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山水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晓》中,旋律活泼、轻盈;鼓点由低鼓和军鼓敲击的均等的四分音符时值,简洁又富有朝气;低音用低沉的大贝司,为灵活的音乐打下坚固的堡垒;副旋律运用了多种乐器,有大号做低音填充,短笛、小提琴做高音旋律填充。副旋律运用在主旋律的长音处,正所谓“你走我停,你停我走”。像《春晓》这样热情洋溢的歌曲还有《咏鹅》《一字诗》《晓窗》《村居》《江南》等。当然除了欢快风格的曲子以外还有感人泪下的,如《游子吟》,此曲明显比《春晓》忧伤很多,由138拍的速度变为55拍,表达意境深远悠长。前奏以箫为主旋律,小提琴、古筝做副旋律,凄凉的箫声,古色古香的古筝,既抓住了歌曲的意境又赋予了浓厚的民族风味。像《游子吟》这种风格的还有《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歌曲使孩子们内心感情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词曲结合特色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其核心的价值在于其语言的自律美——音韵美;其内涵的他律美——意境美。首先看声调和音调:我们知道,中国人做律诗、律句等时,非常讲究音韵美,而汉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语种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韵美,而音韵美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汉字有声调。古汉语的声调是四种:平、上(shǎng)、去、入,现代汉语也是四声:阴、阳、上、去。旧人以词作曲时,除了要求旋律的动听外,也要考虑词曲结合时的音韵美,因此,在作曲时,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都必须考虑到,某个字是平声,那唱出来也必须是平声,是上声,唱出来也必须是上声,去声、入声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依字行腔”。再次关于平长仄短,通俗讲,一声二声统称平,三声四声统称仄。古诗词文(尤其是律体诗)里强调的平平仄仄,是对汉字的两种最基本的划分。在古诗词里其发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平长仄短,在通常语言中也是平声长仄声短,相应的在歌曲里写作中也需要考虑这种因素。比如七言绝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平起、首句入韵式,平生韵,下联上半联换韵处的仄声字“在”字四拍时值,与韵脚“关“还“山”三个字一样四拍时值,这与诗歌声律不符,没有考虑诗的语感和意境。但是整首诗还是基本遵循了平长仄短的规律,“月”比“明”时值长,“汉”比“时”的时值长,“度”比“阴”的时值长,而且曲风也符合了此诗的意境,深刻表达了人们对飞将李广的思念之情。
伴奏与古诗词的意境谷建芬古诗词童声合唱音乐的MIDI伴奏中,有民族乐器:古筝、萧、笛、琵琶等;西洋乐器:小提琴、大贝司等;流行乐器:吉他、架子鼓等综合乐器。既有古典风味又融合了现代的流行气息,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虽然乐器的多种多样使得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同时音乐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谷建芬老师却完美的将伴奏与古诗词意境相结合。比如像《游子吟》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伤感而又凄凉。伴奏中凄凉的箫声、古色古香的古筝声、还有那虚幻而又飘渺的小提琴声,紧扣古诗词的意境,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像此种风格的还有《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比较符合原诗的意境。
谈到人文阐释就会提及到“母题[1]”这个新潮的音乐概念。音乐的“母题”是指在音乐行为(包括创作、演奏、演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音乐母题的这种独特性是由文化赋予的,要想深入了解一种音乐,就必须了解这种音乐所经常表现的母题;而要了解一种音乐的母题,又必须了解形成这种母题的文化,把握这种母题所暗含着的深层文化意蕴。谷建芬古诗词童声合唱音乐的内容形式多样,《春晓》、《一字诗》、《出塞》、《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两声部作品,《七步诗》《静夜思》为三声部作品,《长行歌》为四声部作品外,其余都是单声部的,也就是齐唱型的。形式是音乐的外表,阐释是音乐的内在,究竟这些作品具有怎样的人文内涵呢?
