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排比句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排比句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排比句的特点

第1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教学步骤】

片段1:师用大屏幕展示图画。

句子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家门前的小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家的菜园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家的竹林里。春天在……

句子2:春天来到我家门前的小溪,溪水解冻了,清澈的溪水哗哗地流淌着,好像在告诉人们我要帮你们浇灌这美丽的田野;春天来到我家的菜园里,油菜叶子变得碧绿碧绿的,油菜枝头开花了,像给菜园披上金色的罩衣,金灿灿的那么耀眼好看;春天走进我家的竹林,竹笋从土里钻出头来一个个像尖锥似的,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微笑,在春雨中淋浴……

生1:句子1像一首歌。

生2:句子1它直接告诉我们春天在哪些地方,比较简短明了。

生3:两个句子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

生4:这两组句子读起来都很顺口,但是,第二句里小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和比拟句式,让我们从这些句子中能看到春天的影子,它就像一个画卷,呈现在眼前。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了,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它的身影,那我们就模仿下上面的句子,并把它用在作文中去吧,快动手吧!

(出示课题)

(评论:直接入题,巧妙设计,抓住学生高昂情趣,用画面引入文海,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迷人的童话世界中去)

【反思】排比和比拟是打开孩子思路的钥匙。运用排比能表达如诗如画的生动画面,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效果。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了中心。

片段2: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大屏幕展示句子:秋天是个调皮的娃娃;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提一点要求:是否能采用开火车式来完成)

生1: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一眨眼,大地披上了金色衣裳,你悄悄地走来,带来了美丽的秋光美景,带来了丰硕的果实。

生2: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稻子泛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棉桃笑得露出雪白的牙,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极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些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评论:用学生熟悉的景物作为习作训练排比句的材料,再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自如地把学生想象的翅膀打开,相机启发,精妙的句子就会应运而生。学生通过说我口、写我手,把自己所说的精心整理后,写在作文本上,读着这富有童趣而充满向往的句子,特别有趣)

【反思】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片段3:出示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拓展引申】

师:同学们,当你们观察到一种植物,想把它写得更加具体的话,就应该发散我们的思维,发挥我们的想象,把它写得生动而更加具有生命力。

现场描写:春来了,樱桃枝头上跳出了朵朵小白花来。

师:请同学们思考“朵朵小白花来”,这几朵会是什么样的……动手吧,写出自己所看到的美丽的花朵。

生1:花真美啊,就像婀娜多姿的在跳舞的女孩;花真香啊,就像香气袭人的蜂蜜;花真清涟而不妖啊,就像亭亭玉立的女孩一样。

生2:花真美啊,美得像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花真香啊,香得仿佛让你走进了香水世界;花真多啊,多得如天上的繁星!

看!多有一番情趣呀。看还有一个孩子写的三种花朵的姿态。

精选:有的花骨朵饱胀得很,要破裂似的微微露出害羞的羽鳞;有的花朵在枝头上绽放出迷人的花瓣,白如雪如棉;有的像一颗颗碎银似的撒落在枝条上;还有的才从枝条上刚钻出头来,悄悄地露出小脑袋……

【评论】在习作中,学生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三种花朵以排比句式呈现出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同时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自己的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第2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我们都知道排比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作文中如果巧妙、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使整篇文章气势恢宏,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它整齐的段落句式具有建筑美,它铿锵鲜明的节奏具有音乐美,加上众多统一的内容,直贯而下的语势,显示出独有的壮美风格。用它叙事则交待清楚,引人注意;用它论述则周密深刻,增强语势;用它抒情则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得以尽情抒发。

鉴于排比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特对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运用的方法及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以期既能引起同学们对这种修辞手法的注意,把握其作用和特点,又能在作文中灵活自如地加以运用。

首先我们向名家“取经”,选取著名作家对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建设性的提法,然后配以作品中与其建议相应的最能体现其技巧的文段,并对其写作技巧做精要的点拨,这样可以给同学们以感性的认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然后我们把重点放在技巧指南上,向同学们毫不保留地传授技法运用的“宝典”,具体地向同学们阐述在写作中如何具体、灵活地运用这种技巧,让同学们在写作中根据需要拿来就用,从而非常自然地写出灵动飘逸的文字来。

有了技法之后,我们采用“吸星大法”的方式,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些技法化为自己的“功力”。再加以适当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感悟,自会提升能力,从而从容地“笑傲江湖”,“仗剑走天涯”!

