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助贫困大学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外 贫困大学生资助 比较 启示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资助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分析比较国外在资助贫困大学生方面的一些做法,借鉴其经验,对我们结合国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资助模式
纵观国外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的历史与现实,最具代表性的资助模式有英国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等三种模式。
英国模式。先前的英国模式即“免费高等教育+助学金”的资助模式,实行这种模式的主要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西欧国家。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国家普遍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革。
上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采取的是免收学费和由政府支付学生大部分日常生活费的模式。到了70年代,在经济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英国不得不对其资助模式进行改革,把“免学费+高额补助”逐步变成“收学费+限额补助+贷款”。从80年代后期开始,“生活费补助”又改为“补助”与“贷款”相结合。到了90年代后期,英国只提供贷款并收取学费。
英国现行的助学贷款包括两部分――学费贷款和生活费贷款。学费贷款直接转给学生所在大学,每个全日制注册学生都有权借贷。生活费贷款是一项“按家庭贫困程度提供的贷款”,学生能够获得的贷款金额,需要按家庭收入、大学所在地生活费标准和住校与否三大指标来评定。政府同时还向进入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提供“学费助学贷款”。
英国成立了大学生贷款公司,专门负责审查借贷申请和发放贷款。学生毕业后按收入比例归还贷款。如果毕业生年收入未达到政府设定的大学毕业生还贷门槛,则学生当年就不必还贷。英国政府选择税务局作为助学贷款的回收机构。
除贷款外,英国的主要资助方式还有助学金,名为“生活费助学金”,资助群体为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及45%的本科以下程度大学生,资助分为5等,最贫困的学生可获得相当于生活费40%左右的助学金,故获得资助的学生同时还需申请部分生活费贷款。另外,政府还向特殊学生群体提供“特殊助学金”、“残疾学生助学金”、“学生子女税收减免”、“教师培训津贴”和“健康护理津贴”等资助。
日本模式。日本模式即上大学缴费但以贷款为主,并有与缴费制度配套的学费减免、勤工俭学制度的资助模式。实行这种模式的主要是继欧美之后逐渐走向现代化的新兴国家,在这些国家,一般认为大学毕业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
日本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是以学生贷款(需偿还的奖学金)为主构建的,贷款最初始于1943年,为无息贷款,由政府设立的“日本育英会”实施,1984年增加有息贷款。2004年4月起,日本育英会和其它机构合并成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成为独立行政法人,负责助学贷款的筹措、发放、管理、回收等工作。1953年以来,日本还实行了贷款还款特别豁免制度,并于2004年改革了这一制度。
日本现行的助学贷款有两种形式――不计利息的“第一种借贷奖学金”和计利息的“第二种借贷奖学金”(被称为“希望21”)。“第一种借贷奖学金”主要供出身贫寒、经济困难、最需要资助的优秀学生借贷,学生无须归还利息。“希望21”主要供有经济需要的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申请,贷款为变动利息,最高可达3.0%。负责助学贷款工作的JASSO,其资金来源一是政府拨款,二是借贷资金的回收部分,三是向其他机构借贷。
关于贷款还款特别豁免制度,2004年之前规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贷款学生如果从事国家规定的教育和研究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还款特别豁免。2004年4月,日本废除了上述政策,同时出台了优秀研究生奖励特别豁免政策,该政策规定对于在研究生阶段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第一种借贷奖学金”的贷款者,由学生所在学校推荐并经JASSO审查,可豁免其在校期间贷款的一部分或全部。
美国模式。美国模式即同时采用贷款、奖助学金、校园工读和减免学费等方式的资助模式,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混合资助模式,对各国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美国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走向完善。2007年之前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资助形式以助学贷款为主;资助目的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为主,即资助主要依据家庭经济条件这一标准;资助对象重在贫困大学生。2007年之后,美国增设了学术竞争助学金(ACG)和激励有天赋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助学金(National SMART Grant),逐步开始强化资助的培育英才功能。
美国现行的助学贷款主要有帕金斯贷款、斯坦福贷款和学生家长贷款。帕金斯贷款由政府出资、学校管理,面向特困大学生及研究生。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政府支付,学生毕业或离校后9个月开始还款。借款的学生毕业后如参军服役或到特定公立中小学任教等,可部分或全部减免贷款。斯坦福贷款由政府出资、政府承担风险或由金融机构出资、政府担保,面向有经济需要的大学生,分为政府贴息贷款和无贴息贷款两种。贴息贷款面向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比较贫困的大学生,政府支付学生在校期间及还贷期内的利息;无贴息贷款主要面向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学生,政府不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学生毕业后6个月开始还款,还款期一般为10年,最长可延至30年。
对三种资助模式共同点的评析
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国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进而进入普及化阶段,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到政府主导、多方投入,从以无偿资助为主到向有偿资助方向发展,历经变化,在发展趋势上逐渐显现出一些共同点。
充分体现了教育成本分担理念。国外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受到人力资源、自由选择、机会均等、成本分担等多种理论影响,尤以成本分担理论为甚。教育成本的分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是来自国家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二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居民收入水平因素,三是来自高校方面的学校培养成本因素,四是来自社会方面的由于学校、专业差别而导致学生毕业后收入存在差别的因素。由于这些因素,政府在制定高校收费标准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学费占人均收入的比例和学生的生活成本;而在制定资助政策时,则严格遵循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受益的各方同时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收益多的多负担,收益少的少负担。
