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各种因素交织发展的结果,如自制力不强、学校监管存在空白区域等,这就导致了高职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明确的定位,有着很高的心理期望,眼高手低,总是想着进入一家薪水高、工作量少、环境好单位工作;二是在校期间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综上所述,良好的职业道德,将成为高职学生事业成功的一大助力。在当代社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职学生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临危不乱,从容面对,稳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辟一条顺利就业的道路。

作者:罗金彪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苏继春.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3).

第4篇:就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道德 修养 加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虽然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一些道德缺失,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道德缺失,认真查找其生成原因,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对重塑大学生群体形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道德缺失的表现

1.就业自荐材料造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个别大学生为了突出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使自己能够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刻意在就业自荐材料方面造假。有的学生随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本来并不是班团干部,却为自己套上班团干部等头衔,甚至出现一个班出现好几个“班长”、“团支书”的奇怪现象。有的学生在填写成绩单时,只填分数高的课程,不填分数低或者不及格课程,还有人把低分改成高分,把不及格改为及格。有的学生还伪造职业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级证书等。

2.缺乏诚信,随意违约毁约。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和法律意识,随意违约毁约。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如果发现该单位不理想或者又发现更好的单位,就违反双方约定,单方随意违约、毁约;一些大学生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出现了“一女多嫁”的现象。

3.缺乏敬业精神和实干精神。敬业精神和实干精神不但是社会对劳动者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广东教育厅曾经向2000多家用人单位发出《毕业生选聘现状调查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选聘条件”、“素质要求”、“人才待遇”等六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最需要加强何种素质建设”的问题中,超过七成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职业道德素质”,所占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几个选项;受访单位中,近六成认为近年所招收的大学生最缺乏实干精神和职业道德。

4.不愿在基层或艰苦岗位工作。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岗位就业的政策措施,但许多毕业生还是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岗位就业。据一些基层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反映,每次招聘的毕业生,报到到岗率不足60%。还有一些毕业生对岗位比较挑剔,一旦他们认为一些岗位属于“艰苦”岗位,经常不辞而别;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频繁盲目地跳槽,有的毕业才几个月就换了多个单位。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措施

加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再就业道德修养,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来约束和引导大学生就业行为,对提升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和水平,减少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道德缺失,树立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1.努力学习道德理论。我国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以德治国”为众多统治者所推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的道德理论、内容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形成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应该注重道德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只有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才能掌握现代道德的基本内容,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2.树立道德意识。梁启超说“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语意深长,令人深思。大学生要成功在社会立足,成功立业,就必须树立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一个不能脚踏实地,见异思迁的劳动者是不会受任何用人单位认可的。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要树立富有时代精神、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树立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 3.加强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关键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任何一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社会的培养和组织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后者更加重要。大学生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在学、思、行三个环节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劳动者。

4.在实习实训等实践中学习。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适应社会并及早融入到社会中,各高校都组织了大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借助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

参考文献

第5篇:就业道德范文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确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才能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生目标,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掌握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技能。可是,就当前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来看,大都是消极处事,受当下教育的负面形式和社会不良风俗影响较大,大部分中职学生是中考落榜后没有进入高中学习,而是带着消极的思想进入了中职学校,思想和心理上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学生表现出思想萎靡,出现了自暴自弃的思想,老师要认识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上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二、以职场就业为目标进行道德观引导

老话说得好,要做事先做人。事业有成者都是品学兼优之人,并且还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做起事来才能翻云覆雨。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问题,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展现人格魅力,才能更好的为人处事,关系网才能更好,所以说以就业为目标的中职教育实施德育教学的方法就是:以就业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首先,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所有在职人员都要遵守这一职业道德观念,学校要不断的让学生树立这一价值观念。其次,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让学生不断进行就业体验。中职学生的目标就是步入社会、胜任岗位职责,学校要让学生不断的了解自我,认识行业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向,把自我发展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对以后的人生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并且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结合行业特点,提高自身能力,进而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保证自身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以职场就业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德育学习意识

