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

第1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关键词:“母语文化失语”;传统文化;英语热

一、引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说“母语文化”实际上就是指中国文化。本文所研究的“母语文化失语”指的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现象。

早在21世纪初,这个问题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学术界已有百余篇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母语文化失语”的危险。研究者们纷纷呼吁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并没有丢失,也不是面临危机,而是正在经历正常的现代化过程,是处于转型时期,正在被继承和发扬。本文在认真研究了学界的不同观点后,对湖北民族学院的24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有必要对“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进行重新审视。

二、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母语文化与英语学习”,总计五题,目的是了解现阶段学生对待母语文化的态度(用汉语作答)。第二部分为中国文化知识测试,总计7题(20个答案,每个答案计5分,满分100分),涉及中国文化的宗教、政治、文学、民俗等方面(用英语作答),目的是了解学生现阶段“失语”的程度。受试对象为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共计248人。

卷一:关于我校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学生对母语文化、学习英语和母语文化关系的认识的调查

1.你觉得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在何种程度上有意义?

A.十分有必要

B.可能有用处

C.完全没意义

2.在你的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知识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A.对我的英语学习有帮助

B.对我的英语学习负面影响比较大

C.基本感觉不相干

3.如果在英语专业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设想一下对你将有何影响?

A.有利于我的现阶段学习和今后的就业

B.有作用,但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才能显现出来,对现阶段实际生活影响不大

C.基本没有作用,我不需要学习

D.有负面影响

4.如果将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你希望从中学到什么?(多选)

A.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B.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C.如何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

5.当外教向你探询中国文化内容,如:孔子、孟子的经典时,下列哪种情况你最可能遇到?

A.自己对这个知道得很少,无法回答

B.只能粗浅介绍些基本常识的内容

C.知道很多经典,但无法用英语表达

卷二:关于我校EFL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测试

Questions:

1.List the names of “The Four Classicality Masterpieces of China”.

2.In 140 BC ( ) decided to make Confucianism the state thought. From then on,Confucianism was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thought for 2000 years.

3.List the names of “the Four Greatest Chinese Legends”.

4.( )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beginning of realism in literature.

5.The Peony Pavilion is ( )’s masterpiece, which portrays a woman with new ideas.

6.List the names of the Four Traditional Auspicious Beasts.

7.Pleas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Chinese words into corresponding English words: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小康社会( )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前一份问卷的第1题中99.5%的学生表示自己需要更多了解中国文化,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存在缺陷,同时也说明“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已经在社会上逐渐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第2题讨论在英语学习中,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所发挥的作用。有93.1%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知识有利于学习英语,6.5%的学生认为对英语学习负面影响比较大,另有0.4%的学生认为两者并不相干,这表明多数学生有学习母语文化的意愿,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过去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母语文化知识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以为学习外语必须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完全摆脱是不可能的,母语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并且也没有完全摆脱的必要性。在第3题中62.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个人现阶段学习和今后的就业,29.8%的学生倾向于有作用,但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才能显现出来,对现阶段实际生活影响不大,1.2%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作用,不需要学习,6.9%的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对待母语文化,但是和在第2题中显示的一样,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说法仍然有一定影响。第4题(多选)中,希望学到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占75.4%,希望学习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的学生为68.1%,高达94%的学生希望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这说明“母语文化失语”其实是多个问题的综合反映,不仅是对于我们自己文化内容的不了解,而且是对于如何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方法不了解;不仅是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中国现当代文化同样不能表达。第5题试图探讨“失语问题”的原因,“当外教向你探询中国文化内容,如:孔子、孟子的经典时,下列哪种情况你最可能遇到?”16.5%的学生选“自己对这个知道得很少,无法回答”,58.5%的学生选“只能粗浅介绍些基本常识的内容”,25%的学生选“知道很多经典,但无法用英语表达”。多数学生能够介绍一些粗浅的内容,也有一些同学认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了解颇深,只有16.5%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向外国朋友介绍本国文化内容。

在第二份问卷“中国文化知识测试”(要求用英语作答)中显示:62.3%的学生具备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方面的知识,比如:四大名著的名称,但是对于儒家道家等的经典,只具备一些笼统的概念,对于稍微生僻的内容则不能表述,这表明现阶段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仍然比较困难。有学生表示平时接触以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英语材料比较少,即使自己知道有些中国文化知识,要用英语说还是存在障碍。

