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以德育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以德育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德育人论文

第1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b)-122-02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除了解除患者的肉体病痛,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处境和心理需求,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

1.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平衡砝码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求真为目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以求善、求美为目的[1]。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的关系,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目前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方面没有很大区别但医疗质量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把握“以人为本”这个道德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准则。

1.2 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精神,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势必加剧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从医院办公室受理患者的投诉来看,其中由于个别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医疗纠纷占总量的绝大多数。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医患关系的杠杆,它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2.1以人为本,在服务理念中融入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患者的尊重、关怀,主张与患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2]。医院应向医护人员倡导“向白求恩学习,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敬业爱岗,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深入宣传优秀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持续深入开展向华益慰等优秀医生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引导,在医护人员心里真正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忠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文化,重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为医院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影响。

2.2强化人文学科教育,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

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是技术精湛和人文素养丰富的完美组合。医院应将医学人文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中,要求医护人员深造医学业务知识的同时,扩大人文视野,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关爱患者的人文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另外,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路径,必须正确处理好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的关系,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3-4]。具体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外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

2.3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都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给医护人员提出新的医德要求:高度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选择权和知情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塑造并维护医患之间的平衡、平等的关系,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医疗卫生服务焕发勃勃生机。医院应制定规范化语言,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促使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让他们更加了解患者的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咨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对患者无私的爱和对卫生事业的不懈追求。优化服务流程,如计价、收费一条龙,电话预约挂号等,点点滴滴都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患者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工作,体验到医护人员所特有的爱心,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2):122-123.

[2]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70-71.

[3]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7-39.

第2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 科技 科学精神 人文价值 体育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或结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事物自身为尺度去度量世界,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品性――客观性与务实性;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和维护,提升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目标。1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种事物,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认识这种人文内涵对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2

1.科学的人文意义

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立起来的倾向:似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弘扬科学精神,不仅无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反而对人文精神是一种遏止或损害。孟建伟认为:“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一旦我们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便不难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狭隘的科学观一是从功利主义科学观理解科学,将科学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获取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片面的把科学精神视为工具理性;二是从实证主义科学观对科学所作的“客观主义”的理解以及关于认识(科学)世界和体验(人文)世界的截然划分,否认了两者的关联。另一方面,狭隘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文化观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都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把人文精神看作是一种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文人精神”,或者说是“人文学科的精神”或“人文文化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可以说从这种狭隘科学观和文化观角度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错误理解似乎已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除了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精神以外,还有毫无私利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这些精神具有很强的人文意义,并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奋勇前进。还有,促进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这是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代表现代体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这样的现代科学活动是一致的、相似的。3

2. 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技术里的“科学”特指的是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以便人类能够按照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科学”还是理论状态的东西,它通常要通过“技术”去改造自然。所谓“技术”是实践状态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应用,但技术一经产生就会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一般说来,科学技术是中性的东西,在不同的价值观下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因此,科技的滥用就是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强势表现,当技术的这股强大势力淹没了体育科学活动中的人所体现的精神,以及体育科学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人类精神追求,使人们忘记了体育是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目的。导致体育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是对科学精神的误解。因而,大力倡导和弘扬正确的科学精神才是发展科学技术,并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正确认识体育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我们依然将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视为两种事物,简单的提倡重视人文精神或是两者融合发展,也许改良的效果依然难见。因为这始终是建立在两种事物、两种论点上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主观意识上就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对立的观念。因此,应该理解为人类所从事的体育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所创造的体育科学文化所体现的精神是体育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人(运动员或体育参与者)的精神,而不是无人无关的体育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那种工具精神。

弘扬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对于体育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科技手段,促进体育活动持续、健康向前发展,避免滥用科技导致体育产生的异化问题。二是在体育发展进程中,正确对待体育同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各领域的关系。三是弘扬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是当前我国实现体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理想途径。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得到有机统一,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有了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导向。

将不畏艰难、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为人类服务、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精神,以及从“更快、更高、更强”向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转变的奥运精神真正融会在体育精神中,体育才能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J].探索与争 鸣,1996(1):4-7.

