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体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建立幼儿秩序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便更加重要。在幼儿发育初期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规则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身心发展,更能够从小培养他们的秩序感、道德观、与他人相处与沟通的方式。
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小班,体育游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至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性格特点。而体育游戏既能够满足他们这些特点,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建立秩序感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应变能力。但是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一、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例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奔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还如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还有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还有专为幼儿跳跃设计的“摘苹果”游戏,苹果充分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至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运鱼》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小猫头饰、筐2个、小鱼图片若干。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身体协调的走和跑,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自己的尝试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游戏“小猫运鱼”又一次把活动推进。我将参与到游戏中,因为当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孩子们会很高兴,他们会模仿老师做动作。可见,教师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
二、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体育游戏《吹泡泡》、《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吹泡泡》中,创编了儿歌“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吹高了,泡泡吹低了,泡泡吹破了,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孩子们跟着儿歌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幼儿很自然的有了规则意识,不用教师整理秩序,不用教师组织纪律,幼儿在很快乐的氛
围中得到了锻炼。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木头人》,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开始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老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三、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为习惯的养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节约能源等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们应遵循从近到远、从小到大、由浅到深地进行环境教育。如:爱地球教育就从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这样逐层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就从爱清洁、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环境等方面进行;节约能源就从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用品、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纸张等行为开展教育。这样从幼儿易于理解且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开展环境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获得粗浅的环保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懂得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二、结合各领域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能力和水平教师应当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幼儿良好的环境态度、环境认知、环境行为的养成。1.在实施健康课程中,通过游戏、安全和营养保健教育等,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情景表演等方法渗透环境教育;通过对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2.语言教育领域有非常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如许多散文、故事、儿歌和文学作品,都能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环境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审美观;通过谈话、表演、讲述等活动,教育幼儿爱护环境和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3.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应从感性经验入手,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环境、关爱环境、探究环境,掌握粗浅的环境科学知识。4.通过美术活动让幼儿关注环境、认识环境和参与环境创设,指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和手工,让幼儿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引导幼儿用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环境和美好生活的追求。5.日常中,还可以让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游戏活动,如用废旧纸盒进行建构游戏、体育游戏,用废弃的瓶瓶罐罐做角色游戏材料等等,让幼儿懂得珍惜资源。
三、开展环境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幼儿的环境知识
开展专题性的环境教育,能更全面有效地促进幼儿环境素质的形成。1.幼儿园应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主题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减少垃圾”的主题活动,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小实验和讨论、制作等活动,让幼儿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初步知道循环再造、废物利用、物尽其用的好处,从而懂得要保护环境卫生,从小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2.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深度的环境专题教育。如大班可以开展“海洋的奥秘”、“昆虫世界”等主题活动,通过对海洋知识的探索,让幼儿了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物资源的宝库,懂得保护海洋、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知道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区分益虫和害虫,懂得保护环境卫生,消灭害虫。中班可以开展“我爱树木”、“有趣的动物世界”等主题活动,初步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爱护动物,不滥杀和捕捉野生和珍稀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小班开展“缤纷的彩色世界”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多彩的生活是美好的,知道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3.