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现性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表现性评价应当遵循一些评价原则,首先,教师应当让评价过程遵循开放性原则,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的教学评价不应当是简单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成果的评价,而是应当转换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思维习惯的引导。在处理一些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时教师更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启发,透过有效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让大家的思维能够更加灵活,能够很好的对于各类问题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下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自身的学习能力。比如求证两直线平行时通常有三种方式: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有的学生对同位角敏感,有的同学对别的角敏感,他们的解题思路各有千秋。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好的学习表现,并且可以鼓励大家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分享。他们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弥补,取长补短,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思维。再者,知识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确定了是同位角,证明这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内错角亦是如此,同旁内角则是两角之和为180°。在求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确定三角形的类型上同样也可以应用。只有关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表现才能够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联系的思维思考问题,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将其分门别类,更重要的是这会很好的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表现性评价同样应当关注于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点也很重要。很多学生其实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已经比较好,但是,在碰到很多实际问题时却表现出种种障碍,尤其是在考场上,学生很容易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状况。究其原因,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缺乏,或者是自身知识应用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表现性评价时要注重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一种方式。特殊函数是大多数学生头疼的一块内容,这里面需要识记的小知识点很多。这类问题通常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分值不高,但是题量大,学生通常需要在很少的时间做完选择题。在遇到特殊函数的问题时不能以常规方式做题,而是应当结合平时的一些做题规律,这样做题就会又快又准。
但是函数内容庞杂,知识点多,让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全记住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信心,并且培养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解题技能自然会有显著提升,即使是碰到复杂的特殊函数问题也能够想到一些巧妙的解题方案,这边是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一种锻炼。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好的评价方式,要关注于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构建。首先,教师应当构建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这是让教学评价能够更好的展开的基石。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历史测试;评价标准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构建了新的学生评定观──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以其明确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分规则,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为教育界所推崇。表现性评定是新课程评价首倡的新的学生评定方式,它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创造性、主体性,必将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运用。也将对历史教学评价改革产生影响。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除应遵循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外,更应针对高中学生的学习特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形成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表现性评价的普遍应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采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要在模拟或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解决某个历史问题或对可能或必然出现的现象进行预测;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则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及完成表现性任务后生成的成果或作品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或选择,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高中历史课中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或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
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其身心正走向成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探究的欲望,情感相对于初中生稳定,但是容易走极端;有一定的归纳、演绎推理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历史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要有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学生置于情感冲突的情景中,用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其寻求符合社会利益的答案,并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这也是历史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
二、关注需要复杂认知技能和学生表现的学习结果
任务的趣味性是重要的,但这还不够,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参考其中“教学活动建议”重视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因此,应重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评价学生历史思维、问题解决过程的可能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然后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重视指导语、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