(一)“月”的母题
“月”是自然母题的一种。谷建芬古诗词歌曲《静夜思》《一字诗》《长相思》就是以“月”为母题的题材。此首诗借助皎洁的月光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借助月亮来抒发感情呢?这个问题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文化意蕴。“月”作为传统音乐的一个母题,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器乐中都可以看到以月为题材的乐曲。在古琴中有《关山月》《良宵引》等名曲;在琵琶中则有《月儿高》《浔阳夜月》等;二胡中有《二泉映月》《良宵》等;合奏中有《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月”在传统音乐的重要性是与她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的。这个文化意蕴即是:月象征着和谐、宁静、妩媚、休息和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尚柔性的一面。谷建芬创作的《静夜思》,恬静、优美、和谐、飘渺。不但符合了古诗词的意境,而且还突出了月之美的特点,做到了将音乐与文化相融合,避免了将音乐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的弊端。
(二)“思念”母题
“思念”母题是情感母题的一种,主要指爱情思念和朋友思念。谷建芬创作的《相思》、《清明》《游子吟》《长相思》《赋得古原草离别》《明日歌》都有对恋人、友人、亲人的思念内涵。这些思念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谷建芬谱写的古诗词歌曲《清明》,描写了一个客居外地的人的思乡之情,但由于中国人对思念之情是含蓄、蕴籍、回环曲折的,所以此作品并没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多么的思念家乡,而是说想找个酒店,消消愁。借此来表达自己是多么思念家乡。词曲处理非常含蓄,有低回,缠绵的效果。
(三)“山水”的母题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语文试题语文》第一大题语文积累与运用的第6、7两个小题就涉及到古诗词。
第6题是这样安排设计的,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扇公主使诈假借芭蕉扇”、“杨志中计误入白虎堂”、“火云洞智取红孩儿”,都是明代作家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坡”。
D.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去战胜它,而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怯懦与悲观。
第7题又是这样安排,根据提示填空。(①~⑥题必做,⑦⑧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千嶂里, 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② 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半卷红旗临易水, 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 __________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⑤ __________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⑥人们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 来形容有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挡不住诱惑,但有人却做到 __________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原文回答)
⑦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 ,
⑧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意思表达相近。
由此可见,古诗词命题方向大体是①考查学生对教材、自读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在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考的是机械性的默写,只要背熟,按要求答题,不写错别字就可以。但也有部分理解性默写,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积累时不能机械记忆,还要注意理解诗句尤其是名句的意思;②在默写类题中又有(一)对接式默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二)理解式默写,如《使至塞上》中借物喻人,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三)是专题式默写,如“在反映战争的古代诗歌中,有的写征战沙场,有的写思念家乡。请各位写出喜欢的一句。”(四)是语境式默写,如“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五)是运用式默写,如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种乐观的态度,不少于50字。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梳理归类,巧妙记忆。把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进行梳理,研读古诗词的情感特点,可分为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等。再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分为忧国伤时:杜甫、杜牧;建功立业:曹操、李白、范仲淹、李贺、苏辛、文天祥、龚自珍;思乡怀人:李煜、李商隐、晏殊、王湾、马致远。惜别友情:王勃、岑参、李白、刘禹锡;表达爱情:《蒹葭》。寄情山水、田园:陶渊明、白居易、韩愈、常建、王维、刘禹锡等;还可从形象(意象|意境)又分为:形象(人物形象);豪放洒脱(李白)、豪放雄壮(苏辛)、忧国忧民(杜甫、杜牧)、归隐田园、钟情山水(陶渊明)、儿女情长。意象:指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象,所以称作意象。常见意象归纳: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植物:——坚贞、高洁的品格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动物:杜鹃鸟-①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② 赏心悦目、优美潇洒如: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苏轼:“潇潇暮雨 子规啼。”常见的意象还有:杨柳(喻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情思),松树(喻高洁坚贞)梧桐 (喻凄凉悲伤),冰雪(喻忠贞高洁),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蝉——高洁,莲花——不染,松柏:坚贞、孤傲,鹧鸪——离愁别绪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征脱俗的隐士人格。意境: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通过多个意象的直接组合,交织成一幅萧索、衰残、凄凉的图景,抒发了有家难归时那种孤寂、悲伤的感情。(借助意象展开联想,可以体味诗人情感。)
还以把把初中教材中的主要古诗词按照主旨分类,形成条块分割,构建系统印象。
(一)建功立业篇:如曹操《龟虽寿》;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惜别之情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忧国伤时篇:杜甫《登岳阳楼》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四)、寄情山水、田园篇:陶渊明《饮酒》(其五);陆游《游山西诗》;(五)、思乡怀人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苏轼《水调歌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六)借景寓理篇:王安石 《登飞来峰》;苏轼《浣溪沙》赵翼《论诗》。
通过对初中六册课本的古诗词进行全面梳理归类以后,还可以分出主要和次要,重点和非重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以课本为中心切实搞好古诗词教学
特别要在背诵、默写方面花时间、下功夫。做到篇篇落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2.重点落实每一首诗词的名句
