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茶叶营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叶营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叶营销论文

第1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一、勘察设计的作用分析

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勘察设计的作用重大,其不仅能够为电力建设工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而且还能够为其市场营销提供生产、服务支撑。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做好电力行业的勘察设计工作和市场营销工作已经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电力建设工程面临的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再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此领域的深化应用,国内的勘察设计行业与国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国内的勘察设计市场面临的竞争加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整体水平,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加快勘察设计行业的转型发展速度,并尽快完善电力建设工程中勘察设计行业的各项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与勘察设计相关的文件,各勘察设计公司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改革,完善自身发展体系,为勘察设计作用的完全发挥积蓄能量。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转型升级策略分析报告》显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公用事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正经历着一个以电能替代非电能源和不断扩大用电范围的过程,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电的比例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此外,勘察设计企业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的相关要求,提升自己对外部市场的适应能力,提升其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的适应性。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人们对各电力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勘察设计企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勘察设计行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满足电力建设工程发展对勘察设计的要求,必须要改变勘察设计企业的管理方式,突破其发展方式,并扩大其业务范围。将其着眼点置于电力建设工程市场中,强化勘察设计行业在电力领域的专业性,提升其在此领域的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发挥勘察设计的作用,并拓宽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道路,实现勘察设计行业的长远化、健康化发展。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来说,勘察设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其能够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真实客观的地质信息,并科学设计电力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图案。通过设计对电力体制的改革提供新的发展点,并创新其市场营销战略,加快电力体制的改革进程。

二、如何做好勘察设计行业的市场营销工作

1.明确勘察设计行业市场营销工作的特点

在电力工程中,勘察设计行业的市场营销与其他营销活动既有相同点,又有不一致的地方。无论是什么领域的市场营销工作都会涉及到产品、渠道、价格和促销等因子,这是营销活动的共同点。而勘察设计行业中的市场营销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勘测设计工作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劳务,其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技术文件,勘察的结果需要为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服务[2]。二是勘察设计中的设计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含义与在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含义并没有什么不同,其仍然是一项纯技术服务。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勘察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技术咨询服务,其与市场营销融为一体,能够让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实现各项资源的共享。并增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实现电力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的双向共赢发展。

2.制定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

为了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提升其对市场的适应力,做好勘察设计行业市场营销工作,需要电力企业根据其发展战略,结合勘察设计所提供的信息,制定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并强化各项计划的可行性。在电力体制改革中,其面临的发展阻力较大,比如陈旧的思想观念,习以为常的管理制度,各管理人员的懈怠心理以及外部环境的阻力等等。为了让其在后续发展中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需要重视计划的重要性,先制定短期计划,渐进性实现其改革目的。利用市场营销的作用来落实相关改革计划,为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助推力,进一步发挥勘察设计的作用[3]。

3.突出营销系统的组织领导作用

在电力企业中,无论是勘察设计还是市场营销,其都离不开组织领导的作用。众所周知,勘察设计主要是为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技术和服务,而市场营销是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其服务宗旨仍然是电力企业的发展。为了加快电力体制改革,需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以此强化对市场营销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习得更多的营销技能,并将市场营销工作与勘察设计技术和服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二者的作用,为电力体制改革提供动力支持。为了进一步突出营销的作用,促进市场营销工作的有序化开展,在抓好电力建设工程生产工作的同时还要让全员都参与营销工作,并采用恰当的市场营销方法,创新营销策略,增强营销的技巧性。为电力体制改革和持续化发展增添新鲜血液,打破其发展困境,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在电力建设工程中,需要重视勘察设计和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并尽可能将勘察设计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做好勘察设计行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促进电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陈传东 单位:乐山城电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自贡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晓霞,高志芳,田庆军.电力工程施工降水勘测设计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地下水,2016,(6):39-41.

第2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专业英语词汇

随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叶外贸活动的增多,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茶叶专业急需一大批专业英语对外人才。茶叶专业英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茶叶常用英文知识,还要能掌握常用的英文对外交流语言和词汇,更要听说读写样样俱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好展示国家形象。

