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文名称:Practical Clinical Medicine
主管单位:南昌大学医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医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8194
国内刊号:36-1242/R
邮发代号:44-11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在现当代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而言,已成为现代医院诊疗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已直接影响到临床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间接影响到最终地临床治疗效果。由于在整个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免疫检验标本从采集到结果的检验需经历的环节较多,这就对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争端方法的熟悉程度及综合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建立与发展
临床医学免疫检验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一百个春秋。自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很多学者专家开始从免疫动物或者携带有传染病病毒的患者血清中发现有能够治愈患者疾病的特异性结合病原体或其一系列的衍生产物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及为我们现在所熟识的抗体。就现代医学理念来讲,将能够引起人体体内产生抗体的物质统称为抗原。正是由于抗原以及抗体的发现,才促使现代医学专家学者开始对人类或动物体外抗原刺激体内反应产生抗体这一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以及分子生物学还有其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临床免疫学检验继能够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3 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方法
3.1标本采集与设备管理的优化
作为检验分析前对质量控制的要求来说,检验人员首先需要做到对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密切注意整个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样本采集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和方法、采血的姿势、抗凝剂和稳定剂的选用情况。免疫检验工作,首先要求检验人员注意对整个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工作。不同的采样试验对所采集的标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以病人血清为标本的免疫检验而言,采集血清的时间应在清晨被采集者未进食前为宜,保持针筒的干燥性,抽血完成后需要马上除去针头并将所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到干燥的试管内,注意在整个注血过程中采样人员的注血速度不宜过快,不能对所采样本进行振摇等一系列不允许的动作,以防溶血。在将整个血清分离完成后,应及时送往检测,如需要求对所采试样进行保存的话,可将试样置于冰箱内冷藏,不宜速冻,以防止因为反复冻融而对整个检验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对测定的血清标本的收集过程来说,激素类和治疗药物的使用要特别注意收集时间的变化以及检验人员的变化对整个测定结果的影响;其次,在采购人员对于相关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选择方面也同样对整个测量结果有着十分大的影响;作为整个检验的执行者来说仪器设备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对检验结果的精确度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整个检测结束后要注意地成套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工作人员要经常对温度计、水浴箱、酶标仪、稀释棒、恒温箱、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等临床免疫检验的仪器设备进行核定、校正以及检查等工作,从而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减少实验过程中因为仪器所引起的误差,继而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最终为意识的治疗及患者的康复提供最有用的保障。对于当今品鱼龙混杂,质量不一的试剂市场来说,慎重选择且经常对试剂性能进行有关试剂的检定工作是保证检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
人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的主体,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最积极、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免疫检验过程工作的所有环节,都需要靠人来对整个试验进行操作和把握,最终实现对整个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目标。因此,在整个临床免疫检测过程中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会对整个免疫检验的质量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每天按时对相关检测设备进行消毒、搞好实验室的卫生;做好相关实验仪器的定期检查工作:如冰箱、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做好对整个实验仪器的记录使用情况,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按规定进行免疫检验的质控工作,并分析情况做好记录,签字等工作。
4 临床免疫学检验与生物技术
以现代新型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飞,其结果又在更深的层次以及更为广范的领域内促进了现代高新生物医疗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使诸如细胞工程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近年来伴随着疫苗、基因工程抗体治疗以及重组细胞因子研制为主的生物工程制品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免疫学防治的开展,对许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作用,从而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中医师诊断疾病通常使用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种辩证论治的方法是我国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而检测技术则是引进于西方,尚若将西医师提供的报告单作为中医师诊断的依据,那么所得出的诊断结果就偏离了中医对疾病的了解,而且既然使用西医的诊断,那么中医师就不再是中医师了,因为检测是西医诊疗手段之一,进而导致诊断偏离了中医的本质。许多不知道其中原由的病患也说到:“我们之所以选择中医治疗就是不想去做这样那样的检查,如果中医也这样做,我们何必多此一举呢?”[1]但不可否认的是,临床检测结果的确可以帮助中医分析患者患病机理因。通常中医仅凭四诊法并不能认识到疾病发生的根源,四诊法虽然具备了中医整体性与宏观性的特点,但其为患者诊断得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模糊的框架,同时结果还带有中医师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观性,使得疾病与本质的关系未能明确理清。基于上述这种情况,尚若可以利用西方检测技术,可以让中医师客观全面的掌握病患患病机理,然后对症下药,帮助病患尽早康复。比如常见的腰痛,临床诊断结果有肾结石、脊柱疾病等[2]。仅凭四诊法是否能够区分疾病的本质?如贫血,通常贫血的临床特征只有气短、面色苍白等,中医仅称其为“血虚”,然就贫血类型而言,就可分为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只通过望、闻、问、切是无法真正区别开的。而利用西方的检测技术不仅可以准确的了解病患的患病机理,还便于医师对症下药,使患者尽早得到康复。同时对于中医上的气虚、阳虚、阴虚以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如肝上火等情况,临床检测技术不仅可以使患者病因更加明确,还可以为中医师提供指导用药的依据。
