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成果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在因素:大学生本身存在诚信缺失的因子
第一,大学生涉世不深,对诚信缺失的感知和分辨能力不强,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不正之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存在困惑,不能辩证地看待,更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因此,他们对社会不诚信的诸多行为表现出无奈,在自己诚信与否的选择上又表现出徘徊和彷徨。
第二,虽然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其中狭隘自私的性格弱点比较突出。一方面,当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为人处世大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很少能考虑到他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在这种大的气候影响下,大学生也增强了自我观念,自我在心目中的地位在逐渐攀升。
第三,大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认知,但在上大学之前缺少道德实践,掌握的大都是一些教条,没有通过实践升华为自己的道德理念。高等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显示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特别是已经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贷款不还、违背承诺,致使大学生诚信度锐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大学生并非不知道一般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善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失信是不好的,但出于种种原因明知故犯或者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这里存在着一种“人格分裂”和“双重标准”现象,要求别人或集体是一种标准,要求别人诚实守信,当涉及自身利益时,则另当别论。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不深,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难以理解,感到困惑,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腐败现象,不能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的主流,缺乏对诚信功用的反思能力,极易将观察了解到的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仿而效之,放弃诚信原则。
而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大都生活在富裕的生活环境中,普遍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私、自利,责任意识淡薄,意志不坚强,心理脆弱;行为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父母、对他人的要求高而多,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很少考虑自己应该为社会、为父母、为他人做些什么;对追逐名利考虑得更多,对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就会考虑得极少,一旦面临道德选择时,他们往往为获利而舍弃诚信。
多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小皇帝”、“小太阳”,基本没有吃过苦,只知道吃好的、用高档的、玩现代的。他们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崇拜金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以道德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努力使学生将之转化为信念,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将之体现出来。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特征,这最容易诱发人们的功利主义观念,加上市场经济还没有被规范化,又缺乏信用制度制约,就使得各种非法活动滋生成长。功利主义思想观念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为了谋求利益而往往不守诚信、不择手段;表现在价值观方面,就是崇尚金钱,追求享乐,甚至认为自私自利是人之天性,有钱能使鬼推磨。可见,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无论从思想影响,还是在行动体现上,都以不守诚信为特征。所以,完全有理由说,功利主义是诚信危机产生的思想根源。
外在因素:不良环境影响是大学生诚信缺失滋生的土壤
人终究是环境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交流传递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
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意识,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思想的变化。
大学生受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种种腐朽思想也随之而来,欺诈等消极观念冲击着我国的传统观念,也冲击着不少对西方充满幻想的大学生的心灵,在社会负面效应难以抗拒的情况下,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偏差。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智育,即获得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完善,使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恃无恐。我国高等学校关于大学生诚信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诚信规范有制度但不够科学,有措施但执行乏力;二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工作就像堆积木,较为零散;三是诚信监督机制不系统,对大学生违反诚信的行为学校与社会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学校的不良记录无法影响其长远利益。所以,大学生就容易铤而走险,一旦获利没受到惩罚,就会强化这种意识,致使周围诚信意识比较强的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一些诚信意识薄弱的人成为诚信缺失的俘虏。
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加之国民素质等其他原因,、造假、偷税逃税等现象不时发生。这些不讲诚信的现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产生了强烈的不良刺激,同时社会对诚信缺失现象惩处不力。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诚信缺失的现象,但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一方面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这样,失信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即失信有利可图。这种状况使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污染和侵害,高校也未能避免。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上失信道德行为的影响和误导。
②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意识不断渗透,东西方文化激荡交会,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思想和价值观念随之沉渣泛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欲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诚信行为大量缺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诚信文化的缺失。当坚持诚信的人被普遍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另类”,“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被普遍视作“不现实”、“不合国情”、“呆傻”,而反诚信的行为则被誉为“聪明活络”、“会办事”,一种反诚信的文化的氛围实际上已经形成。长此以往,这种文化必然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也必然会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诚信水平显著下降。学校“公害”之一的抄袭作弊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有反诚信文化的支持,诸如“有考试就有作弊”的说法就颇为流行,抄袭作弊普遍不被学生认为是可耻的行为(至多被认为是一种违纪行为),相反被认为是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这有助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加深与友谊的长久。
