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管理学原理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原理课程

第1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 实用性 讲授

一、教学问题分析

1.教材过剩与不规范现象并存

目前,国内市场管理学教材种类繁多,课本质量也是参差不起,大体可以划分为国外外文教材、翻译参编教材和国内学者自主编写的教材等。西方经典外文教材虽内容丰富和质量较高,然而结合的国内各个高校的不同实际情况,适用性有待商榷;翻译参编教材根据翻译者的主观性不同对部分原理和知识点的解释都会有所个人偏重;国内教材有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不够规范,质量相对不高,且存在抄袭现象。各个高校的生源情况不同,学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订教材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订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密切联系实际、语言表述准确、利于学生接受的教材。

2.课堂单一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本人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有所偏重。部分老师上课过程中一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一人堂”等陈旧的授课模式。这种方式容易进入一种“读死书”的学习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书本”“教师”“学生”“试卷”的学习现象,没能培养出学生学利用所学管理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实践环节不完善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宣讲理论还要深入案例实践。当前的现状多为教师实践经验匮乏,实践部分多凭借与模拟软件,不能系统深入的开展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开展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高校在课程安排环节和教师授课过程中都应该予以重视,避免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教师应该采用理论与案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模式设计好实训环节,从认知学习到课内实验再到项目实训,最后到岗位实践(校企合作项目),层层把关,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专业相关技能。

4.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管理学原理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联系中国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专业必修课程。各高校目前的考核办法多采用试卷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和应用情况,加上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多为理解层面,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松懈,不愿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二、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1.树立“能动性课堂”的教学理念

《管理学原理》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在讲课过程中对部分问题和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和“模拟演练”等形式来加以解决。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等单一的授课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最大程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主管能动性,着力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书本服务于生活,知识应用于工作。以讲授“计划与计划工作”章节内容来说,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积极准备相关案例,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社团和班级组织等学生身边的单位作为切入点去讲解“计划与计划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头脑风暴法”和“5W2H”方法引导学生构思并制定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现代授课条件和手段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从形式来说文字表述性强,不同于其它理工科课程公式表述占主导的特征。从课程特点来看它具有综合性、历史性和实践性,从课程职能来说它的知识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管理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授课条件和手段,全方位培养多层次人才。板书授课过于死板,整版的文字表述会消减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现存的演示PPT课件授课和借助flas来描述专业理论和知识都具备生动灵活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应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内容更加鲜活易接受,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网络课堂建设

当今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是:师生面对面解答问题的条件受限、学生课下学习的不同步性和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个例性问题并存等等。为了更好的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对待个例问题进行剖析讨论,这就要求院校及老师要积极开发并完善网络课堂建设,通过网络视频、在线留言和课件回放等形式来辅助学生的课下学习,这也无形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管理学原理”网络课堂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有:课程定位、重难点分析、教学指南、授课录像、课件回放、教案预览、师生互动和案例分析等。这样,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查阅课件和教案以及教师的授课录像来有选择性的重点学习,通过以上方法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给老师在线留言或启动网络讨论来进行答疑解惑。在网络课堂建设过程中,各任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利用E-mail、微信、QQ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了解学生学习动向。总之,通过网络课堂建设最大维度的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使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教学方法依托于教学内容,本文介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情况,同时笔者在探索教学方法过程中同样重视管理学原理教材的选定与课程整合优化。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新型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只有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敬仙,滕德川.管理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1.

[2]左小德.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教育理论,2003(02):33-34.

[3]尹小勇.本科类“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2) .

[4]袁宇,李树超.企业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3.

第2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83-02

混合式教学是指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网络教学模式的一种策略。当前主要是指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即线下线上教学结合。混合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面对面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管理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综合管理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专业管理素质、社会责任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混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应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可以将《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部分内容按照管理职能分为若干个管理技能模块,在每个技能模块训练中采取学生参与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男生与女生互动等方式,营造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很愿意提出问题、深入探索问题,最后概括总结问题。这样,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配合课程项目的开展,全员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互联网+”的新形势要求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教学改革引入了新的理念。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从“辅助者”向“引导者”转变。互联网+课程建设,给探索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模式,灌注了新的理念。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课程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基于这种新理念,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调整,用信息化改造它,用混合式教学法改造它,以在线学习、MOOC等方式促进《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达到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2.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要求更新教学方法。新的市场环境对管理者的素质、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粗放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的教学方式也要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在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指导下,获取理论知识,在线上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甚至共享全国名校名师优质课程,从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协调、管理、创新能力。

3.教学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学模式改革。目前“95后”已成为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普遍具有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的特点,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1995年后中国电子信息迅速发展,中国家庭电脑在1995年以后开始增多,更确切地说,“95后”是真正的网络时代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在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要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用混合式教学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强调的原理、方法、原则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了解管理过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除了学习管理理论外,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的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是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便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面对面教学。《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中的面对面教学,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管理基础知识,而且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管理知识。学生通过分组研讨、小组汇报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讨论课堂中遇到的疑惑及问题。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课前网上讨论企业案例和课堂研讨分析企业经营案例的情况,在课堂上结合企业案例和学生讨论结果,讲解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和拓展。此外,教师布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保证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2.网络在线教学。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网络教学课件,建立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等,引进MOOC网络教学,精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管理知识。教师通过网络开展对学生的辅助教学,弥补课堂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学生协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课程学习的研讨、交流、合作,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ERP沙盘模拟是以沙盘教具为载体,进行协作学习,学生运用管理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做出生产、供应、营销、技术、财务、人力资源与后勤等有关方面的决策,使学生树立了共赢理念,增强了全局观念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的统一。混合教学中的在线方式虽然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便利的沟通工具、先进的互动手段等独特的优势,但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线上教学,如果缺少教师的系统教学设计,缺少教师在课堂的系统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会很好。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2.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定位。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线上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主观上主动学习,特别是《管理学原理》课程,才能真正获取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该更多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注重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探索一种《管理学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分层次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学团队应该进行教材建设,根据混合式教学新特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全新的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需要。

