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泼水节的习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泼水节的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泼水节的习俗

第1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泼水节是2020年4月13日到4月16日。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历史起源: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祥,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提拉找到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听了英达提拉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的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活动(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为空白,它既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传说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一天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忙着做一些佛事活动;到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至此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第3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阅读题

(共25题;共127分)

1.

(1分)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缩句

________。

2.

(10分)比一比,再组词

奶________

抄________

第________

始________

咬________

扔________

吵________

弟________

抬________

校________

3.

(2分)多音字组词。

mài

________

mò________

4.

(4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接见________

拜见________

会见________

遇见________

5.

(4分)读一读,选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回忆________(yì

rì)

逗________松鼠(dǒu

dòu)

蔷薇________(wēi

wéi)

逮________蝈蝈(zǎi

dǎi)

6.

(5分)读拼音,写汉字。

xiānɡ

xìnɡ

xiānɡ

shuǐ

ni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味________妹________

祥________样________

桶________通________

8.

(4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泼(bō

pō)水节________

西双版纳(là

nà)________

凤(fèn

fèng)凰 ________

翩翩(biān

piān)起舞

________

9.

(4分)看拼音,写汉字。

shuǐ

xiánɡ

xiànɡ

zhēnɡ

kě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3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欢乐—________

回响—________

象征—________

11.

(4分)把下面的词语分四类写下来。

火红

老人

苗族

金黄

苹果

姑娘

香蕉

回族

梨子

深蓝

小孩

壮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12.

(6分)比一比,再组词。

泼________

幸________

肯________

拨________

辛________

恳________

13.

(4分)按照短文的描写顺序,重新排列下面错乱的句子,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________不一会儿,地上的纸屑便服服帖帖地变得无影无踪了。

________一阵大风过后,接着落下豆大雨点。

________又过了一会儿,操场上开始积水了,雨柱打在积水上,一个个圈荡漾开去,像一朵朵美丽的花。

________大约一刻钟后,雨停了,我们出了教室到操场上去玩水了。

14.

(2分)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开始—________

离去—________

15.

(6分)加偏旁,变新字再组词。

发________

________

羊________

________

未________

________

16.

(5分)连词成句,再加标点。

①人民

傣族

迎来

一年

一度

泼水节

②铺满

地上

火红

花瓣

凤凰

17.

(9分)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老人________孩子________姑娘________小伙儿________个个身上湿淋淋________人人脸上笑开了花________

谁身上泼的水多________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________怎么能不高兴呢________

18.

(11分)根据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填空。

①这一天,人们________着桶,

________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________上香水,有的________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________往我衣领里________,我端盆向你身子上________。

②大家________,________,赛起了________,放起了________,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19.

(5分)照样子写句子。

例: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

欢乐的象脚鼓点在空中回响着。

①阳光下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

②张文是我最好的朋友。

20.

(4分)给下列字换偏旁变新字,再组词。

泼——________

________

祥——________

________

21.

(5分)把下面的节日和相应的民族连起来。

汉族________         芦笙节

蒙古族________       火把节

苗族________        那达慕大会

彝族________        泼水节

傣族________        端午节

22.

(5分)用下面两个词语造句。

一年一度……迎来……

23.

(4分)我会填

“吉”共________画,第2画是________。

“幸”共________画,音序是________。

24.

(8分)课外阅读。

天鹅湖是个圆形的湖,湖水清可见底,碧绿发口粮,好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湖的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低垂着头的柳树。她在微风吹动下,舒展着柔软的腰肢,拂动着细长的手臂,迎风起舞。树下是一片嫩绿的草地,草地上零零星星缀着红的、黄的、蓝的小野花,远远看去就像缀着绿色图案的绿缎子。湖上横跨着一座美丽的天鹅桥,就像一根腰带系在那里,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1)短文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抄写文中的比喻句:________。在这个比喻句中,作者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5.

(6分)读一读《欢乐的泼水节》,并填空。

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寺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1)这段话共几句(

),第几句具体写了泼水节的场景。(

A

.

B

.

C

.

(2)文中画线部分可以用一个词概括。(

A

.

男女老少

B

.

男男女女

C

.

人民大众

(3)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A

.

谁身上泼的水少,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肯定很高兴!

B

.

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肯定很高兴!

C

.

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少,肯定很不高兴!

参考答案

一、阅读题

(共25题;共127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4-2、

25-1、

第4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2、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祖诞辰。

3、浴佛又称灌佛,在古印度佛教中即为一种重要仪式,其源则在释迦降生的历史记载之中。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所记载,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之时,路经蓝毗尼园,行至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诞生了悉达多太子,此时,难陀和优波难陀龙王(另一说有九龙)吐清净水,灌太子身。这一历史传说在古印度时即已流行,近代在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罗伐底出土的佛传雕刻,都有反映这种情景的构图。后世浴佛是在佛陀诞生之日举行。