显然,诚信文化是建立在严肃、诚恳的态度上的,但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化对此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它往往以搞笑为特征,把一些严肃的问题加以调侃,居然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比如网络上就有《大话西游》的经典语言来调侃校园里的作弊行为、讥笑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对此,有的学生不但不嗤之以鼻,反而以之为趣,津津乐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冲淡了诚信文化的魅力。
③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即是说,人们的道德总是来自于人们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怎样,道德也就怎样,道德只有信赖于经济,才能最终得到说明。既然如此,要分析清楚诚信危机产生的根源,必须先从解析当前的经济入手。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秩序还没有最终形成,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市场协调不够,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大,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也不力,这就给买空卖空、尔虞我诈、偷税漏税、敲诈勒索和贪污腐化等不法经济行为提供了可能性空间。这就使得人们为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各种各样的不诚信行为盛行起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是未能从根本上遏制不法行为的发展。所以,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是诚信危机产生的经济根源。
诚信缺失的诱因
对不当利益的追求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诱因。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即是说,意识和观念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人们有什么样的生活,便会有什么样的观念。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特征,这最容易诱发人们的功利主义观念,加上市场经济还没有被规范化,又缺乏信用制度制约,这就使得各种非法活动滋生成长,其中种种不诚信行为一时非常猖獗,如非法传销至今还没有被铲除。功利主义思想观念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为了谋求利益而往往不守诚信、不择手段;表现在价值观方面,就是崇尚金钱,追求享乐,甚至认为自私自利是人之天性,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了金钱,牺牲诚信甚至出卖灵魂。可见,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无论从思想影响,还是在行动体现上,都以不守诚信为特征。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功利主义是诚信危机产生的思想根源。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行为形形,但其背后都与利益二字相关联,而且与不正当利益相关联。有些大学生不讲诚信,原因虽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得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他们想得到通过正当的渠道无法获得的利益。其中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而且还包括政治上的、学业上的、情感上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入党、评选优秀学生,或者是为了获得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或者是为了得到一文不值的面子。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高校教育的滞后和管理的疏漏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间接诱因。一是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中小学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放在了副科的位置。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有不少大学忽视德育教育,仍以分数论成败。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少学校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教育,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忽视大学生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学风不正,当前,商业潮流也已涌入了大学,大学在大学生心目中已不再是“学术的圣地,精神的家园”,有不少大学生是抱着混文凭的目的而来的,再加上社会上的诱惑太多,学术研究氛围过于混乱,部分学生和教师难以自控,很难静下心来进行学习研究。四是管理不到位。大学阶段大部分任课教师除了上课外其他什么都不管,辅导员、班主任名存实亡,不少大学生一进校便完全放松:逃课、上网、睡懒觉、谈恋爱、打工赚钱……学习不用功,就业压力大,于是弄虚作假就在所难免了。而学校在对违法乱纪学生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关系和走后门,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的造假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此外,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招生的人数大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也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CSSCI
1引言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学引文索引》之后,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国际性的,且不收录中文期刊,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果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出版的中文期刊上。为了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评价我国的科学生产力,研制基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199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以国内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为素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经专家组论证,教育部正式批准,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继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盘和网络版,并提供查询、咨询、统计服务(包括网上服务)。CSSCI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CSSCI来源期刊的选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导下、广大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进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由全国17所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和社科管理专家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领导的参与下,咨询委员会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别在南京、长沙、珠海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会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社会科学领域1000名教授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评选,最后确定CSSCI来源期刊419种。这保证了CSSCI的科学性、客观性。
