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教育;精神文明
戏剧影视表演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全国二百多所大学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的相关课程,戏剧影视表演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虽然戏剧影视表演的教育普及程度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差距并难于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但戏剧影视表演在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本文旨在分析戏剧影视表演在艺术教育不断发展中的有利条件,讨论戏剧艺术表演在艺术教育乃至综合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
一、戏剧影视表演的作用
艺术的美的呈现形式分为形式美和蕴含美,戏剧影视表演展现给人美感,是通过画面、色彩、声音、结构等形式来表达的。戏剧影视表演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观看戏剧、电影、电视,提供娱乐,而是通过戏剧影视表演使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积累文化知识,提高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戏剧影视表演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心理,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高。戏剧影视表演可以有机的将历时思维与艺术思维相互融合,大历时感知和形象的体验融合在审美活动中,使人们的思想启迪、人生感受、情感陶冶和审美享受更加深刻。戏剧影视表演增强人们审美情感的同时,能够起到良好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审美教育可以使人感知人性、生活等的善恶,促进生活状态的提高。
戏剧影视表演教育对社会整体有积极的教育作用。戏剧影视表演以最大众化的形式,把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地呈现给人们,使得其受到感动并引起反响。因此,戏剧影视表演教育对整个社会又巨大的影响,能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
二、戏剧影视表演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
我国近现代的艺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12年,先生提出并积极倡导“美育”教育,但是在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条件下,“美育”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延续下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试教育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为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教育对象普及化为戏剧影视表演的发展提供了教育环境。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例如,美国在地方当局有关规定的范围内,自小学的课程开始一般都设有阅读、写作、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而音乐、美术等属于必修的基础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因戏剧影视表演以最大众化的形式,把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地呈现给人们,使得其受到感动并引起人们对善恶的思考和判断,为将戏剧影视鉴赏与表演引入到普遍教育对象上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因素。
(二)艺术教育目标整体化为戏剧影视表演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从提高人才整体素质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大致以将学生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为主。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有的形结果,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P96) 因为戏剧影视表演的作用与艺术教育目的地趋同性,使得艺术教育目标整体化为戏剧影视表演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三)艺术教育途径多元化为戏剧影视表演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在艺术学科教学、渗透性艺术教育、艺术课外活动等方面,戏剧影视影视教育所具有的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心理,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高的优势借助艺术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得以不断发展,艺术教育的多元趋势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艺术师资队伍专业化为戏剧影视表演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动音乐、美术、戏剧影视表演等专业列入必修的人文学科,大量艺术人才的引进,为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引导受众在通过艺术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包括戏剧影视表演等课程的健康发展上提供了保障。
三、戏剧影视表演与艺术教育作用的趋同性
戏剧影视表演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和分支,在作用上与艺术教育有强烈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
(一)源于生活,不断促进人在观察中的思考能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受众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仿制生活的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戏剧影视表演与艺术教育一样,不断促进人在观察中的思考能力。
(二)注重人文,不断提升人对生活的美感:教育特别是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注重艺术交流的人文教育。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艺术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艺术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艺术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学习,区分善恶,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注重人文修养、提升生活美感等方面,影视表演与艺术教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专通相融,促进智能的发展:艺术课的学习,除了美术课、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艺术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艺术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艺术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美术、音乐内容,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从而使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和,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恰符合了艺术教育的这一特征,它把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影视融合为一种艺术,使得人们在不同方面观察、思考,不断将知识融合起来,促进了智能的发展。
一、实验性动画的概念界定
(一)实验性动画的特点
当代社会,在各类型电影中,动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梦工厂、皮克斯争夺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年度之战,还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悠久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动画节――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上实验动画所占比例的大幅度提升,动画艺术多元化进程的发展无一不在昭示着动画早已脱离了高岭之花的最初印象,成为贴近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实验动画作为动画的一个重要分类,在动画艺术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创造性的思维构想和多种多样的表现技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早的一部抽象性动画是1908年的《Fantasmagorie》,短短一分钟的影像里,导演EmileCohl用清晰流畅的线条为观者做了多次变形:例如人变成酒瓶,转而画面就变为酒瓶、花朵等,形象地阐释了动画所带来的无法单用胶片实现的视觉奇迹。
动画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早已脱离了最初的漫画或连环画概念,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动画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结合了传播学、美学、建筑学等诸多艺术领域的精髓,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相较于越来越成熟的商业动画,实验动画在发展初期,是由个体来进行探索与开发的,因此实验动画保留了个体创作者的自我风格、形式及表现主题,且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推动,如今的实验动画无论是内涵还是形式都更倾向于创作者本身的极限发挥。创作者们对实验动画的不断探索、创新,为经济市场上商业动画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方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基于实验动画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和画面风格,在过去的百余年间,诞生了大量具有创造性构思和极强个人风格化的优秀实验动画短片,这同时也是实验动画完全不同于商业动画的标志性旗杆。
(二)实验动画产生的理论背景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美学命题――“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我把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和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它就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共性。”[1]克莱夫?贝尔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形式主义,他的这一观点便是从审美情感中领悟出来的,并创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家在创造作品的时候,自然追求形式美,而形式美又以抽象美作为前提、指导。在此之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对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也许最古老最传统的“艺术形式”最能引发大众最普遍的对于美的感受,巧妙的是,这与克莱夫?贝尔的观点不谋而言――“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理解排列和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在动画的短短历史进程中,从早期迪斯尼式的黑白动画到现今皮克斯、梦工厂的商业动画,不管是动画场景风格,还是最后呈现的艺术表达形式都由一开始寥寥几笔的单根线条到最终唯美细致的刻画,这之间的任何突破都是几代动画创作者的不懈努力才最终达成的。在此期间,又有人不断尝试探索何种形式的动画才能让观众获得全新的观感体验,而此时,一些体现创作者探索精神及创新思维意识,在工艺、技术等方面有所改进的动画作品应时而生,这就是实验动画产生的背景。通常来说,实验动画的创作者通常为个人或小团队,思维不再受限于商业动画的固有模式,更能开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好地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
