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德树人范文

立德树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德树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键词:教师;奉献;爱;学生

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是学生成长的榜样、路标。即使你的业务表彰再多,教学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若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无用之功!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一颦一笑,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任凭你在上面乱涂乱画。特别是初中生,模仿力极强,一个不经意间的坏习惯,就有可能影响学生一生。这种示范性将由轻描淡写的画面潜移默化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常言道: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要想成为“德艺双馨”的当代人民教师,我认为年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典范,用爱浇灌心灵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奉献、勇敢、执着等一切的优秀品质。教师的一切品质都会在学生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树以良好的形象,为学生的明天绘出七彩的蓝图,才能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人,然后再教学生怎么去唱歌。学生上课不迟到,这是讲诚信;唱歌有激情,这是热爱生活;课堂守纪律,这是大局意识。课堂虽小,但包含着做人的种种道理。岗位平凡,却要真正做好学生的模范榜样。所以不管是教师严于律己,还是在学生中树立典范,都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一次在课上,我问有谁没有带竖笛,一位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站起来,说他没带。当我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让我惊讶,他说:“××(班里最调皮的孩子之一)他们也没交。”原来榜样的树立对学生的成长是那么的重要,树立错的榜样也就等于树立错了目标。有些人有质疑了,说不定,那些调皮的孩子将来比学习好的孩子更有出息呢!是的,人的成功有很多条途径,但是,我认为社会评价榜样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学校来说,榜样就是团结、勤奋、节俭、守纪。这是人生的基础,也是人生的态度。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从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要自觉认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二、无私奉献,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是教师默默的奉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播撒在这教育的沃土上,奉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我们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最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必须到农村锻炼三年。说实话,农村的条件确实不好,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我担任了二年级班主任,在这短短的三年班主任工作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教师的不易。每天领队进校园,带领打扫卫生,冬天劈柴火,生炉子,开家长会,家访,照顾学生,这些远没有多教几个班的音乐课轻松。

在学校活动中,农村的孩子,除了扔沙包、跳皮筋儿,再也没有其他的爱好,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创办班级特色,我决定教学生打快板、说快书。在这里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教学生打快板,从站姿到手型,从音乐快板到天津快板,他们都学得有模有样。后来,我们有机会参加了一些官方组织的才艺大赛,从校级、县级、市级、省级,最后站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领奖台上,站到了全国顶级的舞台上。每一级的比赛都是第一名,证书、奖章、牌匾都拿了很多,还为学校赢得了最佳组织奖和十佳奖。学生看到什么都好奇,到了天安门,进了故宫,和鸟巢合了影,和曲艺家们要了签名,我们也不虚此行。有个学生还告诉我:“老师,我将来一定要来北京居住。”“老师,我非北京大学不上。”我觉得通过艺术教育关注了学生,关注了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有这样一次次体验,肯定会终身受益。

三、重在沟通,做好良师益友

第2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键词】地理视角;立德树人;学生学力;学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28-02

【作者简介】居加莉,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

今年笔者参加了江苏省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提倡教育应该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也体现了党的十报告确立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指导思想,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新诠释和新要求。[1]那么,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终极目标?笔者通过这次比赛得到了历练,也收获了一些思考。

《地理教育国际》(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1992年8月)要求:“地理学习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学生必须发展有助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这样,地理课程便得以在政治、社会、道德、人道、审美和环境教育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基于这样的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如何通过发现学科价值让学生学力得到发展呢?应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其核心问题应放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技能,提升了学习力,更能认识到地理学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因此,进行地理教学过程的预设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问题层递,架构地理思维逻辑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创设为开始,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解决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来掌握相应的知识,这样产生的效果是教师讲授陈述性知识所不能及的。

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提问中思考,在质疑中创新。培养问题意识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提出、思考地理问题的方法,如“5W思维模式”(见图1),核心探究问题关注“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何时出现?它带来什么影响?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等主题。

“5W思维模式”给了学生一种思维发展的方向。从问题的内容看,首先引发学生关注地理空间位置,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地理概念;从地理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在哪里”等理解类问题,到“为什么”等分析类问题,再到“怎么样”等评价类、预测类问题,学科思维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建构学科逻辑(如图2);从地理影响因素看,引发学生关注对地理事象的过程分析和人地关系等问题。

高质量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从笔者平时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看,从一开始的茫然拘谨、无从下手,到后来的踊跃提问、思维迸发、积极解答,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找到了面对地理事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技能培养,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力――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2]