表1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
附图
说明:由于少数论文涉及2个学科、作者涉及2个地区,故论文总数略多于CSSCI(2001)论文总数。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结构、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作一宏观描述。
2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及其地区、学科分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来源期刊为419种,录用来源文献为61492篇。根据CSSCI(2001)数据库,分析、统计得出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如表1所示(见上页)。
3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分析
由表1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占30.4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
由表1论文的地区分布可知,2001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所导致的。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个地区依次是:上海(9.04%),江苏(7.70%),湖北(6.82%),广东(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表2列出了各学科论文发文量按地区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
表2学科论文地区发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图
收稿日期:2003-06-09
【参考文献】
1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志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2000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为儒家
重要典籍之一,在史学、经学等研究方面具有极为
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
研究《左传》的成果汗牛充栋,本文拟就管窥近十
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尝试对目前学界《左传》研究
动态进行初步把握。
一、《左传》字句注疏考证
近几年不少学者在前人训释解注的基础上对
《左传》文本中尚存疑滞的字词、段落或篇章进行
疏通考证,涉及文字、音韵、训诂、句读、文法诸方
面。如:赵生群《(左传)志疑》一文对《左传》杜
预注、孔颖达疏,以及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竹添
光鸿《左传会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重要文
献在训释、校勘中存在的疑误,进行了较为详细地
考辨,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5年第2期)。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陈恩林《(春秋左传注)
注文商榷五则》一文中认为,《左传》隐公五年的
“未及国”,非杨注的“城郭内”而是“郊以内”;庄
公四年的“荆尸”,非“正月”,而是“军阵之法’;
庄二十八年的“小戎子”,非“狐姬之妹”,而是“别
一戎而子其姓”;“楚言而出”,非楚军“复操楚语
而出”,而是郑“出兵而效楚言”;僖公五年的“天
策厚淳”之“策星”,非“傅说星”,而是“王良五
星,前一星为策,是天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0年第4期)。另外,陈恩林《关于(春秋
左传注)中(春秋)名称的辨正》从天文学与民族
学视角出发,利用古代文献资料与历代学者研究
成果,证明古代先有春秋二季,后出现春夏秋冬四
时(《古代文明》2008年,第2卷,第3期)。又
如,张淑一《(春秋左传注)勘误四则》针对杨注中
桓公二年、闵公二年、文公十八年以及宣公四年的
相关注文提出不同见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6期)。
吕蒙《(左传)“野人与之”的“”字辨正》
认为“野人与之”的“”字,或训为“土”;或认
为是“蒉”的假借字,训“盛土的草器”。他分析了
“瑰”字的本义、引申义及“蒉”与“”的关系;探
究“枕”与“枕草”的不同。他主张“”字本义
为“土”,“蒉”、“”不能互通,“枕”与“枕
草”不同(《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
第7卷第3期)。又如,南京师范大学吴柱2011
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春秋左传考证》也对“掀
血”、“读书”、“执牛耳”等问题进行探讨。另有萧
旭《(左传)杨注商补》(《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
3期)等文章对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的相关注
解提出异议并进行商榷。
东北师范大学马秀琴2006年完成的硕士学
位论文《(左传译文)献疑》针对沈玉成所著《左传
译文》进行探讨。
二、《左传》与先秦文献关系及成书时间考证
关于《左传》与先秦文献关系研究,学者多从
其引用先秦文献进行考察,诸如对于《诗》《易》等
的征引。此外,关于《左传》成书时间学界历来颇
有争议,“浙大简”的问世无疑使学界对于这一问
题更加关注。
徐建委认为,某些《诗・国风》部分“本事”或
“背景”,是《左传》春秋早期历史,尤其是卫、郑历
史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左传)早期史料来源
与(风诗序)之关系》《文学遗产》2012年第2
期)。同年,江西师范大学张俊强在硕士学位论
文《(左传)引文释例与研究》中提到《左传》的引
文包括引《诗》《书》《易》,以及谚语、古志、古语
等。山东大学张倩的硕士学位论文《(左传)征引
古文献研究》,认为前人对《左传》所征引的古文
献资料的全面研究,呈零散状态,相对欠缺。她分
析了征引文献风气形成的原因,并对征引文献进
行全面整理与研究,认为“信而好古”的历史观与
“信而有征”的言辞观、学术下移、内政外交需求
以及言谈品评风气诸因素共同促使征引文献成为
一种风尚。论文涉及古人言谈与习语、谣谚等古
文献。
关于《左传》的成书时间,梁涛在《20世纪以
来(左传)、(国语)成书、作者及性质的讨论》一文
冲认为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
论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
书于战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
年。另外,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
语》等受到学者关注(《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
4期)。
浙江大学2009年入藏一批竹简,经专家学者
整理检测鉴定后,认定为战国楚简,约为公元前
340年。竹简的全部照片刊于《浙江大学藏战国
楚简》,并于2011年12月出版发行,因其内容多
以《左传》为主,一经问世便备受学界关注。对于
这批竹简的真伪争论尤为激烈。
清华大学邢文根据浙大藏简的竹简形制、文
字内容、书法风格、文本复原的关联性等分析,认
为“浙大简,实为赝品”,言辞亦较为犀利(《光明
日报》国学版2012年5月28日、6月4日《浙大
藏简辨伪》,6月25日《浙大藏简再辨伪――文
本复原的关联性与浙大伪简再批判》)。另外,邯
郸学院杨德春也指出:“《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是伪作中之最拙劣者”,“是无知妄人之伪作昭然
‘若揭”(《浙江大学藏简辨伪》,《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浙江大学曹锦炎于2012年6月18日在《光
明日报》撰文,从文本角度论述浙大楚简的真实
性,认为竹简的真伪毋庸置疑。中国文化遗产研
究院刘绍刚亦对竹简的真实性作出了肯定的判断
(《从文字形体和书法看“浙大简”》,《光明日报》
2012年7月2日,第015版)曹锦炎2012年7月
19日再撰文《再论浙大简的真伪――答邢文先
生》,从物质性证据、非物质性证据两个层面对邢
文提出的质疑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复,再次肯定浙
大简的真实性(《南方周末》“阅读”版)。
如果确为战国楚简,那么“浙大简”将“终结”
历代《左传》真伪之争。这也是继汉代孔壁古文
《左传》出土近两千年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学
术价值不可估量。
三、《左传》内容及思想研究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
献。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
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
