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互联网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素质教育

第1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商科专业;教育

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在看,物品交易、商务活动自产生起就对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商务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商业上来看,我国自古就有深厚的商业传统和财富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深刻揭示了人逐利的本质性,“西施弄浆,范蠡荡舟,美女功臣皆下海;红袖当垆,青衫掌勺,佳人才子早经商”。这副对联也揭示了我国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下海经商了。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结构占比看,商业、流通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占有三分之二以上,其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全球化商业影响,我国商潮风起云涌,甚至出现了“十亿人民九亿商”的现象,虽然描述有点夸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陆陆续续出台了诸多“人才强商”的政策与战略规划,发展商务,培养商务人才成为共识,国家的经济体制也一直在加速变革,老百姓的经济思想和商业头脑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洗礼和升华,商业知识、商务头脑、商务素质在商场如战场的环境中得到了极大的培养、锻炼和释放。当前,我国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科技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席卷全球,“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实体店、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时代对商务人才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受企业欢迎的商务人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对商科学生而言,商务知识很重要,商务能力更重要,商务素质尤其重要,良好的商务素质将决定他们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与否。

1对传统学生商务素质养成教育的基本认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等条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较为稳定、内在、基本的身心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商务素质是一个人从事商务工作所应当具备的、与商务相关的各种知识、能力等条件的统称。对于高职商科类学生而言,从一开始进行商务素质养成的探索就应着眼于系统性培养,从思想确立到方案实施、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操作,要形成一整套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能够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2“互联网+”新形势下商务素质养成教育变化及特点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消费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商务素质养成与互联网的结合已成为形势所需。商科学生的培养愈加向复合化和综合性转变,其特点表现在商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与高难度。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商科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产品知识除外,还要处理物与物、人与物,特别是复杂的人际之间、人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商科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以正确价值观来衡量的真假、善恶、美丑等,用来评价和处理相关事务,达到正确做事的目的。二是相对于某些职业以强调技术操作、动手为主,多依靠外部机械性和准确的动作重复,而商务素质以脑力活动为主,强调人的智能与协调能力,主要依靠知识、能力的潜移默化,突出学生教育的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三是商务素质培养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成为商务活动的潮流的典型模式,对商务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升提出了时代的要求。

3“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

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在信息技术影响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问题。

3.1高职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还需创新,社会认可度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前途在于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之路”,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虽然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和实践了许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培养素质,但是,发展好的商科专业却比较少。学校专业如何结合“互联网+”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式,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认可与看法、校企双方合作的热情与投入都会影响到这一进程。

3.2高职院校的生源一直存在短板

在我国,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差别比较大,这毕竟是社会客观现实。高职院校的生源从入学成绩看相对比较低,网络娱乐带给他们的影响比较大,有一部分学生体现出“学习困难”的特征,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难度很大,商科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升也同样存在困难。

3.3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教育引导不够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之后,学校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但整体上效果并不明显。更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影响,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社会问题,一些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所偏颇。纵观多数高职院校的商科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相关职业往往会得陇望蜀,几个月不到就跳槽,甚至频繁跳槽,表现出敬业精神的缺失。团队精神的缺失也是一大症结,这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和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育的难度加大有关,一些学生表现出自私心比较重,帮扶弱小、互帮互助的意愿不足。

3.4学生专业情感不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学生进入商科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与意愿。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兴趣,也不认同,只等毕业拿一纸文凭,那么,在校期间的专业素质教育就会难上加难。学生毕业就很难进入相关领域,做出明显的成绩。

3.5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易受互联网影响

商科类专业学生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相对“活”,相较其他专业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一部分学生对纪律的遵守不够严格,直面问题时想绕过原则底线,心态调整不到位,容易犯错,管理的难度相对比较大。

4“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素质养成措施

4.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许多高职院校都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模式,给商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提供了许多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是双赢的局面。基于此,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更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技能,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兴趣,构建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4.2继承优秀传统商业文化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辉煌,范蠡、子贡、白圭三位德能兼备的货殖大师成为中国传统商道的三位代表性人物,至今仍为我们标榜和推崇,他们集中国传统商人、早期中国商道、儒道法兵之大成。子贡以儒道为商道;白圭以兵道为商道;范蠡更是仁、智、勇、强兼备而超越功利与道德而至天地之境界,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商神与商圣。我国古代的商业精英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独具特色的中国商道,这样的商业文明传承会有效地影响和提升商科学生的商务思想和文化素养。

