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冰心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妊娠;心脏病;资料剖析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期的严重合并症,它危及母婴安全,也影响到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为了探索其防治措施,我将本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2 019例孕妇的住院病历资料,其中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25例,发病率为1.24%。我院所收集的2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病例,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脏B超检查、拍胸部X线片、相关化验检查确诊,并参照美国NYHA的分级标准,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线。Ⅰ级:一般体力活不受限;Ⅱ级一般体力活动稍受限,活动后心悸、轻度气短,休息时无症状;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显著受限,体息时无不适,轻微日常工作即感不适、心悸、呼吸困难或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者;Ⅳ级: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仍有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发病年龄在23~32岁;25例中风湿性心脏病15例,先心病7例,其他3例,随着孕周的增加,有18例心功能升级(Ⅰ~Ⅱ级),其中14例发生心衰,发生于孕24~30周3例;孕31~34周4例;孕35周以上6例;分娩至产后3天2例,于产后4~8 h死于肺水肿。25例中有10例发生心律失常,4例伴心衰。
2.2 产前监护与母儿的关系 有监护18例,正常分娩13例(占72.2%),剖宫产5例(占27.8%);分娩正常儿(足月分娩,阿氏评分正常)12例(占66.7%),早产儿4例(占22.2%)。无监护7例,正常分娩0例,异常分娩7例(占100%),其中剖宫产4例,中期引产2例,产后因心衰死亡2例;分娩正常儿童0例,早产儿3例(占42.85%),低体重儿2例(占28.6%),死胎2例(占28.6%)。
2.3 心功能分级与母儿的关系 心功能Ⅰ~Ⅱ级8例,正常分娩5例(占62.5%),剖宫产3例(占37.5%);分娩正常儿4例(占50),早产儿2例(占25%)。心功能Ⅲ~Ⅳ级17例,正常分娩9例(占52.9%),剖宫产6例(占35.3%),孕中期流产2例(占11.8%),17例中因心衰死亡2例(占11.8%);分娩正常儿7例(占41.1%)低体重儿2例(占11.8%),早产儿4例(23.5%),死胎2例(11.8%)。
3 讨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对于有心脏病的育龄妇女,一定要做到孕前咨询,以明确心脏病类型、程度、心功能状态,并确定能否妊娠,对于允许妊娠的孕妇,一定要从早孕开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笔者几年来,采用自拟抗病 得疗效,现报告如下:毒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2例取
1一般资料
共52例患者均属门诊治疗,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18至47岁,平均年龄32.5岁,急性期33例,慢性期19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5年。
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反复发作,发热头痛,心悸烦躁,口渴口苦,咳嗽胸闷或隐痛,神疲气短,咽部红肿,舌红,脉浮数可沉结代。
3 诊断要领
心电图sT段下移,T波平,0T间期延长或低电压。
4 病机
本病相当于中医心悸、怔忡、心痛范畴。西医认为是由特异病毒感染而致心肌炎。
5 辨证施治
此病多由热毒犯心,气阴两虚,心阳不振,气滞血瘀,正虚邪恋而产生诸证。
5.1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
风热邪气侵表,初似感冒,表邪未解或风寒邪气化热内含于心而致心气耗伤,心阴被灼而成邪盛等病理,气阴两虚为其本,邪盛为其标,热毒犯心,余热伤阴。
治则:清热解毒,解表益气,养阴安神。
方组:黄连10g,黄芩20g,10g,薄荷10g,蒲公英15g,板兰根15g,升麻15g,口芪20g,炙甘草15g,炒枣仁15g,果杞20g,五味子15g,龟胶15g,麦冬15g,天冬15g,沙参15g。黄连、黄芩、蒲公英、板兰根清热解毒;、薄荷、升麻辛凉解表;口芪、炙甘草补气;炒枣仁安神;果杞、五味子、龟胶、麦冬、天冬、沙参养阴清热,起解毒解表、养阴安神功效。
用法:开水煎煨3次,再将药汤煨1次,放入2磅热水壶备用,8小时1次,分3次服完药汤,每天l剂。
7天1疗程,3个疗程计算疗效。
5.2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
急性期反复发作半年后,因失治误治所致,虽邪毒已退,但元气已伤,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肺卫不固,要知常达变,增加抗体。
治则: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活血清热,温阳固卫。 方组:人参10g,炒枣仁20g,炙远志15g,口芪20g,龙眼肉15g,丹参20g,麦冬20g,当归20g,黄连10g,黄芩20g,桂枝15g,果杞20g,羊藿lOg,熟地20g,白药20g。人参、口芪、炙甘草补气;天冬、麦冬、果杞养阴;当归、白药、熟地补血;炒枣仁、炙远志、龙眼肉养心安神;丹参活血;黄连、黄芩清热;桂枝温通心阳;羊藿温阳固卫。有益气养阴、补血养心安神、活血清热、温阳固卫功效。
用法:开水煎煨3次,再将药汤煨1次,放人2磅热水壶备用,8小时1次,分3次服完药汤,每天l剂。
7天1疗程,3个疗程计算疗效。
6 随症加减
心前区痛加郁金、瓜蒌壳、檀香、薤白等。
不寐加夜交藤、茯神等。
早搏加甘松、苦参等。
7 治疗结果
7.1疗效标准
治愈:体征症状消失,四诊正常,心电图正常。
好转:体征症状减轻,心电图不明显。
无效:年内反复发作2~3次。
7.2治疗结果:共52例患者,痊愈31例占59.6%,好转19例占36.5%,无效2例占3.9%,总有效率96.1%。
病例l:
戌某,女,26岁,患者反复感冒半年,1周来发热头痛咽痛,午后低热,心悸气短,胸闷不适,多梦,口干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心电图ST段改变,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证属气阴两虚、心血不足,治以清热解毒解表,益气养阴安神。药方:黄连、、薄荷、龟胶各10g,黄芩、果杞、口芪各20g,蒲公英、板兰根、升麻、炙甘草、炒枣仁、五味子、麦冬、天冬、沙参各15g,开7剂服后热退咽痛减,原方去升麻、、蒲公英、薄荷,加人参10g,口芪30g,当归、白芍各20g,龙眼肉10g,取15剂煨服,最后取30剂巩固疗效,随访两年未复发。
病例2:
关键词:肺心病合并顽固性心衰;血栓通;多巴酚丁胺;低分子肝素钙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26-01
我科从2009年10月-2011年3月共收治肺心病合并顽固性心衰疗例43例,其中男16例,女27例,年龄约44-75岁,平均年龄57岁,心衰Ⅳ°2例,Ⅲ°25例,心衰Ⅱ°16例,两组年龄及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性。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多巴酚丁胺、低分子肝素钙”可取得良好效果。本组病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基业会议修订诊断标准。
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选择有效抗生素,适当给于平喘、祛痰、吸氧、纠酸、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对照组:地高辛片0.125mg一日一次口服,适当加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加用血栓通0.3-0.45静点;多巴胺酚丁胺20mg、呋塞米20mg加入5%糖中100ml缓慢静点;低分子肝素钙2500-5000u皮下注射,一日一次,连用3-5天,并注意电解质检测。
2 疗效判断
2.1 显效:病人能平卧,咳喘、浮肿、肺部罗音消失、肝大缩小2-2.5cm、心功能改善2级。
2.2 有效:病人能平卧,浮肿,肺部罗音减少、心功能改善1级。
2.3 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32512686.0% 对照组4316111665.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
3 现将肺心病发病机理总结如下
3.1 肺部基础疾病:①缺氧性肺小动脉痉挛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最重要原因;②高粘血症及血容量增加;③广泛肺动脉炎及微血栓形成,持续肺动脉高压,致使肺循环阻力增大,使右心室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右心室肥大,当肺动脉高压负荷超期限度,引起右心衰竭。
3.2 心肌受累使肺心病形成的基础之一,在心肌受损的基础上,伴发呼吸系统疾病或肺部感染,则极易发生右心衰竭。因此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栓通、多巴酚丁胺合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取得较满意效果。其机制:
多巴酚丁胺功效:①为新型拟肾上腺素药,选择性地兴奋β1受体,对β2和α受体作用较弱,对多巴胺受体无作用,具有较强的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②而对心率影响不大,尤其对顽固性心衰效果显著;③具有抗休克和升高血压作用。
低分子肝素钙功效: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可防止肺动脉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通功效:血栓通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可抑制血栓形成和加速已形成血栓溶解,还可以降低肺动脉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稠度,使得心功能得以改善。
4 讨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4-0047-02
摘要: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急性发作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每日2次,皮下注射,疗程7天。结果 症状、体征,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80%明显改善。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安全有效。
关键词 药效学 肺心病 低分子肝素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基础是肺动脉高压,而慢性缺氧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黏度增高,参与和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心病患者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呈高粘滞血症,红细胞增多,血流缓慢,反复感染,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使血液呈高凝及高粘滞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加重了微循环障碍及心脏负荷,重者出现心力衰竭和DIC,进而增加代谢酸中毒使全血黏度进一步增高,形成恶性循环[1]。如不及早预防、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往往危及生命。现就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3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51~83岁,平均69岁。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层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近期手术史及其他出血性疾病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所有病例均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咯白色黏痰17例,咯黄痰14例,合并发热5例,血白细胞(4.2~17.2)×109/L,中性粒细胞0.61~0.86,痰培养7例为革兰阴性杆菌,3例为革兰阳性球菌,21例未培养出致病菌。15例均合并呼吸衰竭,Ⅰ型呼吸衰竭4例,Ⅱ型呼吸衰竭11例,动脉血氧分压(PaO2)38~61mmHg(1mmHg=0.133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1~61mmHg,pH 7.15~7.47,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21例,Ⅳ级7例。