地理学科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五种地理技能,分别是: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组织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3]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实施开放的地理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机地融入小组学习活动中,既积极发表意见,又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活动探究问题对学生要有意义、有兴趣,具有较强的思维挑战性和复杂性。学生对地理知识经验的获得、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和感悟,不是简单的师生传授就能达成的,而是只有通过复杂的、多维的、动态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行为,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评判、自我建构,才能求得真正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力也能得到提升: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力,问题导向触发学习毅力,问题解决提升学习能力。

三、情感升华,彰显地理学科价值

立德树人的“根”在课堂,其目标指向发展和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从地理学科教学的角度看,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地理品格,外化为崇高的地理行为。

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认为,促使人们行动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最强的动力,一种是最好的动力。”[4]最强的动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最好的动力则是追求精神境界的动力。我们的文化在努力培养人们的“最强动力”,使我们与最好的动力越来越疏离,对自然的掠夺越演越烈。地理学科的价值就在于努力寻求“最好的动力”,强调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时,要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地理教学应着力从学生心灵深处寻求突破口,力求使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口号上升至精神和伦理道德层面,从而有效促使学生在行动上做到善待自然。

比如“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笔者选用了纪录片《第三极》中的一段视频结束本课。当学生们看到藏民无比虔诚地匍匐着身体亲吻湖水的时候,教室里沉寂了下来,学生们被深深地打动了,此时教师旁白:“当我们远离自然享用美食的时候,应该对那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心存感激,而我们更应该满心敬畏和感谢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我们都不应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美好的心灵、温和的话语、强烈的画面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这个环节,使整节课实现了情感的升华,让地理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也对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雪梅.立德树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3).

[2]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第3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键词】德育 家庭教育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155-02

立允魅耸墙逃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德育工作,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对于地处偏远农牧区的我们,德育工作更是首要任务。

近代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随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关键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

一 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的途径增多,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广,但是,有不少学生基本道德礼仪缺失,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违纪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反思。

1.德育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学雷锋活动、知识竞赛、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唱爱国主义歌曲、民族团结歌曲、革命歌曲、观看红、主题班会、班级与班级结对子等,可谓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收效甚微。关键问题在于许多活动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实效性不明显。

2.家校联系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其实,在育人目的上是一致的,但就是由于缺乏沟通交流,或者沟通方式欠缺,导致家校联系形同虚设,失去了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德育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趣、有效、有情的,是师生共创、共振、共享的,是富有生命气息和创造活力的。课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少教师仍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出现问题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导致学生抵触心理严重,厌学情绪高涨,形成了敌对的局面。

二 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1.立德树人要注重实践养成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是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适当改变一些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例如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教师带领学生扫扫街道、捡捡垃圾等,而应让学生自觉地去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

感恩父母教育的活动不仅仅是在家帮父母洗脚、收拾房子。还可以开展“假如今天我是父(母)亲”活动等,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做父母的不易。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团结月,还可以延伸到每天、每个月。民汉学生结对子可以从学校走进彼此的家庭,了解民风民俗,融入彼此的心中,亲如一家。

革命传统系列教育活动:对于重大纪念日,利用班会、板报教育;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看一次红;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书信、开学第一课教育等。

德育活动的开展要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只是在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各种预案,给学生讲清目的、要求。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体验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比我们的说服教育更有效。

2.德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参与

在家庭教育方面,现在的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许多误区,管理孩子是由原来的疼爱孩子转变成溺爱。在我所教的八年级中就有几个家长存在错误的观念,孩子作业没完成,就帮着孩子打电话说生病了;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或者看节目导致孩子没写作业,就说家里发生事情了;更有甚者,孩子不想上课,家长就找各种理由给老师请假,班主任不放心便登门拜访,家长和学生却躲在家里不开门……找家长交流沟通,家长当面答应得很好,背后却依然如故。找他们谈话的次数多了,家长就说“只想让孩子身体健健康康的,学习嘛,能学多少是多少吧……”

试想,这样的学生怎么教育?这样的学生家长怎么合作?这样的家长可以影响到其他家长,这样的学生也能影响到其他学生,如果不尽快制止,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也很大,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学生思想存在问题,要想根除就必须从家长入手。首先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轮流找家长谈话,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家长态度有所改变为止。第二,让学生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运动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培训会、家长经验交流会、亲子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第三,教师们定期不定期家访,与家长亲密接触,谈心交朋友,在融洽的关系下开展工作就容易多了。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要让学生家长真正懂得:家庭是孩子终身的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孩子耳濡目染,日久天长就自然内化成孩子的自觉行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因此,家长要懂得调和、关爱与保护,更应该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予喝彩,在他们失败的时候给予真心的鼓励,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苛刻的教训。

