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劳动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斯坦福大学名人胡佛,自幼家境贫寒,靠打零工勉强维持学业。后来他艰苦创业,成为百万富翁,并当选美国第31届总统。“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中午经常靠红薯充饥”的苦难生活磨砺出顽强的意志,成就了他的事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培养了一大批不屈不挠、意志坚强的时代精英。笔者大学时的班主任就经历过“上山下乡”,他经常很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尽管那时我们把最好的上学时光献给了黑土地,失去了许多宝贵东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时常可以感悟到,艰难困苦培养了我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他深信不疑地认为,若没有这些,也就不会有他们今天的事业上的辉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教育孩子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学校,重视孩子独立性教育,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鼓励他们劳动,认识劳动价值,学会帮大人做些家务事。瑞士也有一句教育名言:“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瑞士有不少父母把自己十六七岁的女儿,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户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高中。
国外教育孩子的理念,是我们教育所要弥补的。受此启发,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重视家庭教育。双休日和寒暑假,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带领孩子进工厂、下田地,学习工农伯伯勤劳、俭朴、勇敢、顽强的品质。我每年寒假或暑假都要带孩子回农村的老家,向他农民爷爷、农民伯伯学种田,砍柴除草。虽然他脸皮晒黑了,难看了,但培养了他的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对孩子,父母该放手时须放手。放手就是让孩子有独立面对世事人情的机会,能够在风雨砥砺中成长,而这正是一种比溺爱更为深沉的爱。
加强学校的劳动(劳技)教育。当今学校虽不提倡上世纪70年代的“半工半读”教育,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劳动(劳技)教育。劳动(劳技)教育能以劳积善,以劳促智,以劳健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更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真正抓好劳动教育,就要让劳动教育从理论回归到实践。从国家宏观角度看,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法定课程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增加“尊重劳动、歌颂劳动、劳动光荣”等内容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教材中的分量,并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推进。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保障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保质保量完成。学校要恢复和加强劳动课,建设劳动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除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外,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社区、工厂、田野、运动场、博物馆、动植物园等都应成为课堂。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则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活、学好,效益倍增,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良好素质自然就会形成。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思考
理论层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军粮城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其后,学校确立了“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在“军中人”看来,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欢迎不欢迎,家长满意不满意”。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中,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普职渗透的基础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李正午校长介绍,学校实施普职渗透教育是基于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职渗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普职渗透就是高职教育的前奏,是学生适应和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准备。第二,普职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就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普职渗透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和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普职渗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职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早期的职业发展认识,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追求的准备,培育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这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目标导向。第四,普职渗透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普职渗透切合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了减少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军粮城中学在实践中寻找错位发展思路,以普职渗透为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创建普职渗透教育特色的指导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为高职教育作好铺垫,使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创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综合高中,通过渗透职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尊重各种职业、行业和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思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准就业者。
现实层面
军粮城中学长期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创建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两间土坯房,开始招生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建设。师生共同参与,脱坯建教室,边教边学边劳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共同到村队参加劳动,并在校园附近建起了农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依托附近村庄及工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杏林食品厂采摘葡萄活动,到军粮城农机站参加劳动,帮助村队收割水稻等。近几年,学校对建校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劳动教育特色。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卫生均由学生每天打扫,环境由学生维护和美化。每年,各年级学生到东丽区育才中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周。现在,“编织艺术”“竹签画”等已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并已开发成校本课程。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期间,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全校初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风气。
“军中人”认识到,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严重缺乏。这些形势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渗透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乃至未来就业做准备。普职渗透是一种大众化、起点较低的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进度视学生学业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普职渗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军粮城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有学生1200余人,高中1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是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学习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师资构成上看,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来自东丽区农村,本身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大多数教师非常熟悉农村劳动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上看,学校东临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西区,西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军粮城新市镇的启动建设和各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预备人才,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和未来就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基于管理和创新的实践