为了保证学校思想道德工作顺利实施,并且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不断的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观念的重要意义,进而配合好学校设置的德育课程。针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有目的的思想教育工作,比如说,当下绝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是:不注重学历文凭和成绩单,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把学生职业修养和思想道德放在首要位置,即是说,所有的求职者不管能力如何都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数据显示:每年被解雇的职员当中一半以上是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者,而并不是因为技术或是业务水平低下,因此,各公司都越来越注重职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越来越重视德育,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转变工作。在德育培训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功利心态,即是说一切以利益观念为重,针对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学校要第一时间进行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心态,使学生懂得思想品德课程不是单单培养自身的思想认识,更不是做作的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职业素养,思想道德课程不是技能的填鸭,而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这个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为人处事、对待事情的态度、克服困难的方式、承受生活工作的压力、处理不平等待遇的方式等等,上述情况无论是在社会工作中,生活中还是交际圈中,都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只有科学的解决这种问题,才能养成先进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培养的成效是慢慢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学校的正确指引下,学生结合实践慢慢养成好的生活及工资习惯。

四、兴趣引导,科学方法带动

思想道德教育要想获得好的效果,不是简单的事情,不少学校把思想教育功利化,认为思想教育纯粹是为了就业而设立,经过不断的给学生分析就业压力,迫使学生接受思想教育或者是改变学生的信仰,这种思想教育方式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还会起到一定的负作用,学校要把学生放到首要位置,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学生将来的就业要求实施启蒙教育,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一定的兴趣,学校要把学生素质的培养当成是教学重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做好价值观念的引导、技能传输、综合能力提高和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方面的平衡工作,采用这样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校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学校要学会变抽象为具体,把复杂繁琐的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主置,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未知,比如说:因为出身不好、学习又差等因素的影响,同学就对你置若罔闻,并且还常常露出看不起人的态度,使你感觉很尴尬,可是也没有处理办法,很多时候你也是非常委屈的,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做啊?这些都是日常当中常见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发表见解,进而分析学生的处事能力及价值观念。多数学生说对这样的人不要去管他,以后不与之往来,还有的学生提到:跟往常一样的相处,慢慢改变他的认识,跟其他同学搞好关系,在集体中树立一定的威信,用集体的力量去改变他的看法。这两种差异很大的解决方法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境界,那么他们得出的结果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给出差异性的评判,纠正跟实际不相符的思想,指引学生理性选择为人处事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科学的处事方式,让学生步入优秀的道德领域。学校还要想方设法的运用一切资源,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给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模拟职场,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中职学生的目标就是就业,为了这个目标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就要以学生就业为核心,把学生动手能力、职场成长能力、临时应变能力等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所以说,学校可以结合实际设置一个工作模拟环境,让学生去模拟真实工作,这样就能很好的感受一定的工作氛围,通过设置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进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效率和提高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可以跟企业进行结合,定期委派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使学生的职场感更加强烈,还要让学生及时总结工作认识,把这些认识变成自己珍贵的工作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想认识定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形成职业化思想,才能用最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革新考核评价标准,加大对德育教学的重视

第6篇:就业道德范文

1.目的:

大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既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提升了学生就业素质,有利于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共同把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学生认识企业、职业与社会的一个窗口,以及企业了解人才信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一个平台。建设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在企业文化中,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培养学生的敬业、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意义:

(1)建立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实践育人,完善了大学教育的育人机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在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集体主结合作精神教育、诚信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所接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避免传统的实践基地的局限性。以往的实践基地是只是单纯的学生专生实习的场所,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的专业实习场所同时建成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规范的教育。