[2] 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 1997(1):22-27.

[3] 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5):162;201.

[4] 郭传杰.论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7.

[5] 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165;177.

[6] 肖峰.哲学探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国青年政治 学院学报,1993(5):12-16.

[7] 沈礼清.论倡导科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观 察,2001(6):19-21.

[8]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13;54.

[9] 徐弈宏.体育与科学技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40-42

第3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老年病人健康教育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病人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笔者通过对老年病人健康教育实践,意识到健康教育对老年病人的康复起着有益和有效的作用。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问题以及护士健康教育能力问题,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2007年-2009年内科老年病人,年龄在60a以上的住院病人,年龄最大达92a;文盲半文盲占75%。护士不定时进行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检查反馈与其它项目相比,令人不满意的是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发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体征、诊疗、检查项目、目的、药物、饮食、活动、潜在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掌握不够,达不到充分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的地。

2老年病人生理、心理特点

2.1记忆力差、认知力差及感知觉减退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及生理功能衰退,使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如脑萎缩、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均可导致老年病人不同程度健忘、耳聋、视力减退、感知觉减退、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易引起误解或曲解别人的意思。

2.2易怒、固执、疑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老年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但社会经验丰富,心理活动复杂。由于生理性衰老、视、听不灵、体弱多病,加之社会和家庭角色改变,适应能力减弱,一旦住院,心理压力增加以及对医疗费用的负担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使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为悲观和对抗意识,而出现易怒、固执、多疑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治疗护理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

3护士在健康教育时可能存在着不足之处

有的护士可能缺乏沟通技巧或不熟悉沟通技巧,影响着护患之间的关系;有的护士在运用护理程序方面存在着入院评估收集资料不全面,如病人的身体情况、疾病过程、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行为方式(生活、饮食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情况的收集不完整或欠认真细致,评价不及时或未能做出恰当的效果评价;有的护士对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不全面;有的掌握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如:入院教育、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教育、检查项目介绍、治疗药物知识的宣教、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危险因素的防治及出院指导等。基于这些原因,而导致护士在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时不能根据病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病情各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显示不出个体差异。

4讨论

4.1护士应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首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按照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信息。健康教育形式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内科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着重的预防保健措施亦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教育。例如: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人,住院后主要与病人讲解采取有效的半卧位休息的目的,低流量吸氧的目的,指导有效排痰的方法以及吸烟、有害气体、粉尘及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同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和饮食的指导,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诱发因素及改善个人体质。而支气管哮喘病人住院后主要讲解哮喘发作时取端坐位舒适的目的,用B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鼓励病人补充水分,每天2500ml-3000ml的目的,指导病人不宜食用鱼、虾、蟹,猪肝、蛋白质等易过敏的食物。避免诱因:避免密封门窗及花草、地毯、皮毛、异味气体接触,防止情绪激动等。因人而异:对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的病人要利用每日治疗,护理查房的时间,反复多次强调并且耐心细致的教育指导。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4.2护士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水准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要求护士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收集病人资料,护士不仅要向病人灌输健康知识,包括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知识,而且还包括形成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应用护理程序及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根据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删减或增加教育内容,及时评价,反馈调整教育计划。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护士对病人的照顾既有权利又有专业和法律的责任。只有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护士,才能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完成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达到病人满意的回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边活动的过程一个完事的质效优良的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是双向的,即应包括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美国教育家B.S布理姆认为:教育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应该是双边人员都得到激励才会产生“自动力”。心理学家R.A布朗汉认为激励等于效价一手段-期望的乘积。其中效价是指对所获得报酬的需要程度,手段是为获得报酬而努力的方式,期望即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三种因素之一为零,那么激励也为零,就无法产生“自动务”。例如:一位高血压病人因头晕、呕吐、心悸、BP180/100mmHg而入院,如果护士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和因病而异、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水平,而不顾病人当时的病情、心理,盲目地进行入院教育,结果会使病人产生烦闷的情绪,对医院的服务水平产生怀疑,对以后护患双方合作产生一定影响,此时效价为零。既然健康教育是护患双边活动,那么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只有病人的“自动力”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