等都有涉猎,史料价值及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因
此,学界对《左传》思想内容的研究也是一个重
点。
作为研究先秦历史丰富的文献资料,《左传》
记录有大量灵验如响的神秘卜筮,对于卜筮的研
究是《左传》思想内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张
厚知认为《左传》一书因其记载了大量的神秘预
言一直受到人们的非议,但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其
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成机制作出理性的解释
(《(左传)卜筮的理性解读》,《贵州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关于《左传》的人物研究,何新文的《(左传)
人物论稿》一书对《左传》中的人物及刻画艺术、
影响等进行了专门探讨,资料翔实、持论谨严(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闫丽、唐
晓天的《(左传)女性人物称名的文化意义》一文
认为《左传》中人物的称名十分复杂,反映了春秋
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现象,《左传》中女性
人物的称名较男性简单,而且命名规律更为明显,
体现了当时的血亲家族观念和婚姻文化(《古籍
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
张银2010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左传)霸主
形象研究》从人物形象的类型划分、特质分析、意
蕴传达等几方面对《左传》中的霸主形象进行了
分析,以便更好地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面貌。另
外,杜云辉认为《左传》对男性的称谓,常结合地
域信息、个性记号和个人身份等内容。对女性嫁
后称谓,通常将父姓结合丈夫的国、氏、谥等信息
加以称谓,偶尔也结合个性记号特征。春秋时期
对人称谓的总特点是个性特征不甚突显,这与当
时重礼观念有关(《(左传)对人的称谓及其特
点》,《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辽宁大学张凯2007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之“仁”新解》,对“仁”这一哲学名词赋予
了新的理解。首先他对孔子仁学体系产生之前
“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此之前,“仁”往
往被用来表述秩序与等级;其次,论述了西周至春
秋信仰的转变以及孔子本人的信仰,认为西周至
春秋信仰的转变是由“天道”转向“鬼道”,孔子也
不是由“天人之际”转向“人人之际”,而是具有深
厚的人格神信仰;论文最后探讨了孔子“仁”学所
体现的人生理想。同年,首都师范大学孟宪岭的
硕士学位论文《(左传)中的孔子言语研究》,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左传》中孔子的言语存在形
式与评价模式进行梳理,并研究了它们所体现的
基本思想,认为孔子言语总体上表达了尊崇君王、
维护周礼、崇尚仁义诚信和“君子”人格、重视民
生等思想内涵。
山东大学赵顺顺2008年提交完成的硕士毕
业论文《(左传)礼学思想研究》强调《左传》礼学
思想在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它上承
三代之礼,下接孔、孟、荀儒家礼学思想。礼不只
是形下的礼俗规范、制度仪式,而已具有了形上本
体意蕴,并从礼的本义与礼的起源以及礼与天道、
民、仪、德、孝、敬、祭等进行探讨。2012年河南大
学郭芳《(春秋左传)“忠”观念研究》,对《左传》
的“忠”进行了剖析,认为《春秋左传》不仅融通孔
子思想中的“忠”观念,还赋予了“忠”更广泛的意
义。“忠”在《春秋左传》里的涵义不仅有为国家
社稷、君主尽忠,还有为民尽心,以及代表着公平、
公正、俭朴、美德、无私、忠信等一般社会性道德概
念。另有,郑州大学周玉生2010年完成的硕士学
位论文《先秦儒家忠孝观念变迁研究》指出《左
传》对把握孔子忠孝观的时代背景的积极价值。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李凯完成的硕士学位
论文《(左传)“君子曰”研究》,在对历来相关“君
子曰”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基础上,从“君子曰”文
化背景透视、文体形态剖析以及“言志”角度看
“君子曰”文体地位与影响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
“君子曰”是春秋诸侯、史官藉“君子”以“立言”,
实为抒发己愿、志向的手段。
此外也有关于《左传》的综合性研究,如邵炳
军、梅军著《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上、下)采用
编年体例,全面辑录《左氏春秋》中所存各类作者
的各类文体,辑录全面,注释精慎,简析扼要,具有
一定的史料和工具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四、现代学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
《左传》研究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现代学者
剖析前人关于《左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
几年学者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既包括对经
学大家杜预、孔颖达、洪亮吉等大师的研究,也包
括对各代《左传》研究整体上的把握。
南京师范大学王巍2004年完成的硕士学位
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以杜预《春秋左
氏经传集解》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杜预训诂的
内容、体例和方法,挖掘其训诂思想和训诂理论,
并对杜预训诂的主要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另
外,山东大学胡晓青亦有《杜预“(左传)学”研
究》。
兰州大学武群2010年完成的学位论文《(春
秋左传正义)训诂方法研究》,从训诂方法角度整
理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的训诂材料,为《五经
正义》训诂研究提供新的语料和理论参考。2011
年山东师范大学王宝翠的学位论文《(春秋左传
正义)研究》从成书、作者及其主要版本,《春秋》
学价值、贡献与不足、征引文献考述等诸方面研究
《春秋左传正义》。
湖南大学程晓峰2009年硕士论文《洪亮吉及
其(春秋左传诂)评述》认为《春秋左传诂》是集中
体现洪亮吉经学成就的著述,它基本上建立了一
种以辑存旧注来解释经典的新注释体系。论文对
洪亮吉学术认识和治经方法作了再探讨和再评
价,并肯定其学术成就与影响。同年,扬州大学金
永健《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经学成就》认为洪
亮吉的经学成就具体表现在“在《春秋左传》之古
学”,注重搜采古训,匡正杜《注》,补充注解,为
《左传》新注疏奠定了学术基础(《四川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另外,金永
健的博士论文《清代(左传)考证研究》考察有清
一代最具影响力的《左传》考据学成果,研究他们
考证《左传》的内容要义、学术思想和方法,兼顾
其他《左传》著述,并尝试作横向和纵向比较。
河南大学王晓敏2005年硕士论文《唐代(左
传)学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新材料
的引入,探析了唐人《左传》的研究、运用和《左
传》的地位以及传播情况,使唐代《左传》学得到
较为全面地展示。吉林大学付丽敏2008年硕士
学位论文《中晚唐(春秋)学研究》,通过考察目
录、辑佚辨疑、纵向分析、横向比对等方法,对这一
时期新《春秋》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研究,试图
总结中晚唐时期的《春秋》学成果,揭示其在《春
秋》学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印宁波2004年硕士论文《宋代(左
传)学三论》,对宋代《左传》学的道统论、经学观、
疑古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山东大学刘宗棠博
士2008年的学位论文《清代(左传)文献研究》利
用文献学与计量文献学、学术史、目录学、文学理
论等知识,对以考据学为本质特征的清代《左传》
学研究成就,从经义解释、校勘、辑佚、史学以及文
学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概括清代《左传》
学的研究特征。
2012年曲阜师范大学潘华颖的硕士论文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左传之属)提
要》,针对傅璇琮、赵昌平主持编纂的《续修四库
总目提要》中《左传》相关研究的四十六部著作,
进行研究梳理,涉及汉唐宋明清等几个朝代,尤以
清代《左传》学研究为甚,每篇提要包括著者生
平、内容要旨、学术评价、版本情况四个部分。同
年,黑龙江大学柳琳的《20世纪(左传)文献学研
究》,从性质、文本内容、注释以及史学等多角度
对20世纪的《左传》文献学研究成就,进行分类
研究,对把握当前《左传》文献学研究的进程与现
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对于《左传》经学研究,
多集中于字词、文义等的疏通考证以及《左传》与
先秦文献的关联探讨,并多以《左传》征引其他文
献为关注点。在对《左传》内容解读研究以及对
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把握方面也颇有成绩。