二、实验性动画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实验性动画的材质表现
在当代的实验动画中,材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载体,成为建立画面美术风格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动画的艺术魅力也在于创作者瞬间的思维爆发力和材质艺术感染力的结合。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动画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越多元化,就越能促进艺术家们在追求材质美的道路上走的越远。
实验动画的先锋乔治?史威兹贝尔曾对动画下过这样一段定义:“动画应该有它自己的先锋性,无须过谦,也不是迎合审查的,更不是为了黄金时段的,不应该是主流的,而完全应该是另类的。”实验动画的一大成就就是在动画材质上取得了突破,拓展了现代综合性艺术材料的界限,运用各种材料不同的肌理、质感,以及光影甚至是自然界的客观物体。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象征性符号,实验动画的材质在表达动画创作者个人艺术语言风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将艺术家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更加突出创作者的风格意识。例如,乔治?史威兹贝尔笔下的动画,主要工具是水粉以及丙烯颜料,乔治打破传统动画场景表现的重重约束,将它们任意混合涂抹,逐帧画在半透明的赛璐珞片上,寥寥几笔构成有张有弛的几何线条,或者用颜料堆砌,造成油画般厚重的涂抹肌理,并使用影像转描技术,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流动感和节奏感,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突显了实验动画的艺术表现力。与此同时,这些短片不加对白,配合各种器乐甚至是风雨虫鸣声,营造出画面的荒诞感。乔治?史威兹贝尔开创了实验动画的多样表现形式和表现画面外的深意,成为实验动画历史上旗帜鲜明的标杆。
(二)实验性动画的装置空间表现
装置艺术也被成为“环境艺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简而言之就是“空间+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上世纪80年代末,装置艺术才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其发展初期是与现代艺术联系在一起,直到近几年才将动画元素融入其中,对动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合理运用装置,不仅可以体现短片的创新构思,而且能进一步烘托场面气氛,交代空间结构,对影片所呈现出的内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众多实验动画中,以空间设计为切入点,发挥设计初期的创意认知的动画不计其数,例如《Weiss Short Film》就是利用光与影的变化来衍生出不同的空间,直至完成整个动画短片的创意空间和视觉感受。在整部影片中,创作者只利用极致的黑白来营造出空间,通过剧中主角投射在地上的倒影来表现“障碍”这个概念,使二维换面呈现出三维效果,表现物体的形状和质感。这部实验动画打破了实验动画之前的局限性,给观众塑造出画面外的空间感,把空间在视觉中的变换与认知、角色推动空间变化的关系充分展现出来,来实现空间与空间之间不同的转换,从而让观众能通过画面的形象感知空间的不同造型,使展示空间突破传统的限制,由有限转向无限。
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草间弥生,更是将装置与实验动画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例如她的代表作――“无限镜屋”就是采取“镜子”这个元素来构成基本装置,通过镜子的“反射”特性,塑造出无尽的空间,表现了艺术的另一个层次,使艺术和观者不再被限制在某一个区域中,在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观者和作品的交流互动方式,这将有助于观者交互体验,调动观众兴趣。因此,合理的装置空间的布置能够驾轻就熟地帮助其营造空间氛围,由传统的影片播放形式转向多媒体、综合材料的展示形式,不仅让展示和空间之间的内涵产生新的意义,更能够给作品的内涵与观众的交流在更多层面产生可能,使观者对作品的解读能更深刻、更透彻。
三、实验性动画的社会性推动作用
(一)实验动画引发的社会反思
实验动画以其独有的艺术先锋性和本质魅力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正因为它不受商业动画模式制约,不受条条框框的动画规则束缚,甚至不要求物质回报,更多的是创作者表现自我思维、拒绝平庸的一种精神。同时创作者们还对社会现象、社会风气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并将之融入到实验动画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人际关系必然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新媒体环境中人与人的陌生情绪已充斥着周遭,这无疑冲击并加速着人们对整个社会道德现状的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在不断的批判声中越来越远。例如1989年奥斯卡最佳实验动画短片奖《平衡》,折射出的就是当代社会人们在金钱、权力等利益的诱惑下成为牺牲者,随之利益又带来冲突,一直维系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平衡被打破,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成为社会平衡失控的内因,是得到还是失去,《平衡》这部实验动画短短几分钟,以开放式的结局引发观众的思考,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由此可见,实验动画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画面的创造性和先行性,更在于引起社会对种种现象的人文关怀。
1引言
在网页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各类艺术形式的表现,保证可以提高网页设计效率,增强网络设计效果,达到网站建设要求,形成较为良好的发展体系。
2网页设计主要构成要素
在网页设计艺术之前,相关设计人员要想更好的表现出各类艺术形式,就要全面了解网页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保证可以提高网页设计质量与效率。具体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2.1网页文字设计要素文字是网页设计中信息传达的主要手段,是网页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因此,在网页设计中,文字将占据较大面积,网页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文字的设计提高网页设计质量。因此,在
网页设计期间,为了增强网页文字编辑效果,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要避免出现繁琐、杂乱的文字,保证可以提高受众度。同时,在文字编排与设计期间,还要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对风格与文字相互融合,避免出现脱离主题或是与主题相互冲突的现象。例如:在对政府网站的网页文字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体现出规范的特性,字体造型归正有序,不可以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在对公司网站进行设计的时候,网页文字必须要体现出行业性质,或是公司产品特点,这样,才能提高网页设计效率;在对个人页面进行设计的时候,网页文字必须要体现出个人的性格特点与追求。这样,才能提高网页设计效率,充分表现出网页设计的艺术形式[1]。
2.2网页图形设计要素
在对网页图形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网页读者的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高网页图形设计的受众度。同时,网页图形的设计还要凸显出网页文字的主置,发挥衬托的作用。同时,网页图形设计具有两重性特点,主要因为网页图形不是精彩的文字语言,需要读者利用视觉理解图形,使得网页在整体设计上,展现出饱满的优势。由此可见,在网页图形设计过程中,网页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图形设计的视觉效果,将图形与文字整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另外,还可以达到美化网页页面的效果,提高网页设计质量与效率[2]。在网页图形设计期间,设计人员要注重图形的分辨率,更好的对其尺寸与范围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提高网页下载效率,更受读者的欢迎[3]。
2.3网页色彩设计要素
在网页设计过程中,色彩要素是较为重要的,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之外,还要提高技术的应用质量,全面掌握网站风格,体现出配色与风格艺术,提高网页设计质量。在网站设计过程中,其属于一种艺术品,主要因为网页中不仅包含着优美文字,还有新颖的图片与色彩,可以产生较为良好的视觉效果,刺激读者的感官,使得页面更加生动。在此期间,网页浏览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会注重网页的色彩设计,并且为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网页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网页色彩的设计,进而提高网页设计质量。在网页色彩设计期间,设计人员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遵循色彩选择原则。就是根据网站主题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主色调,当前,部分网页色彩设计中都是以浅颜色为主,例如:浅灰色、浅黄色等,可以有效突出网页页面的重点。第二,遵循背景色调搭配特点。就是在网页设计期间,设计人员根据网站建设实际需求,对网页背景进行色调的搭配,在此期间,设计人员必须要注色调搭配的科学性,主要因为如果背景色调过于强烈,就会形成与网页文字、图片相互对立的颜色,导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过于重视网页背景,不能更好的辨识网页文字与图片。由此可见,网页设计人员在搭配背景颜色的时候,必须要应用单纯的颜色,以凸显出网页文字与图形[4]。
3网页版式设计措施
网页是网站信息的传递系统,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了解网页设计要素,将文字、图形、图象、标志与色彩等绘制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对菜单与正文等进行编排,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网页设计过程中,重视版式的设计,保证可以提高其设计质量。网页版式设计主要就是对网页页面进行布局,在有限的屏幕之内,形成良好的视听多媒体元素排列组合形式,使得页面设计个性化思维得以有效展现。然而,当前很多网页设计人员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排版设计问题,无法对每个元素的尺寸与位置进行设计,难以提高其设计效率。这就需要网页设计人员根据网站建设工作特点与需求对网页进行排版,进而提高排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达到良好的排版效果[5]。
4网页设计艺术特点
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其艺术特点较为突出,是网页设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的体系。首先,网页设计具有主题鲜明的艺术特点。主要因为网页是网站的信息传达结构,只有设计较为鲜明,才能提高网页设计效率与质量。同时,色彩鲜明的网页设计,可以满足读者心理需求,提高网站浏览效率。其次,网页设计具有内容形式统一的特点。主要因为网页中的内容与形式需要统一结合,将网页主题与形象相互结合在一起。最后,网页设计具有整体感较强的特点。就是在网页设计过程中,适当的对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并且突出网页主题与意念,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格与整体性,进而提高网页设计质量,凸显出网页设计的艺术形式。
5结语
在网页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各类要素的应用,并且逐渐提升网页设计效率与质量,增强网页设计效果。在此期间,相关设计人员不可以一味的重视网页色彩的设计,而是要突出网页设计整体性,提高其设计效率。
引用:
[1]许玲玲.浅谈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与技术相结合[J].科技资讯,2013(26):29-30.