4、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有一个富庶的迦毗罗卫国,国王称为净饭王。净饭王有两位妻子,一曰摩耶夫人,次曰摩诃波波提。净饭王仁慈和善,善理国政,只可惜多年没有子嗣。有一天,摩耶夫人梦见有一匹六牙白象进入她的身体,随后就有了身孕。当时的印度有一习俗,女子在生产之前要回到娘家去。摩耶夫人也在此时动身回家。当她走到蓝毗尼园婆罗树下时,心中异常欢快。这时,摩耶夫人突觉腹痛,随后太子降生。小太子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一天适逢中国农历四月初八,即为佛诞日。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云集庙内,参加浴佛。在佛殿上,供奉着太子佛像,四众弟子顺序用小铜勺盛满香汤浴灌太子佛。在此前后还举行相关的法会,称为“浴佛节”。

第5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西双版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傣族泼水节、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章哈、基诺大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布朗族弹唱、傣族织锦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召树屯与南木诺娜、普洱茶(大益)制作技艺、傣族医药(睡药疗法)”11个项目,目前版纳州着力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绿色旅游产业相结合,探索变纯粹输血式的保护为保护与产业开发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强调把绿色旅游产业作为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载体,把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业的灵魂、内在动力,实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傣语称为“桑勘比迈”。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和东南亚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约在13世纪末随“南传上座部”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被接受并发展。

泼水节节期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节日之前,傣族同胞们要进行许多节前的准备:男人们忙着修复或制作要参加比赛的龙舟、制作高升、火花、孔明灯、杀猪宰牛;妇女们则精心缝制家人节日的盛装和准备美味佳肴。准备过节和节日的过程,是民间艺人全面展示自己才艺的极好机会,平时难以看到的技艺,这时都会有艺人展示。

节日期间,傣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曰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滴水祈福。晚上则是放孔明灯和水灯。按传统习俗,傣族乡亲们在村寨内用树枝蘸水,将象征着吉祥、祝福的清水洒向对方,祝福对方来年平安、吉祥幸福。由于游客慕名前往参加,泼水节的规模年胜一年,用树枝蘸水轻洒已经变为倾盆而泼,因而又被称作“东方狂欢节”。在此期间如果你登上他们的竹楼,无论是熟客还是生人,你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

现在的泼水节,已经成为全面展示傣族各个方面文化的节日。同时,也是傣族乡亲们利用自家竹楼开展傣家乐服务,用传统文化增收致富的好时机。傣族慢轮制陶

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和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之谜的钥匙。

傣族制陶最突出的特点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在用料和焙烧方式有自己的特点,有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两种方法。成坯方法有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制坯等方式。

当年发明慢轮制陶的地方和随着北越族群南迁而一路传播的制陶术,在其他地方已经灭绝。但在西双版纳,这种古老而又原始的制陶方法,却在一些村寨被完整保留。

傣族制陶由妇女世代相承,传承以家庭为主。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技艺流程包括取土、晒干、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和泥、安装转盘、制坯、拍打纹样、晾晒、平地堆烧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赕佛用具和佛寺建筑屋顶装饰用品等种类。因为宗教的关系,佛寺建筑屋顶装饰用品均由男性制作。

这种古老的制陶方法,在景洪市城郊的曼斗、曼阁和勐龙镇的曼飞龙村、橄榄坝的曼峦占村,勐海县打洛镇的勐景莱村、勐遮镇的曼朗村,每天都可以看到20多傣族妇女在为传承4000多年的文化血脉忙碌的身影。随着外界对傣族制陶的认识,制陶艺人们的产品已经不愁销路,古老的传统技艺,正在重新焕发出它的活力。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傣语意思为会唱歌的人。是傣族传统的演唱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布朗族中也有传唱。章哈既是歌手称谓,也是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

章哈的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和对唱两种。演唱也因伴奏乐器不同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傣族拉弦乐器“玎”伴奏,内容多为山歌、情歌,多倾诉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称作“哈赛玎”;另一种以单簧竹子吹管乐器筚伴奏,称作“哈赛筚”。章哈的演唱有即兴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祷歌和固定的叙事长歌等。其曲调与唱词语调联系密切,具有柔美抒情的特色。

傣族章哈有着悠久的历史,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祭寨神和勐神、赕佛及贺新房、婚嫁礼仪、孩子满月等多种喜庆场合都要请章哈演唱。

章哈曲目众多,内容丰富,保存了傣族诸多原始古老的歌谣、神话和传说,也有演唱人生礼仪,教育听者要尊老爱幼,为人处事的哲理和即兴演唱等等。

基诺大鼓舞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人击镲、伴舞伴歌。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贝叶经制作技艺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人类文明的早期把文字刻写在甲骨、木简、竹简上的方法,为记录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开创了先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早已被新的技术所取代,成为历史。但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中,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把文字刻写在加工好的贝叶树叶片上的传统,人们把他们刻写好的叶片称之为“贝叶经”。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据专家学者们考证,认为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泰国、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的。现在发现有贝叶经留存的国家,除了中国,还有印度、泰国、缅甸、老挝、斯里兰卡等国。

在西双版纳保存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两种,其规格有每页四行、五行、六行和八行式等四种,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记载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内容,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也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形成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也使西双版纳成为我国唯一制作贝叶经的地方。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民间,每年都有一个信徒向佛寺敬献贝叶经的习俗叫“赕坦”。但是,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赕贝叶经原件的人越来越少,大量被机制纸复印的经文所取代。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对于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是傣族造型艺术最早期的表达方式之一,经历了从实用到工艺艺术的发展历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鬼神崇拜、佛教信仰等精神生活,都与傣锦密切相关。