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资助体系。第一,健全的助学贷款制度。三种模式中,政府投入都比较大。助学贷款形式多样,助学贷款还款期限长、方式灵活,特别是考虑到了大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情况。社会均有相对完善的信用体系和较为严格的惩罚措施,贷款还款约束力强。无论是政府担保还是家长担保,都有一整套防范风险的管理机制。各国大多设置了合理有效且社会效益明显的助学贷款减免、代偿制度。第二,完善而高效的勤工助学体制。三种模式中,勤工助学岗位、工资等管理制度都比较健全,贫困大学生资料库信息翔实且更新及时。各国都有完善的网络信息化服务,网站不仅提供相关制度的咨询服务,同时提供最新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高校与大部分勤工助学用人单位合作关系密切。
国外资助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勤工俭学;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贫困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他们的行为也口趋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和生活的压力,而且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沮丧,孤独和情绪敏感,少社交活动,对他人不信任,感到被他人拒绝,也会降低处理压力的能力等”。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了解,分析贫困大学生目前的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并重点分析讨论其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关系,进而为贫困大学生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提供指导,为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实证依据,为社会对贫困大学生不良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
二、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
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愈加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抑郁
由于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很大,贫困生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的心境。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能力培养的落后而焦虑;有的为在同学交往中对自己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而焦虑;有的对家人生活担心和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而焦虑;有的为迫切希望改变贫困生活而焦虑。
(三)怨恨嫉妒
有些贫困生容易针对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一些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
(四)虚荣依赖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活中、学习中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
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它与自我能力感同义。它通过个体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这四个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否成功达到某一标准的知觉,它涉及个体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时的能力和方式,也与其它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自我效能感与大学贫困生心理
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出于自尊,贫困生容易导致自我保护,表现为偏执和过激。对涉及到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处理问题偏执,易浮躁激动,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经受失败,当自己不能成功时,就会对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心理。引发嫉妒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因不服气而生嫉妒。贫困生自认为无论学习,还是智力、能力等条件并不比富裕同学差,仅是因为出生在贫困地区或落后农村等自然原因,便不得不成为贫困生,低人一等,心里极不平衡。二是因羡慕而生嫉妒。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富裕同学的毫不犹豫,心安理得地享受,在贫困生看来是很奢侈的生活,这使得贫困生既羡慕又嫉妒。三是因不满而生嫉妒。主要是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其心生不满,乃至于憎恨。
贫困生的家庭困境无法供其足够的生活费和学费,使得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一方面担心怎样解决不足的费用、家中欠债太多等等,而深感内疚和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以优异的成绩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羞愧、自责、焦急、无所适从。
在很多的扶贫解困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注意物质扶贫,错误地认为,只要对贫困生多给予经济上的援助,那么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许多高校都将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作为济困助学的最终目的。这样时间一长,就养成了部分贫困学子的依赖心理。这种依赖性的心理与他们先前所具有的那些“自强、自立”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容易使他们成为“生活、学习、精神”上多重贫困的学生。
五、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贫困生需要来自社会经济和精神的扶助,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更应该积极采取自助方式,自强自立,通过一系列勤工俭学活动,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会自我维护。自我或自我效能问题是心理健康的根本问题,它在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为出发点和归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
第一,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合理的成绩标准。个体应对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调整好适度的期望水平,现实结果与期望水平的比值决定了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如果抱负水平偏低,固然可以轻而易举地满足期望,但是这样的结果注定没有多少强化力,无助于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和提高,对自我效能感培养毫无意义,而且潜能的埋没和压抑,也会引发空虚、苦闷、无聊、彷徨。如果期望水平偏高,即使尽其所能,依然力不从心,只会让失败的结局损伤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因此在确立自己的期望水平时要注意从自己的智力状况和自己所能付出的努力程度为调整目标。最后,将目标梯度化、体系化。
第二,为贫困生创设成功的勤工俭学的机会。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教师为贫困生创设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成功地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自身的进步中获得一种成就感,逐渐的积累,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提高其自信心。