[2]卢思聪.游戏类网页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徐超.探究简约主义的网页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张姝.国画水墨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
【关键词】花旦;形式美;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09-01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亦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其中最重要的行当之一即为花旦。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花旦看似世俗,却有由内而外的美丽,其色彩、声音、线条以及每一个动作和侧面均可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其在舞台上所表现的形式美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花旦的特点
花旦区别于其他行当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一个角色都具有其自身鲜明的性格特点。花旦的角色多为女子,且性格大多活泼爽朗,同时穿着色彩艳丽的服饰,妆容大多浓妆艳抹,这充分诠释了色彩美。靓丽的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产生特定的刺激,进而让观众对所呈现的角色印象深刻,使得花旦这一行当更加深入人心。
(一)花旦的性格特点。根据花旦的不同类型,可分为“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和“刺杀旦”,其性格和表演特点也因此各不相同。
“闺门旦”顾名思义其扮演的形象一般都是大家闺秀,其角色主要以做工念白见长。而念白,以京白为主也可用韵白,如《拾玉镯》里面的孙玉娇。随着角色的不断发展,角色的性格趋于稳重,也更加注重唱和做,如《凤还巢》里面的程雪娥。与此大不相同的是“玩笑旦”,其角色的性格爽朗,是一个爱说爱笑的角色。与“闺门旦”最大的区别在于“闺门旦”所扮演的形象多为少女,而“玩笑旦”所扮演的形象多为,且必念京白,有时甚至只念不唱。“玩笑旦”表演的主要特点就是诙谐,故其角色多出现在喜剧和闹剧中,角色多与丑角和小生配戏,更突出其形象诙谐的特点。
花旦中的“泼辣旦”其性格大都大方不拘,比较鲜明,说话尖酸刻薄,举止放荡不羁,有接近武旦的一面但却又不是纯粹的武旦,如《东昌府》里面的郝素玉。还有一种是“刺杀旦”,是指一些为了复仇刺杀仇人的妇女,表演时表演者的情绪都比较激烈,动作和言语都比较夸张,如《坐楼杀惜》里面的阎惜娇。
(二)花旦的形象特点。花旦的服装主要为短袖、短褂,即一些简易轻便的服饰。其颜色以俏丽为主,将服饰的色彩和角色性格相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服饰不仅仅是外在的修饰,更反映了角色本身应有的气质,花旦所扮演的角色虽多为贫家少女,但其服饰却并不粗糙,花旦的服饰大多做工精细,充分诠释了一个“美”字,但是花旦的服饰并不多,只有简单的几套戏服,但这足以诠释出女子身上独特的韵味。
花旦的妆容也是极具特点的,从花旦面部的妆容就可以看出角色的年龄、性格和身份地位的不同。大多数花旦的妆容以浓妆艳抹为主,但是根据其角色性格的差异在眉眼的描画上也略有差别。由于花旦的妆容反映了角色的特点,故其妆容相对随性,因此也更加富有艺术效果。
二、花旦的舞台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舞台艺术一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舞台的布局配乐要和整个戏剧以及其中涉及的角色相呼应。舞台的布局在体现美感的同时更能衬托反映角色的特点,与表演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戏剧的表演更加丰满,角色更加生动形象。舞台的配乐则是对角色性格的有效烘托,同时也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一)舞台的布局。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布局虽然简单但摆设却是讲究对称的,从舞台的中间向左右两侧延伸,其摆设几乎保持一致。花旦的表演舞台也是这样,桌椅摆放在舞台居中的位置,偏离中间,过左或过右都会影响观众的欣赏。不仅如此,花旦的形象也是左右对称的,即左右可以找到相对应的部分,这使得角色从各个角度都可以尽可能完整地呈现。这样的布局和设计,使得角色形象变得更加立体,让观众更容易融入到角色中去,身临其境地体会角色内在的特点,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舞台的配乐。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其配乐也在历史的流转中不断地变换更替。由于音乐更容易激发观众内心中的共鸣,故戏曲舞台的配乐在戏曲表演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京胡、二胡、月琴作为京剧中的“三大件”在伴奏中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放后,伴奏中添加了琵琶、大提琴、笙等乐器。乐队也从以往的数量单一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根据不同的剧目形式可以选择不同的乐队,根据配乐中不同的节奏变化,可以充分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深刻诠释角色性格特点,这使得戏曲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花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美和纯真的一面,并通过舞台的形式展示出来。花旦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而忽视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使得这种艺术形式不被重视。但是在喧嚣的当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重新体会这些不经意间被遗失的美,重新倾听那美妙的声音,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的重点,而各艺术类高校只有不断地对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创新,才能达到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符合时展的总体目标。
一、声乐表演人才培养原则
1、以行业需求为培养导向。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发展原则是供需平衡,在声乐表演的人才培养中也应遵循这一特点,达到市场的供求平衡[1]。现阶段,我国声乐行业就业不仅局限于文艺表演演员,同时还包含高校的声乐教学教师等行业,因而,艺术高校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其进行目标结构整合,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不断促进开放式教学的发展,不闭门造车,逐步实现市场需求与教学供应的相互结合与统一。
2、以声乐演唱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是艺术专业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声乐表演能力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不仅是教学的课程要求,还是考核和评价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因而,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同时还可以使其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效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专业的培养目标。声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将学生培养为现代化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掌握演唱与表演专业技术,具有较强音乐认知度以及鉴赏能力的新型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具体要求是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具备艺术教育的基础素养,掌握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基础理论实践能力[3];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使自身拥有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标准设置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对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人才标准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改。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中各类型事业的发展都与市场建设发展有相应的关联性,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艺术性慢慢变得市场化,因而现代艺术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其培养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对专业人才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其专职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还对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将声乐表演专业人才打造为综合性人才。
2、教育培养方式及手段落后等问题。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落后首先表现在教师职业能力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综合能力的欠缺导致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无法与时代需求相融合,而年轻的教师虽接受新教学理念的熏陶,但却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无法对学生实施高效优质的教育。同时,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往往传达给学生消极过时的教育观念,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会使学生过分崇尚外来声乐表演文化,轻视本土优秀的声乐内涵,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4],同时还对我国声乐文化造成相应的危害。
三、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研究
1、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实践能力。作为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性,以及对声乐表演专业的创造性,该专业的课程培训注重其实用性以及学术性,因此在对硕士生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知识体系的综合调配与各内容知识体系的衔接。具体教学方式如下所述:
导师在开展课程教授之前,应该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细心准备,同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按照相应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根据各个研究生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或者相关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自主性,避免将自己的思维观点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实现并获取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声乐表演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各高校应重视教师的特色发挥,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师制”形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将教师与社会艺术团体相挂钩,聘请校外的资深艺术家或者其他高校的导师,外聘的教师可以主要负责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参与演出,增强其职业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层次、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6],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受到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基本是依照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因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本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在培养模式中,艺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生注重对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艺术研究生是艺术的研究工作者,因此,应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师应强调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际应用性相互结合,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严格监控,注重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体现自身的创新理念。
同时,教师应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专业的重点培养计划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传统硬性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相互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新观点的探究,掌握最新的艺术发展趋向。学校还应将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作为学生的培养基点,在对学生进行招生调控与培养时,都应将地方文化经济作为发展重心,并在此大的发展环境下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不断促进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企业研究生研究工作站的建立。大学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主要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议、共同合作建立的学生实践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艺术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实现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满足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艺术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分之后对企业工作站的相应职位与工作进行申请,之后在企业内开展工作并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基础之上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研究生在完成自身的基础工作时,还可以对相关学位论文以及声乐表演专业展开研究。
结语
现阶段,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够高。因此,我国各艺术高校应该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究,完善课程设置、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严姝璐.论综合性大学表演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D].安徽大学,2014.
