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营销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你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只有真正的喜欢才能更好的学习而不是敷衍了事。
3、想清楚自己以后是打算做什么的,或者做什么的概率会更高一些再来选择专业。
4、系统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可以从理论上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获得一定的知识。
5、尤其学习网络营销方向还是可以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真实的学到一点东西的。
1.有才无德。俗话说:“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大学生群体中屡屡出现的缺乏道德的事件,无不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中,面对这些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健全甚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我们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当今社会中,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不道德的行为种类繁多,如出卖商业机密、违规跳槽、随意宰客、制售假货、骗买骗卖、非法传销、以次充好、变相涨价、虚假广告、传播不健康的价值观等,我们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良好的道德,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出有悖于社会道德的事情。这样,我们在把技能型人才输送给社会的同时,其实也等于把危险带给了社会。
2.有技(术)无品(位)。品位指对事物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它是个人形象的展示,是内在气质的复出,品位是人生价值的体验,品位是道德修养的内涵,品位是各种知识的综合。高职院校一直强调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教会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但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营销工作看似是面对商品的工作,但实际却是面对人的一种工作,在与客户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中,我们更多的要靠个人的魅力博得客户的信任,建立起长久的合作关系。在营销工作中,销售人员与顾客沟通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语言占7%,语调占38%,视觉占55%。一直以来,在我们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中,重视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职业技术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品位”这种隐性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夸夸其谈,却难以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够成交,却很难有固定的客户资源;能够做简单的销售工作,却不能从事复杂的销售工作。因此,个人品位的缺失会影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面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只有技能传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文化具有文化浸润的育人功能。良好的专业文化不仅能愉悦身心,提高专业素养,还能增强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同时也使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这样能够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完美结合。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德才兼备。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但要真正实现在这种“零距离”就业,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零距离”,还要重视职业道德与素养的“零距离”。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长远性来看,市场营销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现代市场营销人才的素质构成应该包括以下儿个方面:一是品行素质;二是基本工具运用;三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四是综合能力,即生存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认同不同职业岗位的价值理念,逐步确立职业目标,自觉提升职业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守纪、诚信、合作等优良品德的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目前,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营销专业学制为三年。针对三年制的市场营销专业,采用“1.5+0.5+1”模式,按照“一个主干,多个专业方向”的思路,实施订单培养。“1.5”即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强化学生市场营销岗位所需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形成营销职业能力的主干。“0.5”指第四学期,此阶段实施“多个专业方向”的培养,即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细分专业方向,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订单培养。“1”是指第
五、六学期,这是为就业而准备的专业实习、职业资格考试、订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毕业设计等。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以培养人才的营销职业能力主线,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的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专业方向模块满足学生就业的不同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高职教学体系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做到“五符合”即:一是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突出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即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发展特长、终身教育;三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坚持因材施教;四是符合社会和岗位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五是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要求。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创新教育。公共基础课是职业技术所需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以应用为目的,并考虑终身教育的要求;专业基础课是多个职业方向所需的基础课程,要满足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职业技术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解决职业岗位中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课程中还应融入如何去学习专业知识、寻找获取专业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等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的内容,在学习与掌握职业知识过程中强化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培养现代社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整合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如何强化学生的营销专业技能,提高营销职业素质展开,反映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要求。如把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进行整合,同时融入推销员、高级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内容;把《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进行整合,强调《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市场营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重在应用这种工具,为营销决策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依据。
三、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交叉进行的,要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和教学手段组合。
对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适合个体化教学辅导的谈话教学法。谈话教学不同于日常谈话,要有明确的目标,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2)案例教学法。除了运用传统的文本案例进行教学以外,还可用音像性案例、调研性案例等“活案例”教学法。(3)经典的程序化技能培训。由课前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结四阶段构成。