为了不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资助工作确实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所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但是,不能因此就将学生资助工作仅仅看作是一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手段,事实上,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一种扶贫救济的手段,更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学生资助工作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必须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最大效用。
1通过帮助被资助对象树立诚信意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以国家助学金资助为例,“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2],而且这种资助是一种无偿资助,只要学生符合“贫困生”的条件,基本就可以获得资助。而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家庭人均收入低的证明。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家庭人均收入并不低的学生也在生源地获得贫困证明,并顺利得到助学金。不用付出太多的辛劳,只要一纸证明就可以获得两三千元甚至更多的资助,而针对贫困生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金额是五千元,但这五千元的获得,是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辛劳的,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在这种“现实比较”中,极容易出现部分学生以贫困为资本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既使得资助目标无法真正达到,又使得学生的诚信遭遇危机。资助工作中的诚信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助学金的申请中,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也同样存在,其最主要表现是不按时或根本不还贷款。助学贷款是一种合同行为,是银行和借款学生之间的一种信用契约关系,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和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不同,助学贷款是社会对学生提供的一种有偿资助,虽然学生在校期间不产生利息,但毕业后会产生利息,并要求学生在规定年限内偿还本息。虽然在办理助学贷款时,学生都签订了贷款诚信书,但仍有学生毕业后杳无音信,对所贷款项置之不理,学生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以致有些银行不愿意再从事助学贷款业务,既影响了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又影响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当然,“贷款不还”现象的产生,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信用体系不健全有不小的关系。因而,必须将培养被资助对象的诚信意识纳入到学生资助工作中,以达到资助和诚信养成的双重效果。首先,开展对被资助对象的诚信教育,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观念。其次,在资助工作中,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树立诚信先进典型,用他们的作为感染身边的被资助对象,激励其他被资助对象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再次,把奖惩机制纳入到学生资助工作中。对那些诚信勤奋的被资助者,加大资助力度,对那些获得资助后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挥霍浪费的学生,取消被资助资格或减少资助资金。
2通过培养被资助对象的自立能力,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在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中,既有无偿的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也有有偿的资助,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各种资助各具特点,互相补充,构成高校资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有偿资助中,获得奖学金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成绩要求,不是每个被资助对象都可以达到的,和奖学金不同,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本上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争取到的。但现实中,和奖学金的获得必须努力学习、助学贷款毕业后要归还本息、勤工助学要付出劳动不同,助学金的获得只填写一张表格,盖一个章就可以了。在这种现实的资助体系下,不能否认,确实使一些学生产生依赖社会、学校资助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想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参加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报酬,不愿吃苦劳动,背离了设立学生资助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实现。因而,应对现行的资助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在适当提高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比重的同时,降低助学金的比重。助学金是由政府直接承担经费的一项惠民政策。随着助学金额度的不断提高,确实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了不少经济问题,但也使某些学生产生了依赖的心理,有些学生只希望得到无偿帮助,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深思和重视的问题。以陕西某高校为例,2011年,该校发放勤工助学资金269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1,294万元。国家助学金的数额是勤工助学数额的4.8倍多。勤工助学资助金的获得,以该校规定的学生每周最高工作时间10小时计,每月获得最高不超过320元的资助,每年最高获得也不过2,000多元,根据杨钋对北京54所高校的调查,在获得资助的学生中,个人获得的平均资助金额为3,096元[3],有些地方的资助额难免会低于北京,有学生就会认为,勤工助学辛苦劳动的所得,和仅需填写一些表格就可以得到两三千元补助的助学金相比较,前者确实太辛苦,因而,有些学生选择的倾向性就很明显了。设立学生资助制度的初衷,是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但是,不希望看到这种资助最终导致的是学生的依赖和懒惰。因而,要想通过资助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就有必要改变现行的助学体系,将以政府、学校为主的“他助”转变成学生为主的“自助”。第一,在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在国家助学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在国家助学金发放过程中,采取更为灵活的资助手段,改变将助学金全部直接发放给学生的做法,而代之为将助学金按一定的比例不同发放的方法:助学金的一部分直接发给学生,一部分用来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资金,一部分用来奖励被资助对象中的优秀者。第二,改变现有资助体系的一些做法,如,加大助学贷款,尤其是勤工助学的份额,适当降低国家助学金的份额。使被资助对象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树立起劳动光荣的意识,培养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交往、沟通、工作能力,为其将来就业提供更多的资本。总之,使资助在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体系 培育模型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56-01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逐步提升,各高校都实行了以经济资助为中心、以无偿补助和平均分配为原则,通过“奖、贷、助、补、免(减)”等五种直接资助为手段的学生资助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体系暴露出不足之处,例如对贫困生的后续发展关注不够、教育育人作用不明显,社会对贫困生资助的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尽管教育部门提出各种改进措施,但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没有突破原有体系的框架,对资助理念缺乏全面的认识和透视,资助总体目标不明确,思路发展不清晰[1]。