4.3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些学生敬业精神的缺失等社会现象,已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践、互联网学习等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合作意识,使高职院校商科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为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4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

随着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主动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中西企业文化的学习和融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2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已经逐渐成为了“90后”甚至“95后”。在理工类高校中,由于受到他们学科专业,以及接受外界思维、观念、接受信息媒介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理工类高校开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阻碍重重,而此形势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冲击变得更加严峻。文章提出了一种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在充分利用理工类高校学生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下的产物,在高校教学与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顺应时展,为探索和发掘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出力。

关键词:

“互联网+”;人文素养;“易班”轻应用;理工类高校

当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潮活跃迸发的“互联网+”时代下,人文素质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理工类高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任重道远。理工科类学生的专业教学模式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能相互交融、渗透必须依靠某些载体才能更好地实现。

1人文素养、“互联网+”和易班的相关理论

1.1“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素养”一词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中提出[1],有学者认为:人文素养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2]。此观点将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拓展、观念的成熟、情感的丰富、意志的坚定等因素综合为具有人文素养人群的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升华为个人的性格、谈吐、气场等特征[3]。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包括:豁达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高校大学生必须将自身制定的理想定为目标,发奋学习,努力完成目标;完善修习涵养。高校学生须修正自身人生态度,明确自身人生目的以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广阔的知识。莘莘学子,圆梦大学,为的就是在大学这个环境下学习知识,这也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中最根本的。

1.2“互联网+”的概念

2012年11月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首席执行官于扬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4]。其根本就是将先前相互独立的互联网和工业、农业以及商业等传统行业相结合,产生出更加适合现代化社会的产业。“互联网+”的出现,是中国经济腾飞所产生的必然产物,而它的出现也深刻影响国内高校的高等教育。[5]

1.3“易班”轻应用的概念

易班网络融合了BBC、微博和社交等软件,为高校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平台,而且专门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种服务功能,使高校老师可方便管理学生并且增强了与高校学生的交流。“轻应用”的出现,改变了手机用户针对特定需求下载特定应用软件的局面。用户可使用易班或其他综合应用软件,搜索所需软件,在综合应用软件的网页端访问使用这些应用。而且对于在校大学生开发者来说,“轻应用”的开发,相对传统的手机或PC机应用开发来说,其开发难度低、周期短,非常适合在校大学生开发者对其进行开发,实现其功能。

2“互联网+”背景:地方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新特点

2.1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单从就理工类高校培养人才类型来看,理工类高校对高校学生的自然科学进行着重培养,在其他方面却有所忽略。在一项调查某理工类高校“人文活动存在哪些问题”的问卷中[6],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六成以上学生反映,学校人文活动很少,并且其类型单一,覆盖面小。有一半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的内涵浅显,参加之后并没有太大意义。甚至有学生吐槽学校的人文活动没有新意,缺乏活力,就像是“被讲座”。而在学校组织的讲座中,有九成的讲座是与学校的特色理工类专业相关的。因此,在理工类高校中,高校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动性需要提高,而“讲座”的内容及方式有待改善。在对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中发现[7],理工类高校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但此种方式下的学生称其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解”,认知很浅显。由此可见,对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高校培养内容不够丰富;二是高校培养方式不能吸引学生。高校往往采用“被讲座”方式,强制灌输人文知识给学生,这种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能真正达到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2.2“互联网+”背景下地方理工类大学人文素养的新特点

快速发展的经济导致了“互联网+”的出现。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手机网民人数达到了6.20亿人,在手机网民中,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占比例为29.2%[8]。“互联网+”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资源,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传播载体使信息方便快捷地传播,但大量的零碎信息会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人文素质培养的系统性。

3“易班”轻应用在地方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3.1培养:重视理工类学生的创造性与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一支人文素质教育队伍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根本问题,这与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工作本质一致,大学教师的举止言谈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理工类高校须营造良好的学风,鼓励教师严谨治学,用人格魅力去感召和培养学生,把学生培养素质同样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各个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融入课堂,发挥自身专业特点、特长和第一课堂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人文素质教育传播给学生,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中。同时,理工类高校也须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对人文素养知识进行进修和培训,补充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3.2普及:在校内推广易班软件,增设人文素养公选课程

