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中医执业医师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执业医师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执业医师总结

第1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笔试学科 成绩分析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是中医专业从业者的入门考试,是对从事中医医师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也是检验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本研究对某中医院校2011―2013年三届毕业生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学校教师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本资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提供的某中医学院2011―2013年三届毕业生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学科成绩分析报告。

二、基本方法

用Excel软件对考生的学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总成绩、通过率、学科平均成绩、学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认知层次划分的平均成绩、不同认知层次的平均掌握程度,并分别与全国院校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

1.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情况。

2011―2013年,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人数逐年增加,学校报考人数从2011年的171人增加至2013年的243人;学校考生成绩平均分和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3年,学校和全国的考生平均分和通过率逐年递增,详见表1。

表1 某中医学院毕业生2011―2013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情况

2.三门科目部分平均成绩情况。

近三年,学校考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公共知识、临床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分均高于全国考生水平,且考试成绩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详见表2。

表2 某中医学院毕业生2011―2013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基础知识、公共知识、临床知识平均分的基本情况

三、讨论

1.考试整体情况评价。

近三年,我校考生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总成绩平均分、通过率、三门科目部分平均成绩和平均掌握率均高于全国考生水平。这充分说明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学生基本功扎实,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较为系统和熟练。

2.加强医学公用知识教育。

通过对我校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校考生公共知识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明显低于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成绩起伏较大。这进一步显示了我校在公共知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也为我们下一步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的相关规定,我校将积极推动人文社会学科与中医学的交叉渗透。主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开拓各种渠道,实现中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接。

3.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管理制度。

鉴于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定期分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反馈,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中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巧妙联系起来,使他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2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摘要:在我国逐渐步入信息化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已成为一种低机会成本、易得的途径。但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创业技能为代表的综合技能还有欠缺,将电子商务模块多层次与计算机专业嫁接,是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创业质量得到改善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创业能力专业嫁接

一、专业嫁接的背景

1.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及渠道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覆盖和普及应用,使电子商务在信息社会中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平台。由于其具备的宽口径、高平台的运营优势,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将电子商务作为获取创业“第一桶金”的渠道。

社会经济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急速增加,而且主要需要多样化、综合性的人才。电子商务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大后方”,计算机专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专业之一,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繁荣的电子商务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2.地理区位与人才需求的双重优势

浙江省是电子商务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业态最全的省份,杭州市是全国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地处义乌,比邻浙江杭州,既有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地理区位优势,又与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大量人才需求契合。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渴望通过“触网”实现创业、走向就业,将电子商务模块嫁接到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层面,是满足学生创业需求的重要举措。

3.专业嫁接势在必行

当下的电子商务,其行业格局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存关系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该领域有着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企业网络的规划与组建到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再到网站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相关岗位,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直接参与。而该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商务活动中的参与方——买家、卖家、物流、金融等全部用网络连接在一起,其交易过程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其网络信息安全和维护成为该行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两个专业的相互关联性,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模块的融合。

然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定位的局限性,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对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宽度。而在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的趋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希望既能发挥本专业特长,又能在网络电子商务领域创造价值、体现优势,因此积极利用信息化经济时代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在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让学生具备多专业的知识储备势在必行。

二、专业嫁接的途径

1.重构专业定位

一方面,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缺口大,这无疑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机遇;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存在知识盲区,这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创业产生了一道知识的屏障。因此,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构计算机专业定位。

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以是否具备系统性和有效性为标准,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的知识和体系,具体而言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网店管理人员、网站维护员和网上业务员,二是注重培养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专门技能人才,主要包括网站制作、网页制作和各种广告文案的策划执行等。为此,应该科学细分计算机专业的知识领域,按照培养一般网店工作人员和专门技术人才的两个方向,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专业细分定位。

2.嫁接课程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是,能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的管理和维护,重视专业化的技术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就要扩大专业建设内涵,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实行专业课程嫁接。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多样化课程模式构建。一方面,在继续教授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同时,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调整,按照“学生需求本位”,设置计算机与电子商务融合的方向、网络开发的技术性方向等;另一方面,延展计算机专业的知识面,有选择地挑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递进规律,将电子商务的客户服务、营销推广等内容合理安排进计算机专业课程表。

其次,课程内容以电子商务岗位和电子商务创业的具体需求为导向,配置针对性和综合性强的内容。在调研学生利用其平台创业最需要的综合技能后,有针对性地将该行业所需的技能以课程内容的形式呈现,让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能同时跟进,学习与创业最相关的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等电子商务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在两种专业知识碰撞的过程中,学会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再次,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法”为主,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电子商务模块嫁接到计算机专业,必然涉及不同专业教学方法的应用。因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具体特点实行“混合式教学法”,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拓展实践模块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学会的综合技能,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模块的内化,更重要的还有创业必需的其他一些技能: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将理论活用为实践的能力等等。这些综合能力的锻炼只有在实习阶段才能由理论变成现实,良性、完善的实习过程才能使学生零距离过渡到创业阶段,尽最大限度降低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初期的沉没成本、机会成本,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因此,首先,应扩大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将“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变成“理论内化为能力,以实践检验能力”的过程。在电子商务行业内进行网络运营、网站安全维护、网站广告设计等实际步骤,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还可养成以创业能力为诉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次应拓宽学生的专业实习渠道,注重实践中创业能力的塑造和强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能够塑造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创业的愿望和创新的思维变成实际行动,在前期获得实战的成就感。在校内实训中,通过给学生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实践环境,以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在校外实习中,需满足市场需求,合理规划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训练的目标,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实习,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弄清知识在应用中的内涵和外延,成为真正的“理实并重”人才。