1 现有贫困生资助体制的困境
现有资助体制可以解释为即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贫困补助、学费减免为主的五种资助方式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2]。其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保障在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平等权。但是存在着明显不足:(1)资助方式单一,资助效果不明显。高校资助工作存在以发放经济资助为重心,没有考虑到贫困生的群体特点,无法满足贫困生的发展需求。(2)现有资助体系的目标都是浅层次的资助,围绕着如何有效公平、有序发放经济资源的目的,缺乏教育引导制度和评估制度的建设。例如各高校采用的奖励政策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奖学金制度,由于贫困生的特点,获得率较低,过多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励又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显然现行的资助体系缺乏对资助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
2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制的探索
著名学者弗朗索瓦・佩鲁提出了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资助体系开展后,贫困生经济状况得到改变,精神状况得到提高,能力有所增强[3]。贫困生资助的目标不仅是济贫,而是育人。因此资助工作的核心是要转向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资助工作要进一步激发受助者自身能动性和主体性,从而让受助者努力进取,在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所有的资助方式必须围绕着估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开展。同时,资助体系又必须在原有的资助管理的机制上进行创新,必须针对贫困生开展有特色的教育,同时对现有的资助制度进行评估,保证资助体系的健康运行。因此,本文提出贫困生资助体系包括三种机制,具体见图1:
(1)资助管理机制。资助管理机制目的是公平、有效地开展运行资助行为。这种机制目前高校资助管理的工作重点。有序的资助管理机制必须有如下要求。
①认真开展资助制度建设。科学的制度措施有助于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组织协调性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加强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制度建设,要做到明确资助机制建设的目的任务,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明确工作职责,协调工作开展;要明确资助对象,目前对贫困生大学生的资格审查方面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合理现象。因此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资助认定办法相关要求,确定资助条件、受助对象资格审查工作;要明确资助方法路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科学设计资助项目、审核方式、管理措施;最后要明确扩大资助经费的来源,积极吸引社会资助,鼓励资助多种方式的开展[4]。
②积极开展组织建设。加强组织建设是保证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系统性、实施运行稳定性和政策执行一致性的关键[4]。组织建设是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形成组织制度,满足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同层面的管理、考核的需要,形成有总体部署、有统筹协调、有组织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保障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高效运行。
③认真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贫困生的资助带来极大的便利。建立好贫困生数据库、网络信息平台、网上交流平台等,为资助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满足资助管理需要和贫困生发展需求。资助制度的实施必须取现代化管理手段、依托信息平台,为运行实施提供支持,提高服务效率等。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尊重贫困生的需求,做到尽量不对外公开个人信息。
(2)认真开展教育培育机制。教育培育机制目的是关注贫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资助体系科学化基础之上,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和贫困生自我发展的发展需求。其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贫困生健康的人格目标,贫困生要做到身心健康,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贫困生人格目标的培养上尤其这方面要加大力度,很多贫困生存在自信心不足,比较自卑等心理问题;②关注贫困生的专业技能目标,建立好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确保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和人际交流能力,拓展贫困生的视野。
(3)评估考核机制。评估和考核机制目前是资质体系工作开展比较薄弱所在。考核评估是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判别优劣、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的主要方式。开展评估工作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能力表现、帮助学生能力提升,达到和完成目标任务[5]。评估考核机制要做到:①评估指标的确定,评估指标的确定是评估考核机制的首要目标,也是评估考核机制的难点,必须保证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②要确定好评估方法,采用多种科学的评估方法,例如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以及跟踪调查法等方法开展贫困生资助效果的评估。
3 结语
该文在以围绕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探索贫困生资助的三种机制。良好资助管理机制的建设,能鼓励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将能积极促进贫困生的教育培育机制开展,也能促进考核评估制度顺序进行。同时教育培育机制的发展也能促进资助管理机制的良好开展,也有利于评估考核工作有序进行。同理,评估考核机制是对教育培育机制和资助管理机制的良好监督和激励。分析这三种机制的运行过程,是围绕着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相互转化,相互监督和相互统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建美,邹树梁.论我国高校助学体系理念与机制的转变[J].湖南社会科学2012(6):229-231.
[2] 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67-70.
