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树真好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用教学”即强化语言运用的教学,也就是要关注言语形式,并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语言的功能。为此,“语用教学”既要“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和技巧”
也要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和实践。
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用教学也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主要阐释的是本人对低段语用教学的实践和理解,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人教版第三册20《红领巾真好》
清晨,林中谁最快乐?
是可爱的小鸟,
叽叽喳喳,蹦蹦跳跳,
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
清晨,林中谁最活跃?
是机灵的小鸟,
扑棱棱,飞来飞去,
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
是“红领巾”来放鸟巢。
崭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
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
在这篇课文中老师适时地用形声字的规律如学习“叽喳”形声字时,迁移学习其他形声字“呱、叽、喵”等字的学习和积累,并学会使用动物的叫声词。
如教师引导:老鼠老鼠叽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喵等。同时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教会了孩子写字,如书写“领”“跃”
另外,在这篇课文中。教师还利用汉字的演变图形引导孩子去识字、认字,并学会运用。如“牌”字从甲骨文的动画中可知“牌”是指薄薄的片状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组词,在阅读中积累的词汇,也学会了运用,
通过这个案例,我觉得低段的语用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也就是在低段的教学中,要做到“四好”即“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
案例二:二年级《假如》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
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
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让小鸟呆在家里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
画一双好腿,
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
望着窗外的小树和小燕,
而是和我们一起
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第一、首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孩子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如 红红的太阳 太阳红红的
凉凉的鸟蛋 ( )的
( )的( ) ( )的
第二、其次,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很注重语四要素:读、说、背、演。
如,师:这棵小树需要帮助吗?从哪看出来的?你什么时候会缩着身子,什么时候会轻轻叹息?现在让我们演一演:你们每个人就是一棵小树,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卷着沙粒打在脸上,打在脖子上,凉凉的,小树们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看哪棵小树最可怜!这棵小树最可怜,我想问问这棵小树,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出示太阳)
通过演小树的“可怜”,提供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如使用“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并理解感情。
第三、我觉得,在语用教学中,要注重识字、写字、学词、写句,更要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同时也要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
如:想象:没有一双好腿会给西西带来什么样的不便和痛苦?
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时,西西多么想――――(指导书写“操”)
当我们我们在草地上做游戏,西西多么想――――
西西如果有一双好腿,―――――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充分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通过给出的句式,对孩子进行语言运用的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体悟感情。
再如,出示课件(贫穷山区的孩子、干旱的大地、被砍的森林――)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________________
我要给____________________
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出示各种需要帮助的图片,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也降低思考的难度,另外,再辅以句式的引导,方法的指导,这样在仿写的过程中,难度适中,同时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善良、想象力丰富的天性。
总之,我觉得要在低段的语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
(2)四好: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
(3)识字、写字、学词、写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阅读教学要突出四个要素:读、说、背、演。
1 从文本的矛盾处反思,超越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反思和批判对阅读内容进行审视、分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不迷信教材和教参,深入研究反思教材后,借助文本的矛盾处引发学生反思课文,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的内容有没有矛盾?