3.德育工作不仅要深入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思想品德教师、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因此,我们强调“以德育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第一,德育工作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时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面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针对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学有困难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以及不自信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他们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老师同行。

第二,德育工作延伸到课下。(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他们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一颗爱心毫无保留地献给每个学生,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这种爱的真诚。(2)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耐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同时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设身处地地为自己着想。这样,教师与他们沟通中就不会被拒绝,就会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3)对待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更要多一些关爱。这些学生在思想上都有一些问题,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另外,有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比较僵,不愿沟通,不愿交流。这时候,作为教师,课下随时都要关注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不露痕迹地帮助他们所需,同时和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合作,使得这些学生在大家的真诚关爱中健康成长。

第三,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播正能量。以前,有些老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过分依赖题海战术,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学中对一些富有情趣的画面删除,担心学生只看热闹,教育学生除了说教还是说教,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依托信息技术,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通过鲜明的动画、鲜活的实例、感人的场面感染学生,让学生们在新的教学手段的刺激下去自主更新、自我提升。学生是课堂上的中心点和关注点,我们要时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用正确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幸福,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第4篇:立德树人范文

1、精神文化的滋养

学校的治理,关键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学校围绕育人工作,创建文化环境,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1)校徽:主图案由打开的书本元素构成,呈现“人”字造形,寓意教书育人,学校教育立足人本、人文、人道、人性,为民族的未来培育有德、有用、有才之人。(2)校训:德以立身,学以立业,行以立世(3)办学思路:文化育人,教学强人,品格造人,素质成人(4)办学宗旨:为了学生未来(5)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教师誓言:忠诚教育,敬畏教育,无愧教师,无愧我心。(节选)(7)校风:崇师厚德守道怀仁致远践行(8)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有文化、有质量、有规模”的农村中心校。(9)学校“五年规划”:一年完善配套,两年提升质量,三年创造文化,四年打造特色,五年争创一流。(10)主编《传承经典,历练人生》校本课程

2、制度文化的凝聚

(1)教职工文化学习制度(2.)优秀班主任培养制度——构筑学校育人队伍基础(3)“校园之星”评比制度——德育之星(4)家校共建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德育网(5)学生评教制度——将教师德行列入考核标准3、行为文化的践行(1)国学诵读、京剧国粹成为特色德育活动为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提高道德修养,我们学校成立了少年宫,开设了象棋书画、国学诵读等活动课程,其中国学诵读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安排在国学上有较好基础的语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精心选择国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诵读活动,提高活动效果,将国学内容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京剧常识与欣赏引进学生音乐课堂,并将逐步实现常态化。(2)墙壁文化纳入语文教学内容学校设置了长约60米的传统文化墙,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作为文化墙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堂带领学生现场感受文化墙的文化氛围,要求教师对文化墙内容进行认真详尽的解读,要求学生写心得、谈感受。(3)三爱、三节、三尊、三扶为强化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学校组织开展“三爱、三节、三尊、三扶”(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尊老、尊师、尊父母、扶弱、扶贫、扶困)活动,利用学校电子显示屏、板报、校网广泛宣传,通过活动开展,让传统美德回归学生大脑,常驻学生心间,成为自觉行动。(4)雷锋月、感恩周、孝敬日学校将每年3月份定为雷锋月,组织开展板报评比、主题班会、义务清扫街道和校园、去敬老院为老人洗洗衣服晒晒被等一系列活动。将5月份的第一周定为感恩周,要求每一位同学给自己尊敬爱戴的人写一封感恩信,表达自己的报答之心感恩之情。将父母生日定为孝敬日,要求每一位学生在父母生日那天,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送一份自制的小礼物,只有亲其亲、爱其爱,才能爱祖国、爱人民。(5)每日一播——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学校印发了《干汊河中心校学生文明礼仪系列教育讲话》,每天大课间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教育,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自己担任播音员,既得到了教育,又培养了能力。

