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年级数学复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紧扣考标,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和“经历、体验、探究”等过程性目标明确中考命题的知识点与重点,从中寻找中考命题的关注点。
2.重温教材(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前完成),近几年中考考题中有些题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它的原型,并且我在新课授课之际,就要求学生把重点、考点、易错点记录在书上,这样,在复习课中学生就会协同我找出课本的亮点,对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习题重组或改编,提高学生取胜的信心。
3.以《株洲中考—数学指导丛书》为蓝本,作为复习的主导资料,结合课本的亮点,灵活处理指导丛书的知识点,可以不忙于让学生填完,只需学生口答,五天后再由学生自主填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对于例题要精讲,中考连接和深化练习的填空、选择采用快速训练,解答题布置作业。另外认真分析去年中考的副卷与四套模拟试卷,掌握试卷的基本特点,适当编题来加强知识点的落实,考完数学后有些学生很高兴的告诉我,有些我在上课出的题跟考题一模一样,其实这只是我在上课时灵感一来随意编的。
4.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计划可以具体一点但更要有老师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我习惯了每周的最后一节课通报下周的复习安排,方便学生做好准备,在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以株洲中考为主)时,每天上完课就布置要复习教材内容,方便学生看教材;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时,每天上完课就布置要复习的专题和相关内容,这个阶段我还适时串讲压轴题;第三轮的考练讲评我们还做了前期铺垫,从开学开始就是每周的星期一的晚自习进行前22题的考试训练,星期三晚自习进行讲评;第四轮的查漏补缺出台了四组易错填空题你和选择题,还征对学生的情况还选取了部分易错计算(乱去分母)、解方程(分式方程不检验)等。
5.努力营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氛围,课堂教师提问、做练习,都由“差生”打头阵,优生来做补充,让“差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暴露,便于师生有针对性的辅导,我在课后辅导的主要对象也是“差生”,交流谈心最多的也是“差生”,还布置了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差生”的任务,试卷的讲评还是有点照顾“差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差生”的成绩上升很快,取到了预期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今年上期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或想法,虽有所收获,但也还有些差距,我有决心与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使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再创佳绩。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 学习习惯概述
1.学习习惯的概念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学生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和方式的综合表现。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习惯形成以后,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和提醒,不需要运用意志力的努力,就能自然按照已经形成的行为方式操作。
2.学习习惯的特点
学习习惯有四个主要特点:稳定性、自动性、约束性和可塑性。稳定性是指习惯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环境中不容易改变的特点;自动性是指习惯形成后对个体的作用具有自发性,个体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习惯的行为方式操作;约束性是指习惯对非习惯行为有一定的排斥作用;可塑性一方面指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习惯形成后可以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指习惯不具有遗传特性,是后天习得的。
3.构成学习习惯的要素
构成学习习惯有四个基本要素:(1)态度是学习的动力系统,包括动机、兴趣、爱好等;(2)方法是学习的策略系统,包括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应试等方法;(3)能力是学习的调控系统,包括学习计划、调节、优化、控制等;(4)方式是学习的行为系统,即学生以何种方式组织实施学习活动,包括学习计划、过程、反馈、评价等。
4.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人重要的心理素质。积极的、良好的习惯是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构成了人的不良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习惯培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甚至厌学、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进入以“乐学”“会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状态,从而轻松地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能独立学习、认真思考,学有所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品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
二 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表现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观察总结,发现一些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不主动
一些学生在学数学时不主动,主要表现为:(1)没有计划,学习全凭一时的兴趣和情绪;(2)课前不预习,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听,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3)思想懒惰,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业靠抄袭。
2.注意力不集中
数学不像其他科目那样直观有趣味,一些学生经常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口算,一边玩玩具,常常是处于分心状态,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结果作业常出错,思考问题理不清头绪。
3.学习效率低
不少学生在做数学练习和作业时慢慢腾腾,拖拖拉拉,不讲速度,效率不高。不勤于思考,学习纯粹是为了完成作业,不能举一反三。
4.做事不细心
不少学生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往往做事不细心,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由于不认真审题导致解题常出现错误,准确率低。有些学生对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不系统掌握,知道怎么做就算了,不认真演算书写,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简单题型出错,复杂题型反而答对。
三 怎样养成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一年级的新生难免改不了在幼儿园的习惯,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对他们来说很不习惯。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比如,引导孩子们端正坐姿,可以让他们在椅子上安静地坐五分钟,看看谁坐得最端正,表扬他们,并在每节课上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再如,引导孩子们养成上课看黑板的习惯,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识,以便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就让学生在家用纸盒制作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让他们数其边数。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专注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刚入学的学生不懂得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要认真倾听,我们可以说“比比看谁听得最认真!”等话,多次及时提醒和鼓励,逐渐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很难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他们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不是口头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们动手操作,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对“数学的分与合”形成清晰的表象,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在做数学作业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并做到以下四点:(1)认真审题。要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强调多读,读懂题目的要求;(2)细心演算。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计算要仔细认真;(3)检验改错。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4)规范书写。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把数字写清楚、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要有规范要求。最后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
6.培养学生独立复习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复习任务,这里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其实家长做起来并不难,贵在坚持,一年级课上学的东西一般不多,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今天上课老师都讲了什么知识?你能不能当个小老师,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等,以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再慢慢放手,让孩子逐渐养成独立复习的习惯。
四 结束语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们必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们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只要我们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之在学生们的学习中扎根、结果,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补给优秀,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一 高校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标下的高中教材,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期”
由于高中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对教材上许多知识的理解都被教师的反复讲解取代(学生“被动理解”),然而大学阶段,教材上许多知识的深化理解却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学生“主动理解”),这样学生从“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就有一个过程(简称理解期)。