生1:“有矛盾,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课文插图中的田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生2:“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乱。”
生3:“我看见到禾苗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生4:“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
生5:“‘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生6:“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高不了一大截。”
生7:“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
师:是啊!书本也是有错误的。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矛盾,你们可以给编教材的老师提一提修改建议。
生1:把图中的旱地改为水田。
生2:把“禾苗”改为“麦苗”。
生3:把插图和课文都不改,在课后增加一道思考题:请你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
上述案例中学生精彩的发现与思辨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反思后的超越,正因为这种超越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摒弃了教材至上、教参至上的观念,师生在理性的探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创新来自于怀疑,怀疑来自于反思。“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专家”的观念也已深深根植于师生的心田。
2 从教学的生成处反思,超越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生成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和事件。面对变化的课堂情境,教师要在情境中反思,将反思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适时改变教学目标,让教学超越课堂,展示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一天上午,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正指导学生做语文练习时,窗外下起了雪,同学们不时向窗外望去。面对这种情境,老师反思后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操场去观察雪,体验雪。”孩子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操场。他们或静静地站在雪中,或尽情地奔跑在雪地里,心随雪花飞扬,那分情意,那分愉悦溢于言表。十分钟后,孩子们回到了课堂,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写自已的观察体验与感受。一段段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
附学生习作片断:我情不自禁地走向雪中,去感受、去拥抱那细细的、绵绵的春雪。雪花在天空中飞舞,好像一个个跳伞的小精灵,又好像刚出生的小蜜蜂,还不会飞,跌跌撞撞,雪花飘落在树杈上,光秃秃的树枝变成了银条儿,向我们招手。
春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白色的小精灵用自已短暂的生命为人们换来了无比新鲜的空气。我深深地呼吸着,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了一样。我真希望这雪永远留在人间。
“走出课堂,走向操场”,一次精彩的习作指导课结束了,此时留在师生心底的不仅仅是那场雪,而是冷静思考,自我超越的方法与过程。
3 从学生的心语中反思,超越自我
在教师所面临教育教学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我们开始从学生的眼中来看自已的时候,就可以了解“不同世界”的教学的另一方面,知道学生们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历。针对学生的真实想法、独特体验进行反思,就能够更好地塑造教师的行为,帮助师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例如,一位教师教完《坐井观天》以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做说话和写话训练。很多学生都谈到青蛙跳出井口后觉得井外的世界更宽广,井外好。但有一同学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向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教师示意这个学生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课后老师批阅学生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说井里好的学生续写的故事:“老师,我还是认为青蛙呆在井里好。请看我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中浮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杈已刺穿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并不安全,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
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郑重地写下了评语:老师错怪你了,你写得真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是啊!面对学生的心语,这位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
4 从陈旧的行为中反思,超越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在过去有它的重要作用,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引领下,更应该反思某些陈旧行为习惯的弊端,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变换方法,超越习惯,形成更为科学的教与学策略。
例如批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时,老师们习惯用“√”和“×”来告诉学生作业的正确与否。结果有的学生看到作业本上有许多“×”后立即把本子盖住,怕被同学看到;有的学生偷偷地把本子藏在桌洞里就出去玩了,好像错题与他无关。面对这一现象,有位教师仔细分析后改变了以往作业批改的方式,用“?”代替了“×”。发现学生作业有错误时,就在错字或错题后边打了个“?”。自从用了“?”后,孩子们看到错字后会立刻皱起眉头,观察思考并及时动笔给予更正,速度很快。改对了,这位老师在下边打上“√”,如果作业中的错误没改对,“?”仍不动,似乎在盼望着学生去思考,去检查,直到改对为止。
灵活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精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1、背景
我从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已有多年,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单纯,想象丰富,在课堂学习中不会像大学生那样揣摩教师的想法,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来回答问题,往往是我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说,有时会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干扰。然而,这些"节外生"的"枝"有时却往往是学生创新萌芽的展露。针对课堂中的这些节外生枝,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灵活处理,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节外生"的"枝"有朝一日能长成的创新的"大树"。下面就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中的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中的两个片断,谈谈我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2、案例
内容:"**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中的"滚一滚"。
教材情景:用长方体木板搭成斜面,把四种立体图形的积木放在上面滚动,看看那一个滚得快。
片断一:
师:现在,我们就来玩"滚一滚",先用合适的形状搭成斜坡,然后把各种形状的积木都放在上面滚一滚,注意观察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什么滚得快,什么不易滚动?
生:(小组合作,搭成斜面,把各种形体放在上面滚动。)
师:好了。教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得很好,讨论得也很热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先说?
生1:我们小组发现球和圆柱容易滚动。
生2:我们小组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滚动。
生3:我不同意××同学(指生1)的意见,圆柱不容易滚动。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生3的意见)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圆柱不容易滚动?
生3:圆柱是这样放(演示竖放)不容易滚动。
生1:我是这样放的(演示横放),它能滚得快。
师:(看着生3)你有什么意见?
生3:那样放是容易滚动。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说才对?
