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有关生命的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生命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生命的文章

第1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讲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不确切性和不可触摸性,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的弊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再由语文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唯一性。语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身品德和涵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3结语

第2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仙人掌的启示

学校旁边的花店里摆放着好多仙人掌。店主说,仙人掌的花很漂亮,加上它的价钱便宜,我便买下一盆。

回到家,我把它放在阳台上,天天给它浇水施肥,盼望它快点儿生长,快点儿开花,可事与愿违。一个星期后,仙人掌在我的精心照料下,丝毫不见起色,反而越来越弱。盛怒之下,我将它弃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第二年春天,仙人掌开花了。直到这一刻,我才发觉,生命是如此美丽。

[啄木鸟医生]

面前有块巨石,硬搬会吃力不讨好,动动脑子,找好支点,巧借杠杆,巨石便听话得多。作文也如此,找个好的支点,方可状笔下之物,言心中之志。文章的题目是仙人掌的启示,可是文中并未将“启示”二字铺展开来。遇上这种情况,我们不妨想一想其中的“支点”。细读上面的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小作者的着力点——“支点”在于“生命”二字。为此,修改此文,我们得从“生命的法则”上下功夫。

[康复出院](片段)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已将仙人掌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一日,妈妈大扫除时发现了它,问是不是我养的。我低头凝视,眼前的一切让我茫然了——

仙人掌开花了。金黄金黄绸缎般的花儿,挨挨挤挤,一张张笑脸,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着。我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用手抚摸着花儿,这才发现,仙人掌的花瓣上满是花粉。

直到这一刻,我才发觉,生命是如此美丽。曾令我冷漠、令我愤怒的仙人掌,历经酷暑严寒,已将它全部的生命力展示出来,向人们奉献出灿烂的色彩。直到这一刻,我才发觉,在大自然一切有生命的物事中,自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此后,我怀着歉意,翻阅了有关书刊,明白了有关花卉生长的诀窍。原来,我在无意中对它的冷落,反而促使它更加茂盛的生长。仙人掌是热带植物,浇灌须有节制,否则,它的根会烂掉;即便它能勉强生存,开花也很艰难。

生命对于一切生物都只有一次,生命有它自身的规律。一味地溺爱,一味地增加养份,急功近利,对生命体本身反倒是一种摧残。

珍爱生命,更要珍视生命的法则。

第3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120―02

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由美丽的生命组成,它是宝贵的,是最值得珍惜的。同样,生命亦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如何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笔尖流淌出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准确把握生命的“脉搏”,叩响“热爱生命”的琴弦,便成了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的重心。“热爱生命”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作为铺垫,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整个单元的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主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版块,引领学生一起完成习作――《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受生命之“炫美”

教师出示多组图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生命之“炫美”。

图片1(舞蹈“千手观音”):这是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这美丽的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用常人没有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完成的。她们舞出了美丽,舞出了对生命的热爱。

图片2(岩壁中的幼苗):这是生长在岩壁中的一棵幼苗,它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竟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缺少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小节: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大自然中的生物对生命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习作――《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设计意图】“生命”的话题是四年级小学生所初涉的,在这一环节中由多幅图片导入,其中有他们所熟知的舞蹈,也有他们生活中见过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还有平时难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弱小生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观地感受画面美,并伴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情境的引导,来初步感受生命所带来的炫美,为之后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书写生命作铺垫。

二、揭示题目,准确把握生命之“脉搏”

笔者带领学生揭示题目:读了这次习作题目《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你认为这次习作我们要写些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出本次习作的题目《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中,学生逐渐捕捉到 “热爱生命”、“故事”这样两个关键词。同时学生也提出了疑问:什么样的故事才是“热爱生命”的故事呢?“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既揭示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指导选材,悉心洞察生命之“坚毅”

1.开拓视野,理解人们“热爱生命”的不同方式

(1)事例引导,拓展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所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不少,例如,与病魔抗争,有着顽强毅力的海伦凯勒;在5・12汶川地震中,独自返回教室营救其他同学的小班长林浩。(出示相关图片)