结合环境纪念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开展“植树节”、“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专题活动,通过这些有意义的环境专题活动,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环境态度、积极的环境行为,为塑造绿色的心灵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施互动式的环境教育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向家长宣传环保信息与知识,加强家园联系与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与幼儿良好素质培养的必然联系。倡导家长带头做到:督促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行为习惯;陪伴幼儿看一些环保的专题片,并作适当的讲解和引导;带幼儿到公共场所认识与环保有关的宣传标语;带幼儿购物时要以身作则使用环保购物袋等,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把外部的经验化成自觉的行为。此外,还可以让家长在参与资源回收活动,与孩子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等活动中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领略优美风景带来的愉悦,知道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家园一致的互动式教育,能使环境教育事半功倍。
五、做好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深化环境教育内涵
幼儿基本体操是由体操动作的练习和排队、变换队形两个部分组成。它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较为简单易学,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深受幼儿园小朋友的喜爱。因此,它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又可以作为其他体育活动项目的游戏准备性练习和辅练习,以达到培养幼儿的协调性、灵活性、塑造端正的体形体态、娇正不良的生理缺陷、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总之,能从多方面的提高幼儿的体质。幼儿基本体操是锻炼幼儿身体,促进幼儿机体发展的一种形式简便、易于普及的动作练习,是实现幼儿体育活动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锻炼幼儿的肌肉、关节和韧带,促使幼儿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及平衡力等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幼儿的正确身体姿态和一定的节奏感,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时间知觉等等,提高幼儿身体机能抵抗疾病能力和健康水平。为了更好适应21世纪新的幼儿园体育教学的需要,创编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操,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创编一套新颖、科学的幼儿基本体操,并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能更好地开展幼儿体操的基础训练,如何培养幼儿教师幼儿基本体操的创编能力及训练幼儿体操的基本能力,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幼儿体操训练是整个体操训练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早期发现和培养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事幼儿体操训练的孩子年龄较小(4-7岁),还不具备完全独立行为能力,不能完全脱离父母行事,这样父母自觉不自觉的行为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是影响幼儿从事体操训练的重要因素。怎样吸引更多的幼儿家长送孩子来练体操,不仅关系到体操运动的普及,而且更关系到体操后备人才的储备.笔者就幼儿家长送孩子练体操的心态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我国从事幼儿体操训练的教练员们提供有益的参考。也有的硕士论文从幼儿体操的某一方面对幼儿体操训练进行论述,比如,张颖的硕士论文《广州市幼儿团体操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就以幼儿团体操为基本的研究框架,他认为幼儿团体操作为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具有突出的健身、健美、健心和娱乐价值。多年来在我国各省市得以开展,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对广州市幼儿团体操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了解到广州市幼儿团体操活动开展较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社会能为幼儿团体操活动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与空间,其艺术价值和功能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硕士论文《河北省艺术体操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艺术体操队和各地市艺术体操队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分析等为主要研究手段,收集专家对河北省艺术体操竞技训练、比赛等相关方面问题的观点,了解河北省艺术体操竞技训练的基本概况,了解河北省艺术体操省队和各地市训练的实际情况。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彭启录的《浅谈幼儿基本体操队幼儿发育的促进作用》认为,幼儿基本体操是以幼儿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大众健身体操。从幼儿基本体操的概念上,幼儿生理上、心理上、智力发展方面介绍和论述幼儿基本体操队幼儿发育的促进作用。王守刚也是从幼儿体操方面对基本体操锻炼对幼儿操作智商影响进行研究。他认为,幼儿基本体操练习培养幼儿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正确知觉和准确地做出每个动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论基本体操训练对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验组为湖北省第三保育院、宜昌葛洲坝体育幼儿园、十堰市贸易局幼儿园参加幼儿基本体操训练的36名幼儿为实验对象参加幼儿基本体操训练的幼儿在自控能力上提高明显。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具备了初步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它促使幼儿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幼儿基本体操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在苦练基本功的过程中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极好机会,是培养幼儿吃苦耐劳、坚定信念、勇敢、顽强、不畏艰险、协同一致等优良素质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同样为早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张秋艳对我国表演性幼儿基本体操开展现状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抽样分析法,通过对历年我国表演性幼儿基本体操比赛录像及竞赛规则等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我国表演性幼儿基本体操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探讨。目前,我国表演性幼儿基本体操辐射面广,社会影响大;在发展上强调保持幼儿基本体操项目的特点,十个规定难度动作在较长时间内变化不大;成套动作更加注重编排的艺术性及完成的高质量;音乐的选择运用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缺乏。
三、研究设计方案
1.研究对象
5-6岁的幼儿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2)实地调查法
3.研究内容
(1)针对幼儿基本体操进行概述,主要介绍幼儿体操的基本概念及幼儿基本体操的特点。
(2)幼儿体操训练的基本要点
(3)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发育的促进作用
选题是看你的擅长和兴趣点的,以下选题为参考选题。大家可以对某一选题进行调整,也可以自定题目。
1、早教机构0-3岁婴儿教育活动问题与对策研究
2、试论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