1.2 方法 病人均经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炎,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及适当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皮下注射,每12h/次,7d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咳嗽、气喘、水肿缓解或消失,肺部音减少或消失。呼衰纠正病例以血气为标准,PO2≥60mmHg(1mmHg=0.133kPa),PCO2≤50mmHg为呼衰纠正,剩余病例为未纠正病例数。血流变显著改善,病例为全血黏度高切或低切下降3.0mpa.s,未显著改善者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有效率 显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
2.2呼吸衰竭(呼衰)纠正 呼衰纠正12例,未纠正3例,呼衰纠正率80%。
2.3 血流变改善情况 显著改善25例,轻微改善及未改善6例,改善率80%。
3 讨论
患肺心病时,病人存在长期缺氧与CO2潴留,从而导致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造成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因此,一般肺心病血液流变学具有“浓、黏、聚”的特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并常有微血栓形成的事实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据王辰等[2]报道,尸检发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死亡者中约89.8%有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且皆为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而非栓子栓塞,并强调此乃构成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一个极为突出和常见的病理改变特点。这为临床上警惕和检测肺心病血栓性病变和合理使用抗凝剂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在氧疗、抗炎,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必要的改善高粘血症的治疗大为必要,而肝素具有抗凝、抑制血小板活性、降血脂、抗炎、抗补体作用,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减弱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桥联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粘稠度,溶解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的微血栓,改善微循环,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肺动脉高压,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气道阻力,改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对于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要定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对于血细胞比容高和全血黏度升高的患者,应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如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黏附,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川芎嗪等,抑制血小板功能,抗凝,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郭玲等[3]认为,低分子肝素可推荐为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高凝和血栓前状态的首选药物。临床上早预防,早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对预后判断及减少病死率起重要作用。 抗凝治疗目前应用的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相比,其抑制凝血因子Xa(Fxa)作用较强,较少依赖抗凝血酶Ⅲ(AT-Ⅲ),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少,不需监测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半衰期较长。有学者证明,低分子肝素不仅阻遏肺心病的发生、发展,而且抑制炎症过程发展。在防治肺心病中,低分子肝素日趋取代肝素的应用。本组31例病例,全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未发现出血等并发症。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血小板抑制剂,如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在抗凝后补充凝血因子,输注血浆或鲜血;通过治疗, 显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呼吸衰竭(呼衰)纠正12例,未纠正3例,呼衰纠正率80%。因此,在肺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疗效显著,且在正常治疗量下无需特殊监测的优点[4]。因我们选病例均按排除标准排外了不适宜应用肝素的患者,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宇洁.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华西医学,2001,16(1):6768.
