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件工程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流程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需求提取、分析、设计、测试、维护变更管理以及软件质量控制、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配置变更管理、软件开发标准以及软件开发方法。软件测试贯穿软件开发过程的始终,包括用户需求的确认、用户界面的确认以及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Alpha/Beta测试、评审、验收等内容。用户界面设计主要包括软件界面设计理论、原则和规范,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是图2中的系统概要设计/用户界面驱动分析部分,通过与用户反复沟通确认需求,是测试的基础,同时也是软件编码阶段、评审、验收阶段的依据。软件项目管理主要对软件的质量、成本和进度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考虑如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的影响。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着重于软件开发过程中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包括用户分析、界面设计、类模型、动态模型、状态模型等一系列的分析和设计。这5门专业课程从不同的侧面讲解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和方法,各有特点。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这几门课程,以及它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明确的。
2整体项目模式下系列课程的教学
根据整体项目模式原理,实践项目应贯穿到各专业课程之中,系列课程最好使用同一项目,这样更能加强学生理解软件开发过程的不同方面。该项目在专业课程开始之前就必须存在,即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实践项目,因此,系列课程必须是相互联系并且能基于同一项目案例,这和传统的项目教学方式虽然模式一致,但是效果却有本质的不同。图3为系列专业课程的项目案例、课程和学生实践案例示意图,5门课程都基于同一实际项目案例,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项目,按照不同专业课程要求的格式和内容书写相关文档。
2.1先案例后理论的案例驱动教学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非常强,软件工程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案例后理论的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的授课特点。首先,教师要讲解实际项目案例的文档,该文档是一套完整的、从不同侧面反映软件开发过程的实际文档。对于每一门专业课,教师首先讲解需求提取、需求分析过程、功能提取、系统功能结构框图等,让学生明确该系统的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以实现目标。其次,教师要联系实际项目案例,讲解课本上的理论,将每个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项目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在实际讲解过程中,对于新开课,新教师若碰到教学学时偏少的状况,可以言简意赅地讲解重点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碰到学时偏少的情况可以精简案例功能,讲解1~2个功能即可。最后,教师必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给出标准的文档规范,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项目书写标准的文档。在每一门课程讲解完毕后,教师再一次帮助学生回顾该课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位置。以软件项目管理为例,在正式进入课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需要准备的文档有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开发计划书、项目Demo程序演示、软件项目投标书、软件项目开发合同。然后,开始进入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过程教学,软件项目主要内容有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人员管理、风险控制等理论内容。实际的软件项目管理主要分为4个阶段:IT项目的启动阶段、IT项目的计划阶段、IT项目的执行控制阶段、IT项目的收尾阶段,这在一般的教材中很少提及,但是教师在内容讲解中要明确阶段任务。IT项目的计划阶段涉及48个文档;IT项目的执行控制阶段涉及45个文档;IT项目的收尾阶段涉及14个文档。教师在讲解合同的内容时,可以直接参照“软件项目开发合同”进行讲解。对于必不可少的合同内容,教师就必须跟学生讲清为什么必须要包含这些内容;讲解成本计算的时候,根据文档“工作包、进度和预算”进行项目的WBS分解以及基本的估算方法。总之,由于教材先理论后案例的局限性,在听课之初,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通过先案例的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项目实践奠定基础。
2.2学生项目实践环节
每一门专业课都有上机实践部分,学生在实践课上主要是书写文档。每门专业课都有各自不同的文档,软件工程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标准的13个文档;软件测试课程需要软件测试报告文档;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有127个文档;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方法课程有包含9大部分内容的软件项目分析与设计文档。每一门课程的文档内容非常多,要求每个学生最好独立完成,主要训练每一个学生的文档书写和理解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书写的项目文档一定要给出标准的、规范的文档格式,包括目录、段落、标题、字体等排版之类的要求。项目模板可以采用软件工程国标文档或者相关的其他标准文档,最好和某一软件公司的案例文档格式相一致。笔者在软件公司任职过程中,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书写文档的水平非常差,主要是文档格式、结构和内容混乱,往往给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首先强调的就是文档格式和正确的文档排版,其次才是内容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在学生项目实践中,任课教师最好跟踪指导。学生每次在实验课上必须完成相应的实验,并把实验的电子文档通过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给教师。电子文档的批改能快速纠正学生文档格式不规范以及内容方面的错误,但这个工作量往往很大,每一次电子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往往是学生数量的3~4倍。这是因为学生按照批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又会返回给教师,最终达到合格标准的电子文档往往会被修改2~4次。
2.3考核方式
完成每门课程的项目文档是学生对文档书写熟练程度以及课程内容理解的直接反映,也是培养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素养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克服学生疏于或懒于书写文档的缺陷。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书写的项目文档进行考核并将其反映在学生成绩上。项目文档的成绩占学生总成绩比例的30%~50%较为合理。
2.4教学效果
笔者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以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为例,首先,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软件项目,包括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基金项目;其次,学生能很好地书写申请软件项目著作权系列文档以及毕业论文,书写的文档格式规范,只需稍加修改就能将文档立即转化成学术论文并发表。这表明学生无论是在文档格式还是在内容编排上都取得了进步,进一步提高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有的素质。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和计算机其他专业学生之间非常明显的差别。就前2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回访了2家用人单位,他们对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刮目相看,称赞学生书写的项目文档很规范。
3结语
关键词:“案例式”课堂教学;“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多元化”课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42-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逐步普及,以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作为软件工程系主任,本人从近几年的IT企业招聘情况中能切实体会到,现在“合格”的软件工程师缺口日趋增大。所谓“合格”,就是企业希望招聘的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较高的职业素质和零适应期的就业能力。
在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比重相对较轻,欠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与沟通,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尽快应用于企业实践中,造成了企业很难招聘到“合格”的人才,而学生又需经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从培养模式到课程建设进行了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目的就是使学生毕业后马上能就业,而且还要提高就业质量。通过“厚基础”的专业理论教学,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项目驱动”方式的工程设计和软件开发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掌握软件分析设计的实用方法和主流开发技术;通过与IT企业的密切合作,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环境和文化,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能力和规范的软件工程师职业素养。
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化工程,大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改革,小到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本人在其他论文中已经对该专业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阐述,本文主要从一名软件工程专业一线教师的角度,发表一些本人及课程组其他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实践证明,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案例式”课堂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大都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多软件工程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又要应用于工程实践。因此如果只是教条的讲述理论,而欠缺与实际案例的关联,势必会使学生有“海市蜃楼”的感觉。在传统的偏重理论的教学中,老师也能讲明白,学生也能听懂,知识应该怎么用呢?学生不知道!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效率很低。例如,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要讲述UML建模,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每种模型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创建,这是很容易的,但是学生就会问,我们已经有结构化的建模方法,为什么还要使用面向对象的UML建模方法?UML有九种模型,什么阶段应该画哪种图?如何通过这些模型清楚地描述用户需求,逐步建立可以指导编程的设计模型?要回答这些问题,仅靠课本上概念的阐述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将案例式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在案例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将各种项目实例贯穿至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实例引出一个问题或概念,启发学生思考,逐步上升为理论,用该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中,从需求分析建立UML用例模型开始,就以“网上商店系统”为实例讲解,该实例一直贯穿整个系统分析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建立时序图、活动图、分析类图、设计类图等,在同学期开设的《JSP程序设计》、《.NET技术》课程中,老师再根据已经建立好的UML模型编码实现该实例系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有一个完整和切实的认识,体会到学以致用。
