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老人与海鸥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人与海鸥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人与海鸥课文

第1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教学反思:《老人海鸥的故事》课文来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人与动物间深爱与眷恋,展示了人与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单元主题是:自然与环保。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

整堂课真正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着孩子,感动着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同时,能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这一思想,整堂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配乐、画面补充得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想像力,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中,抓住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文章哪里写了老人给海鸥喂食,与海鸥嬉戏的?老人为海鸥做了哪些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等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理清了文脉,读懂了课文内容。

课堂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引读等,特别是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恰当的引导,使学生一遍一遍读得更好,体现了教的层次性。 本堂课既注重整体把握,又凸现重点,做到点面结合。同时,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文本,体会情感。课堂上注重关键词的表达效果,如引导学生抓住十几年来、几乎天天、一直坚持、盘旋,长久挥手等词品味朗读,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情感,同时又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忽视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工具性显得萎缩。整堂课有效地贯穿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但工具性凸显不够,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扎实落实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情感写具体的的方法的教学。

第2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一、阅读方法的多样化

阅读的方法有好多,我们习惯运用的方法有:诵读、默读、快速读、精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如在讲授《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初读、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多次细读等方式充分体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主要运用细读和反复读这两种方法,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由浅层表面的认识逐步进入人物形象的实质分析和概括。通过三次细读,准确理解词语,借助词语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反复研读重点段落和语句,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形象。通过细读,让学生自己更正初读文本时对凤姐"热情、爱美、关心他人"的认识。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句式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通过细读,感受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执教《老人与海鸥》一文时,通过学生的读,教师配乐读,学生配乐读,让学生感受老人对海鸥的诚心、倾心及海鸥对老人无比的惜别情。这份真情就蕴含在字里行间,不读,是体会不到的。读,细读,反复读了才能体会到这种人和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读文,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阅读中实现字词句的理解

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中高年级的对于字词的理解是这样规定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实施建议中对识字教学的建议是:"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在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个目标和建议。如让学生在体会对凤辣子的描写""一词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最后得出了"炫耀"的意思。这和上下文中对凤姐的描写是相一致的。在教学学生认识生字"弦"时,运用了象形字的特点,把"弓"和"弦"字在书写的形式上进行比较,然后在田字格中让学生去描写。再如教识"雁"字时,运用了会意的方法,学生易记且影响深刻。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形式不同,又让学生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或词。如在分析凤姐这个人物时,让学生重点研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从凤姐的一连串的问题中,让学生对凤姐的真实性格进一步分析。学生在研读后终于发现了凤姐的假"关心"假"热情",得出了凤姐真实的一面,奉承贾母、虚伪、泼辣、阴险。在让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真情时,让学生紧扣"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边扑边鸣"、"炸了营似的"等词语,让学生去体会海鸥对老人无比的怀念。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是让学生积累词语最好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以读带写,读中仿写,读中插写

2011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中,读写结合的妙处在14――17自然段。当老人去世后,作者把一幅放大了的老人撮着嘴呼唤海鸥的照片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第一次写话,感受彼此的内心世界。"海鸥翻飞鸣叫好像在说......""老人望着儿女们,好像在说......"当我们收走遗像时,它们再一次边扑边鸣,"它们鸣叫的是什么呢......"通过教师的引语,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写作欲望。当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老人与海鸥的那份真情时,又要引导学生写话。"老人与海鸥的这种真情在哪里?它有可能在温情的喂食中,还有可能在哪儿呢?"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生展示习作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佳作读一读,在全班内共享。或许学生能够依文章内容想像写出这些:"这种亲情在老人粗糙的手指间;在老人褪色了的蓝布包里;在海鸥的为老人守灵的肃立不动中......"再如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严监生的吝啬,他让学生用夸张的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吝啬鬼的形像。

