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1. 知识文化。知识,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的熟悉程度。在英语教学中,知识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以及文教等方面。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为人教版“Go for it!”,它融汇了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在语篇中也穿插了许多文化背景,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对英语教学的的更高要求,让教师在自然状态下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八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提到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还提及了我们的养生精髓“阴阳调和”。在接待方面,好客的中国人会在席间一再地给客人夹菜,热情溢于言表。西方人则把自己喜欢的菜放在一个小盘子里,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在食物的营养方面,中国的饮食比较健康合理,讲究荤素搭配,而西方人的饮食大多数是高脂肪、高热量,但他们的烹调手法很讲究,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
又如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着重介绍了孩子们的梦中乐园Disneyland。迪斯尼乐园是美国人创造的文化,成就了一个童话、一个神话,更是一个奇迹,成为全球孩子都向往的地方。通过视频与图片,我全方位地展示了书本上所描述的迪斯尼乐园的几大特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与感知语言。
2. 观念文化。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八年级下册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讲到了许多社交礼仪知识,我顺水推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些小情景剧,让学生理解欧美的各种礼仪观念与禁忌,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 词汇文化。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最活跃的系统。学生早在学习英语的初期就涉及了很多关于色彩的词汇,也有一定的理解,他们知道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红茶,但是英语中的色彩词看似简单,其中包涵的文化背景却很重要。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这么一段话: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学生看到这么一段话都惊了:哇,原来外国的色彩也是缤纷的!他们开始讨论这些色彩词的所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经过讲解,结合文化背景,他们懂得了,white表示“忠实可靠”,green表示“病容”,blue表示“沮丧”,in a brown study 表示“沉思”,in the pink 表示“健康”。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课题名称:青藏地区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主要有三部分:青藏地区的区域概况;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藏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第二课时,建立在学生已有七年级,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储备及知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部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观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说出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3.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七年级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学生好动,参与意识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自己观察,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自主学习
活动二:探讨交流
活动三:归纳提升
环节三:课堂小结
环节四:巩固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有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
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板书: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读教材P17图5-30“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及与邻国的分界线。
2.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的经纬度范围,分析本区的海陆和纬度位置。
3.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分析本区海拔高度的特点。并 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4.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本区主要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5.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分析本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
6.分析本区的景观特征。
学生读图分析
师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二:探讨交流
1.读同纬度那曲和南京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差异及形成原因。
2.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粮食种植区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请归纳本区种植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本区主要发展的农业产业类型?
4.用实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居民点分布、民居建筑特点、居民饮食和服饰的影响。
读图观察分析。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归纳提升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归纳总结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部也存在地域差异。
3.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板书
(一)区域概况
(二)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
(三)农牧业生产状况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地理对提升初中生的素质、对正确认识世界和身边环境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理不是主课,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等,对其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研究。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从当前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重视程度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地理时,往往都会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认为这门学科内容丰富、实践性很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业学习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语数外”学科事关升学更为重要,而地理却对自己的未来帮助不大,导致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很差,学生们对地理课程学习兴趣缺乏,认为只要及格就可以了,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致使不少班级地理课程学生成绩优良率很低。不少学生直到地理课程学习结束时,仍未掌握诸如气候类型和方向方位判定、实地距离计算、经纬度判读等基础实用技能,对地理这门学科仍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利于将来对地理理论实践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方向
当前,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地理教师普遍认识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研究发展方向上,从学生层面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主动性学习,学生对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教师则由过去那种单一授课者的地位演变为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和辅导员,这同素质教学理念是契合的;从教学进程层面,对理论同实践的相结合更为重视,即更加注重将课本中的知识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衔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对地理问题形成更为准确的认知,并触类旁通,升华分析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养成对地理这门课程的热爱;从教学氛围层面,逐u摒弃过去那种僵化死板枯燥的课堂氛围,更加注重营造生动活泼的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们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倡导“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范围延伸至校外,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之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学习效果自然也得以提升。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面对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根本目的,创造性地实施各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才能不断推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学科是同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才能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内,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力,进而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一章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们谈一谈本地一年四季不同时期天气的变化规律,总结气温、降水等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而对天气的变化规律形成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进一步,如果遭遇极端恶劣天气,自己该如何应对,如何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规避风险。八年级下册《认识省级区域》一章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们看一些介绍新疆的视频,听一下优美的维吾尔族歌曲,充分感受到异域风情和祖国的雄伟博大,欣赏完音视频资料后,让学生谈谈新疆地区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社会面貌、文化风情等同内地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关联的地方,两族是如何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相亲相爱的,这对培养学生们的国家自豪感是有很大益处的。
