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帝国的惆怅范文

帝国的惆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帝国的惆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不久前,美国艺术家尼克雷・莱姆把纽约搬到了太阳系的其他7个行星上。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艺术化的模拟,纽约只存在于图画中。

莱姆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家,他邀请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过的天体生物学家和他一起完成“纽约出逃计划”。在艺术和科学的一场邂逅之后,至少让我们眼前一亮,原本风情万种的纽约,也可能有千奇百怪的“异球”风光。

如果把纽约搬到离地球最近的水星上,这就不是艺术,而是毁灭性的冒险。水星没有水,它的表面被一层薄薄的气体覆盖,在太阳强烈的辐射轰击下,水星如同在宇宙里裸奔。纽约城干烈烈地杵在火星坑坑洼洼的地表上,毫无美感,就像一块烤焦的面包。

纽约在金星上的样子,对于环保主义者而言,绝对是噩梦。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黄色阴霾之中,看上去如同刚从黄土里挖出来的文物。这是因为金星上空悬浮着厚达20~30千米的硫酸云,浓密的云层使得金星上的白昼一片朦胧。一旦下起雨来,纽约就像被扔在硫酸桶里,建筑物被腐蚀得千疮百孔,帝国大厦已经模糊不清。

金星本来还有一个美好的名字――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爱与美的女神。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看女神真是下了凡尘,只能惆怅地背对着枯死的纽约城,任凭硫酸摧残容颜。

拥有漂亮光环的土星在审美上似乎胜过其他星球一筹,它赋予纽约一种超现实的美。这是一座云上的城市,纽约漂浮在橘黄色的云层上,若隐若现的云丝缠绕在城市四周。不远处,连成一片的金色云朵像晚霞一样,铺满天空。但是,土星风大,一阵风暴过去,纽约城很有可能就被吹得七零八落。

纽约来到海王星的命运,就相当于在拍一部恐怖电影。作为太阳系最外面的一颗行星,海王星是你能找到的最寒冷和最黑暗的地方。在这里,天地一片昏暗,纽约就是一座世界末日下的鬼城,只在混沌中露出鬼魅的轮廓。剧烈的风暴像幽灵一般,浸在城市的骨头缝里。可怜的自由女神像,从底座上被野蛮地拽走,碎得四分五裂,场面惨不忍睹。

原本以为,纽约私奔到外星球,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可到了梦醒时分,我只能含泪劝告,纽约,我们还是老实地一起呆在地球上吧。

“如果我能够向人们展示纽约在其他星球上的遭遇,就会给人们一种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是何等幸运的感觉。”拉姆说,“如果你看看外面,天空、大气、土地、水,它们的完美结合才造就我们的生活。”

第2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马踏匈奴》 《马克奥利略骑马像》 汉代 古罗马帝国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Comparison of Monumental Sculpture between

Han Dynasty and Roman Empire

――Research on "Horse riding Huns" and "Photo of Mark Oliver on the Horse"

ZHAO Jing, LI Haixia

(Jiangsu Xuzhou Tangzhang Middle School,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Monumental sculpture because of its powerful political function, often used as a political symbol and construction empire. Han Dynasty and Roman Empire in the West are the two great periods, "horse riding Huns" and "a little horse like Mark Oliver," belong to two monumental sculptures typical of the empire, the two sculptures both in common, there are different point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s well as two Empir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psychology.

Key wordsmonumental sculpture; "Horse riding Huns"; "Photo of Mark Oliver on the Horse"; Han Dynasty; Roman Empire

所谓纪念性雕塑是指用于纪念重要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雕塑作品,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以及某种共同观念也可为其主题。观者可以从纪念性雕塑的艺术形象中了解过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从作出伟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形象中感受到启迪和鼓舞。所以,通过纪念性雕塑,可以彰显国家和民族的崇高理想。

汉帝国是华夏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此时,汉文化渐趋成熟。纪念性雕塑则在承继秦代雕塑艺术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现存的大型作品如霍去病墓石雕群、李冰像石雕等,均较典型。霍去病为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侵扰的军事家,可惜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其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墓前石刻现共存16件,其中以《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

《马踏匈奴》高1.68米,长1.90米,竖于霍去病墓南侧,是霍去病墓石刻群中最为注目的作品。它以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概和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态,散放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汉代人的自信和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意志。整体来看,作品之上下两部分动静对比鲜明,汇成了力量的冲突。战马形象雄壮,坚实有力,被赋予了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威武有力的象征;马下仰卧的人(被认为是匈奴人)却显得干鏖无力,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虽然如此,却依然手握弓箭,作挣扎状。石刻浑宏奔放,线条疏朗概括,形神兼备。

几乎和汉帝国同一时期,古罗马人则以地中海为中心,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古罗马帝国。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致使罗马人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色彩,以雕塑艺术为例,古罗马雕塑家更加注重写实,倾向于人物情绪的表现,经常为贵族或帝王歌功颂德。《马克奥利略骑马像》(高424cm,161―180年)就表现了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利略的形象。奥利略在位期间恰是帝国的衰落时期,奥利略具有哲学家的理念而少有统帅的气概,政治、军事斗争和自然灾难摧残着他的帝国以及他的理想,使他成为悲观的没落君王。该雕像中的马克奥利略没有其他罗马皇帝那样的霸气,虽然居高临下但是他挥动着的右手却显得很无目的,神态亦流露出不确定性,沉着却又凸显焦虑,坐骑的神态非常低迷,暗合着主人的心态。总之,整个雕塑形象笼罩着失望与惆怅,低沉与彷徨的情调。