(二)结论与启示

第一,“母语文化失语”并不等于“传统文化失语”。过去我们谈到“母语文化失语”,总是和传统文化的没落联系起来。这样就有了“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传统文化岌岌可危”之类的有点严重的说法。其实“母语文化失语”是关系到整个中国文化内容的一个现象。整个中国文化时间上包括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失语”现象表现在各个时间段上,不仅是传统文化部分“失语”,现当代文化部分也未能幸免。所以我们要改变“母语文化失语”现象,也不是仅仅提倡回归传统、补习传统文化就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母语文化失语”和“提倡学习英语”、“外语热”的关系。母语文化失语”是提倡学习英语导致的吗?笔者认为不是,而且恰恰是由于英语学习得还不够好。学习英语占用了学习母语的时间,但是学好英语并不会妨碍接受母语知识,不应该把学习英语和学习母语矛盾起来。很多研究把英语热的现象和母语冷进行比较,仿佛是提倡英语学习耽误了母语学习,因此得出“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文化的教育”类似的结论。母语教育和英语教育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学好英语并不会直接产生偏废母语的结果,应试教育才是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三、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心态疏忽

不了解中国文化首先是由于心态上的疏忽。这要追溯到近百年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多数人一谈到中国文化,首先想到的总是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在社会上造成的舆论,实际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待整个中国文化的态度。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历来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不得不承认对如何继承其精华提得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提倡学好英语,引进西方文化,形成了学习英语,接受西方文化的热潮,相伴产生了众多与升学就业密切相关的考试如四六级、雅思、托福,使得学生们有限的精力自然无法在母语文化的学习上多作停留。

(二)英语水平不高

现在,我国最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自学校。目前我国有在校大学生1400万,几乎每个人都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能毕业。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3亿的英语学习者,并且仍在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迅速增长。但是在“英语热”的同时,学生实际能力低下:六级考试拿到500多分,却连简单的接电话都难以用英语准确地表达;GRE高分考生,无法正确书写英文论文;英语专业的学生面对外宾的询问,连一句话也说不出……在全民英语热情高涨的同时,其实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并不高。

(三)接触过少

不了解如何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内容,是由于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材料接触得少,缺乏合适语境。现在多数英语教学资料以英美原版为标准,以为只有英语国家的英语才是正宗,这个观念实际上已经过时。近年来,全世界英语的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国家的英语使用者日益增多。既然是国际语言,英语就不再是必须与英美文化或者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联系的。用英语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本民族文化,为了达到使各国的英语试用者互相交流的目的,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承载的必定是使用者本国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国际间的文化碰撞和交融。

四、思考及建议

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内容的,最终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交际服务。所谓交流就是有来有往,如果我们本国的文化没有显示出足够的吸引力,当然不能达到交流目的。对整个国家而言,还有可能丧失文化主体性和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我们迫切需要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多为学生提供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英语阅读资料,营造适当的环境,加强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

“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影响到与他国的交流。只有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性,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理解、认可和接纳。所谓交流必须有来有往,如果只是一味迎合西方文化,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尤其在当前看来,我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的情况下,文化输出已成为国家实力竞争的必要。现在我们反思这个现象,应该要大力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让母语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挺直腰杆。这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同时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的输出。

第2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英语表达 学习策略

一、引言

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瑰宝,更是世界人民的宝库。随着英语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英语的学习与中国文化变得密不可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介绍自己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与纽带。然而,在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外国文化的学习,忽视本国文化学习的问题,造成一些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甚深,却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一窍不通。语言是相互交流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应积极学习中国的古代文化并宣扬本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在英语表达中的缺失

中国人从学习英语开始,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就被忽略。大家一心传播英美文化,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思维能力。这就造成英语学习者对英美文化表达流利,而对中国文化表达不出来的局面。如: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多数英语学习者都会表达,而与其同一时期的中国皇帝道光(Daoguang emperor)、咸丰(Xianfeng emperor)就很少有人会表达。英语学习者很少能亲身参观大本钟(Big Ben)、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等英美文化名胜,但是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这些名胜却能被提及和学到。相反,英语学习者有不少能到故宫(Forbidden City)、颐和园(Summer Palace)、避暑山庄(mountain resort)等中国文化名胜参观,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英语学习者对英美节日文化情人节(Valentine’s Day)、万圣节(Halloween)、圣诞节(Christmas)很熟悉,却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的英文表达。此外,他们对日常俗语的英语表述很难表达,如: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百闻不如一见(Seeing is believing)、笨鸟先飞(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不眠之夜(white night)。