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阶段,尤其应重视从范围和层次上做出改进:在范围上,突破原有的技能型企业和岗位的“圈子”,将学生能够实习的范围扩大到电子商务行业,保证学生学到的电子商务基础理论有一个实际的“练兵场”;在层次上,将实习过程阶段化,涵盖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层级,重在层层递进。

4.创新培养模式

将“供给为主要导向”变成“构建供给与需求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满足市场的供给,又能体现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满足市场供给方面,电子商务行业是一个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的行业,网络与计算机技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职计算机专业要培养可以满足电子商务行业网络安全、网站维护等岗位技术支撑需求的学生,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不仅要求多样化就业,而且有创业诉求。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最需要能力的锻炼,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到核心能力逐级养成:基本能力是针对某一行业一线工作的通用知识技能,专业能力是能满足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代表性知识和能力,核心能力是针对某一职业特定岗位所必需的专有能力和技术。通过逐步培养,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领域实现理论与能力的有效对接。

三、小结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过程中,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以“培养综合性实践型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不仅意识到计算机专业建设创新的必要性,而且以实际行动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前面。学校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在学生心中树立“人人可创业”的意识;在日常学习和成长的各个阶段,又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多样化技能锻炼平台,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练能力、长本领;并且通过专业课程建设革新、师资融通等方式,积极将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要素相结合,使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得以优化,打好学生综合专业知识基础;还通过“集约式”培养竞争意识、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无形能力和综合专业知识融合的有形能力,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扫清障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一个新台阶,使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前景更加广阔,越来越多创业成功的实例相继涌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教学法)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2]高魏,孙秀玲.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思考[J].才智,2012(6).

第3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实践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必须重视综合技能的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熟练地掌握各项临床操作。为此,我校将《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课程引入到非护理专业的医学生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就自2005年以来,对我校部分非护理专业医学生开设了任意选修课《常用护理技能操作》(以下简称《常护》)的相关情况及所取得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我校非护理专业的医学生,主要是针灸推拿、骨伤、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等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常护》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

1.2 教学内容

市面上护理操作方面的教材比较多,但大多实用性不强。我教研室老师根据我校学生的自身特点编写了校内教学讲义,根据其将来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参考我校四年制护理本科班所用教材,如人卫版《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凝炼出临床最常用、与医生工作最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与输血、动静脉采血术、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鼻饲、生命体征的测量、体温单和医嘱单的记录、危重患者的抢救、PICC、外科换药术、止血包扎术、外科洗手、烧伤、冻伤和电击伤等的急救等20余项教学内容。

1.3 教学方法

我校《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课程共计45学时,每次课3个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授课教师选择近3年来一直承担《基础护理学》教学,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理论课采用全程多媒体教学,借助电教片和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等,初步掌握操作方法。

实验课采用改良式PBL技能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导出教学内容。教师示教操作技术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练习时采用角色扮演法、下课前回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各种注射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及插胃管等操作,要求学生互相练习,真人实做。

1.4 考核办法

通过形成性教学评价,我们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活动、形成性课后练习的反馈、以及实验技能、理论考试成绩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中。

1.5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分别在课程结束后、实习结束返校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满意度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不记名,问卷回收率99.2 %。

2 结果

学生选修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很大,选修班级也呈逐年增加。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反馈,开设了《常护》课的班级学生相比较于没有开设该门课班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上手更快,无菌观念、动手能力和急救处理能力均较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也提高,99%的学生认为实习前开设《常护》课十分必要,拓展了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临床见习和实习。特别是无菌操作、隔离技术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95%的学生认为填补了自身知识的盲点。

3 讨论

3.1 开设《常用护理技能操作》的必要性

3.1.1 使医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见习和实习

由于临床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范畴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有些医院如插胃管、静脉采血、PICC等护理技术由医生来完成。另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走入临床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普遍反应无菌意识淡薄[1],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急救处理能力不强[2]。有些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甚至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测血压都不会,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学校、医院更加注重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医院校的医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3.1.2 紧扣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项目,为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奠定基础

我校非护理专业医学生毕业后大多要考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证,而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项目中,有着为数不少的操作题均为护理操作。如无菌技术操作、穿脱隔离衣、安全搬运患者、戴无菌手套、导尿、插胃管、外科换药、心肺复苏等。因此开设《常护》课程,有利于学生更早、更好地掌握这些操作,为日后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3.1.3 培养学生中医人文精神和爱伤观念

中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仁”,“仁”即“仁爱”,是对患者的恻隐之心、怜爱之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3]。为了培养学生的中医人文精神和爱伤观念,部分护理操作如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插胃管、搬运患者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真人实做,让学生相互进行医患模拟训练。学生亲身感受插胃管的痛苦体验和注射时的痛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感同身受”这四个字的含义。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更加体恤患者的痛苦,从而苦练基本功。将“大医精诚”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和仁爱之心发扬光大。

近5年来开设《常护》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所学到的常用护理操作无论是在临床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我校开设《常护》课程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开设《常护》课程可以显著增强我校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些常用临床操作,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工作者的转变。另一方面使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从整体医疗护理的观点出发,实现医疗和护理的无缝隙对接。

参 考 文 献

[1] 张弛,谭生奎,姚洪武,等.中医学生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存在问题分析.中医教育,2006,(25)3:20-22.