虽然,两尊雕塑在创作时间上大致属于同一时期,前后相差约三百年,但是,汉代和古罗马帝国均属于那个历史阶段世界上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因此,如果将二者作比较,并力图发现其内在的文化含义,那么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差别。

首先,艺术题材和功能方面的对比。《马踏匈奴》是为纪念霍去病这位伟大的战将及其赫赫战功而创制;《马克奥利略骑马像》则是纪念古罗马帝国的一位皇帝及其丰功伟绩。所以,这个层次双方存在共同之处,即都是为了服务于帝国的政治需要。如果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或许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其中的缘由。古罗马帝国是在不断的武力征讨基础之上建立和拓展而成,所以,他们对专制制度和军事特别推崇。为此,统治者就必须通过大型纪念性雕塑来宣扬他们的强大,让臣民们服从罗马皇帝的统治。汉代同样是历史上非常强大的王朝,不仅继承了强秦的武功,并长期同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人作战,努力向西域拓展汉帝国的版图,因而,汉帝国也崇拜武力。汉武帝开启了古代中国的又一次强盛阶段,此时,国库充裕,军事力量达到最大值,对匈奴作战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汉帝国的这种自信自然折射在霍去病墓石刻艺术之中。总之,《马踏匈奴》和《马克奥利略骑马像》在题材上和艺术功能上基本一致。

其次,材质和表现技法层面的对比。材质直接影响表现技法的运用。《马踏匈奴》属于石雕,创作者在一整块的花岗岩石中雕刻而成;《马克奥利略骑马像》则是青铜雕塑,辅以镀金。青铜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可以更加细致地表现神情;花岗石却坚硬易碎,难以雕琢细腻的变化。这样,《马克奥利略骑马像》就可以运用写实技法,如人像的头发和胡须都被塑造得异常逼真,坐骑的鬃毛也都被如实表现。《马踏匈奴》则以写意为主,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雕塑的外轮廓简约、有力,构图别具匠心,形象生动,技法朴实、明快。

《马克奥利略骑马像》的镀金技法无疑增添了这个雕塑的华丽,不过,却也失去了质朴和庄重以及内在的张力。相比较,《马踏匈奴》就具有极强的张力及其表现张力的空间,呈现着升华之感。或许,这也是两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投射,当时的中华民族在不断融合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奥利略身处罗马帝国晚期,多重危机的打压下,此时的帝国已是风雨飘摇。

再次,两者放置地点的对比。罗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几乎全部由大理石堆砌而成,各种雕像在街道中随处可见,罗马市民对雕塑艺术品的接纳和理解程度很高。《马克奥利略骑马像》因为材料昂贵,加之为帝国皇帝本人的塑像,所以必须放置于城市之中,成为整个城市的一部分,供罗马人瞻仰。《马踏匈奴》则不然,花岗石的材料几乎没有什么价值,而且属于陵墓雕塑,因此可以置于野外,直至近世,《马踏匈奴》的价值才被发现和重新评估,并加以保护,当然,这是指其艺术价值。据此可知,汉代依然属于农耕社会,工商业不发达,城市建设和功能也很简单,并不具备大型纪念性雕塑存在的因素。相比较,古罗马帝国的商贸业十分发达,城市生活在整个国家中处于支配地位,因而,很适于纪念性雕塑的摆放。《马踏匈奴》还属于陵墓雕塑的范畴,因为汉代具有厚葬的传统,“事生如事死”的观念很重,对霍去病的厚葬符合了当时的习惯。古罗马人务实,追求享乐,注重现实,习惯于为尚在位的帝王塑像,歌功颂德。所以,两尊雕塑还体现了两个民族的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最后,两者的艺术蕴含不同。《马踏匈奴》体现了汉代艺术特有的精神,即雄浑、浪漫和包容性。雄浑是整个民族具有生命力的体现,“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雕塑《马踏匈奴》印证了鲁迅先生这句对汉代艺术的评价。汉代艺术还深受南方楚文化的影响,所以霍去病墓雕塑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譬如创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汉代推行儒教治国,整个社会充满包容性,即对其他文化施以积极的吸纳和融合的态度。《马踏匈奴》显然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艺术特征,这体现了汉代艺术的包容性。

第3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白居易赴任途中乘舟夜泊,读到好友元稹重病中写就的《闻乐天左降江州》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读罢潸然泪下,写下《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元和十一年(816年)深秋夜,瘦马长衫的白居易到浔阳江湓浦口送客,听到江舟中有琵琶声声,弹到动情处“别有幽愁暗恨生”,触动伤心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唐人为纪念白居易,在江边建有“琵琶亭”,清代毁于兵火,现在的“琵琶亭”为后来重建。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初八,白居易与好友十七人登庐山游大林寺。山麓桃花早已开尽,此处桃花却正盛妆绽放,惊喜之余口占绝句《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自此以后,这里被称为“白司马花径”,白居易亲笔写下“花径”两字,命人刻制为碑。这珍贵的题刻日久淹没,1929年被石工挖出,转年被隐居大林寺的学者李拙翁发现,考证为白居易手笔。现在古字、古迹犹存,供人凭吊。

离“花径”咫尺之遥的白莲池边,就是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元和十一年(816年)秋,白居易游览至此,十分喜爱,遂决意营造草堂隐居。翌年三月草堂落成。四月,白居易与朋友二十二人斋具,有美文《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草堂记》洋洋洒洒千文,后人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居赋》、白居易的《草堂记》同誉为中国古代自然园林文学的代表。

第4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凌晨,陌臀骼亚起飞,途经巴拿马城。在浩瀚的晴空下,前往梦寐以求的古巴。飞行中,《美丽的哈瓦那》的旋律始终回环在脑海中。舷窗外,蔚蓝色的大洋,好像昭示着某种神秘的密码。飞机在降落时轻轻晃动,一团团清澈的浓雾,风一般地袭来。紧接着,你便看到了云团下青绿的庄稼,壮丽的海湾,眼前,就是我们儿时梦寐以求的美丽国家么?