生3:圆柱是这样放(演示横放)容易滚动,如果这样放(演示竖放)就和正方体、长方体一样,不容易滚动。
片断二: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球和圆柱的面都是弯弯的,是曲面,容易滚动,而正方体、长方体的面和圆柱的这两个面都是平的,不容易滚动。所以,汽车的轮子要做成圆柱形状,而校园里的石桌、石凳,它们的底面都要做成平平的。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能使球和正方体滚得一样快。
师:(一愣)是么?那我看看,你是怎样让它们滚得一样快的。
(老师走过一看,原来他把斜面搭得很陡,几乎接近竖直,球和正方体放上去当然是同时落下来。)
师:(把他的做法展示给同学们看)
这个同学很善于动脑筋,用这种特殊的方法使不易滚动的正方体能和球同时滚下来,应该受到表扬。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原来只要把条件变一变,事情的结果会不一样。下面就请同学们再动手试一试,动脑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不容易滚动的滚得快一些。
生:(开始动手试,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发现在正方体的后面放一个球,正方体就能滚得快。
生2:在长方体的后面放一个圆柱,它也能滚得快。
生3:我发现用手使劲一推,正方体和长方体就滚得快了。
生4:我认为把正方体的边和角都磨圆了,它也能滚得快。
生5:我想如果把这个斜面抹上油,让它非常滑,正方体和长方体也能滚得块。
三:教后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机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34
这是一堂毫无准备的课。
铃声响过,领导们气定神闲地来到教室后排;准备布置抄写作业的我手忙脚乱地擦去黑板上的抄写任务。站在讲台上,脑子飞速转过:“刚制定的计划是不行了,总不能请领导们观赏学生抄写一堂课的生字词吧。看来只有开新课了。”于是我迅速地翻开教案,扫了两眼,拿起一支粉笔,准备上新课。
我打算讲《老师,您好》,这是一首诗歌,语言优美而情感真挚。我从复习导入开始,读完诗歌,我提出问题:“这首诗分为几段?生答:“两段。”再问:“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时答案就不一致了。有说“前进”的,有说“感情”的,另外还有很多天马行空的答案。第一段诗寓意深刻、抒情强烈,学生难以理解这一段的主题。
读中悟,思中品。我请一位学生读这一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有学生听完后立刻回答“崇高”,其理由有:一是上下诗句正是围绕“崇高”来讲的;二是“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此句中饱含着对教师的热爱、崇敬之情,而这正是本文的中心思想。鉴于此,我当机立断:就以这个词语作为诗眼,以点带面,通透全篇。定下这一段诗的诗眼,我就立刻寻找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我略扫过备课手册,觉得预案过于呆板,缺乏教育意趣。于是我试着从几个句子的共通处着手,结合生活,把握联系,实施有效教学。立马飞速在脑海中把这一环节预设如下:①以前与现在是否能印证你“成长的足迹”?举例说明你的“成长”中“浸透着教师的心血”。②改变现在、实现理想要通过双手“创造”,举例说明某个人“创造”未来“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师: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成长”是“浸透着教师的心血”。(板书:成长)
生:我以前很调皮,上学后,老师不断教导我,使我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小学生了。
生:我以前很粗心,经过老师的教导后,我也不再粗心了。
师:从“以前”到“现在”确实可以看出你们成长的足迹。(板书:以前 现在)
师:是不是可以从诗中找出两个词语换掉“以前”和“现在”呢?
生:“昨天”和“今天”。(师擦去“以前”“现在”,换上“昨天”“今天”)
师:说得真好。那么一个人用双手“创造”未来也与老师的辛劳有关系吗?举个例子说说。(随机板书:创造)
生:是的。失败了无数次,爱迪生发明了无数的新事物,他的妈妈呕心沥血,不辞劳苦地教给了他很多哲理、知识,不停地鼓励他,可以说,爱迪生的成功离不开妈妈的帮助。
生:不对,你应该说明“创造”需要老师的辛劳。(强调“老师”)
生: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爱迪生的妈妈其实就是他的老师,爱迪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离不开妈妈的帮助。
师:说得真好。“创造”的确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可是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定能实现理想!(板书:现实 理想)
你想对曾经关心你、帮助你的老师说什么呢?