参考文献:

[1]禹海慧,吴孝政,易想和.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考――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马晓霞.混合学习模式在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教育技术学基本原理”课程为例[J].宁夏大学,2013-03-01.

[3]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TAO Hui-ping

(Jiang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dministrators,Nanchang,Jiangxi 330088,China)

第3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情景模拟;管理学原理;教学1《管理学原理》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习《管理学原理》,必须将书本知识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掌握管理知识与技能,并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依纲靠本地组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上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既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模式显然不能体现《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

要设计能尽量体现《管理学原理》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就应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 积极有效地利用管理知识和资源,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设定具体的前提条件,模拟现实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充当管理者或员工等角色,模拟直接参与组织的管理及运营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情景模拟教学案例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主体内容由几大职能构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应用情景模拟,贯穿管理基本职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熟悉直至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2.1情景模拟主题选择。情景模拟教学主题的选择事关重要,如果主题选择不适合学生的特殊身份及经验背景,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如果设计太偏离企业实际,又无法与企业的真实情况实现对接。

目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有要增强自己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的意愿,但是又苦于接触具体企业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因此,不少高校大学生想方设法自己创业,这种创业型企业一般投资成本较少,经营范围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些企业里面可能都会出现。

基于这种背景,本文选择的情景模拟主题为: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分组,3-5人一组形成创业团队,团队成员从公司注册成立开始模拟企业经营过程,结合教材基本思路,依次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完成场景设计中的各项任务。

2.2情景模拟任务布置。第一阶段,在完成“计划”职能的授课内容后,每个创业团队根据假设提供的50万元创业基金创办一家企业,并撰写创业计划书。计划书必须包含可行性分析、公司简介、管理团队、产品或服务介绍、市场与竞争分析、生产经营计划、财务及其风险分析等内容。

团队成员课堂上接受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任务,小组成员课堂外调查、走访,之后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创业计划书,为期一周。在第二周的课堂上由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介绍本组创业计划书的主体内容。各组完成后由老师点评,随后学生讨论。

第二阶段,完成“组织”职能授课内容后,在创业计划书的基础上根据组织设计及组织结构类型等相关理论知识为自己的企业设计两种以上适合该组织的组织结构,并对团队成员进行职位设计。设计时要求说明选择这些组织结构类型的理由及优缺点,同时为每个团队成员进行职务设计。为期一周,最终以课外作业的形式上交任课教师。

第三阶段,完成“领导”和“控制”职能课程授课后,在组织结构和职位设计的基础上,设定团队成员人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在公司所属的市场范围内突然闯入强劲的竞争对手等场景,由小组成员课堂上讨论,统一意见并由小组代表逐一介绍该组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点评并计平时分,学生在听取各组的决策及老师点评后自由讨论。

2.3情景模拟实施。学生自有分组形成团队后,由小组成员选出组长,负责团队的管理工作。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各小组成员成员课堂上接受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任务后,组织课堂外调查、走访,不少小组到学校的大学生创业街调查大学生创业企业实例后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了创业计划书。计划书的撰写格式基本符合要求,创业方向的选择、产品或服务内容的介绍都比较新颖、可行,但是市场与竞争分析、生产经营计划及财务风险等环节的把握,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有一定的欠缺。在第二周的课堂上每组选出代表,逐一介绍了本组关于创业的调查、最终选择的创业方向及创业计划书的主体内容,并谈了创业调查后自己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各团队代表都表示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有了更高的期望。老师逐一点评了各组的创业计划,随后学生讨论,总结自己所在团队创业计划书的缺陷,并加以修改。

第二阶段,参考《管理学原理》教材介绍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各团队成员课后都集中在起来进行了开会讨论。由于经费限制,而且是初创型企业,因此创业计划书描述的企业规模一般都较小,在分析了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适用范围及优劣势后,大多数团队选择了直线型组织结构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部分设计、艺术类行业选择了矩阵制组织结构,结构类型设计基本上与企业实际相符合。在此基础上各组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优势对各成员进行了职务设计,并说明了各职位配备人员的理由。说明学生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掌握情况较好。

第三阶段,各团队在解决成员在决策上出现分歧时思路大多是把分歧各方的意见当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集体表决或定量决策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另一场景“公司的市场领域有竞争对手闯入”,各组的竞争策略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可以通过宣传产品细节,突出相对闯入者的产品竞争优势;有的认为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应该采用低价竞争策略;也有些小组认为有闯入者不足为患,有竞争才有发展……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途径五花八门,这与前面几个场景截然不同,这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场景设置的内外部环境不完全,让决策者有更多发挥空间;其二,说明学生在经过几个阶段的情景模拟之后有了更强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3情景模拟教学应用效果