3、 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4、试论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研究
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研究
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论幼儿感官教育的重要价值及途径
9、浅谈游戏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0、试论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11、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研究
12、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研究
13、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14、论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15、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16、某地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7、试论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18、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研究
19、试论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20、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21、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以及对策研究
22、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23、浅谈多谋体课件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24、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25、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26、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对策研究
27、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28、试论提高幼师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29、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30、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31、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32、试论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33、刍议园长非权力性影响力与幼儿园和谐管理
34、农村婴儿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5、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6、试论家庭氛围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37、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38、试论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途径
39、幼儿园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方法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辩论活动;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6-0019-05
辩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辩论包括讨论和辩论,是“包含逻辑论证、语言表达、知识积累、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在内的对话性语言行为”。〔1〕狭义的辩论是指持对立观点的双方进行论证和辩驳的活动。〔2〕本文特指狭义的辩论,即辩论双方或多方围绕一个相互对立的话题进行解释说明、论证反驳的语言活动。〔3〕
语言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4〕幼儿通过语言的交流理解他人与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从而促进自己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习得。
辩论是当下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学习形式,对幼儿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要求幼儿在理解论题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进行“辩驳”,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理解、倾听和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辩论活动中,对个人观点的坚持与维护可促进幼儿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为其未来坚定、执着及个性化品格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对他人观点中的纰漏与错误的质疑、反驳则可推动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辩论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及其观点等,能让幼儿习得尊重差异,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以大班辩论活动“大人好还是小孩好”为例,通过对活动情境的再现来反思当下幼儿园辩论活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前儿童辩论学习的核心经验对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一番深入思考。
一、幼涸氨缏刍疃存在的问题
1.拘泥于辩论活动的形式
情境再现一:
师:前几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关于大人和小孩的话题,让小朋友们思考了当大人好还是小孩好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开一场辩论会。请想一想,如果你觉得当大人好,就请坐在我右边的“大人队”,共10人;如果你觉得当小孩好,就请坐在我左边的“小孩队”,也是10人,大家考虑3秒钟时间。
(教师说:“1、2、3。”幼儿分别找座位坐下,其中3名幼儿因“大人队”没有多余的椅子可坐而在教师的安排下去了“小孩队”。)
师:两边的人数一样多了,我们开始今天的辩论。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论题――确立观点――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辩论――回顾总结”。情境再现一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对之前讨论过的话题进行回顾,仅留给幼儿3秒钟时间去思考选择支持什么论点。有的幼儿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支持哪一方观点,只是忙着找椅子坐下。教师在活动前就为每队各准备了10张椅子,实际上已经强制安排好了各队人数,导致活动现场有3名幼儿因没了支持一方的座位而去了另一方的队伍。辩论活动是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语言活动,对辩论双方人数的确有相等的要求,但这不意味着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椅子数量来强制两方人数的均等。教师可让幼儿在仔细思考、选择好拟支持的观点之后搬上椅子自行组织队伍,若出现某一方幼儿过多的情况,则可在仔细了解幼儿的想法之后让其暂时做观众。为使两队人数相等而让幼儿放弃自己的观点,可能会使幼儿丧失对辩论活动的兴趣。根据观察,随后这3名幼儿的表现确实不甚积极,除在轮流发言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外,其余时间几乎一言不发。
辩论活动中的“确立观点”环节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论题并进行认真思考与判断,因此,不能单纯为了辩论活动中两队人数的均等,而让幼儿被动选择“观点”。教师应充分认识辩论活动各环节的意义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而不应拘泥于活动的形式。
2.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情境再现二:
(在自由辩论环节,持“当小孩好”观点的“小孩队”明显落后于持“当大人好”观点的“大人队”。身处“下风”的“小孩队”面对“大人队”一句又一句的反驳,渐渐趋于沉默。)
师: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接受挑战,一个一个来。我是支持“小孩队”的,我觉得当小孩好。“大人队”的小朋友,你们谁来挑战我?