第4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成药 合理使用 管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286/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4-0015-03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1]。但随着中成药使用率的逐年攀升,许多不合理现象也开始凸现,甚至产生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中成药所致的ADR报告例数排在第3位,可见中成药引发的ADR已不容忽视[2]。近年来,我中心对中成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针对存在问题,从临床医生、药剂人员、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患者5个层面,制定出系统的管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资料归纳总结如下。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从本中心的信息系统中随机提取2012年1-6月每月5个工作日的门诊中成药处方,对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统计不合理用药处方的比例,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再次提取本中心2013年1-6月每月5个工作日的门诊中成药处方,进行中成药合理使用指标的前后对照研究。

研究方法

处方入选标准

处方上有1种或以上中成药,即纳入为中成药处方。

中成药使用合理性观察指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结合药品说明书、文献资料等,拟定用药合理性指标。①用药与诊断是否相符;②是否重复开具具有同类功效中成药;③用量用法是否规范;④药物配伍是否合理;⑤疗程是否合理。从5项观察指标进行判断,如有1项及以上不合理,即判断为不合理用药。

中成药合理应用系统管理方案

①临床医生方面 根据临床常见疾病,将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常用中成药,按照西医疾病系统分类为纲,以中医辨证分型为目,编写《社区常用中成药使用手册》,重点讲解疾病各主要证型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常用中成药的组成、药性、适应证、禁忌等。②药剂人员方面 对处方进行认真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积极提供药品相关信息。③医院管理方面 加强质控小组的检查力度,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④信息系统方面 将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常用中成药,根据功效分类、药理作用、ADR以及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等,制作成简单易行的合理用药提示软件,包括设置处方必填项目,同一功效分类药物出现叠加使用时予以重复用药限制,常见药物配伍禁忌提示,设置单次处方最高剂量,毒性药物使用提示等。⑤患者方面 通过举办讲座等各种有效手段,向患者普及中成药使用常识,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统计方法

用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al query language, SQL)对处方数据进行查询,应用SPSS 软件进行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并根据资料类型、数据分布特征选择相应的统计描述与推断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结果

中成药使用医师执业类别情况

本次调查抽取2012年1-6月和2013年1-6月处方共112 972张,其中中成药处方70 331张,占处方总数的62.25%,中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仅占18.00%(12 660/112 972),西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占82.00%(57 671/112 972)。

系统管理前后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

系统管理前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占26.95%(8 582/31 836),管理后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为12.55%(4 832/38 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分类统计

系统管理后,用药与诊断不符、开具同类功效中成药、用量用法不规范、疗程不合理现象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中成药是祖国医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疗效显著、应用广泛、ADR小而著称[3]。随着《上海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实施,药物遴选坚持了中、西医并重原则[4],但如何掌握社区目前中成药使用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问题,从各个层面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干预,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研究可见,中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仅占18.00%,而西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高达82.00%。这些医生没有经过中医理论的系统培训,不懂辩证施治,只是简单的将某种药物的作用与西医的某些疾病划等号[5]。

调查显示,社区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①用药与诊断不符,包括诊断不全、用药不对症;②开具多种同类功效中成药;③用量用法不规范;④疗程不合理,配伍不合理。

针对存在问题,予以系统管理后,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由管理前的26.95%下降至12.55%,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用药与诊断不符、开具同类功效中成药、用量用法不规范、疗程不合理等方面均较管理前有了明显改善,这与信息系统监管力度的提高有很大关系。适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合理用药提示软件的上线简单易行,有效地遏制了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特别是按照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功效分类,将常用中成药做了设置。当同一功效药物叠加使用时,计算机系统就会予以限制,大大降低了重复用药的比例。软件中,单次处方最高剂量的设置对用量用法不规范的改善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系统管理过程中,由于社区开具中成药处方的主体是全科医生,因此对其加强中医知识的基本培训时间较长,而且需要反复巩固,典型不合理处方的点评和案例的分析讨论,能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但是对于配伍不合理,管理前后效果不明显,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中成药成分复杂,本身就是复方制剂,并且还存在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的问题,因此全科医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后续不断加强相关知识培训。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全科医生走进社区初级保健系统,中医的科学性和简、便、验、廉的优势再次受到重视[6],但是如果使用不合理,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疾病的预后,严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刘新春, 张瑞华, 赵等峰, 等.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2.

朱金英. 临床应用中成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河北中医, 2010, 32(3): 424-425.

程建峰, 杨鹏. 某医院门诊中成药处方的统计分析[J]. 西北药学杂志,2013, 28(6): 646-647.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上海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沪卫医政[2010]100号)[EB/OL]. (2010-12-06)[2014-03-31]. http:///link?url=OuB8ZK7KTdp5aQePCOOtNzQoqObT2fKOTK1NYxno8nlkwn5g40bca-Qr4H9AjdoJ5bfkgR4Ep-v9TQGs9kFGdWp-uL12IirrzX-RfNmjfT_.

李仲群.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不合理使用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2(17): 119.

第5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医;发展;教育;科研;医疗;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 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06-03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科技文化,已经历时20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数度辉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几何时,中医学就成了“玄学”、“伪科学”,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系统理论、明显疗效的无创或微创的绿色医学,在西学东渐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让创造了中医学的先贤们的子孙给边缘化了,那么,中医学是如何被边缘化了呢?