生: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生:老师,您真了不起,为你的学生贡献了一切。
生:教师的事业的确非常崇高。
(师立刻板书“崇高”)
课后,我坐在办公室里反思着这一节没有多媒体、没有小黑板、没有挂图、甚至是没有任何准备的课,的确有些后怕。评课时,领导们肯定了教学主线的明确,以“崇高”这一诗眼牵动文本;又从钻研教材的角度上,认为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材,课上由教师主导、组织教学时的提问语不够精练,不能有效地引导学习者通向新知,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处理某些教学细节时导致师生对话的暂时终止。
【关键词】创设情境 感悟课堂 内化反思 专业成长
几年的艺术课堂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艺术课堂的活跃不应单单是形式上的热闹,更应是思维上的一种活跃,一种触动,一种感悟,一种深思!
一、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倡导“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实践与锻炼,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我们的艺术课堂上也是如此,我们要学生愿意上课,并在课堂中学习到很多不管是新鲜的、还是有趣的感性知识,抑或是枯燥的、乏味的科学知识,都必须善于解放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二、感悟形象,深入课堂
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课堂上,教师会着力营造一种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其结果是课堂通常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变成了一些可有可无的配角。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艺术课程尤其如此,它的人文性、感悟性决定了艺术课堂的学习更注重实践与感悟的综合运用。
以《晶莹的雪花》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雪花的晶莹剔透、纯洁美丽,我设计了讲一讲“雪花的故事”这个环节。首先,请学生说一说冬天里你有什么快乐的事?结果,很多同学都说了玩雪球、打雪仗,而且说的时候都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于是我问道:“听了小朋友们的描述啊,老师也被吸引住了,能告诉我,在玩雪球、打雪仗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吗?”“非常高兴!”一个同学抢先回答。还有的同学说:“虽然下雪时外面的天气很冷,但是我们在打雪仗的时候 一点儿也不觉得,反而觉得很暖和。”“是啊。”我接着说,“在寒冷的冬天,可爱的雪花不仅能和我们一起尽情地玩耍,它更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呢!想听吗?”“想!”
于是,随着音乐伴奏,老师讲起童话故事:“这场雪下得真大。雪花把树枝盖得满满的,压得弯弯的;地面上粉白粉白,积雪已经有几寸厚了;小木屋顶上,像铺了一条厚厚的白绒被。不过,到晌午时候,雪就渐渐地停了。小木屋里住着兔妈妈一家……”小朋友们被故事里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等老师讲完后还意犹未尽,有的小朋友问:“老师,那么雪孩子哪儿去了啊?”“ 雪孩子最怕热,他融化了,变成了水!”另一个小朋友抢着回答。“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雪孩子怎样?”我引导着。“非常的勇敢。”一个孩子说。“非常的高尚,为了帮助别人,宁愿牺牲自己。真伟大!”另一个说。“是啊!雪孩子为了小白兔,舍己为人,他的心灵多么美丽啊!”“我们应该向雪孩子学习,它的心灵是那么的纯洁,高尚!”
三、内化反思,升华课堂
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这一崭新观念的确立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作为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反思,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已经被我们广泛认可,它有助于我们思考教学环节中的疏漏,有助于我们今后教学的改进与完善。那么我想,在课改倡导下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也应是一种探索-学习-反思的过程。学生在学完一个知识,认识一个事物后,就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知识或事物,并对他今后的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以《晶莹的雪花》为例,通过情景创设,听赏歌曲,制作雪花,最后展示雪花的作品等内容,事实上已完成了所有教学内容,已基本达到教学设定目标了,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学还不够深入,于是我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的雪花制作得很漂亮,但是你们可知道,美丽的雪花正面临绝迹的危险?”请看报道:“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北极冰雪世界消失。看了这则报道后你想到了什么?”于是同学们陷入了深思,终于有同学举起了小手说:“我从报纸杂志上看到,这是环境污染导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环境。”
一、精心设计讨论题。
教学目标的明确,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题:1、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讨论题。2、根据课文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导读中的训练项目,设计相应的讨论题。
二、自学讨论。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于是,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学生边学边想勾画要点:教师巡回指导,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当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否则自学就成为一种形式。
2.小组讨论. (一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
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动于口、动脑的习惯。教师注重引导,交给学习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创”读,尊重独特体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玩解读,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
如《再见了,亲人》―文,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课前收集了志愿军战士舍身堵枪眼,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感入场面。课中,以录像形式呈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最后,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临别赠言结课。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的目的。
2.让学生在动态中阅读.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意去解读文本,生成心得感悟,获得新的启示。
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有学生说:“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乌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看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乌的治疗呢!”我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本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3.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想象是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吗?”学生的想象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还有向人类发出强烈呼吁,希望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 这样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四、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对某些问题难以理解,模模糊糊,一加半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讨论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学阅读教学提倡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丰体作用,让学牛在积极探索中萌发灵感。