无论哪个层次的考试,名句都是考查的重点,所以,必须在全面把握诗词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名句放在重中之重来落实。
3.七、八年级的考试一般以各年级的教材为主
4.九年级既要集中落实九年级的教材,又要兼顾七八年级的教材,同时有选择有针对的向课外拓展延伸
5.训练促巩固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古诗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古诗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初中阶段不仅要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创作年代久远,且内容抽象概括、精练含蓄,阅历尚浅、文学素养不高的中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作品时有很大的困难。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因此,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运用于古诗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的同时感悟美,提升审美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渲染氛围,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精炼含蓄、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秋词》,这首诗不仅一、二、四句押韵,而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语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尽管古诗的语言优美,教学地位重要,但古诗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却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巧妙地引入多媒体技术,在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经典朗诵录音时配上能够体现古诗优美意境的古典音乐,就能使学生在认真聆听、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品味出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二、巧用多媒体,展现图像,感受古诗画面之美
古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 画所以似诗,是情在其中;诗所以成画,是读者或作画人用情的结果,因此,读书品诗全在一个“情”字。透过画面去看诗意,画中之意才能突现出来。例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王维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山林自然风光,薄暮之景,皓月当空,山泉清洌,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山林风光自然会浮现在学生脑海当中。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更好地感受到古诗的画面之美。
三、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领悟古诗意境之美
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有很强的抒情性、语言的跳跃性和深远的意境。所谓的意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其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舒缓、轻悠的旋律,优美、和谐的诗画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唤起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多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一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于这一句诗的理解较为困难,因为学生从未体验过边塞地区独特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体味诗中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恰当地运用媒体播放与诗意相符的古筝乐曲《送别》,展示漫天飞雪的塞北风景图。深情的乐曲、苍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然张开,思维的空间无限扩大,学生的视野一下子被拉到了古代的塞北雪原,只见在那寂静、空旷的塞北雪地上,友人已经远离,唯有渐行渐远的马蹄印,但是诗人还在深情地遥望友人离去的方向。在媒体的辅助下,再加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那幅依依不舍、怅然若失,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送别诗意图便会跃入学生的脑海,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感悟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雪景与友人送别浑然交融的意境之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巧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引领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由于诗中蕴含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山路弯弯,林中垂柳成荫,山花绚丽耀眼,一条山路穿林而过,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的动态画面,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说出诗句之意,进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适当地运用图像、声音、动画,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对理解诗中含蓄的诗意很有帮助。所以,教师应在古诗阅读教学中巧妙、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古诗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进而优化古诗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孔维宏,高瑞利.关于中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研究.
[2] 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策略.
[3] 王倩.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法研究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的数量在课本中占据的比例也更加突出,而在诗词题材上,即景抒情诗在不同阶段课文中所占比例都是最多。
教师节前,主席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可是近日,部分省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新版课本中古诗集体“退役”――删除了旧版本中《画》《草》《登鹳雀楼》等全部8首古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的新版课本却增加了比重,并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同是古典诗词,同是小学课本,命运却如此迥然不同,这不能不引起一番热议与思考。
我们都是从古典诗词的滋养中一路走来,时隔23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背诵《锄禾》《画》《静夜思》《春晓》《草》等古诗的场景。那时,正处在换牙时期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领读这些美丽的古诗,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诗句从我们充满稚气的声音里连绵起伏并回荡在校园时,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妙绝伦!