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则比较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做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按照以下五个教学阶段进行:(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批评(5)归档和结果应用。如要强化学生营销策划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典型产品或服务进行策划,由此确定项目任务;其次由学生制定营销策划的计划,确定策划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认可;再次由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策划步骤进行工作;然后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并通过对比师生评分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最后是归档和结果应用,策划结果最好能应用到企业中,或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用以检验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其次在教学的安排上最好能集中进行,以利于学生对整个过程的完整体验,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创新考核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又要解决“如何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也可以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组合。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既有校内老师,又有校外专家;既有他评,又有学生自评和互评,最终形成以“学生为本位”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
3、组建“社会实践部”、“营销实训中心”。
新生入校后,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与产品推销等各种实践活动,以期获得感性认识。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介入更高层次的营销项目,每次活动后要求做出详细记录、写出感受,并作为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项目之一。组建“社会实践部”、“营销实训中心”,为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和营销实训的平台。
4、建立实习公司(模拟公司)。
实习公司是由系里组建,模拟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组织机构,由专业老师指导,让学生自主经营,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实习实训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公司通过招聘的方式,挑选营销专业的学生作为各部门管理层的人员,学生按教学计划分批轮流到实习公司、实习超市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建立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行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
5、开办“走向成功”培训班。根据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规格,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聘请社会、行业和院里的专家教授,对培训班成员进行“走向成功”所必须具备的理念、技能、体能、品德、意志等方面的强化训练,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意识及综合职业能力。
6、切实搞好顶岗实习、实训和毕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时按照“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酬”的二十四字方法进行管理,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从而培养出品德好、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能赚钱、勇创业的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重视订单教育,把改革落到实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保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责任意识。二是根据营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培养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三是通过学校派出进修、个人自学或到企业实践锻炼,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是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请他们到校举办讲座、参与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各类基地的建设要以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为中心,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区域融合、以基地为依托、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学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和人才支撑,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就业市场,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动、互信、互利,通过建立紧密型基地,发挥基地建设对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
订单教育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订单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全方位互动合作形式。二是定向式定单培养形式。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需要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五、注重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把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作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要加强诚信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依法经营和从业有道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多种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延长”的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市场营销专业是实用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目前,各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关于校内实践体系建设还有待改善,需要进行积极探讨并且找出最佳实践模拟方案,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校内实践模拟;探讨
1引言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使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各高校纷纷开设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为社会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校内实践模拟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如何建立完整校内实践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是各高校市场营销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2建立并完善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全方位的人才,对于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教学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然而,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及课程设置并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对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不利[1]。因此,实践教学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3“四步走”实践教学内容设置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关于市场营销学科的学习不可超之过急,必须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特征,合理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分“四步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2]。“四步走”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大一阶段。大学一年级新生刚进入学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等相关知识第一次接触,这一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的基本素养。