[2]李晓艳.国外声乐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与分析[J].北方音乐,2011,05:35-36.
[3]王滔.通俗歌曲演唱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4]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龚维.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14:156.
[6]平丽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A].华章(2014)[C].:,2014:1.
[7]平丽华.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才智,2013,03:136.
关键词:水墨风格;三维动画;传统艺术
以水墨风格制作的三维动画,是我国本土特有的动画形式,并在全新的领域中散发着光彩,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且在创作三维动画的同时也为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部水墨风格动画片《牧笛》成功问世,给我国水墨动画产业创造了发展之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动画产业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稳步向前,通过引进大量的外国动画,形成了多种动画形式。目前,我国水墨风格的三维动画已发展到了瓶颈阶段,为适应现代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水墨风格的三维动画必须找到新的发展途径,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水墨画的艺术元素体现
水墨画风格的艺术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制作的构思;第二,人物、自然造型的规律;第三,构图与色彩的法则;第四,作品整体所要表达的意境。以上几点是水墨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彼此相辅相成并不可分割。画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物体的“形”,更重要的在于表达物体的神韵,使得简单的线条表现出真实的触感。从构想方面来说,首先需明确构图的意义,只有明确了意义才能开始创作。其次,是整体作品的造型规律,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画作的真题造型,并满足“以形写神”的创作原则。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形,还要通过润色等方式使画作与实物更为接近。再者,构图与色彩的表现法则,首先是构图法则,虽只是在平面进行画作,但也要体现出物体的立体动态,为了使画作的真实性得以更好地表达,需将画作中的物体以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以增强立体型。然后是色彩法则,通常情况下,水墨画的结构以水墨为主,辅以水的润泽,使得墨色可以以不同的色号进行区分,形成专业成分更高的水墨画。例如,花鸟鱼虫一类的画作,配色则相对更加复杂,并且墨色需要事先进行调和,使墨色从整体上看更加和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画作所要表达的意境,水墨画的意境担负着体现画作神韵的职责。在古代,水墨画要求着重体现画作的氛围,也就是意境,只有拥有意境的水墨画才能给人真实的感觉。
2 水墨三维动画特点及效果设计
2.1 水墨三维动画分析
山水是水墨风格的三维动画常用的题材之一,其浓浓的画面感将水墨的穿透力,以及唯美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笔墨来表达动画的语意。虽在创作方式上与传统水墨画有着明显的差别,但仍保留了水墨画的基本特征:第一,将三维技术运用到水墨画的构图过程中,将墨与水结合后的变干、变淡现象形象地渲染出来,以此让观众产生水墨晕染的视觉感受;第二,将优美的意境以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表现了绘画对象的虚实交替;第三,采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将民俗特点加入其中进行叙事,充分展示了我国古典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上述特征的比对,我们不难发现,水墨三维动画也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质:第一,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的优势,简化了分层渲染等繁杂的步骤,节省了制作水墨动画的时间,相对也节约了人力物力,提升了动画的产量;第二,传统水墨画在处理画面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水墨三维动画的出现成功省略了三点透视,而是依循三维透视的原则进行处理,并且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有段,增强镜头的表现力,使得特殊的诗意感在空话变化中得以充分展示,效果也符合创作的基本原则,充分展示了动画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动”。
2.2 水墨三维动画水墨效果设计
水墨三维动画的精髓在于立意。在创造过程中,首先应确立设计作品的含义,才能将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完美地融入创作之中,才能完美定位三维动画中的角色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先在脑海中勾勒出设计的基本轮廓,包括角色和角色的定位等。在设计水墨三维动画效果时,不但要求在形状上精益求精,还要充分地展现出内在的精神和蕴含的情感。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为水墨画中的景物找准定位,在经由软件的加工,为模型增添神韵。在设计画面过程中,不再是传统单一的色彩,而是充分满足每一处的色彩需求,进而使画面与色彩完美结合。
2.3 三维水墨动画的制作工艺
水墨三维动画与普通三维动画的设计流程基本一致。首先便是建立相应的模型,并通过分析、画贴图、调节动作、后期处理等来完成。其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传统三维动画在建模过程中,所依凭的是真实的对象,而水墨三维动画是通过笔墨的关系完成建模。并且,在接下来的画贴图步骤中,有着严格的笔触要求,结合现代软件并围绕水墨画的特点进行绘图,渲染效果则是以不同的笔刷来完成。在三维的世界中,想要以三维的形式来建模,进而渲染中国古老艺术,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从古至今,人们对水墨画的理解仍停留在二维世界,因此,要想以三维的方式进行展示,仅凭贴图和渲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体现水墨画所蕴含的内在精神。
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水墨画,是我国动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广与发展我国水墨画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应加强培养三维动画人才的力度,充分挖掘相关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应加大对制作三维动画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三维动画产业的稳定发展。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手段,这也是提高我国动画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我国动画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动画市场中取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施.中国传统水墨风格在三维动画电影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电影文学,2007(20):97-98.
[2] 陈思宇.论水墨动画及其在三维动画技术下的表现[J].消费导刊,2009(16):200-200.
[3] 杨岱松.三维动画中水墨画意境表现研究[J].延边大学,2013.
[4] 员巍.三维虚拟交互技术在水墨动画中的应用与研究[D].东华大学,2014(01):1-2.
[5] 胡轶男.传统水墨人物画风格与现代三维动画的创新结合[J].长春大学学报,2012(07):30-31.