“浙大简”的问世无疑将学界视野再次集中于《左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社科成果 评价原则
论文摘要: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整个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概念及分类,探讨目前我国高校认可的社科成果评价体系,阐述高职院人文社会成果评价的八项原则。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已成为学术发展的瓶颈,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已催生了大量的学术不端现象甚至学术腐败,严重阻碍了学术的繁荣和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 迫切要求加强建立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和机制, 鼓励科研创新, 营造崇尚学术、促进学术进步的良好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探讨高职学院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原则,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高职科研竞争力。
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概念及分类
人文社会科学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社会变革等社会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 其研究成果本身就是以对诸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判断和评价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表现出其内在的广泛性、复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由众多学科组成的庞大学科群,包括: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新闻传播学、体育科学、情报与文献学、地理学等25大类。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可分为:著作、论文和研究咨询报告三类,按研究的内容分为: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
二、高校认可的社科成果评价体系
目前, 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 我国高校比较认同的有:美国加菲尔德创建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简称A&H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持完成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 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完成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等。尤其是CSSCI 是我国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和社科专家、学者对于建立科学文献检索系统和评价指标的实践结晶, 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研究成果,作为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版)共有25类学科528种,扩展版来源期刊24类152种,来源集刊19类?86种。经过十年的实践, CSSCI 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以及广大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普遍认同的、科学的、规范的期刊检索系统, 已经成为社科成果评价的一种品牌, 标志着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已按照国际标准, 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高职院人文社会成果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有科研理论做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科研工作的实质,并具有充分的针对性。同时,还必须客观地反映高职院校科研实践,抓住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合理、有效的成果评价不仅包括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而且包括评价者对评价指标的科学、规范的掌握和运用, 即评价体系与评价形式的双重科学性。 2.创新性原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以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是不断修正错误的理论和认识、正确把握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指导人们实践的过程。高职社科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应当是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最高标准。不具创新也就失去了学术意义。
3.可比性原则。评价体系要能适应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评价对象间的比较,既适应于同一对象基期与报告期的纵向比较,又适应于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横向比较。同时,高职学院的科研水平与能力是不可能与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高校相比拟的,因此,在横向比较时应按同类型、同层次的学校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4.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简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简约性指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可行性指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要易于采集,无论是定性评价指标还是定量评价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保证,并且容易取得;可操作性指所选取的指标要尽量与评价对象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高职学院的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社科成果,必须对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指导意义,产丰富与充实其它科学的的理论,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5.实效性原则。一方面重视成果自身“含金量”及对学科理论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有些社科研究成果包涵巨大的潜在效益, 是社会现象历史轨迹的再现, 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双重检验, 社科成果评价者也必须重视这种潜在性。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理论研究不足,因此研究和探索高职教育与院校管理的成果,对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6.综合性原则。成果评价不仅是对成果价值的一种认可, 更重要的则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发挥潜移默化的主导和辐射作用。由于社科研究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以及成果价值的多样性, 使得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表现出高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复杂性。建立在成果价值多样性和复杂性基础之上的评价准则, 具体评价时必须考虑因地、因时、因人等各种主客观因素, 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7.发展性原则。社会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社科研究成果评价者必须与时俱进, 以科学的发展观去评价具体的研究成果。另外, 评价的标准也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 以适应社科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因此,高职社科成果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8.同行性原则。从对研究成果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来看, 除作者之外, 对成果内容、意义理解力、认识力最强的就是高职学院的同行们。另外从学科发展和学术方向培育方面来讲, 社科成果评价也必须高度重视和遵循同行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王晓丽,浅议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有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5.6
