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卫生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二维码 二维码分类 二维码特点 二维码应用
一、二维码的简介
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相比一维条码,二维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
二维码是一个用计算机软件编码技术形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在几何图形中可以通过编码技术来存储数字、汉字或图片,它是一个不含电子芯片的存储器,而且这个图形可以通过打印、印刷、屏显等形式出现,其成本远远低于电子存储器。
二、二维码的分类
二维码可以分为二维条码(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和矩阵式二维条码(平时所说的二维码)。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形态上是由多行短截的一维条码堆叠而成,其编码原理是建立在一维条码基础之上,按需要堆积成二行或多行。它在编码设计、校验原理、识读方式等方面继承了一维条码的一些特点,识读设备与条码印刷与一维条码技术兼容。但由于行数的增加,需要对行进行判定,其译码算法与软件也不完全相同于一维条码。
矩阵式二维条码以矩阵的形式组成,它是在一个矩形空间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进行编码,在矩阵相应元素位置上用“点(方点、圆点或其他形状)”表示二进制“1”, 用“空”表示二进制“0”, 点的排列组合确定了矩阵式二维条码所代表的意义。矩阵式二维条码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组合编码原理等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图形符号自动识读处理码制。
三、二维码的特点
1.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2.编码范围广:该条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用条码表示出来;可以表示多种语言文字;可表示图像数据。3.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这使得二维条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照样可以正确得到识读,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4.译码可靠性高:它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5.可引入加密措施:保密性、防伪性好。6.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7.条码符号形状、尺寸大小比例可变。8.二维条码可以使用激光或CCD阅读器识读。
四、二维码的应用
表单应用:公文表单、商业表单、进出口报单、舱单等资料之传送交换,减少人工重覆输入表单资料,避免人为错误,降低人力成本
保密应用:商业情报、经济情报、政治情报、军事情报、私人情报等机密资料之加密及传递。
追踪应用:公文自动追踪、生产线零件自动追踪、客户服务自动追踪、邮购运送自动追踪、维修记录自动追踪、危险物品自动追踪、後勤补给自动追踪、医疗体检自动追踪、生态研究(动物、鸟类...)自动追踪等。
证照应用:护照、身份证、挂号证、驾照、会员证、识别证、连锁店会员证等证照之资料登记及自动输入,发挥「随到随读、「立即取用的资讯管理效果。
盘点应用:物流中心、仓储中心、联勤中心之货品及固定资产之自动盘点,发挥「立即盘点、立即决策的效果。
备援应用:文件表单的资料若不愿或不能以磁碟、光碟等电子媒体储存备援时,可利用二维条码来储存备援,携带方便,不怕折叠,保存时间长,又可影印传真,做更多备份。
火车票应用:台湾高铁、中国大陆的火车票票面上也均印有防伪二维条码。但是,随手丢弃的动车车票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手机使用网络上下载的二维码扫描器就可以轻易的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目前,还尚无防止破解办法,铁路部门建议撕毁二维码部分。
手机二维码应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技术简单的说是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快速获取到二维条码中存储的信息,进行上网、发送短信、拨号、资料交换、自动文字输入等,手机二维码目前已经被各大手机厂商使用开发。手机二维码是二维码的一种,手机二维码不但可以印刷在报纸、杂志、广告、图书、包装以及个人名片上,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或输入二维码下面的号码即可实现快速手机上网功能,快速便捷地浏览网页、下载图文、音乐、视频、获取优惠券、参与抽奖、了解企业产品信息,而省去了在手机上输入URL的繁琐过程,实现一键上网。同时,还可以方便地用手机识别和存储名片、自动输入短信,获取公共服务(如天气预报),实现电子地图查询定位、手机阅读等多种功能。随着3G的到来,二维码可以为网络浏览、下载、在线视频、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提供方便的入口。
作者简介:
[1]李银花(1972.1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95866部队有线电教研室,讲师,从事话务专业教学
[2]刘雪莉(1979.04 ),女?汉族?河北保定人?95866部队基础教研室,讲师,从事基础教学
现今公共卫生教育系统与结构大部分仍基于50年代开始的前苏联模式[3-5]。大部分由以往的预防医学系而发展起来的公共卫生学院,工作队伍从30到200人不等,而落后地区较发达地区人员数量要少[6]。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需要经过5年的学习以获得学士学位,最后一年在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临床训练与公共卫生实践。国家与省级CDC有大量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专家,然而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公共卫生人员尚缺乏基本的教育及培训。
二、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间的鸿沟
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最显著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这种现象有如下几个原因:
1.公共卫生的教育目标与服务部门的期望不同,也就是教育目的不能反映公共卫生实践的需求。很多公共卫生学院着重培养研究型的毕业生,而对公共卫生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关注较少。当然,部分公共卫生的毕业生将从事研究工作,但大部分将最终成为公共卫生工作者。因此需要更多多样化与各种不同的教育项目,如7年制、5年制与3年制以及MPH等[7],这样将有助于满足各种需求,但必须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
2.在课程设置方面,CDC与教育部门之间沟通少。这导致在公共卫生课程中缺失了很多CDC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疫情网络直报及实验室检测、职业暴露防护、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等有关技能。
3.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就在大学中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现场工作经验与实践技能来支持他们的教学活动[8]。极少数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具有在公共卫生职能部门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没有见过鼠疫以及霍乱病人,也没有参加过严重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H1N1流感等的处理与应对工作,甚至不了解国家最新的公共卫生政策。
4.为公共卫生学院学生提供实践与实习的场所非常有限。CDC与公共卫生学院的联系不如临床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的联系紧密。在临床教学中,学生能进行实践并在课后马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公共卫生的学生则缺乏这样的机会。
三、填补鸿沟的机会与思考
1.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的弥合。我国的大学接受教育部的财政支持与管理,其独立于管理CDC的卫生部。大部分在教学机构中的变革只有教育部能完成。公共卫生教育和服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教育部要对公共卫生实践的新要求与新需求进行持续的调查,同时保证在本科公共卫生教育项目中,教学与培养具有服务价值并面向实践,保证毕业生在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中能获得工作经验。中央与地方政府必须扮演协调教育与卫生部门的角色,并为两部门之间的交流、意见交换与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的跨部门协作提供便利。
2.公共卫生教育要适应发展趋势。新医改方针强调了公共卫生在基础卫生保健系统中的重要性。公共卫生教育的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染病、职业病和地方病,而是越来越多得涉及到慢病、精神卫生、风险评估等领域。同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也在发生改变,工作任务和性质从防疫为主转变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并重。公共卫生教育要适应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则必须与政府决策机构、公共卫生立法机构和公共卫生行政机构密切联系,这不仅能保证教育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结合,也为学生的公共卫生实践提供了基地。