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含糊的任务指导语会导致非常不一致的行为表现以至不可能用公平或可靠的方式评价他们。运用评价标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要完成的预期目标,并确保评价任务与评价目的高度相关。
四、考虑任务的公平性、可行性
表现性评价标准的执行可能存在很高的主观性。任务执行比传统测验相比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有时可能还要考虑到财力、空间、设备、性别等方面的因素。
表现性评价在历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体现在测验领域;二是课堂历史教学评价领域。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实际谈谈表现性评价在历史测试中设计与选择。
传统历史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情况。近几年来重视对历史原始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但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表现性测验与其他传统测验区别主要在任务的复杂性、实践性、所需时间和评分主观性等方面。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我设计一份历史表现性评价测试。
电视台准备拟拍一部电视剧,导演要求编剧设计一个华盛顿在1789年1月任总统的就职演说的讲话稿,要求内容包括回顾美国独立战争的历程展望1789年以后的美国的未来;字数150字左右。假如你是那位编剧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出这一讲话稿。
对于学生的回答,评分者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评判(满分16分,每个方面4分)①内容的总体印象。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评分标准:0分――没有答题或离题;2分――简单罗列史实;4分――史实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②课外知识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较广博的课外知识,以及将课本没有提及的相关信息加以有效的运用。评分标准:0分――没有回答或离题; 1分――没有引用课本以外的事例; 2分――引用了1~2个事例;3分―引用了1~2个事例;4分―引用了1~2个事例。③文采及论证方法。考查学生如何运用和组织历史知识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评分标准:0分――没有回答或离题;1分――条理不太清晰、逻辑不够严密; 2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分析透彻;3分――在能够得2分的基础上,表述口语化;4分――在能够得3分的基础上,表述语言有个性魅力。④知识与观点错误。考查学生回答中的知识错误及令人费解的论点的数量。评分标准:0分――没有回答和离题; 1分――多个严重错误;2分――最少一个错误;3分――一个次要错误;4分――没有错误。依据上述评分标准可以相对比较客观、公正地给学生的回答评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改变表现性评价测验题的评分过于主观的状况。
历史表现性评价是当前潮流,但并不意味表现性评价能代替一切。表现性评价具有许多的优点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许多测量学家也提出了表现性评价存在信度、效度、和实用性问题。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历史测试但也不可能代替其他形式的测试题。由于表现性评价的实用性问题,需要我们大批的一线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许多新评价方式由于其天然侧重实践能力于高级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终将成为今后学校教学评价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课程与学生评价
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
1. 问题呈现
问题一:评价语言单一。随处可见的评价多停留在简单的口头评价和物质刺激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缺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以简单的“Good”和“Very good”,或生硬的“Yes”和“No”所开展的固化的操作方式。
问题二:计分方式无效。不少以计分表扬出色表现的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让一个学生负责计分,该学生忙于计分,无形中,他的学习权利被剥夺了;有的教师在任务前承诺将会视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奖励,但计分时却忘了兑现自己的承诺。
问题三:评价与反馈脱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有评价过程,无结果反馈,评价形同虚设;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高成本的方式,费事费力,忘记了课堂评价的初衷。
2. 问题归因
(1) 评价的宗旨仅仅停留在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上,没能考虑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2) 评价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应用的准确性,而忽略了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 太过看重评价的形式,而忽略了关注评价的内核,也缺乏对评价策略的有效运用。
3. 解决策略
3.1合理计分(Responsible Scoring)――观照学生的学习进展
(1) 尝试根据学习表现性任务和表现性准则制定好切合实际的评价量规, 并且让学生了解量规,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例如:
通过这样的量规,鼓励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了平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同新的信息建立联系。
(2) 让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时,从多维度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课堂学习和表现的情况,实施过程性评价。维度的划分可以从个人参与, 小组合作,创新意识,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
像这样的维度划分,冲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价值取向,除了关注学生的语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也开始关注他们的个性智能,如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的发展。
3.2及时交互(Timely Interaction)――鼓励学生的语言创造
以人教版《Go for it!》七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为例,课堂上师生间的interaction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耐心激励型:当学生在表达时遇到困难,教师可以鼓励他,给他自信;当学生声音太小,会开玩笑地用手做成兔耳朵状,说“That’s like a rabbit. Let’s be lions”,并让他大声重复刚才的话。学生间就“their own meals”开展的pair work展示后,如果发现了学生语言运用中的错误,代替直截了当的批评,可以温馨提示道“Pay attention, how to use ‘or’ in your sentences?”
(2) 问题引导型: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展示之后,通过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进来:Are there any mistake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report? Does he/she have a healthy/unhealthy style? 让学生们有机会对评价活动做出思考和回答。
(3) 风趣幽默型:当教师听到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出现“My father likes hamburgers.”这样的语句时,可以幽默的回应一句“Oh, my god.”以表示你的惊讶。当发现小组任务展示有学生扮演的角色是Grandpa,教师可以风趣的向他套近乎“Hi, Grandpa, I like your lunch, could please you cook lunch for me?”