1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作用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茶叶对外英语人才,首先是阅读对外英文文献的能力,对外英语人才要能够熟练的翻译茶叶英文文献;其次是书写文献和论文的能力,这对茶学专业秘书的培养至关重要;最后是对外交流能力,茶学专业的对外交流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英文交流术语,便于商业谈判和文件的签订。茶叶专业对外贸易涉及到对外贸易各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商务英语、生物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和营销英语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2)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任务要求;(3)茶叶专业英语词汇,根据不同行业的常用英语和句法,有不同的专用句式和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4)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使用上,无论是从语法单词和句式的复杂性,还是谈判和交易的灵活性,都大大的难于普通英语教学。《茶叶专业英语》主要任务是运用英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式,进行茶叶专业的教学。通过茶叶专业英语知识、语法和句式的讲授,让同学们掌握茶叶专业英语词汇,能够看懂茶叶英文资料和文献,并能进行简单的茶叶专业英文交流,最终能够书写茶叶专业英文论文和进行茶叶专业英文资料的统计整理。这不仅仅要求茶叶专业英文授课教师能够顺利的完成相关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和时展有密切联系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书写茶叶专业英语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茶叶专业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更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讲解和目前行业择业就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行业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国茶叶产量提高依赖于茶叶科技的发展,茶叶科技的发展又为茶叶教育提供相关教学资金。近年来茶叶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培养大批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他们具有优秀的英文文献阅读和书写能力,也有着良好的对外英文表达能力,为我国对外茶叶贸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茶叶专业既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教学专业,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改进的新型教学专业。茶叶专业融合农业专业、工业专业、商贸专业、医学专业和英文专业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连续多年保持10%的发展势头。茶叶商业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沿海地区的茶叶贸易在全球市场上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强劲的竞争力。因此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缺少,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短柄之一。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相关人才有着专业的茶叶知识和对外英语知识,也要能够了解用人单位专业发展需求。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有效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实力,创造可观的企业经济效益,并在对外贸易的谈判和协议签订中熟练进行交流,提升企业形象。

3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3.1优化授课内容

茶叶专业英语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和不同方面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茶树病虫防治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史与茶文化、茶叶审评与检验、制茶工程与茶叶机械和茶叶营养与保健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选用国家编写教材和学校自助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国家指定教材主要为学生专业知识打基础,自编教材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能力编写。教学内容也不仅限于教材和课本,通过目前行业热点的深度挖掘,找到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教材结合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发言提出问题和课外口语锻炼,书写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能力。专业的研究不仅仅要紧跟行业潮流,还要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国际茶业对外英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阅读相关茶叶英文期刊和杂志,探讨国际前沿茶叶英语问题,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力,掌握最新茶叶科研成果。

3.2改进教学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讲授的内容仍旧老套,毫无新意。这样不仅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思想和教学内容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使教学目标和企业要求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差。茶叶英语的教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一样,都要做到活学活用,不仅要以教材内容和教师教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课外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交流互动,才能加快信息传播和知识传递,才能紧跟时代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要求,才能使教学内部达到弄懂弄会、活学活用的目标。教学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讲授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内容讲解,更要深挖教材内容的具体含义,教材和现实关联的密切程度以及教材对行业职业的指导意义;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为次要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可以运用课件讲解、实物介绍、学生讲解和学生自主讨论、网络讲解和网络作业任务布置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茶叶英语知识,通过课外的反复练习和企业实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企业岗位职业要求。

3.3重视教材选取

教学活动是围绕教材进行展开和规划,目前茶叶英语教学活动展开是依据国家规定的《茶叶英语》为主要教材,茶叶英语教材内容涉及英语专业的知识较多,与茶叶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对茶叶专业英语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宗旨为:在茶叶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过多的茶叶英语内容讲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成为茶叶主页英语学习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市场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外交流英语口语要求等等,进行专业教材的选取工作。教材编写首先要注重格式、语言的规范化;其次根据茶叶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向和知识特征,进行教材的选择。同时要综合多本教材和期刊来编写茶叶英语专业教材,尽量做到结构合理,内容合理和教学方式的合理。结构合理指的是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和课程的整体要求符合,能够反映当前茶叶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内容合理指的是教学的内容要足够的全面和具体,涉及的知识面要广,细节突出主次分明,能够完整的讲授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合理指的是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把握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进行讲解。结合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两方面内容,进行茶叶英语的教学。综合以上多方面的教材编写要求,我们编写出新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茶叶英语》,《茶叶英语》将基本茶叶英语知识、课外茶叶英语拓展、对外茶叶英语研究和企业茶叶英语专业职位要求几方面结合起来,具有注重基础和实际操作,紧扣时展特征,反映当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点,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

3.4完善考核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具有以下改革:改变以成绩作为主要考核结果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考核,期末成绩只作为学习考核的参考条件之一。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比学生成绩好坏,而在于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努力完成老师和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就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预习复习情况、实地实践操作情况、销售演讲和期末成绩考核情况。只有多方面考核,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

4结语

通过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改革,基本建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体系。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掌握基本茶叶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茶叶课题的书写以及对外茶叶商贸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应该成为茶叶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使其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延燕.中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15):206-206