【名家攻略】

(一)“排比这种修辞在写作中有大用处,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句式,往往能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并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古人所谓‘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叶圣陶语)

名段示例: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摘自叶圣陶《荷花》

【点评】这段描写荷花的语言相当传神,“冒”字运用巧妙,写出了荷的动态之美。此段话中排比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作者在描写白荷花时,连用三个“有的”,既描绘了荷塘美景,又巧妙展示了此时荷花开放的不同恣态,形象生动,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排比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手法,作品中运用得好,能增强概括力,并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老舍文艺评论集》)

名段示例:

风、土、雨混在一处,连成一片,一切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第3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方言是一种地区性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码,在使用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用语,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在文学写作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方言的运用,能够展现出人物的独特性,对传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文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相对突出,并且被民间的作家所采用。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精心的使用了方言,展现出了方言的魅力。 

一、精心的选择突出人物形象 

小说《白鹿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主要对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对于方言的使用,采用了精挑细选的方式,保障了语言与文章内容的合理性和适当性,确保了文章的生动性。在作者看来,写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特色,方便读者进行阅读。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运用,保障读者能够理解小说的内涵,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受到太多的语言障碍,能够顺利完成阅读和审美过程。《白鹿原》中的语言都是作者经过精挑细选的关中语言,语言自身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语言障碍感不强,表现出了较强的语言意味。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在《白鹿原》中,鹿贺氏是里面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白眨白眨”在小说中是对鹿贺氏的经典描述,白眨白眨一词展现出了关中方言的特点,翻译为现代语言,是指眼睛无神的眨巴眨巴,该词的运用刻画出了鹿贺氏的心理状态,实现了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描写,对这个女人的痴傻和愚钝表现得淋漓尽致[1]。 

二、方言语气词创造出方言腔调 

语气词的使用也是《白鹿原》写作中独具的特色,表现出了小说里面人物的神气和口气。由于地域差异的影响,各地区人们进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着不同的话语习惯。在小说《白鹿原》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提升了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其主要的语气词主要有:喀、哩、嘛、哎和喽等。其中“喀”在小说中主要是指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在运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语气感,但是去掉后也不影响句子的本意。例如:嘉轩仍然像说到麦子包谷谷子一样的口气说:罂粟喀!本句就是对喀字的典型运用,展现出了人物的语气感,表现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单个的语气词使用外,小说中还运用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气词,例如:哩嘛、嗬呀、哈呀和呃呀等。表现出了人物的情绪特点,针对事情的不同,展现出人物强烈的心理变态,多个语气词的使用,能够将单调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起来。在小说《白鹿原》中大量运用关中语气词,展现出了关中语言的魅力,体现出了较强的地域文化和地域习惯[2]。 

三、高密度排比句式的方言风格 

小说《白鹿原》中主要是以写实为主的写作手法,描写的主要内容是生活中发生的各项事情,语言风格具有厚重深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高密度式的语言形式,在小说中,为了展现人物特点和人物动作,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例如:那五个女人掐她拧她扣她抓她撕她打她捶她都温柔地接受了。该句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对人物的描写更具丰富性,表现了人物强烈的心理特点和情绪反应。情绪是由客观的事物形成的,展现出了人物对一件事情的心理状态。作家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实现对语言的运用,能够通过排比句的使用来实现对人物情绪的调整。作者在进行创作过程中,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实现对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映,小说里面蕴含了作者大量的内心情绪,小说写作成功的关键是主要在于作者情绪的表达。小说《白鹿原》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发展秘史,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主要是通过对当时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个体,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充分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思想[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实先生在《白鹿原》的写作过程中,实现了对方言的良好运用,实现了对方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促进了写作方法的创新,使原本就晦涩难懂的语言变得更加具体,并且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站在了读者的角度进行创作,打破了关中方言与汉语语言之间的关系,消除了读者的语言障碍。 

第4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一、优化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整个语言文字训练体系中,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标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确定。否则,就会轻其所重,重其所轻,或轻重一起抓。

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2、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初步训练。3、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几个目标均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训练范围,但根据新课标的规定,教材的训练体系,以及学生的水平,这篇课文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为训练目标应该是最为适宜的。反之,如果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一加以训练,平均用力,必将事倍功半。