论文摘要: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衬腔的运用最能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衬词作为一种情感表达语言,其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可以强化歌曲的抒情性,也可以使歌曲形象化、生活化。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其音乐中的表现性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它诞生起就始终伴随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十分广泛,由于它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因此,在民间和民族歌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歌曲情感的抒发、演唱的流畅、风格的形成、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刻画、歌词的表达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衬词”的特点(用语习惯,表情达意的方式)以及运用的规律来看,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单音节衬词、双音节衬词、多音节衬词。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曲中运用方法、位置的不同,它在音乐中的表情性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结构的衬词在不同的曲调中也能传递各不相同的情感信息。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歌曲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单音节结构衬词
由一个音节结构组成的衬词,称单音节衬词(也叫“衬字”)。在汉族民歌中,演唱时在正词中加“衬词”(虚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首歌、每句词都有加虚词衬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习惯性用语”衬词,或者叫“语气辅助”衬词。常见的衬词有:“啊”“哪”“呀”“啦”“哇”“哎”“嗨”“哟”“咿”“喂”“耶”等。这些衬词多用于歌词的词或词组中间、句读助词之后以及句末之后。其作用有三种:一是调剂节奏。在正词中加虚词衬字,使词或词组之间增加字数,促成节奏细分,使歌曲的节奏产生变化,从而达到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二是保字、行腔。使语音中的闭口音(清音或浊音)变化成张口音(元音)来增强歌词的可唱性和润腔。特别是在句末有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美、行腔圆润。三是起感叹词、语气助词的作用。
1.用于单音节词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它可以插在正词的中间,借正词的歌腔见缝插针,与正词裹在一起唱,且时值较短,没有独立的表现意义,必须依附正词而发挥作用,起着垫字和华彩的作用。
如湖南嘉禾民歌片断:
歌中“送”是一个动词,“姐”是一个名词,同属单音节词,在单音节词中加上一个语气衬词“那”,促成了节奏的细分,产生了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也增加了歌曲的韵味。
2.用于词或词组之间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也是灵活多样,除了调剂节奏、起烘托的作用外,能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张口音,很好地起到了保字行腔的作用。
歌中衬字“呀”用在一更的时间名词之中,“啊”用在时间名词“一更”和方位名词“里”所组成的词组之中,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了张口音,不但使歌曲中的节奏起到了变化,同时也较好地起到了润腔的作用,使歌曲更具地方特色。
3.用于句间停顿处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能扩充乐句和衬托色彩性衬腔来抒发歌曲情感。特别是在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满、行腔圆润,是句尾拖腔收润不可少的。
歌中衬词“啰”用在“一塘莲”的名词之中与之后,“哟”用在句间停顿处,即形容词“红红绿绿”之后与“水上”名词之后,使拖腔收韵圆满、行腔圆润,不但扩充了乐句,而且较好地抒发了歌中情感。
二、双音节结构衬词
双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其表现形式是经常出现在句中或者句尾,往往词组中第一个衬词都与语气衬词相联系,使之唱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歌中运用双音节衬词能使乐句扩展、句幅延伸,有一定的结构意义。常见的双音节衬词有:“哎哟”“哎嗨”“哟嗬”“呀嘛”“哼嗨”“唉呀”“那个”“那么”“哈咳”“里格”“哟喂”等等。双音节衬词的运用,可增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趣味性。
1.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大多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遇词即可套用。它们起着对正词的陪衬和烘托的作用,使音乐地域化、生活化、口语化。
歌中每句词中都加了“那个”双音节衬词,很具地域特色。这种“衬词”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如果说词中“那个”衬词用在句中是为了体现口语化、生活化,顺应节奏的话,那么歌中“哎呀”这个双音节衬词用在句头处,效果实在是好。它不但承上启下,更为重要的是生动地表现了一种期盼、一种深情,较好地表现了热恋中的姑娘急切盼望情哥归来的质朴情感。这是实词都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2.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类衬词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用在句尾处,起收字归韵的作用,体现生活化、口语化。如:
歌中每句词的结尾处都用到了衬词“哟喂”,体现了一种生活化、语气化,扩大了句子结构,使旋律自然流畅,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
三、多音节结构衬词
多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这种衬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气式衬词,如“哎嗨哎嗨呀”;口彩式衬词,如“嘚儿嘚儿”;拟声式衬词,如“七不龙冬锵冬锵”等以及多种类型的衬词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混合型衬词”。这类衬词有较强的结构意义,它可以拓展成大段的衬词、衬腔,甚至可以发展到一个乐段,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完善乐意、深化强调主题、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使歌曲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它一般常用于乐句的开头,乐句中部以及句尾处等。
1.用于句首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歌曲首句的开始处,有的是作意境描述,起引子作用,有的是作感叹语,起“引腔”作用,无论起什么作用,它对歌曲情感的表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江西兴国的客家山歌。这类山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开始的多音节衬词“哎呀嘞哎”是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感叹语,在这里是起“引腔”作用的,凡是以“哎呀嘞哎”作“话引子”,即表示他要讲话了。歌中开始处运用“衬词”,使旋律明显具有粗放豪迈的山野气息,很好地起到了“引腔”的作用。
2.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句中,其目的是扩大句子结构,烘托、渲染正词,增强歌中欢快热烈的气氛。 歌中运用衬词“哎咳哎咳哟”较好地起到了情绪渲染的作用,不但陪衬、烘托了正词,还扩大了句子的结构,体现了地域风格,使歌中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热烈欢快。
3.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句尾运用多音节“衬词”是起补充作用的,其目的是使正词的乐段旋律继续和发展,把主题思想予以深化和加强,使歌曲的表现更深入一步,形象更丰满。这是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的代表曲目之一。描写了恋人专一、思念以及思念中略带幽怨的情节。衬词“呀啊个呀呀朵”是“开花调”特有的衬词形式,大都用于歌曲的结尾,它不但补充了词意,扩大了句式,而且形象生动、俏丽娇美。
总之,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从一般规律进行分析。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运用相当广泛,且表现力十分丰富。了解、掌握“衬词”语言艺术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检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IL23p19、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IL23/IL17轴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通过半幽门结扎联合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模型制备后,各组动物继续禁食24h(但不禁水),术后24h给予进食,继续喂养4周后处死大鼠,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食管组织IL23p19和IL17的mRNA表达;ELISA法检测食管组织IL17蛋白的含量。结果 4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黏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模型组食管组织IL23p19、IL17mRNA表达水平和IL17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IL23/IL17轴是参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重要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慢性炎症过程。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IL23;IL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s of interleukin17 (IL17) and interleukin23 (IL23) in esophageal tissues of rats with reflux esophagitis (RE) and explore the role of IL23/IL17 ax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E.Methods Thir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namely, control group, shamoperated group and model group. RE was induced by adopting partial pyloric ligation plus cardiomyotomy. Then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fasted for 24h but had free access to water. They were fed 24h after operation. Four weeks later, rats were killed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esophagus mucous membrane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 in each group. The expressions of IL23p19 and IL17 mRNA in esophageal tissues were examined by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FQPCR). IL17 protein content in esophageal tissues was measured by ELISA.Results After four week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had significant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esophagus mucous membrane. Expressions of IL23p19 and IL17 mRNA in the esophageal tissues of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the content of IL17 protein was significant higher in model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shamoperated group.Conclusion IL23/IL17 axis is an important cellular factor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E and may be involved in the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RE.