一、美感的体验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这就让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虽然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古诗的意思,却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孩子们身上的“诗性”。而且,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画,基本上是一诗一画,能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充分体会诗画一体的美感,并能从画面美进而感受意境美。
我小学时学习的古诗《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不仅语言简单明了,容易背诵,还配了漂亮的山水花鸟画。一背这首诗就想到那幅画,一看到那幅画或相似的画、场景便脱口而出那首诗,这便是美的力量,让你能情不自禁地成为古诗的“俘虏”。而在这过程中,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我的作文一直在班上甚至全年级名列前茅,跟我熟读古诗不无关系。
二、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小学应该一直注重古诗教育,注重“经典诵读”,打造“诗意校园”,每到一个节日便发放相关诗词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们时时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收效良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键词:古诗运用;传播效应;旅游报道;旅游服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2-2-0064-03
《西安晚报》这个专栏的诸多报道,是新闻信息传播现象,也是旅游信息传播现象。本文主要是从传播学角度,来透视这个专栏报道策划的亮点与报道的特色。其策划的亮点与报道的特色紧密结合、难解难分,所以糅在一块论述。
一、既是对诗歌传播功能特殊性的准确圈定,又是对古诗运用的创新性开发
首先,诗歌本身既是信息,又是信息传播的平台。信件在古代是隔居于两地之人信息传播的基本渠道乃至唯一渠道,而诗歌又是古代尤其唐信的常用方式。唐代孟浩然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求职信;《苏轼兄弟与长安山水的不解之缘》这篇报道中讲到苏轼、苏辙弟兄俩常常书赠诗作,其中不少次的“赠”就是以信件的方式送达的。所以,古诗本身传播信息的功能之强,勿庸置疑。报道策划者能用古诗,恰好把准了这一点。
其次,诗歌既是艺术品,又是口传品。先说艺术品。艺术传播功能之强,达到可以改变历史程度,借用一例:《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几乎无人不知,很多人以为水浒上的事是历史真有的,其实真有的只有宋江、燕青二人,其他均为虚构。可见,小说艺术的传播效力是非常强的,作为艺术品的诗歌也不例外。专栏报道中所引用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是出自韩愈的笔下的一首诗,其对小雁塔春天烟雨朦胧迷人景色的生动描述,远远胜过史书对于小雁塔景色的记载。再说口传品。诗歌朗朗上口,好记易背,容易传播,也容易深入人心。专栏报道中引用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几乎人人尽知,因为诗歌好传好记。作为口传品、艺术品的诗歌传播功能之强,不言而喻。同样,用古文写西安名景的也有,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把长安美景写得有声有色,但不好传、不好记,比诗歌的传播功能要逊色得多。报道策划者面对描述西安美景的古文基本不用(只用了《上林赋》中描写古代八水绕长安的一段)而专用古诗,也是可圈可点的,因为诗歌能收到比其他文学体裁要大得多的传播效果。
再次,诗歌不是传播的易碎物,而是传播的恒久品。它不比新闻那样易碎,而是有着恒久的传播功能。报道中引用的《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三千年了,至今人们还在口传不息。报道策划者在稍纵即逝的新闻中敢用数千年的古诗,道理就在于此。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古诗具有特殊的传播功能,《西安晚报》将古诗融入报道,本身就是策划者对其特殊传播功能的准确圈定,又是对古诗运用的创新性开发。
二、既是对“三名”传播效应的精准拿捏,也是对名诗所蕴含的其他传播效应的有效激活
这里面既有策划者的谋略,也有报道者的功劳。所谓“三名”传播效应,是指名人传播效应、名胜传播效应、名景传播效应。
(一)名人传播效应。名人有头等名人与次等名人之分。那些地域性名人,行业性名人,历史时段性名人,只在其地区、其行业、其历史时段有名,出了这个范围则鲜有人知,属于次等名人。而不分行业、不分地域、不分历史时段尽人皆知者谓之头等名人。专栏的报道最让人瞩目的有四个“恰恰”:第一,所涉及的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兄弟等等,恰恰均是头等名人,他们本身的影响都无人超越,当然其传播效应也无人企及;第二,多篇报道中引用的不少诗句,也恰恰是出自这些人的笔下,其高超的艺术性与感染力也莫能望其项背;第三,报道中所讲述的故事,又恰恰是这些头等名人旅游中的相关趣闻,这些趣闻极易引发人们关注并越传越远;第四,报道中提到的这些头等名人本身恰恰就是旅游家,李白“五岳导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句,就将他喜于旅游的性格和盘端了出来。这些头等名人大量旅游诗文在报道中也不少见。《苏轼兄弟与长安山水的不解之缘》这篇报道,从题目到内容,聚焦的恰好是头等名人,讲的恰好全是他们的旅游趣事,“苏轼曾多次来到长安游玩山水,他与其弟苏辙曾经写过数十首关于长安山水的诗文,还留下了‘佛堂吃鱼’等有趣的文化故事,显示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哲理”,写得多么具体,又多么生动!这些信息一旦传入游人的耳目,极大可能吸引他们也会步着苏轼、苏辙的足迹在长安大地神游一番!
(二)名胜传播效应。这里说的名胜,专指历史遗迹,即人文景观。一般而论,名胜传播效应亚于名人传播效应,但具体到西安却有些特殊。西安名胜多如繁星,有不少闻名遐迩,如大明宫、兴庆宫、大小雁塔、钟鼓楼、华清宫、楼观台、汉城遗址、沣镐遗址等等,具有无人不知的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穿透力。上述名胜在报道中得以凸显,大都写得真真切切,活灵活现。周秦风采、汉唐雄风,这些在古今中外身影显赫的历史印记,作为文化整体也在我们的报道中得到反射。如果说西安是古诗满地,同时也是名胜遍野!仅看报道中所描述的这一切,谁还不思到此一游!