1政策规定的行政边缘化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医生执业的通行证,没有执业资格的人的所有医疗活动,都属于非法行医,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执业医师资格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来获取。西医的医师资格考试全部考西医内容而不涉及中医,中西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要考一半西医知识一半中医知识,而在中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内容也占据了40%,但在临床中规定不能跨范围执业,即中医执业医师不能从事西医的临床工作。伟人很早就倡导中西医结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政策则规定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而西医可不必学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是威力极强的指挥棒,这种考试规定,就决定了中医要同时学好两套医学理论,无形中降低了中医理论知识在中医界的重点地位。既然提到中西医并重,为什么规定中医执业医师要考西医内容,而西医执业医师不考试中医内容,为什么中医职业医师不能只考试中医内容呢?考了西医内容又不能使用,为什么要考呢?

新药的评定和审批,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必要的研究手段和指标检测是体现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但中药和化学药品不论其药源、理论都是截然不同的,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方剂,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并经过反复验证的,新药审批中要求中药也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药理药效实验,大量的临床资料必须采用小白鼠实验,而中医的证候多是综合性的,是无法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复制的,在小白鼠身上有效的未必在人身上就一定有效,所以实验室中的药效实验的规定本身就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效的否定。对于成分的检测,也是从另一角度否定中药的疗效,中药是按照其四气五味,性味归经来使用的,每一单味中药,都有非常多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协调而起治疗作用的,更何况复方,是讲究配伍的,相须相使,相辅相承。单一成分的测定,并不能确定该药或该方的疗效,甚至所测定的成分在该药中恰恰是次要的甚或是无用的。将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再用动物实验去证实,测定整体性作用的药物中的某一成分,否则就是无效或是假药,这正是相关规定将中医边缘化的例证。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盛行一种被称作“五子登科”的风气,即“改名子、扩院子、争位子、调班子、借票子”,名字响、院子大、位子高、贷款多就会成为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医院校也不例外。在改名大学和申博过程中,SCI、EI等收录论文的数量占着较大比重,而中医学论文基本不在收录之列;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比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国外原版教材的编写、使用也可以积分。根在中国的中医学,却使用国外非母语语种的教材,笔者不知道某些连中文版中医理论都弄不懂的专家、学者,用非母语中医教材,其结果将会如何。由于客观条件和学科特性,中医学的这些方面的积分很难达到标准,这些政策规定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医学边缘化。

2中医教育的自我边缘化

中医院校自建立之初,就院校的名称而言,即是对中医的边缘认识。中医学是医学,西医学也是医学,而院校的建立将西医院校称为“医学院”或“医科大学”,而中医学的院校就加上“中”字,其实中医也是医学,也是世界性的医学,只不过她的发展重点是在东方,除中国之外,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大部分的东亚和南亚国家。“中医学院”这种称谓就已经把中医学排斥在主流医学之外,可以说从中医院校教育的一开始,中医就隐含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中医院校大多设立了中药系(或学院),而此中药系(或学院)与中医学中的中药基本不相干,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栽培、采收、整修、炮制、配伍、煎服,调护,方可称之为中药,否则只能是天然药,而天然药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现在的中药专业除了《中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学》等极少的课程与中医中药有关外,其他的课程基本与“中药”风马牛不相及。而从事中药教学的大部分专业人员,基本成为化学专业,有的甚至附和一些攻击中医的观点,对中医颇有微辞。其实隶属于中医的中药学,是和中医理论血脉相连的混合体,现状中的中药专业从课程设置到研究内容,从教学计划到师资配备,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已非中药原貌,而是天然与化学的混血儿了,中药概念的偷换,给一些攻击中医的人以口实,“废医存药”的论调难道中医药界自身没有责任吗?

在《中国中医药报》教育科技专栏中,笔者为中医教育算了几笔账,其中,关于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中西医学时比例,依据“中医本科教育规范(标准)”规定中医专业要进行的课程设置,除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尚有 5大类30余门课程,均不属于中医学科的专业课程,但这是跟着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定的指挥棒转的,由不得院校自己做主。

况且中西医本就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从其理论的建构形成到思维方法,尤其是临床运用截然不同。作为宏观的、统一的、整体的中医学理论,是治疗患病的人,调整活动的人体生命;而作为微观的、割裂的、单一的西医学理论,所治疗的是人的病,修理静止的组织器官,两套本应花费等同时间学习的理论,合而为一在五年中学完,岂不是煮夹生饭吗?

近年来,中医院校的高层次教育发展迅速,若从数据上看,形势喜人,但从实际上考察其教育质量,尤其是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技能的掌握,不能不让人担心,社会上流传的“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从中医专业上看,“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尽管这些说法有些未免矫枉过正,但中医高层次教育的现实也确实不容乐观,硕士和博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外语课、计算机课、统计学以及西医课程和实验占据了大量时间。粗略统计,中医硕士用于学习以上课程和实验需三年中的两年半,而中医博士几乎用到三年,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虽然在某方面有所深入,但其他的知识基本被忽略,甚至忘记,所以还不如本科期间的全面学习,硕士、博士不会望闻问切,尤其不会诊脉的大有人在,这就给社会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即高层次中医教育尚且以西医和实验为主,可见中医的本科教育现状如何,这也是中医教育自我边缘化的一剪缩影。

3中医科研的人为边缘化

中医科研从一开始,就定位在非“中医研究”的错误方向上,因而也成为了部分人非难中医的口实,是人为地将中医边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

