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课程标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第1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启示

一、目前我国英语课程目标存在的弊端

2011年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注公平教育,面向全体师生,注重素质教育等几个重要指导思想。《标准》正文共有四大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与以往相比,新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然而,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其中仍有许多弊端存在,这与学科目标的制定息息相关。

(一)语言交际能力目标的实施长期弱化

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强调培养学生得体、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更多的指向口语交际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规范,和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1]。

如今,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英语课程目标的其他方面而言,语言交际能力依旧是块短板,在日常的英语交谈中,学生依旧会出现大脑“go blank”和“文化失语”现象,也就是交际能力长期弱化的表现。

(二)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失衡

《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中把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英语语言知识,人文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是英语课程的“灵魂”。它更多的指向情感态度价值,是高层的隐性的生成性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大部分仍停留在英语的工具性价值上,对于其人文性价值,绝大部分教师将它视为额外的、不重要的虚幻目标,并没有涉及或者真正融入英语课堂。例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单元中,教师更多只关注里面的词汇、重点句型,而对于主题的升华则仅仅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涉及。英语的人文性价值并未得到体现,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了这一单元而提升对环保的认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未发生任何改变,而仅仅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

(三)跨文化意识目标的边缘化

全球化的发展让整个世界趋于一个整体,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互通、摩擦碰撞每天都在上演。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不同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了《新课程标准》目标的一大主题。

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强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英语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现如今,很多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意识保持着积极的态度,重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相结合,可见跨文化意识目标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忽略跨文化意识培养,或将其边缘化。

二、2014版英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解读

2013年,英国教育部新的国家课程框架文件,并于2014年正式启用。其中第三关键期,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其英语课程目标主要包括:

(一)阅读课程目标

1.培养阅读的鉴赏能力和爱好,独立阅读难度逐渐增加的材料:广泛阅读小说和非小说,尤其是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式和作者的整部书籍、短篇故事、诗歌和戏曲。学生阅读的材料选自于:1914年之前的以及当代英国文学,包括散文、诗歌和戏剧;莎士比亚(2部戏剧);经典世界文学名著;基于挑战、兴趣和享受,自助选择和阅读书籍;重读早期接触过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其内容,为比较不同书籍奠定基础。

2.阅读稍难的文本:学习新词汇,将新词与已学词汇联系起来,根据上下文和查阅字典理解新单词;在文本中进行推理和考证;了解写作的目的、受众和语境,并利用这一知识帮助理解其它文本;检查理解是否有误,以保证正确理解已读内容。

3.批判性阅读:了解语言是如何生成意义的,包括:比喻性语言、词汇的选择、语法、文本结构和组织特点;认知不同的诗歌写作规则,理解这些规则历来的使用方法;通过表演,理解剧作家作品是如何实现人物之间的有效沟通的,以及为何不同的舞台演出需要不同的剧本演绎;在文本中进行批判性比较;研读不同作者作品,每年深入了解2名作家。

(二)写作课程目标

1.以享受和获取信息为目的,准确、流畅、有效和详尽地写作。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读者进行写作,包括:结构严谨的正式说明文和记叙文;故事、剧本、诗歌和其他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讲座和演示的记录、修改后的文稿;其他一些列的叙事或非叙事文本,包括议论文、个人书信和正式信件;总结和组织写作素材,提供必要的事实细节,支撑观点和论据;将已学的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选择恰当的写作形式;借鉴文学知识以及所读所听到的修辞手法,增加写作的影响力。

2.计划、起草、编辑和校对文章:思考他们的写作能否反映出预设的读者和写作目的;修改词汇、语法和结构以提高写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有效性;注意语法、标点和拼写的准确性,将英语附录1种的拼写模式和规则应用于关键期1和2的教学大纲中去。

(三)语法和词汇课程目标

巩固和拓展语法、词汇知识:拓展和应用英语附录2中的语法知识于关键阶段1和2的教学大纲中去,分析更具挑战性的文本;研究他们阅读文本中语法特征的有效性和影响;借鉴读到和听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有意地使用到写作和演讲中去,已达到特定的效果;了解并理解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语域及其相关领域之间的差别,标准英语通其他变体之间的差别等;在其写作和演讲中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精确、自信地使用语言和文学术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的讨论