3.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管理学原理》课程基本上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授课模式,较为可取的方式是部分教师为了更充分地阐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在授课过程中辅之以企业实例。不管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还是借助于企业实例的讲解,学生都只能被动地接受那些琳琅满目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管理知识,更别提灵活应用知识了。这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愈发觉得授课的难度越来越高。而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管理学原理》中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这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大大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好的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少学生反映,如果任课教师采取传统的讲述方法,他们大多是听过就忘记了,也没有积极性去回顾、探讨相关问题,只会在考试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临时抱佛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后,他们感觉参与在一场既严肃又活泼的游戏当中,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可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而且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增强了跟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精神。因此,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2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与辅助的情况下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设置情景模拟教学法,是试图通过设置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凭借情景所设置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相关管理知识,并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充分讨论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模拟教学方法。因此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只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本次情景案例教学中,通过第一阶段撰写创业计划书,不少学生走出校门,在学校附近的大学生创业街实地调查大学生创业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并结合创业基金数额选择适合自身创业的方向。在第二阶段的组织结构和职务设计中,各团队基本上能选择适合自身组织的结构类型,在设计职务时都能根据自身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职位。在第三阶段处理冲突和面对竞争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大多不够成熟,但是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生掌握了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团队成员参与程度不均。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每个团队选出的组长都有很强的责任心,组织团队同学团结合作完成了各阶段的模拟教学任务,起到了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从另一个角度锻炼了管理能力。每个团队中有一部分组员对情景模拟教学感兴趣,能积极参加课后的调研与讨论,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认为通过模拟教学使其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也不排除团队中另有小部分组员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充当了“南郭先生”,而且,由于团队大部分工作在课堂外完成,教师无法有效监督,造成对小组成员的评分有吃“大锅饭”的可能。这是值得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思考与改进的。

4.2情景模拟主题选择及情景设置仍需不断修正。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管理学知识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会有许多目前无法得到解释的现实管理问题出现,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就必须进行不断地修正,才能满足管理实践的需要。而管理学情景模拟教学中最关键的情景主题设计也应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同步前进。只有这样的主题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充实管理学理论知识。

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在模拟主题的选择和情景设置时,虽然考虑了不少可能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但与企业现实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相比,仍然是“理想境界”,因此仍需不断修正,以尽可能的模拟真实情景。

同时,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是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主题的设计除了要跟管理实践接轨,更应该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太大,也只能是舍本逐末。此次《管理学原理》情景教学的第三阶段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社会工作经验几乎为空白,因此在处理矛盾冲突和面对竞争对手时大多采取较稚嫩的处理方式,跟管理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4.3授课教师自身应该“走出课堂”,增强实践管理经验。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一大困境就是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获知识大都来自书本和理论探索。而情景模拟教学主题的选择、场景的设置及情景模拟过程中的适当指导都由授课教师把握,如果教师本人都尚未体验过管理实践,谈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应用管理理论知识?因此,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入《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将教师“送出课堂”。目前一些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互相培养人才,高校为企业培训管理人员,企业为高校教师尤其是管理类课程教师提供实习机会,这种互惠合作的方式不愧为增强教师实践管理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参考文献:

第4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运营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42-0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虽然运行时间不长,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势头日渐迅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在独立学院的众多教学课程当中,运营管理是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管理学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类学生、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有必要掌握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几年来,在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运营管理的授课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曝露出较多的问题。

1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现状

笔者在从事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应有的热情,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反馈,认为原因可归纳如下:

(1)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计算方面的内容偏多。而一些学生(尤其是专科生)对数理统计、运筹学以及管理经济学等课程掌握不扎实(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学起来比较吃力。

(2)学生对将来是否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信心不足,导致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不足。虽然运营管理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非制造业,但总的说来还是以制造业为主体,而服务业等其他非制造业占主体的工作现状和性质,使得学生对课程热情不高。

(3)教材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不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该门课与其他课程如质量管理、项目管理在内容上有一定重复。

(4)由于教学环境(软硬件配备不到位),以及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目前教学侧重于或停留于理论学习,对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比较缺乏。而该门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由于学生缺乏管理实践,因此目前纯理论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运营管理理论和方法。

2 教学改革探索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情况,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转变教学理念

运营管理课程从内容体系上已经不仅仅包括制造业的运营管理,同时还增加了服务业运营管理的内容,突出了实用性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充实新材料,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力求引导学生树立用运营管理思想开展工作的意识,认识运营活动的内在规律,掌握企业(组织)运营过程中的实践技能,并在实践调研行动中体现创新性,从而突出课程体系的素质教育功能。

2.2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选择有一定难度但是难度又不能太大的教材;二是选择既体现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材;三是要选择与中国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反映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特色的教材。

目前运营管理教材多达几十种,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教材;其次,由于学时有限,也不宜选择内容太多的教材;同时还要考虑教材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季建华等人编写的《运营管理》,该教材书名定为运营管理,从出发点上是适应当前生产管理的教学转变要求,增加服务性行业的内容。整个教材的编写风格上也接近国外的教材,即在介绍管理理论过程中穿插小案例,而且与其他教材不同,该教材的这些案例多数是国内的案例,即本土化。另外,我院课程组教师正在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需求的运营管理教材,该教材是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编写的,针对性更强。