二、效果与期待:构建你我共同的文化家园

第5篇:立德树人范文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我们就必须先对自己立德树人,有高尚而科学的站位,有清晰的育人思路和举措,有适宜的模式、方法、目标与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担负得起立德树人的重任。英语教师首先要立五德,即立言德,立学德,立教德,立育全人德和立科研之德。立言德,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立起品味文化、文学和文明之德,呵护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力,创造条件让其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幸福。立学德,就是要学会在“翻转教研”模式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给学生垂范,以感悟到的精髓和实际策略,帮助接受教育的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真实能力。立教德,就是要一重英语语言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精神财富内在的美;二重学习力的养成,从对新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实际过程中,对疑难盲点刨根问底,站在学生角度和教学规律的层面,“翻转”研习,直至释然,让师者之神和教者之行相合,给学生形成永久的示范;三重对学困生的人文关怀,社会的和谐,缘起教育之和谐,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教育举足轻重。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学生就有学优和学困之别,我们不可以求全责备,有违师德,所以要刻意研究和呵护学困生,给他们创造“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品尝他们本该品尝的教育成果。立育全人德,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还重视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开发之德。有此认识,我们就可以多角度立体地欣赏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有自己的推力、引力和扩张力,挖深、拔高和拓宽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英语语言是一个载体,也是一个平台;英语语言教学是一个支架,也是一个专业的工具,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成果,要语言更要有利用语言求生存和做事的多元能力,所以英语教师要有育全人之德,莫独守语言外壳之教。立科研德,就是要转归科研的学术价值,研究现实问题而不无病,恪守学术道德,无学术不端,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和人才发展规律上作基础研究,走后方法科研和践行之道。五德已立,则要实际践行。具体说,酒钢三中“翻转教研”后,英语教师要自主或合作细化具个性特点的基本立德树人英语教育理念,开发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本领,和在后方法教学法中基础的科研与创造力。

二、在“翻转教研”后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立德树人

1.纵向衔接,夯实基础,全面呵护学习情感,优化学习方法

初高中英语的教学衔接,历来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可总有人提、有人论,但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所谓的教学任务使然,但毋庸讳言的是,关注学生成长的责任意识使然。由于中考的负反拨效应及教学层面多重的功利化作为,新入高中的学生既有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负积累问题,也有学习方法和对英语语言学习情感和理念偏差的问题。探明了问题的归因,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钥匙。在“翻转教研”的促进下,在立德树人意识的引导下,酒钢三中英语教师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从“语言、语法、语境”到“听音节拼单词”1,从规范的课堂笔记到延伸阅读,从“课堂”、“课学堂”到“学堂”的三级跨越,都是为了纵向衔接,帮扶学生渐次形成外语学习的核心能力。所有过程中,多元多样的即时评价,助推发展,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找回成功体验,体态、眼神和言语中,全面呵护学生的学习情感,消除信息错配。英汉对比,文化品位,结构透析,渐行渐优,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欣赏方法扶到了一个高效的轨道。在某一节课上,老师用一个圆诠释了英语语言意群的活性。“一个英语语句有如一个封闭的圆,有起点亦有结点,起点大写首字母,结点就是也能表情达意的标点。”图画、色彩、笑声、笑脸,构成了一幅对英语语言中意群、句式和情感表达的生动画卷,演绎了语言,也诠释了情感与文化的美。摘一例而窥全貌,酒钢三中立德树人的英语教育有个性也有高度。

2.学理层面上,增强由课堂到学堂教学模式的立德树人功效

立德树人的“学堂”模式的整体构架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即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层面,帮助高一新生自主或合作地优化了其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优化了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学法;具体表现为:首先,学生能感恩地提出英语学习中的困惑,有了对语言学习过程及方法理想的思考,积极寻求老师的建议,消除师生间信息错配的通道被有效地打通;其次,英语课堂上,受英语语言学习的正反拨效应影响,学生开始使英语语言学习回归生活,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层面,开始有策略地描述、表达、质疑,自主、合作、展示,在逐渐高效地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多元的生活与社会交往能力;第三,相较而言,实验班学生就英语科的学业负担明显得以减轻,除基本的练习外,其它一切教辅已经悄然遁形2,将曾经被剥夺的时间和精力还给了学生,他们研习、拓展、思考、质疑,从学理的高度上给了他们提高英语学习力的时间与自由;第四,因为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间有了默契的立德树人的英语“学堂”的明显基础架构。工作在分步实施,三级跨越已经有了明确架构。

(1)师生间明确立德树人概念,要帮助学生夯筑起自己的立德树人目标,即成为一个在中国环境下会学习英语这门外语的人,也成为一个有学术道德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不断地修为学习后,更成为一个有多元能力国际视野与交往能力的完整的人。