3.1判断标准错误

用西医生物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把中医作为研究对象,在“西化”中对其进行改造,是近半个世纪中医科研工作的主流。而在当代,把自然科学中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绝对信条和唯一标准,是造成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科研的判定标准,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的科研规范和要求,一切均按现代医学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具体实验室量化指标来执行,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符合中医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这一点在中药的研究中尤为突出。然而,中、西医学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西医学的科研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医学的科研。

3.2科研方法不当

中医的科研,尤其是一些大项目,大多采用如下流程:摘录文献,断章取义,自设跳板,为自己科研找依据;歪曲观点,肢解学说,在先,以期古为我用;制作模型,设定指标,弃中就西,为求社会认可。由于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的不相符,检测指标与症状表现的无对接,提取成分与临床疗效的相背离,终于出现了实验不“实”、假设更“假”,结果是欲西非西,遗人笑柄。大部分对中药的研究是分析单味药的化学作用,基本是用西药研究的办法去研究中药,这种用现代技术研究、分析和证实中医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抹杀了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的本质区别,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导致纯正的中医药科研很难拿到国家科研课题。中医药科研走上了一条“中医西化”的不归路,采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实践研究中医发展,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药,用西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误以为中医理论就是从实验室里产生的,导致中医科研严重脱离临床实践,作为国粹的中医药日渐式微。

3.3学术认同偏差

据了解,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73个中医药项目中,理论研究占24%,临床研究占57%,有效成分研究占18%,其他占1%。在1998~200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5项中医药成果中,多为天然药成分提取或鉴定,有的属西药成果,有的属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真正按中医药规律进行的临床研究极少。学术界对中医药现代化的认识较为片面,即过分强调研究中医药的所谓“实体本质”、探求天然药的有效成分,过分强调对微观结构的认识、注重分离提取,从而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注重用西医药学的分析还原的方法研究中医药。这种对现代化的片面认识,缺乏发展性和创造性,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物质的研究上,忽视了中医自身的研究,存在着方向上的偏差,因而很难取得突破。如果真能够按照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所说:“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树立发展的观点,重视中医理论的整理、归纳与提升,重视从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规律,重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规范的研究”,中医研究也许会有所突破。

4中医医疗的社会边缘化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两种诊断和治疗方式,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这才是中西并重的原意。中医西化主要还是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出现偏差,服务方式偏离中医服务的轨道,导致这种结果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经营强调市场化,利益追求最大化,评价强调效益化,年底看谁收入高,所以收益高但并不一定疗效好的西医化倾向,自然而然就成了大部分中医院的建设目标。

4.1中医医院西医化

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一级中医医院标准”规定基本设备18种,除中药煎药设备与针麻仪两种外,其余16种全是开展西医必备的设备,计有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球囊、吸引器、必备的手术刀包、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设备、X光机、妇科检查台、给氧装置、紫外线灭菌灯、电冰箱、各类针具、蒸馏水装置。一级中医医院标准如此,二级、三级中医医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就更可想而知。很多中医院以引进国外大型诊疗仪器设备为骄傲,而中医仅作为点缀性的象征,其临床收入中,也是西药和中成药的收入占70%以上。以至于招聘人才时,宁肯要西医学院的本科生,也不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疾病的西化处置和西药的竞相应用,虽然给医院能够带来不菲的效益,但中医院的办院宗旨和服务方向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将中医院办成了以西医为主中医点缀的中西医联合医院或者办成了三流的西医院。导致中医西化,偏离中医办院方向,脱离中医服务轨道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医院强调市场化,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什么获益医院就愿意做什么,而西医的获利一般要高于中医很多。

4.2特色特长不相符

大部分中医院存在有三个“难见”,即“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大家”,总之中医院不姓“中”。其不姓“中”的程度,已经严重到了即使是在中医药特色保持最好的中医院,只有少数的中医医生能运用中医思维来进行辨证论治,一部分中医医生不会诊脉,甚至连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基本诊治手段都不熟练,也不会辨证施治,甚至不会开汤药处方。代表中医人“神、圣、工、巧”智慧的望、闻、问、切诊法就用进废退,只剩下一个西医化的“问诊”,中医医院以能够开展先进的手术引以自豪,以“搭桥”、“移植”“开颅”作为“特长”。而中医在疗法和疗效上的特长难以发挥,没有了中医的特长,又哪来中医的特色呢,没有了中医的特色,中医院还能姓“中”吗?中医院不姓“中”了,那中医学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有为才有位,中医连在中医院都成了配角,在社会上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5宣传媒体的炒作边缘化

个别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都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媒体自律意识差,追求时效性,损害真实性;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违规行为只批评不处理等。若把媒体的目标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其失实、歪曲、作假就会油然而生,从“贝加尔湖水要引入北京”到“废纸箱做包子馅”,从“告别中医”到“韩医申遗”,不同版本的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难以禁绝,源于市场利益的驱动“蒙住”了部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眼睛。

5.1夸大事实,推波助澜

“新闻失实”的实质不是媒体从业者的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在媒体上轰动一时的“告别中医”签名活动,最终也不过只有区区200余人,可一开始媒体就扬言达“万人”,后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公开辟谣。而所谓“韩医申遗”的报道,也被证实为“失实”,事实是韩国将《东医宝鉴》申报世界记忆工程。“告别中医”的虚假新闻,正是“唯眼球论”指导下媒体“制造热点”的典型案例。由于中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加之目前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中医废存之争”确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个别媒体为让热点更热,人为夸大签名人数以及申报事件的性质,制造轰动效应。更多的媒体则对这样“抓人”的新闻也是“宁信其有”,推波助澜。因此,“告别中医”的谣传才成为“新闻报道”四处流布。