(“大人队”的幼儿沉默了十几秒钟时间,待教师再次发问时才有所反应。)
情境再现二中,当教师发现两队实力过于悬殊、辩论难以进行下去时,主动参与到辩论活动中去,通过帮助“小孩队”发言,试图引发双方的进一步辩论。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其责任意识与干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教师出面支持“小孩队”,导致“大人队”幼儿产生了某种“畏惧”心理,在接下来针对教师的反驳中,“大人队”的部分幼儿明显表现出犹豫,无法像先前那样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了。
如果是为了进一步引发双方的辩论,教师可启发“小孩队”的幼儿从不同角度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我觉得当小孩子很轻松,不用赚钱养家”或“小孩子可以想哭就哭,大人可以么?”,而不是像“我是支持小孩队的,我觉得当小孩好”这样强势而简单地挑战“大人队”。学前儿童具有从众和崇拜“权威”心理,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其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幼儿的判断。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辩论活动中的中立引导者身份,可以“煽风点火”,即引导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观点论证,但也要“稳定军心”,即在肯定一方的同时注意稳定另一方的军心。〔5〕除非全体幼儿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教师可作为对立方出场辩论,否则,教师要保持中立。
3.忽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
情境再现三:
(在轮流发言环节,持“当小孩好”观点的“小孩队”首先发言。)
“小孩队”幼儿1:我觉得当小孩好,小孩可以去春游,大人不行。
“小孩队”幼儿2:我觉得小孩可以去游乐场,大人不可以。
师:所以你觉得当什么好?
“小孩队”幼儿2:当小孩好。
师:好,你来讲讲(请“小孩队”的下一位小朋友)。
“小孩队”幼儿3:我觉得大人加班太迟了,小孩不用加班。
“小孩队”幼儿4:我觉得当小孩好,小孩可以买更多的玩具。
“小孩队”幼儿5:我觉得当小孩好,因为小孩可以在游乐场里玩。
师:小孩可以去游乐场里玩,前面一个小朋友已经说过了呀。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理由。
……
师:好,小孩队的小朋友们已经陈述完自己的理由了。接下来请“大人队”的小朋友发言。
情境再现四:
(在自由辩论环节,“大人队”对“小孩队”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大人队”幼儿6:我觉得小孩能去游乐场,大人也可以去啊。小孩需要大人陪着去游乐场。
师:小孩去游乐场要大人陪着,“小孩队”要站出来反驳吗?
“小孩队”幼儿2:我去游乐场有时候不用爸爸妈妈陪的。
“小孩队”幼儿7:小孩去游乐场比较多,大人没空去游乐场玩,要上班。
“大人队”幼儿2:如果没有钱怎么去游乐场玩?
“小孩队”幼儿5:用卡啊。
“大人队”幼儿2:可是只有大人才有卡啊。
师:我们要围绕观点辩论啊,“小孩队”说当小孩好的原因是小孩可以经常去游乐场玩,刚才讨论的卡啊钱啊,都跟这个没有关系啊,大家再想一想。
情境再现三中,“小孩队”中有4名幼儿的发言实际是同一个角度:小孩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但大人不可以。这反映出幼儿的思路并没有完全打开,一直局限在“小孩可以玩”的角度上。教师并没有对幼儿的观点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以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局限,打开论证思路,仅以前面幼儿“说过了”为由,在没有作任何提示与启发的前提下让幼儿“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理由”。辩论是思维的外化,辩论活动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对双方辩论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梳理,以引导幼儿突破原有思维框架进行发散性思考,进而训练幼儿的思维,从而实现辩论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情境再现四中,“大人队”的幼儿已经意识到“只有大人出钱买门票并陪同小孩一起去,小孩才能在游乐场里玩”以及“没有小孩,大人也可以去游乐场里玩”,并据此对“小孩队”进行了反驳。可见,此时幼儿的思维已发散开来,已能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但教师并没有抓住机会对幼儿的观点及论证进行归纳与总结,因此错失了提升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良机。
教师要求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辩论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清晰认识到,辩论活动还有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价值。幼儿的思维正在向抽象方向发展,但还难以轻松自如地将语言和思维联系起来。辩论活动是一项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有促进作用的活动,如果幼儿“讲述的逻辑性不高、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不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混乱”,〔6〕那么,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理顺逻辑,明晰观点;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辩论思路进行现场梳理的能力,以抓住并利用活动中可能生成的逻辑思维训练时机。
4.缺乏课程生成意识
情境再现五:
“大人队”幼儿1:我觉得大人可以考古,小孩不能考古。
师:你知道考古是什么意思吗?