(2)“大事”化小,善于发现。其实热爱生命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满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3)补白练习,丰富语言。出示不同职业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生命”的概念还很模糊,对“热爱生命”这个话题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示几幅图片加上语言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补白练习,认识到除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外,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事。让学生把一个看起来“很大”的题目具体化、简单化,消除他们在写作前的畏难情绪,为接下来的写作打开畅通的渠道,用补白练习说话,帮助学生解题、破题。

2.图片引导,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对生命的热爱

(1)赏析图片,重识“生命”。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却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们努力生活,积极向上,不惧困难,其实就是热爱我们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刚才我们一直谈论的都是人类热爱生命的故事,其实生命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在大自然中同样具有生命的还有动物和植物,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片:

图片1(爬山虎):这是大片绿油油的爬山虎,经常被安排在不起眼的院角,大树遮挡了他们的阳光,它们没有广阔的生长空间。为了生存,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攀爬,他们征服着又高又陡的围墙,虽不引人注意,但仍旧生活得多姿多彩,他们热爱生命。

图片2(角马迁徙):每年7月底,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他们迁移是为了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因此,这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他们同样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再次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依旧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引路,让他们分别从不屈生长的植物、不惧艰辛的动物身上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中,感受到大自然中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事例,从而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命。

3.观察图片,说话练习。出示多组图片,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学生看看这些图片,读懂这些大自然的生灵是怎样热爱它们的生命的,选取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大自然的生灵是怎样热爱它们的生命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非常认真,接下的交流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他们从破土而出的种子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从搬运食物的小虫中看到了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气势;从仙人掌身上看到了不甘枯死的求生欲望;从峭壁的松树身上看到了坚毅的性格;从山野的蒲公英等植物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学生已经从上课伊始的无从下手变得有话可说,还说了很多他们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丰富异常。

四、范文引路,描绘生命之“色彩”

1.出示范文。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最受感动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并为学生准备一个片段,写的是一群蚂蚁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读读这个片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用范文为学生引路,让学生感受到要想让文章写得精彩,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如果能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情节更加生动,并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那文章一定会让读者赏心悦目。之后,给出习作过程中的几点建议,让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重点去写。

2.写作方法指导。读了这个片段,让学生说说其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好,值得学习。和学生共同梳理出以下写作要点:一是要用具体的事例来写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组织材料。二是可以着重选取一个细节去描写。三是习作中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四是叙述故事与写出自己的感悟,要巧妙地结合起来写。

五、当堂练笔,深化感悟生命之“力量”

第4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4、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等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采用多种导入方法。

1、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命的伟大、坚强。

2、由《荒岛余生》引入: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吗?他在濒临绝境时的惊人毅力让我们难以忘怀。其实又何止一个鲁滨孙,杰克·伦敦笔下那位无名的淘金者所表现出来的求生的欲望,所展现的生命的潜能更让我们震撼。

3、由生命现象引入:可结合七年级(上)课文《生命生命》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学生自主介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教师整理补充: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三、整体感知

1、看题目,有何感想,喜欢这个标题吗,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由题目进行联想。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 标出生字、词语,查工具书注音释义:

狼嚎(háo):大声叫。

转瞬(shùn)即逝:转眼就消逝了。

咀嚼(jǔ júe):用牙齿磨碎食物。

半身不遂(suì):原指身体一侧发生瘫痪,不能动弹。

⑵ 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复述梗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提醒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句,概括了解主人公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中痛苦煎熬的情形;感受人物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能量。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 理清课文主线,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

提示: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写一位淘金者在求生旅途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首先写到主人公恐惧的心理,因为狼嚎的声音而恐惧;到傍晚产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许就是解脱。以后的几天中,他凭着生命的意识前进,在极度虚弱时,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时也遇到死敌──病狼;于是出现人狼对峙──同样虚弱的人与狼的对峙。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靠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与狼也开始挑战生命的极限,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生死决斗。可以通过板书展示文章的主线:

饥饿觅食(狼嚎、恐惧、矛盾)──产生幻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③ 自读感触最深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朗读令自己心灵震动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为什么。