2中医诊断现代化发展
纵观中医诊断的发展,早在50年前,中医就开始利用西方检测技术来为中医诊断提供患者患病机理的信息。因此可以说,现代检测技术是中医四诊法的补充和延伸。从运用检测技术的情况分析来看,检测技术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得以应用。一是检测技术为中医师提供患者病因信息。通常患者器官功能的改变或恢复,都需要西方检测技术去进一步证实,如肝功能异常者,其在经过一系列中医疗程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明显,在这个阶段中,肝中的蛋白质代谢、肝纤维化指标等明显变化为中医治疗的疗效提供确切证明[3]。又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西医师在治疗时,多让患者使用抗生剂,但效果并不明显。而中医在此方面的诊疗原则是活血化瘀以及清热解毒,效果显着,在这个时候,检测技术则可以为患者各项指标如血沉等进行检查,为中医诊疗效果提供确切依据。中西医本质是不同的,而且诊断方式也有所不同,但虽不同宗同源,其目的却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使患者尽早康复。
3临床医学检测技术和中医诊断的应用要求
中医如何利用检测技术来为其补充与延伸呢?检测技术虽然仅仅只能为中医的诊断提供患者病因的基本信息,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检测技术在中医中的应用效果。
3.1中医不能一贯遵从传统,将人体层次的掌握局限在机体整体上,中医也应当深入到骨髓中去,把观察的层次延伸到人体各器官中去。换言之,就是根据传统的由身体器官功能改变而对外表现的信息,进而找出身体器官活动,转变到由外向内观察,这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这个由外向内观察的过程中,检测技术为其发展搭建了桥梁[4];
3.2中医诊断结果具有模糊性,其没有对定性定量的范围进行认定,这是中医发展的一道障碍,而现代检测技术则是铲除这道障碍的有力匕首。中医诊断既要延续传统的辨证论治,又要利用检测技术为中医诊疗结果提供明确的效果依据,只有这样,中医才能对自身内容进行完善与补充。
综上所述,中医有着自己理论指导与想法,在延续传统优势的同时,还需要的本身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尤其是对紧急诊疗而言,因中医的诊断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在应对急诊时无法发挥中医的作用。如在现代医学处理急诊情况时,需要医师熟练掌握肝的形态、盲肠的位置、胃的大小等各个器官的情况,而反观中医对器官的了解,还局限于内经。
1、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
2、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3、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临床医学教育有两个重要属性:师承关系和实践教学,且二者紧密相关。实践教学是师承关系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师承关系又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师承关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而后者无疑是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追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学医就是跟着师傅做学徒。这种跟师带徒的教学方法对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地传承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种传统的跟师带徒教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其局限性,随着西方教育方法地传入和发展,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为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学分制所取代。在我国现代本科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师承关系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师承关系的消失,使得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得到“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机会越来越少,应该说这是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2导师制的起源和作用
导师制是十五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学报到后,学院就给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学习和生活;其最大特点: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先后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效仿,成为目前大学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学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增强了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④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人而教,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展现才能,为专业人才地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⑥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⑦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⑧有机会学习导师的专业特长。这种师承关系,在医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实践中尤为重要,并能在学生毕业后继续起到指导作用[3]。
3导师制和PBL教学法的关系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主要组织基础就是导师制。在临床医学PBL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5~10人的学习小组,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增加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机会,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讨论,寻求答案。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案例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施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在PBL教学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必须要完成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到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职业取向的指导者这种导师角色转变[5-6]。然而,国内现阶段PBL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医学理论,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而实践PBL教学如何进行,目前报道较少。笔者认为,可以从临床实践教学推行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