(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地理学科中的深奥知识,打牢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学习引导者和疑惑解答者的角色。
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教学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将学生们带到山区,让学生们近距离直观看到山川走势,通过仔细观察,看到山谷、山顶、山脊、陡崖等不同地形的具体特点,将教材中的抽象理论知识同实地地形地物地貌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再为学生们介绍等高线的概念,使他们认识到如何利用等高线表示具体的地貌特征,如何通过观看地图判定具体的方向方位路线。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章教学时,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地区,教师就可以首先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中是如何帮助父母完成农活的,农田里在不同的季节种植有哪些农作物,如何更好地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收,为什么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才能取得好的收成等等。很多学生都认识到,正是由于受天气气候、水土水文、农业技术、种植区域等影响,只有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才能获得最好的收成。
(三)充分运用各种手段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之中,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在七年级上册《地图》一节教学时,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每名学生准备一张本地区的地图,认真观察整个城市是如何在一张图中标绘出的,再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周围的标记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接着,教师再向学生们介绍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按照具体比例尺,学会将实际地形地貌标记在图中。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教学时,可采取分组互助教学方式,谈一谈对祖国不同地区的具体认识。特别是有不少同学都在父母带领下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对其风土人情有着更为深刻生动的认识。有的学生谈到,在海边玩耍时,看到潮汐变化的规律,一天不同的时间,潮水的高低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谈到,在山区时,必须认真辨认山川走势,才能选择正确的行进路线且能够节省体力,还能够通过阳光方向、林木疏密、星辰变化等自然规律,在山区准确找寻方向,这些都是对指导实际生活技巧非常有益的方面。
(四)加强学习督促检查
素质教育能动式教学不等同于放任自流,不等同于完全忽视教师的地位。恰恰相反,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利用好督促检查这一手段,使教学方向不偏移、教学效果不降低。
例如,在采取分组教学时,学生在活动后期,教师可让每名学生对本次学习效果和收获进行自评,说说通过参与分组学习,收获了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不足,后期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接着,再让本组的其他同学为其提提意见,指出这名同学的学习过程有什么错误,认识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等。这种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把握更加准确。教学全程,教师应将课内和课外充分结合起来。课堂中教师要对每位学生当堂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指出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什么不足;课堂外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助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紧密连接,并对活动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当然,二者做出的评价都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尽量以表扬鼓励为主,防止学生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被挫伤。
四、结语
初中地理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各级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己任,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更加喜爱这门学科,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也会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国栋.试论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 2015(05):221-223.
[2]李旭辉.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 新课程. 2016(6).
一、利用趣味生动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针对初学地理的学生而言,若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与趣味的故事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有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认真备课,查找资料,上课前,教师可先引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可用《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并不是靠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一个又一个战略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地理七年级上册中讲到“海陆的变迁”时,首先用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桑田”这个故事为切入点,使学生对这一章节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层层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国的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遗迹;东非大裂谷断裂下沉、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逐渐缩小……造成这种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引起海平面的升降。又如在讲地理八年级下册“新疆”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对新疆的气候特点(干燥、少雨、温差大)了解的更为透彻。教师先提出问题:新疆盛产什么水果?(哈密瓜、葡萄)。紧接着又提问:为什么干旱缺水的新疆却盛产甜甜的哈密瓜和葡萄。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踊跃发言,最后明白:原来是因为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加之高山环绕所以干燥少雨,但是新疆夏季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使得水果的糖分大量聚集;利用新疆地区的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象地说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趣味生动的故事、成语、灰谐生动的语言以及不断的提问方式,使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统一以及形象的图示,加上走出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通过形象的图示,往往可以把复杂难于理解的地理知识由陌生变熟悉,便于学生记忆理解。例如在讲述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系统”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锋面雨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情况,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天气的成因及变化规律。但是这部分内容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等是新课标要求的内容,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忽视,从而脱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个时候,则需要教师做基本概念的阐述,还要充分利用插图来加强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天气预报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天气预报,使学生能正确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又如讲到地理八年级上册我国地势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首先利用多媒体将我国的地势特征演示出来,同学们清楚地看到有三种不同的颜色表示:最高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棕红色;由此往北往东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直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的平原和丘陵。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地势特征记忆深刻。在讲到“经纬度”这一章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绘出学校的平面图,并通过采用不同大小的纸张,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内涵,通过这些实际做法,一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拓展思维,实现知识迁移,巩固兴趣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及其特征,而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本课是本节教材的第一课时,从教材内容来看,主要阐述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温度带的划分图,了解我国的五个温度带。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及形成原因;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了解气温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的因素;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难点:阅读等温线图,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气温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对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教材地位作用:“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地理最后一个分区教学的内容,它既是对八年级上册自然地理知识的应用和综合,又是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分析和总结,也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树立区域协调、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奠定基础。