[2]李昱霏.我国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9-110

第3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企业的经营策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然而,曾名扬海内外的信阳毛尖的经营现状却令人忧虑。市场销量虽在增加,但相对市场份额却不断下降,市场信誉也在下滑,豫茶的惟一名片似乎风光不再。本文从政府、茶商、生产、销售等多方面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能为毛尖的发展做出一份努力。

信阳毛尖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名声在外却一直走不出河南,想进攻却力不从心。特别是近年来外地茶的大举进攻,信阳毛尖一直处于守势状态,毫无反击之力。其绝对市场份额每年都在不断地攀升,但是相对市场份额却在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8年4月份,信阳第16届茶文化节暨全国名优茶博览会召开之际,有媒体报道说,网上很多关于中国十大名茶的排行里没有了信阳毛尖,在“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中介绍的十大名茶为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而“茶网中国”显示的十大名茶里有冻顶乌龙、云南普洱,而没有信阳毛尖和庐山云雾。这让许多茶农和茶商,以及许多群众十分痛心。虽经调查证实,该十大名茶评选并没有权威标准,但却折射出信阳毛尖令人担忧的现状。曾被坡赞誉为“淮南茶,信阳第一”的信阳毛尖,为何越走越有没落之势?基于此,本文将从经营策略的视角对此进行分析,以企对提升信阳毛尖的市场份额提出对策。

一、市场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

1.茶园基础差,产业化水平低。目前,信阳有茶园100万亩,实际可供采摘的仅有60万~65万亩,分布虽然比较集中,但多为农户分散经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建园基础较差,特别是早期建立的茶园,重数量轻质量,造成茶园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水、气、热得不到充分调节,茶树生长衰弱。有的坡地茶园跑土、跑水、跑肥,茶树根系、吸收根少,影响正常生长,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影响茶叶质量,以及机械化采摘和修剪的推广。低下、落后的生产状况使茶叶生产产业化水平较低,也就是当地人所谓的“不成气候”。

2.独特的制作工艺,制约了信阳毛尖的机械化生产、加工。信阳毛尖是需要人工一点一点采摘下来的,4斤2两左右鲜叶才出1斤干茶,每到茶叶开采季节,信阳都会急缺采茶工。在信阳市的茶山上可以看到采茶工年龄多半在40岁以上,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外地茶商戏言道:“在我想象中,应是漂亮的采茶妹妹纤手弄茶,一看才发现遍地都是采茶奶奶、采茶爷爷。”现在招收采茶工越来越困难,劳动力成为信阳毛尖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炒茶专业技术人才偏少。许多依托大型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种茶户,由于自己不会炒茶,加之加工企业到6月份就停止收购鲜叶和加工,一年只能采摘一个月多的春茶,靠出售鲜叶获益,夏、秋茶无法采摘,导致每亩茶园收益相应减少。

3.茶叶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信阳市的茶叶产品中,大部分仍为散形茶,其中:“信阳毛尖”约占62%左右;炒青、烘青和蒸青绿茶等“小包装茶”约占33%左右;金刚碧绿、仰天雪绿、灵山剑锋、其鹏碧云、申林薮北、申林玉露等地方新名茶约占5%左右。在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尚属空白,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特别是一些县区仅生产高档春茶,夏、秋茶生产很少,茶树鲜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4.企业整体实力较弱,缺乏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第一,茶叶初制厂上世纪70年代前的占70%、80年代后的占30%,底子薄、起点低、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设备陈旧,以致茶叶产品规格不统一,品质不稳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度开发能力。第二,大批新生的民营茶叶企业和加工运销专业户,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仍处于创业期,一些企业靠政府扶持生存,在茶叶新品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与国内外差距较大,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低。第三,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制约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提高。第四,企业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滞后,制约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第五,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处于低层次初级阶段,缺乏战略协同和创新意识。而且,在这些企业中,最大的省级龙头企业“五云”、“文新”等品牌的市场占有量也不到1%。可见,目前信阳茶企处于强者不强,平者更弱的状态。

5.茶叶品牌创建力度不足,精品缺乏。信阳市茶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200余个(包括专业销售茶商),而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品牌仅50多个。虽然也有“文新”、“五云”等经营不错的品牌,但其全国影响力并不大,即使在河南,很多茶叶消费者也并不了解这些品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阳毛尖没能培养出来真正意义上的著名品牌,整个产业还停留在小商小贩的水平上,既不可能对自己的企业品牌大手笔地宣传,也不可能对信阳毛尖产业整体带动。而云南普洱茶虽是近两年才“炒作”起来的,之前几十元一斤都无人问津,但后来达到天价,虽然已渐趋回落,但名声是出去了。就郑州市场而言,普洱茶店已占据了原来信阳毛尖很大的市场,称为毛尖极大的威胁。