读写结合的课堂,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场。

四、强化训练学生的能力

小学阶段语文应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三种能力是"在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文本解释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四种技能是"朗读、默读、浏览、研读";五种习惯是"预习、查工具书、勾划、做笔记、读书看报"。在高效课堂建设中要均体现出对学生三种能力四种技能和五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把自己想到的写到这一段话或是一句话的旁边,再把大家共同达成的写在下面或是旁边。其目的是和自己的加以对比,从中找出自己思维方面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勾划的方法。如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圈起来。在学生读课文前可以提出"谁做了什么事"训练概括能力,课中还要训练句式的相互转化能力。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断和推测能力、对人物评价的能力、查阅资料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3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更高,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法,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它不仅是实施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更是推进情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在《文协雕龙》中就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看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留下了“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情境教学的依据。课文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中呢?情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学生将无动于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1.教师要善于以情燃情

小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都蕴涵着深情厚谊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呢?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间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准确深入。

2.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中。如我成绩提高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做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生气地说:“做什么吃什么。”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也使抽象的术语更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大大扩大课堂辐射面。

3.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渲染氛围

要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还应考虑音乐表达的情感及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震动、切身体验,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R、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二、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需要避免走入误区

教学情境建设的误区是导致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无效的重要因素,有效避免情境教学误区,是保持课堂教育情境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以下情境创设误区:

1.错误理解情境教学的实质

课堂情境教学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所有的情境教学方式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实际效果为主。错误理解情境教学的实很容易出现重形式而忽略实效的问题,并最后导致情境教学失去实际教育意义。比如,在教授《慈母情深》之类的课程时,引人情境教学,进行角色扮演,本来是一种能让学生快速融人文章里“我”的角色之中,感受到慈母对“我”的感情的教学方式。但若是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比如增加角色扮演的趣味性,强调表演的逼真效果等,就可能导致情境教学偏离原有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关注表演多于关注角色特色,从而无法恰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2.错误把握情境教学的时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情境并非用得越多越好。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的不同,教学情境的形式和次数都应有所变化,也就是说教师并不需要每节课都创设情境,而在有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一节课中创设多个教育情境。《老人与海鸥》这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创设多个课堂情境。一开始上课时教师借助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创设生活情境,带人《老人与海鸥》的世界之中,了解老人与海鸥的关系。在教学开始后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人思考“海鸥们为什么出现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哪些词汇能让人感受到老人的爱?”“老人的行为是什么意思?”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真实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如此一步步为最后的感情升华做铺垫,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只有不断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堂内容,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赶上时展的潮流,在课堂上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已经广泛的普及和使用,并获得一定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的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提升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走进不同的文本,触摸文动背后的真谛。与作者共演绎其中的快乐、感动,与学生共同融入每个戏剧性的场景,我收获了真正的幸福与感动,收获了丰富的情感,使我们变得如此善良与感性。

《老人与海鸥》一文,主要讲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深厚情谊的故事。在执教时我创设情境,结合资料了解了老人收入微薄,省吃俭用就是为了给海鸥买食物。在学习到“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为海鸥起名字,并亲昵呼唤时,”我深情地引导:“老人总是身穿一件褪了色并且过时的布衣,他舍不得花钱坐车每天徒步二十余里,不辞辛苦地位海鸥送餐,老人视海鸥为自己的儿女,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怎样呼唤自己的孩子呢?”学生纷纷体验,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在多名学生深情的呼唤中,同学们的声音颤抖了,我知道同学们被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感动了,此时他们的脑海一定是那片飞翔的鸥群。

课,继续着。执教到老人去世后的情节时,我再次被感动了,老人去世了,当人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和平时大不一样,像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急速煽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位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我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照片,并激动地引言:“老人走了,他带着对海鸥的牵挂走了,他怎么舍得离开二十余年朝夕相处的儿女啊!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相信无论是谁都会为之动容……”“如果你是海鸥你一定有千言万语要对自己的亲人说,你想说什么?”只见我们班最内向,最不善言辞的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说“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生:“爸爸,再叫我一次独脚吧!您放心地去吧,我们永远想念您”、“亲爱的爸爸,愿您在天堂过的快乐,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我们永远是您最亲的人”、“父亲啊父亲,您怎么舍得丢下我们独自离去呢,等我们在天堂相聚的时候再叫我一声‘红嘴’吧!”……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再次朗读这个片段时,大家个个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我也轻轻地拭去眼角的泪水。我深深地知道我们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情谊感动了。