各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课后进一步熟悉课文,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⑴ 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⑵ 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可以反复阅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⑶ 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

2、学生自由解读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谈认识,谈感受,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重点从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建议: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提示、指导,如成功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怎样的刻画,表现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示例:

⑴ 课文中写他见到比尔的骨头时,“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主人公从这一堆有红有白,被狼啃得精光的骨头中,看到了一种可怕的凶兆:难到比尔的命运不正是自己将要面临的残酷现实吗?同时主人公那宽厚善良的心也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他有许多理由怨恨和鄙视死掉的同伴,然而这种感情却一下子为他对死者的怜悯所抵消了。他觉得不该嘲笑一个曾同大自然作过斗争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个曾一度同他共过患难的同伴,尽管他有不可宽恕的过失。

⑵ 课文写到他已靠近那希望之船,却可望而不可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仍要活下去……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多么坚强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作家紧接着用比喻,用动作烘托心理,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精力殆尽仍不屈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鲜明地把他奋力抗争的感人动态烘托出来。

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找到一丝毅力,比较坚强地划着”。出色的描写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虽虚弱到极点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衬托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提示: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充分肯定。

3、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4、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

二、拓展训练

1、“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课外阅读《热爱生命》全文。

第5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18-03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倡导人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1〕这一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会通过多种途径对生命形成特定的观念。〔2〕这些观念在日后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幼儿对生命的态度和其生命的质量。因此,学前儿童同样需要生命教育。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是帮助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3〕当前的学前儿童教育对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許多幼教工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也较片面,难以促使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积极情感。〔4〕目前我国大陆有关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已有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尚未建立起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从事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设计一套操作性强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命教育课程,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对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进行初步探讨。

二、课程目标

(一)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幼儿园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自然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为幼儿创造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方面。〔5〕对应的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技能,让幼儿体验到生命的珍贵、美好与平等,从而形成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二)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1.小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各项运动;保持积极情绪,体验和享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2)对待他人方面:接纳并喜爱他人,乐于与人交流,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3)对待自然方面:喜爱大自然,喜爱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成长规律、生活习性和相关特征,并有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中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了解身体的内部器官和功能,有自我保护和保健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运动,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能识别基本的情绪,掌握调整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2)对待他人方面:了解和关心身边的人,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3)对待自然方面: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了解身边的动植物,有保护自然的意识,有探索自然的兴趣。

3.大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生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其他生命与自己的关系;有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拥有健康积极的生命态度。(2)对待他人方面: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策略,认识不同职业的人的价值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3)对待自然方面:了解动植物成长和变化的规律,知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有保护、关爱动植物的意识,并了解如何保护、照顾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有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基本能力;欣赏所有生命的美,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追求高质量生命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

生命大体可分为人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两大类,前者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后者主要指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又可细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坚持合目的性、基础性、价值性、发展适宜性、兴趣性和直接经验性等原则。〔6〕应以幼儿的生命为中心,围绕引导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来组织课程内容。

(一)生命与自我

初步认识自我生命和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知道自我生命的来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清洁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了解运动锻炼对身体成长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走、跑、跳、投掷、攀登等技能,喜欢并积极参与各项运动;接纳并喜欢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乐于体验生活,初步形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品质;有学习榜样,有初步的人生理想。

(二)生命与他人、社会

了解、掌握自我生命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包括:他人生命的特点、规律和价值;与他人交往、相处的策略和方法;他人生命与自己的关系,对他人、社会应有的责任、态度和情感。

(三)生命与自然

第6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生命教育

开学第一天,六班的一位女同学哭哭啼啼地来办公室向班主任杨老师请假,说她继父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哥哥今天上午在家里喝药自杀了。这一消息让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震惊,因为他这位哥哥就是杨老师上一级教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升到本校高中部上高中,上期期末才听说辍学了。无独有偶,去年咱们成都某校一位女生因感情问题跳楼自杀了。这又让我想到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学生视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所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价值则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重要版块。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语文教育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记录着生命的跃动,也极富弹性和张力。语文教育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体现着对生命的感受、情怀和创造力,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使得语文教育具备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1 教师应对教材具有敏感性,让学生通过感悟来体味生命价值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育,使语文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