因此,大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理论型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概念介绍、发展历程、相关课程、市场定位等内容,同时为学生普及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为学生二年级、三年级甚至步入社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且便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第二,大二阶段。大二学生的教学主要以技能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运用实际的能力。该阶段的技能培训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为学生具体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大三阶段。大三学生的教学应该以实践模拟教学为主,可通过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教学两种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注意的是,大三的实践教学仍然以理论应用为前提,让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合理运用理论基础知识。第四,大四阶段。大四阶段需要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并根据实习内容和结果完成毕业实习报告,整体上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4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4.1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首先,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方式要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性格特征等,通过采取小组教学、合作探究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简洁性、报告的条理性等。其次,市场营销离不开市场调查和营销策划,在大学教学期间,要重视对学生市场调查能力和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3]。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合理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总结,而后根据结论进行合理的项目策划,制定完整的营销策划书。最后,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学科学习也要进行实践教学指导。例如,商品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习商品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市场中认识商品,包括商品的分类、面对的消费人群、商品监测等。又如,关于市场营销心理学的学习,教师也可要求学生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报告的形式向同学展示,增加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
4.2建立实验室进行校内模拟教学实践教学必须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因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是实行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各高校通过在校园内建立实验室,将现实世界的营销市场缩小化,教学中由学生担任营销市场中的各种角色如营销商、消费者等,增加学生的实际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营销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主体之一,因此,在市场营销学科教学过程中还要强调对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建立网络营销实验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
5结语
综上,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市场营销学科的教学中仍然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各高校必须积极建立并完善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施“四步走”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并且要求高校专业教师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建立好教学建立实验室,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的探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122-124.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类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培养出来学生需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相比较而言高职类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比非营销专业更胜一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行性明显高于非营销专业学生。所以高职院校营销学生要起创业示范引领作用。
(一)创业教育利于社会的发展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鼓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一方面自主解决了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一批就业;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波及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特别严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鼓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供需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业教育利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通常本科院校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经过三至五年的历练一般会成为专业管理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经过一两年历练大多数会成为合格的基层员工。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管理经验和比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其中还有些学生具备强烈的开拓意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创业教育可以打造学生的开拓精神,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创业引导
不少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创业有强烈的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市场定位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明了,融资无方法,团队组建结构不科学,甚至从理念构想到产品表现路径都不甚清晰。大多数高职院校甚至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创业意识引导。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实践能力的实战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的局限性有意无意的强调基于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养成。往往忽视实践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此匹配的课程结构自然不尽合理。
(三)就业观念落后
家长认为学生既然选择进入高等学校,就是希望他们毕业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就职。创业在家长和学生方面难以得到响应和支持。
(四)缺乏创业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将向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同时,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也将找到合适单位就业当成首选。创业之难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有区域营商环境的不理想,创业项目选择的局限性,社会融资的重重困境,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不健全等等。目前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的创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学科设置中体现专业特色
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实践训练环节及其管理。必修课程以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践中,应开设市场调研、创业方案制定、团队项目培训、风险评估及相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要求的课程。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建立一定的创业思维和积累一定的实践经历,从而为学生构建创业方法能力。
(二)形成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探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时,要从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配备实用型又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企业型教师。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营销专业整个培养环节,使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封闭链条,使学生能在产业链和相应的创业思维模式中充分研习相应课程。