KEY WORDS: reflux esophagitis; interleukin23; interleukin17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食管黏膜暴露在反流物(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的作用下出现特异性症状或黏膜损伤的一种疾病。最新的国外研究[1]发现,RE食管黏膜的损害可能是由免疫介导的炎症引发的结果,而不是最初直接由酸、胃蛋白酶、胆汁造成的腐蚀性化学损伤。近来研究[24]发现,IL23/IL17炎症轴能更科学地阐明慢性炎症疾病的发病机制。该学说认为由炎症细胞产生的IL23刺激Th0细胞向一种过去不为人知的新Th细胞亚型(命名为Th17)分化,Th17细胞产生致炎性细胞因子IL17,后者具有强烈的致炎作用,从而导致多种炎症性疾病发生。IL23/IL17轴在R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IL23/IL17轴在RE中的表达,探讨IL23/IL17轴在此病发病中的作用,以期对RE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对策提供新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 清洁级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20±20)g。由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以上动物饲养于代谢笼中,自由摄食和饮水。
1.1.2 试剂 总RNA提取试剂(Trizol)购自大连宝生物有限公司,逆转录试剂盒为TaKaRa公司生产。IL17定量酶联免疫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戊巴比妥钠由Sigma公司生产,配制成3g/L的溶液。
1.1.3 主要仪器 大鼠代谢笼,Rotorgene3000荧光定量PCR仪,DJ500电子天平(常熟市衡器厂),分析天平,722型分光光度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LG52A低速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恒温箱,冰箱,普通光学显微镜(OlympusVanox),显微照相系(OlympusC35ADⅡWINDING),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北航)等。
1.2 实验方法
1.2.1 分组和喂养 30只SD大鼠运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设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分笼饲养于代谢笼内,每笼4只,每组3笼,自由取食。
1.2.2 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建立 参照文献许树长等[5]的方法造模(造模前24h禁食,不禁水):应用3g/L的戊巴比妥钠麻醉(30mg/kg腹腔注射)后,大鼠固定于手术台,取上腹正中切口进腹。行半幽门结扎联合贲门肌切开术:半幽门缝扎,缝扎时充分暴露幽门,用细针及细线缝扎一半幽门,并避开血管,并于食管胃交界处纵行切开贲门肌约1cm,分离至黏膜层完全暴露于视野中,以加强胃反流,后关腹。假手术组行假手术,即进腹后不进行任何手术再关腹。造模过程中因部分大鼠不能耐受实验而死亡,造模结束时,每组各留8只。
1.2.3 取材方法 模型制备后,各组动物继续禁食24h(但不禁水),术后24h给予进食,各组相同条件下喂养,自由摄食、饮水,室温控制在18~22℃。继续喂养4周后处死大鼠,自胃食管交界部位向上1cm处(向咽喉方向)取一段长约1cm的食管,固定于3mol/L的福尔马林中,HE染色后光镜观察病理改变。同时取食管下段组织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制备组织匀浆并储存于-80℃备用,一部分用于进行实时PCR检查。
1.2.4 大鼠食管黏膜组织的病理改变 参照1999年8月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研讨会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6]”中反流性食管炎分级标准:鳞状上皮增生、黏膜固有层延伸、上皮细胞层内炎细胞浸润为轻度;轻度基础上出现黏膜糜烂为中度;轻度基础上有溃疡形成和(或)Barrett食管改变为重度。
1.2.5 RealtimePCR 检测IL23p19、IL17基因的表达 引物参照GenBank序列,应用Primer Express5.0软件合成,由大连宝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IL23p19上游引物5′CTA AAAATAATGTGCCCCGT3′,下游引物5′AGTCCTAGTAGGAGGTGT3′,扩增片段为202bp。IL17上游引物5′CCTCAGACTACCTCAACCGT3′,下游引物5′CTTTCCCTCCGCATTGACA3′,扩增片段为129bp。βactin上游引物5′GGAGATTACTGCCCTGGCTCCTA3′,下游引物5′GACTCATCGTACTCCTGCTTGCTG3′,扩增片段为150bp。荧光定量PCR仪为RotorGene30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用荧光染料SYBR GreenⅠ嵌合荧光法进行PCR扩增。采用30μL反应体系,包括2μL cDNA溶液,特异性上下游引物各0.5μL(20μmol),SYBR Premix Ex TaqTM(2×)10μL,ddH2O(灭菌蒸馏水)17μL。采用三步法PCR扩增标准程序:预变性94℃ 5min,PCR反应94℃ 20s,53℃ 30s,72℃ 30s,共40个循环,历时60min。Ct值反映了模板扩增到一定量拷贝数时(处于指数上升期)所需反应循环数大小,Ct值越大,起始模板量就越小,反之则越大。阴性对照为ddH2O。荧光定量PCR结果2-Ct数据分析法进行相对定量计算[78]。2-Ct代表食管组织样本中IL23p19、IL17与βactin的mRNA表达水平的比值,而ΔCt=Ctspecific gene-Ctβactin。因此,ΔCt值越低表示该基因在组织中表达水平越高。
1.2.6 ELISA法测定食管组织IL17的含量 切取部分食管下端组织并称重,每50mg加1mL PBS(pH 6.0,内含1μL抑肽酶、亮肽素、胃酶抑素A)用剪刀剪碎在冰上用玻璃匀浆器制匀浆,4℃离心15min,取上清液,按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IL17的浓度。
1.2.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
2 结 果
2.1 大鼠食管黏膜组织的病理改变 造模4周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食管黏膜除上皮细胞层内间或存在少量炎细胞外,无其他异常表现;模型组大鼠黏膜可见明显鳞状上皮增生,黏膜固有层延伸,成纤维细胞增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严重者出现黏膜糜烂,多数属于中度改变(图1)。
2.2 各组大鼠食管组织IL23p19、IL17基因的表达 模型组食管组织IL23p19、IL17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
2.3 各组大鼠食管组织IL17的蛋白含量 模型组食管组织中IL17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
2.4 组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模型组食管组织IL23p19 mRNA基因表达的Ct值与IL17 mRNA基因表达的Ct值呈正相关(r=0.864)。
模型组IL17 mRNA基因表达的Ct值与IL17蛋白表达水平(组织学)呈负相关(r=-0.779)。表明IL23p19 mRNA基因表达水平越高,IL17蛋白表达水平就越高。
3 讨 论
RE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因素尚不十分明确,以往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RE的发病过程,主要包括抗返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导致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对食管黏膜的腐蚀作用、食管的清除能力下降、局部组织的防御能力减弱、胃排空障碍、返流物的质和量等。SOUZA等[1]研究认为,RE食管黏膜的损害可能是由免疫介导的炎症引发的结果。在RESNICK的研究[9]中,针对以往对RE患者食管上皮细胞内细胞毒淋巴细胞(CTL)的表达及细胞活性情况研究较少的问题,通过收集RE患者食管上皮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食管上皮细胞内CTL的表型、TLA1和颗粒酶B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证实,在RE患者的食管上皮内存在淋巴细胞的细胞毒表型和CTL的激活,从而证明在RE患者的食管上皮组织中,不仅存在淋巴细胞数目的增加,其功能状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0]。在RE的炎症过程中,细胞因子被认为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IL1、TNFα、IL12、IL6、IL8等在RE的炎症中和病变的维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12]。
IL23是一种异源二聚体蛋白,是IL12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除了具有与IL12相同的p40亚基外,还具有特殊的p19亚基[13]。p19mRNA可见于各种组织和细胞,包括内皮细胞、髓样细胞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而p40却表达受限,由于有生物活性的异二聚体的形成需要两种亚单位共同表达在同一细胞内,因而IL23主要来源于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IL12家族的新成员,IL23主要作为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还具有影响免疫反应和潜在的抗肿瘤、抗感染作用。IL23主要刺激一种以产生IL17为特点的特殊的T细胞亚单位即Th17细胞生长和存活,通过IL23/IL17轴途径发挥作用[14]。MURPHY等[15]对IL23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发现IL23主要是通过促进炎性细胞因子IL17的分泌,致使小鼠发生炎症性疾病。IL17在多种慢性炎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A)、IBD、MS、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IL17是促进炎症发生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可溶性因子[1618]。它的生物学作用主要包括:①IL17可通过不同的途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趋化中性粒细胞在食管中募集,促进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和活化[19]。中性粒细胞在趋化、激活和吞噬过程中不仅可向吞噬溶酶体内释放产物,而且还可将产物释放到细胞外间质中,中性粒细胞释放的产物包括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这些产物可引起内皮细胞和组织损伤,加重原始致炎因子的损伤作用。②IL17通过与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间质细胞表面的IL17R结合而激活NFκB和MAPK途径。从而促使这些细胞产生复杂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包括IL6、TNFα、IL1β、IL8、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列腺素E2、化学增活剂和金属蛋白酶等[16],以及增加纤维母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20],从而诱导炎症的发生。③IL17可刺激巨噬细胞聚集于局部的炎症区域,被细菌毒素或组织坏死产物或炎症介质激活后,参与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可产生IL1β、TNFα、IL6,而IL6、TNFα、IL1β等能增加胶原蛋白聚集、抑制细胞外基质分解、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在纤维组织形成和平滑肌增生中起重要作用[2022]。④IL17可促进补体的产生[17],C3和C5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因此,IL17在免疫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中有可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其与机体多种疾病相关, 特别是肺部感染、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器官移植、肠道炎症等炎症性疾病关系密切,但与RE的相关研究目前尚少。
本研究成功的复制了与人类RE相似的胃内容物反流所致的大鼠食管炎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在RE大鼠食管组织中IL23p19和IL17 mRNA表达均较正常大鼠增高,在RE食管组织中IL17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合我们的实验结果可推测,IL23、IL17是参与大鼠RE发病的重要的细胞因子,以及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提示IL23/IL17轴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这类疾病的新靶点。
参考文献
[1]SOUZA RF, HUO X, MITTAL V, et 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might cause esophagitis through a cytokinemediated mechanism rather than caustic acid injury [J].