(二)“读、改、仿、建”模式的程序开发类课程教学改革
程序开发类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这类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在和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上课能听懂,但是只要一拿到题目,就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写程序。针对这样的问题,课程组教师总结了“读、改、仿、建”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学习编程课“入门难,出门忘”的困惑,使学生的编程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在学生学习编程语言之初,对程序结构、语句格式都不是很熟悉,这时候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否则会加深学生的畏难情绪。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地“读”懂课本、课件上的每一个例题,引导学生做一些给代码填注释、读程序写结果的题目。当学生熟悉了语言环境后,老师可以在原例题的基础上增减或修改一些功能,让学生在原程序上修“改”调试,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当学生调试通过后,还是小有成就感的,这样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编程的信心。由此可以“趁势而上”,让他们尝试着写点自己的程序,但是完全让他们独立写程序,还是欲速则不达。老师在实验或作业中设置一些稍有难度的较新颖的题目,但这些题目的选取还是要围绕着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和程序框架,让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仿”的对象,即参考一些原来熟悉的程序,也能写出自己的程序,不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从而挫败他们刚建立起信心。当学生多“仿”写几个程序之后,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对编程入门了,因此在课程的中后期,就可以布置一些规模较大、创新性的题目,告诉学生可以参考课本或课本以外的任何资料,创“建”自己的系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有问题随时和老师沟通,中间过程设置好检查点,让学生公开讲解答辩,展示自己的阶段性成果,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增强学生的信心,还能避免偷懒、抄袭等现象。经历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学生的编程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该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但是看到学生展现的项目成果,我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老师从学生那儿也能学到很多,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三)“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改革
在改革后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增加了实验课时,而且还将原来多门“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整合为一个多课程综合的《专业实训》。
不论是课内实验,还是《专业实训》,都引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方法。如在《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课中,学生从第一个实验“建立E-R模型”开始,就基于一个模拟的软件项目建模,后面的每一个实验,包括数据库的建立、SQL编程、安全性控制等,全部根据第一个实验中的项目进行。把课程中的七个实验完成了,最后形成一套《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学生对整个数据库建模的过程就有了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在专业实训中,采用分层次的多课程综合项目开发训练,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的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软件项目题目供学生选择,在项目开发训练中,使学生能把多门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如在第五学期的《专业实训1》中,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NET技术》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如在第六学期的《专业实训2》中,将《平台软件技术J2EE》、《网络数据库应用ORACLE》、《软件测试技术》等多门课程结合起来。学生2-4人组成一个项目团队,模拟实际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从软件分析建模、技术文档写作、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编程开发、软件项目测试等各实践环节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融会贯通,对一个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项目驱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搭建项目环境,提出要求和预期达到目标,要求学生准备相关资料,综合运用相关技术和知识,分组讨论,协作配合,完成项目开发。项目执行过程中,安排多次项目评审活动,有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审组,项目组成员进行讲解和答辩,评审组成员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最后安排一次结项答辩,每一个项目组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经历一个这样完整的模拟项目训练,使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软件工程的设计开发环境中,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经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四)“多元化”课业评价模式改革
课业评价(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常规的考核都是安排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闭卷笔试,而且所占成绩比例较高。这样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因为过程监控不到位,所以到考试结束才发现有些知识学生掌握的不好,但是补救已经来不及了,也会出现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把老师画的复习题背一背也能考得不错,而有些同学实践能力很强,可就是因为没有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考核,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我们在多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进行了学生课业评价改革,提出并构建学生课业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一张考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存在的评价范围狭小,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专业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测试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课程特色,选用笔试、机试、项目考核、以证代考、能力测试等多种考评方式。降低期末笔试所占比例,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通过实验、作业、期中考试等加强学习效果的过程性监控。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向学生宣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过程监控点,使学生学习之初就建立学习目标,激励学生把握好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课业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注意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除了教师评分以外,还引入项目小组评分、实习企业评分等机制。
在课业评价改革过程中,老师们探索了各种教学评价方法,以下是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型之一:
(1)对给定组A的一次评分,设老师评定成绩为A0,其他第i组同学评定成绩为Ai(i=1…n),共有N组,该组该次评分A=(A0+A1+…+An>/n;
(2)对给定组A中第j个学生的一次评分,设老师评定成绩为Aj0,其他第i组同学评定成绩为Aji,共有N组,则该组第j为同学该次评分Aj=(Aj0+Aj1+…+Ajn>/n;
(3)第i组的第j个学生最终评定成绩为Aij=A*40%+Aj*60%,即,其成绩由该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共同决定。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极大的激励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效果、不足与改进措施
经过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了很大进步。在麦克斯数据有限公司为我校制作的“2013年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软件工程专业成为我校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名列前茅,这样的成绩是对我们所有参与改革教师的肯定。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中还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需求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新的软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现在学校正在组织制定2014版培养方案,我们还需扬长避短,使更好的改革思路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31~32.
[2]周英等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3]王虹,王涛,崔洪芳,李祥,关培超,刘鹏远.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22~23.
[4]唐晓鸣主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软件;课程;研究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目前,重庆市现有25所本科院校,其中有19所学校开设软件工程专业或与软件工程的相似专业,但是大部分院校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并不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所需要的专业软件工程人才,而学校毕业的学生又找不到与软件工程专业对口的工作,导致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几乎每所学校都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上进行各种尝试,即“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根据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提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应该既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又适应当前软件产业岗位需求,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够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围绕上述目标,笔者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方面,提出基于行业的3+1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思路,并应用课程群方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处理。
二、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特色