3.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国家要想建设一支公共卫生体系的队伍,必须培养一支专业知识牢固,并且“下得去”的队伍。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应着眼于长远,结合基层公共卫生实际需求,采取学历教育———MPH、5年制与3年制的公共卫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结合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途径的实训,不断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4.推进公共卫生教育改革。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必需重新塑形,以反映新的医学模式中的健康决定因素的需求与应用。这意味着公共卫生工作队伍的跨学科发展[9],而不仅是疾病控制与卫生技术的发展。公共卫生教育的指导方针应加强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包括专业、社会及知识方面的能力。
四、以欠发达地区为例的实践探索
1.昆明医学院。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与云南省CDC以一种创新的方法紧密协作。2008年,云南省CDC主任同时被任命为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省CDC的资深工作人员被任命为兼职导师并参与教学和科研;同时,学院的教师亦可被任命为省CDC的兼职工作人员,这样他们不仅能够参与到CDC现场工作,也能帮助CDC开展培训项目。两个机构的人员经常互相邀请开展讲座与研讨会。此外,18个市县级CDC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对学校开放其实验室[10],这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接触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机会。
2.广西医科大学
(1)培养模式改革。适当减少传统基础和临床医学课时,增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监督学、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分析等公共卫生及相关学科课程,开设同伴教育、领导科学与管理、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选修课;保持原有基础和临床医学实验或实习课时,大幅减少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验证性实验,保留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增加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课;加强第五学年的毕业实习和专题实习;革新专业课教学方法,创建“四位一体”的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将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环境卫生学等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分为导读、自学、答疑、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四部分完成。
(2)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与广西省、市级CDC签署了共建广西公共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卫生学院负责帮助实践基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践基地负责则接收预防医学本科、MPH完成实践教学,使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发挥它们作为教学基地的作用。同时在实践基地人员中聘任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填补公共卫生教学与实践间的鸿沟。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能力提升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贫困生比例随之扩大。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奖助贷补免”为主的资助政策体系,但是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随着社会发展,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日益显现,而高职院校贫困生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
高职院校学费普遍比一般本科院校高,相比之下高职院校贫困生比例较大,问题相对突出。以广西高职学生为例,普遍存在几个问题:广西属于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学生多来自乡镇,个别来自偏远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偏低,难以完全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贫困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经济和学习的双重困难又带来了心理压力,导致贫困生出现了自卑、无望、焦虑和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和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导致部分贫困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差,容易产生就业困难。
二、存在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观念里,一提到帮助贫困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其经济困难,很少重视贫困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贫困生最为缺乏的就是能力。由于帮扶渠道单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部分贫困生不仅不能通过进入高校学习使自己和家庭摆脱贫困,反而有可能加重家庭困难。
为解决此情况,不少高校和专家对我国贫困生资助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资助工作要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于渔”,从贫困生自身出发,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就业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通过搭建多部门联合的平台,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指导专业学习,提升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脱贫。
三、“四位一体”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
本文参照在中西部高校实行的福特基金“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提出了“四位一体”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建立由院系资助工作小组牵头,联合辅导员、学业导师、就业干事和心理健康老师为主的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在贫困生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将资助工作从单纯的经济资助转变到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资助育人体系。
1.以辅导员为主的经济帮扶
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首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困难,让其安心学习。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要关注他们,通过收集材料、面谈、走访宿舍等方式及时掌握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情况,指导贫困生做好贫困认定、助学金申请、勤工俭学等工作。
多数贫困生能正视贫困,并努力改变现状。但部分贫困生不思进取,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性较强,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个别贫困生“躺”在助学金里,意志消沉,不愿意参加任何公益活动,缺少感恩之心。