(四)口语课程目标

自信、有效地口语表达:能在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语境中(包括课堂讨论),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能发表简短的演说和演讲,表达清晰,紧扣主题;能参与正式的辩论和讨论,能够总结观点,或者进一步发表观点;能即兴创作、排练和演出剧本和诗歌,从而生成语言并讨论语言的用法和意思;能使用角色、语调、语气、音量、情绪、沉默、静止和动作来增强语言效果

三、英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新特征

2014版英国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较以往的课程标准而言,具有以下几点新特征:

(一)强化英语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英国14版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英语不仅仅只承担语言的交际作用,更承担着个人情感、观念交互的社会作用,课标强调英语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人文主义精神对个人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其日后进一步深造、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奠定基础,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首要目的。

(二)强调英语的交际功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和听力,他人才能与之更好地交流。”课标要求学生学会讨论以便更好地学习;能够清楚地阐述和解释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掌握听说的艺术,能够做正式的报告,向他人演示并参与讨论。可见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更多地为人使用,其交际功能也被进一步提升了一个档次。经典的交际准则要求,有效地交际要掌握几点要素:how、when、what、whom,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提高交际能力,从而高效地进行交流。

(三)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英国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科目标中并未像中国那样单独罗列出,而是蕴含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内。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养学生除了理解常规的语言知识外,更多地则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批判性思维显得十分有必要。但在中国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学习能力分为五大块,即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批判思维和创造性从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单独的割裂开来,但是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来获取则未能很好的体现,在评价上也没有很好地载体。

四、英国课程标准的启示

通过解读和探究英国2014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带来了启示和借鉴,主要有:

(一)目标的制定应更加具体明晰

英国的课程目标设定更为具体,易于教师操作和实施。就以阅读目标为例,英国课程目标明确说明了阅读的范围(1914年之前),不同的阅读体裁(短篇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以及必读的书目(莎士比亚),并具体阐明了“如何去阅读”。例如在理解生词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和考察,或通过查阅字典来获取新单词。目标中还例举了一些有助于拓展批判性阅读思维的活动,如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深度理解剧作家剧本中的台词和语言文化,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方法指导,将阅读内容与阅读方法相结合,构建了较为完善明晰的阅读体系。而我国的英语课程目标设定则相对宏观,在具体的内容和获得内容的方法与途径上却没有清晰的说明。

(二)应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国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英国更加强调过程,即能力的培养,在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其形成长期探索、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口语目标中,要求学生“发表简短的演说和演讲,能参与正式的辩论和讨论,能够总结观点和即兴创作、排练和演出剧本和诗歌”,这不仅是对学生口语的考察,也是对学生交际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口语目标中,更多的是模仿、朗读等简单的目标设定,并未给学生提供展示口语表达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长期弱化,哑巴英语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

(三)目标的设定应更具弹性和包容性

在英国的课程标准中,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的表述“基于享受和兴趣自助选择和阅读书籍”,可见英国的课程目标设定是基于人的发展和需求,目标的设定具有弹性和包容性,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和水平。

在对阅读书目的设定上,英国课程目标也给予了教师一定的选择权,除了规定的必读书目以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自行选择阅读书目和教材,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也显示出英国课程目标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参考文献:

第2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

纵观各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欧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13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定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  Framewor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从理念、目标和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件体现了国际上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强调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教学大纲设计中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如香港地区1999年版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韩国也是同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等选修课程。一些欧洲国家则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强调外语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4.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5.评价改革形成潮流,各个国家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自1985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高中英语课程得到了普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经过1993年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教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此次参加调查和测量的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共87所,学生达15,937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1985年的全国英语教学测试调查相比,平均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如下: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小。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993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和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3.高考外语科目虽然近年来逐步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同一标准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4.近年来,各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条件较好的高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课程的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现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关系