[2] 王辰,杜敏捷,曹大德,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7,77(2):123.
关键词: 病案资料;信息化管理
1 病案资料的传播和管理现状
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传统的纸质文本图书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被网络为载体的数字化信息传播方式所取代,这是由于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造成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病案室无论是阅览还是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信息化需求,因此,这种传播方式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信息的迅速传播,束缚了信息的发展。传统的病案资料管理,一直是用手工操作,从编排、检索、查阅等各个环节都大量消耗人力物力,流程繁琐复杂,管理难度也日益加大。阅览方面主要是指信息的“传播”和“索取”,以纸质文本为信息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资料共享是不存在的。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里,这种管理模式影响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利用率。另外,一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也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医学的再发展。
2 病案资料的特殊性
病案资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于医学的属性所决定的。病案资料不仅具有一般资料的共同特征,如可识别、可存贮、可传递、可复制等特点,又具有其特殊的学科特点,病案资料是医学诊疗、管理、科研活动的直接记录,是第一手资料,是来源信息,具有权威性与可靠性。科学日新月异,任何人在从事实践活动时,都不能割断历史,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必须利用以往的知识成果,借鉴以往经验教训为创造新成果打下基础。病案资料就是医学科研的借鉴,无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都离不开病案资料,临床医疗经验的收集整理和新药物、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进行病案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因此,对于病案的认识已不能停留在资料的阶段,需要从数据信息的高度加以重视。
3 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从现代的信息管理模式的特点和病案资料的特性可以看出,将病案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后,将能体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优越性。
3.1 方便管理
传统的病案资料的库存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越来越多,病案库的空间日趋紧张,增加了病案管理员的管理负担和难度。在长期的存放中也会因为天气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资料纸张老化、字迹淡化、发霉损坏。而病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虽然前期工作是繁重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病案资料的数字化和图片的数据转换过程,以及数字化资料的分类、编目、入库、信息等工作,当这些前期工作完成后,借助各类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使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因为这些档案管理软件及其系统里自带有档案管理的一系列功能,除了传统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外,还具有资料的编目、流通和检索功能,完成预约、续借和取消预约等功能。
3.2 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资源的类型以及信息的获得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纸质为载体的,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传统信息传递模式正在逐渐被以数字形式为主要载体的网络信息所取代。依托互联网进行信息收集、组织加工、存储和传递也成为信息网络时代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并且,这种方式的信息获取不会因为信息的储存数量有限而受到限制,资源库中的一份资料可以通过网络由多个用户同时浏览,解决了同份资料不能同时由多人借阅的问题,提高了资料利用率。
3.3 节约时间
传统的病案资料管理,随着病案资料的日益增多,借阅人员的信息需求量相应增加,信息需求的种类愈加丰富,质量越来越高,资料检索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这样,过去的书本式检索工具就显得不敷应用了。在这种形势下,病案管理人员面临信息需求的挑战,寻求更大范围、更高精确度、更快捷方便的检索工具。当病案资料信息化管理后,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使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所具有的查找、检索功能查找同样的信息和内容,只需要几秒钟,大大缩短了检索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4 保护资料
传统的借阅方式,难免会出现资料的破损、丢失等情况,虽然采取各种办法以达到保护病案资料的目的,但资料破损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当病案资料信息化管理后,把纸质的文本图书转化为数据,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里,这些数据化的图书通过现代信息化的借阅系统,以网络为信息载体实现借阅,不存在借出的资料损坏,丢失等问题,起到了保护资料的作用。
【关键词】 女性更年期;冠心病;中医药疗法
更年期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情隐匿,发病急,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笔者近年来自拟更年冠心方治疗更年期冠心病6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130例更年期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确诊为更年期冠心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关于冠心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及分型。对照组:年龄44-58岁,平均(513±2.2)岁;病程1月-18年,平均(98±2.3)年;治疗组:年龄45-60岁,平均(528±1.3)岁;病程1月-19年,平均(96±1.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生活行为控制,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与①谷维素20毫克/次,3次/日②尼尔雌醇2毫克/次,2周一次③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心痛定)10毫克/次,3次/日。