1.1 感悟亲情――认识生命的不易。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是何等的幸福。可是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于是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这些课文都可以用来引导孩子感悟亲情。

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以小见大,表现了一家人的尊老爱幼之情,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都讴歌了永恒的母爱这一主题;台湾作家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这篇文章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在爱与离别中成长;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的《母亲》写自己的童年,写自己的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这样的课文都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从而,让学生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呵护所有的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2 感悟友情――体会生命的快乐。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而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这样的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的确很多孩子都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

如,张之路《羚羊木雕》就赞美了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童话中,影子对盲孩子的友情和帮助让盲孩子获得了光明,也让自己获得了新生。这些文章很优美很感人,通过朗读与感悟学生都体会到了人生在世要学会关爱他人。

1.3 感悟自然――体会生命的伟大。不仅人是有感情的,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伟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如,《斑羚飞渡》讲了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羚羊在拿着猎枪的人们面前无疑是弱者,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让人自叹不如,看到这样的一幕谁还下得了手去伤害他们呢?学习后,学生无不为老羚羊的壮举感动,他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小思的《蝉》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席慕蓉的《贝壳》则告诉学生应该加倍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奇迹,让我们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要有敏感性,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语文课上,我们应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语文教育自身也要珍惜、尊重学生的生命,对学生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并遵循其生命成长的规律。

2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在引导学生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自读课文时,我提前布置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我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继而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表示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那就应更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并让学生背诵生命的名言,使学生懂得人的重要,生命的可贵。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亲人的追悼会,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能使学生贵生恶死。生日那天让学生听母亲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感受到自己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生命。

3 以作文为载体让学生书写对生命的感悟

新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是个性的张扬,更是生命的律动。面对习作,教师要多一些宽容,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要多一些尊重,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要多一些自由,不要用条条款款去约束。学生有了心理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才能尽情地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抒发自我情感,畅想自我未来。

在教学中,注重在作文指导的同时开展和谐共振、润物无声式的生命教育,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促使学生接触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所练“文”中展现不断提升的富有可贵生命精神的“人”,让“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从而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第7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李世石是韩国围棋第一人。因不满段位赛中不合理的规定,考到三段他便执意不继续考下去。但他的棋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常常出现三段赢九段的尴尬局面。他是韩国“力道围棋”的开拓者,每一步棋都力道十足,咄咄逼人,最后赢得酣畅淋漓。他是如此执迷于棋艺,每场比赛,他都定定地坐在棋盘边,没有一丝表情;赛后,他会长时间地跟对手复盘,一步一步,没有半点差错;餐后,别人都在聊天,唯有他手拿一本棋谱,坐在一边默默地打谱……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黑白世界,只有方格战场。所以,他一横空出世,便横扫天下,成就了19连胜的战绩。他对棋艺的大悟,与他对棋艺的执迷有关。

维尔乔,一个普通的医生,在一家普通的医院里忙碌着。但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只用来做一件事――画画。为了节省纸张,他总会在处方纸的后面随便涂鸦。日复一日,他的画有了变化。他执迷于在这处方纸后面的思绪飞翔。在他看来,那窄窄的一方空白有如天地般广阔,任他自由驰骋。一日,他的画被朋友看到,被拿去在美术刊物上发表,一夜之间,他在书画界声名鹊起。他的画,是对直觉的朴素挖掘,是如清泉般的灵感的涌动。他执迷于对一闪即逝的思绪的积累,达到了对绘画艺术的大悟。

三毛,这个文学界的自由不羁的女子,她的执迷,更比别人深刻。小时候,敏感的她执迷于文学,便辍学在家没日没夜地读书。几千本书,全部灌入了她的脑子里。于是那涌动的思绪喷薄而出,她竟写下“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样让人叫绝的句子。渐渐长大,她开始执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她开始四处漂泊,去了西班牙,法国,撒哈拉,南美……她不停地寻找梦中的橄榄树,找寻不到,就转而投身于写作。她有一个舞动的灵魂,在完美中才会翩翩起舞,于是,她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字中。她那么努力地活,精彩地活,在蜕变的那一刻明白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她对生命的执迷,让她大悟生命的意义。