5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促使老年病人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使老年病人获得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使老年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缝康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因素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健康教育能力以及病人的“自动力”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赖等综合因素的结果。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第4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人格教育;意义;目标;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87-01

在时下的社会中,随着科学革命、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

恩惠与便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观的失落与人格的缺失。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担负起人格教育的重任,而语文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学科,其对人格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应试体制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没有打动人心的朗诵、没有美文的赏析,只有语法分析、试卷讲评,是把知识全部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而语文也完全抛弃了它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功能。

一、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意义

何谓语文人格教育?程红兵老师认为:语文人格教育是语

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教授过程的主体,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两者相互依存。语文课堂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而且应把它置于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的最高层。具体目标是结合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而设置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近期目标。终极目标和具体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终极目标制约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具体化,并服务于终极目标。通常人们多指真善美、知情意。

1.认知目标

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从广度看,包括耳、口、目、手、

体、脑。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语言氛围的熏陶,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习得听与说的能力,而阅读与写作应是学习的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从心理特性看,认知品质主要包括认知的客观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

2.情感目标

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从心理

层面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

3意志目标

意志品质是指人表现在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中的一种坚

持目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模式。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作为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学习、工作自我修养方面的意志。从心理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

三、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家先生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

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可见,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语文教育必须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教文”的过程中,通过“教文”达到“育人”的目的,通过“育人”提高“教文”的功效,这也是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1.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

育,而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儒学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既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颂诗、作文的能力,又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只要我们剔除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吸收借鉴其好的思想内容,仍能为今所用。

2.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

思想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明确了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当代的教育并不似应试教育般只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增加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过去教育强调的人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必须让位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在这种转换与让位过程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承担自己的重任,发挥自身的文本优势,以人为本,发掘人的潜能、培养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在实施语文人格教育意义的指导下,明确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才使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在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的指导和经验借鉴,也能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语文人格教育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着广阔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韦美日.语文特级教师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1.1概念界定

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相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其独特性。创意工作的思维过程基本没有现成产品可以参照,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对未来的事物和情况进行预测,并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激情,富于想象,敢于冒险,目标追求个性化,乐于接受挑战,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流动性较强。当前的研究中经常提及“创意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两个概念。佛罗里达对创意人才的定义是“具有才能的创意人”,他认为不是所有在创意产业工作的人员都是创意人才,只有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创造性内容”人员才是创意人才[2]。从意思上来看,“创意人才”强调“创意”,应指将创意、创新作为工作核心的产品原创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概念突出“产业”,除上述人才外,还可包括为实现与推广文化创意产品而进行技术支持和经营推广等工作的人才。黄芳研究了上海世博会多媒体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创意制作这个个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创意能力、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把握整体能力、合作精神和追求卓越品质等特征[3]。喻丽君认为创意人才是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造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附加值或利益的人才[4]。本研究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运用特定技能在生产、流通、经营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等工作中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集合体。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包括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原创者,还包括创意流通人才、创意管理人才,也包括其他综合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

1.2人才数量分析

本文根据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分别得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年份之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文化产业增加值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通过比对2011年和2012年数据得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误差区间,根据比例估算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并进一步分析人才数量缺口。

1.2.1人才供给数量。由于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大多属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本文以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析的基础。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历史统计数据较少,所以本文使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代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年份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并据此得出供给数据。本文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得出对年份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0398454.14+20814.09x。根据此方程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分别为1500309人,1521123人,1541937人。根据方程得出2011年、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分别为1458681人、1479495人。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为1448011人和1459018人,可知此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对误差为0.737%~1.403%。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统计口径不同,且专门的文化创意人才统计数据资料匮乏,因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数量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三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约等于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2012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4.61%(根据2012年广东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的统计数据算出),同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4.61%左右。目前广东省已经采取了部分人才吸引政策,考虑到潜在的规模集聚效应,本文以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的5.0%推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供给数量。