作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产物,“易班”被开发了出来,在大学生的手机应用中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其包含的班级主页结构,推行“易班”手机客户端的普及,方便学生在此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方便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也为下一步在高校推行轻应用奠定基础。在此同时,理工类高校也不该放弃对在校大学生的传统人文素养培养方式。在理工类高校进行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不单单会对当今的唯独使用科学的理论进行纠偏,而且是现代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理工类高校开设学生人文素养公选课,不仅仅需要高校体现出对深刻关注人文情怀,突出情感熏陶、审美追求等的价值评价内容,而且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体现层次和梯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

3.3研发:发挥理工科专业优势,建造大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实践中心

在理工类高校设立大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实践中心,充分利用理工类高校学生对应用开发的爱好和兴趣,开展培训课程,其内容包含基于“易班”平台的轻应用开发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选修课程,并通过此类课程,招募优秀学生。在实践中心,开设研发部门,安排相关教师组织招募的优秀学生开发轻应用,此类应用提供其他类学科的下载资源,以学习人文素养培训知识为基础,共同完成对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任务。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在实践中进行,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潜力会得到了发现和鼓舞,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锻炼了分析判断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开了门径;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学习,师生思想得以交流,性情得以抒发,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通过“易班”平台,部分学生开发的“轻应用”也方便地传播给本校学生,本校学生在通过此“轻应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和学习人文素养知识,自行学习。学生也可通过“易班”平台发表自由评论,检验学习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学生可在“易班”平台中相互咨询,相互帮助,参与到课程中来,获取更多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3.4营造氛围:结合易班“轻应用”拓展培养途径,融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可通过“易班”平台及其“轻应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道德、艺术、礼仪、文学等微课视频,发起“人文素养”相关话题墙,以及完成问卷调查获得“人文素养之星”等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其对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作用。通过第二课堂的培养,学生规范健康地学习、生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使其人文素养得到培养。最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可以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为契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的熏陶和感染,进一步深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4结语

总之,“易班”及其“轻应用”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产物,对于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本文针对“互联网+”的环境,在基于易班“轻应用”的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希望能在教学中与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将“易班”轻应用转化为提高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仍需要更长久的探索与发掘。

参考文献:

[1]傅娥.加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2):133-135.

[2]熊焰.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观察与观点,2005(12):90-92.

[3]赵成.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4(5):29-31.

[4]郑智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财经科学,2015(5):34-43.

[5]综合财经网.“互联网+”促进在线教育大爆发[J].中国教育网络,2015(4):60-61.

[6]滕小艳,谭璐.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52-54.

第3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一)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里生长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就其工具性而言,确实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落下重笔,而究其在众学科中的地位,尚未脱胎边缘学科的尴尬角色;虽被命名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却又被应试教育挤得趔趄。

(二)在教与不教中摔跤

客观上讲,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始终未纳入高考科目,无疑自然降低了权重,教师的教学始终难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流,教学工作难免脚踩西瓜皮,以致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在教中不见成绩,在不教中虚度时日,在教与不教中摔跤,甚至使那些在计算机方面颇有造诣的学生也与其失之交臂。

(三)在堵与疏间彷徨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判断力弱,往往会出现盲目跟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谈网色变”、草木皆兵,想竭尽全力堵住学生的网路,却又总是堵它不住;试图尽力疏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却又总是达不到意想的效果。真可谓避之不及,躲之不能,疏之不得。可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使命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无疑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力作莫过于潜心培育生态课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适应教育新常态,培育生态课堂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潜力和发展潜能。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引擎作用,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从关注生命个性的高度架构个性飞扬、动态和谐的课堂。本着分享、协调、绿色、开放的原则,将传统知识、师本、孤独的课堂向民主、平等、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生态课堂转型。教师要把“互联网+”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他们平等对话,打破“讲解-示范-上机练习”这种机械培训式的知识传授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多维思考,引导、浸润、影响学生重构课堂理念,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形成持续优质健康的学习生态。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以课堂为载体,锻造学生的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纷至沓来,学习与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无疑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一次颠覆。曾有杂志载曰:“如果你爱他,你把他送上互联网,因为那里是获取知识的天堂;如果你恨他,你把他送入互联网,因为那是藏污纳垢的地狱。”可见,网络信息正负相携、好坏相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和判断力有限,弹指间或荣登知识宝殿或误入歧途。可见,锻造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高中信息技术课要不辱使命,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1.回归教育本位,构建信息伦理。教育的本位就是育人。笔者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高中生缺乏的不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本身,而是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不知所措,缺乏“免疫力”,不能理性地过滤信息。如何有效预防信息犯罪、信息污染、侵犯隐私权等信息伦理失范的罹患,该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不可豁免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盲目追求技术,而要以信息技术课为抓手,以育人为本,明确学生的信息伦理准则,引导学生在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反思、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而不是临网生危、避而远之、封堵学生上网。