管理保障
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了多项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负责与村队及各学校联系相关事宜,班主任负责管理本班学生,所有教师负责本人管辖的项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专家把关、引领,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和达到共识。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生源为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建立合同,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
拓展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把职业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设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20课时,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能介绍”校本课程10课时、实践培训课程10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及录取要求”校本课程10课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治安管理、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小学教育、影视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园艺技术、服装设计等。
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构成。在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渗透专业技术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和综合素质课教学统一在一起,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整合运行,贯穿全程。文化基础课即普通高中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向上的思想。综合素质课由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几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课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彻底从以单一的学科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与融通,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模式科学化、课程信息现代化、课程教学个性化。
采取学分制促进学生学习进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进入高中,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5个学期完成5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到各个社区、厂矿参观,并获得必修学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并做到人人有技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开发了“蔬菜的种植和培育”“果树的种植和培育”“花草种植技术”“编织技术”“木工技术”等选修课程;利用理化生实验室设备、电教设备等,开发“无线电技术”“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等选修课程。
基地实践
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宽广的校园和多处花坛,划分不同的区域,建设成种植园区、花园区等,将各区域按年级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负责培育、种植、管理、收获。学校地处军粮城镇中心,周边有十几个自然村落,学校与村庄紧密相连。为此,学校与村队联合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实验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充分利用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育才中学是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内设备齐全,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军粮城中学学生每年到基地学农训练一周,参观学校中看不到的农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培育、种植、管理农作物的知识技能。
充分利用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新校区刚刚落成,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管理严格。为此,学校聘请了该中心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学生定期到该中心学习培训,培养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
学校组织学生校外实习,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突出普职渗透特色。如,组织学生到邮政局,实际体验报刊发行的系列程序和技巧;到银行体验开户、存款、取款、销户;到旅行社、百货商场、超市进行调查体验,学习接待顾客、真假币识别、收款机使用、点钞、理货等专业技能。其间,学生的礼仪素质、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逐步形成“课程性实习―认识性实习―操作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良性实习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日本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本土文化与理论
1、靖国神社。靖国神社起源于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时间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
2、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以刀剑效忠君主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外来文化和理论
1、儒家思想。当初中国儒学传人日本时,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的高度推崇。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义、勇、信、俭五种美德。
2、民主主义思想。在美国占领日本后,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军国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而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
二、日本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爱国、爱家乡、热爱国土山河、热爱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并且要效忠天皇,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为国尽忠。“要有纯正的爱国心,即忠诚于国家,致力于它在国际事务中价值的提高。”这是日本在中小学道德指导纲要中对忠诚于国家的教育的具体要求。当代日本经济的腾飞离不开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如今在日本学校,挂国旗、唱国歌现象已十分普遍,这透射出日本国民强烈的效忠国家的思想和行为。
(二)集团主义教育。日本人总是以集团为重,集团主义是日本社会的重要特征。集团主义主要表现为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个人对集团的忠诚。集团主义教育目的是提高人的团结性、协调性,培养对集团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树立集团精神。
(三)个性教育。个性教育就是尊重个人的尊严、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它是日本民主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核心。1947年3月31日公布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指出:“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教育基本法的制定为实施个性教育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5年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详细论述了个性教育问题,指出:“希望能在现实的教育中实现以尊重个人的尊严、创造出丰富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这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独创精神,培养高尚的觉悟与丰富的个性,达到自我觉醒,成为一名“独立”的人,从过分崇尚集团意识而丧失自我中解放出来。