是的,这就是古巴,这就是哈瓦那;这就是我们曾经歌唱过的那片丰饶的土地。记得那时,我们对这个梦一般的国家怀了很深的感情,但又对这个遥远的国度其实并不真的了解。

记忆中,记住的,只有红白蓝三色相间的国旗,却从不曾看到那战旗是怎样在大西洋海岸猎猎飘扬的。当然我们也记住了那位勇敢而英俊的卡斯特罗。尽管那时我们只能在报纸和画报上领略他的风采,但我们还是深深爱上了这位古巴英雄。

于是,我们很快就学会了那首《美丽的哈瓦那》。几十年过去,竟然依旧不曾忘却优美的歌词和旋律。那歌声,伴随着我们的向往,承载着我们的梦。但这梦,又是那么虚无缥缈。直到,几十年后梦想成真。

回望1962年

小时候,我是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前,慢慢长大的。因父母从事话剧事业,我得天独厚地、几乎看遍了剧院上演的所有剧目。无论是历史剧,现代剧,还是外国戏剧,我都会乖乖地坐在排演场下,悄然无声地看着叔叔阿姨们在舞台上表演。

记得那年,我刚刚上小学。放学后,我总是首先来到排演场。在那里,我能一边看排演,一边做作业。那时我始终迷恋于表演,想象着某一天,自己也能站在戏剧的舞台上。

不记得,那时的剧院在排演什么剧目,却记得正在排演的那出戏,突然被叫停。后来知道,剧院将举全力,将一位古巴剧作家的作品《甘蔗田》搬上中国的戏剧舞台。那时我尽管懵懂,却还是感受到了剧场的气氛,在莫名的紧张中,感受着某种炮火硝烟的气息。

是的,《甘蔗田》,为什么是《甘蔗田》? 哈瓦那街头掠影

还记得,当年的那位古巴剧作家,是的,阿尔丰索。他每天都会坐在排演场前,与翻译、导演、演员不停地交流着。他看上去很纠结也很愤然的样子,和他一道前来的是他美丽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古巴最著名的女演员玛利亚・欧菲莉亚・狄亚斯。她所以和剧作家一道从北京赶来,是因为玛利亚曾经在古巴的舞台表演过《甘蔗田》。于是她来到天津,对中国演员的表演给予指导。而这部不朽的杰作《甘蔗田》,据说也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紧接着,天津人艺开始紧锣密鼓地排演《甘蔗田》。布景背后,已然是一片旖旎的加勒比海的风光。壮丽的大西洋,妖娆的甘蔗田,舞台上的风情,戏剧中的故事,很快就吸引了我们这些坐在舞台下的孩子们。还记得,排演中,很多群众演员的脸上和身上都涂抹上黑色的油彩,扮演当地的土著。演员们学着古巴那种有节奏的舞蹈。他们不停地敲击着鼓点,跳着非洲黑人的舞步。而我们这些孩子,也伴随非洲的鼓点旋转了起来,不约而同地融入了叔叔、阿姨那灵动的舞姿中。

后来听说,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在学习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公报后,便立刻掀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热潮,且当下就终止了独幕剧的表演计划,赶排《甘蔗田》,以无比高涨的政治热情,支援古巴人民的革命行动。

紧接着,声援古巴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浪潮,在华夏大地风起云涌。而萧三,则以他的文字,回顾了他和古巴诗人的交往。他深切地同情古巴人民在革命前的厄运,他激情飞跃地宣称,他的心,已经飞向了那遥远的加勒比海岸了。

是的,古巴,这个加勒比海上的一个轻柔荡漾的岛国,她被人称之为“加勒比海的珍珠”,抑或“安第列斯群岛的珍宝”。1492年,伟大的哥伦布航海至此,紧接着,这里就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年轻的古巴共和国的历史并不长,却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独特的胜利。于是哈瓦那,卡斯特罗,都成了我们的向往。

从机场出来,湿热的气候,看街上喧喧攘攘的人群,竟蓦地有了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仿佛真的又回到了《甘蔗田》。

那一刻,不知是遥远的童话,还是恒久的梦……

年深日久的呼唤

湿热的大街上,蒸腾着夏日的炎热。哈瓦那街头的人们却显得很欢快。据说这里的幸福指数始终居高不下,因为对古巴人来说,金钱,确乎不是他们生存中的唯一。

大街上,一座座古老的房舍,昭示着城市的沧桑。蓦地置身于美丽的哈瓦那,竟仿佛回到了我自己的城市。之所以会有这种回家的感觉,是因为哈瓦那街道两旁的老房子,竟和我生活的环境大同小异。

于是慢慢思忖,恍然意识到,我所以如此熟悉哈瓦那,是因为我的城市和哈瓦那一样,都曾沦为他国的殖民地。只不过西班牙人更早地就占领了当地土著人的家园,而我的家乡,则是在1860年至1900年的40年间,才先后设置了九国租界。于是,我生活的城市变得很丰富、也很斑驳,岁月间,至今杂糅着多国文化的积淀。这再一次旁证,一个殖民的城市,自然会有殖民地的风情。