在此,仅以数学为例。由于从2005年开始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全国各地在新课程标准的统一框架下可以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所以近几年高中所用数学教材不仅版本较多而且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高校教师就再也不能用全国统一高考时期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了,而应该去充分研究新课标下的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以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期”。
1 注意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与大学起始年级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以旧促新”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师在重新审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材与高师起始年级数学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内在联系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在高中阶段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应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到对大学教材理解能力的高度(简称“以旧促新”)。例如基础教育高中《数学》学习的函数的基本性质与大学《数学分析》中所讲的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与大学《数学分析》中的数列极限;高中《数学》中的圆锥曲线的性质与大学的《高等几何》中二次曲线的仿射性质等内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都可以从对旧知识(高中已学)的复习中“引申”出新知识(大学要讲),而且可以通过对比讲解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于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之目的。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师生“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新平台来提高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2],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学生就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利用大学起始年级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既完成教育任务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呢?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的关系不如高中阶段那样密切,但是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做到: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根据教学进度适度地将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互动;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时当好倾听者和引导者;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各种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2]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跟他们的高中老师一样。在这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就构建起了“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新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指导学生提高理解教材的能力。
二 高校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期”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高中老师每节课的容量、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作业处理、考试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认识了,进入大学这种新环境之后,学生对这一切会有一个重新认识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就称为学习适应期。
高中学习期间,教师的教法基本上都是以“讲授法”占主导地位,虽然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法趋近于高中教师,但由于课堂的容量远远大于高中课堂的容量,学生在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众多书刊才能彻底将课堂内容消化。[3]这就给刚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不适应,为此大学一年级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放慢起始教学进度
高中学科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学生已习惯了较慢的教学节奏。因此,在大学起始阶段学科教师教学进度宜放慢,课堂容量适宜逐渐增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大学的学科课堂教学。
2 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精讲、细导”
大学的课堂与高中的课堂有着显著的差别,大学每节课的容量远远大于高中每节课的容量,因此,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精讲”,否则会由于教学时间因素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要学好大学各学科的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不行的,还必须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推敲、查阅大量的课外书刊去补充完善。[4]而在学生方面要做的工作还靠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给予“细导”才行。
总之,虽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高校教师仍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才能有效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期”。
三 高校教师应充分加强指导学法,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
通过高中毕业考入大学,进入大学一年级学习,学生离开了父母亲的直接管辖范围,脱离高中的严格管理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进入了主要靠自己管理的时期,这一时期就是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形成、定型期”的长短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就尤为重要,学科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定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由于高考竞争的激烈性,决定了高中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学生家长对学生管理的严厉性以及学生本人为了升学而强迫自己学习的强制性,这些特性中,后两种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以说完全消失了,而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也可以说基本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高校教师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向学生讲解高校学籍管理的各种规定和各学科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学生的提醒和点拨来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内因是根本,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乃至最终定型,需要高校教师在其中花大量心血来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而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受益终身。
2 改进学生高中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起始年级的学生学好各科的万能钥匙
实际上高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而大学的各学科是高中知识的高层次升华,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上的要求,都远远超出刚入校的学生的意料,可以说是在高中的基础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样,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若没有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点,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仍按高中的学习方法进行各学科的学习是很难学好大学各学科的。
总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只要高校教师在大学一年级就加强对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自学能力的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习惯,就能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定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四 高校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期”,为培养创新型的研究人才奠基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就会进入社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否胜任工作,不仅仅靠书本知识,更多地是靠学生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去进行创新劳动。虽然,现行高中教材中也涉及到了探究课、研究课等,而且高中也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配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大多数不是流于形式就是由老师代替学生完成的。因此,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高校教师就应该针对所教学科的特点尽量设计讨论型、辩论型、探究型课,同时,充分利用大学教学资源较高中学校丰富的优势,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出一些小的研究型、探索性课题让学生们去完成(在过程中教师加强方法引导和指点),以此来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加强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期”,进而缩短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周期。
总之,高师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而起始阶段的教育教学就如一年的春天一样――“一年之计在于春”!搞好大学起始年级的教学,讲究策略、方法,定能使我们的高校教育教学事半而功倍!