傣族女性,历来以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温柔善良、体态婀娜多姿著称。劳作之余,她们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融入生活必须品——傣锦的编织之中,创造出了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庄严的佛塔亭阁及各种变化无常、多姿多彩的几何图案,用于表达她们的精神需求,形成了朴素而别致的傣锦艺术风格。

傣族织锦以白底为主,衬托出一个个单一独立的图形或者多次重复的连续花纹,形象生动、轮廓鲜明而给人深刻印象。

近几年,经过西双版纳文化工作者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傣族织锦重新焕发出它的民间艺术魅力,成为艺术和生活实用品。召树屯与喃木诺

口传长诗《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是傣族最著名、最优秀且流传最广的爱情赞美诗,历史久远。不仅有口头传承的说唱韵文(长诗)和散文体长篇故事,还被民间画师作为佛寺壁画的创作题材而广泛运用。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叙事长诗,以傣族独特的艺术手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召树屯、喃木诺娜这两个代表傣家人完美性格特征和理想追求的典型人物。在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不仅着力描绘了他们外在的美,而且以优美细腻的描述,揭示了他们内在的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歌颂了他们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刚毅精神,使之千百年来一直活在傣家人心中,成为人们理想中最完美幸福的偶像:男人就要象召树屯那样勇敢坚定,女人就要象喃木诺娜那样善良忠贞。

傣族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起源早,流传广,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是西双版纳傣族男性最喜爱的传统舞蹈之一。具有祭祀神灵、驱邪避灾、庆贺丰年、强健身心、以舞会友等多重功能,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

象脚鼓舞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是了解傣民族外柔内刚个性特征形成的鲜活资料,体现了傣族舞蹈的审美倾向。经过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和创新,已超越了写实的模仿,发展为象征和比拟的表现,具有美的韵律,并以其含蓄而坚毅、顽强进取又风度翩翩的气质,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普洱茶(大益茶)制作技艺

“大益”普洱茶,是勐海茶厂在继承西双版纳民间制茶技艺的基础上,利用当地丰富的茶叶资源研制和生产的。

自然的茶叶产品,每个单一茶菁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拼配就是根据各个茶叶品种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合,取长补短,弥补单一茶菁的不足,有效地将各个茶叶品种的优点展示出来。“发酵”特指“人工后发酵”。

大益茶的关键技术就是“拼配和发酵”,两者密不可分。拼配是他的灵魂,发酵是他的核心。

布朗族弹唱(布朗族民歌)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用歌声表达自己文化和感情的形式,其唱腔圆润委婉,明亮清晰,具有独特的音调韵律,其韵律又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用不同的调式演唱。演唱的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祖先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儿歌等。按本民族唱法分类,其唱法可分为“索、笙、甩、宰、摆、脱麻、赶养、摆总、软苏”等。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数千年来,布朗族弹唱一直是布朗族人民口授心记来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

傣族医药(睡药疗法)

第6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多媒体技术 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2-7661(2016)05-0063-01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生活中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实现了符合信息时代的一种阅读方式。

2.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新颖、细致、形式多样、交互性强、跨越时空等优势。多媒体技术在处理信息时,具有生动性、集成性、广泛性、高效性、参与性、可选择性等等特点。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知识网络体系或物件内部结构清晰的展现出来,便于受教者更好地理解深层次的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问题。基本原理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点时,最先反应的是以往的相关知识经验,因此,必须进一步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相关知识经验,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刺激和指导,反思以往经验、扩展知识经验,甚至改变错误认知观念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经验。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新奇多变的事物有利于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产生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对于周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好小学生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属于新鲜事物,富于变幻的多媒体课件能够缓解学生的疲劳学习状态,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声像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看雪》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选取不同的雪景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在了解各种各样雪景的同时,增强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于“看雪”的强烈愿望,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展开课文的学习。

2.多媒体技术能够攻破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能够变静为动,变快为慢,使学生获得明确的感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攻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时候,大多数汉族小学生认为将水泼到别人身上是对他人的侮辱,是不正确的行为,因此难以理解傣族泼水节的习俗。为了攻破这一教学难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境况,同时为学生讲解泼水节的来历以及节日当天的礼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讲到的与边疆人民共度民族节日的盛景。

第7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甲: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咱们谈谈“讲礼貌”。人与人之间应该讲礼貌。

乙:讲礼貌非常重要。(附和的口气)

甲:礼貌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礼貌是感情的“粘结剂”;礼貌是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礼貌是伸向在困境中人的一只“温暖的手”。

乙:看来还真得讲礼貌。

甲:比如大家清晨第一次见面,一般都要打个招呼:“早上好”!

乙:“早上好”

甲:别小看这句:“早上好”,它让人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乙:的确如此,热死了。(动作:擦拭满头大汗,给自己扇风)

甲:其实讲礼貌就是要真心对待对方。

乙:就是就是,真心是最重要的。

甲:对外宾,我们可以说:“May I help you?”

乙:我能帮您忙吗?

甲:遇到年纪大的外宾,我们可以说:“You first,please.”