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己及时反省。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多种艺术的评价,正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评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呢?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论教”,即以看老师的教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是学生的学。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
因此,我认为好的阅读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评价一堂课的成败,首先看其是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语文课的喜爱和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善于挖掘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善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才能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身感悟、个性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放权,要少讲、少读、少写、少做,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做,要给学生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激发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思考、质疑、问难、分析、理解、感悟、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可以这样说:教师引导是否有方、落实学生主体意识是否到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再次要看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
4.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而一名蹩脚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安静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诚惶诚恐放在首位。他们说“我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课堂安静,稍有一点动静,我的课绝对要讲糟。”。因此他们的课堂往往是一片沉闷、死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试想:这样一节气氛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课上,学生的诸多能力怎能得以培养?所以,积极向上、张驰有度的教学气氛是衡量一节课良莠的标尺。
5.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看一节课不仅要看落实是否目标,还要看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后反馈是否紧紧围绕、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此外,一节课里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实践呈现
2009年9月,我执教了研究课《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一组第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片段(课文10-14段):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
生:课文第12.13自然段具体写了鸟。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看你最喜欢哪句话。(指名读)
师:你喜欢写鸟的哪个句子?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师:你说得真好!那景色又美又壮观。(板书:叫 飞 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生甲:鸟儿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生乙:鸟儿们很自由。
生丙:它们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播放录像: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点评: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儿鸟非常多,而且颜色很鲜艳。
生乙:鸟儿飞起来的景象真壮观。
生丙:鸟儿叫声悦耳,非常可爱。那只小画眉鸟真像个顽皮的孩子。
生丁:鸟儿生活得很快乐,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在那儿生活了。
师:用一句话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生甲:这个地方十分美好。
生乙: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
师:你说得真棒。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第一个打引号?
生:第一个打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那株茂盛的大榕树。
师:对,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打上引号起强调作用。
〔学生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在教师指导启发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生甲:总结全文。
生乙:点题。
生丙:点明中心。
师:对。这样写还照应了开头,也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最后,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十分美好。
生:非常神奇,充满活力。
生: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多么和谐啊!
师: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不乱捕捉鸟。
生:不乱砍伐树木。
总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三、个人反思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1.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同学们,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里应该有很多的树?那里的鸟一定很多,那里的环境一定很美?然后针对问题,我来导入下一个环节。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初读课文后我问“同学们书中描写的鸟的天堂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同学们也很自然的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说了不一样和一样的内容,很自然导入到课文重点部分:“大榕树”“鸟”。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意外
一直到课堂快结束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学习品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一句简单的评价:“说得真好”就过去了。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在展示课完后,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展开讨论,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3.遗憾
可是当时,我的评价太肤浅!