2.3 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突出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本专科)需要分别制定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在课程内容讲解上有不同的侧重。

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改变目前只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老师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联成线,再把不同的线(各个章节)穿插形成面,最后还要针对问题将各个知识面(各门管理课程)立体化。

第三,做到3个突出。突出系统观,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运营管理中的各个知识点以及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各门管理课程知识解决运营管理中问题,提高决策正确性和科学性;突出定量化决策,即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问题,提高决策精度;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决策速度;最后,进一步加大案例教学比重,基本做到每章内容都有1~2个案例。

2.4 改进教学方法

应用“四变三结合”式教学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四变”即由教师讲授式变为师生互动式,由个人课后作业式变为团队实践应用式,由简单问答式变为实践案例课件交流式,由试卷测试式变为试卷加“成果”综合测试式。“三结合”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时间与课下时间相结合,调研与案例相结合。

(1)实践性教学设计。

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考虑课程特点和需要,与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配套衔接,确保实践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活动计划方案如下:

目前现场观察和调研选择的主要是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场,调查内容是有关设施的选址和布置,这主要是考虑到较容易实施且针对性也较强;案例分析则是选取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课后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提交分析报告并制作幻灯片进行课堂交流和汇报;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则是以机电厂为主体,我院与之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

另外,“用友ERP沙盘实验”模拟的就是一个制造性的企业,很多学校(包括我院)已经成立了沙盘协会,也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对抗,在实践中体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当然,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

①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参观和实习。东北财经大学陈福军副教授认为,参观企业最好选择两到三家,其中有生产管理做得好的,做得差的,也有一般的。这样才能有比较,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的。但是,企业参观存在困难,主要是没有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没有稳定的企业关系,而且现在许多企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

②企业专家讲座。企业专家讲座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尤其是某些实务性比较强的内容,请企业专家讲比任课教师自己讲效果好得多。因为企业专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讲,印象比较深刻。与参观一样,邀请专家也存在困难。由于企业的工作繁忙,很难保证企业专家按照我们的课程教学时间来安排讲座,这样很有可能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

③观看录像。录像的方式比较简单,现在国外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录像教学光盘,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国外先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经验。但采用录像观看这种方式,其问题是由于光盘是英文版,录像的对话比较快,多数学生听不太清楚,如果能够翻译成中文就好了。目前我国缺乏国内的关于企业生产管理的教学光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必须组织人力,在国内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制作一些教学光盘,以满足教学需要。

④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购买相应的仿真软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优化生产运作系统:⑴生产运作系统描述;⑵仿真目标设定;⑶系统绩效指标设计;⑷生产流程和运作数据收集;⑸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⑹仿真模型运行及瓶颈识别;⑺系统优化策略及其评价。

(2)教学形式。

①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和多媒体课件的特长,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枯燥讲解生动化,提高课堂讲课质量。改“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采用启发式、互动交流式、引导式、讨论式等灵活教学方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遇到计算过程,可以运用板书进行清晰的讲解和演示,这样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记录笔记和学习。

②课外自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和多媒体自学课件的手段,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③现场观察和调研。让学生到现场(企业生产车间、超市、百货商场等)进行调研,引导学生发现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

④课堂讨论。注重以教材为桥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安排1~2次的课堂讨论与交流。并结合调研实践,组织1~2次的综合实例介绍。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既掌握了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掌握了常用生产运营管理方法及其应用,还进行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

⑤游戏及角色扮演。例如通过啤酒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鞭效应。

(3)作业与考试改革。

①作业教改举措。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课堂作业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程每个理论知识点并结合现有企业实际问题设计相应的作业,作业题的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考试教改举措。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参与度、出勤率、案例讨论、实地调研、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各方面情况。

2.5 加强师资交流与培训

(1)培养科研能力。

①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学院纵向课题,撰写高档次学术论文。

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

③鼓励并资助教师开展交流与合作(如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并发表研究论文)。

(2)培养教学能力。

①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②实行同行教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③开展教学质量评比、教学竞赛活动并进行奖励。

3 结语

总之,运营管理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化产业的发展,运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运营作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

《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是笔者在《运营管理》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作为抛砖引玉,希望与国内同行共同探讨和改进该课程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芳,叶春明.《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2009,12(4):135-138.

[2]刘志敏.谈高职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7,9(5):50-51.

[3]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3.

第5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企业战略管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仅需要量的发展,更需要质的飞跃。当前,民办高职院校要提升教学品位和社会形象,关键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本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从民办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教学目的比较模糊、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简单、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考评比较乏力、教学效果尚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等问题,亟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基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复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立足于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等教育资源都相对薄弱的现实,不能盲目地把教学要求定得太高,试图不切实际地进行精英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厘定课程性质,进行区分教育:对于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适宜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主要讲述企业战略管理现象和原理,重在培养企业战略管理的感性认识和观念。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应在讲述完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已经具备相关基础学科知识后,在高年级以必修课的形式安排,重在夯实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基本通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初步的基础;有条件的还可结合专业方向,侧重于某一方面做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得出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路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方法,培养实践运用中的专业能力。