2001年7月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当时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尚未出台,因此,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这次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制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将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准。

第二部分 高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及内容结构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既立足于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现状,又充分考虑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增长的需求,力求使课程标准做到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体现时代性的要求。

2.第一次在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提出:“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3.既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课程,以学分制为基础、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元,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4.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5.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提出基础教育英语水平级别证书制度的设想。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1.基本框架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分别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其基本框架图如下:

附图

高中英语课程基本框架图(详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文中表1)

2.必修课程

原则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必修课,共5个模块,计10个学分。高中英语必修课程的内容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注重语言的输入量,必修课程由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1。

3.选修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若干模块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进行选修,分为两个不同的系列课程,即B系列和C系列课程。B系列课程为顺序选修课程,应在完成A系列课程后顺序选修。B系列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A系列基本相同,在继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选修课程共设6个模块,计12个学分。

第3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论点: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下,就如何开展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进行讨论。

论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论文框架: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模式

1、概念: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并把它运用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去对教学进行重新构建、优化组合的过程。

2、模式:①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②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辅助其他学科教学;

③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自主研究学习有关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背景

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基础。这就使得信息技术与英语的学科整合摆到了重要的地位上来。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出发点

1、理论依据:在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主要强调学生为主体,情境,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2、基本出发点:①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英语教学;

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

③利用Internet环境下进行英语口语教学;

④利用中学英语“四结合”的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1、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演示工具;

2、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资源工具;

3、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

4、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整合的辅助工具;

5、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1、目的要明确; 2、内容要适度; 3、要务求实效。

第4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特别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时代对英语教育目标和英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如何将“英语课程标准”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及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等新情况,这些既是英语教师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时代提出的具体要求。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两个突出的问题,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笔者就英语教师须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探讨。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英语教师要完成这些使命,其教育思想、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起着直接的、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须具备以下七方面素质。 

首先,英语教师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修养。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培养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人先正己。”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格、言行,教师对社会事物所持有的态度,都将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较高的道德要求,要严于律己。现代教师的形象,已经不是只注意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面向未来教育的革新的主导员,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其次,英语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英语专业知识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当代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知识:①普通文化知识。②学科知识(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语言学基础知识,本民族语言知识等)。③一般教学法知识。④英语教学论知识。⑤个人实践知识。 

第三,英语教师应有有效的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英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于学习,刻苦努力,把学习英语当作一件乐事,而并非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师要把学生当主体看待,尽可能发展学生最大的潜能。学生应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正如有句谚语所说:“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not make it drink.”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创造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第四,英语教师应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英语教师是“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课标中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课标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要适应这些变化,就要进行必要的思想、观念的调适和重塑。 

1.更新人才观念。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高竞争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显然与过去不同。二十一世纪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2.转变教师角色。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走出演讲者的角色”,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3.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也是“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策略培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了解学生现有策略。②确定学生所需策略。③制定策略培训计划。④讲授新策略。⑤训练新策略。⑥评估新策略的效果。⑦强化新策略的运用。为实现新课标的目标结构,英语教师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 

5.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积极的学习态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解决学习问题,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因为未来的学习不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注重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学习过程的真正动力。 

6.实践终身学习。终身学习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应率先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一个人不是一从师范院校毕业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合格的英语教师需要不间断地实践、反思、学习、提高。学生终身学习,教师也要终身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常年不变的英语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即使那些英语高级教师、英语特级教师,如果停滞不前,不经常更新知识、调整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原有的许多英语知识(包括词、句、语法等)也会老化,从而变得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适应教学的要求,最后沦为不合格的教师。 

第五,英语教师应有较高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英语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英语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开发者的角色转变,提高英语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英语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这就要求现代英语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研能力。英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①英语教育能力。②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作为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③课堂教学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④创造、鉴别、运用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⑤洞察、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具备这样能力的英语教师不再是“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而是既能照亮别人又能照亮自己的火炬。这是每位英语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也是应当具有的风采。 