对于我,因为一次简单的、敷衍的评价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
4.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也让我看清了在教学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合作交流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导入语,能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讲初二几何“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
3.激发兴趣,合作交流
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调动学生兴趣,创建交流平台。首先,合理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转变思想,力在创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做好他们的表率,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如在八年级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推理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们利用小棒摆出他们所认为的平行四边形后,笔者问:“能否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你的拼图是否正确(旨在培养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设计的一种思想方法)?”接着问:“能用说理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拼图正确吗(意在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问:“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理论论证——概括总结”这几个步骤培养他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适时评价,激发热情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在笔者曾执教的八年级有一个学生,他的成绩虽不是很好但其脑子灵活、反应快。记得第一次提问他的时候,全班哄堂大笑,他的脸也涨得通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笔者先暗示全班安静,接着对他说:“看,同学们是认定你答不出来了。但我却说你能行。怎么样?露一手给他们瞧瞧!”他看着我,带着求助的目光点了点头,最终,他成功了。笔者先是表扬了他,后又带领大家为他鼓掌庆贺。从那以后,再提问他的时候,班上不再有笑声,而他也不负众望一次次的让笔者看到了希望。“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直至现在,笔者也会在教学中使用“你讲得真好”“没关系,慢慢来”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和谐氛围,教学双赢
关键词:教师;学生;有效评价;有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评价再一次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效课堂包括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和学生的有效评价能构建有效课堂。
一、教师有效评价构建有效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忽略教师评价或使评价流于形式。一方面觉得传授课文内容是主要的,没想到教师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认为教师只需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让他们知道所提问题的答案即可。其实不然,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和得体的肢体语言,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
1.激励性的语言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一份学生调查问卷中问到“哪种方式的评价最能激励你?”学生多数选口头表扬,由此看来,学生更喜欢来自言语的激励。
在教学《西风胡杨》时,学生在读第7、8自然段时,越读越起劲,越读越大声,越读越投入。尤其是“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泪还在。”“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这几句,学生充满激情地读,在读中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听后对学生说:“你们读得真好!读得很有感情!老师眼前也仿佛看到了很多小胡杨树,他们有着胡杨树‘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精神。下面有哪位同学想单独读读?”我话刚说完,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在我眼前晃动,我都不知该叫谁来读……
2.得体的肢体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除了口头语言评价外,肢体动作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语言,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采用最多的肢体语言是:微笑点头、抚摸头顶、拍肩膀、竖起大拇指、对回答者投以关注的眼神等。
当一中等生读《金奖章》一课,读到“昨天鸟王孔雀过生日,鸟儿们喝得酩酊(mǐnɡ dǐnɡ)大醉,现在都还在梦里呢!”这句的 “酩酊(mǐnɡ dǐnɡ)”一词时卡壳了,由于这个词不常用,预习时又没留意,不会读,读了几遍都读错。台下有些同学唧唧喳喳地在笑,这位学生窘极了。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微笑地说:“不怕,这个词读mǐnɡ dǐnɡ,你再读一下。”我通过这一举动,向他传递“放松一点”“老师相信你”的精神力量。也许是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鼓励,他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下,读了两遍这个词,读通了。我又要求他连起来再读一次这个句子。他能顺利朗读了,台下的笑声也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热烈的掌声。
二、学生有效评价构建有效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我通过课堂这一载体,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的自我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
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看看自己是否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自我反思中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1)新课授完,让学生整体回顾全文,促使学生反思
如授完《金奖章》一课,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提问:“鸟儿们不再争了。大家用尊敬的眼光看着乌鸦。你知道乌鸦为什么得到大家的尊敬?”“此时此刻你就是鸟王国里的一员,你尊敬他什么?”“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乌鸦、自己、其他鸟或大家说些什么?”等问题。学生回答的情况,其实就是对本堂课学习情况的一个反馈。
(2)要求学生对自己读或回答的情况做个小结,激发学习欲望
如一生在读完《七律·》一诗时,我要求他说说自己读的情况。他说:“我读得很平淡,第2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没读出的乐观主义精神。”于是我顺势引导,让他读出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来。学生在体会“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更喜”一词时,一开始只说到“表现了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我又进一步引导:“是不是单纯只是表现了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呢?还有什么喜?你觉得你回答得怎么样?”学生想了想说:“我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更喜’还体现了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我笑着点头示意他坐下。
2.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互评就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就要求学生不但会听,还要会评。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在评价中自然而然全身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评价同学的回答
一般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有时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如“你认为她的回答好在哪里?”“她的回答对吗?”“她的回答完整吗?你还有什么补充?”学生基本上都能就该学生的回答作评价,只不过一开始评价单一、肤浅,不太会评。随着这种训练的不断延续,学生的评价日趋到位。
(2)评价同学的朗读
语文课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因此,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我不忘以此为依托开展学生间的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这样,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的机会,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评价同学的作文
我觉得作文讲评课是训练学生相互评价的最好课例。因此,我十分重视利用有效评价,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我为他们搭建了互动的平台,如小组合作交流、我说你评、质疑补充等。同学们都能围绕写作要求来评。他们或赞扬或提出中肯的建议,有些同学还很会措辞。被评议的同学听后也随机做了修改。学生参与评价、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