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凿壁借光范文

凿壁借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凿壁借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凿壁借光范文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 ( )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奇怪(2)得到

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第2篇:凿壁借光范文

木偶,大家都不陌生吧!今天下午,我们全校师生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澧溪影剧院观看木偶剧。

首先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木偶的基本操纵方法,接着就用木偶表演了几个古代民间故事,表演的很精彩。向这些《言儿有信、孔子拜师、凿壁借光、周处除害》这些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我受益非浅,尤其是《凿壁借光》更使我难以忘怀。

故事讲的是在一位叫文不知的家里,有他的儿子文豪还有一个小丫头。由于文不知不识字因此常常被人家嘲笑,还闹了不少笑话。所以他决定让儿子好好学习、于是他就给儿子买了许多书叫他用功学习,可谁知文豪对读书不感兴趣手捧着书心不在焉要么就忙中偷闲把书丢在一边,趴在桌上正呼呼大睡呢!小丫头很爱读书,可文不知不让她看,她又不敢向老爷说实情,怕老爷说她干活懒,只好趁少爷忙中偷闲时,从他那儿拿书看。一天,小丫头看见少爷正在睡觉,她便蹑手蹑脚的从少爷手中拿了一本书,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少爷醒了,气冲冲地把书一拍,书被打散了。老爷知道了,叫小丫头晚上用牛皮绳把书穿起来。

晚上,她穿好后,看了起来。可蜡烛熄灭了,她到外面月光下看,天上拥来了一片乌云,把月亮给遮住了,看书的计划又泡汤了。突然,她看见少爷书房里灯火通明,她用石块使劲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光透进来了,她就紧紧挨在墙壁上,继续看书。她在凿壁时惊动了老爷与少爷,他们去找小丫头。少爷一把抢过书,不让她看,老爷觉得小丫头勤奋好学,同意让她与文豪一块儿学习。后来,小丫头成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我和文豪比起来,是一对难兄难弟,和那个小丫头比起来,还差十万八千里之遥呢!有时碰到难题,我就恨自己以前不多看一点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由此我知道:只要我们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将来必是一位有用人才!

第3篇:凿壁借光范文

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有以下: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学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囊荧映雪。比喻人勤学好问。悬梁刺骨。以绳子系头挂在屋梁上。形容刻苦学习。凿壁借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凿壁借光范文

不到半个时辰,墙壁被凿穿了。一束橘黄的灯光射出来,映在一张年轻英俊的脸上。年轻人把脸靠近墙洞,往里窥探。

“谁?有贼!”主人惊觉,大声喊起来。

“我是匡衡。”墙外的少年淡淡地回应了一句,掏出一本书,映着灯光看起来,神情专注,不时还读几声。

“哦,匡大学士!”主人心中虽有不满,但声音却显得十分热情,“请到舍内用茶,到我的书房来读书吧。外面条件艰苦,蚊虫也多。要不我给您送只蜡烛?”

“谢谢了。我自带茶水干粮呢,只请您不要熄灯就行了。”匡衡仍以淡淡的语调回应,接着喃喃地背诵了一通名人名言,“书非借光不能读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不吃苦上苦,怎得甜上甜。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主人说:“您放心,我家之灯为您彻夜而明。”

原来,匡衡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事迹传开后,太守认为匡衡能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彰显自己治学的政绩,决定要好好爱护培养,于是下了一道令:“本府辖区内所有住户,均要为匡衡凿壁偷光提供便利。墙任其凿,孔不得堵,灯不得熄,违者重罚。”

有了太守这道令,匡衡如获至宝,如虎添翼。白天睡觉养神,夜晚便带着凿子、铲子、锤子和两本书,幽灵般地在街上游荡,看上谁家房子,就凿个窟窿,然后便装模作样地读一会儿书,对屋内窥探一番。慑于太守的,居民们敢怒不敢言,还要对匡衡笑脸相迎,温言相加。

匡衡的态度也逐渐骄横起来。

某夜,匡衡凿透了一大户人家的墙壁,发现里面竟然黑灯瞎火。匡衡大怒,在墙窟窿外面大声喊叫:“我是匡衡,快给我掌灯。你敢违抗太守的命令?我明天就去告发你,让你倾家荡产!”