2.创新任务驱动,促进个性发展“互联网+”的到来,无疑在颠覆教师对网络认知的传统规避意识,尤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强化“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不能局限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而要基于网络环境,致力于创新任务驱动的内涵,要针对不同学生,从多角度分层设置任务,科学合理地将知识、能力、素质“任务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创新意识,使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得以升华。

第4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数学教育

前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受“互联网+”的影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挑战,并结合时代特色,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数学作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对人才培育要求发生了改变,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化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职业学校,其各学科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1]。因此,为更高的明确时展需求,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依据实践教育经验,采用调查分析法对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为本校560名师生,其中学生问卷489份,教师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数学学习观念与方法、数学教材设置、数学教学方法等。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校数学教师等均面临一定的挑战与机遇。

(一)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化,而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机构,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数学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互联网思维,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成为“互联网+”时代给予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要挑战[2]。然而,事物的双面性原则,使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便利,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其“微课”、“慕课”教学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职业学校数学教育课堂的开放性发展,推动了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对学生以及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二)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推动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而信息化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通与沟通,在彼此沟通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有效较为清晰的认知与掌握,对自身视野的开拓,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机遇[3]。此外,教学资源信息库的建立为数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软件的运用,降低了教师工作负担。

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认知有限,对各类教学软件的应用并不理想,数学教师教学视频制作能力不高。可见基于“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加之,职业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并不乐观(表1),因此如何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深化改革成为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改革对策

(一)革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职业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应从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出发,克服“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对数学教学带来的挑战。例如,一方面通过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存在的影响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借助信息技术、虚拟平台等为学生创设开放性教学环境,或通过“慕课”、“微课”以及虚拟游戏等方式方法,革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首先,职业学校应注重优秀教师队伍的构建,通过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训机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教师能过准确掌握各项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讲授。其次,通过组织计算机教学课件制作竞赛、信息化教学交流会、公开课等形式,提升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自身在业余时间需通过不同学习或前辈交流的方式,进行自我强化,开拓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三)完善教学条件

“互联网+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改变了传统教育方法与教学模式。因此,为推动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应注重教育硬件、软件等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通过设置多媒体教室;编制符合时代需求与学生发展的数学教材;创设教育教学软件,如各类办公软件、PPT教学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为数学教学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配置教育资源搜索平台或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数学教师教学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教学自主参与性。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认知本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并有效把握“互联网+”时代下所面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革新观念、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建立完善学科教学机制等方法,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英.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30-32.

第5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摘 要】 “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素质、教育方式和载体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应对策略主要是:学会学习和借鉴互联网;创建“互联网+课程”是途径;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思政队伍是要求;整合优化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是方向。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一、前言

“互联网+”时代,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预示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同样也意味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即将来临。因此通过不断改革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我国互联网已经发展了30年,期间不断与国家政策进行磨合和调控,使得互联网与国家政策不断加深联系,给政府适度的管控力,以便更好配合施教者的工作,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还是令人满意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在原先信息传送的作用基础上,全方位大幅度地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这就对以往有效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极大地影响到了大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方式。

二、“互联网+”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地位面临挑战

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受到挑战。由于网络时代的普及,大部分资料和信息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思想教育(以下简称“思政”)工作者为了跟上教育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迅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面对网络的功能多样性,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思想素质教育受到挑战。虽然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将近完善,但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网络时代的发展依然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受到挑稹P率贝中,网络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一些课堂之外的知识,其中不乏没有认证过、缺乏正确性的信息,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很强的是非判断观念,那么很容易就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观点产生怀疑。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载体面临挑战