(三)改革教学评估
大多数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评估体系过分偏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实践环节,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考查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或直接忽略。特别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指导中,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内容结构,调整评价主体组成,将创业实践环节的实绩评价作为关键绩效指标,较大比例的增加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考核权重,凸显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双创能力。邀请企业参与,赋予企业一定的评价权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学生参与企业锻造与创业能力评价的依据和参考。以其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完善各项扶持政策
当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支持政策则相对较为薄弱。从经济层面、税收减免优惠层面、创业公司的证照办理方面、技术支持方面等多种层面同步配合,帮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创业。技术难题可与企业相关项目形成对接。资金方面也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创业式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
一我国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发展相对缓慢
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发展缓慢。一是实践教学缺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体现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及高校教务部门对于教学的管理体制与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相冲突和矛盾。目前,不少高校存在着教务部门通过到教室和课堂查课的制度。而在这样的制度下,外出实践则是与课堂的出勤相背离的,若要实现实践教学则需要复杂的申请程序且教师个人承担了较大的安全责任和风险。因此市场营销课程中,很大一部分按照教学计划应该是有实践部分的,都依照理论部分进行授课或者以小组讨论的实践方式进行了。二是教师自身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很多高校引入的青年教师都是”高校到高校“的路径。因而,不少青年教师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表现则更为明显。
(二)教学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对比我国国内市场营销课堂发现,主要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教授为主,讲理论、讲案例,学生更多的只是被动的听取,从课堂氛围到课堂效果都不好。根据教务部门的查课统计,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的现象特别显著,最严重的情况大概达到50%的程度。其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上课时学生参与度较低。这个参与度既包括行为的参与度,也包括大脑活动的参与度。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仍更多的停留在小组讨论和presetation的阶段
目前,我国市场营销课程主要的实践或创新的方式大多停留在小组讨论和课堂presetation的阶段,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优点,可以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发的从课本中去寻找知识和答案。然而,它更大的缺点在于,比较难以确保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参与性,且一部分学生很可能把这种学习的形式转化为一种敷衍了事的途径。可以说,小组讨论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进行展示不失为教学方式的一种进步,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更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发挥其效果。
(四)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经费的投入。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供、产、销的全过程,而非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销售”。而整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市场调研、原料供应、生产、供应链、战略制定、成本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等内容。而市场调查则是另外一门课程市场调研与预测的主要实践内容,促销策略则是销售管理课程的主要实践内容。那么市场营销学的实践应该侧重哪一方面呢?笔者认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实践也应体现综合性,因为构想整门课程的实践就归为一次“创业式的实践”。由学生组成的团队进行全部的分析、策划和决策,团体内部充分分工,协调各种活动,针对特定的创业项目进行实践。由此,实践本身需要一定的经费,而目前正是由于经费的缺乏,造成这类的实践无法真正开展起来,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构想
(一)理论教学方面
采取“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即教师在开始课程时给出总的课程的提纲,并把全部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或者话题,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小组和课堂的讨论。“任务型教学”突出的优点在于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印象深刻,对整个课程的框架体系较为熟悉。同时也具有传统的小组讨论和presetation的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效果。强调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话题和专题,布置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或经典选读,并撰写课程论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专业、学科经典,补充大量的专业相关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深对课本、教材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会撰写规范的课程论文的方法,提升学生对学术方面的兴趣。
(二)实践教学方面
1.创业式发展。在“众创”、“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特别是应用型的独立院校的教育,日益要求和市场接轨,强调学科知识向创新和创业的能力的转化。这就给实践性教强的类似市场营销这样的课程提供了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方面改革的可能性和机会。基于此,市场营销课程的一个发展方面向就是基于课本知识的“创业式发展”。笔者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创业式发展”前期的探索: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内部进行分工,进行讨论,提出创业方案,根据市场调研、预测,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分析。
2.“董事”制度。主要涉及到资金的筹集和决策的制定。资金部分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形成的优秀项目申请国家扶持基金和学院的实践经费。另一方面,小组内部按照自愿的原则,成立类似董事会性质的组织,制定相应的募资规定和协议(内部募资以人均1000元为上限)。形成的董事组织对团队的运行和决策负责,并以此为核心,展开后续的实践活动。
三结语
教育市场化、应用化、实践化的进展给市场营销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时理论还是实践,市场营销学的教学都应探寻一条新的路径,提升教学效果,更好的适应应用化的要求,与市场和社会接轨。理论教学方面需不断创新,提倡“任务型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加讨论的内容,增强课堂的活力。另一方面,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深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市场营销课堂实践的政策环境日益改善。但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的,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专门行政策则有较大的空白。国家和教育部对于高校在校大学生以“创业式发展”为主体的课堂实践活动应给予更多的扶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教育部应设立相应课程实践课题基金,支持和鼓励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通过政策上的扶持,课程实践才真正有发展的土壤。
作者:宋丽洁 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巩少伟.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31-132.
[2]万蓬勃.基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探讨[J].北方经贸,2008(4):147-148.
[3]王阳.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现代商业,2008(9):260-261.
[4]孟泽云.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8):97-98.