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要将贫困生的思想工作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对其进行思想疏导,缓解生活压力;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自立自强典型,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贫困生成立学生自助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观看励志影片、组织公益和义务劳动等,培养贫困生感恩意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帮助贫困生在精神上脱贫,主动回报社会。
2.以学业导师为主的学习指导
由于教育条件和家庭背景的限制,大部分贫困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较差,少部分贫困生对所学专业没有热情,个别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困难,经常性外出兼职,影响到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不过硬也导致了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资助部门应联合各专业的学业导师,对贫困生的学业进行全程指导,尤其要重视学习基础差或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贫困生,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专业比赛和活动,获取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贫困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以就业干事为主的就业指导
多数贫困生及其家长希望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因此,贫困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收入,但过高的期望和不良的心态容易使其失去工作机会。部分贫困生对就业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部分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善或不敢表达,不能正确评价自己。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必然会加大贫困生的就业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资助部门应联合就业部门和就业干事,举行行业发展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能力拓展训练、面试技巧培训、创业知识宣传等,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实现顺利就业。
4.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为主的心理辅导
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承载着家人较高期望,同时受到社会上歧视贫穷的不良风气影响,贫困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又使得他们不愿意主动交往,担心被人瞧不起,在交往过程中自尊心强,很容易敏感,当面对生活困难或遭受挫折时,又往往感到无奈、无能为力,缺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随着心理负担的加重,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影响到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及个人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为主的心理辅导,通过院系心理工作站进行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掌握心理调适技巧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成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给予特别关注和及时干预;通过心理老师提供的专业指导,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心理“脱贫”。
在建立健全以“奖助贷补免”为主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同时,努力构建由院系资助工作小组牵头,联合辅导员、学业导师、就业干事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四位一体”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贫困生的个人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走向自立自强,实现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1]郑忠平.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沃意琳,吕勇.高职贫困生自立自强教育刍议[J].时代教育,2010(9).
【关键词】绩效考核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关键考核指标【摘 要】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对卫生专业技术岗位进行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提出具有行业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重要性分类,为单位选取关键考核指标提供参考,并对关键考核指标的使用提出应用建议。Building and application of hospital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 HE Ye, WANGChen, SHI Hongtao, WANG Yishan// Chinese Hospitals. -2015,19(8):9-13
【Key words】performance appraisal, health professional,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Abstract】Based on post analysis, using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on health professional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which matches health industry status has been built.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the indictors were classified to give reference for seeking KPI.
Suggestions on implementing KPI have also been presented.Author’s address: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No.1, Youyi Road, Yuanjiagang, Yuzhong District, 400016, Chongqing, PRC
建立科学的、客观的、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各类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如何让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效工作,鼓励卫生科学工作者创造卓越,将绩效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是医院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重点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员工关键考核指标,并提出应用建议。
1 目前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1 无客观量化指标
目前医院内部员工绩效考核绝大部分单位都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内容给予定性评价,无客观数据支撑,不能够充分体现员工的真实业绩,对组织层面的战略目标实现也不能起到促进、帮助作用[1];就个人层面而言,并未在其职业生涯中发挥激励、惩戒作用,更不能发挥帮助组织和个人达成目标的作用[2]。
1.2 以科室绩效考核代替对个人考核评价
由于员工绩效考核的考核指标不明确,以及现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每个员工的医疗教学科研相关工作数据的提取、分析和比较较为困难,而对科室的各种数据获取相对容易且核算简单[3],因而各医院多设定相对粗放的以科室为单位的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医院发放奖金的依据,再由各科室进行奖金的二次分配;科室实行二次分配时,也因考核业绩数据的问题无法做到精细化的评价。多数医院按专业技术级别的系数发放,只要不受处分,业绩好坏差别不大,未发挥绩效考核对员工的激励、惩戒功能[4]。
1.3 考核的指标不能真正反映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价值
因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工作绩效绝不是简单的以其产出的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其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技术含量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多数医院采取的以收支结余为基础的绩效分配方案,是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所创造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物价体系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真实价值体现。对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按其对医院全方位的贡献来评价考核,更符合行业特点,公平地提供合理的与其贡献相称的工资、奖励和福利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凝聚职能的体现[5]。