4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的导师制教学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在国内高校开始推行。许多医学院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开始试行导师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多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施[7-9],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采用导师制来加强医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导师制的教学平台上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坚定的专业志向、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0-13]。
1.1成立教师课题组
本次PBL教学与双语教学由教师课题组成员承担,均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师组成员包括呼吸内科教授3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教授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学管理人员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科)。教师组成立后,首先由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近3年的双语教学学生评价,然后进行师资培训,主要包括双语授课方法以及关于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的培训。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授课任务(含PBL教与授课)与病例设计,另有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出题任务,教师组内其他教授协助资料收集整理校对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规范教学流程。
1.2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肺心病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基本病情,熟悉其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其教学要求是:①掌握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②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③肺心病的概念和主要发病机制。熟悉:①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②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和健康教育。
1.3学生分组
参加本次教学研究的学生来自广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200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共234名,分为两大组,临床一组122人,临床二组112人。临床一组122人,分为4个小组,每组30-31名学生。
1.4课程教学设计
临床一组采用课堂双语讲授并融合PBL教学理念,教师组成员除了学习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外,还要针对教学大纲,结合肺心病的教学目的,设计病例,病例设计要求逐层深入。在正式开课前,每个小组选派1名代表提前1周与教师组见面,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细化重点理论问题,同时提供病例,确定好授课流程,根据课时情况确定好各小组讨论时间及教师讲授时间与点评时间。教师组成员要求临床一组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准备工作:肺心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产生肺动脉高压的原因;肺心病是心脏病变特点;由肺、心功能不全而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的特点是什么;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方法;长期家庭氧疗的适应症等。并结合病例进行具体分析。学生代表组织各小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查阅文献、集体小组病例讨论,各组学生代表汇总集体意见,最后在课堂上发言,发言内容涵盖一定的英语词汇。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
1.5课程实施过程
开课后,临床一组授课过程为:首先由各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根据具体病例分析,回答学习主题中的问题,由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及讨论,同小组学生予以补充,该阶段主要以生生互动及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最后在设定时间内由教师对肺心病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和重点内容讲解以及点评,指出学生不足及有待改进的方面。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两个大组均在课前及课后进行双语病例题测试,两大组的测试题不同,共15道病例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其中英文病例选择题为3题。测试方向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
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各大组课前及课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双侧)为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提到医学院所订的课程计划及教授方法应该确保学生能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并为他们终身自学打下基础[3]。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备受关注,鉴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良好效果和自身优势,已被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校所认同或采纳。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基于这种理论,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实践平台,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两种教学模式,均可使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差异呈显著性(P<0.000),临床一组授课后测试分数为8.4754±2.11728(满分15分),临床二组为9.2679±2.07074(满分15分),提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讲授,而测试题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听课的学生均可以较好的完成病例选择测试题;第二,两组授课前分数比较显示临床一组的成绩较临床二组低,差异呈显著性(P<0.009)。这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有报道认为,应用PBL教学方式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显著优于采用其他教学方式的学生[4];而且从本研究的课程设计来说,临床一组提前1周开始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查阅文献,集体讨论,而临床二组并未强调进行课前预习。从测试题的方向来看,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只要理解理论基础的重点,选择正确的选项并不难。但测试结果表明,授课前临床一组成绩较临床二组不但不高,而且低于临床二组。