二、提升市场占有率的策略

1.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扶持政策,提高茶农积极性。在解决问题、推广信阳毛尖方面,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首先,政府可以考虑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良种化工程、标准化建设、技术培训、品牌建设、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及其他奖励补助。其次,对发展无性系良种新茶园的茶农进行种苗补助,费用由市、县、茶农按比例分摊。第三,借助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龙头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第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从更广、更深、更高层次做好推广工作。

2.着重基地建设,加快改造老茶园。政府牵头,以茶农、企业为主体,加快新良种茶园基地建设,形成多方利益的良性互动。根据信阳市的气候条件,积极选育茶树良种,改造低产衰老茶园,同时,规范栽培技术,以适应机械化施肥耕作、采摘操作的需要,并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规模连片发展新茶园,以建设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

3.顺应市场变化,进行产区细分。曾经,为传播和推广整个茶产业,信阳政府曾规定凡是信阳产区的茶叶均可称为信阳毛尖。这个规定确实起到了好的效果,然而随着产业的逐级扩大,它反而成为制约信阳毛尖发展的瓶颈。很多外地人都知道信阳毛尖,但很少有人知道信阳毛尖的精品品牌,知道信阳产毛尖,但不知道什么地方产的。 原产地标志不清,毛尖也是有好有坏。所以,信阳毛尖要顺应市场变化,必须进行产区细分,可以尝试西湖龙井的做法,比如叫商城信阳毛尖、固始信阳毛尖等,也可以更加具体的划分产区,比如信阳茶叶品质最出众的“五云两潭一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连云山、云雾山、黑龙潭、白龙潭和何家寨,完全可以成为一张区隔产品的名片。甚至,可以借鉴国外酒的级别按产区细分、按酒庄细分的方法,具体到茶行、茶楼等,以有效细分。

4.积极推进多元化开发战略。多元化开发,是信阳毛尖复兴必走之路。首先,改变过去茶叶采摘和加工以绝对春茶为主的局面,采摘潜力巨大的夏茶和数量较少的秋茶,将夏茶加工成“茶球”、“茶条”或茶砖、茶袋,从而多角度推广信阳绿茶。其次,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加强茶叶深加工,加快开发速溶茶、液态茶、保健茶、药用茶、食品茶、有机茶等多种产品,并延伸至日用化工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及其他行业中去,开发茶多酚片、茶叶保健枕头、茶叶酒、茶叶点心、茶饮料等市场流通快、热门、利润空间大的东西,通过精深加工,提升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5.稳步实施质量推进战略。质量推进战略主要有两层:第一,生产质量的推进。政府配合企业选育茶树良种,实行系统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建立一套从茶树育苗、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至销售各环节与国际接轨的茶叶技术标准,推进茶叶生产科学化、机械化,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管,保证茶叶的生产销售符合各项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第二,对毛尖质量认识的推进。真正体现信阳毛尖品质的应是一芽一叶至一芽四叶,而并非是单芽。但由于缺乏茶叶品鉴知识,消费者盲目追求芽叶细小的绿茶,利益驱使下的部分商家一味迎合、甚至推波助澜地宣传芽叶细小的茶叶品极高,致使人们对信阳毛尖的认知误区加大。所以,信阳毛尖在推进生产质量的同时,也要不断向消费者传播毛尖的品鉴知识,以保证消费者对毛尖质量有一个科学的鉴别,在销售层面上打假维权,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胡大力: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第4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关键字:茶馆研究;评述;展望

茶馆在我国的历史已有千余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着茶馆业的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茶馆研究。作者以“茶馆”为题名/关键字,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查询1989―2009年期刊,检索到相关论文69篇,再通过资料收集方法,查询到5本相关专著。

一、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从时间跨度看,2000年是茶馆研究的起点,在这之前研究文献甚少,而2004年后论文数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茶馆消费者、茶馆行业发展及趋势等问题。其中研究热点和重点是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约占论文总量的74%。研究的薄弱环节是有关茶馆消费者的研究,论文数不足总量的5%。据此认为,中国茶馆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二、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一)中国茶馆历史研究

中国茶馆历史研究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关注的是中国茶馆整体时代变迁。如徐传宏、骆(2005)、连振娟(2002)、周文棠(2003)、连振娟(2006)等分别对中国茶馆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清荣(2007),他深层次地考察了不同时代的茶馆发展状况。专题研究指的是研究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茶馆历史。宋代和清代是我国茶馆发展的两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刘清荣(2006)、杨永兵(2004)侧重考察宋代茶馆,刘凤云(2002)研究作为社会化空间的清代茶馆,王鸿泰(2008)认为明清中后期茶馆由消费空间变为空间消费对象后,对城市生活产生意义。地区茶馆历史研究主要有雷友山(2000)和陈永华(2004),研究对象有旧时的武汉茶馆、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等。