(四)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日本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一定的人生目标,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日本的学校进行人生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寻求人生意义,体验人生乐趣,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日本在幼儿园时期就教育儿童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清新的空气以及对大自然的拥有,教育儿童彼此间相互关心,体味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寻找生活乐趣。日本小学教育目标是:“注意身心健康与安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事诚实生活愉快,崇尚美的事物。”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真理,追求真实,严肃对待现实。”
(五)劳动教育。在日本,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通过劳动体验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与他人合作的好品质。日本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离不开劳动教育。为了新世纪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日本仍然把劳动教育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我国思想政治改革的途径
(一)德育地位日益突出。奉行“教育立国”国策的日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他们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是具有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具有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的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为此,德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首位。不只是在学校,德育已成为日本全国朝野上下的自觉行动,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公司有章程。
(二)将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的培养作为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原动力,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很典型,也很强烈,它已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国际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一直是日本高校德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三)德育内容日益扩大,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道德教育中,不仅注重共同的价值观教育,而且根据学生实际讲授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既允许不同宗教教义讲授,也可以学习世俗道德内容;既进行有关伦理道德原则、规范的教育,又把德育推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即进行宗教教育、伦理教育、纪律教育、法纪教育、民主教育、人道主义教育、消费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无所不包,同生活紧密相联系。
(四)道德育形式的社会化、网络化和开放性。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一致的德育系统,在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的同时,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参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开阔眼界,活跃思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与日本有着悠远的文化历史渊源的邻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我们难道不应该从日本的道德教育中悟出点什么吗?以寻找我国高等院校的德育改革的出路。
四、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借鉴别国经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国现代化比发达国家晚了近一百年,我们已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
(二)坚持“意识形态化”,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政治性和传统性。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西文文化,应当分清精华和糟粕,政府和媒体应当有正确的导向。
(三)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往,我国的学校德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基本思维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四)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树立“大政工”的观念,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当代日本道德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我19岁高中毕业(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年年底毕业。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年10月调
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年—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年—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国家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
1、撰写两篇论文:年12月份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因地制宜,灵活施教》文章。年2月在《松原教育》上发表《浅谈劳动技术课与并行学科的联系与衔接》文章。
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年、年、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年被评为综合化。
3、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年、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
我市初职14所,专业课教师350多人,学生数1多人。
(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首先,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能做到,至少要能规范、能起表率和带领的作用。在劳动和卫生工作上,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比如自己的包干区、自己的办公场所的卫生,比如相关的教室、走廊、地面、墙面,等等。但是如果请了钟点工来打扫,就不能体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也没有教育的影响和动力了。当我们的学生看到老师在花钱请钟点工来做自己的劳动工作时,他们会怎么想?这又是如何的一种教育?值得肯定的是可悲的、可怕的。这是一种反教育,是让学生养成好逸恶劳、远离踏实朴实的劳动作风的教育。他们想到的是有钱可以不用劳动,有钱可以买来安逸,有钱能让人为你服务,他们明白了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有的人要替别人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去赚钱,他们明白了作为教师有这个特权让自己游离在劳动的队伍之外,他们也明白了所谓的勤俭节约、辛勤劳动也只是教育者挂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头禅而已。
其次,它不仅是教师起不到表率的障碍,更是形成学生灵魂丑恶的一面镜子。从这里学生看到了丑恶其实也可以堂而皇之,懒惰也并不见得可耻。从传统的教育要求来看,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劳动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内容。我们经常教育他们在日常的值日工作、卫生打扫中要尽心尽责,做好每一件事,搞好每一次卫生,不仅教他们如何去做好、做干净,更教育他们要与困难作斗争,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做力所能及的事,尽力为家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然而,就这样一来,本来就已有点动摇的劳动教育更显得岌岌可危了。
第三,我觉得这是对教师工作能力的另一种考验。当学校将这些任务交给老师时,是希望他能自己去较好完成,而不找替代者。作为教师,虽然个人素质发展很全面,但也可能不会搞卫生了,有的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人们眼中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即使是四五楼的教室外墙玻璃,也是要自己去擦的。而一些有“恐高症”的患者就不适宜来做了。
第四,考验教育主管部门,他们的进入是教育管理的不力。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教师品质的缺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还有待于调整。
第五,这是对学校安全的考验。假如教师自己去做了,那些不允许学生去做的危险的劳动和卫生工作,比如擦高空玻璃窗这类的,万一出了什么事,新闻里可就是某校某教师为搞卫生殉职的事故了,岂不好笑?
第六,是对教学的考验。将这一事件放大来看,虽是小题大做,但也是每个学校必做,未必不是每日必做或时常要做的小题,相反的大题倒是少做得很了,这难道不成了本末倒置?教师塑造人类灵魂的任务又去哪里了呢?教师也有人类灵魂,在塑造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塑造自己,别将另外的事当作了自己的主要工作,更不要再去为完成此类精美的工作而大动干戈、启动外援了。