1.4 没有基于个人职业发展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普遍存在绩效考核单纯作为奖金发放的依据,简单地将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等同,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模块脱离。没有形成针对卫生专业技术岗位考核、评价、晋升、培训等为一体的绩效管理体系[6]。正是由于众多医院管理者对员工绩效管理的片面认识和畏难情绪,使得员工绩效考核与完整的绩效管理割裂开来,继而导致组织的绩效管理系统没有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7]。
2 探索建立基于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2.1 建立以岗位分类为基础的员工绩效考核
根据医院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医疗、护理、药学、检验、影像等岗位,不同类别岗位人员,其工作内容、掌握和依赖的核心技术、工作风险、技术含量、工作效果、对医院的贡献有很大区别,因此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也会不同。且即使是医疗同一类岗位,因内外妇儿的专业不同,对医院的贡献和考核的重点也有区别和侧重。
真正的客观科学的以岗位工作量、服务和质量为主的岗位绩效考核,首先应确立基于岗位分类的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8]。
2.2 建立科学客观可评价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2.2.1 指标按岗位类别设计体现同质性。同质性原则是绩效考评效度的保证,考评指标的内容与标志特征,应同所考评的对象特征相一致。建立医师、护理、药学、影像、检验5个不同岗位类别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每个体系有显著的岗位特质,同类别员工主要的工作数量、质量、学识水平以及其负性事件,均在同类员工中进行比较评价,更显现公平、客观、有效。
2.2.2 指标按量化设计体现可考性。工作量以工作日与工作量相结合来考评,工作日对各类岗位卫生专业技术员工均可考,而工作数量、质量等则是以不同的岗位设计,尽量提取各岗位专业特色、可考数据,以便进行同岗位比较分析,使相关指标可辨别、可比较、可考评。
2.2.3 指标按通用性设计体现完备性。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指标的设立,能够适合于相同岗位的所有的考评对象,而非仅仅适用或反映岗位内个别考评对象;并且考评指标体系在总体上要能全面地反映考评对象的主要特征。
3 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
3.1 员工绩效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以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数量及质量进行综合考评,体现卫生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特点。医疗、护理、药学、影像、检验类岗位均以此建立框架,并以各自专业特点来构建具体指标体系。
3.2 研究方法
课题组组织30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行专家讨论和咨询,分别确定医疗、护理、药学、影像、检验5类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和指标内涵。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类岗位指标进行调查,参与调查的单位共有全国17所三级甲等医院,问卷的专家分别为医院管理人员、业务科主任、护士长、医疗、护理、药学、影像、检验工作人员。每单位发放问卷30分,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问卷502份,问卷回收率为98.43%。
3.3 统计分析
医疗、护理、药学、影像、检验5类不同岗位类别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问卷结果使用spss 9.0进行统计,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各考核指标的均值、方差等数据,根据聚类分析将相类似的数据进行分组和归类,综合专家的意见调整确定各考核指标的分类建议。各岗位考核指标分类分析见表1-表5。
3.4 各类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分级的使用
本课题列出5类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考核指标的问卷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提交专家组讨论确定了各类岗位的三类考核指标体系,以期为各单位具体确定各类岗位的员工关键考核指标提供参考和依据。
4 各类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际操作
4.1 以信息平台支撑建立员工绩效档案保障绩效考核及其结果的公平客观科学可信,前提是能够建立起各基于关键考核指标的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绩效档案,且绩效档案的数据能从HIS、LIS系统以及医院科研、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系统中适时提取,只有数据来源准确、获取便捷、可适时进行比较分析,才可能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按需求,进行系统全面的运用。
4.2 以分步实施原则推进绩效考核指标应用
本课题研究提供的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及其分类为各类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提供参考,尤其在关键指标选取时重点选取分类为一类考核指标使用。同时各医院具体的工作情况各有不同,可以根据医院的发展阶段和医院的重点任务选取部分指标进行考核。
4.3 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动态调整绩效考核关键指标
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目的还是为促进、帮助组织层面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不同的医院,或同一医院在不同的时期,医院所关注的医疗教学科研发展重点可能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医院或同一医院的不同时期,可根据本院强调和关注的重点,把相应的考核指标按其重要性依次归入一、二、三级指标,并根据医院的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4.4 从多层面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分析比较反馈
4.4.1 从全院层面:可进行各类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基线调研,分析内外科系统各类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提出均值、最高及最低值,并确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基线值,供年度考核使用;也可从全院医师的角度分析每个医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业绩,发现树立优秀标杆,分析比较确定考核结果。
4.4.2 从科室层面:从全院工作量,分析各科室工作量,发现具科室专业特点的各项指标及科室发展趋势。
4.4.3 从个人层面:进行同岗位同职称员工相关指标比较分析,如对所有医师按职称、内外科系统进行同类工作指标分析、比较;并将结果进行反馈,对各岗位各职称员工,可起到激励或警戒作用[9]。
4.4.4 综合从按科、按岗位、按指标、按时间不同的维度对各项工作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了解科室或员工绩效成长曲线并适时反馈科室和本人,引导科室或个人创造最优绩效。
5 持续进行员工绩效考核,形成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
(1)本研究课题的初衷是根据员工业绩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分配时优绩优酬的依据;(2)持续的员工业绩考核及其终身绩效考核档案的建立,同时也是对员工整个职业生涯的如实记录,是为其得以公正评价、参与各项公平竞争提供客观数据的可靠保障。
总之,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个人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具有价值引导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监督功能、沟通与示意功能;同时还具有最佳经验的挖掘、避免错误重复等功能。科学建立基于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持续进行员工绩效考核,形成科学的绩效分配和人才激励机制,将有力促进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培.公平理论在医院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5,26(2):16-18.