(二)现代茶馆研究

1、茶馆功能类型研究

连振娟(2002)、徐传宏、骆(2005)、沈冬梅(2006)、徐明宏(2007)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此外,周文棠(2003)和徐传宏、骆(2005)对茶馆的类型作了探讨。

2、茶馆文化价值研究

陈香白(2000)探讨了“茶馆文化”概念,王德福(2002)论述了茶馆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王龙志(2006)分析对比南昌新旧茶馆文化,曾燕、杨国良、张付芝(2006)、杨丽娟(2008)分别对成都茶馆以及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分析。

3、地区/城市茶馆研究

刘清荣(2006,2007)选取茶馆文化比较发达的七个区域,依次考察了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茶馆百态。吴旭霞(1999)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代茶艺馆进行研究。

(三)茶馆经营研究

茶馆经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经营理论和营销策略等热点上。

1、经营理论研究

徐传宏、骆(2005)较全面地研究了茶馆经营各个方面,连振娟(2002)认为现代茶艺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学者们还就茶馆经营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周文棠(2003)论述了茶馆经营的管理要素和内容创新,关瑞(2007)借鉴星巴克经验对中国茶馆发展理念提出建议,诸葛明(2006)对茶馆盈利模式进行初探。

2、茶馆经营策略研究

佘志芬(2000)在探索茶馆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馆经营思路,李晓明(2000)在分析北京茶艺馆经营结构基础上,提出相关经营策略。陆尧(2002)阐述了茶馆应当具备的特色,沈晨仕(2008)针对现代茶馆经营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特色经营策略。

3、体验营销的运用

体验式营销理论在茶馆经营中的应用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苗泽华、薛永基、吴莉(2005)认为文化营销与体验营销相结合将会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刘华(2007)认为开展体验式营销已成为中国茶馆营销创新的重要课题,蓝彬(2007)研究了茶艺馆与白领体验茶文化之关系。

4、茶馆消费者研究

孙优萍、古赞歌(2005)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茶馆提供的用来满足用户利益追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黄晓琴等(2006)调查济南茶馆经营风格及其被认可度,张颖彬、龚叔英等(2007)对杭州市民茶馆喜好进行分析,徐明宏(2007)分析现代茶馆消费主体的变化。

5、行业发展及未来发展研究

陈香百(2000)借用乌家培的未来管理五大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大趋势。张建国(2005)指出要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刘清荣(2007)通过反思当代茶馆发展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茶馆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三大创新,陈文华(2008)对茶艺馆未来走向作深入思考。

三、茶馆研究理论与方法

作为休闲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馆业,其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运用其他诸多学科理论和概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童国良借鉴体验式营销新模式提出茶馆消费发展策略;孙优萍、古赞歌运用产品概念分析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戴利朝运用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阐述茶馆这一农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会整合之关联,徐明宏采用休闲学、社会学理论剖析杭州茶馆。此外,统计学方法也被引入茶馆消费研究,如张颖彬、龚叔英、施燕、张建英、钱富强的杭州市茶馆消费调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充实了茶馆研究内容,虽说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但学者们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必将有助于茶馆研究及茶馆业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分析,茶馆研究领域正在得到扩展和丰富,各种学科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被不断运用其中。但总的来说,茶馆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一)基本概念有待明确,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目前茶馆研究侧重于经营、应用层面分析,而对茶馆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探讨较少,而研究框架的不确定又使得研究内容分散、聚焦不集中。(二)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少,研究深度不足。现茶馆研究多描述性分析,讨论深度有限,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及统计学等方法开展研究的高质量论文更少。(三)学术力量薄弱。一是茶馆研究者人数少且持续性差,二是现有研究者知识大多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制约了茶馆研究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

因此,未来茶馆研究需要关注和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设立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促进发展交流。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休闲业的分支,从属文化和休闲研究范畴,建议在诸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或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下设立茶馆专业研究机构,以集中优势开展活动。第二,学科建设问题。茶馆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传统行业,在中国及亚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茶馆研究尚不被重视也没有形成体系。茶馆学科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即理论构建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茶馆研究应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基础理论,逐渐形成和建立有自身特点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创新的研究方法。第三,热点问题的探讨。未来研究中,作为茶馆灵魂的茶馆文化系列研究将进一步展开,如茶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茶馆文化的体验、经营,以及茶馆的现代化管理和营销研究也将随着茶馆业的发展而成为研究焦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5).120-125

[2]张一民,周美英.中国茶馆的演变及社会作用(待续)[J].中国茶叶加工.2007(3).52

[3]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J].农业考古.2004(2).181-184,198