主人十分惶恐,急忙把家里弄得灯火通明,并亲自出来给匡衡赔礼道歉。见匡衡余怒未息,主人又使出美食计加美人计―――炖了一碗银耳燕窝汤,让一名俊俏伶俐的小丫鬟端送出来。匡衡转怒为喜,和小丫鬟聊了半夜的天,最后满口答应不去向太守告发。

后来,匡衡接连到这户人家凿壁,把人家的房屋凿得像筛子似的。还凿透小丫鬟的卧房,一里一外,一男一女,谈起了恋爱,卿卿我我,山盟海誓。

不到半年时间,匡衡凿遍了所居城镇的所有房屋。房墙上少则一个窟窿,多则几十个窟窿,这些窟窿像一只只有眶无珠的眼,茫然地看着这个可笑而无奈的世界。

居民们推选了几名代表去见太守。代表们说:“我们愿意出资出力,为匡衡盖明三暗五的大瓦房,给他买足够十年用的蜡烛,以供他读书之用。请太守下令,让匡衡不要再去凿我们的墙壁了!”

太守把惊堂木“啪”地一拍,厉声呵斥:“匡衡乃我府树立的苦读典型,现已闻名全国,远播世界,岂能随意改变。尔等连一束光也不肯借与苦读饱学之士,实乃愚昧可恶。再敢多言,没收家产,发配充军!”

一番话吓得几名代表唯唯诺诺而退。

太守又把匡衡召来,勉励道:“你是本府培养的勤学苦读典型,本府做你的后台,不要为流俗所扰,坚持就是胜利,要继续努力,做到夜夜凿壁,户户偷光。我已奏明圣上,近日《皇家时报》记者要专程来采访,绝对不允许出任何纰漏,否则本府要重罚的哦!”

有太守撑腰,匡衡干脆带上被褥和锅碗瓢盆,在居民家的墙壁外安营扎寨。白天呼呼睡觉,晚上凿壁、读书。

漫漫长夜里,万籁俱寂中,“咚,咚,咚”的凿壁声和拿腔捏调的读书声十分刺耳。

但居民们不敢关灯,不敢深睡,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匡衡在夜里不会来凿自家的墙壁。

最后,居民们都患上了失眠症和“熊猫眼”。

开始有人搬家了。搬走的那家,临走时悄悄给邻居们留下了两句话:

“匡衡走火入魔了。防火防盗防匡衡!”

第5篇:凿壁借光范文

从那以后。我便陶醉其中了。每次放学拔腿就跑。以刘翔冲刺般的速度奔回寝室,然后便如饥似渴“啃”起这些教室里的“禁书”来。这时,对于我来说,把时间用来吃饭亦是浪费。如果睡觉那更是极大的犯罪。头顶烈日就当是在晒肤色。不吃不喝就算为了减肥。

中午的两三个小时尚且不愿放过,晚上的大把光阴更是不肯让它白白溜走。于是。挑灯夜战。直至东方既白。更有甚者学古人凿壁借光,私自打通厕所墙壁。借着那点萤火之光一字一句地细细品味,颇为自得其乐。

晚上没睡觉。那上课打瞌睡也在预料之中了。一日,我正昏昏欲睡,恍惚之中突见前方12点钟方向有一不明飞行物正快速向我靠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节粉笔头。糟!难道被发现了?神经顿时一紧,睡意全无。只见粉笔头呼啸着从我头顶掠过,准确无误地砸到了我后面一位仁兄的头上,然后偏离轨道六十度向窗边急速而去,只听“噔”的一声,撞到了玻璃上。可这位仁兄纹丝不动,继续做着他的春秋美梦。全班皆诧异:世上竟有睡得如此死者!

班主任对班上打瞌睡的现象甚是不解,于是,某日熄灯后,他竟趁黑夜探寝室。由于猝不及防,我们全军覆没,无一幸免。事后,据不完全统计,当天夜里,班主任于男生寝室“查抄”出杂志一摞,小说若干,电筒四只,干电池不计其数,凿壁工具一套。次日,班主任宣布将拍卖昨夜没收的“赃物”,所得款项全部用于班务建设!全班(除六个住校男生外)一起高呼:班主任英明!班主任英明……到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幸灾乐祸。哎!交友不慎啦。

第6篇:凿壁借光范文

动力来自远大的志向,这样,人方能不被生活的巨掌击倒一蹶不振,而是更加进取,去迎接雨后的阳光。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李白方能在难行的路上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方能扬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方能坚韧地继续走着生活的路。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杜甫才能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心系天下寒士而不顾自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因此,杜甫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记录着历史,呼出人民的心声。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才能忍辱负重,对生活不怨不弃,呕心沥血,终成《史记》,博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如他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让自己的死重于泰山。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双目失明的鉴真不畏惧生活给予他的不幸,而是历尽艰险东渡日本,将中华的佛教之精华携带到这个岛国,将佛教传播发扬。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方使饱受冷眼之苦的苏秦刺股苦读,使家境贫寒的有志之士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自己终成大器,也为历史留下一段段佳话……

