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演示实验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人们将实验教学定位于辅助教学,所以实验考核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
1.1仅凭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不少学生按照书本抄写实验预习报告,做实验时也只是“照方抓药”,按部就班地照教师说的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所以仅凭实验报告给定成绩很不科学,并造成学生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
1.2考核方法不合理
我们以往虽然采用了实验操作考核制度,但没有检查学生的操作要领,只是通过最后的结果或数据是否接近准确值来判分。其后果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会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也不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更不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这样的实验考核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远没有达到开设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2.改革后的考核模式
为使学生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平时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给出最终成绩。
2.1平时成绩
平时考核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内容包括预习报告(5%)、实验操作(20%)、态度与卫生(5%)、实验报告(30%)。
2.1.1预习报告
预习不只是让学生把实验指导书上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等简单地浏览、抄写一遍,而是作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实验本领的第一环节来进行强化训练。首先,教师提出一些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认真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叶绿素提取实验中,研磨叶片时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末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和内在知识联系,挖掘实验成败的因素和相应措施,统筹规划实验步骤,以及立体交叉利用时间和仪器,写出最佳实验实施方案。教师除了根据预习报告的质量打出相应的成绩之外,还以提问的形式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预习实验的质量[2]。
2.1.2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一步。操作规范准确,还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等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给以分析,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而且要亲自动手示范,并要求学生重新做。同时,教师要在原始数据上签字,以杜绝学生上课应付、课后抄袭的现象。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熟练程度和实验结果给出其该项成绩。
2.1.3态度与卫生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验成功的的有效保证。实验态度主要有态度是否认真,纪律遵守情况,卫生状况,是否节约药品、水电,有无损坏仪器的现象,对实验过程的异常现象能否及时提出问题等。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后,都要清洁自己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台,并把试剂、仪器等摆放整齐。对打破或损坏仪器、设备者,要采取严格的登记手续。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实验期间的实验态度情况给出相应成绩。2.1.4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学生撰写论文的重要基础,它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学生的实验全过程,是各种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升华到理论高度的重要步骤。实验报告的考核主要包括报告是否整洁规范、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记录是否完整、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能否作出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等。所以,教师对实验报告主要把关“实验结果与分析”,并根据他们的分析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3]。
2.2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其中,实验操作和实验理论考核各占总成绩的20%。
2.2.1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主要是观察和记录学生能否准确、全面地观察到对象的变化,能否运用恰当语言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能否较好地组织实验数据,能否以科学方法从数据中得出定量或定性关系并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等。
学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张试题卡片,并根据内容进行回答和实验操作,而教师根据学生陈述、回答和操作的情况,按照评分标准,直接给出成绩。
2.2.1实验理论
实验理论考核强调对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分析,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其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考核更多的实验内容,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实验技能的水平。
3.结语
我们通过实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邹长明,于群英,李孝良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成效[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31-332.
[3]梁海生,倪新蕾,贝承训.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5):18-21.
结果及分析
1结构分量和结构效果指数分析
从表1可见,24个工业部门中,结构分量为正值的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达931,在竞争力分量仅为-0.09的情况下,结构分量占经济增量(117.74)的80.44%,主要是行业结构效果的贡献,意味着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采掘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化产业链中的其他工业部门,如石油加工、化学制造业、塑料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的结构分量均为负值,行业结构效应微弱,表明尚未形成良好的石化工业体系。相比之下,其余23个工业行业均为负值,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值最小,为-68.26,其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结构分量为负表明这些行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够充分。盘锦市的区域工业结构效果指数W仅为0.562516,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0%多(表2),说明以石化工业为主的区域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在全省的地位不显著。
2份额分量和增长效果指数分析
由表1可见,24个部门的区域增长份额分量Ni均大于0,也就是说盘锦市工业行业都是增长型产业;只有两个行业低于1,显示盘锦市的工业部门内部增长优势差异不显著。份额分量越大,说明该部门按照全省同类部门的平均增长率发展产生的变化量就大,行业创造工业产值、增加经济总量的能力就越强,在区域经济规模扩张中的角色地位越重要。份额分量排名前几位的部门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属于石化工业的两大部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属于装备制造业,说明石化工业及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增长优势。但从盘锦市区域整体工业经济的增长效果来看,增长效果指数L为0.500229(表2),增长效果指数L越大,经济效益越显著,反之相反。盘锦工业经济的增长效果指数仅相当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的50%,意味着工业经济整体扩张速度较慢,效益不理想。