第5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关键词:插图;口语表达;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的学生应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高年级的学生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美感,激活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为阅读文本铺垫引路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地诉诸视觉,造成了鲜明的感受。优秀的插图能给学生以情感影响,而不像课文要借助阅读想象来间接地吸引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由图引出课文,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图文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如,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小鸡画竹子,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一年级孩子年龄小,这个拟人化的句子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这句话,我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画的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快在图中找到了。然后我又提问:“为什么说小鸡画竹子、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学生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就会明白:原来是这些小动物的脚踩在地上印出来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样子非常相似,进而了解了这些动物脚的不同形状,自然就不会混淆了。再如,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前,据我了解得知,大多数学生没见过海鸥,又怎么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深情呢?所以,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边看边读有关句子,结果老人与海鸥那种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便不言而喻了。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课文,也要备插图,要对文中插图进行仔细的观察,努力挖掘插图中隐含的语言训练因素,必要时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插图,并把它纳入每篇课文的总体教学设计中。

二、为复述背诵推波助澜

借图复述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往往会出现冷场,即使有人站起来复述,不是东拉西扯,就是形同背诵。究其原因,乃是小学生离开了具体的凭借,便无法把握课文脉络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而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则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乌鸦喝水》《小鹰学飞》《狐狸和乌鸦》等寓言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两至三幅插图,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展示插图,让学生复述这些故事,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记忆是智慧之母。”的确,记忆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词句、加深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既反映了课文内容,又能突出课文中心,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材料。《燕子》这篇课文是要求全文背诵的,第一自然段尤为重要。在背诵前,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燕子的颜色、羽毛以及尾巴,从图中看到燕子的外形,再结合我们平时看到的燕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会背了。又如,《清平乐・村居》,在读了几遍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根据插图逐句交流,特别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想想:小儿卧的姿势是怎样的?看他光着小脚丫,卧在什么地方?卧在那里正做什么?再看他的表情,他静静的,他是那么……也送他一个词――“无赖”。经过这样的启发看图、思考问题、回忆课文内容,学生背诵诗句就不那么难了。

三、为写话训练铺路搭石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色彩绚丽、构思新颖的插图能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因此,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依图说话或作文时,以画面为支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大意后,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先左再右,从上到下,先主再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作者所带给我们的“无声语言”。引导学生观察重点,把话说得深刻、有意义,把所说的、所想的写下来,就是习作训练。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说话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

四、为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展示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实施美育的载体。教师应利用这些插图去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理解,如果将包含有茅檐、青草、小溪、翁媪的插图呈现给学生,先让学生感知画面,并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去描述画面中正在“相媚好”的“白发翁媪”互相夸赞的内容,这样就在有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视听审美感知力,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敏锐地感知客观事物中所蕴藏的独到的美。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课文着重描写的是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美和声音美,通过欣赏插图,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美已映入眼帘,再让学生一边欣赏插图,一边听老师范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并说说“哪儿最美?怎样美?”之后学生纷纷发言:“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美,好像一匹宽幅白练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黄果树瀑布的声音美,犹如乐声奏鸣。”“黄果树瀑布周围的环境美,它在群山环抱中,绿树掩映间。”……瞧,孩子们在欣赏美的同时,还学会了表达美,真是一举多得呀!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材插图中蕴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料,它绝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改进了教学艺术,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努力去挖掘和开发,认真地研读和运用插图,让课文插图走进学生的大脑,让学生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让插图的花蕾绽放出迷人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杨春银.创设学习情境与培养审美情趣[J].小学语文教学,2002(6).