三、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学习的策略

(一)转换英语学习理念,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

以前,学习者认为英语文化只是学习英国和美国文化,并且认为,只要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就有了英语学习基础。这就造成学习者熟悉西方文化而不熟悉中国文化,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应把中国文化学习融入其中,这样既能利用所学英语获取英美文化,又能利用所学英语宣传、弘扬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计划中,应该明确地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其中,从宏观上指导学习。

(二)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

英语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承载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应包含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并且可以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学习。教材可以采用中英对照,也可以使用全英文,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结合。

(三)将区域性中国文化融入到日常的英语学习中。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很丰富,各个地区也有自己悠久的文化,在英语学习中应将其利用。笔者就以自己的家乡河北承德为例,承德是集皇家文化、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儒文化于一身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十大名胜之一,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风格最独特的皇家园林。这些丰富的中国文化都可以与日常的英语学习联系起来。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将学习内容与中国古代文化相联系。对避暑山庄的整体介绍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The Mountain Resort is located in Chengde City,Hebei Province,covering an area of 564 square meters,almost half of Chengde’s urban area. It is enclosed by a wall 10 400 meters long. Construction began in 1703 under the rule of Emperor Kang Xi and was completed in 1790 under the rule of Emperor Qian Long. It was a second political center apart from Beijing,for the emperor would stay here for about half a year to attend to political,military, ethnic, and foreign affairs. There are more than 100 buildings within the resort,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palace zone and garden zone.

(四)课外中国文化实践与英语学习相结合。

在英语学习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学习,注重中西文化对比,培养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自豪感,提高中国文化自觉性。这不仅是在英语课堂上能学到的,课外实践锻炼更是增长知识的关键。学习者可以到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进行实践学习,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其中,边检验边补充。比如,在学完有关避暑山庄的介绍后,可以实际到景区做一名临时导游,向外国友人用英语实际介绍避暑山庄。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成为实际的交流主体,有助于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不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修养,而且潜移默化地使他们的口语表达得到提高。

四、结语

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是英语学习的必然。学习英语就丢了中文,有了英美文化就抛弃中国文化,这样只能将自己隔绝在世界之外。只有保持中国文化身份,在跨文化交际中才会有真正的内容,才能有思想的沟通。因此,注重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掌握其英语学习的策略是日常英语学习的关键和侧重点。

参考文献:

[1]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4):182-184.

[2]李涤非.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82-86.

第3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些经验,也有一些建议和各位英语教师一同切磋琢磨,相互学习。

因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注重其听、说、读(写次之)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就要在课堂上以此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教材只是一个文本、是一个参考依据,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生动的、活泼的生活情境。如教学Unit 1 Hello时,完全可以先请学生以汉语演示平时交往中如何介绍、打招呼,然后教师再请学生重新用英语来说,教师点拨英语表演如何打招呼、介绍,边说边范读,边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会Hell/Hi,I’m …,而且还可以教学“How are you? Good bye/Bye-bye”等日常口语交际语言。并规定从此以后打招呼一定要用英语,再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表演,评比出最佳表演小组,还可以画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画贴在墙上。

二、英汉适当结合

最初接触英语,除了几个简单的字母和口语外,学生所能听懂的的确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追求语言环境而全用英语,以致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云。所有学生听不懂的必须双语教学。比如一开始,让学生熟悉课堂常规用语,上课是class begin,起立是stand up please,坐下是sit down,please,你好是Hello/Hi,再见是Goodbye/Bye-bye等,再逐渐减少汉语,学生的表达也应循序渐进。

三、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来问。问题可以和英语有关,可用英语问其他方面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 使学生感知英语,也可训练口语表达。例如有的学生在问“如果我在网上与一个外国小孩交往,向他说生日快乐,怎么说呢?“教师就可以随机讲解: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祝语,而且告诉学生,在他接受祝愿时,可能会用什么英语表达感谢:如Thank you等。