3.3巧妙反馈(Ingenious Feedback)――激活学生的后续动能
(1) 低耗高效的反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由教师发放“即时贴”给参与表现任务的学生个体或小组,反馈时,让各组组长把各自得到的“即时贴”统一张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一目了然发现最佳小组。像这样,节省时间,不耽误教学进程,不打断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出现积分失误。
(2) “奖学合一”的反馈。评价的载体可以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让获得奖励的学生直接去黑板上的学习评价栏摘取自己需要的食材图片。反馈时,把学生获得的奖励与学习运用合二为一,根据各小组取得食材图片的多少,发放对等的真实食材,供学生制作自己的食物。食材多的小组,制作出来的食物就会丰富很多。像这样,把学生获得的奖励与学习运用合二为一,使表现性任务更真实,也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3) 情感渗透的反馈。通过“砸金蛋”等方式,让获胜学生领取奖品。其实,砸开的金蛋里多数是温馨提示,只有一组能真正获得物质奖励。教师希望学生更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收获。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表现性评价;学生积极性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35-01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可以引发动机,形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他能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效能感,消除学数学的恐惧心理。它是在学生学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
二、表现性评价的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我们常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作为教师应尊重有个性的个体,欣赏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学生针对性的、全面客观的评价。我们知道,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形式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在“对”与“错”、“好”与“坏”的二分法评价中,使很多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自己,从而失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1、在数学创设问题情境和建模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的截取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感,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建立最近发展区,寻找链接点,从而动态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猜想等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去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2、在探索、猜想、尝试、验证活动过程的评价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中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关注学生在探索、猜想、尝试、验证活动过程中是否自己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唯一方法或答案,从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学习策略的掌握。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掌握了知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3、在巩固练习中,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个别学生的不满意评价结果创设第二次评价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动力。实施新课程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
4、在应用与拓展的问题评价中,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拓展提高和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回答,但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只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特别是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表现性评价的激励性
1、在评语激励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作业的书写、格式、算理以及推理思维的过程中。运用批注和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让学生及时加以改正。一方面及时提醒学生要细心,另一方面使其改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解题的良好习惯。
2、恰当的评价不但能给学生亲切的感受,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学习的动机。“好样的,有自己的思想了。”“有进步了,继续呀。”“不错,老师为你高兴。你在进步呢。”“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不要急,有时只能慢慢来。”这些带有感彩的语句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学习充满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医学物理;表现性评价;应用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Physics
ZHANG Hai-tao,SONG Qing-huan,LIU Lan.Luohe medical college,Henan 462002,China
【Abstrac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valuation is a new kind of qual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It can effectively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 of the traditional test.The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medical physics teac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preparations,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and post-processing stage.Discussed each stages of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operation,And proposed the operational strategy in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university educational evaluation.
【Key words】Medical Physic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pplication strategy
医学物理学是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检验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把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的交叉学科,在现代医学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医学物理教学大多通过纸笔测试,以学生书面考试成绩及实验报告书写的得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个体思维方法与过程是否得到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缺乏关注和沟通。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作为质性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因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人们关注。它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依据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因此,它不仅能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和方式,表现性评价能有效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缺点,如能在高校学业考评中合理运用表现性评价,必能增强高校学业考评的有效性、发展性。
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学业评价现状,探索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的策略。一般来讲,医学物理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具体执行阶段和后期处理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