5.2崇洋,衷西非中

个别媒体对于外国哪怕是很小的事件也会大肆吹捧,而中国的事件则不愿多费一点笔墨。20世纪9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中美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显示了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见于社会媒体的报道却寥寥无几。“喝鸡汤可预防感冒”这个被中国沿用了多少年的单方,最近却有多种媒体报道说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喝鸡汤可预防感冒”。仅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就有成千上万,可除了医学杂志有过专业性报道外,社会媒体极少见到相关报道。可因服用龙胆泻肝丸不当而导致肾衰的个案,却引来了多种媒体的争相报道。中医药只要稍微出现一些事故,媒体就会狂轰滥炸,而西医药诸多的毒副作用,媒体却见怪不怪。

5.3指鹿为马,张冠李戴

中医药的毒副作用从有记载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提醒着人们,从最早的《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到俗语中的“是药三分毒”,中医自始至终就将中药称作“毒药”,从未否认过中药的毒副作用,真正的中医何时说过“中药无毒副作用”?笔者1994年就出版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一书,并在《健康报》掀起了中药毒副作用的大讨论。“中药无毒副作用”是媒体自己说的,反过来又以此攻击中医。一些无照行医、鼓吹秘方祖传,甚至一些退休的西医或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滥用中药,出了医疗事故就归罪于中医,归罪于中医学的古老、归罪于中医学不能落入西方科学的窠臼,归罪于院士读不懂的中医,这是对祖国医学的歧视,是数典忘祖,是和自残的一种病理心态。有了这些欲加的莫须有之罪,中医学被边缘化,已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针对中医边缘化的问题,笔者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确评价中医。中医药系统更要加强自律,正确地传承;教学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中医教育机制,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政府更应重视中医的发展,应将其作为国粹发扬光大,为其发展开拓一条广阔、深远之路。

(收稿日期:2009-11-20)

第6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政政策;医患沟通;法制观念;文化素质;医学模式转型

在我们这个先进的社会制度下,教育、医疗、学术、社会保障、文物保护等这些领域是不能推向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我国不论明的或暗的对这几个领域市场化程度造成的结果是领人堪忧的。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医疗纠纷已逐渐形成对医院冲击和对医护人员攻击的社会风险,而且有蔓延上升的趋势。必须进行根源性反思,予以逐步整改。医患矛盾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发展转轨和社会转型造成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新旧观念的碰撞,而根本原因则是医患对人自身全面认知的不足。医患纠纷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医方,医方的人文精神整体不足,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工作。医方应以人为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医方要发挥主导作用来重建医患信任合作关系,并全面实施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1]。

1 从行政政策上反思

既然医疗推向了市场就必须要构建"民本意识"为主导的相应而完善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务实而严厉的执行。

1.1当前的医疗推向市场,引发医院的管理不善 医疗推向市场,造成医院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医院间日益攀比经济效益成为考核院长能力标准之一,毫无疑义,就会造成医院管理不善,只要经济指标上去采取什么手段不论,也就是"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制度松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法制意识淡薄,或以致医患关系紧张;当然,也有少数患者或其家属为满足私欲而发生医患纠纷。

1.2行政机构对医院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全国不统一,各地各行其是 全国必须有绝对统一的医院管理制度考核标准。现在没有这样的一个统一考核标准[2]。建立这个全国统一标准,一定要把民本意识贯穿在每个条文中。严厉削减"三公"支出,是杜绝变相腐败重要策略和手段。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全方位内容的配套完善。有赖于法制层面、制度和操作层面高度的目标一致。

1.3《执业医师法》不完善 一种疾病通常与多个专业有关,各专业之间从来没有严格的界限,相互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学科交叉的整体医疗,《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行为严格限定于某一执业范围[3],导致专业医师欠缺多学科知识的交互渗透融合之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产生很多不必要的会诊,提高仪器检测和医疗照护的成本,最终增加患者的支出。引起患者内心的纠结和反感。

培养全科医生是医院首要目标,通过10年以上各科轮回锻炼基础上,根据医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再通过专业考试-全国统一技能考试标准和卷面考试评判标准,才能获得医师准入注册执业。目前《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要执行,但不完善要整改。

1.4《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表述不明确 作为行政公文,它规定了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但是没有描述如何做才能不违反基本职业道德。比如: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字及有关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对医疗记录作实质改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正确做才不涉及伪造,众说纷纭。再如关于告知义务,将告知义务作为法律义务已经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执业医师法》也作了相应规定,但是由哪一级医师告知、告知的范围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另外,还有一些新的道德问题的出现.如医生缺失道德自律,耐不住清贫,经不起金钱诱惑、滥用药物倾向应受何约束,我们在《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文件中找不到答案。道德问题反映在医师的每一个医疗活动中,医师在面对道德问题需要选择时应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准绳.这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1.5《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有待完善 《办法》必须落实到位。主要目的是确认医师个人和专业上的发展需要,最终目的是改善临床实践和对患者的护理。不同对象的考核方法有一定差异。接受考核时,医生需要提出一些证明材料证明他们在工作中符合良好的医疗实践要求的原则和价值观,证明材料包括一般资料(工作中各方面所做的事),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维持和加强专业工作质量),评估专业素质,同事、患者对自己工作的反馈,投诉表扬情况等。考核结束后,考核人员和医生将会达成一份书面总结,包括对上年度成绩的总结、个人发展计划、考核情况总结、考核已经进行的声明等内容。