Gastroenterology, 2009, 137(5):17761784.
[2]IWAKURA Y, ISHIGAME H. The IL23/IL17 axis in inflammation [J]. J Clin Invest, 2006, 116(5):12181222.
[3]IVANOV S, BOZINOVSKI S, BOSSIOS A, et al. Functional relevance of the IL23IL17 axis in lungs in vivo [J].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07, 36(4):442451.
[4]KIKLY K, LIU L, NA S, et al. The IL23/Th(17) axi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J]. Curr Opin Immunol, 2006, 18(6):670675.
[5]许树长,胡运彪,莫剑忠. 大鼠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3(2):155157.
[6]丁大洪. 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 16(6):326327.
[7]LIVAK KJ, SCHMITTGEN TD. 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 2(Delta Delta C(T)) Method [J]. Methods, 2001, 25(4):402408.
[8]CALVO R, WEST J, FRANKLIN W, et al. Altered HOX and WNT7A expression in human lung cancer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 97(23):1277612781.
[9]RESNICK MB, FINKELSTEIN Y, WEISSLER A, et al. Assessment and diagnostic utility of the cytotoxic Tlymphocyte phenotype using the specific markers granzymeB and TIA1 in esophageal mucosal biopsies [J]. Hum Pathol, 1999, 30(4):397402.
[10]李宝杰.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生理 [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0):11281130.
[11]NEWTON M, BURNHAM WR, KAMM MA. Speed of onset of oesophageal acid reduction with different protonpump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reflux oesophagitis [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8, 10(9):753758.
[12]CUA DJ, SHERLOCK J, CHEN Y, et al. Interleukin23 rather than interleukin12 is the critical cytokine for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of the brain [J]. Nature, 2003, 421(6924):744748.
[13]OPPMANN B, LESLEY R, BLOM B, et al. Novel p19 protein engages IL12p40 to form a cytokine, IL23, with biological activities similar as well as distinct from IL12 [J]. Immunity, 2000, 13(5):715725.
[14]LANGRISH CL, CHEN Y, BLUMENSCHEIN WM, et al. IL23 drives a pathogenic T cell population that induces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J]. J Exp Med, 2005, 201(2):233240.
[15]MURPHY CA, LANGRISH CL, CHEN Y, et al. Divergent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roles for IL23 and IL12 in joint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J]. J Exp Med, 2003, 198(12):19511957.
[16]AGGARWAL S, GHILARDI N, XIE MH, et al. Interleukin23 promotes a distinct CD4 T cell activation stat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17 [J]. J Biol Chem, 2003, 278(3):19101914.
[17]AARVAK T, CHABAUD M, MIOSSEC P, et al. IL17 is produced by some proinflammatoryTh1/Th0 cells but not by Th2 cells [J]. J Immunol, 1999, 162(3):12461251.
[18]CAI L, YIN JP, STAROVASNIK MA, et al. Pathways by which interleukin 17 induces articular cartilage breakdown in vitro and in vivo [J]. Cytokine, 2001, 16(1):1021.
[19]CHUNG KF, BARNES PJ. Cytokines in asthma [J]. Thorax, 1999, 54(9):825857.
[20]YAO Z, PAINTER SL, FANSLOW WC, et al. Human IL17: a novel cytokine derived from T cells [J]. J Immunol, 1995, 155(12):54835486.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TIM-3; TIM-1; 阿托伐他汀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疾病,是研究MS的理想动物模型[1]。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液域蛋白(TIM)家族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可以作为Th细胞的分化标志[2]。TIM-3是TIM家族中的一员,Monney等[3]研究发现,在体内运用TIM-3特异性抗体使EAE小鼠疾病死亡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病灶增多,增加和激活CD11b+细胞。TIM-1最先被发现与变应性哮喘的发生有关[4]。TIM-1选择性表达于Th2细胞上,在Th1细胞及Th17细胞上没有表达[5]。目前研究提示,在人体中,TIM-1不仅与过敏性疾病和哮喘有关,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起着调节作用,如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产生与TIM-1的外显子4相关,C反应蛋白与类风湿因子的水平与TIM-1基因的启动子多态性相关[6]。在MS缓解期患者脑脊液单核细胞上可检测到TIM-1 mRNA的表达,提示TIM-1对MS的恢复具有有益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7]。
目前各种能够缓解EAE病情的免疫调节药物在MS的治疗作用仍在试验阶段,且存在相关的副作用及潜在的毒性作用[8]。最近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其调脂作用外,亦存在免疫调节作用使之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如MS的研究越来越多[9]。他汀类药物运用于MS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得临床试验也已经得到有前景的结果[10]。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有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11],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细胞浸润[11],促进Th1细胞反应向Th2细胞反应偏移等[9]。最近发现除外其免疫调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对EAE还具有神经保护和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12]。
本实验从免疫诱导第1天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根据国外文献报道,选择8 mg/(kg·d)作用治疗剂量,观察阿托伐他汀对EAE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检测TIM-3及TIM-1 mRNA的表达情况检测阿托伐他汀是否通过影响其表达对EAE起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30只,6~8周龄,体重(200±20)g,雌性;豚鼠10只,300~400 g,雌雄不限。购于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实验动物养殖场。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分笼饲养,每笼5只。喂食本医院动物实验中心配置的大鼠饲料,饮自来水,保持室温(18±2)℃,相对湿度(50±10)%,人工光照时间12 h/d,自动抽风,每日上午更换食、水和垫料1次,饲养观察3 d,能正常进食和饮水者纳入实验用鼠。
1.2 主要试剂 阿托伐他汀购自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卡介苗(BCG)冻干粉购自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医用羊毛脂购自重庆化学试剂厂,罗可沙尔坚牢蓝购自Sigma公司,RT-PCR试剂盒由Fermentas公司生产,EDTA、Tris购自Sigma公司,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 抗原制备 完全福氏佐剂(CFA)的配制:取医用的石蜡油40 ml,医用羊毛脂10 g,于三角瓶内充分混合,高温灭菌30 min,制成不完全福氏佐剂。将失活的卡介苗冻干粉60 mg用少量生理盐水溶解加入不完全福氏佐剂中充分混合均匀,制成含卡介苗为6 mg/ml的完全福氏佐剂,置于4 ℃冰箱保存。豚鼠脊髓匀浆(guinea pig spinal cord homogenate, GPSCH)提取和免疫抗原制作:用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注射麻醉豚鼠处死后,剥出脊髓,去掉马尾与脊膜并称重,加入少量无菌冰生理盐水,用手动匀浆器将其制成50%(质量浓度)的豚鼠脊髓匀浆。取等体积的GPSCH与CFA混匀制成稳定的油包水型乳剂,置于4 ℃的冰箱保存并于12 h内用于诱发EAE。
1.4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处理 将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佐剂组(CFA)(n=10),用生理盐水代替免疫抗原,常规饲养,即日开始灌服0.1% PBS溶液,每次灌服液体量1.5 ml/只,1次/d;EAE组(n=10),无菌操作下,在Wistar大鼠双后肢足垫皮下注射GPSCH-CFA乳剂(0.2 ml/100 g),EAE模型建立后,常规饲养,即日开始灌服0.1% PBS溶液,每次灌服液体量1.5 ml/只,1/d次。阿托伐他汀组(n=10),EAE模型建立后常规饲养,即日开始灌服含阿托伐他汀的0.1% PBS溶液,1次/d,剂量为8 mg/(kg·d)。