“大人队”幼儿2:就是挖那种很珍贵的东西。
师:对,会找到地底下埋着的很珍贵的东西。
“小孩队”幼儿1:我有一次也去一个地方考古了,我觉得考古不合适。
“大人队”幼儿1:小孩都是假的考古,大人是真的考古。
“小孩队”幼儿1:我们也去湖边考古过啊。
师:考古是去地底下找古代的宝贝,你们那些不是古代的宝贝啊。
情境再现五中,幼儿在辩论过程中说出了“考古”一词,但接下来的对话可以发现,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例如,有幼儿说“我有一次也去一个地方考古了”。教师虽然意识到这一话题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了,并在幼儿提及“考古”时给予了回应。但教师只是对这一词语作了简单解释,两次回应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足以引起幼儿后续的探究兴趣。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与诗歌、儿歌、绘本阅读等语言教育形式相比,辩论活动的可控性小,能够较充分激发幼儿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辩论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意识到其中可能隐含的教育价值,并基于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拓展或衍生出新的课程内容,亩进一步整合或提升幼儿的经验。
二、对幼儿园开展辩论活动的思考
1.教师应了解辩论规则与流程及其价值
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为一种竞争性语言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则与流程。遵守规则是保证辩论活动有质量开展的前提,按照流程则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规则包括:有序辩论、言语指向、倾听对方等。〔7〕有序辩论是指,幼儿能够按照辩论活动不同环节或阶段要求进行辩论。例如,在辩论初始的轮流发言阶段,要按照顺序逐个发言;在举手发言和自由辩论阶段,要先举手再发言,要在得到教师允许后再进行观点陈述或辩驳。这一规则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加清晰地了解辩论的过程,有效避免辩论活动的混乱,还有助于辩论活动每个环节的顺利转换。言语指向是指,在辩论活动中,幼儿既能在理解辩题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有指向性地针对对方某位幼儿的发言进行辩驳。这一规则可有效避免幼儿在辩论活动中的自说自话。倾听对方是指,在辩论活动中幼儿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插话、抢话。学前期的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较不在意(王翠霞,2014)。倾听对方规则一方面可让幼儿关注到他人的观点以更好地开展辩论,另一方面也可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论题――确立观点――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辩论――回顾与总结”。从“提出论题”到“确立观点”需要幼儿基于思考进行判断和选择;“轮流发言”“举手发言”和“自由辩论”是幼儿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时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认真倾听,寻找他人观点中的纰漏,然后进行反驳的过程;回顾与总结是教师对幼儿在辩论过程中阐述的内容和使用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
2.教师可通过示范与引导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是保持中立的示范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中立态度是辩论双方幼儿坚持自己的观点以保障辩论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幼儿的体现。
辩论活动是一项对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活动。幼儿由于语言、认知、逻辑等实际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辩论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话说一半”或“词不达意”的情况,因而需要教师的语言示范与引导。例如,当幼儿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可向幼儿示范一些在表达观点时可用的语句,诸如“我认为……,因为……”“虽然……,但是……”等,或是帮助幼儿形成由观点到理由的思考路径,即在辩论之前询问幼儿的观点是什么,进而询问幼儿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当幼儿能作出完整、清晰的表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反馈。当辩论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或论局呈“一边倒”的情势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思考,并提示幼儿怎么进行反驳。此外,辩论结束后,教师也可重点引导幼儿回顾并总结所使用的辩论的方法。辩论活动既是语言能力的表现,如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对他人观点的反驳;又是思维方法的表现,在辩论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运用不同的辩论方法,如陈述、假设、对比、反问、举例等。辩论结束后,教师既可引导幼儿回顾自己阐述的内容,也可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陈述”“假设”“对比”“反问”等,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辩论方法,从而有利于其在以后的辩论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辩题应具有争议性、经验性、适宜性、多样性
一个好的辩题不仅能够引发幼儿的争论,还能激发幼儿对周边事物的深入思考。〔8〕好的辩题通常具有如下特性。
首先,具有争议性。这是对辩题的基本要求,如果缺乏争议性意味着可辩论性不足,辩论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现象。其次,具有经验性。所谓经验性,是指辩题应基于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幼儿才能“有话可说”。再次,具有适宜性。也就是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实际发展水平。此外,随着幼儿辩论经验的不断积累与辩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选择辩题时还要注意多样性,即所选择的辩题可从多角度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可选择社会类、科学类或人文类等不同内容的辩题,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4.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幼儿更好地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辩论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的学习形式之一,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把握辩论活动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通过辩论活动更好地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教师可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挖掘辩论资源。例如,幼儿间经常会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发生争执,这种讨论或争执往往是由于幼儿对该问题的认识不一致导致的。教师应关注幼儿日常交流中的讨论或争执,从中选取或提炼出辩题,通过辩论活动来提高幼儿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水平。
幼儿园辩论活动对幼儿语言、思维、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教师语言领域教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关注与深探。
参考文献:
〔1〕晋荣东.辩论的逻辑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65.