1.2.2人才需求数量。2011年、2012年广东省GDP增速分别为15.64%和7.25%,文化产业增速分别为0.20%和7.02%。由此可以算出,2006年-2012年广东省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68%,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为8.44%,GDP增长对文化产业的弹性系数为1.62。考虑到近年来广东省GDP增速放缓,如果预测期间GDP年均增长区间为11.5%,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为7.1%。本文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得出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229643.7+94.96x。根据此线性回归方程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504901人,1524444人,1545375人。2011年、201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际为2529.00亿元和2706.50亿元,代入方程得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469798人,1486653人。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为1448011人和1459018人,可知此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对误差为1.505%~1.894%。与人才供给的定量分析一样,本文以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5.0%推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数量。

1.2.3数量缺口分析2013年-2015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2013年人才缺口量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而在产业兴起过程中人才的初步供给量有限,造成了人才缺口问题凸显。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与发展逐步加快,人才数量缺口问题将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1.3人才结构分析

根据广东省2011年6月的《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体系见表5。近几年来,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文化会展业中的专业人才资料基本处于空白,数据较少,动漫业、演艺业、创意设计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数据较多,本文选取2012年广东省相关文化创意行业的统计数据为分析基础。2012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228266人[5],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为42874693千元[6]。一方面,在广东省有统计数据的文化创意行业中,人才多集中在演艺业,演艺业的人才总量逾五千人,数量最大,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52%,但是只占当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的0.39%;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人才总量次之,动漫业的人才总量也相对较小,人才数量都不足千人,都只占当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的0.04%,其中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人才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28%,动漫业人才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24%;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基地的人才数量最少,只有百余人,占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06%,占专业技术人才的0.01%。另一方面,图1中演艺业中的人才比例最高,同时演艺业的增加值比例也最大;图1的四个行业中,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人才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个行业,动漫业与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行业增加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虽然两者在同一年的发展速度持平,但是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人才比例明显低于动漫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必定会限制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未来发展;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与动漫业的人才比例相当,但是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发展却远远比不上动漫业,说明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人才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可以看出,广东省各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人才比例,表明人才能够对文化创意行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文化创意各行业总体规模有大有小,人才总量分布也随之不同,行业人才发展与行业总体规模基本对应;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行业结构不够科学,结构分布相对不均,专业人才对部分行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高,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在未来极有可能影响各文化创意行业的协调发展。

1.4政策研究

从已出台的政策来看,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相关政策基本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总纲。《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要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构筑文化人才高地”,提出要“大力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和“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各市、区也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如2011年深圳出台《前海深港人才特区建设行动计划(2012-2015年)》,突破人才跨区域流动整合障碍,将引才政策重点放在面向海外,力图用顶级企业积聚高端人才,打破国际人才流动障碍。再如东莞从2004年起实行文化系统所有单位的所有空缺岗位一律面向全国招考的制度,并制定《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规定》,在全系统建立起经常化、科学化的教育培训体系。2012年中央批准广东南沙前海横琴建“人才特区”,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争取到2015年吸引集聚10万名左右国际高端人才和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人才。可以看出,广东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基本以顶层开发设计为主,区域联动、跨区对接、优势互补、点面结合是人才发展政策的一大特色。这些措施在未来完全可能使广东省文化创意人才呈现规模集聚的发展趋势。和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先地区相比,广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第一,省级有关部门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文件。已有的措施基本上从属于文化产业政策或人才政策的部分条例,文化产业规章制度或人才政策文件的部分条文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工作导向,人才激励与管理规定并不具体,导致具体激励措施相对模糊,激励效果相对有限;第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不具有系统性。省内只有部分市、区颁布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多数政策以个别文化行业的人才管理规定为体现形式,政策过于分散,且不同区域的人才政策呈现条块分割,不能有效衔接,无法解决创意人才自由流动过程中的障碍。