1.目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中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中职学校受传统办学观念的束缚,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向含糊不清,教学计划安排理论课时占的比例较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结合行业需求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匮乏,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使营销人才市场结构性人才比例严重失衡。
1.2 市场营销教学理论与营销实践严重脱节。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并没有真正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实践经验,教师只会讲而不会做是普遍现象,缺乏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教师队伍,制约着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形成。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深入企业参加营销实践活动的时间较少,所以在教学中营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较严重,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营销问题,难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1.3 缺乏与市场营销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一一讲解,学生被动去听,即使采用一些营销案例教学,也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问题的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只不过起到师生双边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1.4 校内营销实训室建设与校外营销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据调查,到目前为止,中职学校几乎没有与当今企业要求相适应的营销实训室。究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资金投入较小,另一方面是营销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有的学校不积极创造有力条件支持专业教师认真思考、研究营销实训室如何组建,才能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从而制约着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同时,缺少校外营销实训基地,这无疑是影响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2.加强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明确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营销人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胜任营销工作的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一切活动和措施办法都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学生营销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营销基本理论知识、营销基本技能强、素质高为特点,以就业教育为目的,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大胆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改变市场营销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3 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使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紧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体验营销实践,尤其要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与营销全过程,克服教师只会讲不会做的现象。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使提高专业教师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每学期要聘请企业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人员给学生上课,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外聘教师的课时比例应占专业课时比例20%以上。同时加大对教师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的力度,现在对中等职业学校有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有企业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4 建立和完善校内市场营销专业模拟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室可以建立一个模拟营销公司,下设若干个部门,如市场部,营销策划部,业务部等,并有相应管理制度。各部门人员分工完全由学生担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可以进行开业庆典、促销活动方案、营销策划等一系列营销活动。学生定期轮换各种角色,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实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技能得到综合训练。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是建设中职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是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把学生定期送到企业去实践。在企业实习中,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传帮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使学生的营销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以运用并予以纠正,使学校与企业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学生的营销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1.转型院校的界定在我国高考体系中,根据每年分数线的高低划分了不同的本科层次,其中主要是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而在本科第二批次中,存在一批录取分数较低,晋升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较弱,学习氛围不强,影响力小的普通二本院校,下文称为转型院校。
2.就业素质的定义就业素质(occupationalcompetency),是由哈佛教授戴维•利兰1973年在“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一文提出来的,认为就业素质着眼于自我形象、价值观、特质能力、动机、性格等特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技能、态度的集合,是区分卓越者与普通劳动者深层次的特征。后来HillageandPollard用“employability”表示就业素质是就业者在向雇主展示自身能力,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的能力。国际劳动组织指出就业素质是获得和保持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应变能力。而国内对就业素质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是主要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和专业技能的总和,是大学生正确择业、成功就业和顺利创业的基础。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观念。其中,心理素质是保证,专业技能是核心,就业观念是统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综上对就业素质的理解,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素质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和专业技能。
二、转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就业素质及其现状