〔2〕〔3〕〔5〕〔7〕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3-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1.动态多媒体,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由于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愈加趋向科技化、现实化。在幼儿教育事业里,引入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地挖掘多媒体技术隐藏的无限潜力,教师要完全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养成勤学好问、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相关的改革制度。教师结合动态多媒体实施课堂教学,让幼儿身临其境般地接触知识、吸收知识,动听的声音、形象的图片、真实的视频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尽可能地发挥其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对现实生活、社会的理解力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具体、形象,由难变易,帮助小孩子去学习、认知、掌握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好奇心、热情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巩固多媒体带来的教学功效。在实际课堂教学时,老师要利用动态的多媒体功能,向学生演示课件内容,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孩子动脑的能力。利用多媒体给孩子演示、观看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生物,让他们认知、理解这个世界。
2.声形并茂的教学内容帮助幼儿掌握、吸收课堂知识在幼儿的思维空间里,其认知水平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必须要让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幼儿才能通过视觉、听觉等来吸收、掌握。因此,要让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课堂内容声形并茂地演示出来,让幼儿更加容易去接纳、理解文化知识。就像在教学幼儿“美丽的台湾”时,如果就只有单纯照本复述内容的话,就会觉得异常的枯燥,不管是台湾文化,还是特产风景,幼儿想要完全理解、掌握都是不可能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会给学生画面感,发散他们的思维能力,伴随着图片、声音、视频来介绍台湾,看着台湾景区图片,听着台湾经典歌曲,欣赏着台湾当地的风俗习惯,就感觉身临其境般,好像就处于台湾的市中心一样。这样的话,就能让教学知识变得更为直白、通俗,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强化孩子的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水平。
3.简洁、高效地强调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幼儿通常普遍都容易接受可爱、简单的事物,太过复杂,幼儿理解不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教学内容上重点突出、强调。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技术都是将抽象具体化,将难懂的知识简单化、重点化,直观地展示给幼儿去理解、学习。另外,也将课堂知识的难点挖掘出来,让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总结经验,掌握知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举例来说,在教学幼儿《祖国真伟大》这首歌曲时,为了能让幼儿认知到“大”这一字的内涵,老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带学生去感受、了解。运用“百度地图”将中国这块“雄鸡”图像放大,找到中国首都北京,再放大,现在还有3D的地图可以清晰地看见住房、马路,这样就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土地的辽阔、广大。
4.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课堂环境在现实社会里,只有幼儿的心灵是最纯净的,只有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欢乐、无烦恼的,只有幼儿的感知理解能力是最直接、深刻的。因此,必须要确保幼儿处于舒适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创设自由、民主、舒适的教学环境,透过声音、图片、视频让学生去身临其境,感受真实的氛围。从而让师生群体寓教于乐,高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譬如,在教育幼儿有关“保护动物”的课程活动时,老师就可以给孩子们看看有关动物的动画片,《黑猫警长》《猫与老鼠》《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让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可爱、善良,从而让孩子在笑声不断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另外,也要给学生看些“动物世界”,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残酷,优胜劣汰,在动物的世界中就是适者生存。当看到动物被杀害时,孩子就会产生保护动物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对保护动物更有责任感,在保护动物的基础上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二、结语
一、明确主题
主题活动设计中的主题,即在老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中,以某主题作为基本线索,并且围绕该主题参与活动人员进行交流。对于幼儿园而言,设计的主题应当符合教育性,而且最好结合节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以确保设计话题的“亲民”性,这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大大提高了活动实施的实际可行性。明确的活动主题,应当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用性一定要强,能够确保幼儿在参加该主题活动过程中学以致用,即利用自己所参加的活动及所学,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目标表述
随着教育主题各阶段活动的全面展开,孩子们的认识以及体验也逐渐深化,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基本形成,主题活动中的各阶段设计目标也不尽相同。第一,首次活动目标表述。即孩子们参加某活动方向以及要求。在一次具体活动中,既可以是课堂教学活动,又可以是课外活动。第二,活动范围。参加主题活动的孩子状况。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很多教育主题之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均可实施,但是幼儿园大、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等参差不齐。对此,应当明确范围,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应当更具实际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
三、设计与指导人员
第一,设计人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既可以是老师作为设计人员,也可以是教学团队。标明设计人员,既可以是对老师创造性劳动的认可,还有利于实施人员、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第二,教学团队。以主题活动为基础,成立教学团队,这是最基本的。同时,还要明确教学指导小队,既可以明确团队形成、各成员具体任务,又可以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四、准备与实施