治疗组再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更年冠心方治疗,基础方:桃仁15g、红花15g、生地12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桔梗12g、柴胡15g、降香12g、牛膝12g、甘草6g,随症加减:气虚血瘀者加黄芪15g、党参15g,也可用三七、人参按13比例磨粉,每次开水冲服5g,一日2-3次;气滞血瘀者加白芍12g、郁金12g钩藤12g、女贞子12g;阴虚血瘀者加生地15g、沙参12g、麦冬9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一疗程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参考王钰学者研究[2]制定疗效标准:显效:心血管症状消失,心电图ST段正常或明显改善;有效:心血管症状减轻,心电图ST段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较治疗前加重。显效和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疗效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可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共10名患者出现恶心、头晕、轻度腹泻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3%,治疗组6名患者出现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维持其功能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引起心肌血液供给减少,不能维持心脏正常的功能[3]。更年期冠心病是更年期综合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作理由与更年期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由于雌激素能够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与排泄,促进血浆及大动脉壁中的胆固醇向肝脏转移,进而被降解后清除,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更年期女士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易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系列症候群,易发生胸闷,胸痛,心悸等心血管症状,心电图检查可发生类似心肌缺血的ST改变,T波颠倒,即发生更年期冠心病的症状。现代医学主要以抗凝、稳定斑块及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本组数据显示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说明西药治疗疗效尚可,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更年期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中医认为胸痹的发作是瘀阻心脉所致,因此通脉是改善心血管症状最为重要的手段,但仍离不开活血化瘀这一大法。自拟更年冠心方中,以桃仁、红花、赤芍、生地、当归、川芎组成桃红四物汤,以养血活血;配以桔梗、牛膝通利血脉;柴胡、降香梳理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在更年期冠心病患者临床常见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和阴虚血瘀三大证型,治疗上需审视证候之虚实偏重给与药物加减。综合数据显示,治疗组采用自拟更心方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明显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低,充分说明自拟更年冠心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自拟更年冠心方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1-285.
[关键词] 糖尿病;急性心梗;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a)-0103-02
糖尿病和急性心肌梗死分别为老年人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糖尿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逐年升高,因其病程长、易合并心血管病、心肌梗死,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时多无胸痛,表现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易造成漏诊,是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人类健康第三大杀手,病死率水平较高[1]。急性心肌梗死是致死率最高的糖尿病并发症。为此,回顾分析并比较笔者于2013―2015年治疗的具有可比性的80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80例单纯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笔者于2013―2015年治疗的具有可比性的80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和8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的标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经血液和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未合并其他器脏严重疾病,具有正常的神经系统和新陈代谢功能。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52例;年龄范围在63~75岁之间,中位年龄为71岁。在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53例;年龄范围在62~75岁之间,中位年龄为70.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和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比较项目
观察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主要表现、严重的并发症类型、血清学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其中主要表现包括盗汗、心悸、呕吐、无疼痛、呼吸困难和肺音,并发症包括室壁瘤、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血清学检查指心肌坏死标志物阳性结果,心电图检查指定位诊断为多壁病变。
1.3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并发症类型、血清学指标阳性例数和心电图检查定位诊断为多壁病变结果均以绝对数表示,两组临床表现、并发症类型、血清学指标阳性例数和心电图检查定位诊断为多壁病变构成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发生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具有盗汗、心悸、呕吐、无疼痛、呼吸困难和肺音等临床表现的分别有16例、14例、16例、13例、20例和36例;观察组患者中,具有盗汗、心悸、呕吐、无疼痛、呼吸困难和肺音等临床表现分别为30例、26例、29例、27例、32例和68例,详见表1。