1.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指求职者对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基本观点和判断,是求职者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整体规划。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大学毕业生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对在就业过程中即将从事的工作或岗位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认同。根据即将毕业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33.3%看重行业前景,27.2%看重各自待遇,24.6%首选个人发展因素,其次14.9%更重视就业的地理环境。但是另项数据显示52%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就业。56.25%的学生的就业目标是获得高薪酬,其次是实现自身价值(16.4%)、缓解家庭经济压力(14.75%)、积累经验(12.6%),当然,这个结论或许与被调研对象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有关。最希望进入的就业单位是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60%),其次是外资企业(17.6%)、私营企业(15.6%)、自主创业(6.8%)。
2.健康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最早由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由美国著名心理学院弗兰克•帕森斯在《选择一个职业》中首次提出了就业心理的概念。在国内,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界定虽有许多不同版本,但可以综合各方面的看法将大学生就业心理定义为:大学生在思考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受外部刺激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和反映,包括情绪心理、认知心理、社会心理。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冲突、进行就业调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对即将毕业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学生在“对大学的适应程度”上的结果依次是很好29.6%,较好36.8%,较差32.2%,很差1.4%。“对自己前途是否感到困惑、担忧”的结果是没有6.9%,很少15.9%,偶尔44.8%,经常32.4%。“通常心理压力来自于”人际关系39.5%,就业压力39.5%,学习16.4%,家庭负担3.5%。这个结论与当前独生子女学生居多,国家对困难学生补助力度加大有关。“在与人沟通上是否存在障碍”问题上,4.8%没有,26.4%比较少,48.8%有时有障碍,20%有很大障碍。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依次是学校信息及推荐32.6%,人才市场招聘28.2%,亲戚熟人帮忙21%,毛遂自荐18.1%。综上反应转型院校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就业心理准备是非常不充分的,人际沟通能力欠佳,在认知心理和情绪心理两个方面都需要锻炼、改善。
3.良好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或者就业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基础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性能力。市场营销基础能力是进入就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包括人际沟通、身心素质、表达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核心能力的体现,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差异性能力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能力和多元化、创新性能力方面[5]。另外,也有学者概况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6]。在被调查大学生中显示: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原因”是缺乏技能与经验30.3%,自身能力不足25.8%,就业期望过高23.4%,就业人数过多20.5%。“影响求职成功”的原因分别为各类获奖证书40.8%,学习成绩40.6%,个人能力14.7%,应聘技巧3.9%。“你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是实践能力42.8%,沟通协调能力35.4%,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17.4%,解决问题的能力4.4%。“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是18.4%有,40.2%比较模糊,36.4%走一步算一步,7%没有想过。以上调查显示,当下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更多的是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获取各类证书,将这些看作是未来就业路上的通行证,缺乏实践技能及社会经验。
三、转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措施
1.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纳入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体系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未包括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培养,大学生就业观念主要通过自己上网、咨询亲朋、与个别老师交流的方式,在自发状态下形成的。即便有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缺乏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就业引导。第一,组建校内、校外导师团队。加强校内导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现有导师制更多的是以指导学生学习为主,而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方面的指导比较薄弱,部分导师缺乏专业指导能力。建设校外导师队伍,由企业营销类岗位优秀人才参与指导大学生成长。第二,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在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上,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来组织就业形势分析与就业引导等课程内容。其次,将就业观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具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身心准备、用于承担责任和创新的职业素质都以大学生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意识为前提。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营销职能应融入创业导向
营销的任务是“持续地重新定义组织运营的产品和市场范围”。其核心思想是“创造满意的顾客”。在这种营销思想指导下,要求企业能有效地识别和满足顾客需要。基于此,Jaworski、Kohli和Narver、Slater(2000)等学者提出了市场导向(marketorienta-tion)的营销理念,将满足顾客需求作为市场导向的核心,并强调市场驱动。其中,Jaworski、Kohli的行为观主要关注市场信息的产生、分享以及企业做出反应的组织活动;Narver、Slater的文化观关注组织的规范和价值观及其如何鼓励市场导向行为。创业导向是一种机会驱动型行为和思维模式,强调创新、风险承担和超前行动。超竞争环境下,营销职能需要与创业导向融合在一起,以增强营销职能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具体来说,企业需要实施机会驱动和机会搜索型思考和行动方式,把有关创业的想象力、愿景、聪灵、创意等规整到营销概念,并运用到全新的营销活动中,包括市场研究、细分及营销组合管理等。营销职能对创业精神的需要是企业适应动荡复杂环境的要求,学术界对此也极为关注。芝加哥的Minois大学和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已经举行了十多年关于营销———创业界面(marketing/en-trepreneurshipinterface)的学术研讨会,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和英国市场营销学会(AM)创立了专门的兴趣小组来研究营销和创业之间的关系。1999年,关注此研究领域的专业学术刊物《营销与创业研究》正式发行。这些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传统营销的市场导向与创业导向正在融合。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的薛红志在对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融合的研究中指出:这种融合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营销在创业中的角色,涉及营销工具、概念和理论如何用来支持初创企业和小企业;另外一个方向是创业精神在营销职能中的角色,主要研究创业思维如何应用于营销活动。第二个方向要求营销人员应该具备创业精神,具有创新意识、风险承担意识和超前行动意识与能力,要求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的新型营销人才,要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创业型专业教育。