(3)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全面迅速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大学生在踏进校门之后,除了要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外,最需要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建立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期间了解企业发展的历史、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围绕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人的职业生涯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即从职场需要和大学生就业、生存、发展需要双方为着眼点,开展敬业、忠诚、守信等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二、国内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现状:新一轮的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改革研究,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研究的新课题,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各高职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但在实践尤其是基地建设模式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实施和改革方案。趋势: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知识经济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同志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向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嘱托。“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保证其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措施。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实践基地建设,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三、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1)通过建立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生活、深入理解理论提供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理论到实际;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强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与社会的接触,增强了教学活动中所传授的理论观点对学生的影响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从而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意识,锤炼学生思想,提高了学生素质,增强了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建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并以此新模式作为手段和新平台,为推动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建设的实用性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四、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1.研究内容:

(1)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资源拓展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就是要充分整合我们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对大学生校企共育的有效合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2)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培养。就是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来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院系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院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共同完成。

(3)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开展,重点要解决的是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

2.研究目标:

第7篇:就业道德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计划走向市场,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昂贵、最重要的资源。大学这个培育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其产品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成功就业,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手,分析大学生择业状态,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现在人才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据调查,2001年有约20%的本科生就业困难,有60%的专科生难于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65%,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截止6月20日该指标是50%。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大学扩招

2002年,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一数字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加上我国大学生在职工中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似乎大学生就业不应成为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5%这一比例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公认的标志。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这一水平,而我国仅在几年内就达到了。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我国共扩招300多万大学生。在扩招过程中,一些热门专业超大幅度扩招,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主导下,市场无疑成为人才供需的无形的手。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2.就业观

一是“官本位”的就业观念。大学生经过艰难的高考跨入象牙塔实属不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已根深蒂固。自身的优越感,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加之国家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挤向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象。然而,这种就业观恰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大学生就业也必须持有大众化观念。特别是在以知识和高技术为标志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大幅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精英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层次明显下移,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大学生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天之骄子。

二是“一步到位”的思想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高收入职业,不愿意冒创业的风险,缺乏到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精神。许多学生把第一次就业看得过重,加上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大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殊不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实质性地加入WTO,社会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调整各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个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求生活、工作多元化和个人价值全面实现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并且随着个人知识面的拓宽、阅历的丰富,更不愿意终生固定于某一职业,再次择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长远思考。因而,一步到位也是毕业生短视和保守的结果。这两种就业观是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待业的主要原因。

3.就业准备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被用人单位认为和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已使大学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尽早地了解社会,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学生也开始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还是不够。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加入WTO后,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本要求。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青睐的。而大学阶段,学生往往忙于各种考级、考证,却忽略了对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素养的理性思考。

(2)能力欠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理念。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通过学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大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好阶段。学习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等等能力的培养正是许多毕业生所欠缺的。合作能力也是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特别看重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竞争放到了首位。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观察到为了奖学金、为了学生社团的领导位置,有的学生竟不择手段。合作意识的欠缺也无疑将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此外,毕业生还需要在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

(3)心理准备不充分。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征程。然而,我们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识却很不够。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使他们来不及适应。在失败面前开始迷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继而,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在面试时过分紧张,甚至退缩。可以看出,大学四年中,学生需要作全面的自我准备。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择业的信心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大学生不充分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个人因素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任重道远。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也有很多方法值得尝试和探索。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是其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个人来讲,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选择休戚相关。大学毕业,学生将面临重要的职业选择。就业指导将引导学生开启社会之门。这项工作关乎学生的人生发展大计,它的重要性将被广泛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着眼点,以其将来发展为目的,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而非仅仅为解决临时问题而开展就业指导。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其长远考虑。