1.1 制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内容 评价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清晰、明了,以保证评价主体时刻清楚评价目标是什么。评价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评价的内容应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应涵盖以下方面:①医学物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②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具体内容可根据每次评价的目标而定,由教师灵活把握。
1.2 建立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 评价标准应该用具体、简练、易操作的目标术语描述,在制定标准时可以借鉴以下策略:①列出要评价的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作为指导和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的标准;②按活动表现出现的顺序列出评价的标准,以便观察和判断;③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和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性评价的标准,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字眼。
有了评价标准之后,需要教师设计恰当的评价工具。一般使用的工具是评价表,常见的有核查表和等级量表。核查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行为或结果的描述,二是记录“是”或“否”进行判断的地方;等级量表在形式和用途上与核查表类似,它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等级(如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或频率等级(如总是、经常、有时、从不),相比之下较核查表精确些(见表1)。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可设计在一张评价表上,也可用不同的表格区分开来。另外,评价表格的设计要体现“以质性评价为主”的理念。
1.3 确定评价方式,选择评价方法 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具体方式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和教师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能够充分调动评价对象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此外,评价的实施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这也是在评价的准备阶段应做的重要工作。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讨论或由学生递交书面调查报告多种方法来进行。
2 具体执行阶段
具体执行阶段是物理教学活动中表现性评价的第二个阶段,即对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表现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过程。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合作和交流活动,并对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具体包括选择评价实施的时间、地点或者提供需要的设备仪器,以及创设恰当的表现性情境等(见表2)。
1.4 后期处理阶段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改进、促进发展,这个阶段包括评价结果的评定和反馈,以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功能。评价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打上分数,还要使用恰当的描述性评语,对学生给出客观分析并提出改进要点。评语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构建一种有利于沟通和发展的心理氛围,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
结果评定可分步进行:先由学生按评价标准的要求自评,再进行小组内学生互评,由组长写出评价意见,最后教师根据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评价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自己学习的有关信息,即在哪些方面表现突出,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它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只是简单地对其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更好地利用表现性评价还有赖于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交流,使其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坚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是高职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营销策划”作为一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实用性非常强,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际营销工作中所需的分析、判断、策划的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笔者在多年从事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发现,由于存在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过分注重书面考试分数,偏重书本客观知识的考核等问题,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成长过程进行动态评价。[1]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采用一种既能适应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又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技能提升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
2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表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2]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人性化。表现性评价采用的是多元的评价方式,不单靠一次考试就给学生划等级、论优劣,而是对学生的学习作业、参与活动的表现、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对生活的态度、对与人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观察,再给学生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3]
3表现性评价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营销策划”课程中采用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测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即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方面的能力;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随机应变、想象创造力、操作演示技能等。[4]而这些技能在“营销策划”课程标准中都被突出为所要培养的重要技能。
同时,高职“营销策划”课程大部分是根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强调学生能将营销策划知识的实际应用与日常生活、企业实际相结合,来解决实际营销问题。而表现性评价侧重测查学生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表现性评价,能让评价方式与课程教学模式更好地契合。
4表现性评价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4.1确定评价内容
在“营销策划”教学之前先确定好评价内容,明确学生将要达到的预期表现效果。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营销策划”教学可以通过设计模拟企业营销业务流程学习、模拟企业营销策划方案编制、体验式营销实战等任务,评价学生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判断、策划等职业技能,以及团队合作、营销成本控制、时间管理等职业素养。