(2)细化立德树人“学堂”模式建构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合作建构;不管课堂还是学堂,学生总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信息错配最小化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立德树人“学堂”模式的构建中来,这才是课题研究3和立德树人英语教育富有生命力的前提和根本;他们的需求,需要被科学转化为立德树人“学堂”共建的支柱,他们的智慧与创新,需要被激活,使立德树人落地生根,成为全体的共识;在学堂构建和立德树人英语课堂教学效益的激励下,使他们能将此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润物无声地嫁接与其他一切知识得学习环节中去。

(3)模式三级跳,即由“课堂”到“课学堂”和“学堂”的三级跳。课堂,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但在课题预设支持下,课堂基本上还是由老师主宰,帮助学生衔接知识和对学习态度与方法等调整和优化,培育立德树人英语学堂的知识、学习策略与思想基础;“讲”、“听”、“记”就是整个的特征,“讲”表面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它仍然是核心过程,这一过程将持续整个一个学期。“课学堂”,就是在前期课堂基础上的一个过渡期,期间只是半个学期;本周期内,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课堂与学堂模式的交互,要么一节课内有机交互,要么在条件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基本完整地交互,即课堂和学堂的整体交互,中间没有穿插,相互完整,激活课堂与学堂中师生间隐性的竞争与互促因子,让立德树人的英语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与智慧,拉近师生的合作距离,远离低效和负效;整个过程中,“学”、“查”、“验”,特征明显,“学”即自主地学和合作地学,课内学,课外学;“查”即线下查,线上查,对知识等全面查证;“验”即在课堂交流和展示中验证自己的“知”、“能”、“用”及其他尤其包括语用和沟通等多元能力。在此过程中,渐渐隐去的是教师主宰式的干扰,渐渐淡入的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全面感知和理性认识,有了有生成能力的自主立德树人意识,在基本的公德和对英语的学德方面有了基本理性的认识,全面为“学堂”而准备。“学堂”,即在前两级基础上,完全进入一种由学生主宰,老师主导、主推,师生间深度合作的模式。师生间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引领与被引领情感,生生间有高效的合作情感,学堂中有“温度”,欣赏感知包括英语语言和文化在内的美;(4)全面做好实验研究。每节课有一定量的反思,对课例进行“翻转”4研究,集中反馈,以期形成对立德树人英语教育全面升级实践和“翻转”推广5的成型模板来。

3.多元能力培养中,奠定学生因立德树人英语教育而要求的自我学术和人生规划力

第6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之家;立德树人;家庭教育

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教育处处在,处处有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主体,然而当今在校园里关爱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加强和改进关爱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是打造教育引领之地、教育之城的一项重要工作,为逐步优化留守中小学生发展和家长参与教育的环境,促使留守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为其打造一个温馨环境,笔者认为借助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这一载体,让家长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家长的联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让留守儿童之家得以充分体现其关键作用,现就留守儿童之家立德树人的作用谈谈个人拙见,权作抛砖引玉。

一、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教师的素养是留守中小学生立德树人的标杆

立德树人乃根本,提升素养为核心。所谓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教师的素养,就是指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导,应从“高”“尖”上要求自身的德行,使之成为留守中小学生立德树人的标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辅导教师这一职业特殊身份,是因为其工作对象是鲜活的学生,更是面对一群特殊群体,正像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人格修养也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个性成长,因此,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教师独具魅力、具有高尚品味的人格素养就越发显得重要。作为一名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恪守高尚的师德、从严要求自己,处处以育人为己任,做留守中小学生的楷模,从一言一行去教育和影响他们。如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时,大方县高店小学郑禄贵老师平日不善言辞,每到留守儿童之家时,就总有说不完的话,对学生谆谆教导,和谒可亲。五(1)班黎颖说过:“我爸爸去世了,但我感觉郑老师就像我的爸爸。”学生们提起他都是那样亲切,总是掩饰不住对他的尊敬和喜爱。每学期开展留守儿童之家师德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他总是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对他的满意率几乎都是100%,留守学生们给他起了个“阳光老师”的美称。郑禄贵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开导学生做一只有高素养的“小小鸟”。

所以,要在留守儿童之家中开展立德树人活动,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有立德树人的素养,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道德的气氛。要求教师要用立德树人的素养把留守学生当成和自己平等的客体,不偏不倚,中正处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留守学生的人权,不能因为是师就侵犯他们的基本权利,伤害他们的人格尊严。