是的,眼前的这些几百年前的老房子,始终伫立在大西洋沿岸。于是你便会想到当年的那些淘金者,是怎样依照故乡的模式,营建起他们不朽的家园。完全可以想象出,他们远涉重洋,颠沛流离,既怀着悲凉的乡愁,亦充满征服者的傲慢。眼看着那些殖民地时期的老房子,怎样慢慢地衰朽破败,在炽热的风中,追寻那曾经的绚烂。 鸟瞰哈瓦那

沿着哈瓦那大街向前,你仿佛能到路两旁的悲歌。那满眼皆是的衰败建筑中,尽是斑斑驳驳的断墙。无论是地中海的风情,还是哥特式的阴森,都曾是随风而逝的伤痛。总之这类古老的建筑,在哈瓦那几乎触目皆是。于是你无论走到哪儿,都能看到那寂寥的衰败,哪怕透过车窗,也依旧能望到那些忧戚的房舍,挽歌一般地,在做着岁月的凭吊。

明媚街道的不远处,我竟然看到了,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翻修的一些老房子,这让我心头一亮。工人们穿着工装,在炎热的骄阳下,一丝不苟地完成着他们的使命。慢慢地,那一座座辉煌的院落,似乎已开始修葺一新。让曾经壮丽的那些房舍,再现昔日辉煌。

是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会那么在意那些古往今来的老房子,因为我一直觉得,那年深日久的呼唤,不单单是在还原它曾经的繁盛,也在支撑着她的当下与未来。

幽深的小巷,仿佛昨日……

小街里的妖娆,让我蓦地想到了戴望舒。是因为在悠长的小巷中,走来热烈而又奔放的古巴姑娘。她们铜色的肌肤,妖娆的身姿,欢快地行走在繁华的老街上。在这里,没有蒙蒙细雨中的惆怅,只有灿烂骄阳……

是的,那迷人的午后。 正在修缮的殖民地时期的旧房子

这一刻,我们终于走进了老街。只是匆忙间,难以追寻老街迷人的历史。只觉得,在老街中慢慢行走的那种感觉,是安逸而又恬淡的。行进中,就仿佛你真的回到了哥伦布的时代,迷人的小巷,停泊的渔船……

如今老街两旁,到处是年久失修的房子,已不见当年风采。斑驳的石阶,尽管已凋零惆怅,却依旧浓郁着古巴人的风情万种,那唯有古巴人才能感知的,那浓浓的诗意。

16世纪,无疑是西班牙人最为鼎盛的时期。他们很快就占领了原本属于土著人的浩瀚疆域。从此他们在土著人的土地上进行开发,从草原,到海港,伴随着哥伦布到此,这里就更是成了西班牙人的领地。他们疯狂地掠夺原住民,将别人的土地变成自己的乐园。

早在1519年,哈瓦那就被确立为永久性的城址,从此土著人永失家园。

第5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普罗旺斯人物,普罗旺斯是备受大自然恩宠的土地,是开天辟地的精华。的确,那连绵不尽的薰衣裳草和橄榄树,芬芳的山坡和肥沃的山谷、眩目的缤纷色彩和耀眼的阳光……无不让到过普罗旺斯人为之惊艳:这个集大自然恩宠于一身、风情万种的普罗旺斯啊!

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自古、美丽的普罗旺斯就被统治者“觊觎”――从古罗马帝国开始,法兰克、撒拉逊人、封建领主,甚至是被法兰西帝国与罗马教皇共同瓜分。因此,历史上普罗旺斯的范围界限变化很大。18世纪末大革命时期,法国被分成5个不同的行政省份,普罗旺斯是其中之一。到了20世纪60年代,行政省份又被重新组合划分成22个大区,于是有了现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大区。

世纪的动荡虽然给普罗旺斯留下了一个混淆的疆界概念,但也赋予普罗旺斯一段多姿多彩的过去,岁月流逝,普罗旺斯将古今风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普罗旺斯的历史中,当属12世纪的骑士爱情最负盛名。对一个高贵女人忠心耿耿的爱情是骑士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在这个爱情变得像速食面一样的简单快速的时代,有缘携手婚姻的情侣,去普罗旺斯进行自己的蜜月之旅,追随一下典雅的骑士爱情,也许爱情从此就真的地老天荒了。

当然,普罗旺斯不仅只有浪漫的爱情传奇,其魅力更在于极富变化、不同寻常的自然景观;寂寞的峡谷,苍凉的古堡,蜿蜒的山脉都会在这片南法国的大地上摇曳生辉。薰衣草的芳香

装点普罗旺斯山区的花卉以薰衣草与向日葵最著名。薰衣草,花语为“等待爱情”。每年的7―8月,薰衣草迎风绽放,纯粹的紫色在高高低低的田园里绽开,装饰翠绿的山谷,它的风姿像是在夏日的风中打开的浪漫的符号,像那种最沉静的思念,最甜蜜的惆怅,仿佛藏身于深爱者的心中却永远无法执子之手的那种温暖而忧伤的感觉。

远远看去,收割好的干草垛卷成橡木酒桶样子,三个五个地晾晒在田野上,黄得很单纯。黄与紫就这样干净地舒展着,空气里、我们的头发上,肌肤上满满的沾染了薰衣草的味道。

据当地人介绍,薰衣草虽然被称为草,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紫蓝色小花。花朵像穗状地开在花茎顶部,紫色的薰衣草气味淡定而清澈。薰衣草能受到时尚族群的青睐,是因为它们还有许多浪漫美好的寓意那就是纯洁、清净、保护、感恩与和平的象征。