第6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每一节课,面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我们都要给予不同的评价。下面,介绍几个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收效较好的评价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评价语简单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

老师的评价语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要讲得清清楚楚。

教学《四季》,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准字音。然后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教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教师评价:“齐读得很整齐,那么是不是每个同学也能读得很漂亮呢?”接着,指名读词语,一学生的发音既准确又响亮,教师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位学生带着大家兴致勃勃地读起来。

教师导的语言简明,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学得很投入,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由此可见,准确性是教师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即使用词再考究,语句再华美也会苍白无力。

二、评价语饱含激励,让学生获得自信

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引导学生体会了诗人情感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对于感情的表现力就会不同,教师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三、评价语富于变化,让学生常听常新

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多用语言评价的方式,评价语言若老是单一、老套的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会感到厌烦。因此,教师评价的语言要有鲜明的个性、或幽默、或机智……此外,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也能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升华情感。外显的口头评价语言和含蓄的体态语言的和谐统一,能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四、评价语情真意切,让学生如沐春风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评价性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必须是真诚而亲切的。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理解重点句子: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地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一名学生发言:“老人给海鸥起了名字,说明他太了解它们,太喜欢它们了,海鸥能听懂老人的话,可以看出海鸥也很喜欢老人,他们相处得非常好。”多全面的理解呀,我由衷地对发言的学生说:“你真有思想!”

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反之,那种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评价语,不但无针对性、实效性,而且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心灵。

五、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间的评价

对学生的发言,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评价得较多,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关注教师评价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教学《可贵的沉默》第一至九自然段时,让学生认真朗读后进行表演。一小组表演后,教师问:“他们演得怎么样?请你根据刚才独到的课文来评一评。”一名学生说:“我觉得他们演得不错,把那种骄傲、神气十足的样子演了出来。”……学生紧扣课文的评价多准确呀。学生再读再演,惟妙惟肖。这种在师生对话基础上的学生互评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第7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关键词】 三动合一;交流;发现;学习;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为了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引导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模式统领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重点,深化研究,切实解决制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瓶颈问题,确保课堂教学出效益,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校根据教学实际和近年来的课改经验,确定了三动“生动―主动―活动”+四环节“交流・发现・学习・升华”语文课改新形式,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新模式改革。

“生动、主动、活动”三动合一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内涵:“生动、主动、活动”三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地学习;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乐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通过三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广泛的可能性,使课堂成为生命活动的和谐家园。“三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对教学各个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学生后续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学会享受生命、享受学习。希望教师们结合自身的教学特长,精心设计,努力将生命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实有更深刻的认识。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字解词,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理清脉络。第二课时,先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再读课文,细讲课文,逐一分析,懂得文章中心。最后巩固练习,课后作业。这样每篇课文都是如此,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云里雾里,一个课堂死气沉沉。现如今的新课改三动+四环节形式,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用生动代替讲述,用主动改变被动,用活动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分层实施。这种新模式着重点在四个环节:交流、发现、学习、升华。交流即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文,积极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到学习的作用,最后将知识升华总结。

三动+四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学生主动学习,预习交流所学内容;(2)小班形式,合作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每个小班用各自形式,生动解决问题;教学小结提升,各班依次向全班同学讲解所学知识,活动课堂。

第8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一、正确理解,让学生有感而发

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是有感情地朗读的重要前提。“感于内而发于外”,指的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感情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错读一个字,不漏读一个字,不多读一个字,不颠倒一个字,进而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深入理解词句中所蕴含的情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情溢于胸,才能让读真正体现出“言为心声”,做到自然,摒弃矫情做作。

二、丰富形式,让学生读有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学中,适当、巧妙地变换读的形式,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朗读中去。

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范读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一种情感诠释,是学生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的基础。教师的范读要把握好时机,如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较长的句子学生无法读通、读顺时;在文本的情感升华处,学生无法用读来表达情感时等。另外范读对于阅读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可多用,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能泛泛而用了。

赛读。这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如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等。好胜是儿童的天性,赛读的挑战性,能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不过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创景读。学生与文本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依托文本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既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能渲染气氛,调动积极性。创设情境的手段一般有音乐、画面,也可以是教师富含深情与感染力的语言。

引读。就是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读课题或课文中的有关句段,做到口诵心思,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掌握表达方式等目的。在教学中,声情并茂的引,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升华学生的情感。常用于对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或课题等。