乙:您先请。

甲:只要的真心的,就是有礼貌。

乙:对,真心诚意最重要。

甲:到过云南的朋友都知道,云南有一习俗,“泼水节”。为了表达友谊和热情,就往身上泼水,这可能是与云南的气候有关,因为那儿热,不用担心客人会感冒。

乙:这个礼节好,特别是对那些不好洗澡的人来说。

甲:好不好那是人家少数民族的礼节,风俗习惯嘛。不过这礼节要是用到我们哈尔滨,恐怕就不行。

乙:那不照样吗。

甲:照样?

乙:那当然,人家的习惯吗。

甲:假如你,在哈尔滨,冬天,零下三十多度,犀利的北风刮个不停,你西装革履的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 。

乙:慢,我怎么越听我越像来自北方的一只狼。

甲:狼不狼的咱先不管,突然,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出现在你的面前。

乙:要表达诚意。

甲:姑娘从家里弄来一桶凉水。

乙:废话,用开水那是退鸡毛。

甲:往你头上这么一浇。

乙:感觉好舒服奥。

甲:再看你。

乙:两眼直直的盯着姑娘。

甲:现在你已经不像你了。

乙:像什么?

甲:整个一根冰棍

第8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初识西双版纳

出发前,我就在网上了解到: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景观以丰富迷人的热带雨林、珍稀动物和绚丽多彩的多民族风情为主体。

这里大部分人家是傣族人。傣家人是热情的,却有着很多你所不了解的习俗。到傣家竹楼中做客,家楼里客厅内有三根柱子,卧室中的两根,靠外的一根是“吉祥柱”,靠里的一根称为“升天柱”,最后的一根在火塘旁边,是傣家的“顶天柱”。“升天柱”和“顶天柱”是绝对不许触摸的;而屋内的火塘不能用脚跨过,不能随意移动火塘里支锅用的铁三角架;还有就是未经主人允许不能看主人的卧室,否则你有可能会被留下来当三年苦工哦,若是男人看了,傣家人还可能会要求他入赘当女婿呢。

除傣族外,西双版纳还聚居着哈尼、瑶族等13个少数民族。每到周末,这些少数民族与傣族人一起肩挑怀抱着一摞摞的货物到集市上换购,那时整个西双版纳在万重青山绿水之间,便成为一块流动的鲜艳海洋,充盈着最明媚的色彩……

西双版纳的风情画卷,正如这里四季不变的阳光,神秘而迷人,温柔而甜美。

西双版纳州府景洪靠山面水,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傣家竹楼,一户户的鲜花、芭蕉树、凤尾竹尽显傣家风情。若不愿远行,景洪市内的民族风情园、橄榄坝等都可以体味傣家风貌。而由景洪汽车站搭车往南远行到小街、勐龙,向西行到勐混或向东行到勐腊,没有了游人的喧嚣与繁杂,原始的傣家村寨在碧绿的田野间仿佛就这样静静伫立了千百年,景色也是一年四季的青翠,一年四季的悠然和平静,衬托着傣家人善良而甜蜜的笑容。

与西双版纳开始约会

下车时是早上7∶16,算下来整个路程耗费11个多小时,因为没有安检,全程比通常时间要加快了不少。怎样形容西双版纳?在车上我就考虑这个问题,直到离开。

孔雀?大象?傣楼?泼水节?热带水果?傣味烧烤?寺庙?花卉?还是……

古代傣语中,版纳被称为“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因为动植物资源丰富,又被唤作“动植物的王国”。的确,除了林木葱郁,我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对于已经越来越现代感时尚化的版纳,我想象的原初的面貌越来越模糊,痕迹越来越淡化的境况下,我不知道是失落还是欣慰?

这里没有明显的季节之分,年平均气温21.7度,最高时达41.1度,最低气温2.7度。澜沧江穿城而过,似一条剔透的玉带,飘拂过这块风情四溢的乐土。江南是景洪的城市中心区;江北则为新兴工业区,澜沧江大桥贯穿南北,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新兴城市。

我顺着勐勒大道,向州歌舞团招待所方向而去。看着临街的各种店铺,你会感到分不清是在版纳,还是在北京、上海、西安、福州的某一条商业街道,景洪已然是现代都市,唯一能让它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征就是街道上永远绿荫密布的巡道树。有趣的是,这里的巡道树也不乏果树,龙眼、椰子,但没有人在成熟的季节随手摘取,因为热带水果在这里司空见惯,便宜得让人大跌眼镜。

还好,我找到了一个很有版纳特色的地方,3天时间,它不仅让我感到有趣而且划算。素有“孔雀羽瓴”之称的橄榄坝是西双版纳州境内独一无二的原始自然生态村寨群落,园内五寨连珠,浑然天成。

走进原生态村寨

小车沿着澜沧江左岸飞速疾驰,依旧是起伏颠簸的弯道,不过我已经适应,不再惊慌。45分钟后到站,距离橄榄坝大门还有一段距离,我叫了一辆摩的上去,拉摩的的师傅热情得让我不知所措,从我一上车就喋喋不休地规划起我的行动来,他哪里知道,我这个游人还是跟别的游人不同的。快速越过相对贫困的曼将村,在通往曼乍村寨和曼春满古佛寺的路口,我谢绝摩的师傅的安排,坚持徒步串寨。