参 考 文 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68-198.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168.
[3]胡小平.中学生厌学数学的原因及辅导对策[J].教书育
人,2004,10(8):16-18,
一、调查目的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口算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低年级的口算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点。加强口算的训练,不仅可以促进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
二、调查分析
1.一年级口算能力调查。
一年级82名学生参加调查,调查内容为20道“10以内加减法”和14道“20以内加减法”,调查结果如下:
2.二年级口算能力调查。
二年级78名学生参加调查,调查内容为20道100以内加减法和14道表内乘除法,调查结果如下:
一二年级学生口算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观察比较笼统,把“×”看成“+”,把“+”看成“-”。(2)感知事物不准确,把相似的数写成另一个数,比如把“0”写成“6”,把“1”写成“7”。(3)注意力极易转移,手脑不配合,心里想着“34”,却写成了“43”。(4)运算顺序颠倒,“45-18”个位上“5-8”算成“8-5”。(5)口算失误,比如“5+7=13”,“5+46=52”。(6)口诀混乱,比如“2×6=18”,“6×9=45”。
三、解决对策
1.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
学生口算出现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口算能力的保证。口算时应该做到一看、二想、三算。一看: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二想:要求学生看到题目的同时,立刻确定口算方法和运算步骤,为提高口算速度做准备;三算:口算时不像笔算可以做记号,留有痕迹,学生常常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口算,而且要算准算对。
2.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天视算、听算口算题目。采取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
(1)新旧知识对比练。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快,遗忘也快。针对这一特点,经常采用新旧口算题对比训练。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乘法与除法的对比。这样训练使学生既掌握新知识,又复习旧知识,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2)分散集中经常练。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先集中认识进位道理,然后分散练习,最后再集中起来训练。20以内退位减法学完之后,可以将加、减集中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一道加法算式,想出两道减法算式,能根据相关联的三个数(如6、7、13)很快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重点练习易错题。低年级的基本口算是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对于学生来说,同一类型的口算题中也有难易之分。挑出学生易错的题型,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这类题目,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3.精心选择训练内容。
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口算训练的内容。首先要抓好低年级学生口算达标,一年级20以内、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二年级表内乘除法口算,在这部分口算教学时,必须保证基础口算人人过关,达到熟练程度要求。其次易混淆的口算要对比练,经常出错的口算要反复练,如25×4、24×5、125×8等。此外,对于特殊的口算内容,应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如有关“0”和“1”的运算。
4.以生为本建立机制。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开展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校课题研究为入手,用课题研究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探寻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困惑的路径与方法,开展“务实教研,教研务实”,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
1、本学期,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各位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和《课堂常规》,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他学习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在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2、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重点研究的课题、教师的不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把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把专题学习与问题探讨相结合、把学术交流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充分发掘我校教师的自身优势,发挥资深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学校教研组的学习培训为基地,围绕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问题和需求,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带动广大教师共同走进新课程。
(二)、扎实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本学期要加强课改年级的教学研究力度,宣传课改新理念,把课改的精神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提高广大教师的课改意识与课改热情。
2、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协进的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水平。本学期要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以协进研究的方式,发扬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精神,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构建全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研究网络,达到教育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
3、进行教师备课改革的研究,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常规调研时将备课检查作为一个重点,及时了解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研究教材、把握课堂实效的情况。及时总结和推广数学教师的成功经验。
4、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因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科研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教研组将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逐步由“职业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5、在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改实践,让教师在文本理论、个人观点与教改实践的对话中进一步激活思想,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将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征文活动;收集、整理“教学情景设计及典型教学案例”,开展“老教材新思路”备课活动,以此来促进教师新理念的内化,教学新行为的改善,总结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抓实常规管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期初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数学学科的质量调查。配合教导处每月对教师业务常规情况以检查与考核。