1.5 动物行为观察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 将免疫抗原注射日定为第0天,每日称体重观察病情并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从出现临床症状开始至实验终止每天按照Benso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如下),2次/d。1级:尾部无力或跋踞步态伴尾部有力;2级:蹒跚步态伴尾部无力(共济失调);2.5级:共济失调伴部分单肢麻痹;3级:单肢完全麻痹;3.5级:单肢完全麻痹伴另一肢体部分麻痹;4级:双肢完全麻痹;4.5级;四肢麻痹;5级:死亡。
1.6 动物处死时间和标本处理 于大鼠免疫后第13天(相当于EAE组发病高峰期)终止实验,处死所有大鼠,无菌条件下迅速取出完整脑,留左脑后放入RNase-free的冻存管于液氮环境下保存,以作为提取RNA用。右脑标本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进行HE染色和LFB染色。
1.7 RT-PCR法检测Tim-3 mRNA、Tim-1 mRNA表达 取保存液氮中的脑组织采取Trizol法提取各样本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浓度并定量后逆转录,逆转录产物进行PCR反应。根据GenBank中目的基因所对应的cDNA表达序列和提供的相关资料,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上下游引物:TIM-3:上游引物:5′-CAATTCCCTGGCCCAATGAATGA-3′,下游引物:5′-ACTTCCCTCAGTGGTTAGGGTTCT-3′ Tm 60 ℃,产物长度为150 bp。TIM-1:上游引物5′-TGGTTGTCACCAGGTACATCA
TTATA-3′,下游引物:5′-TGCGTTCTGCAAAGCTCTACTC-3′ Tm 56 ℃,产物长度为170 bp。GAPDH:上游引物:5′-TCCTCTGACTTCAACAGCGACACC-3′,下游引物:5′-GTCTCTCTCTTCCTCTTGTGCTCTTGC-3′ Tm 58 ℃,产物长度为450 bp。PCR反应条件见表1。
通过PCR最后确定TIM-3、TIM-1退火温度(Tm)分别为60 ℃、56 ℃,最后按照此条件进行所有样品的PCR扩展。产物于1%琼脂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
1.8 数据分析 将图片采集,并用Quality one软件对图像进行灰度分析。
1.9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分析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均数比较用单因素完全随机方差分析(ANOVA),并做多组间两两均数比较(LSD-t检验法)。P
2 结果
2.1 实验大鼠的发病率、体重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 佐剂组无大鼠发病。EAE组共有8只大鼠发病,发病率为80%,有1只大鼠死亡。阿托伐他汀组共有3只大鼠发病,发病率为30%。佐剂组大鼠体重逐步增加。EAE组各亚组大鼠的体重损失随病情加重而增加,在发病高峰时体重损失达到最高值。阿托伐他汀组大鼠体重损失较EAE组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验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佐剂组大鼠CNS HE染色结构清晰,无炎性细胞浸润(图3)。EAE组大鼠脑实质内可见血管“袖套”样改变,亦可见胶质细胞及一定数量的巨噬细胞(图4)。阿托伐他汀组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较EAE组减少(图5)。LFB染色EAE组可见大片或融合的脱髓鞘灶,甚至轴索染色亦缺失,呈空泡样改变(图2)。阿托伐他汀组未见明显髓鞘脱失。
图5 阿托伐他汀组大鼠侧脑室周围组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400
2.3 RT-PCR结果 与佐剂组比较,EAE组TIM-3 mRNA上升(P
3 讨论
以往EAE被认为是针对自身髓鞘的Th1型反应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Th17细胞亦参与该疾病的病理过程。最初认为,CD4+效应T细胞分为Th1和Th2细胞两类。Th1/Th2平衡在EA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Th1/Th2平衡的偏移导致Th1细胞增多是造成MS发病的关键。TIM家族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因为其在T细胞上表达情况的不同可以作为Th细胞的分化标志。TIM-3被发现特异性的表达于Th1细胞上,而在Th2细胞上无表达。TIM-1选择性表达与Th2细胞上,在Th1细胞及Th17细胞上没有表达。在MS缓解期患者脑脊液单核细胞上可检测到TIM-1mRNA的表达,提示TIM-1对MS的恢复具有有益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综上所述,TIM-3可作为Th1细胞的分化标志,而TIM-1可作为Th2细胞的分化标志。本实验通过检测上述两个指标间接反应EAE大鼠中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变化。在EAE大鼠中TIM-3 mRNA上升,TIM-1 mRNA下降,符合EAE发病过程中Th1型反应增多,同时Th2型反应有所下降,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目前大量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在体内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对某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MS,EAE等有治疗作用。本实验中笔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干预EAE,结果发现,干预后的EAE大鼠发病率、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体重变化等较佐剂组和EAE组大鼠明显减轻或延迟,病理方面炎性细胞浸润及脱髓鞘病变亦较EAE组明显减少。以上结果均证实阿托伐他汀对EAE大鼠的治疗作用。HE染色显示炎性细胞明显减少,推测其与抑制抑制T淋巴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保护BBB完整性,从而减少CNS系统炎性细胞浸润有关。LFB染色结果脱髓鞘病变少见,证实了阿托伐他汀的神经保护作用,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毒素释放,增强少突胶质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抑制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形成有利于髓鞘再生的环境。本实验还通过测定TIM-3及TIM-1mRNA发现,与EAE比较阿托伐他汀干预后TIM-3表达下降,TIM-1表达上升,提示其能通过减少Th1型反应减少EAE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并使之向Th2型反应转化,从而使EAE病情缓解,对EAE产生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多发性硬化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Sercarz E E. Driver clones and determinant spreading[J]. J Autoimmun,2000,14(4):275-277.
[2] Kuchroo, V K, Umetsu D T, DeKruyff, R H, et al. The TIM gene family: emerging roles in immunity and disease[J]. Nat Rev Immunol,2003,3(6):454-462.
[3] Monney L, Sabatos C A, Gaglia J L, et al. Th1-specific cell surface protein Tim-3 regulates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severity of an autoimmune disease[J]. Nature,2002,415(6871):536-541.
[4] Sizing I D, Bailly V, McCoon P, et al. Epitope-dependent effect of anti-murine TIM-1 monoclonal antibodies on T cell activity and lung immune responses[J]. J Immunol,2007,178(4):2249-2261.
[5] Umetsu S E, Lee W L, Mclntire J J, et al. TIM-1 induces T cell activation and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tolerance[J]. Nat Immunol,2005,6(5):447-454.
[6] Chae S C, Park Y R, Song J H, et al. The polymorphisms of Tim-1 promoter region are associated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 Korean population[J]. Immunogenetics,2005,56(10):696-701.
[7] Khademi M, Illés Z, Gielen A W, et al. T Cell Ig- 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3(TIM-3) and TIM-1 molecules a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on human Th1 and Th2 cells and in cerebrospinal fluid-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 in multiple sclerosis[J]. J Immunol,2004,172(11):7169-7176.
[8] Abbas, N, Zou L P, Pelidou, S H,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Rolipram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 prot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down-regulation of IFN- gamma and inflammatory chemokines as well as up-regulation of IL-4 in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J]. Autoimmunity,2000,32(2):93-99.
[9] Paintlia A S, Paintlia M K, Singh A K, et al. Inhibition of rho family functions by lovastatin promotes myelin repair in ameliorating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J]. Mol. Pharmacol,2008,73(5):1381-1393.
[10] Vollmer T, Key L, Durkalski V, et al. Oral simvastatin treatment in relapsing-remit tings multiple sclerosis[J]. Lancet,2004,363(9421):1607-1608.
[11] Stanislaus R, Singh A K, Singh I. 2001. Lovastatin treatment decreases mononuclear cell infiltration into the CNS of Lewis rats with 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J]. J Neurosci Res,2001,66(2):15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