二、留守儿童之家活动是留守中小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

立德树人贯穿于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的方方面面,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乏立德树人的思想。现在,留守儿童之家活动中的典型活动,多是些思想性和德育性兼备的优质活动,活动中反映出的道德思想非常丰富,只要用心发掘,就会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活动,让留守学生不知不觉接受一些基本的道德思想,从小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如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辅导教师从语言行动上感染学生,特别重视让广大留守儿童参与其中。大方县教育局选送68名学生的征文送教育部关工委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均分别被评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其作品已编入《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优秀征文集》,其中就有38名留守中小学生获奖。他们在征文活动中纷纷表达了自己要从小做起,学会感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树立自己远大梦想,要做有用之人。

三、家庭教育助推留守中小学生立德树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长或监护人参与留守儿童之家活动更是推动留守中小学生立德树人的一大助力。家庭教育应提高认识,做到言传身教,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学生在校情况。如大方县雨冲乡各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均开办办“留守儿童空中家长学校”、亲情话吧、亲情视频。由于教师、留守儿童父母互相掌握对方的电话号码,教师通过电话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告知其孩子在校的表现,向家长或监护人传授科学的教子方法,从学习、道德教育等方面配合学校,增进了学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沟通,方便了父母及监护人对孩子有效的管理。父母通过与子女视频聊天,教育学生要体谅父母及老师的辛勤培育,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品行、成绩优良的好学生。

总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走向道德化,良好的道德素养已成为一位合格学生的基本素质。只有提高留守儿童之家辅导教师的道德修养,家校合力参与留守儿童之家活动,从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农村留守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王晓莹.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3] 咸大伟.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9(10).

第7篇:立德树人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教师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崇高的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应忠诚教育事业,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并对学生施以教育。我们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有所成后将走上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决定他们未来发展之广度与深度的基础,首先是师德。

因此,我们的师德教育,面对的不仅是今天讲台下的学生,更是明天讲台上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以及面对自我、审视社会的态度,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情工作的人,学生才可能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继而从讲台上的伟岸身影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学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人员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在于,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只有热爱学生,搭建起教育教学的桥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学人员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推动教育走向成功。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一生两袖清风,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坚实牢固,无灰层感染。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张专注听讲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照亮孩子的心灵。课堂内外谆谆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作为教学人员,最基本的条件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的作用地位更大更高。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做到举止文明,庄重自持。教师的礼仪是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规范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良好做法。最后,教师的要加强自律。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不止在学校,也在学校之外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之外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自律,以自己毕生的道德实践维护教师的高尚职业形象和荣誉。

四、教师应充实自身教学知识。

曾经有位学生在周记里这样写:教师总是用自己已学的固定的知识来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思进取。他的话引起了我极大的思考,没错,教师不应该只满足自身所学的知识,应该利用空余的时间多看一些有用的书,多参加一些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知识不断地增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原来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在现在看来已经没有想象中的重要了,现代社会要求培养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教给学生最新最有用的知识。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一旦教师自身停止了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就丧失了活力。我相信,我们教育者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拼搏,一定会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的

五、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奉献精神。

第8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键词:家风;立德树人;永恒主题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71-02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指明了当代“德”的科学内涵,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为立德树人提供了路径方向。党和政府十分强调立德树人,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质。未成年人正处于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有能力判断什么是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端正自己日常的道德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担当。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良现象与问题

(一)重溺爱轻责任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与家庭成员重大纠纷等很多家庭和社会悲剧频频重演,甚至有中、小学生残害自己父母或亲属和他人的报道,这当中不少是由于家庭教育失当所引起的。如家长们过分溺爱子女,任由他们凭借自己的意志做事,致使孩子们任性娇蛮,不愿承担责任,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就和他人发生冲突。还有个别家长甚至纵容其子女的不良行为,使得孩子们更加任性,助长了其暴力倾向,那些校园暴力血案则表现出极少数未成年人人格扭曲的烈度。

(二)重智育轻德育

众所周知,一般家长习惯提供给孩子智育方面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灌输这样的思想: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能有份好工作赚大钱。而不太注重其良好的德育和素质的教育,即所谓重智轻德式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知识教育,忽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即教育孩子如何学会做人,这对处于人生初期的孩子来说存在着严重的道德教育空白。

(三) 重利益轻奉献

当代社会存在的重利轻义的现象也对部分家庭产生深刻影响。有些孩子的道德观念功利化、只顾自身利益,对待他人冷漠,对弱者无同情心,对需要帮助者不愿施以援手,不懂得如何去爱和感恩他人。这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家庭成员缺少平等交流和互相关爱,家长的不正确行为加重了未成年人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孩子失去了对道德品质的追求和信心,使得自私自利、不讲信用、忘恩负义等行为在部分未成年身上表现明显。