二、高职创业型专业教育初探:构建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营销专业技能集成”综合实践环节
营销专业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共识。但在我国,由于创业教育起步晚,创业教育内容、形式、师资等方面都比较缺乏,更多尝试创业教育的方式是采取开设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方式进行探索,部分院校采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勤工助学、尝试创业实践等方式进行创业教育,但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甚至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而将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对立起来。因此,需要探索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的创业型专业教育的具体模式。
1.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营销专业技能集成”综合实践环节构建路径以网络创业或实体创业项目为载体,通过对创业活动过程进行分析,将创业过程分解为“创业机会分析、创业项目策划、创业项目实施”三个工作过程,将营销专业知识与技能(市场营销调研、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营销策划、渠道开发、商务谈判、产品销售、物流、财务管理、客户管理、网络营销等)分别融入三个过程,结合营销专业技能要求,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营销专业技能集成”实践环节有严格的要求:能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反映营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尽可能多地覆盖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规划、思考、反馈和分析,能帮助学生集成所学的专业课程目标能力并有效促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营销专业技能集成”实践环节是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融营销专业技能培养与创业精神培养为一体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训活动。
2.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营销专业技能集成”综合实践环节运行模式综合实践环节是“学后职前”的专业技能集成训练环节,一般可以安排在专业课程修完之后(第五学期)进行。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实训平台,以创业项目为载体,基于“创业机会分析、创业项目策划、创业项目实施”三个工作过程,综合运用营销专业技能,教学做一体,完成“成立团队———创业项目选择———市场调查———项目评估———营销策划———资金筹集———工商注册(网上注册)———广告宣传———商品经营———客户管理———绩效分析”等十一项任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创业过程,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创业方案,部分学生还可以创办公司。综合实践环节采用团队运作,实施项目导师制。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组成项目团队,各团队配备指导老师,全程指导项目团队完成各环节任务,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形成导师制模式的制度与规范。
3.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营销专业技能集成”实践环节实施条件分析
(1)师资队伍建设。综合实践环节采用项目导师制。项目导师制模式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掌握创业理论和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指导能力。因此,需要创造条件让专职教师到创业企业实习或参与创业实践,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同时,需要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中。
(2)实践环节实施平台建设。实践环节实施平台既包括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更包括创业文化等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是指创业实战基地建设。一是校内实训室要建成模拟创业公司的场所,具备基本的创业实践功能,使学生感受创业氛围;二是要建立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包括提供孵化场所,形成孵化体系等。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与当地行业成长型企业进行紧密型合作,搭建实践环节运行平台,建立校外创业实战基地。软件条件包括:一,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专业教育中要形成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创业文化,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情感,消除那些妨碍自尊、自信、冒险精神及主动健康发展的因素。二,形成高质量创业项目的来源方案。包括实体与网络自主创业、与企业合作进行市场开发的创业、学生兼职拓展的创业活动、基于家庭的二次创业等项目来源方案,以提高创业项目质量。三,创业基金的设立。创设条件,建立创业基金。可以通过申请政府资助、与校外创业基地合作引入资金、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捐赠、部分专业建设资金投入等方式建立创业基金。
(3)三维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第一,强专业建设化时间维度,实现全程性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活动,教学时间将发生极大的改变,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包括课余时间,双休日、假期等。因此需要探索形成“学生小组内相互监督、小组间相互监督、导师随时走访、过程记录反馈、阶段工作评估、综合实践考核”等全程性实践活动质量监控体系。第二,延伸空间维度,实现全方位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活动极大地延伸了教学空间,主要教学场所将从教室、学校延伸至企业、市场等。因此需要探索形成涵盖主要教学活动空间的管理方法与制度等,包括学生校内实训考核指标体系、校外调研质量控制体系、创业项目实施质量跟踪体系等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第三,完善主体维度,实现全员性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将从教师拓展至教师、企业人员与学生等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需要探索形成指导教师工作规范,为教师实施指导和质量管理提供操作蓝本,使教师工作的内涵与范畴能与教学改革相对接,并能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需要形成学生自我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需要形成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需要确定不同主体考核的权重,真正实现全员性质量管理。
三、高职创业型专业教育的实现
1.营销专业技能与创业精神培养的融合获得了有形的载体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营销综合实践环节,以创业实绩作为考核依据,使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获得了有形的载体,学生的实践活动既是营销专业技能运用的过程,更是真实的创业实战过程。项目的策划与实施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与风险承担意识,需要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转变,因此,实践过程既是集成营销专业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