(三)名景传播效应。本文这里所说的名景,是指狭义的名景,除了含有历史典故的历史风景即人文名景之外的自然美景。关中八景有六个在西安,全是历史名景,如灞柳风雪、草堂烟雾、咸阳古渡(典故的产生地在现代西安地盘)、雁塔晨钟、骊山晚照、曲江流饮。在这里我们暂时将这些景物中的人文因素剥离出来,单单欣赏其自然景色:灞柳风雪飘飘,草堂烟雾缭绕,咸阳古渡茫茫,雁塔晨钟嘹亮,骊山晚照迷人,曲江流饮荡漾,哪个自然景色不美?每篇报道在引用古诗的同时,对这些景观如今的美轮美奂,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游人只要细读这些报道,接收到这方面信息,也可能会未游而醉。
以上的“三名”传播效应,均源自报道中所引用的古代名诗。加上这些古代名诗,就有了“四名”传播效应。这“四名”之间,不是平起平坐、半斤八两的关系,其中,名人传播效应分量最重,因为名人可以成为游人崇拜的偶像。偶像对人的魅力是无穷的,其身上集聚着容易引发关注的丰富信息,对当代旅游有着明显的示范作用与引领作用,是冠于“四名”传播效应的头等传播效应。名诗对游客的影响仅次于名人,因其好记好背深入人心,对游客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报道突出了这两方面,无疑可圈可点。当然,名胜、名景也有很强的诱人之处,策划者与报道者将名人、名诗、名胜、名景紧糅一起,确是大大激活了专栏中各篇报道的传播效应,不能不在此大书特书一番。
三、既是对旅游报道与旅游服务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将历史文化与当今景观相融合的可赞的一举
将旅游报道与旅游服务密切结合,是报道策划的一次有益尝试。4月9日的报道名曰《沿这条线 来次穿越时空的唐诗之旅》, 5月19日的报道题为《古诗词里寻灵感》,两篇报道分别给游客介绍了两条旅游线路,简述了线路两旁名胜的历史内涵与名景的姣容美姿,堪称姊妹篇,这姐妹俩姗姗而来很有看点:其一、恰逢其时。前篇登台于系列报道的第二天,时值4月,春色潋滟,春波荡漾,春风柔嫩,春鸟高唱,确是探春、访春、踩春、赏春的大好时光;后篇露面于旅游节,正是人们游名地、看名景、购名物、品名味的最佳之日。其二、使命特殊。这两篇报道,专为游客义务导游。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在满目名胜的西安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择优而游,两眼茫然不知如何选择路径,两篇中的路线提供与景点推荐,正好给倍增的外地旅客奉送了旅游指南,起了赠梅解渴之效,让旅客感到西安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旅游服务高地。其三、内涵丰厚。这篇报道,既为“古今结合”体,又着“诗景融合”衣。所谓“古今结合”体,即所推荐的景点,既有古风古韵,也有现代新姿;所为“诗景融合”衣,即从报道中欣赏到古代名诗的同时,也能领略当今的美景。
开掘历史文化,张扬历史遗存,并借历史文化,大力讲述今天故事,这样的策划不能不赞。在此,选取两只麻雀,重点剖析一下。
第一只麻雀:4月13日的报道《曾经的“东方圣殿” 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大明宫遗址 拾捡遍地的故事和诗词》。这篇报道篇幅很长,但应该长;不少解说很详,也应该详。所谓该长,缘于大明宫非同一般,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名声之亮、影响之深,在古代同时期,谁堪出其右者?即使在今天也足以让您叹服再三。唐代的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业昌隆,万方朝拜,不该长吗?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留下足迹的“魏征、张九龄、张说、李适、苏F、李白、杜甫、岑参、王维、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不该长吗?“武则天在乐声中,踌躇满志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玄宗编排《霓裳羽衣》,杨贵妃曼妙的舞姿与倾城的容颜,艳惊四座,众人皆醉其间”等等典故、趣闻迭生于此,不长,能尽其言吗?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等众多皇家宫殿,“金碧辉煌,气势宏大,殿宇林立,廊榭嵯峨”,连唐代的岑参写下“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以表感叹,对于如此气势宏伟、精雕细刻的伟大建筑,作为今人的记者报道不详,于心何忍?开掘历史文化,张扬历史遗存,不但该长、该详,而且“长”与“详”很有必要、不可或缺。再者,历史遗址的修复,贵在守住一个“遗”字,即古址在而古物不存,古址可以整修而古物不可复制。大明宫遗址不比故宫,故宫古迹保留完整不必介绍,而大明宫不细讲实在不行。偌大个大明宫遗址公园,游客远道兴冲冲而来,除了丹凤门可观而外,其余一木未存、片瓦未留。这篇详尽的报道,给游客增添一双穿透历史的眼睛,让他们通过记者的描述想象到当年的辉煌实景,滋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报道别的名胜可以不长不详,报道大明宫不能不长不详。再者,遗址的修复堪称典范,如今申遗已告成功,这篇报道对现今美姿的展现,也有不少光点可书可赞。
第二只麻雀:4月29日的报道《昔日汉渝焙蛹证古人几多悲欢离合――现代哄蓖瓜愿多生态魅力》,此篇报道借专家之口,给当今游人展现了当年“八水绕长安”的美姿倩影,也将附着在八水身上美妙动听的故事娓娓道来。正如报道所说:“长安八水见证了十三朝古都的兴衰,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如今随着‘八水润西安’工程的实施,长安八水重泛清波,为城市环境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实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生态型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前行”。这篇报道穿越历史,横跨未来。作者在引用古诗赞美古代“八水绕长安”的同时,立足点移到当今。西安市政府提出“八水润西安”,将“绕”改为“润”,怎一个“妙”字了得!西安市政府也为这个“润”字施智付力,收到理想效果。昔日的“绕”,展现的是自然之美;今天的“润”,散发的是人间之智。现实确如报道那样,当今改造过的八水,美姿倩影不逊当年。昔日的灞柳还是那个灞柳,仍然依依;今日的八水却不是昔日那个八水,它以河中清波粼粼、两岸红绿相映滋养着今人之心。游人如果失掉看一眼的良机,岂不遗憾终生?如果说第一只麻雀着重于历史文化的开掘,第二只麻雀则着重于现今景点的展示。无论哪一种,都与旅游文化紧密切合。
尚须需说明的是,将古诗与旅游结合一起进行报道还有两个“最合适”与两个“最好不过”:一是发生在西安最合适,因为古老的西安,不比新兴城市大连、青岛,它是古诗满地的城市;二是由《西安晚报》来做这个题目最合适,因为该报是古诗满地的西安的晚报,相比于西安其他报纸更能凸显西安的名片效应。所以说,这样的报道,发生在西安最好不过,由《西安晚报》来做,也最好不过。
四、既应对名胜名景的选取突出重点,又应对古诗典故的引用适度把握
在突出重点上,应分三个层面:一是名声大、影响深的,应使其名声更大、影响更深。因为它是西安的名牌,更是西安的名片。将其从名牌推向名片,就体现了提升。大雁塔、大明宫、华清池,就应加大报道力度,不应平均使用力量。特别要说的是,对兵马俑与始皇陵以及明城墙竟然提都没有提,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的欠缺。兵马俑虽无诗词可借用,但对秦始皇陵却不乏诗词的。尤其唐代著名宰相兼著名的诗人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王维《过秦始皇墓》等诗,对陵墓的描述正好切合旅游心理。二是名声不大但内涵很深的,应着重通过报道进行开发,如楼观台,是道教的根。古代所谓的“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即儒家、佛教、道教中,老子思想举足轻重,价值之大不言而喻,楼观台也应算作西安一张名片,自然应该加大报道分量。