二、加强目标精讲意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目标教学提倡“精讲”,反对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教师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知识最好地传授给学生,就不能泛泛而言,没有重点,而必须把语言高度浓缩,是语言更精练,更准确,最具表达力,让学生在一“点”一“拨”间就能更透彻的领悟 。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学生通过读课文,已知道课文写的是千千万万的男女老少来到长安街上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和敬爱的做最后的告别。根据教材训练体系的安排,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文章思想,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天又阴又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男女老少来送总理的灵车?2、灵车开来,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放声哭泣?3、灵车开过,为什么许多人追着灵车奔跑?4、灵车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为什么人们还不肯离去?学生思考后,结合教师启发点拨,很容易理解: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一生为人民,人民送灵车,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这就是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这样,教学目标迎刃而解,教师精讲在点拨中体现,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能力在独立思考、教师精讲中提高。

三、树立情感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

课文都表达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是通过认知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更深一层地体会文章,领悟文章。因此,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处理好认知情感的关系至关重要。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那种深厚情谊。教学时,我以这个句子为训练内容,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让学生进行句子比较:

“你好,我山中的朋友!”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镜子,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涓涓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通过比较,学生首先认识了解了排比句。

2、理解排比句所表达的意思:通过这组排比句,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弄清楚排比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用语言的声音、节奏和韵律把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和深刻,从而使学生对大自然的美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生在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收到了美的熏陶,这样,就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情感的陶冶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了文情交融的境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不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叙述。陈述时与教学环节结合,这样可以把教学目标与叙述过渡语融于一体。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教育学生学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我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词“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接着指出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中心词进行提问,使学生既学会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又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直奔中心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四、深究课文,突出训练重点

在讲读课文时,我们可根据单元训练点来确定文字训练内容,做到每节课、每篇文章都要有突出的目标。抓住单元训练点来研读课文,不仅能克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好的写作方法。

第5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安塞腰鼓》说课稿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出: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学习上,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

第6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时间:40分钟 满分:42分)

题组一 命题(话题)式仿写(10分)

1.(2015·合肥模拟)请以“慈善”为话题,再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句,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

慈善是一种美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它是融化冰雪的阳光,是消除阴霾的春风;

;

2.(2015·杭州二模)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示例组成排比句式。(4分)

故乡的山,巍峨峻峭,回荡着故乡悠扬舒心的山歌;

,, ;

,, 。

题组二 自由(开放)式仿写(4分)

3.(2015·台州高三质检)仿照例句,另选意象,再写两个句子。(4分)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清风,我将吹走世间的尘埃; , ;,。

题组三 嵌入(填空)式仿写(12分)

4.(2015·海口二模)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面画线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4分)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勉励李翊在治学作文上下工夫,希望他能达到古人立言境地。治学作文要像种植果树,施肥养根,等待它结果;像点油灯,加上油,期望它发光;像,, 。他说树根深厚的,果实才能丰美;灯油充足的,发光才能明亮;,。

5.(2015·东北三校联考)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4分)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语文是一位画家,①;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年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②。

6.(2015·石家庄一模)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4分)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题组四 续写式仿写(8分)

7.(2015·巴市一中高三期中)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4分)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

8.(2014·武汉二模)仿照下面的诗歌,为这首诗歌再续写一节。(4分)

墨 香

你香醇如酒

我沉醉不归

屈原的傲

文天祥的骨

都在你的浓郁香味中气贯长虹

答:

题组五 对联式仿写(8分)

9.(2015·济南一模)趵突泉公园扩建后,有人题写了一副楹联。请用下面的词语组成这副对联。(4分)

柳色 泉声 鸣环佩 展画屏 入耳 迎眸

答:

10.(2014·山东高考)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

参考答案

1.慈善是一种胸怀,当别人陷入窘境时,它是缓解干渴的雨露,是滋润心田的清泉 慈善是一种境界,当别人遭遇坎坷时,它是躲避风暴的港湾,是带来慰藉的星光(每句3分)