为此,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做好纵横联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内容结构: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各知识点之间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长江沿江地带由于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并发展了众多的城市和工业基地,在促进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从教材表述系统来看,本节教材由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各种类型的图像共有7幅,活动板块共4处。这样的表述系统,为实施图像教学,增强地理教学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切实“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基本能够阅读和运用地图,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能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分析一般的地理问题,能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一些地理问题作出相应的评价。同时,八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小组合作意识强等心理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适时利用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在读图中思考发现,在析图中体验探究,在探究中感悟提高的目的。
三、设计理念
地理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全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探究领先,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图中学、在思中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图”描述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并对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出简要的评价;能根据“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概括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有关图像及相关文字资料,能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东西地区的地理差异,说出区域内进行协作、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因果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长江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纽带和辐射作用。
难点:分析长江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六、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很喜欢猜谜语,请根据谜面猜出下列城市名称:船出长江口、带枪的男人、双喜临门,并想一想它们所处地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根据谜面猜出城市名称,仔细观察谜底答案中几个城市的位置。
设计意图:活泼好动、富有挑战意识是八年级学生的典型特点。新课伊始,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既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旧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新课教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明确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在“长江沿江地带图”(地质出版社地图册)上描绘出长江沿江地带界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比较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长江流域的范围;②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带着问题描绘地图册36、37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图”,阅读教材74页第一段,思考、交流、展示,逐一解决。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运用自制的PPT动画闪现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东西起止点,指图总结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沿江的相对位置。
2.感知地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图,设问:①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有什么特点?②长江上、中、下游的地形有什么差异?这种差异对长江各段水文特征有何影响?③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如何开发利用其水资源?学生阅读分析图8.17,完成教材75页活动1,展示交流。
3.走近气候
学生分析教材图8.18,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和思路。
4.发现资源
学生阅读教材图8.21,填写表1。
设计意图: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图发现问题、运用读图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性的四个方面。
承转: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了什么重要作用?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图文整合
教师指导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教师设问: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⑤教师在“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上展示煤(符号)、天然气(符号)、水电站(符号)、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符号)等,让学生自己利用“H”形经济格局说出。教师投放部分学生的绘图(如图1);总结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自东向西为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绘图中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2.模拟空间
教师运用自制的PPT动画,演示长江沿江地带与西部地区、东部沿海经济带之间“H”形的经济格局及本区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学生观看动画,感知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区际经济间的纽带作用。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图形演示,清晰流畅,是对教师讲解的有力辅助。
3.巧手绘图
教师指导学生在图8.23中填绘出长江主要支流及纵贯长江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教师利用自制的PPT动画,演示纵贯长江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教师设问:①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基础与条件是什么?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78页第一段,分析概括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教师总结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
设计意图:绘图活动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巩固了河流及铁路干线等知识,还为顺利发现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做好了铺垫。
4.世界博览
教师播放视频,介绍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设问:本区与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相比,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及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获取信息,横向比较,深入思考。师生共同总结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设计意图:适时给出视频资料,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
5.各抒己见
教师设问: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你赞成吗?为什么?学生依据教材79页活动2,分角色扮演,进行辩论,畅所欲言,依次阐述。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学会分析。
【课堂小结】
师:展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如下:①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②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③我对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④这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⑤这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回顾、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能力训练】
关键词:教学方式;主动学习;同堂异构
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大不相同。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以及我们教师对不同教学方式的采用率如下:
上表显示的众多教学方式中,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学生教别人是以学生为主体。本文就地理课堂实例中一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及产生的效果做一些对比,以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学生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视听并用是以静物图像、电影、录像片、录音、博物馆的展览品、多媒体电脑软件(软件强调声像)的材料用于辅助课本的教学。通过视听结合的接受方式,一个人对于所学内容的记忆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师演示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是一种辅教学方法,要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教学案例: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山区面积广大”这一框内容为例。首先对上一节内容进行复习,检查学生对上节内容掌握情况,然后开始新课。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山区面积广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7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国各类地形齐全,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
生:东部。
师: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
生:西部。
师:据图2.8我们可以知道,丘陵的海拔高度比山地――?