第六,英语教师应有合作交流的素质。英语课已从过去的封闭式走向现在的开放式,英语教师有了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为此,具有善于与人合作交往的个性品质对一名英语教师就显得特别重要。英语教学需要师生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学习、成长。同时,每个英语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英语教育教学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家庭与社会,所以英语教师也应具备有与家长、社会有关人员沟通与团结合作的能力,形成教育的合力,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英语教育教学。 

第七,英语教师应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影响自身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效。当代的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谦逊好学的品质,应具有是非分明、心胸开阔、关爱他人、胜不骄败不馁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影响。 

在国内外教育形势日益变化的今天,作为“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及英语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之一,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锐意进取,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才能不断地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晓明.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学术能力 英语教学 专业英语

0引言学术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学术能力主要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应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探究学问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学术能力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在各领域内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英语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学术能力是当今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关键。语言课程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与外语学术能力的整合是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迫使我们对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重新调整。制定与时俱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及学分比重重新设置,剔除偏重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增加学术性和专业性题材的文章,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满足各个不同起点水平学生的需要,改变单一性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真正达到英语学习促进专业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目的。

1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1.1教学大纲滞后陈旧,与本科大纲脱轨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都将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听说等语言技能为重点。中国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转变,对外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一直沿用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此大纲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相比,对词汇、听、说、读、写、译各技能的要求在定量与定性两方面都偏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对英语能力的内在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对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外在要求。既不符合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也没有体现高层次性。1.2课程设置不均衡,学分比重不合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多数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以精读、听力为主的综合英语课程、以文学赏析、英美文化等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类课程和科技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学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学术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英语课程学习的总学时中,基于学术能力的科技论文写作和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不超过20%,学术英语课程所占比重较低,不能最大程度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效率。1.3偏重人文性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学术性以精读和听力为主的综合英语课程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和语篇等方面进行精读课文的讲解,以阅读分析能力为主,费时低效。综合英语精读课文极少选取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或会议论文等题材内容,缺乏针对性。而文学赏析、英美文化、新闻英语等课程又都侧重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突出人文性,缺少专业性和学术性。这样培养出来的还是“继承型”、“积累型”学生多,“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少。缺少互动交流式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无法满足研究生个性化需求,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所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学评价单一,缺少综合性成绩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有两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基本上每学期成绩都由期末一次性考试确定。有的学校还要求研究生参加英语学位考试。这种评价机制缺少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整合,没有量化学生学术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没有评估学生用英语开展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一考定终身”评价体系导致研究生不重视课堂参与、交流和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上不上课不重要。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2调查研究2.1调查工具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某高校2012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攻读工学、理学、管理学、会计学、法学等不同专业,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旨在了解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度、英语需求情况及对英语教学的建议等。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9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90.5%。在参与调查的172人中,女性94人,占总样本的54.7%;男性78人,占总样本的45.3%。说明样本的性别比例趋于合理。从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来看, 98.3%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57.1%的学生通过了六级考试,说明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未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标准。从全国统一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成绩来看,80分以上4人,占2.3%;70-79分10人,占5.8%;60-69分62人,占36%;50-59分的66人,占38.4%;40-49分29人,占16.9%。说明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学生成绩集中分布在50-70分之间2.2调查结果与分析问卷题目分为教学现状、需求分析和教学建议等多个维度,以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等形式设计题目,旨在了解研究生对目前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对学术英语的需求程度,从而构建基于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TP耿延宏.tif,BP〗如上表所示,Q1关于研究生第一学期综合英语(精读、听力)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必要的调查,表明80.65%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设置综合英语,尤其对新闻英语、英美文化、翻译等偏重人文性的课程较感兴趣(Q2)。通过访谈得知,研究生认为综合英语很必要的原因主要是其考虑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从兴趣的角度,有的是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有的是文科专业,有的是习惯了精读、听力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纯粹为了获得学分以便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而选择了满意,这部分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从需求的角度,学生选择了学术英语(Q5)。Q3代表的“专业课老师或导师要求研究生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的数值为88.96%,说明研究生被要求用英语检索自己专业文献资料的比例越来越高。Q4代表的“研究生被要求用英语写摘要或论文”的数值为81.77%。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导师要求研究生用英语写论文。“在读研期间,你最想学习哪方面的英语?(Q5)”,79.1%的研究生选择学术英语或双语教学,只有20.9%的学生选择综合英语。由此可见,研究生对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要搜索和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或用英语写摘要和论文。从专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研究生更需要学术英语。Q6代表的“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能否促进专业学习”的数值为80.11%,说明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与目前的课程设置相比,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机会不断增加,研究生必须掌握英语学术环境下的一些基本技能,以便能用英语开展他们专业工作,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3基于学术能力的教学模式3.1以通用学术英语为基础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SAP)两种。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教学重点是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为专业学习做准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开设学术英语口语、学术英语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科技文献阅读、文献翻译实践等综合性学术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训练学生听英语专业课程和讲座、记笔记的能力、搜索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和摘要的能力,进行科研成果汇报的演示陈述能力,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等等。教材选取以通用人文类和通用科学类文章为主,即没有专业背景知识也能理解的科普性文章,如转基因食物、温室效应、计算机病毒等。这些教材内容适合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所组成的英语学习自然班的特点,也适合来自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采取任务式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做”、“问”,整合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3.2以专门学术英语为升华专门学术英语是针对某专业学科知识的英语教学。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的词汇语法、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英语交流策略和技能的培养。各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和专业情况,开设如机械英语、电子英语、商贸英语等学科知识课程,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内容的差异,如机械、电子类撰写实验报告、法律类撰写法律案件、商贸类撰写商业合同等。同时强调工作场所英语技能,如技术报告写作、会议陈述演示等。教学以专业交际和写作的英语技能为重点,将技能训练融入专业知识课程。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在遵循真实性原则上自我设计、自作、自我评价。3.3以专业英语为终极目标专业英语是全英文的专业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鼓励学生以组别形式进行专题报告,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等,能够把英语熟练应用到所学专业领域,将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知识密切结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选取课程原版教材,由海归专业教师、具有很强英语能力的专业老师授课或聘请外籍教师。这一阶段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能解决困扰学生多年的英语学习问题,如听全英文课程抓不住重点;阅读英语文献或原版教材速度慢;听英语讲座不敢参与讨论、提问题等。