2.故乡的水 清纯甘甜 养育着故乡憨厚淳朴的儿女 故乡的树 饱经沧桑 遮蔽着故乡饱经风霜的土地

3.如果我是春雨 我将滋润人们的心田 如果我是圆月 我将装饰离人的梦境

4.(示例一)养母鸡 喂它食物 期望它生蛋 食物充足的 鸡蛋才会更好

(示例二)养花卉 施肥浇水 期望它开花 肥水充足的 花朵才会美丽

(示例三)种庄稼 浇水施肥 盼望它打粮 水肥充足的 粮食才会丰收

(示例四)养肥猪 喂它食物 盼望它长肉 食物充足的 肉质才会肥美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到诗意寒冬的美好

6.妈妈鼓励你尝试用筷子夹起生活的喜乐年华 是一种传承 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一块她爱吃的菜 是一种感恩

7.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吹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

8.你潇洒如诗

我深情吟诵

苏轼的豪

辛弃疾的放

都在你的激越韵律中穿越时空

(本体、喻体恰当,形式2分,内容2分)

9.泉声入耳鸣环佩 柳色迎眸展画屏(每句2分,上下联颠倒扣1分)

第7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推开通向阳台的门,薄雾笼罩着我,如一层轻纱,梦幻般地想让我把这层薄纱捅破,看清薄纱外的世界。

走在上学的路上,那一棵棵树是那样高大,挺拔,雾轻轻地将它包裹,一片叶子,一根树枝也不放过。透过雾看树,就像在看一个羞涩的少女!偶尔有些地方的雾不均匀,就像害羞的少女探出头来张望。路上的车也被雾包住了。车轮被一层层的雾缠住,好像汽车长了翅膀一样,飘浮在云间!再看看楼房,静静地立着,就像一个巨人站在浓浓的雾中眺望远方。

走着走着,我自己也融入了雾中。此时的雾和路形成了一幅画。我呢,也成了画的一角。忽然觉得,自己爱雾!爱雾那虚无缥缈的样子,爱雾给大地穿上的一层薄纱,爱雾给自己带来无限幻想!

来到学校,坐进教室,外面的雾更浓了!从窗前往外看,似乎只有树和房屋的大致轮廓和一些隐约的颜色。还有的,就是那模模糊糊的人影!

下课时,拉着好友的手,在乳白色的雾间穿梭。周围白得似乎只有自己、好友和雾。走在雾中,我总是莫名地拉紧好友,生怕她丢了似的。雾中,隐隐看见灰色操场中有黑色的跑道,跑道那边,还有一棵棵轻摇叶子的树。看着看着,我似乎觉得自己更爱雾了,爱雾给人的朦胧感觉,爱雾的那种如云朵般的轻柔……

渐渐地,雾散了,只是散得缓慢。原本浓浓的雾开始淡了下去,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哦,我爱雾,爱雾留给人们的一切美好……

【指导老师:朱 敏】

哇!好美的雾,令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那这篇习作是如何写出来的?有什么优缺点?接着往下看。

写作起源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很早就起雾了,而且雾很大,到中午时才散去。我在看雾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写下来,结果当天就把草稿写好了。说真的,那天的雾美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老师点评

朱 敏:怎样对身边的自然现象进行描写,这就需要我们的同学们做一个有心人。不仅要用自己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还要善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对于大雾这一自然景观,小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比较具体地加以叙述,描写了雾的大而神奇。

孙永太:用词、造句、感受都有他的独到之处,题目也很有特点。选材构思独辟蹊径、不落俗套,表现出作者不俗的审美情趣和超凡的表达能力。由感而发顺理成章,雾有时捣蛋,有时乖巧,有时蹦跳,有时又异常温顺!雾,无拘无束,神秘莫测,这些惟妙惟肖的描写赋予雾以灵性美、神秘美。同时,也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雾”的那种特有的“爱”。文章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分别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抒发真情实感。

丁 云: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雾中朦胧而又神秘的世界,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自己上学路上的所见所想有序地表达了出来,文中细致的观察和合理的想象让文章增色不少。要是能够很自然地表达出对雾的情感那就更好了。

学生点评

我们听听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小学六(1)班的同学怎么说。

徐天一:作者运用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写景、抒情融于一体,凸显出作者对晨雾的那份喜爱之情。全文条理清楚,作者按地点的变化从雾的颜色、形态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整篇文章主要通过雾中的景物来写雾的朦胧美,但细细阅读发现几个段落结构差不多,只是换了地方,换了景物,而雾的特点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如果让我来写晨雾,我想我会按照“起雾了”“雾浓时”“雾去时”的顺序去描写雾的特点,我除了写雾中的景物外,还会写一写发生在晨雾中的人或事。