生:低。
师:根据我们去年“地形图”一节内容的学习,高原和盆地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回答。
师:我们就生活在平原上,请根据你的感受,说一下平原的特征。
生回答。
师展示五种地形类型的模型,形象生动,让学生记忆深刻。
师:请根据图2.8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完成活动中计算不同地形类型对应的圆心角。
生计算,并回答展示。
师:根据计算,可以总结出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找出其中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并归纳我们所在的平原面积有什么特点。
生: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我们所在的平原面积较小。
师:根据书中正文部分,找出山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生找出并回答。
师解释山区的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以及为何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的水热条件比较好。图片或课件展示何为基础设施。
师:在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山地灾害有哪些呢?请读图2.10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找出山区灾害的类型,以及这些灾害是如何发生的,如何防治。
生看书并划重点。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学生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实践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或者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学生教别人是让学生对课文中内容提出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其他学生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对该问题提出讨论评价。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案例: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山区面积广大”这一框内容为例。先请同学开始自主学习,找出本框内容的重点,并对文中你认为难以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号,如果有不懂的,提出问题,请班上其他同学帮忙。
生甲:重点一:我国山区面积广大;重点二: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重点三: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生乙:我补充,我国的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活动题中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如何开发利用山区;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建议。
师点评:生乙帮忙补充了课文中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你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周围同学求助。
生丙:什么是农业的多种经营?
生丁:就是多样化地经营农业,比如种水稻,种黄豆,种青菜……
生甲:但是这些都是种啊,是属于……种植方面的,还是一类啊?
生某:还可以养牲畜,就属于畜牧业了,河里还可以养鱼,就是渔业……
……
从上面两节课的结果显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应用在课堂中,可以让学习氛围更好,让学生有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胡青.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二: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讲授技能指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07.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教材的使用有一定的体会,下面就创新性使用教材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创新性使用教材的方法
1.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我们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师用书》的建议来教学的,《教师用书》建议几课时我们一般就几课时。但有时也可以根据难易、多少及学生实际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教材中一课内容一般分为几目,当有的一目内容比较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就可以分作两课时来学,也有的二目内容简单,就可以合成一课时完成。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本课内容共分四目: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每一目的知识都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提高分析、判读的技能。每一目用了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比《教师用书》建议的2~3课时,多了一课时。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分析、理解教材,加强练习,为以后学习夯实基础。一定的教学任务,还是应限定一定的教学时间,不能无休止的任意延长,应鼓励用较少教学时间完成较多教学任务的高效率教学。
2.适当增减、替换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中,我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减或替换部分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过去编的,有些知识现在又有新的发展,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补充上现今的内容;还有时完成本堂教学任务时间宽松,也可以适当给学生补充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不一定都适合我们教学,如果教学中使用当地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比课文中的材料更具现实性、直观性、真实性,更能达到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用当地材料来替换。
如:八年级上册教材30页活动第3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探讨山区经济贫困的原因及发展经济的方法和途径。但教材举的例子是中西部山区,离我们较远,学生对那儿的实际情况不熟悉。所以我教学中并没有采用这道题,而是联系我们当地实际情况来教学的。因为我县南部有大面积的山区,经济还不富裕,贫困的人口还很多,而我教的学生中有许多就来自南部山区,我用本县的实际情况来教学,学生能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贫困的原因,及政府帮助摆脱贫困采取的措施,并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气氛热烈。在我的激励下,学生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报效国家,为家乡服务。
3.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完美,但在某些情况下并不符合每一堂课的教学要求。因为教材编排主要考虑知识表述上的系统和简洁,而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则主要考虑如何使讲授的内容易于被学生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上课时不能处处沿用知识系统顺序,而要对知识内容重新组织编排,以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按照教材的顺序去教学,发现学生在学完长江流域三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后,再探讨防治措施时,学生对知识的链接不好,还得再重新复习造成该种生态环境的原因,然后再探讨防治措施。与其这样,我觉得不如改为这样的顺序来教学: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探讨防治措施;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的原因——危害——探讨防治措施;长江沿岸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探讨防治措施。
经过不同班级的试验,按照调整后的顺序教学,学生思维顺畅,条理清楚,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好。
二、创新性使用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创新性使用教材中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必须以课标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标。
(2)创新性使用教材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3)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的资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
一、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许多新的教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和推广,也缺乏具体措施特别是在基本教学能力训练方面,缺乏内容和要求。以致于学了教学法,却不能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
在国内,如邱学华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刘显国创立的反馈教学法,刘学法提出的学导四环节教学法,李维枢创立的四步循环教学等,此外还有实物教学法、比较教学法。
在国外,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法,皮亚杰提出的活动教学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正在向课堂教学中渗透,得到推广,并逐步获得应用效果。
1.1巧引歌曲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巧用古诗文。
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1.3巧插趣味故事。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侯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中学地理教学法课程应根据地理学科教学的实际提炼教学原则,结合中学地理教材谈教学方法,将学科发展的新思想、研究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课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必须采用一些先进的手段,如语音、录相实验室等。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