4结语基于学术能力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培养研究生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将理论知识、语言技能与科研方法等不同层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研究生语言能力,拓展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勇,崔雪娟.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6):92-99.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4):306-308.

[3]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第6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出发点,结合笔者从教以来对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与反思,特对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剖析,并就此提出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新课程”的推广与实施也愈发彻底和全面。《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育部,2002)因此,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才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在课堂上起到操练语言,有针对性的运用语言的作用,并可为学生提供大量体验、实践、合作及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为可能。而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是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才是一切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活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常常是“活动多,收效小,活动结果很不乐观。”

本文根据笔者在此领域的不断实践与反思,对目前初中段英语课堂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剖析,并就此提出提高其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段英语课堂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其提高途径

1、活动开展的数量多,但学生参与的效果差。

各个版本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一课时的内容几乎都涉及结对活动、小组活动及听、说、读、写等多项活动,大部分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采用其中的若干项活动依次开展。较多的活动贯穿于知识密度大但时间却十分有限的课堂中,往往会使部分学生盲目参与,只见课堂气氛非常热闹,而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收效却不容乐观。

【提高途径】精选活动,有的放矢。英语课堂中有效的活动可以大大激活课堂,激活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但活动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合理分配活动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活动过于形式化,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有所忽视。

“教师分配任务——学生独立或通过‘结对’或‘小组’工作——汇报活动成果(个人或小组代表)”(刘涛 夏飞华,2009)几乎成了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套路。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成果汇报”而忽略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反馈和评价。尤其在“公开课”时间,我们更易看到这种“表面的热闹”。