说明课前1周有指引的自学(预习)并未更好地使临床一组的学生正确理解肺心病基础理论要点。换言之,这样的测试结果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疾病重点知识的能力不足,学生常常喜欢在考试前等教师来划重点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教师实施给予的指引也需要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结果与周瑞等人报道一致,他们认为PBL教学适用于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毕业后工作的医生,对于学生而言,面对众多资料,常常存在“该学多少和该学哪些”的困惑,导致课前学习效率并不高[2,5]。另外,本研究还对临床一组和临床二组授课后测试分数进行统计,结果提示临床一组的成绩低于临床二组,差异呈显著性(P<0.004);同时,临床一组与临床二组在授课前后的成绩提高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0.964),说明融入PBL理念的传统双语授课模式并不优于传统双语授课。换言之,在课堂上,如果完全是教师讲授,时间充裕,理论内容分析更为透彻,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结合两组授课前成绩比较结果,可以认为,学生面对初学的临床理论知识时,并不能通过自学很好的掌握疾病理论要点,仍然需要教师进行透彻的理论讲解,才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习效率。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2]。因此,随着PBL教学的不断推进,其应用方式也得到不断完善。例如在英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选择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小班式PBL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方式[2]。
1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1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病理学知识点繁多,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学生没有太多的积极性[4]。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将每个实验室学生分组,分组完成小组讲课和综合考试,让学生参与讲课和病例讨论的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的交流合作,通过综合考核、学生小组讲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互助协助等职业素质能力。
1.2综合能力培养
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是评测实验效果的重要举措[5]。我们在病理学实验课中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考核模式,尝试培养具备敏锐的临床思维能力,良好的协助精神、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初步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临床医学生。
2病理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1修订原有病理学教学大纲关于成绩的组成方式原有组成方式:期评成绩由段考成绩30%、期考成绩50%、标本考试10%、平时成绩10%组成。修订后组成方式:阶段性测验10%+标本和切片考试10%+学生小组讲课10%+综合考试10%+期末考试60%。
2.1.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病理学实验安排的教学实践
学生按照学号分成6组,每组7-8人,推选小组长一名,负责协调和安排小组成员的任务,包括学生小组讲课(小组制作PPT课件并向实验室同学讲解所学章节知识、辅导同学学习切片和标本)和综合考试(小组尸检病例讨论分析并撰写尸检报告、相关疾病新近研究进展的综述撰写)。学生小组讲课由该实验课的任课老师和实验室学生共同评分,尸检报告及相关疾病综述由老师批改评分,各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2阶段性测验
安排4次病理实验课节段性网上抽题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各个章节病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过网上考试系统进行批改,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3标本和切片考试
病理教研室收集整理典型教学标本和切片资料制作数字化病理实验教学系统,通过系统抽题完成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1145人次的网上无纸化标本和切片抽题考试。试卷由教师进行网上阅卷批改,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4期末考试
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病理学》章节要求,结合授课教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出题,客观题占65%,主观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重在考核学生运用基础病理学知识判别临床病例的能力。
2.2实施步骤
设计制作网上标本切片考试系统、网络试题库、实验测评系统和期评评分系统。根据病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的需要,病理教研室老师设计、制作了网上数字化三维立体标本和数字切片系统(收集整理病理学实验教学资源,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和网上标本和切片无纸化考试)和病理学网上实验测评系统(用于学生小组讲课的评分,如表1)
2.2.1开放病理学实验室
每周一、三、五晚上19:00-21:00开放病理学实验室,安排病理学教师答疑、辅导学生小讲课的备课、尸检病例分析,开放实验室提供给学生进行标本和切片自学。2.2.2收集临床尸检病例的病理资料收集和完善6例尸检报告,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并提供典型病变的标本图片和各个脏器的显微镜下图片,让学生自主观察、结合病史资料进行小组内讨论,查询课外资料,最后作出病理诊断并撰写完成尸检报告。
2.2.3学生临床实践
安排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的学生到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参加临床病理科工作实践,共80人次,分为8个组,每组见习2周。通过参加病理大体标本取材、切片制作和病理诊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病理诊断技术的操作技能,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病理学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将所学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专业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3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期末和期评成绩分析