2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发展策略

2.1打造人才聚集平台,增加人才供给数量良好的人才聚集平台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集中发挥人才创造力与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想打造一个服务到位、功能完善、影响广泛的人才聚集平台,就必须加大对高层次创意人才开发的投入,在奖励、入户管理、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建立人才服务体系,在住房保障、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大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事分配体制的改革力度,解除文化创意人才在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培训也是解决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一条捷径。培养创意产业急需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可以从强化专业资格培训、发展网络教育、利用高校师资与教学资源开展培训等方面入手,同时建立起多层次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灵活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实行订单培养,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的供给。

2.2引导人才合理配置,优化人才体系结构与很多结构单一的产业类型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行业组成的庞大产业群[7]。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也必须突出重点、注意区分,实行重点引进、重点鼓励和重点投入。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已经形成和正在建设的众多文化创意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因此要结合行业经济需要对文化人才进行细分,努力实现人才与文化行业的合理优化配置。尤其是要适应行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鼓励人才流向重点培育的新兴行业和弱小行业,强化重点行业的人才发展,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间的横向流动,突出抓好不同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工作。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时,注意提高行业针对性,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2.3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开发制度化只有制定系统科学、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的人才政策,才能克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种种人才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要加强对各市、区现有人才政策的梳理与评估,制定系统、全面、具体、可行的人才激励与优先发展政策,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务实、落地的前提下,将政策文件逐步变成适当的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信服力。各区域之间的文件与规定要合理搭配、准确对接,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促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发挥区域整体联动优势,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的长效机制。

2.4健全资质认定体系,构建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笔者在搜集数据资料时发现相关的统计数据严重缺乏,且管理类人才的资质认定基本处于空白。资格认定是对人才的鉴别与肯定。建立健全资质认定体系,对于规范企业个体行为、引导专业人才发展、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6中美术创作、艺术教育与科研等传统行业的资质认定情况较好,而演出经济机构、艺术品经营机构、网络游戏经营、旅行社等新兴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基本处于空白,可见文化创意产品技术支持和经营推广等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思想上要将文化管理类人才放在与创造者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推广销售、技术支持等管理人才的评价,遵循明确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指标设计原则,结合人才现状调查和人才专家的意见,构建人才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只有引导文化管理人才向着高素质、高技能方向迈进,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朝着科学有序、管理规范的方向发展。

3结语

第6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一)女性与海洋的共生性“海”作为整部小说题目的一部分,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所占的地位及意义本身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从大海这一原型来分析,她代表着人类的母亲。虽然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女性形象,但是大海这一形象的意义却能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小说中存在女性角色,这一点在海明威使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对其展开描述的过程中就能够确定。在这部作品中,老人曾经这样来形容过海洋,“她是仁慈而美丽的”,“他一直将海洋称为lamar,那是人们使用西班牙语来叫的一个词,在他们的语气中总是将海洋看成是一名女性”。在很多时候,桑迪亚哥都是依靠海洋来生存的,他通过捕鱼来获取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否则他的存在就无从谈起了。按照生态女性主义的看法,自然与女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合就是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们普遍使用大地来象征母亲,同时海洋自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的孕育系统,海洋与大地的作用一样,都是用自己广阔的胸怀包容与哺育了世间千千万万的生物。海洋赋予生命,让世界充满了色彩,但是人类是怎样来对待海洋的,笔者在下文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桑迪亚哥对海洋的摧残很多学者普遍都觉得,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主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受到父权制度社会文化的压迫与剥削,并且被放置于边缘的地位,在这些方面,自然与女性都有着相同的命运,即她们都是父权制的牺牲品。恰恰是因为女性和自然之间的相通性,当自然受到蹂躏的同时,女性也受到了奴役与剥削。在这部小说中,老渔民桑迪亚哥被海明威塑造成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渔夫,这个老渔夫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都用在了捕鱼上,但是海明威为什么会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就描写桑迪亚哥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呢,同时在下文的描写中读者也可以知道老渔夫在过去也有过相同的经历,这些现象难道不是因为海洋对人类的报复吗?在小说中海明威虽然并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出,但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分析,海边的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捕鱼来生存的,如果失去了海洋,他们就不能生存。所以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向海洋母亲索取,从来没有想过关于休渔期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毫不留情地进行捕鱼活动,不断地扩大捕鱼范围,导致了海洋的生态遭到破坏,海洋偶尔也会向人类进行报复。