[2] Anand S, B rnighausen T. Human resources andhealthoutcomes: cross-country econometric study[J].Lancet,2004(364):1603-1609.
[3] 王炳成,丁浩.员工绩效考核方法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J].企业经济,2012(3):98-101.[4] 韩晓龙,徐刚,王菊,等.精细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公司为例[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1(5):72-73,80.
[5] 程鸣.基层央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1(3):85-88.
[6] 蒋晓峰.浅谈部门绩效考核与员工绩效考核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2):119.[7] 鲁云敏.浅谈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0,17(13):23-24.
关键词:卫生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卫生类高职院校更是如此,教育部早在2004年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医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指出,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担负着为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卫生类高职院校要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及实践教学等硬件条件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高职院校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其中,“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教师,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的考评员资格者);
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卫生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我国卫生类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大多数卫生类高职院是由中专校升格而来,教师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水平跟不上学校的升格和转型,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
(二)教师来源单一
据统计,一般卫生类高职院60%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大多数教师的临床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三)教师实践机会较少
多数院校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学校难于安排教师参加相应的实践培训或增加临床实践时间。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弱,特别表现在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方面。
(四)行业收入差异带来“双师型”人员流失的风险
教师收入与临床医生收入相差很大,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医学院校毕业的,到学校工作后,都千方百计地想离开,没有离开的教师思想波动也大,对教学工作不安心,而要想从临床吸引人才来学校工作,则几率很小。
(五)行业相关规定导致“双师型”人员流失
卫生类高职院校一般都会鼓励教师去参加“执业医师”的培训和考试。当青年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完成学业,通过考试,获得了卫生部下发的“执业医师”证书时,他们却被告知持“执业医师”证书而不在临床相应岗位上工作超过一定时间者,证书将作废。这批青年教师为了不使以前已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付诸东流”,便陆续离开了学校。
(六)职称评审的导向误差
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区别不大,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成就,对技能考核则没有具体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适应。
三、卫生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加大从社会引进人才的力度
1.积极面向医院(企业)引进专业人才
在卫生技术人才培养中,大部分的课程应用性很强,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多年从事临床工作、科研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任教。我们要积极从医院(企业)等单位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学校教师队伍中去。他们可以给学生带来临床、科研第一线的新思路、新方法,带来社会、医院和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具体要求,可以把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也可以对学校原有内部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指导作用,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2.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度
为能够有效培养高技能卫生人才,卫生类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建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通过签约形式,在不变更其人事关系等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收知名学者、专家教授等来校工作,让他们讲授本专业前沿技术知识,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科研成果给学生上课或指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和技能培养。这样,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可以承担相当分量的专业教学任务,也可以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医院(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是缓解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不足、结构不合理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校内教师的培养
1.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贯穿学校人事工作的主线,不断更新观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加投入,注重培养,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又要取得相关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在教学岗位上能把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进行结合,使专业教师在教学上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成为具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既能教学,又能在技能操作方面身体力行,胜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
在职业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对具备“双师型”能力的教师给出相应的倾斜。
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许可范围内,进一步搞活学校内部分配,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课时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并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奖励“双师型”教师达标的人员等。
2.积极拓宽专业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
(1)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100个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普遍采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进行,让教师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选派教师脱产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
(2)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实习实训基地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各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外实训基地包括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等。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对教学科研水平要求的提高,各院校要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不仅要在校内广泛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而且要积极地推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引导教师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于部分新升格的卫生类院校,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建设还不到位,更应重视这一问题。
(3)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
定期安排教师到医院(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学校要严格落实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规定,制订翔实的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年度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到医院、企业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医院、医药企业管理过程,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切实提高专业实践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许震,郑之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 陈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7,(84).