2、加强培优辅差工作。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要早一点打算、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埋怨、早一点落实转化措施、多一点关心体贴。要花大力气来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3、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上课。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继续组织好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结合我校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围绕专著的学习、课题研究,以教材分析、说课、评课为主,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认真准备、积极发言,继续深化我校数学教研之风。
5、认真组织好教研课,形成教师课堂教学风格。本学期仍要求人人上好教研课,并结合自己所报科研课题进行,将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实践、教研课、教学专题总结等结合起来。组织教师进行说课、听课、评课,以提高教师的说课、评课水平,推选教师上好校级研究课。通过以上活动,使每位教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活动安排
第1周:备课,做好开学的准备工作。
第2周:做好各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五年级数学观摩课。
第3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课堂常规》
第4—5周:一年级数学课例研讨,主讲人:郭田
第6—7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主讲人:张立茹
第8—9周:主题研讨:低年级数学高效教学。主讲人:张丰福
第10周:期中阶段总结。
第11—12周:数学计算过关抽查。
第13—14周:三年级集体备课。主讲人:谢学平
第15—16周:主题研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主讲人:齐云飞
关键词:兴趣 深度 宽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02-01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深感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责任重大,尤其当前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贯彻落实,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常在办公室听到高年级教师感叹:很多学生在低年级成绩还可以,怎么到了高年级就变差了呢?带着同事们的疑问,笔者开始了对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摸索。几年下来有所发现: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做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对挖掘数学知识的“深度”、开拓数学知识的“宽度”有所忽略。只有弥补缺失,才能让高年级教师觉得数学课堂上学生一点即通,学生们觉得高年级数学的“门槛”并不高。弥补的方法很多,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从教体会。
首要的还是兴趣培养不可少。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就经常采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去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学生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有了兴趣再适当加深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耐挫力,让他们能够迎难而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为班上做好榜样形成主力军。班上总有不均衡现象,记得讲二年级的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这样的时刻,身为教师也会沮丧懈怠,于是及时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勉励自己。提醒自己身为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总之,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也由这一理念产生出一个念头:“让孩子们当小老师,我来督导!”。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是有益的、成功的。老师只管巡视和指导,“小老师”们讲得有声有色,思路清楚,分析得也很到位。课堂气氛远比之前学生被动听讲强。于是时常抓住教学中的 “契机”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好“学科带头人”。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可找平常读题马虎的孩子来帮大家读题,让他们的粗心习惯得到纠正,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再找水平中等的学生帮大家分析题意,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最后再找几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判断,让“学科带头人”做出最终“判决”,大家意见一致后再进行下一题。
应用题如此,计算类也不例外。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有的孩子计算结果正确但说不出理由,于是在教学计算时,通常让基础好的学生说出算理,再找基础薄弱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得到不同收获,让他们倾其所能,尽量做到既要会算又要能说明算理,让计算法则和原理在脑海中印象更深,理解得更透彻,而不是照猫画虎按部就班地只完成计算任务。
知识有了深度,学生有了一定的耐挫能力,还要设法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学一年级数学加法口诀时,为了便于记忆,减轻负担,可让学生试着观察2+3=5,3+2=5;4+5=9,5+4=9;7+8=15,8+7=15……有什么规律,最终引导学生把握算式规律,明确“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知识要点。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想到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关键,于是重点引导学生对着屏幕上的图画列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就这样练习列算式说意义,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还可顺势加大难度提问:对照画面和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最终会有学生回答出:加数都在乘法符号前面,乘法符号后面是有多少个这样的数相加。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强调:这是关系到六年级时分数乘法的一个重要规律……
身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们要相信,在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领悟,将会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轻松……
参考文献
[1] 李伯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训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
[2] 刘洪运.关于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J].吉林教育,2011(19).