橄榄坝在傣语中叫“勐罕”,“罕”的意思就是卷起来。到了这里,才感觉到是身处热带风光和民族色彩浓郁的古寨地区了,否则真是有点怅然若失。热带植物就不用说了。棕榈、椰子、芭蕉、槟榔遮荫蔽日,芒果、菠萝蜜、绣球果、椰子,看得我口水都出来了,我是一日不吃饭没事,一顿不吃水果不行,绰号“水果大王”。

但在此地,竹木结构的房子离地而盖,还是抢了我的注意力。几千年前,这里的人就住在用竹木搭建在空中的干栏式楼房之中,沿袭至今日。傣族竹楼就是这类杆栏式建筑的翻版。这种建筑的特点是,楼下悬空,养牲畜,放东西,通风透气,预防潮湿和提防野兽偷袭,上面是生活区,上下互不干扰,各得其所,倒是非常符合当地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所需……

牵着玉棒的手,我们沿着安静的村路穿过曼春满村向曼听村而去,路上,热带植物将一个个竹楼分割开来,竹楼间距较大,多半陈旧破损,看得出岁月的剥蚀和这里的自然,也有稍新的竹楼,在绿树红花的簇拥中,少女般宁静怡然。

穿着那件有着亲近感的傣族裙,我和玉棒照了在橄榄坝的第一张像。也不知怎么的,我本来想着独自游荡,但遇到玉棒我觉得是缘分。

前面的寨子比较大,叫曼春满,因为林木繁盛,又称花园寨。寨里有个古佛寺,叫曼春满,金碧辉煌中,有着一种不被打扰的安宁。凤尾竹下,尖尖的庙顶,红砖灰瓦,彩绘复杂、色彩浓艳,一派东南亚寺庙建筑风格。这个佛寺有着1400多年历史,是西双版纳众多佛寺中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我对宗教没什么研究,还是仔细地看了一下上面的文字。原来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源远流传中,很早便有烧符咒蜡来求佛祖消除疾苦灾难的说法。这个宗教传统在东南亚地区仍很流行。如果病魔缠身,行事不如愿,生意不兴隆,可以在佛祖前烧罐有符咒的蜡烛,祈求心愿得遂。符咒蜡由出家僧人用蜂巢、蜡及写有吉语的符咒制成,分为祛灾蜂蜡、财运蜂蜡、人运蜂蜡。

大面积的桔红色出现在我的左前方。披着袈裟的小僧人正在往绳子上晾晒布单,出家人比起同年龄孩子要自立的多了。

脱掉鞋子,进入佛门,里面主要展示的是赕佛、颂经、拜佛等佛教文化活动。我更喜欢典型的缅寺寺庙建筑,喜欢那上面油彩的精致与斑斓,以及尖顶上的玲珑佛标,一遇风吹,就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之声。

玉棒不声不响地跟在我的身后,偶尔会在我的导演下摁下快门。“真是漂亮!”听得出玉棒的自豪。我回头很注意地又一次打量了一下玉棒,这个傣族中年妇女,是傣族园和这个时展最合拍的见证人,是这里的真正主人。

我和玉棒最后是在澜沧江边告别的,那是在去过泼水广场之后。她的影子最终淡出我的视线,却在我的记忆胶片中,一片槟榔和芒果树,以及佛塔寺构成的傣族风俗画面中定格,纯朴、善良、勤劳。

而现在,我要紧拉玉棒的手,走向激动人心的泼水广场,以及前面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我预期的每一个地方。

亲历“泼水节”

泼水表演的大型露天剧场没有人影,咦?纳闷间,瞥见三三两两的人走进一旁的演出剧场。等我和玉棒赶过去时,里面的看台上已经座无虚席,估计有一两千人,三个小时前还人影稀落哪,怎么这会儿冒出这么多人?!脆就不找座位,拎着相机往前台蹭,不蹭就没有好机会拍照片。

台上翩翩起舞,镜头里是一水水靓丽年轻的容颜,鲜艳的傣族裙将她们发育很好的身材包裹的摇曳生姿,一招一式,一笑一颦都流泻着青春妩媚。坐在贵宾座的看客基本都是男士。目不转睛,心无旁骛,我猜是被这异族风情的浪漫给迷住了。

节目中间嘎然而止,全体女演员,不对,这里叫小卜哨,站到观众席前,接受客人的评判。“如果你认为哪个小卜哨最符合你心中美丽的傣族美女标准,你就给她戴上香包,投她一票……”场上呼啦一下子就骚动起来,举着香包架子的女孩前后挤满了掏钱的游客,10元一个,我看了一下多半是男士。一大排的小卜哨中,刚才还都在仰着下巴,挺着背的,一会儿又变了姿势,原来,香包只集中地挂在了几个形象更突出的小卜哨的脖子上……

不由自主地我就笑了,又是一场选秀,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到处都是美女经济。下辈子,如若不美,就不要出生了,省得落寞……打住,话扯远啦。

婀娜犹如舞蹈演员,多情犹如画中的美女,这些是人们想象中的傣家少女,想象的根源在于口口相传的误读。光阴荏苒,时代更迭,一切都在变换着模样,小卜哨们亦非昔日可以随意观赏,而早已进入商业时代。她们婀娜依然,美丽依旧,柔美窈窕,一副生动青春的面孔,如果你误读了她们的多情,那就免不了要受伤害,因为多情只是别人的一厢情愿,只有在她们走下台,走到人群中表演时,才会偶尔捕捉到那带点多情的眼神,而那也只是职业的需要。