1、“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软件工程”学科特有的工程性,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等特点,使得课程体系设计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通过对软件行业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要求的全面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与国内其他高校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我校办学定位,提出既面向当前软件产业岗位需要,又兼顾本专业学生发展潜力培养,具有“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1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设计策略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根据计算机基本知识理论体系设置。该课群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软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能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为了培养学生潜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后劲不足”,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采取两个优先策略:
1)基础课程优先策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软件测试技术等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优先保证课时安排并配备最好的教学资源。
2)程序设计优先策略。程序设计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的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必要的手段。第一学期就安排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其后,通过算法与数据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B/S程序设计等课程,不断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结构化程序设计、B/S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应设计成以任务驱动的实践性实验课程,通过每周一次的案例设计指导和结果检查,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和项目开发的综合能力。
1.2专业方向选修课的“逆推”设计法
基于软件企业岗位需求划分专业方向,努力缩小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具体做法是:首先依据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选择若干个岗位确定为专业方向,如:软件测试、JAVA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企业定制培养实训班(针对岗位到企业实习、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考研班等。明确每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应掌握的知识,采用“逆推”的方法设计专业方向选修课群,制定模块化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体系。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要紧紧跟踪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和新技术发展,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加以完善,保持专业方向选修课设置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2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尽管实践教学部分的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不低,但实际的实践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传统实践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一是忽视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不同的理论课程之间以及不同的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二是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开发实践环节中,缺乏对过程的有效指导和控制,工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不够充分,难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
2.1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具体做法是: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定工程实践教学的一级目标,将一级目标分解为二级目标,二级目标进一步分解为三级目标。三级目标、二级目标、一级目标分别对应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三级体系。
一级目标和每个二级目标都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知识串讲、案例实现、项目完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分层次、分阶段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从编程到软件项目开发的渐进式发展之路,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教学机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均衡的发展,适应现代人软件产业的需求。
2.2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训基地,实施“3+1”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让学生到软件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实际运用性的理解,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其工程能力以及工程经验,了解企业文化,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缩短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的零适应期。
3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其优化
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构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理论课包括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全校公选课五个模块。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企业实习。为了使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加强多课程之间在课程设计或项目开发中的真正融合,我们把内容紧密独耦合的、存在关联的、属于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如程序设计课程群,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群等,形成“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的方式。课程群建设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从专业培养目标层面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和实施方法,使得每门课程不再孤立,也避免了出现重复内容。课程群中的知识具有递进性,内容划分相对科学,促进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上优化和协调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我校依据社会及软件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构建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进一步进行评估和调研,以便将来进一步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改进,适应应用型软件工程本科教育发展的需要。让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周顺平,方芳,张剑波,孙明.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5.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基础;创新
引言
基于智能和信息技术的新工科建设引起了高校和教师的关注和讨论。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工程课程,不仅是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信息和智力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也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课程简化、压缩甚至直接应用的问题。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
1新工科概况
1.1新工科的意义
新工科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在新常态背景下,积极推进我国现代经济建设发展,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所谓实体经济,就是在积极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中,新工科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工科中的“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朝着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计算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由原来的纵向升级向横向渗透转变,如金融、制造等领域;此外,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产品技术转向服务技术。上述新的开发模式是“新”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体现。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必要对高校计算机工程教育的内涵进行解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促进企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2新工科发展历程
新的工程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这一新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例如,在综合性大学的新工科开发中,相关学者为新工科的开发开辟了新的路径。如利用区域优势开发新工科、多学科发展模式。这种教育发展模式最早在中山大学实施;此外,在地方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依托产业集群整合教育发展模式,院校教育要完善院校的教育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新体系。其中,高校新设工程教育专业集工程教育、学科、科教、创业等为一体。它将新的要素融入到新工科体系的发展中,丰富了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是新工科发展的基础。为促进新工科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和课程建设进行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物联网工程和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奠定技术基础。立足当前时展趋势,积极推进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专业改革,为物联网工程和人工智能产业建立完善的平台支撑。近年来,新工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战略改革方面,专业和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这也是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2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1课程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一些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对新工科的概念、新工科人才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认识不深。因此,一些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仍以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为基础。除软件版本的更新,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变化。