三是名气一般但观赏性强、潜力非凡的,如曲江一代的众多公园,也应加大报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5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3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小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语文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技巧的指导;语文教师缺乏责任心,教学偏向优等生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师个人素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主要分析冀教版小学语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 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才能够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认知水平,使小学生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实施新课改以后,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严格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给小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锻炼小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技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比如,讲冀教版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小学生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并通过看图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课堂上我摆脱了“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创新,大胆改革。我通过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黄山奇石的图片,以及游客游览黄山时的视频等,让小学生对黄山有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小学生拿出图画本,把自己想象中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画出来,在班级中进行绘画交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课文、课件演示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积累丰富的词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指导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重视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要对小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小学生快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综合训练,语文教师需要利用这部分内容积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小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我会让小学生自主阅读,明确阅读的要求,找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冀教版小学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引导学生想象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古诗由于与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小学生在学习起来难以理解。我首先进行范读,纠正读音,确保小学生熟练掌握字词,然后让小学生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调。在讲解古诗时需要逐字逐句,面向全体小学生,我设计了自主探究的问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你们找找作者游园看到了那些事物?”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苍苔,红杏,柴扉。”
三、创设探究情境,培养自主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情境教学法逐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好感,还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身心活跃和思维开放。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小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
比如讲冀教版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时,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要通过自主朗读、理解、搜集、欣赏、品味、感悟文中的精美佳句,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让小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并且在课堂上交流。然后我创设情境:“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做导游,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这样就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全情投入课文学习。
四、 课外拓展实践,增强综合实力
语文教学需要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利用实践的机会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实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拓展活动,比如组织小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说出古诗的上一句,要求小学生背出古诗的下一句,或者教师说出古诗的下一句,让小学生说出古诗的上一句;带小学生到操场上或者公园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促进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小学生作文写作提供素材;提倡小学生成立语文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安排的语文实践任务,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尝试和探究,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一、诵读
纵观古人习文,诵读为第一要义。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欣赏其优美意境,领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
古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如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划分节奏不可以只看句式,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式。关于押韵,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押“弦、年、娟、烟、然”等字的“n”韵,显出迷惘、悠远、深沉,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二、赏读
新课标教材明确提出:“鉴赏诗歌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1.读中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明白行文的大意,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清丽的语言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2.读中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非常有助于学生积累。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经典言语,培养了文言语感,沉淀了文化智慧,形成了人文情怀。