1.6医师继续教育必须与医师执照更新挂钩 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强和国际上发展迅速,医师的继续教育对医师执业而言一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没有强制的继续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学分与职称晋升相关,尚未与医师的执照更新挂钩。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医师继续教育有强制性要求,分别与其通科医师或专科医师执照更新相挂钩。值得我们借鉴。

2 从缺失良性的医患沟通上反思

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是指医护人员就患者的就诊原因、就诊目的、初步诊断、特需检查、治疗方案选择、各种治疗方案预后和监测与患者进行交流、知情告知和选择并最终实施的过程。医患沟通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机制制度及法规上整体构建。全面实施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社会风险)的有效措施。

2.1医患关系的关键在于沟通 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所处角度不同,任何诊疗措施的非完美性,即使具体诊疗措施是在医生进行充分的知情告知后由患者最终选择的。若结果不能达到患者的期望效果,则可能发生医疗纠纷风险。医患沟通是学、理、情、法结合的社综合会科学的学问[4],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关键。

2.2医师必须接受严格医疗培训,自觉地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积累的成果使医生在建议患者选择诊疗措施前对部分诊疗措施的风险做出预测,但患者的遗传异质性、患病后就诊时间差异、各种诊断措施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局限、具体临床表现的不同、对各种治疗措施反应的差别,疾病动态变化的过程,导致诊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患者常对缓慢发生的风险能理解接受,对短时间内发生的风险如手术风险、并发症发生风险多难以认同。医院应建立医疗结果不良、差错、疏忽、错误和事故的报告、监控和管理制度,以识别高风险疾病、"高危"患者及其家属,制定并落实严格的技术准人和医疗核查制度,可一定程度地防止此类失误的发生。

理论培训、技术观摩和技术操作培训等学习他人实践经验是提高医生理论和操作水平的主要方法。对医生的培训内容应该包含医疗风险的识别、预防、处理和医患沟通的技巧。克服在医患沟通中的傲慢与偏见。

2.3落实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权 知情权(righttoknow)具体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医师必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①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轻重、是否有可能痊愈;②对疾病采取的诊断措施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性质内容、预期结果及其风险;③病情及病变可能侵袭或累及的范围以及相应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告;④对以上的诊断和治疗行为可能伴随的风险、发生的几率及预防的可能,如手术的并发症、药物的不良反应等;⑤患者同意后对针对本病所做的一些特殊检查或手术需签字,患者若拒绝作某些特殊检查或手术亦应签字;⑥需进行的相关的医疗诊断及治疗措施的大致费用;⑦病情是在不断变化的,及时向患者或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再行告知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⑧对应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的患者,应该征求家属意见是否同意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仅对家属进行病情告知,必要时才和患者直接联系。

2.4医患沟通的学问与艺术 ①关爱患者,尊重与倾听、耐心与接受患者的诉说与要求;②真诚坦白的交流艺术,询问病史、交待病情、解释诊治、征求意见、协商方案,我们都应是坦诚的;③诚实是获取患者信任的必要前提,专注是赢得患者配合的基础,在患者陈述或询问时,虽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引导,但不要随意打断或嫌患者嗦而表现为不耐烦。善于将医疗术语转换成通俗语言,便于患者能理解和接受,可采用举例、比喻、适当的肢体语言、图解说明等方式,科学地、客观地肯定患者诉说和要求的确实性和可行性,澄清其认识的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和不可行性,甚至偏颇和错误。

我们的反思,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出来的,旨在树立医务工作者及卫生管理者的现代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升华医德水平、强化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法制观念、管理能力,掌握医患沟通的客观规律和应用原则及方法,实施医学模式的彻底转型。同时,旨在间接地提高患者及社会的人文水平和文明素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医务工作者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将得到时间推移而证实。

参考文献:

[1]贝文,徐天强,黄锐.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创新医师管理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9):5-7.

[2]王凤民,樊立华,毕婧.医师资格考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4):43-44.

第7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摘要】 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竞争实力。国内西医院校招收的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另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这样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关键词】 西医院校 留学生 本科教育 针灸学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study by foreign students at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progress to compete for recruiti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se people, basics of TCM is 108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clud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CM and diagnostics of TCM; Acupuncture is 200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too, include channels, acupoi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more than 200 hours practice in clinic or hospital. As do all of these, they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in acupuncture by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hen they leave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medical college Foreign students Undergraduate course 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 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 Witt教授做了“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和“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 H. St 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verlaps Between Western Biomolecula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 Ohmastede的“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的“Training standards in AGTCM associated 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 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 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 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 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 nccam.nih.gov.

[4] 罗国安,邹健强,译.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56.