2.2教学法是传统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许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是理论课以教师为主体,实验课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师讲课、学生重复教师操作的教学形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高校学生的地域性、类型性差异导致新生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一些学生抱怨计算机基础课太简单,学不到东西,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需要。
2.3统一课程目标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其理论知识一般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集中在上述相关领域,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的必要深入开发。由于没有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规划不同的知识点,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缺乏必要的专业衔接而感到困难。
2.4评价方法过于片面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许多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往往采用期末统一的论文理论考试或计算机实践考试,称为期末考试。考试内容难免泛化,但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很易造成学生平时离课,考前临时突击,导致学习氛围不浓厚,学习效果不明显。
3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3.1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新规划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引入物联网传感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计算机网络不仅包括结构和网络分类,还涉及WiFi和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第二模块的内容可视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教师需根据高校本身的特点甚至专业特点来讲解这本书的内容。为了学习,还需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
3.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可用教学进行合理翻转课堂。同时,也要把学生融入到教学中去分成小组。首先,分组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但在分组的过程中,需填写每个小组所有成员信息,不应包括太多的学生,否则会出现浑水摸鱼情况。如果小组里的学生太少,教学任务也会显得太多,想要教学实践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然后采取合理的方法控制练习,准确评价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翻转课堂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它还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督促他们今后努力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探索。
3.3制订合理的培训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多数人在手机上安装Office办公软件进行移动办公。对普通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教师可帮助他们通过综合学习任务,学生可通过软件提前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重点和难点后,进行教学。只有加强训练才能掌握知识。目前,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的软件工程专业改变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软件工程专业的电脑思维。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高校应注重思维的训练,而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讲解知识时,能将创造性思维与知识融为一体,它的使用实际上构成了思维。它对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也可在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中实现复合创新,在创新目的中起重要作用。对比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思维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可理解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根据院校、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学习内容。但为了优化和改革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引言
我国通信行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特别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比较快的行业。通信行业正在经历着“面向设备”到“面向服务”的转型,实现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同时,通信设备的开发与维护正在从分散式走向集中式,通信行业运营商的运行维护管理方式与通信技术的组织化管理都向网络集中式管理发展。这就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对整个通信基础网络有全面的了解,对设计的网络设备管理的软件开发有综合的实践能力。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给大学通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已经从硬件为主发展成了“软硬”结合,“硬件软件化”已经成为通信行业一个比较流行的行业术语,例如下一代网络中的“软交换”技术就是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中本来由硬件实现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功能,这种转换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通信软件的开发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出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通信领域中很多以往通过硬件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正在向软件实现过渡。与硬件相比较,软件运行速度和效率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更要求通信行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要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基础。
根据近些年通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从事通信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这一形势,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就业反本文由收集整理馈的信息来看,学生通过单一的软件实习所获取的软件开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在内容上只是c/c++和java面向对象课程体系的延伸。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软件综合能力,但是对于整个大学四年来说缺乏连贯性,与其他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出现了脱节。因此,为了使软件综合实践课程在通信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纽带的作用,并让通信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在通信软件的实践环节有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建设有通信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各个高校教学改革中都在加大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但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在通信专业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较为明显。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
从部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中该专业软件实践课程都是从大学二年级暑期开始,在内容上多为c/c++和java面向对象等课程体系的延伸。在近一个月的软件综合实习课程后,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大学三年级,通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重点又集中在硬件处理。例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这些专业课与二年级暑期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软件方面的兴趣没有得以延续,所具备的编程能力缺乏用武之地。而在三年级下学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软件编程的兴趣已经逐渐淡化。这种软件实践环节连贯性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用程序解决通信相关领域技术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通信行业发展脱节
近些年通信领域迅猛发展,通信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比如物联网相关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通信领域的新型技术在传统的实践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相比之下,旧的实践内容如综合业务数字网等相关技术都已经淘汰。如果实践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体系的水平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通信领域对通信人才的要求。
显然,旧的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理念发展的今天,通信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良好的通信软件课程体系对于大学教育中通信专业学生软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性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贯穿大学的前三年,由浅入深的实践体系。其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软件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部分结合起来,带动相应的专业课程建设,并根据当前通信行业的需要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使通信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前就能通过实践方面的课程具备一定的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便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的教改重点是对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使得软件方面的实践环节有连贯性。
大学第一年主要以基础课为主,为了使学生尽早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置了程序设计语言c/c++,但课堂上机仅32个学时。对于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一新生来说,32个学时的上机学时远远不够。因此,该课程体系将程序设计实习c/c++设置在大一暑期,学生可通过3周时间的暑期实习熟练掌握这门编程语言,为日后的java面向对象语言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部分作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编程语言的认知程度,并且培养软件设计的兴趣。