普罗旺斯的鲁伯隆山区、施米亚那山区是著名的薰衣草观赏地。其中塞南克修道院的花田是最著名的薰衣草观赏地,也是《山居岁月》一书的故事背景,号称全法国最美丽的山谷之一。山上有一座12世纪的修道院,塞南克修道院前方有一大片的薰衣草花田,是由院里的修道士栽种的。而在施米亚那山区的施米亚那城镇,也环绕着一大片的薰衣草花田,紫色花田,无边无际地蔓延。

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着被晒焦的青草芬芳,交织成法国南部最令人难忘的气息。很多人爱上了它的味道,从塞尚到毕加索等著名画家都曾在这里捕捉灵感并作出了旷世之作。历史小镇的传奇

普罗旺斯具有悠久历史,遗留下的许多历史名城,无言地叙述着古往今来的辉煌。普罗旺斯的省会马赛,便有“法国第一门户”之说。行走马赛街头,可以看见17世纪的旧爱德收容所、12世纪的老马臼大教堂、5世纪的圣维克多长方形大教堂以及曾支配过整个城市的近卫军圣母大教堂。当然马赛的名气多少归功于《马赛曲》。《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马赛曲》是18世纪末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留给后人一曲振奋人心、斗志昂扬的歌曲。1795年,《马赛曲》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

马赛还有一种著名的特产:马赛肥皂。这种非常出名的肥皂可以说是这个福赛城(la cité phocé enne) (公元前6世纪,一群来自古希腊福赛(phocée)地区的水手登陆马赛,从此马赛开始建城。马赛城内现在还留存有一些同远在爱琴海岸的福赛古城相同的建筑风格与习俗。因此马赛也被人称为“福赛城”和它的工业生产的骄傲。而现如今,这里只保留着很少的马赛肥皂的生产量并且坚持手工制造。制造一块传统的马赛肥皂需要至少三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主要的生产原材料是植物油。可以说马赛肥皂是普罗旺斯人对芳香的热爱的一个见证。

每年5月世界电影的狂欢让世人记住了普罗旺斯的另一名城戛纳。戛纳有两个风景优美的长沙滩,视野甚广,是日光浴者的天堂,也是弄潮儿和划船者的乐园。戛纳的海滨大道相当整洁,但并不宽阔,一边是一望无尽深绿的棕榈树林,另一边尽是白色的、浅蓝色的、米黄色的酒店建筑,有上一世纪的古董也有非常现代化的楼房。电影的盛典每年都会在这里留下印迹,时尚艺术风格融入了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细胞中。

而在另一个古老小城阿尔勒(Arles),以热烈明亮的地中海阳光和时尚的艺术风格闻名。看过《凡高传》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杰出的画家曾在这里创作,生活过。这里的街道、房屋、酒吧,到处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古罗马的建筑(阿尔人是古罗马人的后裔)、艺术家的作品、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在这里和谐相处,宁静美好。你可以坐在PlaceduForum的咖啡厅里消磨一个下午,细细品味这里的艺术与浪漫情结。

艾克斯堪称南法最优雅的城镇。一进入市区即可见到两排法国梧桐联成的米拉波林阴大道;艾克斯早在12世纪时就建了许多喷泉,有千泉之都的美誉,各式各样的喷泉散布在艾克斯的每个广场、街角、甚至是私人的庭园之中。艾克斯是印象派大师塞尚的故乡,也是普罗旺斯的古都。在今天仍以古罗马遗迹、中世纪、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建筑而著称。

法国南部地区活动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从年初2月的蒙顿柠檬节到7―8月的亚维农艺术节。从欧洪吉的歌剧节到8月普罗旺斯山区的薰衣草节,四时呼应着山城无拘无束的岁月。这股自由的色彩蛊惑着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包括塞尚、凡高、莫奈、毕加索、夏卡尔等人均在普罗旺斯展开艺术生命的新阶段,蔚蓝海岸的享乐主义风气,也吸引了美国作家费兹杰罗、英国作家D・H劳伦斯、法国作家赫胥黎、尼采等人前来朝圣,当然,还包括以《山居岁月》将普罗旺斯推向巅峰的梅尔。

第6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故乡对每个人来说,总是难以忘怀的;而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更是他永远的歌吟。在中外诗歌史上,写故乡、忆故乡的诗俯拾皆是,诗人们饱蘸浓墨,尽情挥洒炽烈的思乡之情。比如席慕容曾深情地咏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里遴选了6首诗(包括歌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细腻真实地表达了作者丝丝缕缕的故乡诗情。其主题虽然相似,但抒情方式各有特点(如卞之琳的《尺八》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诗作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鉴赏时要注意比较。

阅读这组具有代表性的抒情诗,还要抓住诗歌的特点――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像《尺八》以古乐器“尺八”为切入点传达思乡的凄楚与悲哀,《游子谣》紧扣游子情感的巧妙构思,《醉汉》中富有震撼力的意象等,都值得反复回味。

佳作在线

尺八

卞之琳

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支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支凄凉的竹

品评……

卞之琳是一个沉思人生哲理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诗人,他既注重从广泛的人生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诗作以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也把触角伸向复杂深广的文化历史现象,力图透视古今中外文化历史现象的发展流变、兴衰更替的轨迹及其难以言说的规律、复杂的多重因果关系,从而使他的诗作富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关于这后一点,《尺八》一诗比较典型。