来之前,还听说傣族保留着傣女出浴的风俗,如果要看到原始一些的,那就要凭每个人各自的运气了。

橄榄坝最宽阔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泼水广场。这里有一个口号叫做“天天欢度泼水节”,如果没机会赶上每年一次的泼水节,那就一定要到这里来领略一番,且决不失约。

傣族人把水视为神圣之水、圣洁之水和爱情之水。昆明民族村和景洪的几处街道上我曾见到一个个水亭。水亭桌上通常摆放着一或两个水罐,里面盛满了净水。起初我还不知何用?后来请教当地人,傣家人就是让你随时随地洗手,与水相亲啊。

剧场的人迅速散尽,人流汇向广场中心,高台上的大象一身白色装扮,宽厚的脊背上驮着缅式建筑风格的尖顶,民俗风情不言而喻。很多游人换上了傣族青年男女的民族服装,隆重得过节一般。大喇叭响起来,音乐欢快地在空中回荡,一场大型泼水表演即刻开始。

我把背包塞到玉棒手里就冲进更衣室,换上玫瑰粉色的沙质筒裙。以我多年嗜好游泳的经验,我那套黄色的筒裙,落到水里,很容易现形,还是含蓄点好。

出来时,主持人岩(发ai音)仔已拉开架势,准备主持了。几个身着金色皇冠服饰的女孩子走过来,十分耀目。“想合影的10元一次”,穿便装的一个女子小声地说,看出来,她就是给这些女孩子做经纪的。“玉棒,快拍!”我站在她们身后,双手并拢,放在胸前,众目睽睽。

趁着演出还在等待,我拽起玉棒走出一层又一层的人圈。柔软的草地上,坐着一群蓝衣白纱的女孩子,全都梳着一丝不乱的发髻,脸上涂着通透的粉底……原来是舞台上演出的小卜哨,也在等候泼水活动的鸣锣开始。

“真泼啊?”我问。“当然啦,泼水节泼出的水是祝福的水,吉祥的水,没有人会因为水泼湿了衣服而生气,只会感到幸运和高兴。”傣族人认为,人们走乡串寨,相互泼水,实际等于彼此之间祝福致意,泼你是看得起你,你若成了落汤鸡,那就该向你道喜了……

“少多哩(傣族对漂亮女子的称呼)”,几分钟前认识的小卜哨拉着长声叫我,我赶紧跑回人群,挤进最里层,还没站稳,隆重的泼水节目就开始了。

巨大的水柱从广场中央喷洒出来,刚才还是干燥的地上,瞬间水流成河。无数的小盆子,舀下去,泼向天空,形成水浪风涌的茫茫水雾,伴随着追逐、嬉闹的声音,水浪越加高涨,此起彼伏,最后形成一个个水帘,以至尺寸间看不清对方的眉眼。

刚开始还找好了目标,多半是那些假扮毛多哩(傣族人对帅哥的叫法)的游客,泼起来后就晕头转向,不知南北,只有招架之力,无还手之功了。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体,当有力量给与推动时,能量是巨大的,譬如发电。

显然是被泼蒙了,我无法站立,因为我成了周围人“攻击”的中心,几乎要坐到水里……找了一个空隙逃将出来,定了定神,这才发现,我已经被浇得七零八落,而里面形势正酣,越发激情四射,情绪高涨起来……

最幸福的时刻是你可以自由释放,而又不受约束。

澜沧江边惜别

两个冰激凌,我和玉棒人手一个,大呼小叫,搞得我口干舌燥。显然这个傣族妇女也被我的热情大大地激发,开心让她的脸上绽放了神采,而我则低头一张一张过相片,看看镜头中的我什么滑稽样?

继续串寨。那颗塔包树太吸引我了,还有满地垂落的菩提树的果实――黑色的小硬核。

云南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植物易于生长,竟然出现塔里长树,树里生塔的奇观。种子不知道是风吹来还是鸟儿衔来的,落在了塔身内,在塔身的缝隙中慢慢生长,经年累月,终于扎根于土地,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塔包树或者树包塔奇观。当地人以此比拟相爱至深的男女,相依相拥,爱情绵长。

玉棒说,景谷县城一座寺庙内塔包树、树包塔两种奇观并存,真是令人拍案叫奇。塔包树附近有一眼水井。比较新,井口两边各立着一个门神,看山去更像是一个艺术作品,图案花纹蕴含宗教色彩。

眼前一条小道延伸很远,两边是茂密的绿色植物,看不到边。“小道尽头是澜沧江”,玉棒说。“哦,附近还有什么可看的?最后去澜沧江……”“勐罕曼听佛塔寺。”

红色与金色的尖顶围墙,红的底儿,金的大象、孔雀羽毛和眼状花纹图案,构成佛塔寺的主体,围绕着寺中心洁白素裹的白塔,祥和而安宁,素雅而夺目的气质,令人遐想。

佛寺的一侧还在施工,没有更多停留。

我见到了孔雀。敢肯定那是雄孔雀。因为有约140厘米长的身体,腹部和头顶那簇直立的羽冠皆为翠蓝色,那般饱满。背部有紫铜色光泽,尾部延抻伸展为屏,竟达1米多以上,众多的,大图案的眼状斑由紫色、蓝色、黄色和红色构成,在羽屏撑满的时候,艳丽夺目,慑人心魄。如果是雌的,绝无此视觉效果。