(四)重“成龙”轻家教

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使得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当作家庭的唯一重心。未成年人在家长的强烈期待下不堪重负,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家庭亦是如此,甚至更加强烈。于是,从孩子受孕的时候起,向这个终点的冲刺就开始了。这种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让学生和学校都处于泰山压顶之下,变得畸形。我国几千年优良的家教传统,例如教育孩子节俭、勤劳、忍让等传统美德教育今日已经所剩无几。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

(一)我国古代“立德”之说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居“三不朽”之首,足见其地位重要。《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言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古人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准。

(二)将德行修养和孝悌立于重要位置

学会做人,以修养德行为求学目的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古人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懂孝道、有责任心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提倡 “百德孝为首”,认为“孝”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恩情结,“孝”是子女对父母之爱的主要体现,也是子女爱的繁衍与扩张的源点,孝亲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基本品德。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此,孝悌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也是国家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础。

(三)品学兼优和人格高尚缺一不可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格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行为,它时时处处渗透在人的全部言行之中,覆盖于人的活动的多个层面。孔子所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所言“生而同声,长而异俗”等,都道出了人格发展的差异性。《孟子・尽心上》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深刻表述了培养后代高尚的人品的重要性。因此,人格教育成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学高不是真正的目的,学高是为了品高。

三、我国传统的家风

(一)家风的定义

家风又称门风,家风一词在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写作的《家风诗》中出现,可以说,家风是历经延传而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我国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家风就是血脉,是延续几辈人的文化教养和人品传承,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整体精神,它既是家庭传统的延续和家庭价值的体现,更是家庭文化的凝聚。家风凝结着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它是除物质之外而具有的永恒意义、非物质性的家庭文化凝聚力。家风通过家里每一个成员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对每个家人来说,家风就是无字的宝典,更是无言的教育。

(二)家风的影响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它一旦形成,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和浸濡意义;反过来,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而是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同时,家风讲求亲情、重视人伦、注重文化知识,它所蕴含的人伦观、自然观、生命观等就是塑造新时期“家风”的宝贵思想资源。所以,一个社会、国家是否具有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最终还是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素质和优良的家风。

(三)家风的教育功能

家风一般可分为三方面的内容,包括传承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基本方法与规矩,如家德、家规、家训、家谱等。良好的家风是维系家庭或家族有效运行的精神纽带。家风的好坏直接关系社会风气的好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着隐蔽和间接的特征家风与未成年人生活的时间、空间、活动往往是统一的,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品行及行为方式会被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和内化。

(四)家风是家庭教育文化精髓

家庭教育可以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自我成长,并使每个成员都成为最好的自我。由于立德树人是家庭全体成员的事情,而且,只有家长做好了,孩子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家风离不开家庭文化的引领,只有将家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统一起来,才符合家庭文化的本质规定。每一个健康的家庭都应该重视其家庭所特有的文化传承,如家庭的谱表、相片、故事、口头传诵及特有的家庭传统档案。

四、生活教育理论对家风形成的印证

(一) 生活教育理论基本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表述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二)家风反映实际生活

家风的形成正是以生活为前提的,它是与实际生活紧紧相结合的。家风的影响也是通过家庭生活才发生巨大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家风的形成,集中反映了在家庭教育中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反映了家风的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需要,反映在立德树人上的重要作用和需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三)家风来源与家庭生活。

家风最重要的是与家庭生活联系,在实际生活若隐若现,它是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孩子,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把他们培养成为身心平衡、手脑并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社会有用人才。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

五、家风对未成年人的“无意识”作用

(一)无意识心理

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在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无意识,在那里它们受到检验,以确定它们是否能被意识所接受。只有通过审查,无意识的欲望才有可能变为意识,如果它通不过,就不会被允许进入意识。通过审查的欲望不会直接导致意识,只是“有可能成为意识”。上述无意识的变化就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某种影响而不知不觉地变化。

(二)无意识是一种悄然无声的力量

无意识能够使未成年人自然地吸收家长的教育内容,并在不知不觉中展开自我教育,最终使自己的行为活动形成习惯。正可谓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未成年人早年养成的习惯会如天性般稳固,由于他们思想未定,良好的家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其道德的养成。良好家风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三)家风的“无意识”传承

我国传统家风文化既是传统社会发展的积淀和折射,也是构建现代家风的重要底色。每个家庭历来重视家风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良好的家风来源于日常点滴的家庭生活和代代传承和良好的家庭氛围与风气,并与父母等长辈的示范作用密不可分;如果父母等长辈有意无意地以身作则,注重自身形象,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榜样,有利于家风的浸润。