二、《老人与海》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还存在另一个让老人不能忘记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就是小孩马诺林。马诺林的形象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形象之一。他属于一个继承希望的人物。在小说中,对于小孩的性别描述是比较模糊的,他本来是一个男孩,但是海明威却将他的思想、语言以及行为都描写成了女孩的特质。首先,在小说中,桑迪亚哥好像不喜欢把马诺林当成是一个男孩子来看。也许只有在捕鱼的时候,小男孩的男子汉形象有所体现,但海明威并没有对其进行描述,而单单是一笔带过,但马诺林的女性形象却非常明显。海明威不留余力地描述马诺林对桑迪亚哥的悉心照料以及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老人对于马诺林真诚的关心以及思念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海明威不单单希望让马诺林成为老人的继承者,同时还为这一角色赋予了其他的意义。笔者认为,老人桑迪亚哥与小孩马诺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师徒,也可以是父子,甚至可以是夫妻或者恋人。马诺林这个性别模糊的人物形象和海明威的幼年经历息息相关,海明威的父母为其灌输了模糊的性别意识,他的父亲常常带他出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而具有女权主义的母亲却刻意把海明威打扮成比他大一岁的姐姐的模样,为海明威穿女性的衣服,梳女性的头型。海明威正是在这种性别概念含糊不清的环境下长大,对于女性自然而然地拥有某种感情,同时这也让他形成了双性视角。其次,在这部小说中,还体现出了海明威对于两性关系的思考。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海明威身为当时时代的一员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如同上文中分析,海明威对于女性具有更多的体验,但是这种认知普遍是伴随着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海明威非常同情那些受到压迫的女性,尽量刻画出她们的不幸,海明威支持女性去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利,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了很多新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海明威又害怕女性主义太过张扬而威胁到了男性的传统权利,这种矛盾是双向性的,不仅是对女性而言,同时也是出于男性的软弱。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些理想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能够很好地和男性融合。所以,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刻画出一个具有女性特征的马诺林和老人和谐共处,正是处于他本人对于男女之间关系的体验。最后,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整体结构来看,马诺林的角色作用还可以与老人的角色进行互补,在桑迪亚哥身上所缺少的东西读者都能够从马诺林的身上去挖掘。老人没有后人,也没有妻子,而马诺林很好地补充了这些角色;当老人需要与人进行沟通或者需要受人照顾的时候,马诺林也进行了补充;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帮忙的时候,马诺林是最好的人选;老人的坚强中带有一丝温柔,而马诺林充满温柔的感情中也略带了一丝坚强。海明威还在小说结局的地方巧妙地描写了一位女游客,从而带给读者非常强烈的心理暗示,这一女性人物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小说中仅仅使用了几句话对其进行了描写,看似简单的描写实际上体现出了海明威的良苦用心。海明威笔下的女游客这样说到,“我过去没有见过鲨鱼,不知道鲨鱼有这样好看的尾巴”。这正是画龙点睛之处。海明威借助女性的赞美,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肯定了老人努力的价值,同时透过女性的口吻来对老人的形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两性关系中,海明威试图寻找男与女性认可之间的平衡。

三、结语

第7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39-01

在医学教育中,片面追求科技理性的发展,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发育,使得人类理性和人的发展日趋单一化,导致了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既包括满足物质需要的科技理性的发展,也包括满足精神需求的价值理性的张扬。在医学教育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好医生”的新标准,即“仁术”与“仁德”的统一。

一、在医学教育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转变目前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市场经济初期条件下医学领域道德滑坡局面