对学校教育来讲,这是接受社会检验的关键时刻。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是从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了。虽然这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然而在人才还未进入市场时,学校有责任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导人才的流向,一定程度地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2.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现在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正如工厂的一件成品,在进行最后的包装,然后决定如何投放市场一样。我们知道这时的“产品”已定型,无法改变其内在属性,所以对市场的选择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就业指导也正局限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指导,因此,只是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装的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各阶段,而非仅在毕业阶段开展。现在的大学生进校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但这时他们对专业知之甚少,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懵懵懂懂,更不用说对发展前景的分析、选择,也就无从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这种迷惘、困惑往往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就业指导的盲点。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又只能解决临时的、表面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进校后,就要以其各阶段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切入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开展相应的指导,将就业指导拓展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使学生看清楚未来,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二是内容上,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个设计和实施过程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学会制订计划、调整目标、学会决策和选择,避免匆忙就业带来的短期行为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和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上,可以看到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次思考。职业生涯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择业观的确立。大学生择业中反映出的功利化倾向,也非几节就业指导课所能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择业观教育也非一蹴而就。它必须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入学以后,将择业观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融入专业课,融入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学校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面需要引入科学的理论,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充实自我,认识自我,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职能。高校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该机构的职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事务性工作。从其架构和职能上都不能适应就业指导的新要求。因此,要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其各项职能。

要强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如果要承担上述就业指导内容,那将不堪重负。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是要在其根本的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学生就业行政管理是机构的本职工作。学生就业反馈的分析研究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依据。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一线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属职能范围。而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企业招聘时间、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仅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寻求专业性的机构来承担有关职能。比如组织招聘会,开设个别咨询,心理门诊等等。将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和院系以外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提高了就业指导质量和效率。这样无疑将促使就业指导走向市场,主动去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而这些机构的开发与管理,在现阶段可以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同时,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就业教育的专业性,使其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建立就业指导途径。全程就业指导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式。以往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中都未曾出现过。但它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这一思想需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贯彻实施。同时,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共同作用来实现。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补充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可以开设专门课程,开设讲座、报告会等等,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可以由专门机构和院系联合开展相关教育。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共识,尤其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4.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因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确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亟需正视的问题。高校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入WTO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等新的需要。

第8篇:就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人数有727万,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高校都在寻找优质的就业指导办法,如提供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就业指导等。在高校中实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观念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适应社会指导等。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其顺利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校学生中正确地、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良好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在指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领域的兴趣,扭转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摒弃为父母学或是父母要我学的想法,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术,扎实专业基础。其次,在平时的培养中融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奠定爱岗敬业、尊重所学专业的品质。

2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职业目标,为就业起跑助力

在大学期间,学生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条件上来说能帮他们理清思路,选准目标,少走弯路。从收获上来说,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和学习。比如说,了解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政策,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了解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这样让学生们对劳动保障政策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为其今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谈话、心理互助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自我了解,抓住自身特点和爱好,结合所学专业,制定明确、详细、可行性高的职业规划,督促学生认真履行,定时进行总结、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提高。制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去了解一些目标行业发展前景及现状,清楚认识到今后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相较于没有认真考虑和制定职业目标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准备就业的道路上先行了一步,提升了顺利就业的成功率。

3有助于在学生与用人单位间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机制

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目标行业的社会地位、发展状况、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方向,累积职业信息。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主管交流,进行企业用人要求调研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单位用人标准、招聘方法,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或者带学生到就业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实习,切身感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和需求等。通过这样一些方法,帮助学生获取单位用人信息,对目标职位的工作职责、任职者所需技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规划调整和就业准备,达到“人岗匹配”的要求。就业指导教师架起了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二者间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机制,促成双方合理配制的成功,实现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满意的人才,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愿望,保障了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无缝对接,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第9篇:就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 导师 影响力

1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首先,研究生培养教育无法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由于学科种类、研究方向等的不同,研究生所接受的教育,有些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社会的根本需要。相对来说,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智能水平的应用型、复合型学科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容易被岗位所吸纳,但是,又由于扩招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和研究生普遍水平普遍偏低,致使这样的学科也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因此导致了用人单位从前以往追求高学历人才的理念中走出,造成了用人求实不求高的局面,研究生就业压力进一步上升。其次,由于研究生就业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就业信息的不充分、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增加了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同时,不道德、不规范的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危机感,造成了研究生择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最后,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加大了就业难度。研究生中存在着眼高手低、专业知识不扎实性、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诚信缺失等状况,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恐慌,并且,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地方保护主义等思想,进一步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2 研究生导师的影响力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师的职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始终都是以指导学生学术成长为基本的。然而,导师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会有着自身独特的影响力。导师的影响力来自多年来的积累。导师由于身份的不同,虽然和学生同处在校园中,但是会比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的接触外部社会。由于工作的需要,导师常常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积累起相对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并稳定地存在于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领域中。同时,由于导师本身的勤恳努力,在相关领域积累着丰富的学术成果,在自己所从事研究的行业中会形成较高的社会声望。由于这样的资源与声望,在相关领域中,会形成导师独特的影响力。作用于研究生身上,就是对研究生的就业推荐意见较容易获得社会认可。因此,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导师,其影响力是可以起到提高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 “导师影响力”下研究生的不良反应