四、设计有趣游戏

像英语猜谜,找朋友,英语歌曲配动作表演,在玩中学。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掌握知识,既迅速又牢固。像在教学身体部位名称时,可用谜语形式如:“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等简单的谜语,在学过之后又可以让学生说各部位名称,指自己身体,看谁反应迅速,用此强化学习内容。设计游戏,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知识来随机设计,不宜过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建立英语积累本,记录学习过的每一个英语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教师在记录本上经常做形式新颖的批注,给予表扬、点拨、纠正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心去关注每一点知识。记录本要形式多样化,符儿童的心理特点,尽量活泼一些,生动一些、新颖一些,增加学生的兴趣,写字、画画都可以。

六、在对话教学中,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如何用

第4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薄弱的表现

很长时间以来,外语教学存在一种片面的认识,即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是教学生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对于有关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意识则让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材料、观察与实践去自行获得,因此外语教学常常孤立于文化知识教育而抽象地学习语言本体,强调外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随着语言的不断深入学习,仅仅学习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已经很难使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上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提高。因此学习者也很难达到这五项基本能力的协调统一,跨文化自由交流,既不懂如何用汉语表达英美文化,也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些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赞扬“MENCIOUS(孟子)”时,误以为他是异国圣人,音译为“门修斯”。因为交流能力的障碍而影响自身无法表达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很多教育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文化失语症”。因此,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是高职英语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

学生文化意识的举措

1、教师应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对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要想使学生有很好的文化素质,教师必须先做出表率,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教师良好的文化素质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这对教师的知识、能力、责任心以及灵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英语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将教学内容中的中西文化特征加以对比,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点。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使用英语时能自觉地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遵循英美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

2、教师应在日常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导入的内容不能游离于课本,应紧密结合课文,把握适当的度。如果联系文化问题的度过大,将会冲淡课堂英语教学。恰当的联系既有助于大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又能扩大文化知识的学习,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1)与词汇相关的文化教学。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一个民族文化特有的概念很多通过词汇和短语(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俚语、谚语、典故等)表现出来。外语学习者在理解词汇意义时常常会受到自身文化因素的干扰。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词义并帮助学生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中,基础教程的第三单元中出现了Eve,Angel,God,Christian,Christmas等与西方宗教有关的词,而这些词又是作者用来体现母亲高尚的母爱和崇高的品德的词。宗教是构筑西方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是了解西方其他文化的关键,所以教师有必要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宗教文化知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与语法篇章有关的文化教学。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在不同民族的篇章构成上,英语语篇的主题信息通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西方人注重主题句的明确设定,这是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EGO-Cen-trism)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突出主观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而汉民族文化群体以观念为特征(group-oriented)。注重的是主客观之间相互适应与和谐统一的关系。所以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忽视主题句的设置及其段首位置的作用,很少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读者自己通过理解去把握作者的意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有关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文化知识,通过对比、讨论等形式培养和增强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比如在讲授信函写作时,如能将东西方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英美人写信封的格式与中国人相反,将自己的地址写在左上角,然后是收信人的地址,顺序是姓名、门牌号、街道名、市名、州名、国名,一旦真正理解,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中真正掌握与使用。

第5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分层分组教学法;三步教学法

中等职业学校在经过前几年的爆发性增长后突然滑入低谷,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怎样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成为各个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而要提高质量就必须保障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作为一名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多年的教师,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之难,笔者深有感触,而近几年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使得原本困难的课堂教学更是雪上加霜,学生文化基础的下降、厌学情绪的普遍、自我约束的不足、学习目标的不明确、自身不好的行为习惯等等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道道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领导号召全体教师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法,使用“一学,二练,三考核”的教学方式,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革新,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看戏”的单调枯燥形势,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研究式学习,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在小组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荣誉感。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善了教学质量,使得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大大减少。在这一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也想谈点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 精确讲,讲重点。

自教学改革以来,我们教师在一节课上只能用15分钟来讲,这就要求我们要提前认真备课,把知识点有条理性地讲给学生,语言要精炼,更要深入浅出。我们在导入新课时,最好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入,比如讲“Taking Telephone Calls”这一课时,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我以前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的故事:一辆公交车在上乘客时,一群歹徒也混了上来,车子起动后,这群歹徒开始向乘客索要钱财,如果不给,他们就会开枪,这时,有好几个乘客第一时间都想到了用手机报警,可是这明显是行不通的,这时,一名大学生还是用自己的手机拨通了110报警号码,只听到他一个人在用英语叽叽呱呱地说了半分钟的话,这当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更没有引起歹徒的怀疑,但是过了五分钟后,就看到警车开过来了,这群乘客最终被安全地解救出来了。可见,知道如何用英语打电话在关键时刻还能拯救我们自己。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用英语打电话这一单元,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话用语的兴趣。我首先把电话用语中的知识点列举在黑板上,比如,在介绍自己是谁,应该这样说:“This is ….”询问对方是谁,应该这样说:“Is that …?”当对方不是我要找的人时,我应该说:“I’d like to speak to ….”然后把这一单元中有这些句型的句子画出来,让大家重点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和用法。学生们在掌握了电话用语的基本句型后,句子和对话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了,他们就可以通过练习和讨论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