【提高途径】完善课堂活动的流程,增强活动的可行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各任务,而后再交给学生开展合作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良好活动习惯的培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评价。此外,在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若干学生或小组进行蹲点关注,如此往复,既能提高活动效率,亦能系统地建立起学生个体的学习成长档案。

3、忽视个体差异,难见全员参与。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体,应在课堂中占据主导位置。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却很容易被忽视。很多教师只片面追求学生们面对同样的任务以同样的方式取得同样的活动效果,这就导致在该方面没有优势的学生感到自卑、沮丧等消极情绪。从而失去成就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提高途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位学生的智慧各具特点,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位学生包括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八种不同的智能,但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强弱情况各有不同,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和不足。正如加德纳所言:“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曹巍,2003)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首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学情,因材施教,并在课堂上为每一位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和施展其才能的空间,力争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各有所获。

4、部分活动缺少创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由于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活动多以pairwork(结对做对话,表演对话)或groupwork(小组讨论,做汇报)的形式开展,虽然所要解决的任务有所不同,但如出一辄的活动模式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或有一些活动仅限于表面形式,应付了事,长此以往,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课堂教学只得回归传统。

以笔者所在学校初中部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例:七年级是起始年年级,该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活动时兴趣最浓,参与面最广。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到了八年级,学生参与活动的情趣趋于平稳,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并且很难出现全员参与的盛况。升至九年级,学生参与活动时表现得异常平静,教师很难大面积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罕见往日的热烈场面。

【提高途径】课堂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等因素之间多向全方位的信息主动过程。(吴小馨,2010)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输入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大量的输出语言,并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完成知识的良性转化。但“任何交际都是对面子的一种潜在威胁,不但威胁自己的面子,同时还威胁别人的面子”(Scollon & Scollon,2001:48),而保护面子的行为会极大地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便陷入了“活动冷场”的尴尬局面。对于这种心理现象,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出集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善于表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生机。

三、结束语

课堂活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新课程”,善于整合教材,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用创新的思维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异彩纷呈、卓实有效!

参考文献

1、曹魏,《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涛 夏飞华,2009“小组合作活动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 中小学外语教学,(11):30—34

第7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课改,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而普遍的选择,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的结合,自然也成了英语教育的必然。如何把信息技术带入英语学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师由单纯的讲解者和指挥者走向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角色转变?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一定的情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面自行建构的。学生应该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为学生设计真实的、具有与实际情况相近复杂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体验不同的情境、检验不同的观点,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教学原则。这个观点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实质一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教学,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确认。教学过程从面向课程转向了面向学生。从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转向学生内部知识构建,着重协作、会话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

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看,英语文化背景涵盖科学、艺术、医疗、体育、环保、地理等各个领域,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各种文章的体裁各有各的特点,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是很难完成对这些英语知识的意义建构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情境的作用,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信息技术优势,创设并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有关英语知识、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英语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英语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例如,教学“theOlympicGames”,因为学生可能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教师备课时可搜集各种音像资料、互联网上的丰富信息、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课堂教学时,创设逼真的情境,为学生顺利构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背景知识铺路搭桥。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全方位的多源化的英语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外延伸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论文格式模板。所以单靠教师个人努力搜寻教学资源,完成课堂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需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互联网等信息海洋中搜集大量的最新资料,探索和解决英语实际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台北明日工作室创始人温世仁说过:“我们把学习的触角切入互联网,那么将会将全天下的资源化为自己的资源”。 互联网教育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电子百科、教育网站、电子论坛、虚拟、软件库等应有尽有。比如,bbc.co.uk/china/learningenglish里有各种学习英语的专栏,介绍英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热点时事以及中英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故事等等。阅读材料和有声材料应有尽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浏览相关的栏目,下载有声资料。特别是在学习NSEFC必修5第二单元TheUnited Kingdom时,该网站成了课本内容的有益补充。 新浪和搜狐等门户网站都专门开发有英语学习的专栏。包罗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词汇训练、语法训练等。