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盗汗、心悸、呕吐、无疼痛、呼吸困难和肺音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并发室壁瘤、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的例数分别为6例、14例、11例和13例;观察组患者中,并发室壁瘤、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的例数分别为15例、32例、28例和26例,详见表1。
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室壁瘤、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血清学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54例患者心肌坏死标志物呈阳性,24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呈多壁病变;观察组患者中,78例患者心肌坏死标志物呈阳性,46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呈多壁病变,详见表3。
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心肌坏死标志物呈阳性和心电图检查呈多壁病变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和急性心梗疾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水平,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较多,糖尿病并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且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4]。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基础是炎性细胞所致斑块破裂,降解患者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的纤维基质,阻碍患者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核心被大量流出,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且在患者血液中具有较高含量的炎症介质,可损害患者的内皮细胞,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也有一定的关联性[5]。糖尿病是一种能引起多器官并发症的综合性疾病,对心脏靶器官危害可导致植物神经发生病变、大小血管和微血管发生病变、心肌发生病变。糖尿病在诱发冠心病时,会对冠脉的多个分支甚至是微血管也造成严重影响。非糖尿病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梗死范围较小,但糖尿病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其梗死范围要大得多,即表现为泵衰竭。糖尿病是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亦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证明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因素,是加重病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最终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糖尿病并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在:①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糖尿病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受损及潜在的脑血管病存在,降低了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多为无痛或轻痛,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忽视、误诊而延误治疗。②泵衰竭发生率高,且多为难治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易引起广泛的中小血管病变,而损害多支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广泛,同时由于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病变及自主神经损害所致的潜在的心功能不全,提高了泵衰竭的发生率水平。③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这是由于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广泛,心肌受损严重坏死、损伤、缺血及正常心肌细胞并存,加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电生理极不稳定,易发生折返及自律性增高,致心律失常特别是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④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在高糖状态下,糖的过度氧化、蛋白激酶C的活化、细胞内肌醇耗竭等机制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内皮细胞、血管壁各层和心肌组织。可见,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死亡率较高,并且会累及心脏,使得微血管、小血管、大血管等发生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导致冠状小分支发生病变。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一旦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疾病的病死率水平。
笔者回顾分析并比较笔者于2013―2015年治疗的具有可比性的80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80例单纯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盗汗、心悸、呕吐、无疼痛、呼吸困难和肺音等临床表现,室壁瘤、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肌坏死标志物呈阳性和心电图检查呈多壁病变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疾病的危险性较大,盗汗、心悸、呕吐、无疼痛、呼吸困难和肺音等临床表现,室壁瘤、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肌坏死标志物呈阳性和心电图检查呈多壁病变发生率,应采取措施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参考文献]
[1] 韩文昌.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临床分析56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2):163-164.
[2] 雷寒主编.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4] 张彦宁,赵通洲,王学梅.糖尿病合并急性无痛性心肌梗塞17例临床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6):42-43.