二、转变教学理念

基于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基本哲学逻辑,即使外在的知识系统再完备,若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它仍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而每个学生既有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每个学生所建构的内部知识系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以作为现代主流教学理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摒弃单向的填鸭式灌输,推行双向的启发式导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具体而言,更新教学理念就是要: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研讨”,知识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地接受或吸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思路、讲解要领,解释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和学术争鸣。变“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让学生从教材上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后,广泛地阅读课外材料,收集和甄别有关信息,加深理解。变“以课堂为中心”为“课堂与课外并重”,一方面利用网络等方式,增加师生的课外互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它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时,特别注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强调方法论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更新和应用新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或使用双语等器物层面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流程的科学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推行双向的启发式导学,就应当以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为基础,积极引进和综合运用案例教学(Case study)、概念图形成(Concept mapping)、团队工作(Teamwork)及网络学习(e-learning)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事物规则,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一般流程是:组织学习小组,形成无偏见的合作氛围――教师围绕拟讲授的知识点,课前布置相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初步回答问题――学生讨论和争论问题――教师归纳和总结问题――教师提出扩展性或前瞻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和作用就是科学合理地设计基础性问题,构建良好的小组内部合作机制,通过及时的肯定和追问,引导和促进教学互动的开展,以及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案例教学法强调利用真实或虚拟的生动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利用基础知识参与案件解决的推理过程。概念图形成法强调在进行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时,以绘制逻辑关系图的形式,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条理化和直观化,便于学生形成整个课程的结构体系。团队工作法强调通过互动讨论、分组学习、集体求解等方式,融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割裂状态,培养教学气氛和沟通、协作能力。网络学习法强调利用网络上传和下载课件等各种声音、文字、影像教学资源,并开展网上信息检索和网上学习交流。

四、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部分内容相对稳定,具体制度规定和实践案例变动较大较快的现实,应当在国家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形成“主线相对稳定,框架基本成型,内容动态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三部分:核心层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采用概念形成图的形式进行表述,基本保持稳定,并可以讲义形式印发学生,便于识记、理解;衍生层的具体制度规定,可以提供网络目录索引,结合国家法规政策的变动,及时调整更新,并对更新部分做着重提示;扩展层的实践案例,可以收集整理成动态的网络案例库,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加工萃取,开放给学生阅读。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相应结集出版该课程的核心原理、衍生制度、扩展案例和辅导习题等系列教材。

五、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第一,要高度重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改变轻技能实训,重传统的理论教学的观念与做法。第二,要合理地设定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授课的总课时,科学确定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以及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试的成绩比例。第三,加大校内模拟实训场地和企业实习场地的建设力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为兼职实训教师,实行教师定期和不定期进企业兼职或实习的制度,以丰富教师阅历,提高实训教学的技能。第四,及时更新过时的实训教材和实训软件,体现“真、新、精”。第五,改变学生在企业实践、观摩、调研“自由”、“放养”的状况,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企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六、完善教学考评

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多元评价、综合考核”的课程考评,将日常测试和期末测试相结合、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相结合。日常测试主要是综合评定学生在学习全程的出勤、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实训、调研活动等表现,重在考核其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约占总成绩的50%;期末测试主要以笔试和口试为主,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和运用,约占总成绩的50%。对教师构建“教学研究、团队推进、考评激励”三位一体的授课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随堂听课和业务指导,严格教学督导团的教学检查,加强教研室的教改研讨和集体攻关,突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匿名评价。特别是对于绝大多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一般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在鼓励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还是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扎扎实实地把教师业绩考核的重心定位在教学质量上,以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为本,切勿不切实际地赶超或向研究型大学浮夸跃进。

(作者: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理论、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陈萍,臧伟进: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22-24.

[2]雷银生: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课堂教学 改进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57-03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企业间生产、经营竞争的加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不断在减弱,依赖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增强员工创新意识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需求不断的加大,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在这一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管理方式方法的有效应用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问题。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投入了极高的热情,但是他们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是学生能更好展开实践工作的根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是对实践的有益补充,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优秀、全面、具有更强综合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以,在强调走出教室、面向社会、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更不能忽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课前、课中和课后是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哪一个教学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是融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教师总是觉得较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主要是操作性比较突出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课程的要求,新的教学方法的摸索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不充分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有序、高效进行的基础。教师们往往忽视了准备这个环节,进入到教室就开始讲课,面对的是什么年级、专业的学生,学生对课程的前期准备怎么样,对今天这堂课要讲的知识了解程度如何,前面几个学期修了哪些相关课程等,教师不理不问,课前准备不充分,且很少有教师明确地告知下节课将要讲解的内容和学生需要准备哪些内容。学生们把更多的课外时间放在了玩游戏、上网聊天、看电视剧和看小说等诸多与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多大关联的事情上,很少有学生进行系统的课前阅读与了解,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偏重于实践应用的课程,教师会讲解许多实践应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的方法,学生不做课前准备很难进行发散思维和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就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较差。

2.课中教学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第一,讲解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单方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并且传达的信息点也非常多。如在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史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有心理学、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工效学和工业工程学等内容。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注意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而自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们应该知道的,不对个别的教学知识点展开进行讲解的话,对学生的理解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当前,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讲课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上。“填鸭式”教学虽能有效地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效果并不凸显。课堂上,学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很少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很少就自己的见解同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和双向沟通,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和增强学生关于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行业和相关工作内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于实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却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首先是案例的数和量的问题。案例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案例势必会占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而案例较多情况下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两个知识点展开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上讲了较多案例,可学生掌握的系统理论知识却不全面。教学中有的案例要用一节课,甚至更多的课堂时间才能讲解完成,这种过长时间跨度的案例分析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上下衔接难以把握,对课程讲解内容的系统性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是案例在教学中切入时间的把握上过于随意。课堂讲解的过程中,随意地切入案例进行分析,根本不考虑案例讲解切入时间的合理安排,这种切入时间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会导致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以及师生互动的难于展开。