4.2确定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包括课程学习的总评价目标和项目的分评价目标。课程学习的总评价目标取决于课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5]“营销策划”课程要求学生形成营销策划的技能和素养,学会策划是这门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通过这个总目标让学生知晓“营销策划”课程不仅局限于让他们重复操作单个项目,而是让他们能够把学得的实操技能迁移到具体的营销问题情境中。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预期,他们就会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实际营销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4.3编制表现性的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应该是“唯一正确答案的选择器”。学生应能够在“营销策划”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创造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本身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而教师在开展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要编制一个合适的表现性任务。编制的表现性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清楚说明或展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6]所以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学习背景编制表现性任务,编制的表现性任务要具有长期性。一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全面、具体地思考问题,真正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让教师能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在学生执行操作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直接观察、监控和评价。
4.4选择适当的表现性评价模式
高职“营销策划”课程实行表现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提升的水平;既要关注行为表现,又要关注情感、价值观的状态。因此,选择操作性强的表现性评价模式非常重要。可选择的表现性评价模式有:第一种,专题研讨会。通过在研讨会中提供学生需要讨论的营销专题,发展学生的营销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判断、分析、解决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发言的质量、发言提纲记录等评定等级;第二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互、沟通、协作,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等职业道德。[7]教师通过巡查指导的方式,对表现性评价中设置的观察点进行信息收集,考查学生是否有进行分工协作,是否主动参与交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与组员共同探索营销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最终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评定;第三种,实践活动。教师可先提供一张表现性评价表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有目的地去完成表现性任务,并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
4.5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标准是“营销策划”课程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制定合理、明确的表现性评价标准能够使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保持全面性、公正性、客观性,也可使学生有了学习目标,知道在学习完成后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在学习结束时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从而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营销策划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具体制定评价标准时,可运用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教师教学经验总结、学生参与探讨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明确表现性评价要考查学生在营销策划方面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以此来确定具体的评价项目。其次为评价项目设计不同的等级水平,不能以一个最终的分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设定不同等级的要求,便于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哪些方面仍然有待改进。最后为评价项目确定不同的权重,设计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有利于考查不同评价项目中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核心技能。
>> 表现性评价在成人学生评价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表现性评价促进写作创新的实践探究 表现性评价方法在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中学音乐学习评价中的探索 学生参与表现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科学探究表现性评价对城乡学生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彰显应用性的方法探究 浅析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提问技能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策略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仁爱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表现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表现性评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中的意义探究 表现性评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中的意义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学生评价包括针对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评价、针对过程性知识习得的评价和针对学生情感发展状况的评价。而表现性评价是针对过程性知识习得的评价,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笔者通过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社会就业对其要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而言,针对过程性知识习得的评价比针对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评价更为重要。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学前教育 学生评价 意义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一般描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如何改进,并肯定学生的未来,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这样才能让他们前途无量。
长期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和义务教育一样,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中职老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踏入社会后要当老师的,知识的获得对他们而言最为重要,对学生的评价也以知识评价为主。
一、表现性评价的界定 定义
表现性评价,权威的定义有两个,普遍的定义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将表现性评价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说知识性评价评价的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记住了什么”,那么,通过这两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下的表现。可以说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 特点 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演示、操作时的表现,当时的精神状态,与同学的合作意识等情况酌情评判,比起传统的有标准答案的“机器式阅卷”合理的多,也更人性化。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在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制作或动手做某事,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和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积极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并加以运用。
4)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
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预先设定评价内容和标准,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及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的限制,这无疑需要教师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引导者、观察者,学生则是活动的主角。