二、 领头练,合作练。

“练”这个环节旨在学生能把老师讲的知识点加强巩固,真正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教师讲完该讲的内容后,学生按小组来练,组长可以以领读的方式带动其他成员一起练,也可以三三两两地合作练,你读,我听,然后指出对方的错误,再交换角色,我读,你听,你来指出我的错误,互相纠正,以达到大家都能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练习单词时,发音好的同学领读,其他同学跟读,然后,两个同学合作,我读,你听,把不对的单词做个记号,读完后告知对方这个单词读错了,互相纠错,互相帮助,达到每个同学能准确无误地读每个单词。

三、 重考核,记考核。

在考核这一环节中,我们为了避免有混水摸鱼和当东郭先生的现象,要给每个同学布置任务,要达到人人都学到了或多或少的知识,而不是一节课下来后,有的同学一点儿都没学到。考核的形式既有组内竞争也有组间竞争。

1、 组与组之间的竞赛

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考虑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让每个组抽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听写单词或句子,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打分,选出表现最好的那一组通过加分予以表扬,或者找每个组的两个同学表演对话,每个组的组长进行点评,选出合作最好的那个小组带大家领读,以起到发音好的同学带动发音不准的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 小组每个成员之间的竞争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把考核内容划分层次,成绩较差的同学可以多背单词,少背句子,会读对话就行了,成绩中等的同学要会背所有单词和地道表达,并会对话中重点的几个句子就行了;成绩优异的同学要在会单词和地道表达的基础上,争取把对话也能背下来。通过分配任务,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考核任务,并在组长那里进行考核打分,将分数记录在考核本上,每个同学也要在原来的考核打分基础上不断增加一点考核内容,激励自己每次都要进步一点。学生通过这种考核打分,就不会出现老师只管好学生,不管差学生的现象了,而且也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成绩好的同学带动成绩差的同学,真正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学习效果。

四、 讲知识,育道德

第6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一、创设仿真情景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教师可利用实物、挂图、幻灯、简笔画等创造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和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学习译林版英语3A Unit 4 My family一课,教师介绍了自己家人后,让学生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全家福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学生们说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练习了句型This is my father/mother/brother/ sister.

例如,在练习Is this …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手里拿着一张圣诞贺卡,一边走进教室一边问:Whose card is it?Is this card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张卡片是谁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张卡片去问别人:Is this card yours?就在这些一来一去的对话中,学生们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锻炼了“听”和“说”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交际习惯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二、巧设创新机会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活学书本,学活书本,不再出现机械照搬书本句子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会运用。例如,在学习5A Unit 9 Shapes内容时,先学习表示图形的单词:triangle,rectangle,square,circle,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图形卡片拼出喜爱的各种图案。学生们有的拼出了一只小鸟,有的拼出了一座小房子,还有的拼出了一个稻草人,……造型各异,五彩缤纷,趣味盎然。接着同桌指着对方的图案互相提问:What’s this?What shape is it?What shapes are the windows?通过这种途径,引导和激励了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出示一幅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她的妈妈在看杂志。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is the girl doing?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又如学习了歌曲We can sing and dance.后,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歌曲重新填上词,唱一唱自己改编的新歌。

三、妙设益趣活动

在句型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明知故问”的现象。即学生通过看图,能够知道图中表达的意思,却还装着不明白在一问一答。这样枯燥机械的练习使得学生索然无味,不想言不想语。教师要巧妙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有效有益的练习活动,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巩固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一单元,在练习句型时,教者设计了一个猜猜来访者是谁的游戏。屏幕中首先出示几位来访者的国籍、语言,给三十秒的时间记住这些信息。然后让猜测的学生背对屏幕,其余学生任意选择一位来访者。猜测的学生通过询问Where’s he/she from? Does he/she speak English/Chinese/…?等问题推断出来访者是谁。在不断的提问中,猜测的学生逐渐缩小范围,最后做出判断。在活动中,学生不断重复使用所学的句型,枯燥乏味的句型也因为有了这个游戏而变得生动活泼,其乐无穷。