由于导师的影响力在相关领域的存在,研究生可以相对地减少就业的压力。然而,正因为如此,导致一些研究生产生了不良反应。

由于导师影响力的存在,减少了就业压力,会使一些研究生因此产生惰性心理,表现在对学术研究的懈怠上。研究生本应在学习期间,通过导师的指导,合作或独立完成一些学术研究,增添学术成果,才能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增加自身价值,以便在毕业后能够得到用人单位认可,顺利就业。然而导师影响力的存在,会使他们产生依赖心理,认为毕业之后不需要为就业担心,于是无所忌惮,忽略对学术的研究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理论基础扎实、自我认可度较高、自尊心较重的研究生来说,导师影响力的存在,往往会对其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这样的研究生有着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能够通过导师的指导,顺利完成一些学术研究,获得学术成果。但是,如果导师影响力非常高,那么,这样的学术成果往往不会被社会完全认可,通常会将其认为是导师的暗中帮助的结果,这样,无形中会使研究生心灵受创,进而产生出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生往往抱负较高,不愿意笼罩在导师的“光环”之下,渴望实现自我,突破社会偏见,这样,也许就会使原本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芥蒂,不利于研究生和导师的发展。 (下4 如何正确使用导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优势

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教学、示范、合作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和理论操作能力。但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理念,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除了师生关系外更多了亲情在其中,除了对研究生的能力引导,还会对研究生的思想和生活给予激励与关心,所以,如何正确的使用在研究生就业时的导师影响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导师兼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做法与体会》①一文中,论述了辽宁中医药大学将研究生就业问题划归入导师监管范围内的办法。该校详细的制定的导师监管研究生就业的实施细则,将学生就业问题与导师挂钩,就能否帮助研究生就业对导师进行评分,并希望能够因此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环境。但是,导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多的关心研究生毕业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导师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在《论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职责——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分析》一文中,则通过外部性理论分析,批判了将研究生毕业问题纳入导师评价系统的看法,当然,作者在文中并不是想要对立研究生与导师立场,而是希望能通过更为理性的方式达到研究生与导师的双盈,作者在文中指出,将研究生毕业工作纳入导师评审系统“本意是想激励导师更好地投身于教育和研究工作,其结果却可能因导师工作的外部性未能依循正当途径内化,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②

通过以上借鉴,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生就业的确是导师以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事情,然而,对于研究生就业的关注也不应当盲目,导师解决的途径应是找到合理的方法。

(1)导师需要充分了解研究生心理,因人而异的对研究生就业进行帮助。如前文所述,研究生性格各有差异,对待同一件事物的心理也会不同,所以,想要正确的帮助研究生的就业,就需要在充分了解研究生心理的情况下,根据性格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帮助。对于乐观向上、态度积极的学生,可以适当利用导师影响力为其就业进行帮助。对于生性敏感,心思细腻的学生,应当在揣摩其内心感受后,根据情况,判断帮助或者暗中帮助。对于生性比较顽劣的学生,则需要在引导中暗中帮助,应做到既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也不培养其惰性情绪的滋长。

(2)导师需要充分发掘研究生学术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研究生良好学术形象,从根本上帮助研究生就业。“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才是用人单位衡量其价值的所在,如果单纯依靠导师影响力,则势必会力有不逮,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无法胜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