二00二年四月,中消协委托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包括柏安牌、超群牌
、沐泽牌电脑在内的共二十种品牌的电脑进行了一次检验。同年五月十六日,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分别出具了检验报告,结论为:超群牌、沐泽牌、柏安牌电脑电磁兼容性检验中的辐射骚扰一项不合格,其他所检测(试验)的各项技术指标全部合格。
中消协将检验结果刊登在其刊物《中国消费者》二00二第八期上。一些新闻媒体以此为素材,对比较试验情况相继进行了报道。
对此北京都贝尔科贸有限公司、北京瀚翔高新商贸有限公司和北京泽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中消协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称中消协的评比试验不符合法定程序,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违法程序取得的结论不公正、不合法。请求法院判令中消协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三百万元。
关键词: 环境会计能源危机资源效率
Abstract: according to analysis shows that China's relative shortage of resources use efficiency,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gap expands gradually, the energy security and more prominent, and energy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striction role are steadily worse. Therefor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gle discusses the energy crisis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promotion measur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ignifican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ergy crisis resources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虽然我国能源人均消费量没有发达国家水平高,可是因我国人口多,消耗能源非常大,到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己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专家开始对我国未来能源供需进行预测研究,如果2020年中国煤炭需求约50亿吨,这就要从国际市场上买约13亿吨煤炭。长远看在能源强劲需求下,会推动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而能源价格上涨将阻碍经济增长,可见能源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能源问题研究迫在眉睫。
一、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管理模式不够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以中央国有经济为主发展能源工业的思路,鼓励地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能源工业,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能源工业发展方针,标志着我国能源管理模式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能源市场管理模式虽然建立但还不理想,市场准入管制不够灵活,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竞争力。
2.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疑问
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13亿人口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上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这样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明显。到2015年,我国的木材供销应缺口将达到11―15亿立方米亿立方米。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今后缺口还会更多。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大量进口,促使石油、钢铁、煤炭等大宗原料及其相关的工业产品涨价,可能导致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疑问。虽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到2020年以前还不可能替代原有能源。
3.能源储量禀赋少,利用效率低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目前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些项目,使得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许多工业产品过剩,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资源的利用效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好坏。我国虽然整体的能源储量较多,但还面临着禀赋和利用两大问题。在禀赋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能源分布均衡、优质资源匮乏、能源开采不容易。在利用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方式粗放、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源管理水平落后等。我国的能源效率较低,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近期调查: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单位 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4. 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我国早就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但是在具体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法规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政府机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缺乏一系列的法规体系和行政执行、准入制度。
二、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1.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我国传统能源管理模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经济产出中的大部分是工业和建筑业,这两个产业能源效率很低。我国应加快发展能效较高的产业。应有针对性地发展服务业,从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鼓励一些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如有选择地推出金融衍生工具、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以鼓励金融业的大发展;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职高专教育、技工教育的发展;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设软件园区等以推动 IT 产业的发展等改善我国传统能源管理模式。
2.实现资源的循环和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资源的利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诸多方面,我们要在生产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多种形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就是要实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清理的整个产品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节约初级资源,把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控制在必要的界限之内,使得在其耗竭之前能够找到替代资源;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以保证持续供给;通过多种途径回收利用各种废旧产品、包装物等材料物质;尽可能对一种资源的多种用途充分加以利用;对一种资源的各种有用成分分别加以利用,这种综合利用的效率明显高于对资源单一成分的利用,设法对利用各种资源所产生的排放物加以继续加工利用。
(3) 加大的科研投入,提升能源效率的源动力
我国应鼓励各种工业生产机械的节能改造和新型节能设备的研发,尤其是水泥、钢铁、煤炭等高能耗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的回收利用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科研投入除了用于工业生产设备和其它行业的节能改造以外,更应该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工业始终是能源效率低下的产业,节能改造只能缓解其高能耗的局面,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能源效率。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末期以后,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高新化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的轻质化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具有直接而明显的作用。而加大的科研投入和相应的科教体制正是催生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4)从环境会计视角研究提升资源效率和企业绩效
环境会计将会计学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方法,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信息。环境会计的发展不是用来取代传统财务会计,而是要补充其不足之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来源。环境会计主要以传统财务会计为基础,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冲击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寻求最佳清洁生产(CP)方式,并进行全成本评估(TCA),提升企业的生态效益、资源效率提升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对于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内涵,包括其意义、功能及性质,应包括资料搜集、资料分类、资料记录、资料配置、资料分析和资料沟通等项目,而且应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环境政策系统之中。其主要编制步骤包括界定目标、制定环境会计框架、建立资料清单、进行环境评估制度、实施责任分工及拟定清洁生产政策以提升资源效率和企业绩效.