[4]赵华.清代茶馆略论[J].农业考古.2007(2).97-101

[5]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118-124

[6]雷友山.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和现在[J].农业考古.2000(4).143-144

[7]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农业考古.2004(2).185-187

[8]宋毅彬,姜含春.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9]陈香白.论“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0(2).170-172

[10]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历史研究.2001(5).41-53

[11]关瑞.从星巴克看中国茶馆[J].中国市场.2007(16).56-59

[12]苗泽华,薛永基,吴莉.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J].中国市场.2005(11).62

[13]佘志芬.关于茶馆业文化定位的认识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0(4).135-136

[14]沈晨仕.传统茶馆的现代内涵挖掘[J].北方经贸.2008(2).52-54

[15]孙优萍,古赞歌.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117-118

[16]陈文华.试谈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序言[J].农业考古.2008(2).152-155

[17]徐传宏、骆.中国茶馆(第二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

[18]周文棠.茶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

[19]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

[20]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第5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态茶产业;优势;发展途径;云南永平;大坪坦村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74-02

1 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生态环境优越

永平县大坪坦茶叶生态种植基地位于永平县龙门乡大坪坦村,是典型的高原山区农村。区域海拔2 400~2 600 m,山岚叠嶂、群山环绕,有稠密的原始森林,雨水充沛,清澈的山间小溪穿村而过,土地肥沃,传统耕作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淳朴的山里人辛勤劳作,精心呵护祖传古树茶、乔木茶及自己开拓的灌木茶,远离尘世喧嚣,守护着这片宁静安详的家园。永平县生态环境好,土质肥沃,森林茂密,植被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88.2%,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再加上该村茶区无工矿企业,远离城镇,土壤、大气、水质污染少,是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1.2 气候条件优势明显

良好的生态保障保证了充沛水源,这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00 mm,年平均温度13 ℃,有充足的光照,年平均日照时数2 053.7 h,有霜期115 d。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小气候明显,天气就像娃娃的脸,一天之内经常出现晴天和雨天交替、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特现象。雨季清晨,大雾笼罩着青山,云雾缭绕,好一幅人间仙境水墨画。

1.3 水土保持状况良好

大坪坦村农业用水主要是林间山泉、降雨,而林间山泉可以直接饮用。由于优良的植被覆盖,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为耕地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资源。加之山里人勤劳,采用传统农作措施,耕地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5%。耕地土壤由厚层山岩发育而成,具有大量活化的钾、钙、镁、硫、硼、铁、锌等作物需要的矿质元素,为农a品提供充足的养分。

1.4 增产增收成效明显

在大坪坦自然村,山上的茶树星罗棋布,景色怡人。这里属云南大叶种栽培和普洱茶加工适宜区域,是大理州茶叶生产的主要县份之一。而10年前,大坪坦自然村的村民长期靠种植苦荞、包谷和萝卜等为生,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 元。目前全村275户茶农收入800多万元,人均收入4 700多元[1-3]。

1.5 茶叶产品品质好、质量安全

大坪坦茶叶生产基地近几年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如大坪坦生态茶、碧螺春、佛园春、佛园香、龙岗翠羽等产品,由于品质好,先后获得了省、州名优茶称号。将茶叶产品样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产品达到了无公害、绿色食品质量要求。

2 生态茶产业发展途径

2.1 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茶产业发展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土整治、扶贫产业开发、财政特色产业发展等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相互匹配”的原则进行捆绑使用,整合资金、推进发展茶业产业;二是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产业专项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投入力度;四是加强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五是大力招商引资,争取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和其他行业来永平县发展茶产业。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茶产业发展所需资金。

2.2 依靠科技,建立生态茶业示范园区

一是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加快优化大坪坦茶树品种结构。在今后茶产业发展上,发挥地方品种优势,引进推广适宜性、抗性强的名选131、福顶大白、南江大茶叶无性系良种。加强苗木质量管理,加快地方优良种品种选育步伐,优化品种结构。二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园管理技术。首先对规划发展的生态茶园产区实行山、水、林、园、路综合治理,做到路路相通、能灌能排,优化生态环境,提高茶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其次是在茶园栽培管理上要紧紧围绕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重点推广良种良法、老茶园改造、立体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无害化。三是发展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在大坪坦生态茶区内,大力推广“茶―玉米―菜”“茶―果―药”“茶―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技术,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变茶园小气候,减少茶园面源污染,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优化初、精加工环境。对茶叶初、精加工厂房、设备、仓库、环境等配套设施均按照无公害或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整改,在示范园区内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生产示范茶叶加工厂,达到示范园区环境生态化、茶厂标准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五是大力开发名优茶,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永平县名优茶品种较多、批量生产少、新产品比例小,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在名优茶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生产,开发夏秋名优茶,提高产量,扩大批量,提升名优茶比例,进而提高经济效益[4-5]。