二、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情况分析
1、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初中时,他们成绩不太好,是老师们“遗忘的对象”,大部分学生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他们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学习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得过且过,学习效率低下。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并且,不少学生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信心不足、不能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显然,初中应试教育那种教学和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他们的需求。
2、认知水平和能力
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只凭直觉上的好恶,很少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这种认知倾向,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对感兴趣的科目和内容听的津津有味,热情高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即使老师强调重要对他们来说也无济于事,在课堂上就会网聊、玩游戏、或打瞌睡。他们对新颖的、流行的、变化的,对笑话、故事,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
在学习中,他们经历更多的是挫折和失败,极易体验到焦虑、不安、烦躁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都会阻碍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上的挫败感,也往往让他们有另外一种反应,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经常会找机会表现自己,发出与场合不相称的声音或作出动作,以使自己不被“冷落”。
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智力能力并不差,他们的观察力比较敏锐,思维也比较开阔敏捷,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3、就业要求
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首先看重的不是学历,即教师的理论知识有多么深。他们往往注重教师对这份职业的兴趣度,是否有健康的人格心理,是否有高度的责任心、性格是不是活泼开朗,琴棋书画歌舞手工等技能是否擅长一二,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到了幼儿园并不一定比中职毕业的老师受孩子欢迎。
三、表现性评价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的意义
1、意义分析
中职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及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能力的需求,都决定了我们无法像高等院校那样设置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型的。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强,决定了我们可以培养出或擅长跳舞的、或擅长钢琴的、或擅长绘画的、或擅长游戏的、或擅长手工的、或擅长唱歌的幼儿老师。
2、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目前表现性评价已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就交流技能而言,可以评价学生在应用写作、朗诵、演讲、辩论等方面的能力;就操作技能而言,可以评价学生在钢琴指法练习、使用工具做手工制品、布置一间幼儿园教室等方面的能力;就运动技能而言,可以评价学生在跳舞、运动游戏方面的能力;就社会情感技能而言,我们可以评价学生在共享玩具、小组合作、遵守校规、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技能,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这些根据需求设定表现性评价标准,远比知识评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动力十足。
参考文献:
[1]宋卓兖.中等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9)
[2]陈群 等.对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的再认识[J].课程教学.2011(6)
1.缘起
近年来,老师们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逐步认识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的评价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运用一些能反映新课程理念、能收到实际效果的评价方法。经过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表现性评价更加尊重教学目标的广泛性和整体性,可让学生更充分的、全方位地展现自己,是一种有效的落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2.概念界定
2.1 表现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一书中明确指出:"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方法。"它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主要有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口头表达、问题讨论,以及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等。
2.2 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3.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合作,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如能否?e极参加活动,能否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资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在综合性学习中积极地运用了表现性评价。
3.1 综合性学习前期的表现性评价运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安排的《遨游汉字王国》是第一次独立的综合活动单元,活动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兴致很高。我计划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找资料,了解汉字魅力,并把自己整理的资料制作成课件,或者摘抄在本子上。但以往在做查资料的作业时,部分家长会包办,制约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另外,部分孩子因为父母不监督、不指导的因素,在家根本不会主动去做此类作业,探究和实践完全是一句空话。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评价才能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呢?我决定引入表现性评价,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单元学习要求,共同商议, 制定了表现性评价表1,以积极主动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评价标准,发动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结合活动目标指导他们开展活动。
根据量表,我每天统计、公布他们的学习情况,孩子们课间对照表格后,根据个人实际回家继续进行补充,第二天再更新自己的完成情况。经过三天的努力,全班46个孩子中,达到三星级的学生31人,二星级的学生10人,三星级学生的人,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3.2 综合性学习中期的表现性评价运用。为了把中期展示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目标落到实处,我结合综合活动的学习要求,制定了表现性评价表2,以精心准备、展示个人成果;紧扣主题能够认真倾听;及时补充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大方、有条理地发表意见为评价标准,由本人和组员进行共同评价。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要求同学们先在小组内陈述个人收获,再推选代表上台汇报,允许随机补充个人意见。
有了明确的评价规则,同学们在课前都做足了准备:修改自己的课件;重新思考、组织语言。另外,他们在听取汇报的时候也能耐心倾听、及时补充,基本达到了合作交流、训练听、说能力的目的。
3.3 综合性学习后期的表现性评价运用。本次活动后期的任务是调查社会用字情况,写调查报告。趁着周末假期,我根据学生的居住地和特点把他们分成8个小组,在各组负责人或者家长的带领下进行活动。在前两个环节的评价基础上,我事先制定了表现性评价表3,从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与家长、组员的合作;撰写调查报告的准备;调查报告的撰写质量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周一回校后,我对评价表进行了检查,各小组都能自主的选择研究主题,自主策划活动并制定计划,自主开展活动,并写出了一个个有模有样的小课题研究报告,孩子们的选择都来自生活中的第一手资料。在交流中,各小组也争先发表自己对本次活动的感受。是表现性评价,让孩子们摆脱了分数的羁绊,自由的投入到了自己的任务中,自由的表现自己的综合才能!