2.3.1平时成绩学生小组讲课评分区间为77.5-88.7分,平均分为83.5分;尸检报告平均分为82.3分;网上小测验平均分为61.5分;网上标本和切片考试平均分为89分。以上平时成绩反映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认真态度,通过小组讲课和小组讨论尸检病例、查阅文献,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科研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网上小测验平均分较低也提示我们在病理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要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临床应用。2.3.2期末成绩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为47.7%,及格率为94.52%,不及格率为5.48%。
2.3.3期评成绩
按照期评成绩=学生小组讲课(10%)+尸检报告(10%)+网上小测验(10%)+网上标本和切片考试(10%)+期末理论考试(60%)计算,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病理学期评成绩优秀率为48.4%,及格率为94.68%,不及格率为5.32%。临床本科专业学生的病理学期末与期评成绩相符,说明期评成绩组成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进行临床应用的能力。
3调研总结,不断完善病理学课程改革方案
病理教研室老师对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认为临床专业的病理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促进了学生素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完善了病理学教研室软件系统的建设。与此同时,还通过组织期中师生座谈会、期末学生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调研等方式收集同学对病理学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的建议,进行教与学的沟通。参与课程改革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对于病理教研室组织的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内容评价良好。在病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不足并进行不断改进。在2009级临床医学生病理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教学活动多样化,实验课时相对不足;病理形态学实验室的部分网络设备老化,不能满足网络化考试的要求;考核模式改革实施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DM是数据库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KDD)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KDD是将未加工的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的整个过程(图1),包括一系列转换步骤,从数据的预处理到DM的后处理[1]。其最早是在1989年举行的第11届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artificialintelli-gence,AAAI)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4],其开发与研究应用是建立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的出现、对巨大量数据的快速访问、对这些数据应用精深的统计方法计算的能力这4个必要条件基础上的,以数据库、人工智能和数理统计三大技术为支柱[5]。
2DM的基本模式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DM的任务通常有两大类:预测任务和描述任务。预测任务主要是根据其他属性的值,预测特定属性的值,主要有分类(classificaion)和回归(regression)2种模式。描述任务的目标是导出概括数据中潜在联系的模式(相关、趋势、聚类、轨迹和异常),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异常检测3种模式[1]。
2.1预测建模(predictivemodeling)
涉及以说明变量函数的方式为目标变量建立模型。有2种模式:分类和回归。分类是用于预测离散的目标变量。在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就是典型的分类过程。Melgani和Bazi[6]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律失常数据库的心电图为原始数据,采用不同分类模型,对心电图的5种异常波形和正常波形进行分类。回归是用于预测连续的目标变量。回归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如医疗诊断与预后的判别、多因素疾病的病因研究等。Burke等[7]采用各种回归模式对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2.2关联分析(associationanalysis)
用来描述数据中强关联特征的模式,用于发现隐藏在大型数据集中的令人感兴趣的联系。所发现的模式通常用蕴函规则或特征子集的形式表示。关联分析主要应用于DNA序列间相似搜索与比较、识别同时出现的基因序列、在患者生理参数分析中的应用、疾病相关因素分析等[5]。有学者对37000例肾病患者进行了追踪观察,监测肾小球过滤率、尿蛋白水平和贫血状况,结果发现以上3种生理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异常都伴随着心脏病发病率的上升,这种肾病与心脏病“关联”的现象可发生在肾病的早期阶段[8]。
2.3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
旨在发现紧密相关的观测值组群,使得与属于不同簇的观测值相比,属于同一簇的观测值相互之间尽可能类似。聚类分析在医学领域中主要用于DNA分析、医学影像数据自动分析以及多种生理参数监护数据分析、中医诊断和方剂研究、疾病危险因素等方面[5]。罗礼溥和郭宪国[9]利用聚类分析对云南省25县(市)现有的112种医学革螨的动物地理区划进行分析,发现云南省医学革螨的分布明显地受到自然地理区位和特定的自然景观所制约。
2.4异常检测(anomalydetection)
用来识别其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数据的观测值。这样的观测值称为异常点(anomaly)或离群点(outlier)。异常检测的目标是发现真正的异常点,避免错误地将正常对象标注为异常点。换言之,一个好的异常检测器必须具有高检测率和低误报率,其主要应用于检测欺诈、网络攻击、疾病的不寻常模式等[2]。
3DM的方法及研究趋势
在DM算法的理论基础上,DM常用方法:(1)生物学方法包括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2)信息论方法包括决策树等;(3)集合论方法包括粗糙集理论、近邻算法等:(4)统计学方法;(5)可视化技术等方法。DM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很多基本算法已较为成熟,在其基础上进行更加高效的改进和算法提高显得比较困难,如传统的频繁模式和关联规则挖掘在近几年的国际著名会议和期刊上已不再作为重要的研究主题[10]。近年来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相继探讨DM的最新方向。Yang和Wu[11]汇总形成了DM领域十大挑战性问题报告;Agrawa等[12]探讨了DM的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Piatetsky-shapiro等[13]讨论了DM新的挑战性问题,并主要探讨在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多媒体挖掘(multimediamining)、链接挖掘(1inkmining)、文本挖掘(textmining)和网络挖掘(webmining)等领域所遇到的挑战。与国外相比,DM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对DM方法的介绍和推广,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当前DM已成为大型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时所必须采用的方法,证券和金融部门已将DM作为今后重点应用的技术之一。有学者以HIS和LIS数据库信息为数据源,人工神经网络为工具,概率论为依据,对常规检验结果和质谱指纹图数据进行DM并应用于临床实践[14-16]。