首先,应当做好活动主题资源准备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现有资源以及实践基地和社区等,同时还包括幼儿园人力资源,如教师和幼儿家长利用。其次,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在这一环节是主题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分阶段对主题活动全过程优化设计,或者利用可跳转设计思路,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均是在分解主题活动总目标。在此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设想,而且必须包含与之对应的老师指导重点。比如,在“绿化带以及小区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将研究过程进行分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确定专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此阶段,老师应当结合实际,通过播放花草树木以及草坪被践踏等相关环境问题课件、视频等,然孩子们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并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公众意识。在此过程中,还要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准确定位和确定活动专题。第二阶段,研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讨,根据专题优选研究方式和方法。(1)拍摄一些关于绿地破坏方面的照片和视频;(2)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记录践踏草坪的人数;(3)组织问卷调查,随机对街头群众做调查;(4)访问主管部门、专家。第三阶段,组织幼儿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主题活动内容,编排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活动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且选择活动方式和方法。第四阶段,总结。根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资料等,撰写报告,构想和设计汇报形式,在准备好交流汇报以后,再展出结果。
五、评价及建议
幼儿教育主题活动评价,作为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始终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全过程。对于主题活动方案而言,在设计时,应当包含活动评价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应当重点突出的评价方式。就活动实施而言,笔者认为对主题活动具体实施时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以及困难等,需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幼儿园老师应当及时转变角色,准确定位,既是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设计者,又是学习者、资源查询者和研究者。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以及探讨幼儿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时的老师指导策略,成为需注意的基本问题。作为老师,应当具备观察以及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整合和提升幼儿的能力,并为此创设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计划。
六、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主题活动中的主题设定、实施,应当非常的灵活,根据事件、教育节日、孩子比较感兴趣以及容易激发他们兴趣的事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灵活实施活动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丰富。通过优化设计幼儿教育主题活动,来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作者:吴红霞 单位: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育;因素与对策;问题研究
引言
体育教育对幼儿的个性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园要把体育与生活、卫生保健合并成为健康领域。”这说明体育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体育活动能增强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幼儿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现如今,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会分析幼儿体育教育的现状并提供一些对策。
一、幼儿体育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幼儿勇敢精神与抗压能力。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遇到挫折难免会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这就要求幼儿体育教师要对儿童进行耐心的引导。在体育活动中,鼓励幼儿勇敢尝试,在面对困难时,教师要身先士卒,给幼儿作出示范,帮助幼儿克服面对困难的恐惧心理,进而教育幼儿要勇于面对困难,帮助幼儿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2.有利于培养幼儿豁达开朗的性格。愉悦心态与身体健康有着重大联系,通过体育活动,能使幼儿的心理状态处于较佳水平,使幼儿想象丰富、思维灵活、注意力集中。教师要在体育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积极与幼儿进行交流,在游戏中保持愉悦心情,使幼儿更好的适应集体,适应学习生活。
3.有利于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品格,体育活动是德智体美劳的融合。教师可以把《撒谎的孩子》故事编成剧本,通过活动教育幼儿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体育活动不仅要注重幼儿身体的健康,更要注重幼儿心理的健康。
二、幼儿体育教育的现状
1.幼儿体育教育观念落后。幼儿园担负着保护和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幼儿园减少幼儿的体育活动时间。用减少幼儿体育活动时间来杜绝幼儿出现意外事故,但是同时也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体育活动的意义没有实现,还制约了幼儿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教师,片面地把体育教育理解成体育游戏,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注重娱乐。
2.幼儿体育教育的时间少、形式单一。为了使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合理化,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寄宿制幼儿园幼儿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小时,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时间未能达到要求,正常情况下的两小时活动时间的要求很多幼儿园也不能满足。另外,很多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大部分幼儿园体育活动只有课间操和幼儿自由活动,不能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单一的形式,枯燥的内容,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偏低,很多教师都是大专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很少,因此,我国幼儿园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等方面有待提高,特别是幼儿体育教师,体育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目前,很多幼儿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存在放羊现象,有效锻炼时间很少。
三、提高幼儿体育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师及家长的体育教育观念。要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首先要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幼儿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才能在专业知识的引导之下正确的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有利于推动幼儿体育教育健康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的益处,幼儿体育教师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安排班级的活动内容,研究如何合理运用器具锻炼。教师可以用情景游戏的形式,比如“过河”,“小乌龟爬”等游戏设置,在情景活动中实现幼儿的体育教育。