引入价值观的建设和反思,就是要求医学教育者从一开始参悟生命、了解人性、坚定医疗信仰和文化表达方式,分辨医学领域中金钱需求与人格操守,澄清医生的价值不会也不能完全体现于金钱的价值,从而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在许多方面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大环境中,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握住医学真实的灵魂和方向。

(二)学生作为人文精神培育的主体对象,必须首先调整好他们的定位

不仅把学生看作人文精神培育的对象,也要把他们看作人文精神建设的主人,真正把参与人文精神建设作为自己成才的必修课。美国纽约大学制定的人文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体验教育,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学生确定的角色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给予他们感染,充分体验教师在教学和医疗过程中人文品格的力量,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人文思想的熏陶。作为教育者,就是通过自己在体验中得到的感受提升自己的人文品格,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周围的人,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文精神培育循环体系,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

(三)病人的存在是医学教育之所以进行的最根本的原因

医学知识之所以有用,在于能解决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而知识转化为技术后怎样运用于患者,是人文精神得以体现的关键。医学院全体师生都应该承担起建设良好医学院人文环境的重担,在医疗实践中处理好与病人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患者有选择医生医院的权利,医生在做出自己的决策、采取某项措施、决定实施某种手术时,一定要有病人的同意,或者可以推定病人以默认的方式认可。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础,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默契,使医患关系成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医生钻研业务,有过硬的技术,对病人负责,尽到自己最大努力为病人服务。

二、医学院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措施

在实际教学中,医学类学生不同程度的接受着人文教育,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学生的素质高低以及他们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文课程得以建设好和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为更好的促进医学院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医学院校中必须有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师

这些教师既是具备科学精神的医学专家又是具备良好人文精神的医生。他们能利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新的东西,并在创造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人只占有和消费物质的层面,实现人性的精神性升华。只有这样的老师在教学中才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征服学生和周围环境中的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培养医生的医德

技术不等于文化,掌握技术的人不一定人文修养就高。提高教师对医学人文性的认识,可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力,使职业道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道德教育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但同样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浇灌。只有把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文化情感激发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这是塑造优秀医生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譬如文学、艺术、伦理、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中文学可以弥补医生人生经历的不足,艺术可以激发医生的想象产生心境的和谐,心理抚慰和社会关怀不仅仅是珍重病人的生命,也是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哲学则为医生分析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

(四)医生在医疗实践中自觉养关怀的习惯

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体的称谓,注重医患之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疾苦,并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帮助患者克服自卑、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以及在医疗实践中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医生高尚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的医生,在医疗过程中才能既关心病人的生理疾病也关心病人的心。

参考文献:

[1]顾鸣敏,胡涵锦.21世纪初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11):33,44.

[2]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D].第四军医大学,2003.

[3]张新颜,陈俊国.高等医学院校师生对人文课程认识的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2003,(10).

[4]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5]顾鸣敏.医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8):14.

第8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关怀;必要性;途径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医乃仁术”,医学是人学,其基本行为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医学彰显着人性的光辉。21世纪的医务人员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对病人的尊重、关怀,与病人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作为培养未来医务人员基地的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一、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责,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应接受系统的人文关怀教育。通过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其伟大的博爱精神,使其敬畏生命、善待生命,乐于为病人作奉献,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竭诚为他们服务。对医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是顺应时展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

2.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医学教育目标的要求。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现代高等教育是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三位一体”的教育,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医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除了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美国霍普斯金大学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敦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最直接目标是培养、塑造和弘扬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关怀精神。

3.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发展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患者除了对医生的医术、技能抱有很高的期望外,还希望得到同情、关心、理解和尊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治愈疾病,还应使患者在身体、心理等方面达到平衡和协调。因此,医学生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人文关怀素养;将来不仅能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而且还能诊治患者心理上的疾病;能通过心理疏导来稳定情绪,通过讲授医学知识、介绍病情、准确的医治等措施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增强患者治病的信心。