在这里见到孔雀并不奇怪,橄榄坝的别名就是“绿孔雀尾巴”,见不到反倒是奇怪了。孔雀羽毛,因其美丽,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清代时,以其与褐马鸡尾羽配合制成“花翎”,以翎眼多寡区别官阶等级。孔雀的行止动作,宛若舞姿,民间模仿其动作编成“孔雀舞”……《云南印象》的创始人杨丽萍,就是因了孔雀舞而走向世界……后来,我索性就抱了一只在怀里,摩挲起它斑斓如锦缎似的羽毛,有一点点陶醉。

从一个伸向江边的路口下去,踏过碎石路面,开阔的江面一览无余,远处一个小码头有人影和船影在动,落日晚霞挂在江水的尽头,金红灿烂。清风微拂,吹起我轻柔的蓝纱,仿佛蝴蝶的翅膀在翩翩起舞。美丽的西双版纳,自由美好,与我的向往吻合,一切都会化作精灵,融入血液,渗进骨髓,孕育绽放。

西双版纳气候炎热、潮湿,居民喜食酸、辣,所以脸上青春痘常驻是常事。为了那些很酷的味道,“青春”一次又如何?

吃在西双版纳

特色水果

芒果 芒果肉质肥厚、甜美,有“水果之王”的美称。外地人只知品尝成熟时的甜美,殊不知芒果还有另类吃法。每年四、五月份,当芒果长到拳头大小,此时味道除了酸还是酸,把皮剥了,切成长条,蘸盐和辣椒粉吃。吃的人只觉得满口都是又酸又脆又辣又香,不住啧嘴。旁边不想吃的人也忍不住条件反射的直咽口水。

菠萝菠萝的吃法就多了。可以把皮剥了,直接吃;也可以蘸盐和辣椒吃,又甜又咸又辣,味道怪怪的。不想把菠萝当水果吃,也行,那就当菜吃吧。将菠萝去皮,切成薄片,倒进油锅里炒肉丝,起锅时洒上芜荽、葱叶,美其名曰“菠萝炒肉”。肉丝只能用猪肉,否则会破坏这道菜甜而鲜的味道。菠萝还可以当饭吃。把带皮的菠萝中间挖空了,放入紫米和水,蒸熟了就是甜又香的菠萝饭了。

芭蕉和菠萝一样,芭蕉不仅是水果,还可以当菜。把熟透的芭蕉去皮,切成长片,放入滚烫的油锅中,炸至金黄起锅,在表层洒点淡淡的盐,名为“油炸芭蕉”。软黏的芭蕉经此油炸后,外面变成香脆,里面却还是原味,吃起来有种特别的感觉,象吃油炸冰淇淋。新鲜、熟透的芭蕉吃不完怎么办?切成片,晒成芭蕉干,看电视时当做零食吃。芭蕉干比新鲜芭蕉还要甜,又不似红薯干那样坚硬,是很好的零食。

竹筒煮汤

竹筒煮汤是哈尼族食品色最鲜明的菜肴,以竹筒为锅,可者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烹制时,砍下一节节的新鲜龙竹,略加涮洗,将备煮的鸡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味后,倒入装有葱花、芫荽的器具内食用。

香茅草烤鸡

把宰好的鸡洗净,放在火炭上烘烤至六成熟,然后把肉剔下来,用舂盐棒捶软,捶碎。把预先切好、拌拢的葱、蒜、芫荽、青辣椒、盐等拌合在一起,捏成拳头大的一坨,用洗净的香茅草捆住,用竹片夹起来,放在火炭上烘烤。肉烤熟后,再抹上猪油继续烘烤几分钟,去掉香茅草就可以吃了。这种菜肴香辣可口,味道鲜美,颇受欢迎。

油炸青苔

青苔傣语称为“改”和“捣”,它是从江河里捞出来洗净后,加工成青苔干片的食用品。油炸青苔傣语称为“改英”,它的做法是:先将青苔压成薄饼,撒上细姜片、盐、水调成姜汤,晒干后而成干青苔片。待食用时,用剪刀把干青苔片剪成巴掌大的小块,丢进油锅里煎黄就可以捞出,当作餐桌上的一道菜食用。油炸青苔既香脆,又有海味,是别具一格的傣族风味菜。

卵石鲜鱼汤

是布朗族的特色菜,鱼汤鲜美味甜,而且具有烧石的干香味。制作时,将河中卵石取来放到火塘中烧红,又将烧红的卵石一个接一个地放入盛有清水和鲜鱼的锅内,直至使水沸腾,然后又将烧红的盐块放入,鲜鱼汤便烧成了。