为了使学生在放学后还可以很方便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解决在学校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学,笔者利用QQ聊天工具建立了一个学习群,让学生在这里还可以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心得,并且把上课用的教学课件、相关声音、视频资料等上传到群共享空间,供学生参考学习。

总之,信息化教学是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实践课改精神,积极探索现代信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合理适度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当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完美整合,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范福莲,女,中学二级教师,一九七四年二月出生,本科学历,焦作市教育先进工作者。她刻苦钻研,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勇于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做一名有思想的英语老师”是她的践行目标。现从事高一英语教学工作。

第8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关键词】安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3-0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的主要指标,效度指:一个测试能够测出预定要测量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是指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目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内容效度研究方面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杨惠中和Weir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从结构、内容、预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邹申对TEM考试效度的历时研究等。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国家级教育考试之一,据笔者对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关于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系统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依据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说明等来验证其内容效度,旨在为今后的试题设计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的建立

1.内容效度的验证依据。本文将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检验其内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徽卷)、《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共同规定了高考英语阅读测试的考查内容、阅读的语篇特征。与以上三项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内容效度越好。

(2)语言学和语言测试中的有关阅读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阅读及阅读测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一个有良好阅读效度的阅读测试,也一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3)关于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非常成熟、稳定。

2.内容效度标准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把测试方法分为五个层面:测试环境、测试说明、测试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预期回答、输入和回答的关系。这个框架的提出为其后各种测试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笔者在此任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要求及受试者特点,将从语篇输入和受试者的预期回答两方面来研究,具体见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语阅读内容效度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笔者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从题材、体裁、文章长度、阅读速率及阅读微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验证。

1.文章题材。题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领域,在阅读测试中,输入的话题对考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文章题材分布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偏颇性,而且关系到试题效度的高低。同时,《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教学大纲》要求读懂有关任务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以及简单的应用文。此外,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考生应该熟悉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科技、历史等24类话题。为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阅读材料的题材做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题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环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话题,题材分布广泛。其次,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关于生活中的习惯和建议,2014年A篇的智能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兼具知识性和时代性。同时,题材的选择契合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念,不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选用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文化,实现了阅读测试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题要求,题材深浅有度,安排较合理。

2.文章体裁。体裁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受试者的理解会产生影响。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纯粹的描写文非常少见。同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识别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及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因此,笔者将文体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以下是笔者按此四类对高考阅读材料的体裁进行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较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其中,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例比前几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技能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文信息量较大,议论文论点鲜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断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对应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虽然说明文和记叙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长度。阅读长度得当与否是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语考试对阅读材料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比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对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文章长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总词数,这里我们按单词数来表征文章长度,同时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汉语注释。下表是对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材料长度的统计。

《考试说明》对阅读量的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在2005~2008年说明中要求对所提供的文章长度不少于1000词,而自2009年新课改起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词。按照五篇文章计算,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控制在200~240词左右。此外,韩宝成提出阅读文章的单篇长度在200~500词以内比较恰当。据此对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部分总的阅读量大致在2000~2200之间,2013和2014年的阅读量基本持平,总体上来说阅读量有上升趋势。据笔者推断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量应该是上升趋势,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量加大的要求。