[3] 钟一彪.社会工作视野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绩效评估[J].广州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84):25-29.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教育 贫困生资助 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79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学习和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包含着教学硬件条件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室的教学设备的改善状况等因素,也包含着一些无形的隐形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知识涵养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因素。在这复杂的教学发展的状况下,辅导员的管理不仅要将关注到有形的硬件教学因素,还要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及时的关注,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来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有很多,这种影响因素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还体现在学生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经济基础的高低严重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并进一步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对自我的认识。无疑家庭经济的落后,会在无形中造成学生错误的心理认识,从而造成他们自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辅导员要格外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并采取有效地措施和手段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讲,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贫困生资助的认识。
一、做好大学贫困生资金补助工作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加强对大学贫困生的资金补助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上学的经济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受到家庭经济贫困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往往会带着对父母的愧疚之心来学习,家庭经济上的负担很容易成为一个学习上的重担压在学生的心上,使学生无法轻松愉快的学习,更谈不上尽情的发挥自己和展现自己了,尤其是在大学这个充满了自由气息的环境中,学生本应该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和接受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技能,但是受到自身的经济水平的限制以及由此而受到影响的自我不良心理的限制,很多学生会放弃这些对自己而言是暂进用不到的东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资助学生的各种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以及社会等相关机构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途径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不再受到自我经济状况的影响,从而能够进一步将精力放置在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方面,长久下去,能够为社会培养初更多有用的人才。
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贫困生的资金补助工作,还能够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并进一步为促进社会公平做贡献。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地深入人心。在这种发展的理念背景之下,如何将这种理念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贯彻下去,并能够进一步发挥这种理念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方面。在大学的教育中,辅导员做好大学贫困生的经济资助的工作,能够从侧面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长此下去,社会上也会形成公平发展的良好风气。
二、在大学教育中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首先,在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辅导员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评选制度和评选标准不健全的问题。具体来讲,大学贫困生的具体评价标准有多方面的内容,如是否单亲、父母离异、因病致贫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包括在内,然而,由于受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等原因,对每个家庭的经济贫困程度的评价标准又有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以某种评价程度作为标准就有失偏颇。同时,由于国家以及其他途径提供的资金资助是不需要学生以后还款的,因此,很多学生为了获得这些资助,不惜对自己的家庭贫困状况进行夸大式的描述,有些学生甚至做一些虚假的报告。而受到资助的学生的名额又是有限的,这样反而导致其他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失去了获得资助的机会。为此,辅导员要严格考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程度,以此做出公正的评判。
其次,在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辅导员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评选流程不合理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走进入大学接受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学费问题,而大学教育所需要花费的学费也成为很多学生顾虑和担心的地方,在越来越昂贵的大学学费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放弃了入学的机会,更多的学生通过国家贷款或者是获得其他救助资金的方式进入学校,这部分学生尽管顺利进入校园,但却有了一个“贫困生”的称呼,该称呼影响着学生对自我的思想认识,并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果在评选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伤疤在所有人面前被揭开,就很容易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二次伤害。为此,辅导员在组织评选的时候要格外注重。
三、解决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分析
第一,为解决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评价标准不健全的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的方式加以改善。具体来讲,辅导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明确给学生必要的惩罚制度,对于那些提供虚假材料,有意骗取国家资助的学生,辅导员要给予严格的警告,并加强对其的心理教育,以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金钱观念,以为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更多受帮助的机会。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贫困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视,残疾人中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考上了大学[1]。同时大学中也出现了贫困生群体,尤其是聋人大学生,这个兼有大学生和残疾人的双重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保证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贫困资助。近几年贫困资助项目也在逐渐增多,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五百多名聋人大学生,贫困资助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细致的做好聋人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聋人大学生贫困的原因及心理分析