《尺八》作于1935年,曾被誉为卞之琳成熟期的最佳作。所谓“尺八”是一种古管乐器,亦称“萧管”,相传产于印度,至迟在隋唐间已传入中国,成为汉民族常见的乐器。但到宋以后已失传不用,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可以说,一支小小的尺八象征性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机运的流转、兴替。1935年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入侵之际,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五月的一个夜里,他听到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乐器尺八吹奏出犹有唐音遗韵的曲调,感到这“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忘却的故乡”;又仿佛是一个文化的“象征”物,一面“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卞之琳《沧桑集・尺八夜》),引起作者对人类文化流传变迁和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不久,遂构思创作了《尺八》这首具有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游子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品评……

全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出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诗作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一朵“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第二节以三个排比句表现家园的衰颓冷落,游子的家园变成了“蜘蛛的家”、“薜荔的家”、“鸟雀的家”,从一系列对比中透出深深的叹惋。第四节“比蔷薇更清丽”的形容,有意与引起乡愁的海上蔷薇相比较、相对应,表示“旅伴”有可能转移、消融游子的乡愁。而最后一节以“旅伴”为“家园”,说明乡愁并未因“旅伴”而消除。

・故・乡・诗・情・

请你思考

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般诗人写舟子,很可能写成一个劈波斩浪的弄潮儿形象,戴望舒却突出了“沉浮在鲸鱼海蟒间”的舟子作为“游子”的侧面,着重写他的乡愁。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并非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而是游子的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体现其坚强的意志。

C.末句是游子内心的独白:“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唔”,表示他经过沉吟后的感受,与前面无可奈何的是相似的,乡愁又深一层。

第7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他们问你从哪里来是看你从富裕国家来还是贫穷的第三世界来;问你的工作是看你的经济实力;最后的问题提到实质,想拉你去买地毯。我后来学聪明了,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学生,但还有不死心的,想方设法让我去他的店,但不管你买还是不买,他们都会给你倒一杯苹果茶,酸甜酸甜的,喝起来很爽口。

后来一个在土耳其教法语的女孩告诉我,土耳其失业率很高,店里为了生意,就雇小伙子招揽顾客。仔细想想,他们也很不容易。

我去外地游玩时,跟了一个旅游团,团里的导游兼任司机。他50开外,皮肤黝黑,满脸大褶子,豁牙,嗓子沙哑,一看就知道是个烟民。他开起车来特野,明明两条道,只要对面没车就开到左道上。我问他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他咧着嘴笑道:“我现在在英国。”我明白他指的是在英国开车左行。他想超车时就把车贴到前一辆,只有一寸的距离。然后一踩油门一划方向盘就越到那辆车的前面。弄得我直喊他:“发疯了!”没想到他听明白了,扯着嗓子叫:“No!”

他把车开到被风蚀化,状如烟囱般的山里让我们照相,我这才意识到那岩洞里还住着人。心里痒痒的,想进去看看。就问,他家是否也在岩洞里,能否参观,他大摆其头,声称他家是圣地,不能让陌生人去。我说我可以把头包起来,他还是摇头,说去他家的人要一件一件往下脱衣服。

谈起钱来,他更是口无遮拦。他说:“NO mOney,nO hOney。NOhoney,no happy(没钱就没女人,没女人就没快乐)。”所以钱比真理重要。我瞠目结舌地望着他,他居然如此“堕落”。

又一次出行,遇到另一个司机。他又矮又胖,方脸,带一个熊猫眼样的眼镜。车从总站正点开出,偌大的面包车只有3个乘客。老先生开到路边,停下,从地摊上买了一个用报纸包裹的圆饼,就在那儿大嚼特嚼,还没忘了吆喝,吸引乘客。他的广告方式还真奏效,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地上了车。我们整整等了一刻钟,他才悻悻然上了车。屁股着了车座,人依旧不闲着,一会儿调车的后视镜一会儿弄他的音响,于是车就只能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向前晃悠。总算把一切弄妥当,似乎可以加速前行,却不知从哪里掏出一包糖果,一边手忙脚乱地撕包装纸,一边平衡方向盘。我已忍无可忍,恨不得变个,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他快开,他却把那袋糖果递给老太太,并示意传给车里的其他人。我的怒气一下子散了,只觉他可气之外多了一丝可爱。

我们总算到了目的地,刚找到旅店,就看到街口有个大招牌――山顶跳伞。于是进去打听,看见一个金发碧眼的英俊小伙子,一身在户外风吹雨淋的犍子肉,一口流利的英语。一问才知他在英国呆了4年。与他聊天时,发现他对历史颇有研究,就问他希腊与土耳其的关系。因为土耳其与希腊是老冤家,希腊曾被土耳其占领400年,土耳其的特洛伊曾被希腊人用木马计攻占过,而塞浦路斯岛依旧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于是,他向我解释当土耳其攻占希腊时,希腊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存在,而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又讲到希腊善于宣扬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他还谈到从民族性格上讲,土耳其人与希腊人更接近――热情,好客,重义气。他在英国就有希腊朋友。

后来我们坐他的船到岩洞参观,中午饭我们游客吃西餐,他们服务人员就买个体户的煎饼充饥。香味飘过来,我直说好香,他马上把他盘子里的煎饼给了我。

在这家旅行社旁边有一家饭馆,专卖意大利饭。一天中午去吃饭,碰见一个快50岁的老板,聊起来才知他祖籍非洲,再细看看,他果然有非洲人的特征,大眼、厚唇、宽鼻,但皮肤不黑。他告诉我他以前是一个虔诚的人,反对婚前。但在旅游业干了十几年,见的事情多了,观念也变了,但他依旧瞧不起那些巴结外国女人的土耳其男人。我这才知道许多到土耳其旅游的欧洲女人是为了性。这儿的小伙子年轻、英俊、热情,但兜里没钱,而欧洲的女人相对来说比较富裕,于是供给与需求对口,就出现不少土耳其男人嫁出去的现象。