互联网发展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挑战。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教学,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性的质疑性,更加看重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实践性,而网络的发展给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的新挑战。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大多采取面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在新时代下已经显得枯燥无味,网络时代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谋求了更广阔的空间,新时代下教育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面授,而是通过网络的媒介进行思想教育的宣传,这就给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学会学习和借鉴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下,首要的思维模式就是“用户至上,顾客是上帝”,在进行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是一定要贯彻落实核心理念“以生为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树立一个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其个性差异,发展方向的不同,将满足其实际的需要作为一切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互联网+”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用户的参与,让参与者体会增加互动,换位思考。现在的高职思政教育说白了就是对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如果想要达到效果就要能够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换位思考,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另一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看待某一个事件,在教育事业中就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的解答学生的疑问,带有针对性的回答,体现其教育的价值。“互联网+”要学会与外界合作,跨界互动,将重点放在颠覆以往的固有模式,开发创新。

2、创建“互联网+课程”是途径

科学规范的价值观的树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正确引导的结果。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时也要重在大学生教育中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还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建立一个属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体系。可以选择以下这几个渠道进行宣传,例如红色网站的建立,思政论坛,微博公众号传播,还可以开展“慕课”活动。在现代化信息的支持下,高职的教育要学会运用互联网科技,将线上的主动学习和线下的实际课堂教学连接在一起,同时进行教育,相互补充,由封闭到开放,建立一个新的适用于思政教育的o2o新模式。做这些的同时还要注意好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能够提供一个完整有序的网络教育平台,将课程内容的精细度,条理化,立体化,与学生沟通的顺利化都加强。

3、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思政队伍

拥有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政教育队伍是能够建立一支政治坚决,学识广博,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并且热爱工作具有敬业精神的高素质高涵养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还要有应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够善于分析当前网络的大形势,在短时间内瞬间掌握高职网络的舆论风向,为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思政工作者自身也要有创新意识,将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传统理念,例如“教师--学生”这种二维观点,转变为新的适用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三维视角“教师--学生--互联网”为教育者打开思维,树立一个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形象。最后还要重温利用各大传媒系统,扩大和开发新的多样化的信息知识传播渠道,网络互动要积极参与,然后要时时关注国家及社会热点问题,明确个人观点,主动占领网络思政中的地位,运用自己的各项权利来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红色精神。

4、整合优化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是方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拉开了一个跨界的时代,并且在不断的促进着每一个行业内部的大改革整合一直不断的相互渗透。想要更好地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就是必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整合升级优化在社会范围内所有可以使用的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全面,完整,立体的思想教育形式。可以将部分的活动放在历史博物馆,红色景区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场地。在活动室要挑选合适的时间,地点,宣传方式,将资源优化整合,力图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的来说要打破思政教育在校园里无法顺利推广的壁垒,将大众传媒投入进教育之中,借助媒体的传播又是,增强其影响力。思政教育的推广和传播史要注重与学生的思想对接,不仅仅在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丁慧.“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及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16(05).

[2] 王新华;陈向阳.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04).

第6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生 互联网功能 定位偏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心(CNNIC),2008年4的数据信息 ,截止到2008年3月我国互联网人口总数增至2.21亿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大国。①

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多媒体的强势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和群体所接受并使用。作为高学历群体和新媒体主要受众及应用者的高校生更是如此。CNNIC第21次抽样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在网民年龄结构方面,18至24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1.8%,;在职业结构分布方面,学生占总数的28.8%,在各职业群当中排第一。②可以说,高校生是网络人口群体中的主流,是“对网络应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③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生获取并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络对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交流以及过程的参与等多方面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上犯罪、、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④

担负年轻一代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当今高校生是怎样面对着互联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根据笔者2007年5月在大连L高校所做的网络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资料,做一简要分析。

二、高校生与互联网

对于当代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项由重庆沙区检察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所做的随机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没有互联网,你的生活会怎样?”的问项调查中,占89.7%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很无聊”一项。⑤

作为求知群体,高校生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并善于应用科技知识融入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是体现了高校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本项调查设计了有关高校生网龄、互联网使用频度、使用目的和对互联网络的认知状况等关键问题,现统计如下。