黄蚂蚁蛋

黄蚂蚁生长在树上,蚁巢用树叶牵连成圆球形。黄蚂蚁蛋食用法有3种。凉拌:蚂蚁蛋用开水烫过和烧熟的蕃匣、葱、蒜、香菜、辣椒剁碎食用;蒸食:蚂蚁蛋和葱、姜、蒜、青辣椒拌匀后,用芭蕉叶包好蒸熟食用;烧汤:用蕃茄、香菜和蚂蚁蛋一起煮10分钟即可。是当地人喜爱的名菜。

西双版纳十看

一看生态

在西双版纳,每当夜晚起雾时,大地便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直到次日中午雾才渐渐消散。浓雾过处,水滴凝聚在叶片表面,慢慢地滴淌到下层的叶片,只听得静悄悄的林中不时传来“滴滴嗒嗒”的落水声,十分美妙。各民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了这一迷人的生态奇观。

二看雨林

西双版纳800万亩热带雨林,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它根藤交错,繁花似锦,野果累累,山菜茂盛。独特、优裕的生存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生态保护观念,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三看贝叶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让西双版纳傣族与贝叶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厅首次把文字刻在贝叶上,至今近两千年了。在漫长的历史中,贝叶像一叶神舟,驮载着傣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记述经文、历史、政治、制度等,形成了特色鲜明、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贝叶文化”。

四看歌舞

西双版纳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歌舞丰富多彩,培养出了刀美兰、杨丽萍等著名舞蹈家。傣族的音乐悦耳动听,除了为舞蹈伴奏外,常与诗歌相结合。雕刻、绘画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 佛塔和佛寺随处可见。傣族民居──竹楼,是我国现存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造型古雅别致,住在里面清凉舒爽。傣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表示勇敢、美观,亦能吸引异性的爱慕。

五看村落

走入傣家,仿佛是到了另一个时空,游人不禁陡生隔世之感。傣家竹楼造型美观,简朴而又不失雅致,且有冬暖夏凉和防潮防震的特点。宽敞的庭院洁净、舒适。院落子里种满了各种热带四时果树,爱美的傣家人还广种奇花异草,各种花草奇斗妍,竟放芬芳,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到傣家竹楼上作客,傣家人一整套待客礼仪令人产生由衷的感动和许多感想。

六看节庆

西双版纳节庆很多,最著名的当然是傣族的“泼水节”。泼水广场上,身着五颜六色的民族盛装,头发梳理得干干净净的傣族姑娘们天仙下凡般地款款走来,景洪这个边陲小城刹那间变成了一片人间仙境。广场上到处都是你追我赶相互泼水的人群,就连小巷里也挤满了水战的人。老的少的大的小的,一人一只小桶或是一个盆子,见了人就泼水,到处都是惊呼声与欢笑声。

七看饮食

西双版纳饮食风味独特,有糯米及糯米制品、竹子及竹笋制作的食品、剁生白旺与喃咪、独具匠心的烧烤、丰富的热带亚热带雨林野菜、绿叶包蒸与特色煮品、鲜花菜肴与昆虫美味。在加工工艺上别具一格,以“剁”、“腌”、“舂”、“包”为主。烹饪方法主要是“烤”、“蒸”、“煮”、“炸”。味觉上以咸、酸、辣、香、苦为主。西双版纳具有热情好客的饮食礼仪传统和文明卫生的良好饮食习惯。

八看服饰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服饰自然天成,用色大胆,色彩丰富,纹样新颖。“孔雀吉祥”的傣族服饰简洁大方、实用美丽。“神话满身”的哈尼族服饰,特色鲜明。“鲜花为媒”的布朗族服饰,式样古朴。美丽独特的基诺族服饰,做工考究。色彩鲜艳的拉祜族服饰,非常适应山区生活。“盘瓠裔胄”的瑶族服饰,更是别具一格。

九看民间手工艺

西双版纳民间手工艺,主要有傣锦、银饰品、黑陶、竹藤篾工艺编织品、牛角制品、哈尼族乐器、拉祜族芦笙、缅玉珠宝、木雕、竹雕等。工艺品做工精细,质量上乘,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第9篇: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1、侗族的春节习俗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2、白族的春节习俗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3、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4、傈僳族的春节习俗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5、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6、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7、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8、哈尼族的春节习俗

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9、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10、仫佬族的春节习俗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11、独龙族的春节习俗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12、鄂伦春族的春节习俗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13、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14、景颇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姑娘们便奖给神一碗香甜的米酒。

15、瑶族的春节习俗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16、鄂温克族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7、羌族的春节习俗

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18、纳西族的春节习俗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19、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20、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21、彝族的春节习俗

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22、水族的春节习俗

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贵州省,不数散居在广西族自治区。与许多民族一样,水族每年农正月初一至十五也过春节。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收拾房屋,缝制新衣,贴年画、春联,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春节期间,人们最重果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祀的习俗,有的地方在家门口临时放桌,摆上酒席。有的地方摆上箩筐,一头盛着各种生产工具,冀盼来年生产丰收。祭祀时,燃香烧纸,全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意。春节期间,水族小孩儿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相互走访庆贺新年。男女青年则汇集在村头寨尾,吹笙,击铜鼓,随着鼓点跳起各种铜鼓舞。节日期间往往鼓声昼夜不停,整个水族山寨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23、藏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4、东乡族的春节习俗

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25、京族的春节习俗

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26、苗族的春节习俗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7、壮族的春节习俗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28、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29、傣族的春节习俗节日知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