他还告诉我,对面饭馆的夫妇就是此类结合,土耳其丈夫20多岁,而英国妇人则已40开外。我抗议说,为什么女人嫁比自己大得多的男人顺理成章,而男人娶比自己大的妻子就大逆不道?这是性别歧视!他想了想倒也同意我的看法。但他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钱,那对夫妇很可能不在一起。在谈话中他还引用了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让我颇感震惊。

在一家旅行社,我向他们询问旅游线路,因为游客不足,这家公司不组织人去我想去的地方,但小老板派人到别的旅行社为我打听。当我问他当地较好的餐馆时,他给我画了图,又带我去了那家馆子,最后还坚持付了账。

我后来坐火车回伊斯坦布尔,偌大的车厢里就我一个外国人。正在独自欣赏窗外的风景时,一个60多岁、胡须花白的老汉向我走来,皲裂的双手捧着满满的青果子送到我面前,我用双手接着。他一句英文不会说,我除了土耳其语“谢谢”外,也说不出什么。两个人相视而微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

吃完青果子,我去餐厅,已是晚上9点。点了菜单的几样菜,不巧的是都卖光了,我就走进厨房里看他们还剩什么,结果除了几个西红柿和鸡蛋,连米饭都没有。于是厨师在我的指点下把西红柿切了,又把鸡蛋打散。然后我让他在锅里倒油,等油热了示意他放鸡蛋,然后又教他炒西红柿。他示意我坐回餐桌边,一会儿端上一篮面包、一盘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瓶水,我有滋有味地吃完这顿特别晚餐。

土耳其人的古道热肠让我感动不已。

到了伊斯坦布尔,我在地毯店里认识了50岁的侯赛因。他个子高高的,人很瘦,英文出奇地好。他告诉我他曾在大学里教英国诗人的诗歌,如拜化、艾略特、济慈等。他不能与校方在某些观点上达成共识,于是就辞了职,搞起地毯生意。他现在赚了很多钱,但没结婚。他在海边也有一幢别墅,在夜深入静的时候常常回想过去的日子,想念学生时代的朗朗读书声,不知他弃文从商的选择是否正确。他虽对当今的英美诗坛已不太了解,但依然能背诵艾略特的诗句“房间里的女人们来往穿梭”,谈论着米开朗基罗,能分析艾略特的性格成因与他诗歌的关系。他谈起诗歌时嗓音里有一丝惆怅。

土耳其旅行早已结束,但我对土耳其的印象久久挥之不去――我忘不了小店里的老人目光里闪烁的尊严与智慧;送青果子老汉皲裂的双手和憨厚的微笑;旅行社小老板餐馆路线图……

第8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富而有爱的社会贤达时刻都拥有冷静的头脑,向你关心的人提供帮助,而且也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通过自己的大爱积极地推动这个世界。

看了贤达论道(郑州)交流会的这个大会标题,我觉得再加一个字,会更加精确,叫做与贤达论道。因为我到这里来,不是在做贤达论道,应该是与在座的各位贤达论道。今天我讲的题目就是关于“成功常青和圆满人生”。

说到人生苦短,我们感叹、忧伤,也使得那些自认为已经成功的人感到无限的惆怅,但是没有人会改变这样一个事实。我译过一本书叫做《第二周期》,就是关于人生和企业生命的。它开篇就讲,等你到人生的最后,你想让世界怎么记住你,也就是说在你的墓碑上,你想出现怎么样的评价。这就是一种考察,考察你所有人生阶段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

可口可乐的创始人钱德勒带着5美元进了亚特兰大市,他创造了一个可口可乐的帝国。后来在亚特兰大最困难的时候,全市人推举他做亚特兰大的市长,后来他把几乎所有的钱捐给了爱普利大学。最终他给他的儿女留下了一句话,他说我带着5美元来到亚特兰大,我甚至不会带着5美元再去另一个世界,我给我们的家庭留下的最大财富是一个好名声,我给这个城市留下的最大财富是希望。

再看我们中国,我们中国人均收入和人均寿命在过去的6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1950年我们全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9岁,比现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人均42岁还要低,但现在我们的人均寿命已经到了75岁,人均收入从原来的347元涨到了8400元。但是要问一个问题,你是否真正地感觉到成比例地幸福了起来?所以现在大家都公认我们的自由度增加了,但是稳定感减少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但是情感淡薄了;我们的信息量增加了,知识反而减少了;我们服从性提高了,但是自主意识在减弱等等。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生活质量不管是闲暇的时间还是身体的健康程度都在面临着威胁,所以这就使得我们思考说财富与成功、成功与幸福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成功就是别人能够从你身上得到什么,而不是你自己的感觉,所以成功衡量的标准不是在自己,是在别人手里,特别是在那些能够从你身上获得积极影响的人的心里面。衡量成功的标志在于你能否创造一些全新的东西,你能否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能推进人类文明的知识和技能,这才是成功的标志。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访问一个贫困县的小学,有一个学生说:“我本来退学了,但是我背着刘爷爷发给我的这个书包,我就不能退学了,要不对不起他。”我后来问那个书包多少钱?得知是43元钱。43元钱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盘菜钱,但是它可能就改变了一个孩子,改变了一个孩子终身的价值观。