关键词:低年级;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52-001
小学一二年级是解决问题学习的起步和基础阶段,对整个数学学习和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浅谈自己在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重视运算意义的理解,把握解决问题的教学基点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正确理解运算的含义是今后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
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已不再一味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而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计算内容。如苏教版一年级《加法》的教学(如右图)。
教材通过主题图创设了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如果说主题图的教学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那么紧接着的试一试(如右图)。
通过图意的变化,向学_生传递了不同的数学信息,数学方法的选择则需要学生借助前面积累的对加法的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并自主列出算式。
二、设计有效活动,经历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内涵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形式,更趋向于直观的表象,他们的心智操作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需要一些直观、形象的事物做媒介来帮助他们丰富感性认识,从而理解问题的实质。做手势、摆学具、画示意图等是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途径。
1.做手势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巧用比划手势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在一年级上册教学《加以内的加法》时,老师左手拿着7个苹果,右手拿着9个苹果,教师口述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让学生比划手势:左右手合拢聚在一起。同时,再让学生拿出右手食指在空中将“一共”两个字画个圈,教师随即引导:左右手向拢聚在一起,表示“7和9合起来是多少?”我们就用加法计算。在教学减法时,教师手里拿着15根小俸,去掉9根,问“还剩多少根?”教师同样让学生比划手势:左手先拿15根小棒,右手从15里拿走9根,这时举起左手问:还剩几根?最后教师总结诸如“去掉”、“拿走”、“吃了”,求剩下部分就用减法的思想。
2.摆学具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如右图)。
学生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先摆出13个红花片,再摆出8个蓝花片。有的学生将红花片和蓝花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这时有机地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直观的操作将问题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红花片的个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蓝花片多的,学生自然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画示意图
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期末复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右图)
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错误率很高。看似简单的题目,为什么学生不理解题意,感到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呢?还有的学生出现错误的解答:3+3=6,9-1=8,9-8=1,怎么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题意,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我们尝试让学生画一画示意图:
不管学生选择哪种符号画图,都能从示意图中清楚地看到后面有8个人,避免了部分学生读题后的第一反应是“树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3个人,所以一共有6个人”。还有一个难点就在于除了能从图中孩子的语言中知道“后面有8人”,还要思考理解还有一个条件是“我”这“1个人”,学生通过画示意图,难点立刻就突破了,所以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要把8和1两部分合起来,不会出现9-1=8,9-8=1。这不仅需要仔细观察图和文,还需要借助画示意图思考语言中蕴含的隐f生条件。
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感性认识发展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简便而又形象的操作,把抽象知识变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搭建解决问题的通道,使学生从中感悟并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分析数量关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在加减法中抓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找出“部分与整体”。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如右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40—01
数学课本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并考虑不同年龄学生认知的特点,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心编写出来的。它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知识等方面提供了基本材料,是学生在学校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不仅要利用课本来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还要利用课本进行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等。因此,数学课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一、 端正认识,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地‘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多读能提高理解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自主地获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课本的能力,自己不会读书,教师的课讲得再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十分理想的。从长远来看,学生升入高一年级,特别是走上社会后,获取知识主要是靠自己阅读书籍。学生养成了阅读课本的习惯,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步让学生转变看法,认识到阅读数学课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渐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二、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数学概念,一般采用问读的方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拿问题开路,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本上相关的叙述和事例,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弄清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掌握概念外延“哪些是……”,一步一个脚印,边读边思考边探求答案。
2.四则计算采用“算读”。指导学生边读算式说明,边思考演算,进而推出结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对综合应用,一要读懂题意,知道讲的是什么事,已经知道什么,还要我们做什么;二要明白道理,边读课本上的思考过程,边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三要弄清解答步骤,边读课本上的解答过程,边动手做一做;四要总结方法和规律。
4.对于空间几何,则可引导学生读一句,想一句,并通过操作学具领会意思,最后验证结论。
三、 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
1.让学生先尝试练习,再自学课本。如,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4页“购物小票”,单看基础知识点,是“不进位不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但课本中图片内容包括了如“货号、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应收、现金、找零”等信息。题目要求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尝试编一道加减法应用题。为了完成该任务,学生必须仔细认真地读书,读懂图片上的内容,并弄明白什么是货号、找零后,才能编出恰当的应用题。这一自主读书的过程看似平常,其实包含着学生“学会仔细读书,学会根据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学会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问题”的深层含义,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积累了诸如现金、找零等生活必需的常识。