4临床医学DM的特点
DM作用于医学数据库跟挖掘其他类型的数据库相比较,具有其自己的特点。以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病历参数、化验结果等临床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医学数据库是一个复杂类型数据库,这些临床信息具有隐私性、多样性、不完整性、冗余性、异质性和缺乏数学性质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医学DM与常规DM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医学DM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数据库方法等。将这些不同的挖掘方法应用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以及医疗管理等各个领域,从疾病的诊治、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管理、卫生政策研究与医疗资源利用评价等方面去获取诸如概念、规律、模式等相关知识;用于对疾病进行分类、分级、筛选危险因素、决定治疗方案和开药数量等[5]。
1.现行导师负责制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导师负责制自实施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有普遍提升。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及新近开展的教育改革,现行的导师负责制凸显出不少问题和漏洞,值得深思。1.1导师素质参差不齐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现在大部分老师被聘为导师之后,就终身享有相应的待遇,这就导致有部分年轻教师为争当导师,积极争取课题、争取经费,积极为研究生开设学位课程,工作干劲十足。但被聘为导师之后,则不思进取,导致自己知识面狭窄,对研究生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指导也缺乏建设性。另一方面,临床导师是由临床医生来承担的。他们在进行繁重的医疗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指导帮带研究生的工作,比较牵扯精力,因此,很多人就会采取逃避、敷衍、应付的态度[5]。同时,有些临床医生虽然临床经验很丰富,但是在教学规律探索与教学方法研究方面经验不够,从而不能很好帮助研究生提高科研和实践能力。1.2师生关系“非正常化”医学生的基本临床素养包括基本技能、临床思维、沟通能力等,每一种素养的良好养成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外,与导师的教育和影响密切相关,前提就是学生切身处于导师的指导之下。最新施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临床轮转,学生需要在不同的科室中学习,导致大部分时间不在自己导师所在科室,无法得到自己导师的有效指导[6]。虽然医院就此采取了相应措施,每科都安排了具有导师资格的老师作为学习带教老师。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反映在某些科室中处于“无师可导”状态,这严重有悖有导师负责制的初衷,对于学生发展极为不利。这是目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1.3导师“导而无方”首先,重指使轻指导。有的导师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却不加指导[7]。学生在管理病人、书写病历中可以认证书本理论、积累临床经验,是临床学习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刚入临床,存在很多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地方,比如问诊、查体、病历书写等基本功,如果导师不给予纠正和规范,学生很难形成扎实的临床功底。其次,重教书轻育人。“导师”区别于“老师”、“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导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医生肩负着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而作为医学研究生的导师,更应该有着悬壶济世的高尚品质,如果导师平时在育人方面做的工作多,那么,学生的这些高尚品质也会逐步培养起来。但是,有的导师却不注重这方面的工作,最终导致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一个技术出众的临床医师如果没有好的医德和品行,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优秀人才,不仅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对医院的声誉也会造成影响[6]。
2.完善导师负责制的措施
2.1注重导师内在素养任何学科,导师素质是保证学生质量的灵魂所在,医学教育亦不例外。只有学术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的医学教育者,才能给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以实质性的指导,并把自己缜密的思维方法、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才有可能培养出功底扎实、素质全面的医学优秀人才[7]。在导师负责制中,“责”为根,“导”为本,责任心是指导的前提。学术造诣、临床能力等硬件条件是遴选导师可以量化的指标,但责任心则为内在素养,也是真正反映导师水平所在,只有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导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这需要考核者长期细致的考察,遴选出细致、负责,有益于学生者。2.2导师形式多元化在新的改革形式下,学生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科室,面对的是不同的导师。导师已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人,这就要求各科室之间应相互配合,在学校及医院相关总体统筹下,打破传统固定导师观。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经验,首先每个科室应制定出自己对学生的培养细则,包括培养目标、考核要求等。比如临床科室,可以将本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急症的相关掌握要求整理出来。选拔出合格导师,根据培养细则等,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个人科室细化培养方案,并落实到每个科室导师手中。相关科室的带教医师可作为研究生的导师组成员,从而全面指导培养研究生的临床工作。[8]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无师可导”现象的发生,而且符合医学学医规律,即各学科融会贯通。2.3强化质量评估质量评估不能限于形式主义,要真正能反映出学生成长水平,即导师成果。依据6大核心基本能力建立评价标准:医学知识、病人诊治、人际沟通、职业精神素养、基于实践学习与改进、基于大系统实践,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8]。最主要的是制定量化且细化的统一的考核规范。评估时间不应仅出科之时,可以对每位研究生的入科、出科总体水平用量化指标进行评定,对照,不仅对研究生临床实习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也是对导师带教水平的评价。可以说,导师是医学生成长路上的第一盏启明灯,关乎未来成长的优劣,每个医学生都是国家卫生事业的希望所在。导师应做到真正为人师表。导师负责制是针对当前中国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医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因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任何制度不会是一成不变,导师负责制亦面临挑战,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将这一制度更加完善。
作者:宋春莉 滕博 刁鸿英 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