我们企业家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还有就是在自我感觉最不好的时候,你能不能让别人,让你的员工心平气和地,公正地评价你,来看你的重要性如何?来看你的优点有多少?甚至是做量化的指标,让你的客户来评价你,让你的供应商来评价你,邀请很多人当镜子来看你这个人存在的意义。

第9篇:帝国的惆怅范文

摩洛哥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最早在这里生活的是柏柏尔人。在公元前2世纪以来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摩洛哥经历了罗马帝国的统治、阿拉伯王朝的更迭,15世纪西班牙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和占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摩洛哥独立并成为君主制宪的伊斯兰国家。本人去过一些非洲国家,但感觉摩洛哥与很多非洲国家是不同的。虽然摩洛哥的经济发展较慢且不发达,但似乎人们并不贫困。那里虽然有撒哈拉大沙漠和戈壁滩,但仍能看到不少的绿洲。从看到其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较好的公路体系以及整洁、现代化的大城市建筑,可以感觉到摩洛哥的经济具有一定的实力。据悉,摩洛哥的经济居非洲第五位。摩洛哥西临大西洋,北部仅以直布罗陀海峡即与欧洲的西班牙隔海相望。摩洛哥以其淳朴的民风,悠久的伊斯兰文化,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和保留完好的历史古城镇风貌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世人纷至沓来,领略她的风采。看来,人们把摩洛哥称为北非的花园绝非虚言呢。

2013年3月,我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摩洛哥大花园,在十多天的时间里,我闻到了这个大花园的花香,感受到了那里民众生活的脉搏和呼吸。老实说,这确实是个很有魅力、非常奇妙的国家。摩洛哥的国家格言是:真主、国家和国王。我路过的许多高山上都刻有这句格言,说明此格言已成为摩洛哥社会和人民的行为准则,也是摩洛哥社会稳定的基石。摩洛哥有三大宝:椰枣、阿甘油(由阿甘果提炼)、仙人掌。据说,椰枣每日吃三粒有相当伟哥的神奇功效,阿甘油则是美容的上品和健康的食用油。仙人掌是纤维织品的上乘原料。另外,摩洛哥仍然保留着一夫多妻的传统。男人最多可以娶四个妻子,四个妻子在家中享有绝对同等的地位。如出现不公的现象,男人要吃官司的。摩洛哥的美味佳肴也堪称一绝。塔津菜是通过一个像金字塔一样的陶器做成,大小不一。我觉得使用塔津做菜非常的健康,我们吃的塔津下面放入肉或鱼,上面铺满了各种蔬菜,呈塔的形状,加上橄榄油等调味料放在陶土炉上微火炖,揭锅盖时往往让人们眼前一亮,色香味俱全!

在这次难忘的旅行中,我感受到摩洛哥在诸多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一是古老建筑和有着悠久历史的街巷。当你行走在费斯这座千年古城内,你会觉得进入了如同九曲十八弯的迷宫,在那些经历了千年历史沧桑岁月的幽静小巷里,你可以看到那些极其狭窄的小巷墙壁上披着久远岁月留下的斑斑锈色,小巷中多数都支撑着巷杠,这些巷杠支撑着两边的墙壁或房屋,支托着历史无语的沉重!在拍摄摩洛哥小巷的时候,我就遇到了有趣的尴尬场面。当我进入一个小巷时,突然迎面来了三个孩子,这真是个狭路相逢的遭遇。小巷根本无法容下两人并行,哪怕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也是无法同时通行的。在我的照片里记录下了孩子们为了绕过我这个“大人物”的滑稽场面。 二是,你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在费斯古老的街巷里,这所建于公元863年的卡鲁茵大学居然比英国的牛津大学还要早几百年。那里藏有很多伊斯兰教珍贵的传世秘籍。三是,那里可以感受到人们最单纯朴质的生活。在昏暗狭长的小巷里各种阿拉伯装束的人们为生活奔忙;毛驴仍是小巷中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身着阿拉伯长袍和头裹围巾的妇人们拉着家常,人们在极具传统色彩的饮水池旁畅饮解渴的场面,以及街头人头攒动的闹市,成为浓缩摩洛哥纪实摄影的最好素材。在舍夫沙万蓝色小城和乌达亚小渔村,你会被那蓝色世界的房屋和街巷的奇特景象所倾倒。那里的人们生活十分安逸、平静,似乎生活在世外桃园。同时,你随处都可以体验到摩洛哥人的善良和朴实,他们的真诚和可爱令人感动。那天,当我走在舍夫沙万小巷里时,一位男子硬拉着我进他家, 由于语言不通我搞不清楚这盛情邀请的含义,但进去一看就明白了,他希望我看看他的小织布坊并拍摄他织布坊的影像,这当然是我最求之不得的机会了!!在丹吉尔当我和爱人迷失在曲曲弯弯的小巷里时,尽管我们说不清楚要去的地方,但不少人争着要为我们带路。所幸,当地一个人会说西班牙语,把我们带出了迷宫般的小巷。你可以想象,当我们为找不到出路而焦急时,一群阿拉伯人围着我们也在茫然不知所措地讨论着我们都搞不清楚的路径,那是什么感觉。我是真切地体验了一把摩洛哥老百姓的实在。这次去往摩洛哥前就听说了,如果运气好在摩洛哥可以看到山羊上树的奇观。在摩洛哥,阿甘树所产的阿甘果除了用于榨油外,也成为山羊的美味佳肴。每当季节干旱,地上的草干枯时,山羊就攀上阿甘树去吃阿甘果。我这次还真如愿以偿看到并拍摄了山羊上树吃阿甘果的稀罕景观。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