第一、本次问卷调查高校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图一显示,高校生的网龄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达32.5%,如果将本次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学入学之前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络,具有较长的互联网使用经历。从网龄与原籍之间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城镇籍学生当中比较突出,具有4年以上网龄群体中,城镇籍学生比例为85.1%,而农村籍学生比例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网平均日数以及每次上网平均时间状况。

每周上网的平均日数方面,分布比较分散,每周“1-2天”、“3-4天”、“5-6天”、“每天”的比例分别为,23.5%、27.8%、20.6%、27.8%(见图二)。另外,平均日数与上述学生网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卡方值为0.00005,小于<α值0.05);经过Eta系数检验,Eta值为0.238,数据显示,网龄与平均日数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

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方面,上网平均时间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1-3小时”(见图三)。另外,上网平均时间与网龄之间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弱相关关系,Eta值为0.269。

上网平均日数与平均时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中,Eta值为0.588,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即每周上网日数越多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也越多。其它变量――年级与平均时间、平均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G值分别为0.508、0.555,呈现出强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即越是高年级学生越经常使用互联网,而且每次所用时间也越多。

第三、有关高校生上网目的的统计结果。

表一显示,在各选项当中,“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41.0%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人次比例为22.1%;和前一项比例较为接近的是“影音下载”,人数比和人次比分别为35.2%和19.0%;其它各项人数比例依次为,“聊天”26.9%、“阅览新闻”22.2%、“网络游戏”21.5%、“收发电子邮件”14.1%、“查找信息”10.3%、“结交朋友”5.2%。数据显示,各项分布比较均匀,显示了高校生使用互联网的多目的性和互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性。

第四、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方面。

本次调查为了了解高校生的互联网认识,设计了“你认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的问项。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互联网的积极一面,如“学习和生活变得很方便”、“拓宽视野”、“解消压力、放松自己”、“与人交流的范围变广了”等等,所占人数比例分别为 58.3%、30.3%、28.4% 、25.1%,排前四位;而选择负面意义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变少”、“信息泛滥”、“犯罪行为有所增加”、“善恶的标准、社会的常识受到很大的冲击”的比例分别为8.8%、17.9%、1.3%、7.2%,相对来说比例较少,其中学生选择“信息泛滥”一项的比例较大(见表二)。

从以上有关高校生的网龄分布、使用频度和时间、使用网络目的以及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情况来看,对于当今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经常接触的媒体,而且高校生对这一新媒体的认知状况也比较客观;相反,使用目的方面,从高校生的职业特征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偏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生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向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对互联网学习功能的定位出现偏向。对互联网络的功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有抽象划分法和具体划分法之分:A、划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抽象划分方法;⑥B、划分为远程登录、文件传输、档案搜寻、电子邮件、网络新闻、资料查询、实时交谈、数据库查询、网络游戏、信息查询、电子布告栏等具体划分方法。⑦互联网络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收集信息、沟通协调、社会化以及广义的娱乐(包括网上自娱、消遣、聊天、交友等)。对于高校生来说,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查询、学习和娱乐、交友两个方面。其中,互联网学习功能方面,本次调查显示,高校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1%,但比例不到总体的一半;其它各选项当中,认为“上网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为22.2%,强调互联网对学习“弊大于利”的比例为14.8%,选择“说不清”一项的比例为21.9%。从整体来说,对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没有形成强势主流意见。

而且,高校生滥用、歪用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对网上下载论文的行为是否可取”的问项调查中,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占总数的30.3%,“说不清”为53.3%;而认为“不可取”的仅占总体的13.6%,即使是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群体中,网上下载论文不可取的比例也仅占19.4%(见表三)。

调查显示,高校生对互联网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学习为主,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在高校生群体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 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出现了集中于娱乐、交友的现象。前述“上网主要目的”一项的统计资料中显示,“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人次比例为22.1%,与此相近的是“影音下载”占总次数的19.0%,如果加上“聊天”14.5%、“网络游戏”11.6%、“结交朋友”2.8%,娱乐、交友所占的比例为47.9%,远远超过“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22.1%。这一现象与中国互联网中心所做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论――中国互联网市场娱乐功能占主体地位⑧――极其相似。

另外,因娱乐上网而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近1/3的学生有“通宵上网以致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网主要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观看影视剧。