六、立德树人的永恒性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古人云:“道德之于人群犹元气之于万物也。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人禽判于道德。故天虽生才,才者未必成君子,则以教育成之。”立:树立;德:德业。“立德”即树立德业。树,栽培。“树人”即培养人。从家庭德育与成才关系来看,“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前提条件。现代意义的立德树人就是要从“立德”做起,培养接班人。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让每个孩子成人成才。“立德”是首位,是“树人”的基础;“树人”是目的,是指培养未成年人成人成才。

(二)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国的传统道德中众多内容内涵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仁义礼智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极深的人格修养、行为规范和家国情怀,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源头活水。家庭中由于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家长常常是在举手投足之间就潜移默化地对孩子在情感上以熏陶、引导,并通过日常生活和言传身教传播社会道德、培养个体品质,使孩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立德树人是当代价值观的根本体现

众所周知,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价值准则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模糊、偏向和是非颠倒。由于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在于让未成年人掌握一些关于道德的知识和观念,而是在于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的以促发道德行动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道德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34.

[2]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3]彭德华.现代家庭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51.

[4]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思考[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7.

[5]王长今.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86.

[6]徐惟诚.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247.

第9篇:立德树人范文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1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

  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立德树人,先树班风,学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貌又称班级的风气。是班级中形成的在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等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稳定的倾向。是一个班级建立在对自己、对别人和对集体的新生基础上得到集体舆论支持的集体成员的自觉行为。它通过班级成员的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表现出来。班风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影响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班风对外是班级的形象,对内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

  抓好学风建设。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班风建设的成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文明守纪之风,让每位同学都成为班风、学风建设的主人。班风、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抓好整体班风、学风建设,才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2   

  领导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可见,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不是教师的专属名词,亦不是教育行业的专属名词。是所有教育者都必须重视的思想与理念。只要是社会的人便是有资格作为教育者的。只有当引起全社会重视时立德树人才可以长久地生存下去,才可以成为教育舞台的主角。

  第二,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首要即是具备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事业融入于自己的爱好中,每一次的工作都会当作是一次精神的娱乐。当教育工作成为教师的精神娱乐时,教师会便会无怨无悔地投入。当教师每一次面对学生,每一次面对家长,每一次面对社会,才会心无挂碍。

  第三,具备独特的魅力素养。其一,作为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魅力,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不经意间感染他的学生,使其在耳濡目染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农村学生不比城里学生,可以生活在一个素质相对较高的学习环境,他们大部分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接受着爷爷奶奶那一辈的思想,唯有靠教师来影响他们。人格魅力主要包括品德、才学、风度三方面。然而教师人格魅力的完善又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磨练练就,这对年轻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其二,个性魅力是德育的关键。独特的魅力是需要思考需要时间来培养,作为教师不但要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还应该因地制宜,灵活的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切不可锋芒太露而使家长对教师产生反感心理。其三,教师的形象魅力极其重要。培根曾经说过:良好的形象是一封‘介绍信’,如果要自己的学生以自己作为学习的榜样,除了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以外,还需要良好的形象气质,我能想象到,一群小学生是绝不喜欢自己的教。

  第四,立德树人需要践行,而非纸上谈兵。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更重要的是身教不是言传。空洞的说教一是小学生无法也无能力接受,二是作为农村小学生接触的事情少,如何塑造他们独立的人格,如何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无论你是文人学科的教师还是理科教师抑或是艺体类教师,都应将立德树人贯穿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始终如一的践行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第五,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不是教师的个人标签。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单凭一线的教师是完全不够的立德树人需要环境,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教师的孩子成长在校园中,那么学校就应为立德树人做各方面努力,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校职工,哪怕是校长、书记抑或是一位扫地的阿姨或是看门的叔叔,都应具备起码的品行,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素质较好的环境中。立德树人还需要地方政府一起努力,需要配合学校为广大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立德树人,是教师的使命,尤其是教师小学教师。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3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20_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内容有删减),看看对“好老师”有哪些期望和要求: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老师始终要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作为教师时刻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耕耘、播种、收获。正因为有他们这样一群鞠躬尽瘁、默默奉献的教师,莘莘学子才得以茁壮成长。

  关怀呵护青少年儿童,坚守乡村学校传道授业,义务教学培优补差,走近社区免费导学,他们做着这世间最寻常最平凡的小事,也感动着一颗颗稚嫩鲜活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