(5)根据资源禀赋调整消费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这与我国的资源禀赋有关。但煤炭在所有能源中属于热能转换率较低,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的逐年下降对整体能源效率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要降低煤炭消费比率有助于我国继续提高能源效率,就要考虑降低煤炭消费,提高其它高效能源的消费比重。要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就要考虑关停小煤矿,整合煤炭产业资源,形成市场化的良性竞争;也要通过科研投入采选优质煤炭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也要考虑煤炭的消费与工业直接挂钩,因此仍需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这个目标。提高其它能源消费的来源渠道应该是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虽然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最大意义体现在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可再生性,但这些能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一方面,通过风力、太阳能等渠道可以替代一部分火电需求,这就能变相减少煤炭的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这些能源在热能转换的技术指标方面也领先于煤炭。因此,我国应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参与投资、鼓励使用新能源的设备等方式来逐步提高新能源的消费比重,优化能源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家军,吴玉菡 环境会计视角下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
[2]胡春晓.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3]李丙刚.我国的能源危机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6)
[4]胡晓彬.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4)
[5]薛龙龙.资源约束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作者简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生管理 构建新格局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南。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探寻和掌握学生教育管理规律,不断破除旧的学生管理模式的羁绊,使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全面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高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对做好高校大学生管理上作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1.1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
贯彻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上,这是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能停留在一般认识和原则要求上,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进以往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过时了的规章制度、标准、管理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落实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严格教育管理,又注重人文关怀;既严格纪律要求,又注重道德教化;既严格程序规范,又注重内容效果。
1.3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努力形成各项事业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局面
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2 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管理的体制、机制、理念、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问题,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2,1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育人合力亟待加强
新建本科院校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管理体制、机制明显滞后,许多高校仍局限于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未形成各层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氛围和合力,缺乏整套系统的工作保障机制,突出表现为“三不到位”:一是领导认识不到位。由于一些领导的片面认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制度保障等方面都较为滞后。二是教师教书育人不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专业教师和德育教师人为地分开,导致专业教师只管教学,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导结合不紧密。三是后勤人员服务育人不到位。后勤物业管理与学生教育管理之间权限边界模糊、职责界定不清、人员磨合困难等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出现乏力或肓区。
2.2 管理理念、方式、内容较为陈旧,育人方法亟待改进
从学生管理理念看,许多高校以学生小出问题为最高宗旨,注重和强渊“管理学生”,一些高校仍存在“重硬件建设、重管理结果,轻问化建设、轻过程管理”现象。从学生管理方式看,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沿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过多地采取说教和压服的手段,采取的方法简单生硬,缺乏说理分析和疏导、引导的灵活性。从学生教育内容看,突出表现在教育管理内容未能吻合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实际需要,并且与学生的日常思想、品行教育管理脱节。
2.3 管理途径较为老化,育人手段亟待丰富
新建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在新校区办学,由于学校本身历史积淀不深,适应本科教育管理的经验欠缺,再加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无论是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都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差距,在如何挖掘有限学校资源、拓展育人途径、发挥全方位育人的功能等方面还有许多做得不够。主要表现为: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及校园景观建设体现本校的特色不明显,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契合度也不强Ⅲ;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基本是由学校来制定和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组织开展的义化活动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不明显,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等等。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挖掘潜力,统筹资源,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以往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过时了的规章制度、标准、模式,探索各种有效途径,构建学生管理工作企员、全程、全方位管理育人新格局,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确保育人目标的完成。
3.1 统筹协调,因事制宜,激发全员管理育人新活力
一是要统一一个认识。首先,要统一领导的认识。要在政策上体现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其次,要师的认识。要强化教师的思想教育责任,要求教师自觉将育人工作从课堂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自觉履行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义务;再次,要统一全体教职工,包括后勤社会化的物业管理人员的认识,提高其管理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完善二级管理体制。新建本科院校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一般都有较为明显的专科痕迹,要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必须尽快减少一级管理职能,强化系(院)二级职能,既要赋予系(院)开展学生管理上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做到责权统一。适当下放管理权限给系(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处理,从而提高工作实效性。
三是要协调三个关系。要建立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推行学生管理社会化,建立全方位和立体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要协调处理好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关系,建立教育互联、功能互补、力量互动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体系。特别要通过各种方式和
途径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学校从多角度多层面掌握学生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开展工作,达到双重管理的目的。
四是要健全四种机制。在领导机制上要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人人育人的良好局面;在责任机制上要理顺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关系,做到各部门分工到位,各岗位职责明确;在保障机制上要做到学生管理经费、编制、人员到位,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激励约束等机制;在联动预警机制上要做到在涉及学生的利益、安全等问题,各部门能形成良好的预警、处置、沟通、合作等运作机制。
3.2 遵循规律,因人制宜,探索全过程管理育人新思路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条件、环境影响、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结构是有层次的,心理素质是有差异的,思想行为变化是阶段性的,学生成才的期待也是多元的,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学生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实施分层次分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需要把握以下具体要求:
3.2.1 预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做到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妥善地处理好,还应该努力把工作做在前头,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重视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和帮助,做好预案措施,做到预防为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3.2.2 疏导性和及时性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特别强化疏导功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及时进行疏导。实践证明,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和问题,宜疏小宜堵,宜导不宜压,堵则对立,压则逆反,疏则通顺,导则提高。