朱学义从教31年,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创造了以下九大体系:
1.在全国首创效益成本法。朱学义教授1990年创造了“效益成本法”。该成果1994年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天津财经学院翟文莹编著的《高级成本会计学》、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主编的《成本管理研究》收录于“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为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成本及效益研究的新亮点。
2.在全国首次提出产权收益分配理论。朱学义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企业收益分配制研究”项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撰写的“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1997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西方产权理论研究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结合的新亮点。
3.在全国首创资本化方法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资本化方法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全国首创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成果2005年11月获江苏省首届软科学成果一等奖。该理论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5.构建了我国环境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1999年在《会计研究》第4期上发表“我国环境会计初探”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该论文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构建了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2004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上发表“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论文。该论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资本会计论文之处是:首次从会计确认、计量的角度划分了我国智力资本的三大内容和类别―知识资本、智能资本、拓创资本,其中,智能资本按业绩计价(文中称“才能评定认定法”)是一种创新;论文提出与此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资本回报模型。
7.构建了煤炭企业责任会计应用体系。朱学义教授深入煤炭企业调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在我国煤矿首次建立了责任会计应用系统。此后,朱学义教授将该项研究扩展到整个煤炭系统,于1997年9月公开出版《责任会计应用研究》专著,将该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14个煤炭企业。1998年3月,“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获煤炭部“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6月“责任会计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8.在全国首创民本会计改革体系。朱学义教授2007年发表“论基于民本经济的会计改革”、“论会计等式的演变与改革探讨”论文,提出了会计改革的新等式“资产=负债+民众权益”。
9.在全国首创智力投资支撑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发表“论智力投资效应”、“智力投资支撑理论研究”论文,结合企业管理层收购现实研究智力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22-02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个组成要素的质量评价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与容易使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其成果进行评估的自然科学硕士论文相比,人文社会硕士论文科学成果因广泛、复杂则较难评价。这不但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整体发展。所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该评价体系针对科研管理者、专家和2013年毕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际应用,该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经使用即得到了学生、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科学: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际水平。严密可靠: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项目和权重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严密的,选择的应用对象具有代表性,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进行可靠评价。操作简单: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该操作步骤简单明确。答辩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该体系判断是否符合答辩标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督促学生。答辩时各答辩评委可以准确科学的评定学生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
一、明确教学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一)实习目的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安排在一个完整的学期进行,但并不具有绝对独立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 、了解和熟悉机关运行。对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近几年来,我系在教学实习单位的安排上侧重于政府机关,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实际的行政管理运作状况,熟悉机关管理的基本节,实际体会一般行政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3 、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 实习要求:
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 、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 、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可能很琐碎。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机关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机关运行的基本规律、行政人的基本心态、行政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行政,增强适应能力。 1 、 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前通过“双向选择”(指定、自定)方式确定一些研究课题,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利用实习机会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准备地进行 1~2 个专题的社会调研,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论文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教学实习