第三, 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络以致沉迷于互联网络所造

成的心理困扰。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主体不能控制自己,无过度上网的目的却长时间滞留在互联网络的行为。高校内网络成瘾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方面,本次调查显示,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群体占样本总体的13.1%,说明网络游戏在高校校园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网络游戏群体中65.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种网络游戏现象在男生当中更为普遍,经常玩网络游戏群体中,男生占90.1%,而且占总人数的40.5%的男生表示“偶尔或经常玩网络游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高校生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了偏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性给当代高校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平台,而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互联网的使用过多地集中在娱乐、交友等层面,信息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高校生这一高知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高校生带来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使其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能忽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偏向,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积极寻求娱乐与求知的平衡点,做到趋利避害,这不仅仅是小学、中学所面临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应予以重视。

高校生媒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⑨但同样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工具性一面,它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如果对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的甄别是对受众知性的考验的话,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则是对行为主体的理性的考验。

正确的引导高校生,使其提升使用能力,不仅要依靠高校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还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它既需要加强高校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完善,又需要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使高校生认识到互联网并不完善的一面,而且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当然,这些观点的具体操作尚待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是通过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所获得,样本总体是L大学(国家重点高校)1、2、3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分,回收率为91%,其中废卷6份,有效问卷共540份。问卷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网络使用基本现状、网络与学习、网络与游戏、网络与交友、校内网等等。本文引用的统计表、统计图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数据资料均来自于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其中相关分析中检验系数G、Eta值时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标准为0.省略nic.省略/uploadfiles/doc/2008/1/17/104126.doc。

刘惠芬,张平锋:《BBC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传播研究》第四届全国科技传播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

吕霓:《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新闻界》,2008年第1期。

第7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一、当前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重知识轻素质。有些高职院校的老师仍然没有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漠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漠视人才培养要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需求。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把精力主要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上,没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上考虑过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不能同步发展,导致学习学习热情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师生感情淡漠。

(二)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越来越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偏低的走向。大部分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专业课是他们主要学习的重点科目,而人文教育的一些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英语,则被他们视为副科,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受重视,导致学生的基本文史知识欠缺。另外,据现有研究成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

(三)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比重不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学校开设的职业人文教育课程没有从根本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深入研究,缺乏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对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哪些课程应该进行改革,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的设置。而且,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安排上,对仅有的几门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如大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在课时数量、授课时间、教室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使学生和老师也会留下副科、闲科的弱化印象,这势必对人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二、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为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有些高职院校急功近利,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造成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匮乏的弊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工作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应该有较强的业务技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必须加强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对学生在道德、艺术、修养、心理等方面教育和培养加以重视,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作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互联网+”时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要求,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支技能娴熟、职业素养一流的劳动者大军。伴随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合二为一,不可偏颇。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培养和谐健康发展的大学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和需要。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必须实施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长以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办学理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发展的“职业人”,而非“工具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职业技能教育是职业人文教育的作用主体,人文教育的最终成效只能在学生的职业技能操作中体现。因此必须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达到职业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将人文素质的考核作为评定合格人才的重要指标,使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院校的管理者到一线的普通教师都应该树立这一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决策和行为的指导思想。

(二)优化课程体系,借助合理的课程体系来提高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人才培养依靠的重要环节就是课程体系,而良好的职业人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也是依靠教学活动来实现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和实际学情,开设和完善心理教育、思政、社交礼仪、公共外语、艺术欣赏等一系列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基石作用,建立在校三年完整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于高职学制三年时间较短,理论课时相对较少,建议采取“公共必修+专业选修”的课程模式,课程开设的时间要考虑专业的特点,且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操守和人生价值观。公共必修课,如两课、英语、职业生涯课等要普及职业人文常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同时要利用专业课渗透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教育。

(三)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打造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氛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把思想品德修养、职业特征、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课外活动构成一个综合文化体系。首先,从硬件设施上,要搞好学校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让校园的自然环境展现出学校特色和人文底蕴。学校的规划布局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有审美价值,而且置身其中能让人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让学生在清洁的环境中会不自觉地不随地吐痰、不随意踩踏花草等,这种情操的陶冶提升了人格,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其次,从人文环境上,校园长廊、教室、食堂、宿舍等地方也要精心设计布置,形成班级和宿舍自己的文化特色。校园文化长廊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教室学习园地展示牌的设置、温馨宿舍的布置等各种文化设施的创设,让学生置身在高尚的道德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品德行为。第三,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要与时俱进,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节日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和道德情怀的教育,构建校园核心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学生打造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环境氛围。