2.3 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实现茶产业节本增效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外流,大坪坦村劳动力十分缺乏,劳动力单价高涨,已成为制约该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茶叶生产上推广机械化作业,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紧张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茶园生产管理中,引进推广机修、机采、机耕、机械施肥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对省、州级茶叶龙头企业,改造或新建标准化的初、精加工厂,按照茶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引进推广安全、清洁、连续化的加工设备,实现清洁化流水线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4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

根据国内外茶叶产销形势和质量安全现状,国家和农业部相继了《良好农业规范》《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管理规程》《有机茶生产管理规程》等标淮。这3个标准规定了茶叶产地、环境、种苗、栽培、原料、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质量等管理要求,使茶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有衡量的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了生产加工技术的操作性。大坪坦生态茶生产基地应根据上述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措施:一是制定企业自己的配套标准;二是建立田间管理和加工管理档案制度;三是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四是农业、质监部门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监督和内部质量管理;五是强化标准意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和市场准入制度;六是发挥农业、质监、专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质量监督作用,使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只有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使永平县茶叶产品适应国内外绿色消费市场需求。

2.5 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随着茶叶在全球饮料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茶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与食品等行业的广泛应用,茶叶深加工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和副产物,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开发茶制品新功能。因此,茶叶深加工的综合利用已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永平县大坪坦是名优绿茶重要产区,各茶叶企业和茶场只采春茶,夏秋茶不采,资源浪费极大,在今后的茶叶生产加工中利用夏秋茶资源和副产物,开发杜仲茶、银杏茶、保健茶、发酵茶、提取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2.6 培育市场,加快安全高效生态茶叶产业化经营

一是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强势品牌、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化管理,强化经营,建立企业与基地利益联动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各种展销平台和茶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提高企业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三是尽快形成和完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化大生产中联接市场和茶农的桥梁作用,加快茶叶产业化经营步伐。

3 参考文献

[1] 谢芬,杨江帆,高水练.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策略[J].茶叶科学技术,2004(4):1-5.

[2] 庄渝霞.推进福建茶业区域优势的思考[J].茶叶科学技术,2001(4):23-27.

[3] 许允文.我国高效生态茶业持续发展的思路[J].中国茶叶,2007(5):26-28.

第6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农产品区域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最佳选择,是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及其特性,总结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产品差异化营销等;提出相应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质量体系等。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如图1所示。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区域性品牌创建的基础,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栽培和生产方式确定适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针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陈宪泽以安溪铁观音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达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良好运作,发挥地理标志的统领作用,集地理标志、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为一整体,采用利益风险分配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据此,我们可以类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第7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以“三建”发挥班子核心引领作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以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以提高科技含量做强以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全方位再造昭平茶叶产业的思考

企业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思考

科技服务业新分类及发展形势分析

基于ArcGIS的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掺烧高煤锅炉布袋除尘器喷吹实验改进探讨

500kV变电站改扩建常见问题探讨

昆江水电站二级电站引水系统设计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以人性管理精细化促进班组管理——从人文视角探究电力生产企业班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论铁路多元经营企业的工资激励机制

联合单位法在本量利分析中的应用

南宁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现状的思考

工业企业选址评价研究

基于信息感知模式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模式研究

全面薪酬管理体系在某公司实施的现状分析

提高山区养路工人技能素质的探索和思考

对公路职工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公路职工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企业科技与发展》杂志征集论文启事

《企业科技与发展》理事会

企业质量振兴的差距与对策

借鉴德国先进会展经验打造南宁城市会展经济软实力

泰国芭提雅发展度假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北海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启示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措施的研究

广西专利实施转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

广西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实施新专利法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农业科技园发展的集群效应

数字化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广西发明专利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

广西生物质产业科技需求分析及战略研究

苏州R&D资源清查工作的收获、不足及建议

苏州与温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比较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研究综述

定位精度的一种测试补偿方法

ESD对电子产品的危害及防静电设计

VOC与涂料配方

企业靠增长逆势前行

《企业科技与发展》理事会

科技动态

政策

行业

法规

数据

国内首个商贸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平台启动

产权

一种机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汽车制动器快速黏接设备

分体式振弦动态车辆称重系统

光盘母盘玻璃基片

炉内燃烧三维温度场实时监测及机组优化控制新技术

技术研发

东盟零关税机遇与挑战

庞富英:敲开国际市场之门的红旗手

金夫人婚纱摄影的“左右互搏”