就在新学期临近之时,全国各地不少人雇用家政人员清扫学校,家政公司也跟着新学期的开始火了一把。钟点工需求量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左右。
家政公司称,往往距离新学期还有一两天时间,已有部分学校老师或学生家长到家政公司找专业的家政人员为新学期学校做清扫工作。据悉,目前这一价格按照具体的清扫面积和工作强度而定,一般是在70元—80元/天左右。到他们那里寻求服务的以小学和初中居多,有集体来要求的,也有个别特定的。
我们这里没有时兴得那么快,但也有兴起的势头。最近又有检查,又是彻底搞卫生,有的就请了钟点工来搞,十块钱一个小时,将危险的、难搞的地方都交给了他们去做,这样一来,要求帮助的一下子就有了好多,钟点工也忙不过来了。
第一、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业过重,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中关于“全面发展”的指导原则。由于以选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再加之现行的考试制度的诸多不完善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教学大大强化和扭曲,造成学业负担过重。这不仅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而且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非考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要求的能力,如想象能力、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被严重忽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第二、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
学生学业过重首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厌学,使学生对学习课业失去兴趣。导致学生成绩不能提高。盲目追求量大,很多老师认为只要作业量上去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沉重的作业负担就落在学生肩上。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埋头苦干到12点钟不但作业质量没有保证。第二天还影响听课效率。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一样上不去。作业多而不精,过多的作业,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做相同类型的题一做就是几十上百道。这种多而不精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越来越没兴趣。
第三、重智轻德,素质低下。学校追求智育,德育教育淡漠,家长只重分数不看道德,使一些学生分数遥遥领先,道德品德每况日下,没有爱国情感,缺乏民族气节,只为自己前途奔波,毫无回报社会之心;没有起码的尊师敬长观念,教师无私奉献和他人的关心呵护被视为理所当然,不知感恩,缺乏同情心,对弱势群体毫无怜悯之心,对后进同学态度冷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见义勇为这种基本的传统美德几近消匿。若教育培养出来的英才,都是些道德沦丧的“冷血杀手”那就成了民族的悲哀了。
关键词:初中教育;德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0-02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在德育中引进美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去理解美的含义,用美育来重新构建德育体系,将对美的欣赏来感知正确的思想和道德,从而改善德育的效果,改变目前初中德育的若干问题。美育在初中德育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对德育内容的教化作用、对德育结构的建构作用、对德育方法的渗透作用等三个方面。
一、美育对德育内容的润化作用
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人发展过程所需要的基本精神和品质。德育内容从理论上讲枯燥无味,爱国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多远离学生天真美好的少年生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现代的潮流美、自然的纯真美构筑了其思想内涵的全部。如果我们用说教式的来灌输这些德育理念和思想体系,非但达不到德育目标,反而会造成学生对这些美好品质的怀疑和反叛。这也就是目前的德育效果不佳的本质缘由。
因此,在初中的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美育来润化德育的内容,通过学生领悟、感知德育内容中美的东西来接受思想和灵魂的熏陶。像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完全不用去灌输爱国主义的伟大和意义,而是将爱国主义的理论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带着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人物和事件的美,然后去领悟和学习。
案例1: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是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镇,同时也是近代抗日时期的革命老区,广游二支队在此为沙湾历史写下抗日的壮丽诗篇。为此,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查”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查找沙湾抗日资料,参观多处沙湾旧址,认识到沙湾抗日历史,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教师完全不用去灌输爱国主义的伟大和意义,而是将爱国主义的理论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带着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人物和事件的美,然后去领悟和学习。
将德育内容用美来润化,在已有的德育内容中去发现美,将内在的美外化,将抽象的美物化,就可以使得我们的德育不再停留在强制性的灌输,学生可以在愉悦和崇敬中去接受伟大和美好。
二、美育对德育体系的建构作用
美育对德育体系的建构作用主要体现在德育实施途径的选择和完善,体现在对能够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及平台的挖掘和利用。
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学校的德育结构主要包含德育课程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其他学科的教化影响。主要是利用专题式的教学和日常教学影响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的阐述和学科性的解释,在反复的解说中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施影响。这种反复的说解不是依靠德育内容本身,而是利用各种学科中美的因素来构筑新的德育结构。例如在语文课中的语言美、数学课中的逻辑美、美术课中的色彩美、体育课中的形体美,这些美的因素往往是我们实施德育教化所依托的平台。
案例2:番禺区沙湾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在八百多年的文化历史薰陶下,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这里孕育出美名远播的“何氏三杰”,更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为了引导学生承传民族传统文化,开展《走进沙湾,了解广东音乐》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对广东音乐的认识,从只有一点点模糊的印象到一步步的加深认识,不仅了解她的历史起源,主要乐器构成,经典作品等,领略其艺术精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案例3: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番禺区沙湾镇是全区重要的水源地,其周边环境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组织开展了“走进环保”的系列主题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废物利用,手工制作”比赛,旨在引导广大学生注重环保,探讨废旧物品的利用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附学生制作的丝网花(见右图)。
美育对于德育的体系的建构,从本质上是以美育为工具,利用各种途径,在丰富的美育活动中展开德育思想教育,在感知美的同时接受道德思想的进化。
三、美育对德育方法的渗透作用
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劝解说服法等。这些方法只是我们进行德育的一个手段,要提升其效果,必须结合美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榜样的力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榜样本身就是美好的化身。在树立或者阐释榜样时,要通过挖掘其精神和灵魂中的伟大,要将其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情感陶冶则是通过美育来陶冶学生,促使学生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健康的情感,良好的风貌,也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在美的情感陶冶中,德育的要素得到落实,在落实德育要素的时候,又进行了情感的陶冶,美育和德育完美的结合在情感中,情感也是德育和美育共同的本质。
总之,美育在初中德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利用、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美育。我们要在德育中渗透美育,以美的元素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主动的接受道德原则,达到思想上的自觉。亚理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善的总是美的,美的体验和善的品质统一在情感的共鸣中,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激活学生心中的这种共鸣,极大的拓展德育的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小飞.孙宏恩.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05).
[2]郭笙.美育浅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