4.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和患者的身心得以康复基础上的一种神圣的职业道德关系。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带来了医患关系的变化,医患两者转变为相对平等的主客体,病人不但是“求医者”,还是医疗活动的“参与者”,享有知情同意权、自等。据有关调查,医患关系紧张以至引发医疗纠纷,40%以上原因与医务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不强有关。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能否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真正关爱生命,是否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体现人文关怀,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素养,怀有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5.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医学的本质要求。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认为:“医学是造福人类的学问,医学绝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其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人。“医乃仁术”,医学是人学,医生的职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它虽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医学领域,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探源、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服务,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6.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当代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要求的。美国著名医学家霍尔・雷在其《病人》一文中言:“从现代医学舞台不幸消失的旧式医生尚能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家庭、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今天,我们却发现正在接受医学教育和已经成为医生的人,反而缺乏对病人心理方面的关怀。”现在很多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为患者服务的观念淡薄;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乏同情心。临床实习时,见病不见人、认机不认人,把患者视为“有病的机器”,忽视了人的社会学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漠视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治病不治心;甚至自视高人一等,把自己看作是患者的救世主,在医患关系上颠倒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主要途径

1.文医融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医学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对医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人文关怀品质的高低与其知识的储备、素质的全面性有着直接关系。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关注健康与生命的价值,真正理解医学的从善性。培养医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医疗实践中能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医疗的要求,也是人文关怀的要求。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从知、情、意、信、行上提升他们的人文关怀境界。

2.在医学人文课程中贯穿医德教育。以“病人为中心”观念的养成,要求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要始终贯穿医德教育。“无恒德者,不可作医”,传统的医德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强调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重视医德医术的结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矜名,不计利”,不以医谋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美丑均应平等对待;尊重患者人格,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的隐私与秘密;稳重端庄、宽和温雅,以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才能更好地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

3.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良善品性去感染学生。“正人先正己”,教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必先修养和锤炼自己的品格。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树精行范,以自己的高尚医德和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思想上积极进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慕名利;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优雅风范、仪表端庄;对患者亲切和蔼,热情周到;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文关怀素质的养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良好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会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感染、塑造、鼓舞着医学生,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这种人文影响会逐渐根植于医学生心中,内化为他们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会在医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医生时仍旧彰显其精神动力。

第9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第一,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加强认知。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是怎样具体体现出来的?高校教育管理从人性角度出发,要正确认识并且发挥人的价值,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各种潜能;以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为一切活动的中心;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在学术上,在管理上也要积极发挥专家和教授的作用,确立教育管理中教师的核心主导地位。第二,将激励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手段。从工作的性质上来看,高校的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学术性,还有很强的精神因素,采用激励手段,更能有效的开展管理工作。每个人都期望获得成就,教师的工作的特性使得他们的期望值更高,高校更应积极建立更加灵活的一种激励的机制,提高教师对于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更高的创造力。例如,当前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就具有很好的激励效果。第三,创新教育中应重视个性化。素质教育当中,创新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创新教育不是“教”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气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也有更多的自主性,例如开放式教育中,除了可以共享资源之外,学习者还享有更多的自由,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课程和使用的媒体,以及学习的方式、进度和具体的时间、地点等。第四,要注重对于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之间有着角色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距离,要缩小这种距离,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也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五,倡导一种顾客的意识。在高校教育管理当中,要重视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的需求,其需求是高校开展管理和决策以及改革等工作的出发点,而且要将教师和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一大重要标准。这种顾客的意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体现。

2.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行的问题和策略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外部环境中,以人为本的气氛不足。一直以来对于高等教育,人们有着盲目崇拜的心理,对于学校的要求和命令言听计从。因而,要唤醒和普及人本意识,加强对人的价值的认识。2.内部环境上,缺乏较强的以人为本的改革。大家还是传统的认识,觉得学生本就应该对教师言听计从。因此,要深化改革,实施民主管理,认识到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才是主体。3.师、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很小。对于高校教师的流动性,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管理学生时不能充分的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以及利益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因而。在日后的管理工作当中还需坚持实行,不断完善以人文本。

3结束语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