3.2.3 规范性和合法性
在高校依法治校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程序机制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在学校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时,应该进行认真研究,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切实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管理实际运作程序,要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做好学生的奖励、惩处和评优评先等工作,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操作透明。
3.3 挖掘资源,因地制宜,拓展全方位管理育人新途径
3.3.1 坚持制度建设的导向作用
发挥制度建设在学生管理中的育人作用,高校需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落实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充分考虑学生成B乏成才中的合理需要,积极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二是学生评价的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学生要有明确导向,但不求全责备,要把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等融入到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核框架中,要合理地把学生平时的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劳动观念、文明举止等方面的表现与干部选举、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入党和就业推荐等联系起来,建立健全良好的开常行为考核和评价机制。没有考核,就没有约束。三是落实管理制度的科学化。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四是落实制度执行的科学化。要使制度得以顺利实施,既要坚持程序规范,又要加强预防教育,要将校纪校规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特别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将法制和纪律的自觉遵守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从思想上筑起法制防线,自觉地遵纪守法。
3.3.2 加强校园环境的渗透作用
环境对人正确思想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起着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个环境对高校而言,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它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紧密相连,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相对老牌大学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积淀较为薄弱,因此,更应该要加快整合学校的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源,更加自觉地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力量,努力营造充满积极诱导因素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一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改革纳入文化创新的组成部分,为学生创造发挥个性、自主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使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能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活动环节中。二是要重视学生活动场所、图书馆、体育馆、论坛讲坛、网络文化平台等文化设施的建设,重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三是要结合本学校的历史传统及学科优势,在学生自主阅读、义艺创作和演出、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种创意活动和竞赛活动等方面,逐步形成本学校的文化特色领域和项目,鼓励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学校特有的健康文化氛围。四是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开、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使科学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健康教育;卫生服务;营销策略
在目前医疗市场化的情况下,卫生服务营销已成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医疗服务已由原来治疗疾病、延长生命、降低病死率,拓展到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和优化生存环境,增进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病人社会能力改善与维护[1]。医疗服务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活动过程,是医院及医务人员以实物和非实物形式满足病人需要的一系列行为。它是医疗和服务的有机融合,包含疾病诊断、治疗等职业技术过程,也包含满足生理和心理素质需要的服务过程。医疗服务由3个基本层次构成:核心医疗服务、形式医疗服务和附加医疗服务。医院健康教育是附加医疗服务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是卫生服务单位以知识为营销内容,以社会为营销范围,以广大群众为潜在客户的知识营销手段。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开展服务营销是卫生服务单位开发市场潜力,赢得竞争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
1卫生服务营销的必要性
1.1满足市场服务需求
人们的健康需求具有多样性,目前注重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人逐日增多。医院作为卫生服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主动为满足人们的健康意识变化与健康需求,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服务。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医院服务把注意力,从单纯的治疗疾病扩展到满足病人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上。注重医学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服务途径,满足病人的不同需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卫生服务单位要树立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营销理念,不断延伸视点,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营销。
1.3有效地将健康需求转化为需要
医院健康教育是一项附加的医疗服务,是卫生服务单位的重要职责;它是一种治疗手段,是医护人员教育能力与素质的体现,是服务质量的保证[2];同时也是挖掘医疗资源的重要手段。实实在在地为病人健康着想,通过治疗各环节有效地将病患的健康需求转化为需要。病人维护了健康,而医院也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2卫生服务营销运用于医院健康教育
2.1社会营销
开展义诊、下乡服务、健康教育橱窗宣传、讲座、社会健康公益活动、卫生咨询宣传活动、健康知识竞赛、健康形象大使等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健康的社会氛围,树立卫生服务单位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形象。
2.2社区卫生服务营销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六大功能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提供社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老年保健、社区人群健康检查与疾病普查、临终关怀、家庭健康咨询、心理咨询、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营养膳食指导、科学健身运动指导、科学改善和保护生存环境等服务,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同时能获取社区对健康与医疗服务的需求信息,为卫生服务单位及时调整服务结构与合理分配、利用资源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典型的营销行为。
2.3网络营销
2.4关系市场营销
这有3个层次。①财务层次。是通过价格因素刺激病人购买服务,很容易被模仿,比如赠送健康体检卡、节假日优惠等。②社交层次。重视卫生服务单位与目标人群之间的社交关系,强调个体化的服务。要求卫生服务单位制定统一的健康教育服务方法、制度、规范等,主动与目标人流,通过健康教育方式,随时收集信息并及时调整服务结构。
③结构层次。主要通过增加技术投资、利用技术成果,及时收集目标人群需求信息,精心设计服务体系,强调个性化服务,如会员制服务、临终关怀、心理康复等。通过卫生服务单位与目标人群、政府机构,及其他公共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建立稳定的关系。
2.5文化营销
对健康教育服务而言,产品文化营销主要是指健康教育服务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形象等整体素质,同时也包括根据目标人群的文化背景,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服务。在健康教育服务范围,品牌文化营销主要是指卫生服务单位以自己特色或优势形成的健康教育服务品牌,为目标人群提供优质的品牌服务。通过健康教育服务的各种制度、服务规范、人员素质与形象,让目标人群认同与满意,从而促进卫生服务单位文化营销。
3讨论
我国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居民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和健康教育,采取措施,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促使居民从有病求医向保健求医的观念转变,主动预防疾病和调整生活方式,积极防病,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自身的建设,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包括根据辖区居民的需求,增加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改善服务质量[3]。
将营销策略用于健康教育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方向。通过与目标人群的交流,可以获得很多潜在的健康与服务需求信息,了解他们对卫生服务单位服务的知晓与满意度,亦是其反馈服务质量的渠道,便于卫生服务单位及时调整服务结构和促进流程再造,从而提高卫生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
健康教育服务以知识为载体,是实现卫生服务单位进行知识资本经营与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知识营销使人们了解疾病预防与保健知识,加强自我保护与保护生存环境意识,提高其生存与生活质量,有效预防传染病、突发性疾病、慢性病等,也为预防突发疾病危机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也提升了卫生服务单位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信誉度,并对其发展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卫生服务单位发展双促进、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