2.推动幼儿体育教育形式多样化,增强创新能力。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体育活动不仅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会严重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器具与体育游戏的联系是紧密的,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科学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器具的价值。幼儿园要提供丰富充足有趣的活动器材,体育教师利用这些器材,创作出符合幼儿审美、个性、安全的游戏。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游戏器具,在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比如说在饮料瓶里装沙子,用来当打保龄球游戏里的门球。
3.使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幼儿体质,保持幼儿身体健康,这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的配合,社会资源的支持。很多家长对体育活动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幼儿园应与家长的目标达成一致,使家长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孩子的健身兴趣与习惯,家长可以利用社区的资源,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社区锻炼的方式有很多,家长应带孩子加入到健身的行列来,进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目前不少幼儿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如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笔者研究分析,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幼儿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幼儿期的心理是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与对未来的态度。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能力教育
要对幼儿环境适应能力进行指导,让他们尽快走出家庭,面对新鲜的社会,适应在各种环境下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园,培训班、各种公共场所等。
2.人际关系教育
幼儿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扩大,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增加了学习任务。幼儿在被动式的学习氛围中,有可能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学习压力大,困难多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引导。
4.行为能力教育
3-6岁的幼儿,规范行为能力是比较好的时机,从小灌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未来的成才起关键作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不恰当
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视情感需要的满足。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重动作技能熟练,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自体功能,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
幼儿期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为师生关系、幼儿间关系。
1.师生关系不和谐
幼儿年龄小,对社会比较陌生,渴望有安全感,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在处理于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以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为出发点,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使得幼儿产生敌对情绪,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出现焦虑、不安、退缩的情绪,对外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幼儿间关系不和谐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幼儿处于发展期,交往能力较差,在加上幼儿个体差异,内向的幼儿会缺少同伴,在幼儿园中被冷落。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使幼儿感到孤立无助,如得不到及时心理辅导帮助,就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心理辅导水平,与幼儿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要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可以通过成立幼儿心理咨询机构;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对教育进行培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二)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促进家园互动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幼儿一种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家长作为家庭心理氛围的主导者,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让家长多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理解幼儿心理想法,保持良好沟通环境。同时,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共同帮助幼儿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定期开展有关心理方面的亲子活动;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幼儿,成立专门幼儿园家长心理保障体制。
(三)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每个幼儿心理发展中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档案是对幼儿个体智力、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试后建立档案,作为心理教育的参考材料。能客观真实地连续关注幼儿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心理教育措施。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追踪记录并邀请专家、教师分析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幼儿个性特征表,幼儿心理问卷调查等建立相关档案。
(四)充分创造合理环境,确保幼儿形成健康人格
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幼儿园、家庭需要给幼儿营造一种充满温暖、关爱的心理氛围,给予幼儿安全感和亲切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结束语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幼儿教师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刚.现代幼儿素质教育新观念[J].201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