第7篇:凿壁借光范文

动力来自远大的志向,这样,人方能不被生活的巨掌击倒一蹶不振,而是更加进取,去迎接雨后的阳光。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李白方能在难行的路上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方能扬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方能坚韧地继续走着生活的路。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杜甫才能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心系天下寒士而不顾自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因此,杜甫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记录着历史,呼出人民的心声。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才能忍辱负重,对生活不怨不弃,呕心沥血,终成《史记》,博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如他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让自己的死重于泰山。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双目失明的鉴真不畏惧生活给予他的不幸,而是历尽艰险东渡日本,将中华的佛教之精华携带到这个岛国,将佛教传播发扬。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方使饱受冷眼之苦的苏秦刺股苦读,使家境贫寒的有志之士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自己终成大器,也为历史留下一段段佳话……

第8篇:凿壁借光范文

我懂得了历史美德的知识,又使我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苦练,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只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勤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第9篇:凿壁借光范文

【关键词】读书立法 世界阅读日 内涵 底蕴 进步

现代人阅读图书量严重不足,这已是个全球现象,它与“凿壁借光”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呀!让我们通过一些鲜活的数据来看看这个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1、“不读书”已成世界问题

一份来自《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出版业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大概4成以上人不读书或少读书。可见,全球都面临“阅读和学习”问题,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

2、中国人不读书现象更为严重

据腾讯新闻报道,2012年,犹太人年人均阅读图书64本,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8.4本左右,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新加坡5本,而中国年人均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就这还是将教科书包括其中的,若除去教科书,13亿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连一本书都读不到。

3、中国人对阅读资源的浪费是世界少有的

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库存量也雄居全球之首,但它的实际功效又怎样的?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图书库存量最大的国家,以售价计算,目前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根据上海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2012年对全国40家出版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存、销比达到了8:2的惊人比例。中国图书出版率很高,但中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奇缺,藏书流通率却很低,这种特殊的矛盾似乎让人费解。

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每1.3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在德国,这个数字是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7.89亿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对于奇缺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却很少。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人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4、立法读书—促进读书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面对繁荣的出版业和阅读现状,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称的上是“有书也不看”的典范。古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典故我们还记忆犹新,被世人传颂。斗转星移,社会文明程度在提升,人们的阅读习惯却下降;我们还口口声声: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但实际坐下来宁静淡泊、屏气读书的又有几人?比起古代,现代社会书籍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相对于这么庞大的图书资源,人们的阅读量率显得微乎其微,严重滞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退化。人类通向进步、文明的梯子被闲置着,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所以读书学习,时代所迫,势在必行。

4.1 读书是人类吸收物质和精神养料的过程

敬爱的温总理曾讲:书不仅给人知识,更给人温暖和安全感。知识是精神层面的价值,温暖和安全感且当做物质层面的需求。如此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人类吸取精神和物质营养的双重过程。温总理在执政的十年间,无论是在大学的演讲,还是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经据典,文彩闪溢。试想:假如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广博的知识积淀,总理能将那么多经典诗句信手拈来,运用熨贴吗?

4.2 读书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重要性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无论是社会形态地更替,还是时代变迁发展,都源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猿人需要解决吃这一基本的生活需求,摘野果变爬行为自立走;用火变生肉为熟食(物质需求),语言文字(精神需求)的出现,使人类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文明、进步。人类社会离开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何谈进化、进步与发展?

4.3 知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髓

知识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结晶,是一个人的内涵与品位地再现,也是一个社会、时代的底蕴与风貌地体现。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空乏,即便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做后盾和支撑,终究还是缺少内涵和底蕴,像空架子,是纸老虎,不堪一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内涵的强大远比物质基础的强大更坚固,更根深蒂固。

4.4 读书立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现代人阅读量严重不足,这一现象虽然不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它可蚕食人类这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形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如空中小小的一只飞鸟有可能使庞大的飞机失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阅读日,中国2013年也将阅读立法。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种做法都是解决现实矛盾的一种方法。人们不能自觉、自愿阅读,接纳社会进步的成果,也只能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约束。此情此景,一定会使我们的先哲们涕笑皆非,匪夷所思。他们也许会问:“读书是自修自养自护自爱自发行为,为什么你们靠立法来执行呢?今天图书如此丰富,照明设施这般先进,读书环境何等优越,你们为什么不读书?你们的业余时间为什么用于聊天、唱歌、喝咖啡、打麻将?这是何等的浪费呀!这是对青春和生命的透支,是一种慢性的自杀”。古人的声音,让我们汗颜、可怕、可悲。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