第7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我家里有一本小贴纸,里面有1500多个大大小小、生动有趣的图案,上面写的都是鼓励孩子的话,花样多多。最初的时候,这些小贴纸是为了奖励大女儿的,什么事情做得好就奖励一个,积累到一定数目可以兑换小奖品。大女儿从不贪心,给一个拿一个,所以这本贴纸总也用不完。后来小女儿大了些,看到姐姐总有可爱的小贴纸,也很想要,可是她不喜欢我们一个一个地发给她,而是一拿就是一大张,然后在家里或到幼儿园里到处“送人情”,所以,挺厚的一本没过几个月就严重“缩水”。她当然还不知道那些贴画上写的是些什么,就觉得好玩,有时侯太热情,贴得我们的衣服、裤子上到处都是,如果出门前没仔细检查的话,就很有可能带着贴纸上班了。

前几天大女儿放学回家,也学着妹妹的样子给我们发贴纸。不过,人家到底是读过几年书了,和整天混日子的妹妹比起来,水平明显高了一大截呢!你看,她首先发给我一张,上面写着“100% Perfect(百分之百完美)”,我马上不好意思起来,问道:“为什么给妈妈‘100% Perfect(百分之百完美)’呢?”女儿慷慨陈词:“因为你总是告诉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来不骗我。不像爸爸,爸爸有时候会骗人!”解释之后,她又往爸爸身上贴了一张写着“A+ Effort(超级用功)”的贴纸,我不禁感慨女儿的善良宽厚,虽然老爸有时会骗她,她却秉公称赞,冷静客观。接下来,她给妹妹发了一张,上面写的是“Keep it up(继续努力)”,这明显是对妹妹早点明白小贴纸上词语含义的“殷切期望”呀!最后,奶奶得到的一张上面写的是“Out of this world(超凡脱俗,无与伦比)”,天哪,这估计是在夸奶奶烧菜的水平高得没人可比呢!

聊了半天我家这本贴纸的家常,其实我想给国内的妈妈介绍的是美国人对孩子花样百出的夸奖。就拿这厚厚一本贴纸来说吧,每张图片上夸奖的话语绝不重复,又都非常真诚、美好。可见,在夸孩子方面,美国人花费的心思要比我们多很多呀!在国内,如果要说小朋友好的话,大概就是“你真棒”、“真好呀”诸如此类的几句话,这也许和我们东方人向来含蓄、自谦有关,在夸奖、称赞别人时用词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但其实,不仅是孩子,家人都是非常需要经常夸奖的,而且要夸奖得得其要领并且与众不同,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发自内心的肯定。

在此,我转述一些贴纸本里鼓舞人心,特别是贴近孩子心声的奖励的话,也许能帮到大家,至少是有所启发。国内买不到这样的小贴纸也没关系,大家可以自己绘画、制作,还可以根据英语的意思想想如何用贴切的中文来表达,或者直接用英语夸奖也不错呀,还能提高孩子的英文水平!

第8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全球化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英语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性语言。据MacAmmr1998年的统计,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一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有36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8 亿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有57个,人口大约有2.5 亿;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有139个,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大约有10亿人在学英语,其中的17个国家和地区英语事实上相当于第二语言。此外,全世界还有20亿人接触英语。无可争议, 无论从国际化的角度还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它都早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是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英语全球化给英语自身及各国语言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对各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英语全球化对英语传播以及发展的影响

(一)英语本土化、各种英语变体的涌现

一些人认为,世界英语应该是一种统一的语言。但在实际上,世界英语是变异的语言期刊网,是允许被改变并能够接受的语言。出于新的多元文化生活环境的需要,英语使用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理解来使用英语,从而使英语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各种新的英语地域变体,表现出特有的价值。如今,据统计, 英语为非母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二者的比例为 3:1。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受到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的影响,逐渐变化发展,形成了独具本地特色的各种英语变体(varieties of English),如南非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这些变体既保持了标准英语的特点又增添了有别于标准英语的某些特征。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Kachru对于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提出了英语的三个同心圈理论(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glish),即英语的世界性传播可以用三个同心圈来表示,它们显示了它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环境中的传播形式,获得模式和功能领域。这三个同心圈是:内圈(the Inner Circle),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外圈(the Outer Circle),指英语虽不是母语,但是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南非等国;扩展圈(the Extending Circle),指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如德国、中国、日本、韩国等。可以说英语已经不再仅仅是英国和美国等内圈国家的独有的语言了,它也是外圈国家和扩展圈国家的语言,这些国家的英语语言行为应该而事实上它们中有一些已经被世界所接受,因此,英语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新的语法特点以及新的表达方法, 使得英语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跨文化能力成为英语水平核心评价标准