第8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眼下,中医美容在中医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了中药内服与外敷、针灸、推拿、气功及食疗等手段,在保健美容和治疗损容性皮肤病方面独具特色,其微创甚至无创、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在美容界也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有美容院宣传“中医美容绝对安全”,为顾客量身制作“中药汤”,也赢得了不少爱美女性的青睐。还有按摩丰胸,按摩穴位延缓衰老等服务项目,让中医美容俨然成为一股潮流。甚至有专家表示今后中医将是美容的一个所向趋势。

没有绝对安全,发展走科学特色之路

按照目前国家的规定:医疗美容项目分为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美容中医科,这就说明中医在医疗美容项目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任何医疗行为,都会有风险,不能说中医美容就绝对安全。比如针灸可能造成气胸,拔罐引起烫伤的问题。尤其是有些中药的毒性可能引起副作用,更要重视,像有些美容院用大黄泡茶,可通便排毒,但会引起腹泻、离子紊乱。

医疗美容这个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应该说,绝大部分医疗美容的项目都是以西医为基础的,比如重睑、隆鼻、隆胸、吸脂等手术项目,以及激光美容等皮肤美容项目。中医美容在医疗美容的行业中,开展得不是很好,还不是很完善,像针灸、埋线的疗效就很难评价。但中医的整体调理概念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

中医美容要想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发挥中医的整体优势,把中医的治疗方法系统化、科学化。另外,中医也是医学,需要正规的学习和培训,取得医师资格,才能行医。而现在社会上大大小小的美容院,打着中医美容的幌子,必须坚决取缔。

前景乐观,离规范化还有距离

没有任何一贴药方可以包治百病,良药用错了地方,可能是毒药。因此,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适应症,用对了,都安全,滥施治,都危险。要用准施治药方,只有医生才能把握这个度。

中医应用于美容有其独特优势:第一,中医美容学与中医学的特点一致,就是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不是单纯重视局部,而是内外兼修,治标同时调节脏腑功能,运营气血等,保障美容的有效性及持久性;第二,中医美容是一种自然疗法,如针灸、按摩、火罐、药浴等本真而绿色,并重视扶正祛邪,防治并举,求美的同时保障健康;第三,一般药材价廉易得。总结起来,就是安全、长效、简便、价廉。但因其耗时较长,起效较慢,对医生经验要求较高,同时其理论难以数字化,治疗难以标准化,在学术研究上尚待探索。

但不可否定,中医美容前景乐观。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细,中医美容学将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亚学科,如营养师、西医美容医师一样拥有相关的资格认证。所以国家应该制定规范化教材,进行系统培训,并统一资格考试,经过理论、实践操作的双重规范考核,颁发相

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大整合很关键

中医美容与西医美容相比,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中医美容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相互关系,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时,讲究辨证施治,标本兼顾,这与西医美容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与强烈的互补。

但目前中医美容与西医美容一样,仍然存在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最大整合这个问题。首先,不一定所有中医方法都好。以实践为例,二十多年前,我配合导师用中医中药方法探索治疗太田痣,耗人费力,却收效甚微,而Q开关激光的出现,却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其次,效果可靠但不一定都绝对安全。药物的超量使用和方法的失当实施,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影响。同时,目前中医美容学科发展较慢、建设薄弱,缺少规范的医疗常规,临床上出现了一些乱象。这需要深入探究中医美容科学和诊疗方法,大胆推进临床研究,尽早建立诊疗常规,加之中医药管理部门及时的政策跟进与支持,让中医美容走出一条特点鲜明、自成一体的科学发展之路。

规范人员资质,开辟中国特色的医美体系

随着微整形理念在医疗美容中不断得到认可,在疗效肯定的前提下,人们对微整形的无创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人们重新考虑健康的概念,不仅热衷于外表美丽,更加重视健康美。中医美容以其注重整体调理、安全、环保的特点,在目前的医疗美容发展环境下,备受欢迎,而且发展空间也很大。与西医相比,更加安全、无创,但任何医疗行为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可靠,都有一定的风险。尤其,中医用于医疗美容领域多是源于中医的经验理论和实践,缺乏规范化的理论和量化指标来指导,这样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方法滥用。

但毋容置疑,中医美容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与西医美容的技术和理论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使医疗美容真正达到整体化的治疗,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美容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外患者来中国就医,能提升我国医疗美容在国际上的地位。但这需要解决中医美容从业人员的资质问题。以前,由于中医美容的专业界定不清,从业人员混杂,使中医美容一度受到了很多非议,随着“中医美容师”这一中医美容技术人员职业定位的确立,使我国中医美容专业的从业人员结构趋于合理,相信随着各种有关中医美容的法规和制度的完善,中医美容会更加规范,更加造福于广大求美者。

【小链接】

第9篇:中医执业医师总结范文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培养模式。实行“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依照国家规定。

2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3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4参加规范化培养人员的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养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5大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

6研究生教育。从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

7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

(二)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1转岗培训。选拔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转岗培训合格者,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2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对年入学的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可注册为全科医师。

3偏远农村定向培训。对到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经2年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要严格控制比例。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册条件的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5城乡帮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1鼓励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

2推行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

4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全科医生服务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定期公布,并与劳动报酬挂钩。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1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

2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

3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签约服务及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等获得报酬。具体激励和考核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同时要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

4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必须有合理数量的全科医生岗位。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流动机制由相关部门专门制定。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年10月—年12月。

1完善政策,制定办法。年底前,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财政等部门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审定。

2开展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宝鸡市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试点单位,于年初正式启动。宝鸡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尽快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

3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选择我省现有五所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具体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4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转岗培训全科医生。

5启动“千名待业医学生规范化培训计划”。从年起,通过制定特殊用人政策,每年从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200—400人,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2—3年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到年前力争为偏远艰苦地区定向培养约1000—20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厅牵头制定。

6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到年,每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第二阶段:年1月—年12月。

1延续第一阶段启动的工作。

2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年对宝鸡市开展全科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3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力争到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全科医生队伍和基本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

第三阶段:年—年。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全面实现总体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牵头负责,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设定专人负责。

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省医改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地实施情况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完善政策法规。各相关厅局要加强制度研究,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口径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医生制度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