3竞争力分量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分析
在24个工业行业中,有17个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表1),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说明盘锦工业绝大多数部门均显示为竞争力不足。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增加值总量第1位、第2位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竞争力分量分别为-0.09和-0.54,排在全市24个工业行业的第11位和第14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生产规模大,但竞争力有限。竞争力排第1、2、3位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尽管目前它们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均低于1%(表1第一列),但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盘锦工业经济竞争效果指数为0.889271(表2),表示盘锦市工业经济的竞争效果指数相当于全省平均值的89%,低于平均水平,竞争效果指数U越大,竞争力越强。
讨论
1工业结构单一,制造业的发展潜势突出
在24个工业部门中,工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于1%的只有5个部门,大于5%的就只有石化工业(表1第一列数据),除了石化工业外的其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只占8.83%;从前面对各工业部门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来看,其他工业的贡献比例也极低,表明盘锦市工业结构单一。盘锦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其工业结构的最初构建依赖于当地的资源结构(石油资源),这种路径一旦确定,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因为惯性的力量,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很难轻易走出去[9],因此会促使这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沿着强化自身的方向发展,就表现为城市中的其他产业依附和服务于资源产业,由此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近些年盘锦市在做大石化基础工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对比2002年和2007年盘锦工业增加值比重前10位的排名变化可以看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发展一定程度地改变了石化工业内部开采业单一的结构,专用设备制造业(为石化工业提供基础设备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船舶装置制造)等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制造业的原有结构(表3)制造业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表1),反映出盘锦制造业总体产业结构比较差,尽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竞争力分量排名前三,Di均为正值,但Pi均为负值且较低,显示出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产业结构基础差仍然严重影响着制造业潜能的发挥。几十年形成的城市发展惯性,不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因为人为的干预而产生显著的变化,我们计算了盘锦市装备制造业的区位熵,公式为Lqi=(Ei/E)/(Ni/N),(Lqi的分子是地区j的产业i的产值与地区j的全部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分母是产业i的全国总产值与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10]。其值小于1,为0.39,说明盘锦市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还不高,产业聚集优势程度较低。
2石化工业优势明显,但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足
2007年盘锦市工业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位居前三位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2.05%),石油加工业(114%)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98%),一般认为当某一个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大体就可以认为是支柱行业[11],盘锦市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生产为主体的支柱产业。3个部门的增长量之和(169.47)占全市增长量(174)的97%(表1),也表明石化工业已成为盘锦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既由于资源优势,也由于辽河油田逐步形成了多种石油专用产品的制造能力,并通过应用这些技术为盘锦实现生产和稳产提供了保障。但石化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结构效应上,且竞争力明显不足,这表现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竞争力分量均表示为负值(表1),部门整体竞争能力差,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资源量、产量逐年下降和国内外石化行业竞争等多因素作用及受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和技术的限制,盘锦市石化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受到原材料特殊性的影响正逐渐减弱,能耗和物耗较高,盈利能力和规模竞争力相对较弱,进而使得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主的工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对区域整体经济的贡献较弱。另外,从结构效应的贡献看,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结构分量值(931)为正且较大,开采业都可谓一枝独秀,但也说明产业链条短。由于受市场、竞争和技术影响,使得中下游起步较晚的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困难,并且高加工度产品比重低,尤其是石油产品精深加工不够,高附加值产品少,精细化工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样就未能通过发展深加工产品实现产业链的拉长而将产业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推动盘锦市工业转型是实现结构替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工业转型对策
1调整工业结构,培育接续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作为资源型城市,随着石油产量进入递减期,盘锦市也步入了城市生命周期的转型期(调整期)[12],转型期应使主导产业和培育接替产业同步,突破路径依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盘锦工业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从而增强经济结构的自我调适能力。拉长资源加工产业链条,培育接替产业,选择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绿色食品等竞争力较好且增长优势明显的行业,以及石油装备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这些区位优势较明显的行业作为新的“部门增长极”。使城市在经济总量的扩张中逐步减轻对传统产业的依赖,进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城市经济支撑体系。
2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提高竞争力
利用石化工业现有的优势或发展潜力,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外成功的经验模式,培育产业链,通过石化工业结构的调整,改变无竞争力的局面,进而提高盘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依托资源优势,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上游产业与储运、炼制、贸易乃至销售等中下游产业有机联结起来,实行石油工业上中下游一体化运营;采用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油气产品的深加工力度,延长油气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资源的附加值,建立油气资源深加工产业群以提高油气资源产业的经济效益;培育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石化行业竞争力。同时,通过拓展包括浅海油田、油田等在内的油气勘探,增加后备储量,努力延长油气相对稳产期和在较高产量基础上的开采期[13],为发展接续产业赢得更多的时间。