大学二年级通信软件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计算机网络,这两门课程对通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近些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点。因此该课程规划在暑期实习中设置了两个方向的实习内容,一个是用c++实现ns2的网络模拟仿真技术,另外一个是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第一个方向的内容主要是一年级c语言实践课程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大一所学的c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有一个实际应用的过程,同时也为大三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因为c语言在计算机与通信硬件的信息交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底层的程序设计都是使用c语言来实现的。另一方面,java技术近几年在通信领域,尤其在一些嵌入式通信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嵌入式机顶盒。另外比较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也是基于ja本文由收集整理va语言。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接触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再加上二年级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已经具备了java编程的能力,因此在大二暑期实习中的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深入实践的机会。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通信软件设计的驾驭能力。
通信专业大学第三年开设的专业课较多,主要课程有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和数据库软件工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都可以通过前两年所具备的软件设计能力完成课程的实践任务。在大三暑期软件综合实践中该课程规划安排了socket网络通信程序设计(java)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c++)。这也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过程,使得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应用更加具体化。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就业形式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大学第四年的毕业设计做准备。对于那些对软件感兴趣或是愿意将来从事通信软件设计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实践课程将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有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体系不再只针对某一个课程设置实践内容,而是将大学前三年所有软件相关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来建设,使通信软件的实践有连贯性。通过软件综合实践体系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程序设计的动手能力,并且带动了软件相关的其他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哈尔滨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构建云计算教学平台是一种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现代技术手段。文章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提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讨论如何构建一个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平台。
关键词 :翻转课堂;云计算;软件工程;教学平台
第一作者简介:聂晓秋,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110947225@qq.com。
0 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具有实践性、工程性、实用性等特征的综合型应用学科。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思维方式[1]。目前各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仍然沿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较差。业界诸多学者提出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式来强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翻转课堂是这些教学理念中较为成功的一种,而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云计算环境的引入就是翻转课堂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1 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顾名思义就是颠覆课堂教学过程和课下学习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于2007年最早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该校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使用软件录制了一段教学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中供缺席的学生学习,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和答疑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很快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翻转课堂在全美迅速推广,各大高校推出的微课视频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发展[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在课上通过实践完成知识内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于同学的互动中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形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寓教于乐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提高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知识传授提供了新的形式。
2 软件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较为抽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各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都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但仍离不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这些都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本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和教师的即时交流完成知识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统计课程的开展情况,酌情安排课上时间分配。在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集中讲解学生反馈的疑难知识点,对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归纳,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统计结果提出实践学习内容。学生自由分组创建实践团队,按照软件开发过程的要求进行分工和调研,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具有项目特征的实训工作,提交相关的设计文档和研究成果。教师的课上任务就是点评提交的成果,总结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等。
3 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云计算环境无疑是最佳选择。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哈师大软件学院构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包括课堂软件开发、课前理论学习、运行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模块,如图2所示。
3.1 软件开发模块
软件开发模块体现了翻转课堂中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整个教学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按照软件工程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定义,软件开发模块分为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和系统测试等教学过程。在一个项目目标的规划内,每个教学过程都对应前后关联的任务、文档和成果。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登录云计算平台进行实际的软件项目实训练习,以团队的方式完成项目,编写文档和提交成果报告。教师也要登录云计算平台全程监控和指导。云计算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库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得来的,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学生甚至可以在企业项目经理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软件开发模块结合了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和校企联合等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理念。
3.2 理论学习模块
理论学习模块是体现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学习的功能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教学视频、课前训练和课程统计等。教学视频功能的资源都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公开课,并且具有快进、回放、重放、暂停等播放功能,便于学生自定义课前学习。课程教学视频的内容、视觉效果、互动性和长短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定期调整,不仅要保证教学内容和课前学习的目标吻合,还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前交流。课前训练功能是在每个教学视频播放前设置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寻找答案,在视频结束后学生要根据提示进行简单的问题解答和知识训练。课程统计模块可以统计学生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有效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除了上述3个主要功能外,教学平台还提供了方便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论坛,所有与课程相关的讨论和问题都可以在论坛上交流和解答。
3.3 运行管理模块
运行管理模块是部署在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云端应用服务层中,将各种即时通讯、视频播放和在线论坛等应用集中封装的服务层次。具体的功能包括项目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和师生沟通等。
1)项目管理子模块。
项目管理模块用来保存学生的实训成果和相关报告。该模块具有文档在线编辑和软件展示功能,可以根据课程类别和章节提供在线的实训环境和展示服务。学生在课程进行中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在项目管理模块,由任课教师或企业专家在线解答。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管理模块掌握所有学生团队的项目进展情况,并通过在线成果交流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学生在项目管理模块中能够即时了解本队同学和其他团队学生的开发进度,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作,还可以通过比较和竞争提高团队凝聚力。
2)学生管理子模块。
学生管理模块用来监控学生的课前视频观看和课中实训练习状态。学生课前的视频教学是独自进行的,有效的教学监控是保证出勤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管理功能不仅能监控学生是否观看了视频,还能知道他们观看了哪些视频,哪段视频的播发次数最多、时间最久。这些监控数据对教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状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在线统计获取课前学习数据,也可以在线设置各项参数自动获取指定人员和章节的统计数据。对于课中的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模块也可以获取学生团队的练习资料,比如项目进展情况、资料是否齐全等,这些数据可以为课后评估和项目管理等模块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成绩也通过学生管理模块统计和查询。