(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职业人文教育提供强大师资保障。“以德修身,恪守师德;以德修己、弘扬师魂;以德育人,桃李芬芳”。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潜心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整体素质,以学识魅力教育教育学生。第三,学校可以通过采用“两个形式”,即“发掘内源”和“拓宽外源”,来加强师资建设,引进专业水平高、职业操守好的教师扩大教师团队力量,为职业人文教育提供强大师资保障。

(五)利用新媒体技术开拓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意识、道德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挥手机、电脑等现代工具,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及QQ、Email、微信、微博等日常交流方式的作用,来扩展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伦理;并借鉴互联网思维,创建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平台。

第8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美术一词最早出现于十七世纪欧洲,是一种具有可视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属于典型的视觉艺术。美术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及绘画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1]。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美术学习不仅是绘画技能的训练,更是文化的学习,是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既能够使学生绘画技能得到强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美术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艺术家们才能与智慧及美学观念的展现,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美术教学能够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听障学生听力存在缺陷,无法倾听和享受音乐,他们只能依靠眼睛去认识和感受美,所以美术教学在听障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特教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听障学生是一群不幸的孩子,教师应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积极发挥美术教学职能,通过美术教学丰富听障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听障学生人格塑造打下基础,促进其脑功能的开发,主动发掘他们的艺术天赋及潜能,使他们的人生能够更加多姿多彩[2]。但是,当前我国听障学生美术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仍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仅把美术教学当成知识传递的过程,缺少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完全没有发挥出美术教学中的深层次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仅是在模仿教师,热情并不高,并没有达成美术教学目标。创新改革特教美术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互联网技术同特教美术课堂教学的整合

想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针对当前教学中的不足,采取相应措施,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动挖掘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体,合理确定美术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构建起一个信息化的美术课堂。实践证明互联网技术在特教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有效性。由于听障学生存在听力障碍,所以传统教育方式并不适用,通过互联网技术中的多媒体视频功能,课堂上便可通过图像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将更加直观,这更符合听障学生的身体情况和认知特点。并且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聊天软件和每一名学生建立沟通。普通教学模式下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借助这些聊天软件,学生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有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辅导[3]。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功能,学生可把自己的作品传输给教师,还可利用资源共享功能,实现同学间相互共享,这更有利于学生们相互进步,相互学习,并且这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的产生。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会付出大于平时几倍的努力,产生兴趣后学生便会自主探索美术知识,养成自习的好习惯。另外,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媒体技术,课堂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听障学生对画面比较敏感,这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互联网教学环境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形象生动的美术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下学习,这更有利于学生艺术潜能的开发。但想要通过互联网展开教学,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加强引导和监督,虽然互联网给教学带来了便利,提供了更多教学元素。但实际上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特殊性,使得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极有可能对听障学生的心理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加强监督和控制是互联网技术融入特教美术教学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互联网教学背景下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开展的成败。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专业的美术技能和过硬信息化知识,同时还要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够取得听障学生的信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自我提升,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自身职能得到最大发挥。

第9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 互联网+对继续教育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对政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趋势及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比特币对世界货币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探析 互联网金融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金融业务对银行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影响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市场影响分析? 互联网思想体系的辩证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流通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现金需求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网络架构的影响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货币对微观经济影响的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互联网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双主体”模式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我委办公厅关于征求对《互联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第一批,试行版)》意见的函[EB/ OL]. [2017-01-07]. .

[5] 陈英, 刘海燕, 金琦, 等. 我国网上药店的PES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 上海医药, 2015, 36(17): 58-60.

[6] 刘文生. 乌镇互联网医院挑战现有医疗秩序[J]. 中国医院院长, 2016(3): 36-37.

[7] 姚志华. 传统医药分销企业向互联网商业转型的思考[J].上海医药, 2015, 36(17): 55-57.

[8] 孙华君. 药学大数据应用[M]//于广军, 杨佳泓. 医疗大数据.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