3打造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和船舶工业基地
针对盘锦市装备制造业面临着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弱、产业聚集优势度低等问题,立足盘锦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把握“沿海开放”和“东北大振兴”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等与油相关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临海区位优势,加快实施资源整合。针对向石化工业提供基础设备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应促使优势资源向有基础、有潜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势企业集聚,全力打造中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全面实现“摆脱石油资源依赖,立足石油科技,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的接续产业架构。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设计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要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大脑中必须运用与这个实验有关的全部旧知识,并考虑使用哪些仪器,如何装配?采用哪些药品,怎样操作?以及会出现哪些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等。例如,在一次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的实验设计中,根据学生提出的多个方案,让大家进行讨论、比较,激起学生设计实验更大的热情。又如要求学生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的反应来设计一个实验,以测定水分子的组成。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氢气实验室制法来设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设计好后立即付诸实验,并一举成功。
通过以上学生自己思考设计的实验,不仅巩固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挖掘探究性实验,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性实验是先做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根源,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它是在“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样一个过程中体现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长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路、创新观念,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有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材中说的是:先加入氯化钡,有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中有硫酸根离子。此实验只是验证这种方法能检验硫酸根离子,效果并不太好。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书,初步总结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然后分别在硫酸和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硝酸,白色沉淀同样不消失,硝酸银溶液并不存在硫酸根离子。这时,学生必然疑问顿生:为什么教材中方法不行?进而讲解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最简单的办法是先加盐酸,如果没有气体、沉淀生成,然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有硫酸根离子。
这种通过推理概括来获得结论的探索性实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热情,增强了自信,激活了创新能力,其创新精神得到了升化。
3.加强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影响学生,为学生起表率作用,让学生对一些演示实验、实验装置、操作也作合理的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一些仪器进行改进或利用身边的物品来代替或自制实验器具。例如利用矿泉水瓶剪成条后折成槽形当成药匙,其使用性能明显比纸槽好;在做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实验时,要配制适用的肥皂水比较难控制,我就和学生一起使用洗洁精或洗发水来做实验,很容易吹出气泡;在做点燃不纯的氢气会发生爆炸的实验时,我直接利用装茶饮料的纸盒来做实验,先剪掉下面一部分,让它下端开口,然后收集氢气,接着在饮料口处点燃即可,此实验效果非常好;还有,在做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实验时,我直接用包装茶叶用的那种塑料密封袋代替纸袋来做实验,非常方便。
心脑血管疾病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高血压引起的一些列疾病问题,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就目前的这种形式下,合理饮食,降低食用盐的摄入量,并由此进行控盐产品的设计显得尤为迫切。与其他设计一样,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的产品调研方案的设计,从而为接下来的产品设计提供市场参考,使设计的定位更加准确。为了使调研方案顺利进行,首先要明确调研目的。就控盐产品进行的调研而言,必须首先了解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哪些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避免或解决的?市场上同类相关产品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功能形式是什么?人们对控盐产品的了解又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这种产品买单?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要纳入调研目的。食用盐的用量和可控范围与个体差异,是调研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够从根本出发,设计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控盐产品市场。
2通过问卷法进行的控盐产品市场调研分析
调研方法根据不同阶段有各种方法,对于控盐产品的调查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主要的市场调查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按选择调查对象来划分,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典型调查等;二是按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问卷法、观察法、文献调查法等。在众多的调查方法中,问卷法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根据不同的调研方法,问卷法的调研方式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一是访问问卷,是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的问卷;二是自填问卷,是由被调查者本人填答的问卷。这两者都是社会研究中收集资料的工具,也都是由一系列问题和答案所构架而成的。区别在于直接面对的对象不同,具体形式和设计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控盐创新产品的研究,根据产品和人群特点,采用问卷法进行了一组研究。利用自填问卷法的方式,针对30~60岁的不同年龄阶段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由浅入深地分阶段进行,了解人们对控盐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可识度及购置的意向。通过调查,利用自填问卷这种形式随机在470名的调研受访者中,有380名知道农药残留检测相关产品,约占受访者总数的81%。这一数据表明,人们对于控盐产品的认知度比较高,具有一定的产品认知水平。同时也表明人们对控盐的问题开始愿意了解其相关控盐产品,这对于控盐产品的市场基础给予了很好的说明。使得农药残留检测创新产品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潜在市场,为课题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通过访问法对控盐产品进行的市场调研分析