4.结语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德育教学 礼仪 实施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06-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2009年版)中倡导德育课教学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这就反映了在中职德育课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重视。
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注重考察学生事实知识的纸笔测试的学业评价方式显现出了它的弊端,它无法解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解决问题、批评性思考之类的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评价问题。在德育课堂上学生的这些能力如何去评价, 是广大德育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在众多学业评价方法中,一种评价复杂学习的方法――表现性评价更能符合我们的要求。它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要求他们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性技能,或创造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或作品”。本文拟就表现性评价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礼仪单元中的实施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布置的任务的能力,来评估学生在知识的应用、创新和实践、与小组成员的沟通合作,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表现性评价能够让学生从传统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收集和储存学生的课堂表现信息,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过去和现在的表现,进而分析学生的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改进建议,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
表现性评价是观察学生从参与到完成布置任务的全过程而得出的评价,它要求学生能在课堂活动中生成一些东西,而不是像传统评价模式一样去选择一个答案,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任务的实际表现直接反映出他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表现性评价和课堂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通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往往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成若干任务,观察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以确定学生是否已达到了教学目标中所预期的结果或标准。
因此,实施表现性评价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编制学生参与的表现性任务,二是设计针对表现性任务的评分量表。
二、表现性评价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礼仪课中的实施
根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编制的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增设的礼仪内容,其与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不同,德育课的礼仪教学注重“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它的侧重点不是教学生一些具体的礼仪操作规范,而是教育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新增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实施表现性评价提供了操作平台和鲜活的评价素材。于是,笔者开始尝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礼仪单元中实施表现性评价。
(一)确定教学目标
要把表现性评价理解、实施好,前提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确定好。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活动实施的方向以及对活动实施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师进行学业评价的标准,也是学生检验自身学习状况的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表现性评价的有效实施。教学目标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注重学生的“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何让教学效果能更好地达成。因此,对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二)编制表现性任务
要使表现性评价的效度得到保证,编制一份合适的表现性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设置表现性任务时,应尽量考虑选取跟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情景。在任务情景中,学生能使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技能储备去参与,但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的把握要拿捏准确。例如:在给“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班设计“展示职业风采”一课时,针对汽修班的专业特色,结合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完成“汽车维修接待”的任务情景,这项任务旨在通过任务情景中学生的表现来演练符合职业礼仪规范的言行举止,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有意识地养成职业礼仪行为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在与相关专业的专业老师沟通时发现,不少专业在职二年级都有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礼仪部分的课程。所以建议《职业道德与法律》礼仪部分的活动任务设计上不宜过于专业、复杂,点到为止就够了。原因是:
1.职一学生的专业礼仪知识储备较少,太过于专业难以完成相关任务;
2.术业有专攻,德育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礼仪教师,专业礼仪部分不一定很擅长;
3.德育课中的礼仪学习重点不在具体操作规范,而是培养学生习礼仪的意识。
(三)设计任务评分量表
表现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信息进行评价,从中判断学生的学业成就。要做到这点,一个完善、可操作的评分量表必不可少。设计评分量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目标明确完成活动任务的标准,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划分好等级水平,定好分值;
2.在使用评分量表前,一定要跟学生解释清楚每个等级的优缺点,让学生能明了自己在活动任务中优缺点分别在哪里;
3.评分量表应是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以及同学、老师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礼仪课的评分量表不宜采用专业礼仪的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时考察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礼仪细则,而是综合性的表现,如:学生的微笑,基本的仪表体态,文明语言的运用等,基本不会涉及专业礼仪的内容。
三、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反思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礼仪课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了表现性评价也有其局限性。
(一)表现性任务和评分量表的质量问题
德育课教师的授课班级往往会涉及到数个专业,在编制礼仪课的表现性任务时往往需要了解学习几个不同专业的相关礼仪,要在每个班级都能编制出针对其专业特点的质量高的表现性任务难度很大,与其相对应的评分量表同样如此。如果要将此学业评价方式常态化更是不易。
(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比较费时费力
笔者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学生在参与课堂任务中的表现并作好记录,而学生准备任务的过程往往又是在课外,要对其参与任务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几乎不可能。此外,现在职业学校的班级设置基本以四五十人的大班为主,要对每个同学进行这样的评价工作很不现实。所以笔者在实际实施中主要采用选取组长评价制,由选定小组长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评价。
(三)表现性评价的信度问题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量表都是采用人为评分的方式,而人为评分往往受到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将其信度提高是德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Richard I.Stiggins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小明.表现性评价: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法[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