第8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绿色壁垒 农产品贸易 对策

论文摘要:在分析了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就我国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出若干建议措施。

当今世界贸易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绿色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特点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义上更具合理性。

一、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农产品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环境息息相关,加之农业历来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保护重点,因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出现首当其冲地会对各国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当然.作为环境保护和进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说是利弊共存。绿色壁垒其初衷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环境的改善;同时,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璧垒的实施,可以促进各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例如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但绿色壁垒对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处于受控地位。众所周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和在环保标准方面的差异,目前只有经济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这将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地位,这是绿色壁垒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损害。如美国从1997年开始,强制性地实施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 HAGCP),这一措施使我国对美国的虾类产品出口大大减少。据海关统计资料,1997年我国对美国的冻龙虾出n额由1996年的I 203.9万美元减少到56.7万美元,冻鳌虾出口额由23.8万元下降到2.4万元。

(二)绿色壁垒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的优势,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发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的限量苛刻,农业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农业欠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资源型、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如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其总产、单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三大花生出口国,199b年我国的花生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而近些年来虽然生产量每年增长,但出口量却严重下滑,出日创汇额徘徊在2亿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我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的茶叶、蜂蜜等,近些年来同样由于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失去了优势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残留标准,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国茶叶出口近年来对欧盟出口逐年萎缩。

(三)绿色壁垒增高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门槛,加大了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的难度。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比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实行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0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检验费用的增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国外大米在日本市场的竟争力。 转贴于

二、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国外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传统手段将逐渐减少,绿色壁垒将或正在成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绿色壁垒有增无减已证明这一点。面对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之外,应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国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二)重视发展环保农业,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农业以及相类似的生态农业、节能农业、立体农业等农业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二是重视对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全面规划,合理配置、节约利用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三是重视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实行合理轮作、间作套作。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这对于开发我国出口农产品货源、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发展环保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建立环保农业基地,促进我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

(三)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农产品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日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通过企业引导农户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充分发挥“环境外交”的营销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拒绝接受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环境条款;以国际规范为依据反对进口国的绿色壁垒;注重“环境外交”策略的运用,如1997年4月,国家商检局邀请欧盟兽医代表团考察,确认了我国向其出口鲜猪肉等的条件使得欧盟解除了从我国进口鲜猪肉等的禁令。

第9篇: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特色农产品,促销策略,农业展会经济,生态旅游农业

 

一、特色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促销的概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分异明显,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按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皖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安徽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造就了一批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市场信誉的特色农产品。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分布比较广泛,近年来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水产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特殊产品品质、独特的市场优势,有一定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尽快形成适度生产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农产品。[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特色农产品市场逐渐成熟,形成买方市场农业展会经济,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特征,特色农产品促销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特色农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关键要素之一。

特色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递产品信息,帮助与说服消费者购买特色农产品,或使顾客对该品牌产品产生好感和信任,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一系列活动。[②]成功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活动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选择合适的分销渠道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而且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促销。促销策略是四大营销策略之一,正确制定并合理运用促销策略是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特色农产品经营者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目标,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促销方式进行选择、编配和运用。

二、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产品产业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安徽省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粮经、茶叶、山珍及果蔬、水产、畜禽、林特产、中药材等七个方面初步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核心期刊。经过努力,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该市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效益提升明显。2008年,全市6大特色农产品种养户人均纯收入5880余元,高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5个百分点以上。发展“一村一品”,是该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该市确定15个“一村一品”市级示范村和5个培育村,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围绕无公害蔬菜、生姜、凤丹、中药材、花卉苗木等6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和完善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展会经济,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示范村进行产业联结、村企互动。如表1所示,统计了部分铜陵市特色农产品如凤丹、白姜、三黄鸡、皖南土鸡、河蟹、莲藕、荸荠、葡萄等产销量,其中凤丹、白姜均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仍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表1铜陵市特色农产品调查表(2005年)

 

品种名称

2005年

市场销售情况

原产地

备注

面积规模(万亩、万头只)

年产量(万吨、万头只)

年产值(万元)

凤丹

1.2

1200

1500

国内外

铜陵县凤凰山地区

2006年4月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铜陵白姜

1

1.5

7500

国内外

铜陵县

“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黄鸡

90

250

3750

国内100%

铜陵县

 

 

皖南土鸡

55

45

1350

国内100%

铜陵县

 

 

樱桃谷鸭

90

280

5600

国内100%

铜陵县

 

 

河蟹

1.5

0.15

7500

国内、香港等;100%

铜陵县

“绿色食品”

莲藕

1

2510

5300

国内100%

铜陵县

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荸荠

0.5

750

1500

国内100%

铜陵县

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葡萄

0.15

0.3

1500

本地及周边

市县

郊区灰河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