2.设计相关实验验证科学假设。带教教师协同学生依据凋亡相关理论提出检测方法,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验证假设,并论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重难点问题,完善设计方案,并最终确定实验的主要仪器(倒置荧光显微镜、凝胶电泳和成像系统)、流程和可能的结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可行性。在给予必要的协作基础上,给学生留有积极思考的空间,注重训练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综合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3.按照预定实验设计方案验证科学假设。带教教师协同学生依据预定实验方案,对已经过小分子药处理的LL/2细胞凋亡进行初步检测。带教教师采用引导和提示形式参与实验过程,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LL/2细胞DNA的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本实验的重难点,为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带领学生观看DNA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幻灯片,强化学生对该部分实验的操作规范化。
4.记录实验流程步骤,完成实验,撰写报告。带教教师从实验设计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待实验完成获得结果后,协作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解释,最后撰写并提交报告。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流程步骤、结果的呈现形式、分析与讨论,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时体会整个实验过程的科学合理性与可行性,使其意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1.1食品实验室理化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具备样品采集程序及统计技术,加强采样技术管理,将采样工作规范化和统一化。贯彻落实样品采集制度,掌握熟练的采样技巧,确保样品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1.2食品实验室理化检测中的工作要求
分析过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同时要求也较高,对人员的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室的基础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样品的前期处理、过程总结、室内审核、登记报告等,抽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室要对试验过程中使用的各项新技术、新方法、新措施及控制程序进行分析理化。
1.2.1质量保证人员的要求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各级检测人员审核制度及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制度;查看技术人员档案,了解技术人员的学习经历、培训及教育情况、及科研成果[2]。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对工作的专业态度都会对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检测结果报告,一般是每一个检验人员完成各自工作职责之后的几个具体数据汇总,将整个检验结果对外公布,接受广大社会群体的检验。由此看来,检验结果不仅仅是检验人员的个人研究成果,它代表的是整个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
1.2.2质量保证仪器设备的要求
实验室中使用仪器必须配置齐全,保证仪器设备性能完好,经得起专业机器的检阅,使得检测工作能顺利进行。建立仪器设备使用制度、维护措施及核查记录制度,操作大型仪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素养技术,对其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都要了解清楚,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上岗。仪器档案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制度,将仪器设备准备计划、采购合同、验收记录、仪器使用说明书、仪器维护工作及报废处理纪律全部记载在档案之中。使用仪器设备之前,要对其进行检定、标识和校准,检验合格之后,仪器还要定期进行维护、核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1.2.3质量保证实验室的要求
实验室研究的主体对象不尽相同,因此,实验室根据不同情况建立技术规范与质量管理体系非常有必要。根据实验过程中检测需要,配置相应的实验设施,对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对检测工作造成影响的因素加以控制和记录,尽量使设施与环境达到检测标准需求,使得检测工作准确无误。实验室除了配备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验功能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及时监测和记录某些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灰尘、辐射、温度、震级等等,将不相容的检测活动隔离开来;针对一些可能会产生污染物质的实验室,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离开来。实验室中的用水量、器皿、技术资料、等都需要满足实验要求。
1.3食品实验室理化检测后期工作要求
质量控制与保证是建立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守数字修约准则,谨慎选取异常值。对以下数据要着重进行分析研究:处理分析数据的准确记录、数据离群值检验、数据方差分析等等。一个分析机构的整体水平是利用技术,综合分析评价技术的高层次信息,这样分析结果才能全面,数据才能更准确。理化检测的内部质量控制需要分析目标、实验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整体要求,采样、以及样本的贮存等等。进行理化检测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有: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数据处理、报告。
2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在质量体系中的管理功能
2.1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
要使得实验室发挥其最大作用,就必须加强质量体系管理,制定一个完善的质量体系方针。我国应该根据实验室系统发展的实际特点,建立质量体系方针政策,所制定的方针必须全面、科学、有效。食品检验实验室的随着硬件、人员、技术、项目等方面的变化,也呈祥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由此看来,建立灵活完善且全面的质量体系方针尤为重要。针对不同情况,方针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体系方针,要与食品检验实验室操作人员、操作技术以及项目各个环节相适应,质量体系中的细则有明确的责任权属和奖惩制度划分;其次,根据质量体系方针进行优化配置,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将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零部件的维护工作纳入质量体系管理范畴之内,每一台机器的专属名称、使用年限及维护人都详细标注出来,认真做好监督工作与检查环节。最后,在了解食品检测样品试剂的检测方法、监测要求、监测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质量体系方针,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能单独操作,要与采购部门、质检部门以及督导部门共同协作。验货时,谨遵质量体系标准,将实验室的设备仪器规格进行比较,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查、抽样、盘点。一旦出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更换,使得食品实验室内各项机器设备以及各项物品质量处于稳定状态。
2.2提倡全员参与