首先,聋人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其家庭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其治疗、康复,周期较长,财力有限,导致经济拮据。其次,有些家庭是农村、山区,生产技术落后,信息闭塞,造成家庭贫困。第三,还有部分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且多人患病或残疾,父母家庭负担很重,文化水平又低,无法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导致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有的同学从小就感受到了贫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在高校中往往能够看到贫困生要比其他的学生更能吃苦。
3.目前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认定机制缺乏合理性。
据了解,就笔者所在的学院对于贫困生的认定都感到头疼。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校对于其本人真实的家庭状况了解甚微,认定工作无从下手。有的学院简单的以贫困证明作为主要依据,实际上有的证明水分很大,地方为了袒护本地生源的利益胡乱出具虚假证明。对于刚入学的聋人大学生来说,由于学校不知底细,同学间了解比较少,老师跟其沟通交流又有障碍,仅凭本人申请和地方证明进行认定,难免不出差错。加之辅导员老师带的班级又多,无法对每个贫困生材料的真实性了解的很清楚,难免会出小差错,缺乏真实合理性。
3.2 聋人大学生的资助款项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贫困资助发放工作,到贫困生顺利领取资金就结束了,没有建立好相应的监督机制。走访了解发现,有些聋人大学生没有将资助款项用在学习和基本生活费用上,而是用在旅游、买衣服、请客等 “奢侈”消费上。资助款的发放,聋人大学生缺乏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有的家长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曾受过资助,不但没有减轻家庭负担,反而助长了他们胡乱消费的习惯。
3.3 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缺少心理辅导机制的干预。
在高校所有学生中,贫困生属于一个弱势群体,聋人大学生中的贫困生更是弱势中的弱势,绝大多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相对较低,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抑郁等;[2]这些障碍更容易产生问题,所以要更加注重聋人大学生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为此,首先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力度,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和手语翻译帮助聋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其次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聋人大学生如果遇到心情不好,抑郁等心理现象,主动寻找排解渠道。第三、注重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通过咨询引导贫困生建立自信,建立心理预防机制,指导如何控制好情绪,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第四,建设网上交流平台,结合聋人大学生的交流特点,利用QQ、微信、微博等现在新媒体与聋人大学生进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第五,加强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并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由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班长、心理委员组成的多级监督体制。
4.人文关怀如何融入到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中
4.1 成立贫困生评定小组,小组讨论与全面认定相结合,完善认定机制。
由带班辅导员为组长,班长、团支书、学委及两名非贫困普通学生为组员成立小组,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评定:1、对申请材料、贫困证明进行审阅;贫困证明是书面材料,具有一定的证明力度,不能因为个别同学有水分就一概否定其真实性,将已开具证明的同学作为资助的备选对象,同时也要了解真正贫困而没有证明材料的同学,做到有证明但不唯证明,做到资助用到实处。2、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助名额较多,学院只能将名额分配到班级,但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各班具体情况适当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大一的资助名额稍多些,大三的名额偏少,因为很多贫困学生到了大二、大三获得资助的次数比较多,加上有勤工俭学或顶岗实习的机会获得的报酬也比较多,从而减轻一些经济压力。3、经贫困生认定小组确定好名候选单后,再随机抽取非贫困普通同学进行讨论,对有异议的人选,进行单独调查,并对不适当的人选,予以纠正,进而保证贫困资助更加公正、透明。[3]
4.2 完善资助发放手续,成立监督小组,加大监察力度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为完善资助发放手续,让资助款项真正用到实处,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监督、监察:1、每位获得资助的同学写一份规划书,详细说明资助金额的用途。2、和其家人取得联系,告知该生受资助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是否真实。3、监督小组对资助对象平时的作风、生活方面进行监督,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发现铺张浪费,对学校各项活动不积极的,将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妥善处理,必要时取消资助资格。
4.3 注重聋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
针对一些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不能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应在心理、知识、能力上给予关怀,这一点在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中尤为重要。聋人大学生中的贫困学生本来就是属于弱势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关注。结合我校的实际,拟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辅导员、班长、心理委员三级保健网,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开展各种活动,加强班级成员间的了解。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让聋人大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卫生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采取有效途径解决,预防和减少聋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3、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个别咨询引导贫困生树立真实的自信,鼓励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情绪调控等,降低心理焦虑水平。4、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的网站,同时结合聋人大学生交流的特点,利用新媒体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