4.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常被视为衡量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参考性指数,在安徽省高考英语中,自2009年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在规定的35分钟内完成阅读量不少于1200词的文章。给定的35分钟包括阅读文章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按照杨惠中和Weir给出的1U0.75的时间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阅读文章的时间为20分钟,而答题时间为15分钟。依据此时间分配,笔者分别通过计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阅读速度。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文章阅读速度基本在60词/分钟至80词/分钟范围内,三年的平均文章阅读速度为71.3词/分钟。总体阅读速度基本上在50~70词/分钟之间,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阅读速度上,课程标准指出在文章生词率少于3%的情况下,基本阅读速度应达到50~70词/分钟。而较高要求应达到70~80词/分钟。可见近三年文章阅读速度是处在较高要求的水平上,总体阅读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阅读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语篇内容,对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验证要从读者的预期回答方面进行研究,这里的预期回答指得是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微技能。杨惠中指出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连续几年试题是否覆盖了对全部或大部分阅读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六种阅读微技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推断生词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对阅读微技能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试题的不同层次技能的分布特点,而且有助于优化和调控试题的内容效度。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阅读微技能考点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总体上涵盖了《考试说明》中对阅读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没有考此类型的题目。而近些年对“理解具体信息”和“判断推理”两类技能的试题考查力度大大加强,占了整个试题的75%。其中判断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观点态度”题占56.6%。可见,阅读测试是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体,兼顾对高难度试题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命题思路。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理解文章具体细节信息题一直是独占鳌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迅速定位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时,鉴于“判断推理”类题目量加大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的反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的角度对阅读测试进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有三点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阅读理解体裁需要完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应用形式也越发丰富,因此,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应当适当增加对应用文的考查。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阅读材料,笔者发现以说明文最多,其次是议论文,而应用文则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的篇幅,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语篇教学。据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教师们上课的重点还是集中于语法和词汇的枯燥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由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篇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三,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基于高考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生活化和时代化,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材料进行全新地解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如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简写本经典小说,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后来的广大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刘润清,韩宝成.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杨惠中,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第9篇: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指导思想:

本学期小学英语教科研工作将继续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基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围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两个主题开展工作,结合我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创新教学策略,开创我市小学英语教研工作的崭新局面。

工作措施

一、理论学习与时俱进

1.

精心组织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⑵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2.继续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二、常规管理常抓不放

1.组织新上岗英语教师学习常规,对照常规,搞好外语教学的每一环节。重点要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模拟或真实交际中理解、模仿和运用语言;要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手势、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外语教学。本学期将继续组织体现这些导向作用的研究课和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2.抓好教研组建设。英语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到每周坚持集体说课备课,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用集体的智慧来促进自己的教学。抓好英语教师的“六认真”工作,英语课堂教学力求体现

“新、精、活、实

”的要求。教师优良课率达100%,优课率达60%以上。

三、教学研究人人参与

1.加强英语学科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讨,使英语教师人人明确基础教育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学科发展的新要求,积极为教师创设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加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力度和效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注重实效,抓好“青蓝工程”,发现苗子,培养尖子。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小学英语优秀课竞赛和展示观摩活动。

3.组织好教师培训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讲座、集体备课、教材分析等活动,让教师过好大纲关和教材关,尽快明确备课、上课的基本规范,适应小学英语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4.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组织优秀教师作理论讲座、上示范课、研究课。创造机会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争取在11月的英语老师基本功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5.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班英语全科合格率达98%以上,良好率达70%以上,优秀率达40%以上。非毕业班英语全科合格率达98%以上,良好率达70%以上,优秀率达40%以上。

6.开展双语教学,加强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一年级实验班的数学双语教学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和要求非英语教师使用英语授课。电脑、自然、体育及艺术类教师要努力做到30%以上的课时使用英语教学。

四、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兴趣。我们准备根据不同年级掌握的知识水平,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

手抄报、对话表演、英语课本剧、英语能力竞赛等,组织评委认真评定,评出集体奖和个人奖,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认识自我的机会。

为了帮助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我们准备除了在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外,课外也引导学生用英语打招呼、对话。并开展“每日英语”的活动。开辟了学校的“紫藤架下”为英语角,利用学校电视台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增加语言实践的广度和密度,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计划在12月成功举办首届“英语节”。

工作安排:

一、做好“Everyday

English”的工作。

负责人:顾忆恩

二、英语早读规范化。

负责人:顾忆恩

三、做好“英语广播”的工作。

负责人:英

四、办好“英语角”。

负责人:沈旦萍

英语活动:

九月:

三~六年级的“英语日常用语”比赛。

十月:

三~六年级的“英语背颂”比赛。

十一月:四~六年级的“英语百词”竞赛。

英语节活动安排:(12月)

一年级:英语儿歌比赛

二年级:英语绕口令比赛。

三年级:英语书写比赛

四年级:英语小报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