3.读中体情。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反复诵读,能感受到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读李白的《蜀道难》,在诗情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失望与希望,也就读懂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感情的激荡。
4.读中升格。这里的“格”,是人格的“格”。语文教学有着教化无痕、熏陶感染的育人功效。学生读《离骚》,受到屈原精神的感染,培养了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
三、想象
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1.艺术改写,锤炼语言。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任选诗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诗节或片段,动笔成段或成故事,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诠释诗歌的情感。又如,在教学《邶风·静女》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原诗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
2.微型话题,多角探究。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在侧面烘托,美在视点转变等。教学《旅夜抒怀》时,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从诗人内心独白的角度写,从电影镜头的角度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写等。
四、鉴赏
笔者曾参加过高考语文评卷工作,从中了解到,许多考生能大概弄懂诗歌的大意,但还是拿不到高分,主要是在准确表述这个环节出问题。因此,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必须要求学生根据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型的考查方式,将思考角度、答题步骤、答题相关术语等内容形成文字表述,多练多总结,才能提高准确表述的能力,才有可能从容应对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题,从而拿到高分。
关键词:古诗词;自主互助;指导策略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三大障碍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对多数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与古诗词之间有三道“障碍”。
(一)只知记背,不懂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些要求一方面保证了古诗文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师生把背诵、默写当成了学习古诗词的终极目标,古诗词教学被简化为“读几遍—背出来—默过关”,古诗词失去了灵性和美感,变成了干瘪的仅仅用来应付考试的文字。至于古诗词的合辙押韵、平长仄短,因为教参中没有强调,考试也不会涉及,不少教师就选择性地跳过。高年级学生不知何为“韵脚”的大有人在,偶尔公开课上的所谓“吟诵”成了卖弄花拳绣腿,甚至演变为一场闹剧。
(二)只知分析,不明意境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古诗词的遣词用字一时很难理解。诗词中有的字是通假字,有的字古今义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字序出于押韵需要做了调整……更有古诗中的押韵、对仗、推敲,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感到十分陌生。而教师对古诗词的解读往往仅限于对诗人和创作背景例行简单介绍,在教参范围内逐字逐句串讲诗意,或迫使学生借用《课课通》上的语言去“迎合”教师。这样一来,学生看似理解了古诗词,其实对古诗词欣赏已完全“失语”,体会不到古诗词的意境,“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与大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与悲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愁思,都成了学生眼中的“镜中花,水中月”。
(三)只知接收,不敢存异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好的教师会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的感动。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大多数教师自认为对古诗词的研究不够,没有信心对诗词进行多样解读,也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读,看似有深度的课堂往往复制的是某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很少有授课教师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师从“解诗题”到“悟诗情”全部包办,以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学生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实现的是自己预定的教育目标。如语言方面,教师的导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多用华美抒情语言,古诗词教学多用“教参语言”,这些书面语言少了口语的自然、亲切、活泼、生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隔阂,学生对这样的古诗词学习没有兴趣。再如解读方面,教师总觉得自己依据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是最准确的,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灌输给学生才能显示自己的古诗词底蕴和解读功力,而忘了面前的小学生虽然正处在知识接受的旺盛期,却觉得古诗词索然无味,排斥古诗词学习。
二、以自主互助跨越三道障碍
(一)乐于分享,走近作者
古诗词是按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来构篇成章的,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是理解古诗词的前提。笔者在课上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其自主收集作者资料,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起先,学生只会照搬资料;渐渐的,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来认识作者;后来,就有学生发现同学们喜欢听故事,连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听故事时也聚精会神,他们在分享交流中就开始介绍作者的小故事,并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也编成趣味盎然的故事,俨然成了小老师。把古诗词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再结合“真学课堂”自主学习之星的评价制度,学生更乐于做这样的分享。
(二)勤于吟诵,领悟诗情