再次是选择的案例不适应当前的国情。国内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选用上更多的是国内研究学者编写的,但是实际上教材的内容主要还是依托国外的研究成果引用过来的,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外企业的案例多,国内企业的案例少。

案例开发的条件制约是导致本土案例少的主要原因:(1)教师个人时间及学校的科研政策的制约;(2)企业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内部信息;(3)教师个人开发的案例独享,共享性差。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应用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讲,如果学生只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在应用中的理想化状态,而不能与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对接的话,何谈提升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受到实践能力的制约。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虽然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取得了人力资源专业的学位,拥有比较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但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而远离社会实践,缺乏在社会、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但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上讨论的内容,难以紧密地与当前实际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相结合给出可行、独到、深刻的见解,对课堂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3.课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知识扩展不够

课后对课堂讲解知识的信息反馈情况较差。教师多数情况是上完课就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情况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与反馈。一些学生在课后会与教师进行探讨,通过讨论解除了对某些问题的困惑,这些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学生普遍存在理解困难的地方,但教师并没有对这一问题重视起来,下一次上课也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讲解,造成没有进行沟通的学生在针对这些问题时理解上的偏差。

课后教师给学生安排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太少。课后的复习是保证很好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没有课后的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许多大二大三的学生,在问及他们大一都学了哪些课程时都很难说清楚,更不要说课程讲解了哪些具体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际操作中需要运用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行解决,如果不巩固知识,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将束手无策。

二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紧密地关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把握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而制订相适应的解决措施。

1.课前教师、学生要准备充分

第一,要了解授课所面对的学生的专业、年级、修过的课程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如不同专业的学生前期所修课程是不一样的,对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的理解状况是不同的,可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没有困难,但是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就不一样了。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备课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课上留一点时间,简单讲解下次课将要上的内容。还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们来完成,如浏览一些指定网站中的指定内容、关注某学者的某篇文章等,使学生提前做一些准备。

第三,可以将下次课要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布置下去,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这样,一方面是为课堂的双向沟通顺利展开做准备,另一方面是为学生能更深入地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做准备。

2.课中讲授方式、方法的改进

第一,教学过程重引导,轻灌输。授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对管理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如在讲授招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面谈的角色扮演。在学习培训章节时可以针对某一主题让学生成为培训师进行授课,这能更好地使学生在应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在引导、指导下,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避免一味地硬性灌输。

第二,案例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来讲,其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和案例教学的运用程度和效果好坏息息相关的。

每堂课的案例尽可能地控制在两个以内。大小应控制在每个案例10~15分钟,因为,这既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解决实际操作中的疑难问题,又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案例切入的时间应尽可能地安排在整堂课的中后段进行,如果是引导式案例可适当提前。因为过于超前的切入案例,会导致学生在还没有对理论知识理解、吸收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起到的效果不明显。

案例教学中本土化案例较少,且针对性较差。在开发案例受到多重外力制约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在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或案例时,应当尽量与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三,增加知识、实践累积,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补充,补充的是前沿性研究成果。这一环节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学习了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对知识的最新发展与动态有所了解。教师也可以适当在教学中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独特见解,尤其是像人力资源管理这样的新兴学科,一些理论、方法不断地在完善和创新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求的意识,增强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还应多与社会、企业接触,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动向,也可以多与企业联合做横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题,增加实践经验积累,使课堂上讲解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3.课后沟通渠道的建立与知识的巩固

课后的沟通非常重要,尤其是沟通渠道的建立,对沟通效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一定的参与时间,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发言、师生讨论、留电子邮箱地址等。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学生课堂教学的接受情况,为给学生的答疑解惑铺路搭桥。

课后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非强制性的与教学内容关联度较高的任务来完成。如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关注度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看某位研究学者的相关论著及较好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网站、针对某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等。这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上述对三个课堂教学重要环节分析的内容未能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的所有问题,只是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值得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变数,对于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知,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传统、统一、缺乏个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宝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7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

1.“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现状

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且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有自己的风格和形式。定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适时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具置。由此可知,特色定位则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差异化发展而在目标受众心中占据其独特的、有利的位置。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是一所依托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吉首大学的于2002年兴办的新兴独立学院,其办学层次介于一本、二本与高职、高专之间。由于办学历史不长,缺乏母体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师资力量薄弱,特色定位意识淡薄,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上,虽有课程设置,但缺乏能力、素质培养方案;虽有理论教学安排,却无实验、实训教学安排。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仅有教师的课堂讲授,少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也只有学生的考试成绩,缺少学生自己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实际管理的项目和成果。正是这样,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竞争优势,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也表现出磨合期长,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管理学作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其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定位理论,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特色定位,不仅能使此课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还可以提升此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促进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自身特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文献综述