4.4 为聋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聋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都在聋校就读,习惯了只属于聋人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进入大学后,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各方面竞争加大,再加上他们和正常的学生存在沟通障碍,他们之间就像个小社会,交往的对象局限于自己的聋人大学生群体,难免会出现孤僻、自暴自弃等一些心理问题,为此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聋人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的聋人大学生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聋人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制定有关加强聋人大学生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全社会形成关怀聋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其次,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正面宣传报导助学帮困的先进典型,呼吁重视聋人大学生的资助教育工作。第三,要营造有利于聋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主要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着手改造;建设风景优美的校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环境中感受到上进的力量。精神环境方面,依托各种平台,与健听学生构建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提高人际关系,消除隔阂与歧视,使聋人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高校还应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帮助高校贫困生克服社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控能力,让他们树立起和谐人际观,正确处理与协调人际关系。[4]
5.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尤其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充分尊重聋人大学生贫困生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来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魏建中.关于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的探讨[J]. 高校讲坛,2012年 第7期
[2]王 琦.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调查家访、公开发放、持续资助的庞永宁资助大学生模式。延安圣远建筑公司总经理庞永宁从2006年以来,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他的方法是先深入进行家访,通过实地考察,确定救助对象,把助学金发到真正贫困家庭的学生手上。每年在公司举行发放仪式,让受助的同学相互认识,谈学习、谈思想,与受助学生建立联系方式,在每年的发放仪式上,他只强调一点,就是希望受助学生学习有成,走向社会后,也要尽自己所能,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如今庞永宁已资助贫困大学生380人(次),发放助学金200余万元。已有数10位受助同学在大学毕业工作后,寄来近10万元,加入到庞永宁助学基金,看到这一笔笔汇款单,庞永宁欣喜地告诉记者,传承爱心,把慈善薪火相传,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全市民营企业家资助大学生已成为慈善品牌项目,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8413人,发放助学金2661.5万元。庞永宁于今年4月获“全国劳动模范”和“三秦善星奖”殊荣。
明确范围、规定标准,逐年慰问的张平助老模式。延安治平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平于2006年在市慈善协会设立“助老基金”,每年重阳节为其家乡碾庄18个村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慰问金,65-79岁每人700元,80-89岁每人800元,90岁以上900元。每年由乡镇工作人员亲自登门,逐户将慰问金送到老年人手上,累计为3152人(次)发放慰问金217万元。同时于每年农历4月举办乡村慈善文化艺术节,邀请省市秦腔剧团演出,请四邻八乡群众观看,三天内管吃管住,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乡亲们尽享文化盛宴。已举行八届,观看人数达20万人次。张平亦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慈善人物”“中华孝亲敬老之星”殊荣。
在校孤儿,一个不漏,全面关怀的高云峰助孤模式。陕西双翼石化公司顾问(原董事长)高云峰于2006年第一个在市慈善协会设立冠名慈善基金60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在校孤儿中小学生。通过市县慈善协会调查摸底,对当年在校、失去双亲的孤儿中小学生全部资助,小学生连续资助6年,每人每年400元,初中生连续资助3年,每人每年600元。共资助218名孤儿学生,发放助学金76.8万元。从2011年,高云峰又启动第二轮助孤活动,资助全市在校孤儿中小学生297人,从2011年到2016年,发放助学金82万元。让孤儿不孤,感受人间大爱。高云峰、高禄父子两代人均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殊荣。
设立专员,广泛联系,开放合作的范跃宁慈善专员模式。2005年,聘请热心延安扶贫济困活动的无锡公务员范跃宁为延安市慈善协会慈善专员,充分发挥其联系广泛、真诚奉献、宣传到位的作用,以其朴实、负责、认真的形象,87次来延安,一个人带动一座城市,上万人加入爱心团队,捐款捐物2200多万元,完成30多个慈善扶贫项目,资助贫困大学生8000多人,惠及农民3.2万人。范跃宁亦获双省、双市“道德模范”“三秦慈善奖”“圣地慈善功勋人物奖”等殊荣,被中央媒体誉为“公益雷锋”。
志愿服务,医疗下乡,慈医联动的助医模式。以延安慈善医院为平台,组建医疗慈善志愿者团队,有260多位医疗专家和医护工作者加入,从2002年到2011年,开展医疗扶贫6000人次,手术3500例,为患者减免治疗费1200万元,深入乡村义诊8万人次。2012年以来,又获中央财政专款支持,4年共获民政部财政专款165万元,省市财政配套和医院自筹共550.6万元,让7923人受益。该项目获第六届“中华慈善奖”,团队亦获“陕西省慈善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
情倾乡梓,回报社会,企村共建的帮困模式。民营企业家大都来自农村,出身贫苦,在他们事业有成后,本能的感恩社会,回报家乡。张平捐资4000万元,把家乡张新庄建成整洁富裕、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新农村,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郝成斌捐款1080万元,把家乡田崂村建设成花园式乡村,村里92.4%的户成为富裕户、小康户。贺明珠为家乡贺家崖投入6400万元,建设20公里的二级通村公路和540孔窑洞,美化绿化亮化村庄。还有纪斗贵、赵玉科、王西林等都积极加入建设新农村行列。据统计,12位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捐款达1.96亿元。
今天,团县委在这里举办资助贫困学生仪式,对8名贫困大学生和2名贫困中学生进行资助,这是继全县资助40名贫困大学生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资助活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表示祝贺,向捐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借此机会,我向受助学生提三点希望。一、你们是非常幸运的,希望你们奋发图强。受助的学生,你们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幸运的是你们得到这份资助。你们一定要不负众望,牢记保康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关爱,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敢于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勤于学习创造。你们一定要胸怀祖,放眼未来,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追求,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你们一定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敢做敢为、开拓创新的能干人,做一个实事求是、堂堂正正的实在人,做一个无私奉献、扶贫济困的热心人。