古诗词教学,最根本的策略是“读”。那么,怎么才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呢?“三分诗七分吟”,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口头表现艺术,它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朗诵者个人的理解,依据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了改变以往“两字一顿”的单一模式指导,笔者开始学习戴建荣老师的“吟唱”教学法,把戴老师的吟唱视频给学生看,并示范吟唱的方法: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班级人数多,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都当众吟诵的时候,就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实训。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评价,保证一定的吟诵质量,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在竞争中实现提高。每月班级举行一次主题“吟诗会”,评选“展示之星”,这样一来,学生的吟诵兴趣更浓了,还可以诗带诗,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感悟交流,深入诗境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格律严格,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丰富的想象结合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了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引路”,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总结出方法,再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完善加工。小组学习完毕,可让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这更为学生打开了古诗词欣赏的大门。
(四)共同展示,张扬个性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方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语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自然离不开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古诗词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通过文字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没有想象力,古诗词阅读就变成了一堆干巴巴的文字,没有了意蕴和味道,没有了意境和氛围。
那么,如何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听读、朗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通过口头或者文字描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读的目的不单单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听、读的同时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比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先给学生放录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雄厚磁性的男音响起,教室里静悄悄的,雄浑的声音在静静的教室里缓缓流淌,学生沉浸在流水般的声音里,“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读到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时,学生还沉浸在诗文的意境中一时难以走出文本。听读之后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仿读之后描述读完之后的感悟,大部分学生都描述了一幅“春潮,月光,海水,江树”的画面,有的学生补充除了春潮、月光、海水等之外,还有高楼上思念远行人的思妇,江上泛舟的行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学生透过文字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江花月夜的图画,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从而达到了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读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体会文本的意思和意境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学生的思维面。
二、通过训练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的两座“堡垒”。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中的“樊哙闯帐”一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司马迁描写人物的方法,并通过想象描述当时的场景,具体写出樊哙的神情和当时的场面。在学习《诗经·虻》时,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编写剧本,学生在分层的基础上写出了“求婚”、“热恋”、“婚变”、“决绝”四幕剧本。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更有效地强化了思维能力。在学习《游褒禅山记》时,王安石通过一次没有坚持到底的游玩,得出了关于志与物之间关系的感悟。我让学生根据这篇文章仿写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了很多有感悟、有深度的文章。教学《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动笔,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扩写,写不少于200字的或描写或抒情的语段。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不仅要读懂字句的本身意思,还要联系上下文,让所写的语段必须和原文的氛围一致,更主要的是还要加上自己的想象,这样无形之中就强化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相关的联想和补充,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文阅读课堂不能就课讲课,要扩大课堂容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栏杆拍遍”句中,一个“拍”字写出作者“满腔报国志,恨无保国门”的一腔悲叹,拍出了对民族之忧和对国家之爱,而刘孟节“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中一个“拍”字拍出的仅仅是因为自己与世龃龉而不得入仕被迫隐居山水的个人怨尤,同样的字词被不同的文人用在不同的地方,思想感情可能就大不相同。相同的一个意象,在不同的古诗文里可能代表的感情都不相同,比如黄巢的“飒飒西风满院栽”里的是傲霜斗雪的精神象征,而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说的是自己憔悴无心摘花而犹自枯萎的无奈和伤感。讲到辛弃疾,就顺便讲讲豪放派,讲到李白的奇特想象和夸张的浪漫主义,就顺便讲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主义……所以在古诗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拓展课堂容量,也是丰富和强化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四、利用古诗词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巧妙利用意境空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