对于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实验室,领导层可以加大试验室的基础建设,重视人才在实验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专门聘请一些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定期请专业人员对相关管理层进行培训,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员工人员对食品检验的认识。培训时,剖析重点内容,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整体业务水平,做到样品摆放整齐,药剂量数及使用方法准确,对资料的统筹规范了解透彻,设备的维护方法掌握到位。检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多多交流,交换彼此的意见及建议,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做能节省培训费用,提升食品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及实验水平。具体的质量体系管理工作是建立在实验室特点的基础之上开展的,采用分组审核、全员内审的方式,全面提升质量体系运作效率。对机构设置、实验流程、岗位分配等工作进行审定,将内审员组长与分层统筹结合起来,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保证实验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这样的方式能使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定准则,统筹全局,做好工作,使得审核工作有原始凭证及准确的业务指标作支撑,成为最有效且最有力的审核标准,将质量体系管理高度上升到另一层次。
2.3规范细化质量体系监督考核
(1)制度制定之后,除了执行,还需要监督考核机制的辅助。因此,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在质量体系标准执行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不定时的监督考核。将考核指标的工作进行整改,严格遵从质量体系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将工作人员的权限及职责分配好,每个工作人员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减少人员分配不均,工作环节衔接不紧密等现象的发生。此外,领导层要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责任感,上下级员工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工作。在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及运作阶段,将实验步骤详细化,根据实验具体情况及时更新流程,发挥监督考核的最大功效。(2)提高监督考核标准,主要体现在操作流程、实验质控、操作规范等方面。食品检验实验室新员工一定要进行全面培训,帮助其早点适应实验室的工作氛围。管理层帮助提升其专业技能,将量化与考核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考核者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指导。除此之外,食品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完善好各方面工作。例如:操作流程、设备保养、全面规划质量控制、及时登记、备案记录等,为监督考核工作作铺垫,全面提升质量体系运作效率。
3结论
做好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和安全保障,实验期间与实验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并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解决仪器、实验设施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检查、整理仪器设备,做好卫生和安全工作。
2规范的日常管理
2.1仪器设备
每学期末实验管理老师都要对自己所管的实验分室填写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统计表,在这张表里包含仪器的完好台(套)数、待维修的台(套)数、待报废台(套)数。根据统计结果对需要报废的填写报损登记表,对需要维修的仪器实验,管理老师先自修,如果不能自修就填写维修单报系主管主任,系上再联系公司派人修理。这样就确保了仪器的完好率,保证了后面实验的正常开出。
2.2资产管理
认真做好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学期进行例行的资产核对,最新数据及时在各个分帐上添加并上报到系总帐,确保帐物卡相符。
2.3耗材
每学期末每位实验管理老师对所管实验分室的耗材进行申报,由系上统一购买,确保下学期实验正常开出。后面做实验需要用到耗材时,填写耗材使用登记表,谁领用谁签字,做到帐物统一。
2.4安全管理
每位实验管理老师负责所管实验分室的安全防范工作,防火、防盗、保管维护好消防器材,管好水电和实验室门窗,保障实验分室的财产安全。
3完整的实验教学
3.1实验信息记录簿
每学期开学前,有实验任务的老师到对应的实验管理老师处领取实验信息记录簿,填写里面相关内容。信息记录簿的主要内容有:①实验室使用申请表,老师按实验大纲填写实验项目名称、编号等,经教研室主任、教学主任签字后交实验管理老师,实验管理老师依据此申请表依次准备实验;②实验设备故障记录表,此表主要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遇到仪器故障后填写,实验结束后由实验管理老师负责故障处理并填写处理结果;③实验考勤表;④实验成绩登记表。整个学期实验结束后实验信息记录簿由任课老师交到实验管理老师处,系上统一组织实验管理老师、教研室主任、教学主管主任进行审核,审核无问题后方可归档。
3.2教学情况登记
实验教学情况登记册由实验任课老师和实验管理老师分别填写相应部分内容并签名。任课老师主要填写实验目的、主要实验内容、实验小结和实验改进建议;管理老师主要填写实验课题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领用和使用情况、仪器设备维护情况。无论什么时候通过这个册子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实验的开设情况和仪器的完好情况。
3.3学生实验登记
学生实验登记册主要由学生来填写每次实验的项目、日期、实验台号、姓名,实验结束后由任课老师签字。这个册子中所填写的实验项目与前面的任课老师所填写的实验室申请表上内容一致,可以用来检验实验具体的开出情况,通过所填写的实验台号可以清楚地知道仪器的使用情况。
3.4实验资料汇总表
汇总表主要包括实验室工作日志、课表、信息簿、实验情况登记册、学生实验登记册等。每学期结束后,实验管理老师对所管实验室的实验资料进行编号汇总归档,便于日后查阅。
4结语
论文摘要: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一、引言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而近现代的比较优势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
(一)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的绝对成本的比较上。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的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那么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例如巴西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咖啡和香蕉,美国则能以较低成本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因而,巴西在咖啡和香蕉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则在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上具有绝对优势。于是,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等。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个说明不仅绝对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也能成为贸易源泉的人,是19世纪早期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在仅需要一种生产要素的假设条件下,用几个数字为例简要阐述了这一原理。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在考虑多种要素作用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稟赋。要素是对生产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如自然资源、知识资本、物质资本、土地、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等,要素稟赋则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某种产品或行业的生产活动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取决于它们生产的成本比例能否与该国结构相一致。越是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则越是缺乏比较优势。
总之,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由于生产技术先进或要素稟赋丰裕而在某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主要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与别国取长补短,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水平。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则可以促进世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全世界的福利水平。