二、你们是特别艰苦的,希望你们立志成才。你们大部分生在农村、家庭条件差,生活环境差,非常艰苦。但你们以艰苦奋斗的作风,持之以恒的毅力,度过了难关,考上了大学。物质上,你们是贫穷的,可精神上你们是富有的。所以,希望你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立志成为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今天的保康,发展很快,但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等等,一直困绕着我们。只有你们尽快、尽早成才,共同来建设家乡,保康的发展才有支撑,才有希望。你们要记住,不管明天你们身在何方,保康永远是你们的家,保康永远需要你们。
三、你们是充满希望的,希望你们严于律已。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一条充满阳光、充满爱心、充满希望的大道,你们的前程无可限量。但是,你们必须严于律己,在名与利的诱惑、公与私的交锋、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吃亏与占便宜的纠葛、是非曲直的评判等面前,学会用理智驾驶自己、用法律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自己、用智慧疏导自己,向世人展示一个保康青年端庄稳重、公正文明的风采。
关键词:高校;贫困资助; 问题;解决方案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直至心理特征,都有别于其他学生。如何利用好国家的有关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资助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之材,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贫困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的判定缺乏计量标准。贫困在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问题。只有弄清单位时间内学生家庭的收入及平均生活费用,再比照学校所在地的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才能确认学生贫困与否和贫困的程度。但是,一些学校并未划定学生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其理由是:订起来太费劲,定了也没用。其实,“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对学生经济状况作全面调查的过程;不愿下工夫调查,便只有采用“拍脑袋”“打估摸”的办法去断定,或用主观设计的比率加以限定。这样必然使助贫对象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
2.助贫程式上的无序操作问题。不少学校资助贫困生的工作长期沿用着“学生报――班主任定――学校批”的“三段式”,看起来简便易行,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申请享受助学金的学生比较多而资金相对不足,加上评定“标准”的含糊和平均主义、人情风的影响,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为了缓解矛盾,便采用“先来后到、轮流享受”,“去高留低、平均享受”,“投票选举、‘公平’享受”,“领导‘微调’、特殊享受”等方式。此类做法,看似“公开、公正、公平”,实际上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不平等,带来了不少问题与隐患。
3.助学金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有些人数逾万的高校,专门用于学生管理和助贫工作的计算机仅有数台,对学生资料做不到随机查询。银行与学校、学校各部门之间还不能通过联网对资金投放与回收实施有效地监控。助学金的发放与消费过程未采用或未完全采用隐蔽式。贫困生信息的收集、存储、统计与分析工作,主要靠人工操作,科技手段应用和自动化水平较低。在校外,由于社会组织和金融机构疏于或无法实施对家庭收人的统一管理,更谈不上与高校实现管理对接。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新的形势也不相适应。
4.扶贫教育相对滞后,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较为复杂。据调查,有些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和消费水平低下而出现了耻于言谈、郁郁寡欢、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反映。个别人心理负担极重,性情日渐孤僻,交往需求少,社交能力低,显露出人格异常现象。有学生把学校资助看作“偿欠”、“捞好处”、“不拿白不拿”,甚至有个别人拉关系,骗取补助或者用助学金吃吃喝喝,铺张浪费。
二、贫困资助中的解决方案
1. 围绕“助人自助”这一中心,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助人自助”的真正含义是“助人以达到其本人自助”,即帮助来访者使其通过咨询达到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程度,即真正的“助人”是让其获得一种自我成长,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高校在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过程中,绝不能仅仅把资助工作定位在经济层面上,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项经济资助搭建的平台、提供的有利条件中,积极引导困难学生,使他们不仅摆脱经济困境,更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引导,使其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的经济状况、正确看待生活与学习这才是 “自助”。本人认为,只有将“助人”和“自助”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才是一个完善的体系,也是国家、所有教育者和家长所希望建立的,是能够使广大困难学生真正成长、真正受益终身的体系。
2. 完善贫困资助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提高资助效果
首先,建立公示制度。公示就是公而告之,对资助工作的开展起监督保证作用。具体负责资助工作的基层单位要在各系、各年级的大会、班会上广泛宣传学校有关的贫困生工作政策。
其次,确保掌握实情。建立困难学生档案。这是开展资助工作的依据。学生一入学,就应向学生宣讲国家和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申请者必须详细填写个人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状况、困难原因、困难程度、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受资助项目及金额以及与平时表现相关的一些简述。以上资料全部输入电脑,每学年还须根据变化有所更改,实行动态管理。这样可以为以后各种形式的资助提供有效信息,以便能及时找到符合条件的相关学生,经进一步核实,确定人选。这一项基础性的资料工作做好了,就为准确、高效地开展资助工作提供了保证。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资料库中信息的真实性需要核实,学生是否真有困难也需要核查。学生信息员队伍是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一般同学组成,其成员分布在各个班。信息员就生活在学生当中,对自己班上每个同学的生活状况,可以说是清清楚楚,由他们来配合辅导员开展贫困生状况的摸查工作是比较理想的。当然,担任信息员的这些同学都必须非常诚实、公正,富于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再次,要区分困难程度。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目前主要通过三种配套的资助措施,按学生的困难程度分类资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贷款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本手段,发放助学金是资助方式中的鼓励措施,勤工助学是资助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