3)资源管理子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用来存储和维护云计算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理论学习视频、课堂项目资料、软件开发资源和企业开发知识库等。这些资源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理论学习视频是否寓教于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项目资料是否具有针对性直接影响教学的应用价值,企业开发库的资源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等。资源管理模块不同于传统的软件资源库,它具有在线文档编辑、视频制作、网络资源搜集等高级功能,可以实现对已有资源的改进和创新,也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汇总和摘选。另外,通过和一些国内知名云供应商的合作,我们还构建了包括软件开发云环境、企业软件项目库和软件开发技术资料库、软件开发文档模板库等在内的高级应用型软件开发资源平台。
3.4 学生评价模块
学生评价模块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打分。其中学习过程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分为课前理论学习和软件开发实训两部分:课前理论学习主要包括视频观看、作业完成、课堂交流表现等方面的评估;软件开发实训则是通过对项目成果和研发报告的评估来获得分数。这两部分分数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专业课程的课程分数,和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起考核。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则通过课程中的表现定性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在线时间、操作频率、交流次数和学生打分等。
4 实施效果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经过4个月的试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使用云计算平台的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技能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比往届学生有较大提升。学生可以通过线上交流和团队合作完成开发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审核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云计算平台的设计目标。
为了进一步掌握云计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通过校内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和计算思维意识。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普遍认同,对自身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感到满意,教师则对系统带来的丰富教学资源和低成本办学模式感到满意。
5 结语
云计算环境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在摆脱了课堂的束缚后,学生的在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贴近真实,教师的在线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组织更有效,学生和教师在线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更顺畅。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育和实验室教学无法达到的。另外,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在云端实现,学校对教学固定资产的投入和运行成本也较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校和学生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 夏东锋.“翻转课堂课下教学模型”与对应云教学系统的构建[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4(5): 27-31.
一、软件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 企业用人学历要求走高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3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统计,从全国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来看,本科学历需求量最高,占51.6%,其次是大专学历,为36.2%。《报告》显示,2013年,软件企业对应届专科毕业生的不满意反馈比例最高,占到17.3%,表示比较满意的企业仅占35.2%。而对应届本科生毕业生的不满意率有所下降,为13.3%,但比较满意的评价也有所减少,仅为27.8%。相对而言,应届研究生更能得到软件企业的认同。
以上各项数据表明,企业对软件人才学历的要求已经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特别是90后进入职场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不难理解,自2011年开始,人口出生数量低谷导致生源数量急速下降,使得部分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为了完成招生指标,高校不得不降低门槛,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源质量的下降。随着90后进入高校,这种现象愈发显著。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员工的学历要求,本科越来越成为最低入职门槛。
2. 软件行业技术的要求
伴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飞速发展,软件技术呈现出两种走向。一种是面向移动互联等技术,以短平快的轻量级产品开发为主,要求开发人员不仅掌握开发技术,还要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要对美工、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多个领域有所领悟。另一种趋势是面向框架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背景,软件产品趋向于航母级规模,要求在某一领域技术非常精专的同时,要对软件有较高层次的视角和更全面的认识。无论是面向哪一种走向,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也是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日趋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工程专业内涵
我国软件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开始逐步走向成熟。2005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软件工程专业规范,2006年成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发展和改革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而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关于如何构建有效、实用、高质量软件的技术性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行业相关标准、设计模式、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开发环境、软件测试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软件质量管理及软件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由于软件工程要求应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因此,软件工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等现代科学。综上所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将理论原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还要能够超越计算机学科获得其他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支持其他应用领域软件系统的开发。
三、探索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有两大来源,一是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二是原有高职院校升格而成。在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原有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也不能一味模仿本科院校教学计划,而背离本科教育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比较合理的思路是在尽可能保留现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将本科层次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有机结合。
1. 专业课程设置
无论是哪类院校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都会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设置部分新课程,还有部分课程虽然与原有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内涵和定位会有所区别,需要重新建設。因此,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课程关系,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门课程的内涵。
为了顺应软件行业发展的趋势,应用型本科设置的专业课程,应突出深和新两个特点。一类课程在理论上有一定难度、深度,在某一领域引领学生深入开发或研究,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一些框架级开发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另一类是新技术方面的课程,体现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用以拓展专业视野,如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类型的课程。
高职、研究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各有不同。高职层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普高研究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两种来源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切忌简单照搬原有课程内涵,即使课程名称相同,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理论为主的课程,如上述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及框架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在满足理论深度要求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能落地,避免空洞理论的堆砌,避免口说无凭。而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软件开发、实操类课程中,要注重渗透理论性、理念性的内涵,强调精、专,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避免泛泛而谈,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深度和广度与坚持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才能较好地在满足本科层次要求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2.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
在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过程中,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开展企业参与办学、指导学生就业、资源共享、战略合作等一系列工作。