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实践上的缺陷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有完美的逻辑体系,但理论本身存在如下缺陷: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构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提出了挑战。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有限。二战后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不是遵循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起来的。3.比较优势法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无论是李嘉图提出的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禀赋理论,二者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均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从而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特征。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的生产技术可能会进步,或者要素禀赋的积累会改变,那么原有的优势和劣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显然忽视了这些可能的变化。
在实践上,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在指导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时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在按照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水平低,其比较优势产品一般是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选择这样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则很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即将本国经济锁定在低技术的专业化生产模式中,结果只能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不仅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盘剥,并且被置于世界经济二等公民的地位,同时还面临产业竞争力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目前,被广泛的接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基于未来发展战略的动态比较优势是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去培育的,或者政府的产业政策可以加速这一进程。典型的解释东亚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雁行模式”理论-日本为领头雁,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雁行模式形成东亚区域内产业循环和连锁变化的机制,使东亚各国或地区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转换,带动经济的依次起飞和持续发展。以及后来的外贸优势转移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均说明了一国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转变,会随着一国要素禀赋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变化。就政策而言,动态比较优势观点表明:一国有可能通过适当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来改变其天然具有的比较优势,即比较优势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内生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品,它可以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时,内生地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如在一个原本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比较优势的国家来说,其比较优势并非只能固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通过扶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可以实现本国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从而改变本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因此,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一国应该着眼于未来有选择地去扶植和培育战略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树立新的比较优势,以保证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四、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现代贸易格局下的发展和延续。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被动适应”的主张,强调一国应利用要素稟赋结构等天然形成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种“积极改变”的主张,强调一国从适应比较优势向创造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升级、学习积累等经济活动来培育本国新的比较优势,在更高级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实践中我们也要看到,虽然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较为理想的产业政策选择,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脱离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去进行。尤其是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飞速发展、世界生产资源有效整合的背景下,这为不同要素稟赋的国家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供了契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现阶段发挥静态比较优势,才能积累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然后通过将资金和技术用于培育未来战略产业,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成功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
参考文献:
[1]胡昭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M],2006,(3).
[2]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前言,2005(11).
(5)目录
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4号仿宋。
(6)正文文字:另起页。
(7)论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标明年级、专业、作者,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号楷体,居中排列;下空两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为避免与注释相互混淆,不可用“①”。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9)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统一为“①”,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定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某年第几期〈例如 : ①龚祥瑞:《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载《法学杂志》1987年第1期。);引用着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着作名称、出版者、某年第几版、页数 ( 例如:② [ 英 ] 威廉·韦德着:《行政法》,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5页。)。
(10)附录
项目名称为小四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空两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示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