关于定位,1969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和广告专家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美国《产业行销》杂志上发表了名为《定位是人们在如今仿效市场上所玩的游戏》一文,指出广告创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麦迪逊大街上流行的新把戏是定位。[1]1972年在《广告时代》上发表《定位新纪元》一文,随后围绕“定位理论”发表了一系列阐释性文章,“定位”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80年在其经典专著《定位:广告攻心战》中指出:“在传播的丛林沼泽中,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集中火力于狭窄的目标,实施市场区隔。”[2]1996年杰克•特劳特又与史蒂夫•瑞维金在联发表的集大成之著作《新定位》中列出了消费者的五大思考模式,帮助企业抓住消费者心理。[3]自此以后,“定位”一词被广泛使用。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引入“定位”一词并迅速运用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4]国内学者欧阳白果[5]认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特色定位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地方需求特色,以立足实际、扬长避短为原则,在强化应用型同质基本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异质的差异特色。蔡劲[6]认为一方面应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设场域课程与本土化的课程;另一方面应根据本地的人力资源多方联盟特色,充分发挥社区对学校的带动作用,鼓励学校课程创新。黄海燕[7]认为特色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应通过特色定位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并显示差别。林祥柽[8]认为特色化就是要避开与强校、强势学科相同的发展方向,走自己的路,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寻求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特别是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每一所高校的每一个学科专业都要找准发展方向,在具体方向上形成自身特色。谭海、毛淑华、谌洪茂[9]认为特色是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基础上,达到“人有我专”的程度。基于上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特色定位的研究,结合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运用定位理论,从学生的心理与差异化竞争的角度,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具体途径,必将进一步推动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以学生心智为出发点,去寻求一种独具他特色的定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若从学生心理层面考察,“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直指学生心智,在其心理阶梯上寻找到一个有利位置,或者重新构建一定的心理阶梯。这个位置能够给学生一个简单、快乐的学习理由,同时也是学生面对复杂管理信息环境压力时一种便利的解决途径“。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中所运用的数列代码中的位序代码,也应代表着一种学生评价的排序和量度。而且“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还应考虑到学生一方面可能会受到其原有心理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新的管理信息又可能会对他这一心理结构进行修正和改变,最终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位序序列。其次,若从学生富有竞争优势的角度考察,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更要体现出鲜明的“竞争导向”,即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10]也就是要实施差异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培养出深受企业青睐的具有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4.“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具体路径

根据上述“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遵循的心理基础理论和差异化竞争理论,落实到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具体特色定位,应坚持“立足并强化应用型基本特色,构建并突出异质特色”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具体的特色定位。(1)“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应突出应用性与创新性。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应用型人才”“分类管理”等概念。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新建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的特点。2013年1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2014年2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理事会上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的观点。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特意提出“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11]其实,在此相关政策出现之前,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就曾经认为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均应走应用型的道路。由此可知,独立学院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这与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型应用人才有所不同,应该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相应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应紧紧围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来展开。其具体体现在管理学教学目标上,就是培养理论扎实、管理实践能力强的一线中高层管理人才,并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其管理类专业的不同特点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唯有如此,独立学院才能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上突出应用性与创新性,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出独特性、实用性,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中的定位优势和持久的竞争力。(2)“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教材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主要载体和基本依据。因此独立学院管理学教材的建设,既要体现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又要具有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编写应突出“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应紧贴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精心选编课程内容和结构。首先,理论的编写应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结构和特点。其次,教学案例的取舍应体现实际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突出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在管理学教材的建设上还要重视整个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整个管理学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主教材、多媒体课件、网上课程互动平台、案例库、学习指导书、标准化试题库等一整套教学资源的构建。[12]总而言之,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上,无论是选取、编写还是讲解,都要结合最新的用人单位需求、符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条件,这样才会真正体现其前瞻性和实用性。(3)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应体现动与静的结合。在具体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学的重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案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专业课程见习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编写、应用针对性强的真实案例,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去分析、探寻,以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实训、专业课程见习教学中,应主动带领学生深入管理实践第一线,到企事业单位去观察、体验实习,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分析、诊断现场实际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管理应用能力。(4)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应尝试微课与MOOC的形式。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微课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也适合教师教学使用。MOOC则是指“大众公开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它有完整的教学活动,一般由课程介绍页、教学视频、教学习题和教学论坛四大核心要素构成。MOOC可以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依托互联网即可在家学习,能够满足大规模学习者学习需要,师生之间还可以及时互动。现阶段互联网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教师可以结合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优越的成长环境,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共享当前火热的教育资源,大力发挥专业教师的特长,大胆尝试以微课与MOOC的形式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彻底打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限制,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妙趣横生。(5)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应有项目开发与作品的呈现。大一新生往往对管理学这门课程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应以其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例,开发此管理项目。首先可以让他们以班级或寝室为单位,写出自己所在组织的主要成员,各自担任何种角色,拥有哪些权力和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其次画出自己所在组织的组织结构图,接下来让他们做好本组织本学期的活动计划,然后让他们按计划开展自己组织的活动,在活动进行中要充分体现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五大职能。最后上交一份财务报表,体现自己组织本学期开展活动的收入来源和费用支出,同时附上一份活动总结,写出自己组织的活动经验和教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5.结语

管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更广泛的社会科学基础(文化、生产力水平等)密切相连。“管理学”又是大一新生最先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普遍对此抱有较高的期望。[13]所以,“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特色定位既要遵循“管理学”课程本身的规律与特点,同时又要让学生对此课程学得满意。为此,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教师也要对学生所在的家庭、班级、协会、学校等组织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分析,结合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管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和想法。这样可以使管理学理论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3]李宝元.广告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严学军,汪涛.广告策划与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7]黄海燕.江苏高职院校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4,(5).