传统观念认为,盎格鲁-撒克逊英语是全球交往的基本语言工具,处于世界诸多英语变体的中心地位。这种观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achru以及他提出的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Kachru认为,居于内圈的国家所使用的英语处于中心地位,应成为英语使用和学习的标准;而那些处于外圈和扩展圈中的人们所操的英语则是不准确的。凡是不符合内圈表达习惯的英语都应被摒弃或纠正。但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Kachru所依据的实际情况正在被改变。针对Kachru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在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这一条件面前的不足期刊网,Modiano于2000年前后提出了国际英语向心圆理论。处于内圈的是能有效使用英语进行全球跨文化交际的人;第二圈包括以英语的某种方言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由于口音过重而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以及那些不能有效用于国际交际中的“克里奥”英语变体的使用者;第三圈包括正在学习英语的人。Modiano的分类标准是根据能否有效地使用英语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国际交流,而不是根据文化中心论的观点进行地域上的分类。他把英语的熟练使用者置于内圈,这些人并不一定将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相反,那些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使用者,如果由于他们的英语方言或口音过重而不能运用于全球跨文化交际,就不属于内圈。这一理论的另一特点是体现了动态的特征。由于国际交际需要,第二圈和外圈的英语使用者为了进行成功的国际交际,不得不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语言而进入中心圈,成为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际的人。从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到国际英语向心圆理论的提出表明: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后,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是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的适用性成了判断世界英语的标准。

二、 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应变革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它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更高、更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需要相应的变革,以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一)重新审视“标准英语”,让学生接触多种英语变体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为准则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被认为是“标准英语”而全面推广,来自英美国家的外教大受欢迎,大多数的英语测试旨在考察学生们对英美英语掌握的熟练度,甚至于大多数学生自己也愿意选择这两种英语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无法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英语的世界化和本土化趋势的加强,标准英语这一概念的内涵在逐渐变化。因此,再继续死板的坚持某一种单一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应对各种英语变体及其文化采取宽容、认可、接受的态度。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为主,但可以适当让学生们了解各种变体的存在,应该给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材料。正如Kirkpatrick所说,我们让学生们接触到的材料,应该包括某些地方性的英语变体,一些正在发展、能够代表当地的文化和语用标准的英语变体。此外,对于学生们的错误也应合理纠正,把正确与流利、操练与交际几方面结合起来,找回英语教学的活力与乐趣,建立一个清新自然、灵活宽松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全球化趋势促使我们的教学重心做出调整,鼓励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语言交流而不是过多强调纯正发音等语言规则。

(二)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期刊网,我们不仅应该强调学习语言代码的重要性,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成功的交际应置于文化背景中,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准确性同样重要。然而,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的知识点的知识上的积累。如果对于目标语国家的了解只停留在片面或肤浅的层次,是不能达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的。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注重其交流的层次和交流的深度,帮助他们再基于对目标国家与人民的综合了解,充分联系实际,实现真正的成功交际。同时,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仅仅局限于对英语目标语国家的了解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世界基本知识的了解,另外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国际的交际能力,只有从培养“international person”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认清语言学习本质,正确处理英语和母语的关系,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英语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但不是归宿。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能够以中国人的身份用英语得体有效地同其他国家人民交流与合作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英美等主流英语语言被动的模仿者、追随者或使用者。然而,我们时下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主要是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等各个层面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介绍,而对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却采取忽视或漠视的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材料在英语教科书里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从而出现了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就使学生根本不能就中国文化的相关话题进行顺畅的英语表达,也很难达到跨文化自由交流的实效,既不懂如何用汉语表达英美文化,也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此,在英语变体多元化的大情境下期刊网,教师应当消除英美文化在教学中占绝统治地位,必须以更为宽广的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英语文和语言。在教学中不仅应有目的地把世界文化融入到课堂和教材中,而且还要加强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补充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语言材料,以祛除母语文化失忆。更要立足于自己是中国人,引导学生从中国文化特有的视角去审视西方文化,进行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比较“异同”,而不是评价“优劣”,以培养学生批评性语言文化意识和博大宽阔的怀和视野。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英语使用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应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摆脱“标准英语”的束缚,树立“世界英语”的理念,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进行教授, 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真正地实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注释:本文中盎格鲁- 撒克逊英语(Anglo axon English)通指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使用的作为母语的语言变体。