【关键词】冠心病;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44-02
冠心病[1]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俗称,其基本病变是供应心脏血氧的冠状动脉发生内膜增厚、脂肪沉积和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影响心肌血氧供应,产生一系列心脏病变。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越来越年轻化,在社区医院常规内科治疗手段少,疗效差,严重影响了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随着可控制浓度的臭氧发生器问世,臭氧疗法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是集采血、输血及氧和血液为一体的一种临床治疗技术[2]。我院自2011年引进医用臭氧治疗仪,对冠心病患者42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38-77岁,平均55.25岁;其中,42 例冠心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9例,高脂血症 13例,脑梗死6例,糖尿病3例,周围动脉闭塞症3例,单纯冠心病患者8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采取冠状动脉CTA确诊[3]为冠心病,心电图显示T波倒置,或ST段压低,并采集空腹12 h 血化验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
1.2治疗方法
1.2.1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应用山东淄博前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医用臭氧治疗仪。选取肘正中静脉或其他粗直的静脉,抽取150-200ml静脉血注入到专门的带有抗凝剂的一次性血袋里,然后向血袋输入已预备好的二氧和臭氧混合气(臭氧初浓度20μg/ml,每次5μg 递增,增至60μg/ml 后不再递增,150-200ml)血液和气体要同等体积。慢慢晃动血液,臭氧在自体血中孵育5分钟,然后把血液重新回输到患者静脉中。5天一小疗程,每天1 次,间隔两日后继续治疗,共计15次为一大疗程。
1.3疗效评价:疗效评价参照疗程结束后24 h再次做心电图。并采集空腹12 h 血化验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结果及患者心脏缺血缺氧症状改善情况,显效:即保持治疗时的症状控制状态,患者自述心前区不适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停止治疗后症状比治疗前明显好转,心电图显示ST段较前抬高,并采集空腹12 h 血化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无效:治疗过程中症状减轻,但停止治疗后跟治疗前相比,症状、心电图、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无明显改变。
2结果
42例患者经2-3个小疗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显效19例(45.24%)、有效16例(38.10%),总有效率83.33%,7例效果不甚理想,为合并高血压病4例,周围动脉闭塞症3例。
3讨论
3.1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治疗冠心病的机理:臭氧是氧的同素异构体,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平流层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可以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凝聚性减小,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活性部分促凝血酶尿激酶时间延长及纤溶活性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高凝状态,促进毛细血管的灌流,从而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臭氧还可以提高脂质过氧化反应水平,增加脂质代谢酶活性,从而参与体内脂质的代谢,降低血脂,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3.2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冠心病是以心肌缺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脏病,诱发因素较多:劳累、情绪激动、寒冷、感染等均可引起冠心病的发作。本组患者存在心悸、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通过进行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增加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了心前区缺血缺氧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本组患者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2-3个小疗程,心悸、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均改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显效19例(45.24%)、有效16例(38.10%),总有效率83.33%;但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的疗程及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
3.3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的护理
3.3.1治疗环境:治疗室温度调节在20℃左右,湿度在50%-60%,治疗室每天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次,消毒液拖地2次;工作人员及患者进入治疗室需换鞋;严禁用明火,严禁在治疗室内使用乙醚、环氧乙烷等易燃易爆气体,不能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治疗室。
3.3.2患者准备:对患者做好解释,嘱多饮水,保证机体充足的血容量,不食含油脂高的食物,防止血液粘稠致针头阻塞;控制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
3.3.3治疗中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血液回输过程中根据个体情况调节滴速,如出现心悸、气促、面色苍白、恶心及出冷汗等症状,暂停回输,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待症状缓解再继续回输;回输结束,按压穿刺部位,时间>10分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4
1.规模最大的自体未分离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N Engl J Med,2006)Ⅱ期试验显示,治疗组的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升高了2.5%。目前,BAMI(冠脉输注骨髓单核细胞对急性心梗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影响)试验正在招募受试者。
2.为改善细胞治疗的结果,小型试验已经尝试使用更具体的细胞类型(间质干细胞、心脏祖细胞)或体外改良细胞;但是这类治疗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甚微,所以现在的试验正在使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联合治疗。
3.注射细胞后心脏内的细胞保留是个重要问题。有可能改善保留的策略包括:(1)根据干细胞设计辅仿生材料,以增强细胞的生存率和成活率;(2)使用冲击波或基因转移对心脏进行预处理,促进干细胞保留;(3)重复进行细胞治疗。
4.对于细胞治疗而言,现行的同种异体细胞系可以作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小型研究显示,同种异体细胞似乎与自体细胞同样安全,更大型的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5.尽管若干系统性综述/Meta分析已经发现细胞治疗是有益的,但这类治疗方法依然受到了质疑,所以还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单盲或双盲临床试验来证实其有效性。
6.从细胞治疗获益最大的患者群体是缺血性心衰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梗可能并不是最佳的治疗目标,因为直接PCI已经广泛的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且患者经治疗后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很低。
7.鉴于缺少对细胞治疗的全面理解,这类试验的合理性受到了伦理争议。欧洲心脏病协会工作组认为可以开展临床试验,因为初步结果是阳性的,但试验设计需以患者安全为最基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