[5]欧阳白果.论独立学院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专业特色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

[6]蔡劲.台湾地区特色学校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

[8]林祥柽.天津市属高校特色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5).

[9]谭海,毛淑华,谌洪茂,等.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其特色定位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0]刑以群.管理学(第三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55.

[11]刘彦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12]关光辉.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

第8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作用;实施;完善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真正的教学方法,其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市场日益形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内容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企业对人的管理是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受很多心理的、情感的、环境的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对书本上抽象的理论不能很好地把握与理解。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可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实。最后,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讨论、大组合作,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可以为学生应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层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中,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案例设计。首先是微观层面,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有些章节的引入,可以采用小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案例通常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中观层面的案例设计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章节讲授结束之后所设计的案例。这种案例通常需要学生事先阅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提交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最后是宏观层面的案例,安排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分析的案例。

案例教学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所谓合适的案例是指案例要有针对性,背景内容清楚明了,同时案例应该难度适宜。准备好案例以后,可先交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准备。教师将相关知识点或相关章节的内容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通常将学生划分成几个案例讨论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发言。讨论的思路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对案例事实和背景做出提要;陈述核心问题;分析限制因素;集思广益,提出变通的解决办法;找出最好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在经过规定时间的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写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同时要求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陈述,最后由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的综合点评。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笔者通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和思考,发现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及完善措施如下:

案例的选择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虽然较多,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快速发展,很多案例已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有些案例仅仅来源于报纸或报告文学素材,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撰写和审视,有些案例缺乏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背景资料说明,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或几个理论点相对应。第二,案例要有时效性、典型性且难易适中,需要学生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第三,案例需要有翔实丰富的企业数据资料,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尽可能亲自撰写案例,确保案例背景资料的完整,具有可模拟性。只有教师对案例认真筛选和精心准备,后续的案例教学才能顺利实施。

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任何一方没有进入角色都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由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书本上的有关管理理论感觉比较抽象,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案例讨论中表现不积极,很少发言或根本不发言,这当中不排除学生的性格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由,而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在教师的鼓励和要求下,即使非常内向的学生也还是愿意发言的。(2)在听取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以免挫伤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3)在课堂上适时表扬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4)在课程评价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课堂表现分数,并告诉学生每次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课程成绩。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同样面临考验,很多失败的案例教学责任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未能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导游”、“导演”和“导师”。作为“导游”,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作为“导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剧本”,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作为导师,在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要进行深入思考,做出合理的评价。教师应该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进行把握,避免被学生所控制,在学生的“表演”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突出“剧本”的主题。教师还要合理挑选和搭配“演员”,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上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需要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论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还是个人人格魅力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案例点评的艺术性在案例讨论后,学生总是非常关心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得到教师肯定的小组会欢呼雀跃,反之则垂头丧气。其实学生的表现非常正常,他们认为案例讨论就像解数学题一样,结果非对即错。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案例分析不能简单地注重结果,而更应关注过程。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的结果,但可以有多种方式,关键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案例点评中可综合评价学生在主要问题分析、决策方案选择、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语言力求中肯并具有艺术性。

案例教学资源的限制对于北大、清华管理类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EMBA学生中的71.2%,MBA学生中的68.6%,本科生中的59.0%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而期望案例教学学时占总学时30%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92%和82%,同时,调查显示,实际案例教学的比重与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在学时分配方面,本课程的学时数通常为4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又要兼顾相应的案例,讨论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在学生人数的控制方面,目前本科生上课的人数一般较多,大多是合班上课,进行案例教学时很难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学生没有良好的讨论环境,难以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实施案例教学的学校或学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案例教学资源,例如提供良好的师资培训、建设教学案例库、提供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室等,便于学生进行圆桌讨论,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针对学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课前自学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案例,以便争取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案例教学。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无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尽管该教学方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胡冬鸣.论案例教学艺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第9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55-0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作为管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教师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课堂上充分地与学生讲解沟通,教授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独立思考,并在现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已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观点。目前社会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如人意,由于这种“供过于求”的现象日趋严峻,所以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能熟练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练运用,而且还应当具备较高的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体制等方面未能与社会时展同步变化,致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一种专业课程,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今普遍的教学方法很少联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作深入的分析,只是停留在将原理解释明白,将理论概念阐述清楚的层面上,致使整体授课效果不是很理想。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受自身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的限制,高校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缺少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是一门很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科,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了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和实际相结合,从而导致我国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掌握知识过于片面,对实践不够重视的现象。

2.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应的产生了各种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致使很多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有相当大的鸿沟。客场理论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学理论知识用不上,工作理想化,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致使学生在课堂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由于目前中国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很少,几乎没有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用的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缺乏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原因之一。

4.高校教师实践经验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缺乏不仅是学生的弱点也是教师的硬伤。

5.在结业考试过程中缺乏创新,过分追求答案一致性。目前的教学管理为适应考试的需求,把考试结果当作教学的根本目标,一味的追求答案的一致性,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的求新求异,从权变的思维出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