王敏艳:《晨雾》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十分恰当的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使得全文更生动有趣,让人读起来很舒服。在这一点上我得好好向臧越同学学习。另外,作者在写雾的过程中还适当地加入了自己的感受,这使得情景交融,使全文更有味。

张亦娴:文章开门见山,段与段衔接十分自然,排比句用得恰到好处,想象也十分丰富。在读文章时,希望能见到段中掺杂些间接的描写,这样能把文章的韵味表达得更浓。雾散时,相信看到的也一定很多,如果把这一块内容也适当描述一番,这样晨雾的变化就更加丰富了,大家说对吗?

张文杰:这篇文章构思巧妙,小作者文笔可谓是妙笔生花。初看文字,第一自然段十分简略,但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信息――起雾了。第二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衔接十分自然,紧接着就是“我”所看到的雾景,“梦幻般”“薄纱”等词把我们带进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在去上学的路上描写得格外细致入微,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得格外多,让人仿佛感觉这幅场景正在面前。小作者的身与心都融入了雾中,一个排比句把小作者爱雾的心情体现了出来,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小作者爱雾的心。最后,总结了全文:“我”爱雾。在阅读本文时,我发现小作者在描写“晨雾”的过程中,似乎缺少了层次性,如何写出每到一处地方后,这“晨雾”带给大地不同的美,应该是接下来继续修改的地方。另外,对于晨雾的“爱”,小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我觉得大可不必,把这份对晨雾的“爱”融合在字里行字间不更有韵味?

第8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如果从时代背景上看的话,春秋处在一个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的年代。但其在形式上还维系着周王室的统治。各诸侯国的力量虽然逐渐强大,也出现了春秋五霸。但表面上,人们依然依从周礼。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外交场合,人们在表达上依然遵王命、讲王权。所以在这一时期行人演说时需要达到的目的往往与实际的演说内容存在些许矛盾,主要表现在他们需要将自己的诉求以合乎礼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使这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遵从周礼这一点可以从《左传》中看出。宣公三年,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从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因为遵守礼法而在表达上显得委婉曲折。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势力的进一步增强,周王室力量进一步衰退,社会开始了重大的变革。富国强兵,通过战争保存自己或者称霸成了各国的主要诉求。这一时期的文学,由于受到社会影响。已经不再遵从礼法,在追求实用的时代背景下,战国的策士应运而生,他们不再受到奴隶制礼法信义的思想束缚,用自己滔滔不绝的口才,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各诸侯国间游说奔走。所谓的君臣之义,朋友之信在实用主义面前都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在《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本来是游说秦王实行连横之术。不被秦王采纳于是发愤苦读后游说赵王行合纵之术,终得成功。苏秦本就不是秦国人,后来又投奔赵王,可见他心中根本没有君臣之礼,而将成功作为行动的标尺。他信奉的是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他发奋进学的目的是需要“人主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另外,他的父母与妻嫂也是这样的态度,当苏秦游说秦王不成时落魄归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由此看出重实用,轻礼法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风气,这成为春战国与秋时期的重要区别。

另外,在人物的塑造上,两个时期的风格也很不同。由于《左传》是一部编年史,而《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所以首先在体例上,由于《左传》是按时间描写单独的事件,所以不能将同一人物不同时期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看,所以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单独的故事中都不那么清晰,略显单薄。但是《战国策》就可以将人物的生平顺序叙述下来,更易了解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心理变化等,人物的形象也必然更加丰满。

第9篇: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上到第6课了,我又从头往后看了一遍,应该预习好了吧!于是,我就从第1课看着走,应该算是温习.

当我读到桂林的水的时候,先拿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较,赞美了漓江的水;接着用了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绿.清的特点;还用翡翠做比喻,形象地突出了漓江水的"绿";最后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来近一步映衬出漓江水的"静".读到这儿,仿佛我就是作者,我来观赏了桂林的山水.

在看看桂林的山,先拿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再一次作对比,突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奇在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秀在青翠葱郁,色彩明丽;险在危峰兀立,使人望而生畏,多美的桂林山啊!我忍不住要歌唱你.

我仿佛饱吸着山上的新鲜空气,坐在船上荡漾着,把我引进了仙境,我多想纵情高喊桂林山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