企业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可以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企业调研访谈,可以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用人需求,修正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的偏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共享先进技术,利于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以专职或是兼职教师的方式引入企业人才,可以有效解决因新技术发展过快等因素而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队伍培训的问题。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可以为今后就业作好准备。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校外实习场所,选聘技术专家指导实习,协助落实学生就业,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的平稳过渡。
企业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学院可以共享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软件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完成科研项目,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实现校企双方互利互赢。
总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是达成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便捷途径。
关键词:慕课;数字媒体;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28-02
随着数字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人才严重短缺,高等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同时专业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技术水平,因此形成合理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便成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借鉴慕课这一新兴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以软件工程专业下的数字媒体方向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介绍笔者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慕课”发展的整体状况
“慕课”这一术语实际上是英文“MOOC”的音译,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英文缩写,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08年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了慕课这一术语。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联合开设了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6万多名学生注册学习。之后,投资商与顶尖大学合作推出了Udacity、Cousrera、EDX三大慕课平台。自2008年以来,全球已开设了13000多门慕课,包括近20种语言。2013年起,中国的大学开始加入到慕课实践中。2013年上半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相继加入Coursera平台。同年9月,以北京大学第一批慕课课程上线为起点,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纷纷加入到慕课的课程建设之中。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标志着国家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明对慕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的赞成态度。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将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慕课能在多方面、多角度吸引众多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原因在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的优质性。慕课课程的提供者通常来自于世界一流高校,高等教育资源质量高并且种类多。每一门慕课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每一个微课视频中的授课内容事先一定经历过反复的推敲和耐心的演练。据调查,除了课前的辛苦准备,授课教师还要每周平均花费若干小时进行课程答疑,每门慕课至少配备2位助教,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反馈。名师授课和精心准备决定了授课内容的精品性,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同时为高质量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极的课下反馈为课程的品质提供了保证。
2.授课资源共享。这一全新的授课、学习形式的目标就是一流教育资源的无条件共享。慕课的开放属性对学生参与没有门槛限制,也没有数量上的限制。全球各地的学习者以在线注册的方式就可以立即成为慕课课程的学习者,获取在线学习资格以及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
3.课程学习的个性化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在线课程的内容由学习者的个人兴趣以及知识储备进行选择。慕课就像一个大型的“知识超市”,教师精心制作的课程就是货架上的商品,而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类似于商品的采购,同时,课程学习的个性化也反映在学生对授课风格的选择上。从这个意义来说,慕课的授课形式能够得到“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实现了学生自主完整课程的学习。
二、慕课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理论教学模式思考
(一)数字媒体专业理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课程设置上,结合本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下的数字媒体方向开设的理论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基础和数字媒体新技术;实践课程有:数字媒体设计与开发和数字媒体应用实践等课程。该方向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前沿;具备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软件制作动画的技能以及开发游戏软件的能力;掌握视、音频合成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视、音频编辑、剪辑和特效制作等技巧进行独立创作。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很多高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方向定位模糊导致的授课内容不明确。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和软件工程学院都开设有数字媒体方向的课程。软件学院开设的数字媒体方向既不能复制计算机专业的完全依赖编程技术,也不能照搬传媒艺术专业的全部学习软件操作,有必要和其他学院开设的相关方向有所区别:应当在学习多媒体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技术背后的算法和原理,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日后的研发工作。
2.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理论授课中,学生往往喜欢看实际的案例,在讲授算法和原理的时候兴趣不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案例的搜集,并进行课堂的讲解提高互动。
3.缺乏课后的深入讨论。仅仅依靠课堂有限时间的讲授,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熟练运用,可以组成兴趣小组,在课后将所学知识进一步讨论,还可以将有趣的想法转变成科技作品。
(二)基于慕课的理论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慕课的优势,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对现有的数字媒体方向的理论教学进行改进,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课前环节。通过对微课教学形式的强化,逐渐实现慕课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事先根据知识点进行归纳,并精心设计和制作十多分钟的视频课程。由于时间相对较短,教师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对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语速语调进行反复演练和调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授课教师可以考虑结合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前沿,将重点放在补充新颖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和综合能力;重视先导课程的衔接,强化课程的系统性和组织形式。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练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准备和熟悉。
2.课中环节。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数字媒体课程慕课化的过程中,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计划在理论和实践讲授时的侧重点。教师也可以将数字媒体课程群中实践性较强的部分以教师亲自演示的方式对学生直观呈现。同时,在授课形式上,可以考虑邀请企业的一线开发技术人员以项目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进一步,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后,就可以借助实训及实验等方式,深入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作品。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授课细节方面,教师可以在幻灯片的设计上通过问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促使学生对某一理论或技术细节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积极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流程上,则可以考虑采用基本概念讲解、技术分析、作品鉴赏三个阶段。
3.课后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意见反馈和评价考核两方面,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还可以通过作业完成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完善教学内容设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总结该课程教学中的运行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慕课教学的相关规律,积极探索慕课教学新模式。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
理论课程考核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可以考虑通过课程讨论、章节测验和课后作业三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估。
课程讨论:获取满分学生需要在“课堂交流区”中参加教师发起的讨论。慕课平台默认只有在该区域进行的讨论才能计算成绩。数字媒体课程每一小节都会指定讨论题目,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参与。章节测验:每次测验可以设置一些客观题,如单选题和判断题。每次测验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且只有1次完成机会。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延伸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分析,撰写书面作业。具体要求可以提前进行说明。课后作业可以考虑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分,并且设置合理的互评完成度的奖惩计分规则,体现公平和公正,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建议。系统默认互评下的学生作业成绩,每个得分项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取平均分,然后相加。
三、结语
慕课理念在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课程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研究慕课对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弥补传统理论教学受时间、空间制约的缺陷,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施一满.慕课(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论坛,2015,(9):177-180.