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精心备课,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严谨认真,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1. 本年度主讲三门课程,辅讲两门课程。主讲课程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金属切削机床”;辅讲课程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工业工程导论”的教学,并主讲该课程2次。
2.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0人,指导专业课程设计1次。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有1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该论文被学院答辩委员会推荐至每个专业优选2篇的学校论文集。全年完成工作量约560学时。
3. 指导研究生3人,其中1人7月份毕业,其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4. 作为成果首位完成人,其“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教学团队支持下,认真整理近三年的课程建设成果,通过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基础课程群”的验收工作;2009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二、科研工作
1.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企业委托项目1项,到账经费17万元。
(1)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总经费12万元,2009年到帐经费6万元;
(2)积极准备2009年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的验收工作;
(3)主持企业委托项目1项,2009年到账经费11万元。
2.发表b类科研论文2篇。
3.申报专利1项。
4.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2项(第2位)。
三、机制系管理及其他工作
(一)评奖数量逐届增加,受益面扩展,鼓励特色发展但区域差异明显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奖项数量基本呈逐年增加态势,特别是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更是大幅度增加,共有1320个项目获奖。其次,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将受益领域扩展为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受益人数是第六届的2倍,受益区域涵盖了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参谋部等。再次,前几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主体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占99.46%。而其他类型单位的获奖数量仅为0.5%。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基础教育417项、职业教育451项、高等教育452项,这体现了鼓励特色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仅就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计来看,东部地区占60%左右,中部地区占25%左右,西部地区占15%左右。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相对落后。西部地区新疆、宁夏、贵州、青海、相对落后。
(二)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但对一线普通教师关注不足
在历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或者同时兼职行政领导,这种现象在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尤为明显。许多学校的第一承担人是校级领导亲自挂帅,如校长(副校长)或者院长(副院长),基本没有由普通教师甚至是系(教研室)主任担任的。仅就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来看,89%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第一承担人为行政领导。换句话说,有校级领导或者知名学者(同时担任领导职务)带头、获得国家级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机率最大。一方面,突出了管理者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初衷之一即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对第一教学战线的普通教师关注不够。而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教学成果的评选应重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果构成要素突出社会效益,更加强调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
成果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和社会效益证明四个要素。从第七届国家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统计数据来看,成果构成模式主要是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社会效益证明,这占到了总奖项的50%以上。所有获奖成果的构成要素必然包括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主报告为参评的基本材料,而社会效益证明则体现了教学成果奖的社会效益导向,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另一个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产生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即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促进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四)获奖成果出现跨单位联合模式,参与人数众多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高教类有34项获奖成果是由2个及以上单位联合申报。高教类特等奖2项,其中第一项参与人数为18人,参与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五所高校强强联合。一等奖第二项的参与高校为跨地区的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六所高校强强联合。职教类特等奖一项,参与人数16人。一等奖第一项完成人数为18人,参与单位为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种本区域高校甚至企业联合申报的模式在高职类和高教类里特别明显。在高教类里甚至出现了跨区域的高校联合模式。这种参与单位、参与人的跨部门、跨区域联合形成了强大的参评优势,效果明显。
二、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困境: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
(一)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冲突:独立学院的内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通缩压力时,“大学扩招被看作是扩大内需的可行之策”,“扩招作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决策基本上不是基于教育的发展来的,而是基于我们要扩大内需”。独立学院是扩招生下的蛋,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大学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汹涌突增的学生数量,独立学院应运而生,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92所,在校生达到275万,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独立学院功不可没,但问题多多。其实大部分问题并不是独立学院本身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急速转型衍生出来的问题。独立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客观存在营利性的问题。因为法律限制,没有一所登记为营利性组织。企业认为进入教育领域应该获得合理回报。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全国292所独立学院近七成由房地产等投资资本掌控,一些地产商利用教育用地的优惠政策牟利、企业用投资的理念办学等问题很突出。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着市场规律而不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发展,其结果就是促进了教育的市场化而牺牲了教育本身,独立学院本身更像一个民营企业。