大悟,与执迷有关。凡事执迷,便有了悟的姿态,悟的支点。执迷于内心所想,执迷于内心所爱,思索吧,追求吧,那海天般的宽阔,那长风般的自由。悟,我们总会有所得。

第8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是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是使小学生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与发展小学生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培养、训练、发展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美的教育。让他们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的科学态度,这些教育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背景: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的学习是通过让学生在校园内外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生物特征的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非生物)两类,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基本特征。

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地处乡下,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多,对有生命的物体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对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认识还比较模糊,尚未形成科学的概念。我校三年级才开设科学课,学生初涉科学探究,学习兴趣浓厚但又缺乏学习的方法。因此,探究方法的指导将贯穿本课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材处理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做了合理化的调整和补充。另外,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给我们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我将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场所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同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关资料。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如:播放录像、自然风景音乐光碟、投影仪展示等,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研究时的参与者、引导者。因此应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溶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共同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

教学难点:分辨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两大类。

教学准备: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如:记录表格、笔、网兜、铁锹、昆虫盒,自然景色音乐光碟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图片。(播放课件)

(2)师提问:看到了什么?

(3)谈话: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亲身经历(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活动前准备:

(1)学生讨论:在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些什么?

(2)提示、要求:(出示课件)

提示:在观察、扑捉的过程中,注意自身安全,不要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爱惜它们的生命。

要求:①在活动过程中,要使用镊子,不可用手触摸,不可用嘴尝试。可以通过听、看、闻的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

②观察过的动植物要把它们安全地"送回家"。

(3)学生分组寻找、观察。

(4)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突破重点。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评价:观察和记录是进行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师通过实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记录,为下一部分的教学做铺垫。)

3.交流、研讨

(1)交流:刚才同学们在校园里找到了那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同学用文字、图画、列表等各种形式记录的发现。

(3)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设计意图] 展示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评价:倾听是一种触动,倾听伴随科学探究的始终,让学生细心地听,才能找到与自己的不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引发争论。学会倾听是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一良好习惯。)

4.辨析明理、拓展深化

(1)出示一个发条玩具,让其运动起来。提问:它有生命吗?为什么?

(2)课件小游戏:"找一找,填一填"(填写序号)

有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图片:a 房子、b机器人、c花瓶、d云朵、e沙子、f水杯、g蔬菜、h鲜花、i小男孩、j乳酸菌。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本课难点的关键所在。并且延伸了学生对生命的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层面,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第9篇:有关生命的文章范文

近几年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有关中小学生自杀、伤人、意外伤害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轻鸿草芥?这正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学生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其实也为身为老师的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在学科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渗透生命教育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主要的目标列在首位,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教育是学生的教育,我们要让教育为学生服务。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主要蕴含于汉语言文字中。语言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培育学生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以课文教材为载体进行生命教育。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我们新的语文教材里也为我们编排了许多有关生命方面的资源,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北师大版第八册《永生的眼睛》一家三代人如何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他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自己心爱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也体现了我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作者思想认识的一种升华。类似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如《语言的魅力》《诺曼号遇难记》《我只看见你的眼睛》等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2.在课外阅读中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比如:在教学《生命的意义》一文时,让学生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通过对保尔的一生的了解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的意识,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同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也会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要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从而赋予生命教育以丰富内涵。

二、在作文习作中进行生命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若能引领学生通过对纸上文字的品读想象,找到一点“躬行”的体验,也是很有教益的。自然界中的任何生命,它们的生存的方式或者是经历,往往让人们感怀。自然界中很多小生灵,它们的日常忙碌,很多时候能让我们浮想联翩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我们会想到孝顺尊敬长辈;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是礼赞那些兢兢业业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劳动者;蚂蚁的齐心协力抬昆虫,就是相当于如今社会的团队精神,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

生活中只要细心的观察,把自然界中小生灵的某种生存方式,放在自己的生命历程里“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就能发现那些卑微的生灵,一样有许多让人类敬重学习的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