表演读。这种形式常用于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或段落。在教学中,低年级儿童的个性活泼、好动,倘若以单一的朗读来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如果在朗读中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不但能使学生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还能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

在课堂上的朗读形式还有很多,如分角色读、齐读、开火车读,二重读等,只要教师能依据文本特点和课堂动静节奏进行交替变换使用,就能让学生读有兴趣。

三、巧用评价,让学生读有方法

合理有效的朗读评价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更能提升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

1.在巧妙的评价中让学生掌握读的方法

①开门见山式评价。朗读是一门艺术。有感情地朗读不能缺少教师的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给朗读评价时,要对学生在朗读的语调、语音、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几方面进行技巧性的指导、点拨。

②情景式评价。朗读的评价形式,有时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还可加入适当的幽默,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接受老师的建议,提高朗读水平。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老人与海鸥》中的:“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这一句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细心呵护。可学生开始读得语气平平,教师顺势点评道:“我听出了你对海鸥的关心,但不够细心。能更细心地喂海鸥吗?请再读读这个句子。”学生经这一提示,再读时,便注意了重点词语的把握,读得声情并茂。

第9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

【关键词】多读 多比较 品味言语 悟感情

“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细读文本就是要沉入词语。”“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们又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做到细读文本呢?

一、多读文,悟教法

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必须反复读,只读一遍两遍不会有什么感觉。朗读法应根据课文内容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课本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面上较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而通过朗读,却使人心领神会,溢于言表,获得极大的满足。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头天晚上11点钟了,他还在捧着书,一遍一遍地朗读。第二天的课堂于是有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甚至有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王崧舟老师备《草船借箭》,一口气读了13遍,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感觉,精妙的教学设计才呼之欲出。于是有人提出了“课文背出来了再备课”的观点,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名师和一般教师是有很大区别的,公开课和家常课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但不管怎么说,老师要熟读课文才能在课堂上引领着、提示着、点拨着,有时还需要做解说。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

二、多比较,“淘金子”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选自某些书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做过程度不一的编辑处理,有的属于文字的技术性处理,使之规范化、准确化;有的属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的调整。即便同一套教材,前后版本也可能存在某些细微的改动。如果我们能发现课文与原文、不同版本或不同版次之间的差异,一定能从这些差异中 “淘到金子”。于是,我找来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原文细心地读了几遍,再和课文对比读了几遍,找出课文中所缺少的语句。在原文的第一自然段里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课文里没有的话“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我怎么也捉摸不透文章的文化背景,现在我一下子领悟到了老北京人对于过春节的盼望、渴望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照老规矩,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一进腊月,北京人就要成天乐呵呵地准备过年了,谁能想象出他们对过春节的“急”?“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就是这么冷的天也依然阻拦不了北京人要过春节的欲望,谁又能想象出老北京人对过春节的“盼”?读着读着,我仿佛走进了那年代久远的老北京,看到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都在忙活着准备过年,人们从心里发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也许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度触摸才能产生出来的领悟。

三、品词语,悟情感

言语则是家的基石。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文本细读的基础是文章的语言。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用心体会,感悟情感——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品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如《老人与海鸥》中,“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一个“放”再加上放的是“饼干丁”,不是“扔”“饼干丁”,也不是“放”“饼干块”,一个“放”字一个“饼干丁”,多形象啊!完全把老人把海鸥照顾的无微不至,对海鸥那无私的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四、读中悟,领会情感

细读文本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入情入境,体会其思想情感。课文《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句“我觉得好像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了起来:‘老班长,你怎么……’”当读得喉头酸涩的时候,当引导学生读得落泪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告诉学生,小梁的心情十分难过吗?还需要老师告诉学生,老班长吃鱼骨头是舍己为人吗?还需要老师分析什么是“失声”和“哽咽”吗?反过来说,如果学生读这句话时是轻松愉快的语气,教师就是作再细致的讲解分析,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梁内心痛苦而复杂的感情,也无法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情怀。文本细读会是一种更新的备课,是一种备课理念上的更新,它将指导、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备课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