[2]潘燕桃,廖昀S.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新视野,2014,(4):21-27.
关键词: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受过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方法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1、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集中一两周时间,以个人独立完成或团队分工合作等方式,围绕某一设计题目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旨在巩固、强化、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设计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题目、确定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整体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Java课程设计大纲的制定
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安排、设计文档要求、考核方式、备选课题等。由于课程设计以个人独立完成为主,因此课程设计的难易程度应适当,保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情况,备选题目可设置多种类型,如小型桌面软件类、管理系统类、网络编程类等题目,当然,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课程设计文档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在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模块、程序流程图、类图、主要算法、遇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字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在文档的最后总结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Java课程设计方案
Java课程设计的实施主要由选题、指导、考核3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首要的步骤,指导是教师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完成进度并给予辅导建议的过程,考核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查与评价。
3.1 选题
Java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要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Java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课题应尽量满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软件工程理论与项目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要求,既要全面覆盖理论课程所学知识,适合实践教学和启发创新,又要联系工程实际,并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设计性、灵活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课程设计内容难易程度的确定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为依据。
另外,课题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关,这样学生在调研、分析设计时更容易了解需求。例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ATM柜员机模拟程序等课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在使用计算机时常用的计算器、画图板、音频或视频播放器等都可以作为选题。
在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大纲要求后,根据自己对Java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可以从课程设计大纲的备选题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3.2 指导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指导应讲究方法与艺术,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指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集中辅导与答疑。指导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度的检查与监督过程。
1)选题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说明各种题目的难度与要求,根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推荐不同的题目,帮助学生把握好方向。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难度较高、有挑战性的题目;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难度较高、可操作性强的题目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对于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来说,难度中等、有可参照原型的题目较适合他们;基础差的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建议他们选择源于教材、难度低的扩展性题目。
2)设计指导。
学生在课程设计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主要由个人独立设计与教师指导两个部分构成。个人独立设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设计实现。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期间,教师安排每周2次,每次4~5学时在实验室集中指导与答疑。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设计中,了解并开拓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并引导如何解决问题,还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可以对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在Java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况,因此,鉴于学生态度与基础不同,教师在设计的指导上也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而不仅仅局限在基本设计要求上。教师要参与他们的设计中,听取他们的思路,对有一定创新性、合理的想法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提出建议,推荐有关的资料。由于这类学生对新技术的求知欲强,但新技术在最初应用时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思路时,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设计中的不合理成分,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一般都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编程实践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理论水平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系统实现时给学生推荐参考资料,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对于大部分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设计上多加指导与启发,引导学生更为完善地完成设计,并在设计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色,然后在编码实现时给予更多实际操作性的指导。
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中,除了教师的指导,也可以采取“强帮弱”的形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中,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帮助。
3.3 考核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讲解其设计思路并演示作品的机会。考核主要采取学生讲解作品分析设计思路并演示说明作品、教师提问的答辩考核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全面理解,培养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答辩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加,分为学生自述、教师提问、学生提问3个环节。首先由学生针对其作品从系统分析、设计、关键技术与算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解,然后演示作品。之后,教师与其他同学可以对答辩人的作品从设计思路、功能、性能、代码与技术等方面进行提问。通过答辩,并结合学生的设计说明书、答辩水平、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评。对优秀设计者,给予表扬与鼓励,并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在评分时适当加分,以调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对仅完成基本要求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并鼓励他们多实践;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要求其进行整改或限期令其重做。
4、关于Java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这几年Java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表明,课程设计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教师也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一些有用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提供帮助与参考。
1)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布置不同的课题。
制定课程设计大纲时,首先制定一个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合适的基本实践要求,然后再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课题。这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既不会感到实践要求高不可及,又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有挑战性。
2)及时发现并总结问题,积累经验。
在课程设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并总结问题,给予及时、到位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讲解;从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文档中发现学生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答辩考核之后,教师还要对全班课程设计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改进。总之,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课程设计的大纲制定、任务布置到指导与考核都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要想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4)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课程的先修课程,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时,教师可以适当灌输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有初步的认识,避免学生陷入“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只是学编程、软件开发就是编程”的思想误区。实际上,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都体现了软件工程思想的运用,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为后续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根据任务的大小,可适当采取小组协作方式。
在这几年的Java课程设计中,由于是面向大二学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主要以个人能独立完成为依据。到了大三、大四,则重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如果课程设计的任务量大、难度大,就可以采取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比赛、奖励等措施来激励各组尤其是知识较弱的学生不断求上进,完善自我,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