参考文献:

[1]Kachru.B.English in the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Kirkpatrick. A. Englishesin Asia: Communication, identity, power and education [M]. 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L td.

[3]Modiano, M. Ideology and the ELT practitioner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 159 -173.

[4]高辅卿世界英语形成与中国英语教学[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6)

[5]胡骑兵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J].安徽文学 2010,(10)

[6]钱建成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11,(2)

[7]田振江全球化与世界英语的发展[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6,(10)

[8]查叶娟,洪一鸣英语使用全球化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6) Vol. 17

[9]薛福平薛艳芳英语全球化、本土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J]. 教学与管理 2010,(11)

第9篇: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口语能力 兴趣 口语教学 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而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一个载体。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本应是主动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教育,形成学生是在教师的严格督促下进行英语的学习,被动地进行口语的训练。这样训练出来的口语效果绝对是不理想的,要提高学生的口语等英语综合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发掘学生说英语的勇气。

那该如何去发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开辟英语角

英语角是针对学生而设的一个学习英语的学习环境,必须是单纯的、长期坚持的、形式多样的、内容广泛的属于学生的英语天地。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是学好知识的重要保证,但这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再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的,这就要求英语角要避免枯燥性和单一性。所以,平时该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角的各类活动,教师要做好带头和指导作用。

英语角的形式必须是多样的,图书、图画、英语卡通、漫画等等,凡是一切和英语有关的、有益有意义的题材都可以成为英语角的内容,再如学唱英文歌、英文诗朗诵等可作为英语角的兴趣小组活动,使英语角变得立体化。内容有了,还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英语角的主角。同时,因为英语角面对的是学生,那就让学生成为英语角的设计师吧。

二、抓好课堂中的口语教学

一方面,许多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英语用语教学,但这需要联系实际。课堂中一味的英语表述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正面的,因为种种原因,学生所学的英语有限,对于教师所说的英语不一定全都理解,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情绪的降低,容易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英语表述要做到“松驰结合,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要让学生逐步适应,逐步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听学会说学会理解教师的教学用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白”的还是“白”一点好。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出除了教师努力去创造英语的学习气氛外,也少不了学生的积极和参与,教师要说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去说。课堂上的角色对话、表演、操练、游戏是常用的几种口语的训练方式,而最富有成效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或小组设计的一些富有创造性和知识性的小品或对话表演,这是学生把知识学以致用的体现,同时这也是最难推行而又最具效果的一个学习方法。

三、重视课外的延伸

现行的英语教材中除了英语常规知识的传授外,还补充了一些和中外文化有关的知识介绍,学生对这些内容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把握这个难得的教学机遇,抓好学生的课外延伸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有利的。

课外延伸不是单纯指学生的课外作业,还包括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国外文化的资料,把自己的收集放到英语角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鼓励学生多点尝试阅读有关的英文儿童读物,多读多想多问;鼓励学生学习别人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英文字典查找不会的单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课外延伸内容。

四、注重英语观念的转变,使英语变得平凡化、大众化

学生对说英语常常难于启齿,教师要善于转化学生的这一认识,使学生觉得英语其实只是别的国家的语言,是世界上用途最广泛的一门语言,要使学生明白说英语就和说普通话一样,熟能生巧,把学生思想中的“要我说”观念转变成“我要说”的观念。

首先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说英语、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教育学生但凡见到什么事物,不妨去想想这个用英语该怎样说,日常该如何用英语与别人交谈,引导学生养成爱问英语、爱说英语、爱想英语的习惯;其次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使学生知道英语是全球最通用的语言,全球的人类都在学习和使用这一门语言,认清英语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英语是当今人类所必须的知识装备,并指导学生发现身边事物的英语,如各种各样的包装、报纸杂志、文具等非常普通的事物中出现的英语,从而更深刻认识英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会英语说好英语是非常光荣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