(二)丛林法则与天空法则:独立学院的外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资本天性就是逐利性,否则就其不成为资本,企业家的天性亦是如此。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进入的,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受到国家政策扶植的独立学院以一种“方便面”的方式应运而生。学校出场地、校舍,社会出资金,还可以挂上211大学响亮的名声换取招生优势,发放母体院校的文凭。在创办初期,由于需求量巨大,生源充足。独立学院“校中校”、假独立、招生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办学责权利不清晰等等问题全部被掩盖着。然而,发展的稳健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与民营经济的命运类似,独立学院经历了一个由“丛林法则”向“天空法则”转型的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2009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工作方案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4个方向,截至2014年上半年,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的为40余所,而2014年6月份教育部网站显示,当前共有283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过渡产物与长期存在:独立学院华丽转身亦或黯然落幕之困
独立学院究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过渡产物,还是长期存在?一些人认为它一定是过渡的,过渡性就是权宜之计,意味着独立学院自出生之日起就在时刻准备关停。也有人认为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机制将长期存在。自独立学院产生以来,社会与独立学院内部都充满纠结。产生独立学院这个怪胎的母体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仅盯着“怪胎”而无视其母体的问题,就只能得到片面的结论。在这个母体中捐赠办学没有生长的空间,为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才出现了投资办学,投资办学的回报与投资者的期望不相符才有了通过房地产或其他产业运作的手段出现。依照投资的观念去办学最终是办不好的,所以,对于280余所独立学院来说,当下进入一个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
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导向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方向
面对转型的抉择,独立学院既要适应市场规律,也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来办学,坚持内涵式、特色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存立地的根本。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导向来看,生存下来的独立学院未来之路应当明晰。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校级领导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并加强评奖机制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的宏观层面定位为: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定位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样才能克服独立学院长期以来资金与学术分割的致命顽症,吸引有见识的学人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所。这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捐赠等途径把大学办成名校,中国企业总想扩张,用投资的理念去办学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校领导应当十分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加强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机制的研究。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获奖成果的第一承担人要么是行政领导,要么是知名学者,或者二者兼备。2009年,创办了10多年、并且以应用型培养为特色、占全国高校学生1/3的独立学院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仅占2席,少得可怜。这说明四个问题,一是校级领导不重视;二是独立学院的创新性不够;三是参与性不强;四是对评价机制不了解。实际上,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效益,而这一点本来应该是独立学院的强项。
(二)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
国家教学成果奖自成立以来,旨在鼓励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与当初独立学院的设立初衷完全一致: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二是探索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质取胜,是生存的根本之道。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凡是能够存活下来发展良好的独立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因为外延式、粗放式的“从林法则”已经成为过去,规范化将是必然。独立院校高校应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校地互动、产学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特别还要强调的是必须不遗余力、不惜成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是大师荟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
(三)突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产教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独立学院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当全国高校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部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明确,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与母体院校趋同、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科类趋同和增设专业趋同,特色不鲜明,给学生培养与就业带来很大隐患。以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为例,2014年共开设专业次数467个,主要以大文科(文、管、经、法、艺、教)为主,占66%,工学占29.7%,管理学占27.9%。专业同质度大于60%的有:工科的计算机科技与技术100%,文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100%,其次是财务管理94%,会计学88%,其他的就是市场营销、日语、物流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作为在夹缝中生存和专业同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要从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规划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办学思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著名大学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曾有一个建筑学院,在美国大学的建筑学院分专业排名中名列第十,为使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学校毅然决定把建筑学院取消。独立学院转设后要扬长避短,避开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
(四)加强话语权,积极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和修改,注重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